全 文 :收稿日期:2011-06-28; 修订日期:2011-11-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 2006CB504100)
作者简介:毛 羽(1982-) ,男(汉族) ,重庆人,现为沈阳药科大学硕士研
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医学检验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王乃利(1950-) ,男(汉族) ,辽宁沈阳人,现任沈阳药科
大学中药学院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
田基黄主要成分抗缺氧活性的研究
毛 羽1,2,王 冲2,杜奕欣3,王乃利1*
(1.沈阳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2.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 518052;
3.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518020)
摘要:目的 研究田基黄主要成分的抗缺氧活性。方法 采用 PC12 细胞缺氧保护作用实验和 DPPH法进行抗缺氧活性研
究。结果 田基黄中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缺氧活性。结论 田基黄中具有抗缺氧活性的化学
成分均为分子量较小,酚羟基较多的化合物。
关键词:田基黄; 抗缺氧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2. 05. 027
中图分类号:R28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2)05-1111-02
The Anti - hypoxic Activity of 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MAO Yu1,2,WANG Chong2,DU Yi-xin3,WANG Nai-li1*
(1.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Shenyang Pharmacolog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16,Chi-
na;2. Shenzhen Nanshan Mathernity&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Shenzhen 518052,China;3. Shenzhen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henzhen 5180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 - hypoxic components of the Herba Hyperici Japonici (the whole plant of Hypericum ja-
ponicum Thunb.).Methods The anti - hypoxia of pc12 cells and DPHH were adopted to study anti - hypoxic activity. Results -
Flavanones and phenolic acids in Herba Hyperici japonici had strong anti - hypoxic activity. Conclusion The anti - hypoxic com-
ponents of Herba Hypericijaponici have small molecular weight and more phenolic hydroxyl.
Key words:Herba Hypericci Japonici; Anti - hypoxia; Activity
田基黄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 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 的全草[1]。它是一种常用传统中草药,味苦、
甘,性凉,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等功效,治疗传染性肝炎[2]、
泻痢、小儿惊风、疳积、肠痈、蛇咬伤等。据报道,田基黄全草含内
酯、香豆素、酚类、蒽醌、黄酮类、维生素 A 样物质及维生素 B1、
B2、间环己三醇衍生物、色原酮苷衍生物、双苯吡酮类等成分。目
前没有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本研究对田基
黄进行了提取分离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抗氧化研究。
1 材料
1. 1 细胞 PC12 细胞。缺氧培养 PC12 细胞株可导致细胞大量
死亡,主要表现为凋亡[3,4]。根据细胞凋亡的数目可以检测药物
抗缺氧能力的强弱。
1. 2 药物及试剂 DPPH·。DPPH 自由基用无水乙醇配成 2 ×
10 -4mol·L -1的溶液,置于 4℃避光保存。各单体化合物和阳性
对照品均用无水乙醇配成 1 mg /ml的原液,测试前用无水乙醇稀
释成所需浓度。维生素 C,石家庄医药集团,生产批号:
20090306,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田基黄的主要化
学成分主要经过本实验室提取并经过四谱鉴定(红外光谱、紫外
