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优良乡土野生灌木蕤核种子的催芽试验



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9-27
作者简介:朱元龙(1969-),男 ,甘肃陇西人;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干
旱 、半干旱区林业科技推广 、研究工作;E-mail:zyl1969w@
126.com。
优良乡土野生灌木蕤核种子的催芽试验
朱元龙
(甘肃省陇西县林业局 ,  甘肃 陇西 748100)
TestofacceleratingofPrinsepiaUnifloraBatal
ZHUYuan-long
摘要:对优良乡土野生灌木树种蕤核进行种子催芽 、发芽试验 ,
结果表明:6种催芽方法效果差异显著。其中 ,清水浸种 7d处
理的催芽效果最好 , 清水浸种 3d处理的催芽效果居中 ,热水烫
种处理 、低温沙藏处理的催芽效果最差。蕤核种子浸水 7d处
理为适宜催芽方法 , 其种子发芽率最高为 72.2%, 有效发芽进
程为 50d。新 、旧种子的发芽特性基本一致。
关键词: 蕤核;催芽;发芽试验;发芽率;发芽进程
中图分类号: S35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4(2010)01-0096-03
蕤核 (PrinsepiaunifloraBatal.)又名扁核木 、马茹
刺 、马茹茹 、蕤仁 ,为蔷薇科扁核木属落叶灌木。蕤核
属丛生型灌木 ,高 1 ~ 1.5m,萌生迅速 ,枝条密集 、单
株覆盖度大 ,落叶丰富 ,对雨水具有良好的缓冲 、截留
作用;蕤核的根系发达 ,能很好地固结土壤;抗旱抗寒 ,
耐瘠薄 ,极其适于在干旱 、半干旱区生长 ,多呈群团状
分布于地埂 、崖边护坡上 ,其水保作用极其明显 ,加之
其枝刺的自我保护性能 ,遭受人畜破坏相对较轻 ,具有
长期的水保功效 。可在地埂 、崖边 、沟坡 、沙地可独植 ,
也可在乔木造林中作为下木 ,形成混交林。蕤核适于
制作绿篱 、盆景 ,果实供酿酒 、食用 ,种仁含油约 32%,
并可药用。因此 ,它是我国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水土保
持造林的优良乡土树种 ,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恢复林草
植被的优良灌木树种 ,其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1] 。
尽管蕤核是一个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具有显著生态
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灌木树种 ,特别适宜阳坡造林 ,在我
国西部的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非常遗
憾的是目前尚未被有效开发利用。其主要原因是蕤核
属蔷薇科核果类植物 ,无性繁殖难生根 ,在常规技术条
件下 ,主要依靠种子繁殖。在实际生产中 ,虽然其种子
易得 ,但种子自然发芽成苗率极低 。在常规人工育苗
条件下 ,当年种子出苗率不到 1%,而且发芽进程极其
缓慢 ,没有生产价值 。这也成为制约蕤核人工造林的
“瓶颈” [ 2] 。要充分利用蕤核造林 ,就必须解决繁育问
题 ,为此 ,本试验于 2004 ~ 2007年对蕤核种子进行了
各种催芽 、发芽试验 ,以便摸清其种子的发芽规律 ,为
育苗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产地及分布
蕤核天然分布区主要为山西省西南部 、陕西省北
部 、甘肃省中北部 、河南省西部的黄土高原丘陵山区 ,
内蒙古南部 、东北西部 、及四川省等地亦有少量分布。
甘肃主要天然分布于陇中 、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及西
和县 、礼县 、武山县等地。多生于海拔 2 000m以下的
向阳低山坡 、崖边 、地埂或山下稀疏灌丛中 [ 2] 。
1.1.2 种子采集时间及地点
新种子于 2006年秋季采自甘肃省陇西县通安镇
马头川村关东山(E104°43′, N35°15′,海拔 1 946m);
旧种子于 2004年秋季采自陇西县文峰镇蒲兴村三台
山 (E104°43′, N34°58′, 海拔 2 014 m)。千粒质量
135.6g,有 7 375粒 /kg种子 ,净度 96.6%。果核扁卵
形或扁心脏形 ,两侧不对称 ,长 0.7 ~ 0.9cm,宽 0.6 ~
0.7cm,厚约 0.4cm,质地坚硬致密。种子子叶 2片 ,
肥厚 ,油质 ,含油率 32%,味微苦[ 1] 。
2 方 法
2.1 催芽处理
2.1.1 选 种
用清水(自来水)浸种 1h,然后除去漂浮在水面
的不饱满种子。
2.1.2 处理设计
浸种:用自来水浸泡种子(每天换水 1次);
烫种:80℃热水烫种 3min;
沙藏:将种子与湿沙混拌后 (以手捏成团且不滴
水为宜),在 0 ~ 5℃下进行低温处理 。
采取随机区组 , 3次重复 ,每个重复 90粒种子 ,共
·96·
第 29卷 第 1期 2010年 1月               种 子 (Seed)                Vol.29 No.1 Jan.
DOI :10.16590/j.cnki.1001-4705.2010.01.083
有以下 6种不同的种子处理:
Ⅰ :ck,不处理 ,直接播种;
Ⅱ:清水浸种 3d;
Ⅲ:清水浸种 3d, 然后用 80℃热水烫种 3min;
Ⅳ:清水浸种 3d,然后低温沙藏 45d;
Ⅴ:清水浸种 3d,然后低温沙藏 90d;
Ⅵ :清水浸种 7d。
2.2 发芽试验
对已催芽的种子进行常规发芽试验。在播后每天
分别调查不同处理的发芽数 ,并计算发芽率。
3 结果与分析
从表 1、图 1可知 , 6种催芽方法对蕤核催芽效果
存在明显差异。
表 1 蕤核新种子不同催芽处理的发芽状况
处理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10 0 0 0 0 0 0
15 2.0 7.0 0 0 0 0
20 8.9 17.8 2.2 3.3 0 0
25 25.6 32.2 3.3 5.6 0 0
30 34.4 51.1 10.0 5.6 5.6 0
35 37.8 54.4 12.2 7.8 8.9 2.2
40 37.8 54.4 12.2 7.8 12.2 24.4
45 42.2 62.2 20.0 7.8 26.7 67.8
50 48.9 65.6 36.7 7.8 26.7 67.8
55 54.4 67.8 44.4 7.8 26.7 67.8
60 55.6 67.8 46.7 7.8 26.7 67.8
65 56.7 71.1 50.0 7.8 33.3 67.8
70 56.7 71.1 55.6 13.3 33.3 70.0
75 56.7 74.4 57.8 48.9 33.3 70.0
80 56.7 74.4 57.8 67.8 33.3 70.0
85 56.7 74.4 57.8 70.0 33.3 70.0
90 56.7 74.4 57.8 72.2 36.7 70.0
95 56.7 77.8 60.0 72.2 36.7 70.0
100 56.7 77.8 60.0 72.2 43.3 70.0
105 56.7 77.8 60.0 72.2 43.3 70.0
110 