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 ,主要有:化合物 1 为豆甾醇;化合物
2 为胡萝卜苷 (Daucosterin) ;化合物 3 为 bijaponicaxanthone;化合
物 4 为槲皮素 - 7 - O - α - L -鼠李糖苷;化合物 5 为槲皮素 - 3
- O - α - L -鼠李糖苷(槲皮苷) ;化合物 6 为槲皮素 - 3 - O - β
- D -葡萄糖苷;化合物 7 为原儿茶酸;化合物 8 为没食子酸;化
合物 9 为槲皮素;化合物 10 为 3 - O -甲基槲皮素;化合物 11 为
5,7,4'-三羟基 - 3'-甲氧基黄酮;化合物 12 为对羟基苯甲酸;
化合物 13 为二氢山柰酚;化合物 14 为二氢槲皮素;化合物 15 为
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化合物 16 为反式对羟基桂皮酸;化
合物 17 为 5,4 ' - 二羟基 - 7 - 甲氧基二氢黄酮;化合物 18 为
(2E)- 3,5,3',4'-四羟基 - 7 -甲氧基二氢黄酮;化合物 19 为绿
原酸;化合物 20 为 4 - O -葡萄糖香豆酸。
2 方法
2. 1 抗缺氧活性———PC12 细胞缺氧保护作用 取培养 8 天的各
组 PC12 细胞,按实验分为对照组(H2O、MeOH、DMSO)和药物各
组(药物浓度分别为 100,50,25 μg /ml)。在缺氧处理前 24 h 分
别加入不同药物。然后将细胞移置恒温(36 ℃)密闭缺氧容器
内,连续充以含 90% N2 和 10% CO2 的无氧气体,在缺氧条件下
继续培养 12 h后取出,并用 4%台盼蓝染色,在倒置相差显微镜
(400 ×)下每皿按 Z字顺序计数相邻视野中蓝染(死神经元)和
未蓝染(存活神经元)的细胞数,计算神经元细胞存活百分率。
实验重复 2 次。
本实验分两组进行,对一般的化合物进行进行实验一组实
验,改组以 DMSO等溶剂作阴性对照;对新分的化合物和已知具
有抗缺氧的化合物,进行实验二组实验,以黄芩苷作阳性对照,将
各单体化合物的细胞存活率减去阳性对照的细胞存活率,然后将
其结果与阳性对照的细胞存活率的相除,从而得到相对存活率。
2. 2 抗氧化活性———DPPH 法 参照文献实验方法[5]并加以改
进,将不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100 μl和 2 × 10 -4 M DPPH·溶液
100 μl加入 96 孔板的各孔中,同时以不加 DPPH·(以 100 μl无
水乙醇代替 DPPH·)的供试品溶液各浓度作为对照以消除供试
品本身颜色对测试结果的干扰,并设 DPPH·阴性对照(以 100
μl无水乙醇代替供试品) ,每组平行设 4 个复孔。将 96 孔板放
入酶标仪中,振荡 1 min,并于室温、避光条件下保存,30 min后测
·1111·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 VOL . 23 NO. 5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年第 23 卷第 5 期
定其在 517 nm处的吸光度 OD 值,按下式计算供试品的自由基
清除率。
自由基清除率 ={[ODDPPH·control -(ODsample - ODsample control) ]/
ODDPPH·control}× 100%
其中:ODDPPH·control为 DPPH·阴性对照组 OD值的平均值;
ODsample为样品组 OD值的平均值;
ODsample control为样品乙醇对照品 OD值的平均值;
OD为吸光值。
2. 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 珋x ± s 表示,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
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 1 抗缺氧活性实验结果 先后以 25,50,100 μg /ml 浓度的实
验一组和 50,100,200 μg /ml浓度的实验二组对单体化合物进行
了活性测试。结果见表 1 ~ 2。
表 1 PC12 细胞在抗缺氧活性实验中的存活率(珋x ± s)
单体化合物 溶剂
细胞存活率(%)
100 μg·ml - 1 50 μg·ml - 1 25 μg·ml - 1
Control(negative) H2O 13. 06 ± 4. 69 12. 01 ± 6. 23 14. 06 ± 4. 48
CH3OH 14. 63 ± 5. 96 11. 77 ± 5. 77 12. 87 ± 4. 36
DMSO 11. 77 ± 4. 01 13. 28 ± 4. 79 12. 01 ± 6. 31
1 DMSO 14. 16 ± 4. 01 27. 1 ± 4. 72 14. 11 ± 4. 38
2 DMSO 37. 3 ± 2. 98** 29. 0 ± 6. 80 24. 7 ± 3. 34**
3 DMSO 21. 4 ± 3. 17** 22. 7 ± 2. 75** 34. 0 ± 5. 25
4 CH3OH 30. 3 ± 4. 30** 39. 9 ± 6. 42** 36. 9 ± 4. 89*
5 CH3OH 24. 3 ± 4. 22** 42. 9 ± 7. 87** 37. 3 ± 6. 90*
9 CH3OH 27. 2 ± 5. 79** 41. 9 ± 5. 82** 40. 7 ± 7. 51**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具有差异;与对照组比较,**P <0. 01,有显著差异
表 2 PC12 细胞在抗缺氧活性实验中的相对存活率(珋x ± s)
单体化合物
相对存活率(%)
100 μg·ml -1 50 μg·ml -1 25 μg·ml -1
6 0. 026 9 0. 012 1 0. 036 0
7 1. 749 7** 1. 804 3** 1. 152 4**
8 0. 415 7* 0. 764 4** 1. 218 3**
10 1. 006 8** 1. 085 4** 1. 051 4**
11 0. 939 4** 1. 073 1** 1. 395 6**
12 - 0. 048 7 0. 164 0 0. 320 4
13 0. 577 3* 0. 895 0** 0. 595 5*
14 0. 682 2* 0. 209 1 0. 137 1
15 0. 028 6 0. 005 3 - 0. 001 1
16 - 0. 079 5 0. 080 1 0. 231 6
17 0. 232 1 0. 298 5 0. 456 4
18 0. 539 8 0. 374 2 0. 617 8
19 0. 176 2 0. 266 3 0. 538 5
20 0. 285 5 0. 334 5 0. 324 6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具有差异;与对照组比较,**P < 0. 01,有
显著差异
在试验一组中,以 DMSO 等溶剂作阴性对照,发现化合物均
有一定抗缺氧活性,其中化合物 4,5,9 相对较强。
在实验二组中,以黄芩苷作阳性对照,将各单体化合物的细
胞存活率减去阳性对照的细胞存活率,然后将其结果与阳性对照
的细胞存活率的相除,从而得到相对存活率,发现化合物 7,8,
10,11 的抗缺氧活性很强,强于阳性对照品。
3. 2 抗氧化活性结果 单体化合物在 40 μg /ml和 10 μg /ml浓度
下清除 DPPH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测试,同时使用 Vc (浓度为
10 μg /ml)作为阳性对照组,规定自由基清除率高于 50%的认为
具有活性。结果见表 3。
表 3 田基黄中各单位化合物的 DPPH自由基清除率
单体化合物
自由基清除率(%)
40 μg·ml - 1 10 μg·ml - 1
单体化合物
自由基清除率(%)
40 μg·ml - 1 10 μg·ml - 1
1 - 4. 91 - 14. 65 12 89. 55 32. 71
2 80. 04 23. 51 13 90. 07 85. 66
3 81. 05 24. 30 14 84. 13 81. 92
4 82. 34 26. 31 15 7. 57 - 13. 99
5 77. 64 23. 58 16 12. 34 6. 89
6 76. 21 18. 96 17 11. 59 5. 87
7 95. 85 81. 27 18 6. 79 - 15. 78
8 85. 46 27. 41 19 95. 07 93. 25
9 96. 73 95. 52 20 76. 69 18. 67
10 79. 12 21. 33
11 89. 52 30. 14 Vc - 95. 40
从表中可知:化合物 7,8,9,13,14,19 具有较好的抗缺氧活
性。化合物 7 为原儿茶酸,化合物 8 为没食子酸,化合物 9 为槲
皮素,化合物 13 为二氢山柰酚,化合物 14 为二氢槲皮素,化合物
19 为绿原酸。
4 讨论
采用 PC12 细胞缺氧损伤作用的体外活性测试方法对田基
黄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进行抗缺氧活性测试。研究发现,化合物
4,5,7,8,9,10,11 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其中化合物 4,5,9,10 和
11 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 7 和 8 为酚酸类化合物。
采用 DPPH法对田基黄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考察。结果显示,化合物 7,9,13,14,19
显示出和 VC 基本相当的活性,其中化合物 7 和 19 为酚酸类化
合物;化合物 9 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 13 和 14 为二氢黄酮类
化合物。
结合两个实验结果来看,田基黄中具有抗缺氧活性的化学成
分均为分子量较小,酚羟基较多的化合物。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813.
[2] 上海市长征制药厂.田基黄治疗肝炎报导[J].中草药通讯,1972,
5:36.
[3] 王 岩,周莉玲,李 锐,等.显齿蛇葡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
材,2002,25(4) :254.
[4] 张成刚,李伯刚,顾 健,等.马蹄荷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
究与开发,2003,15 (4) :308.
[5] 孙庆雷,王 晓,刘建华,等.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反应性的构效关
系[J].食品科学,2005,26(4) :69.
·2111·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年第 23 卷第 5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 VOL. 23 NO.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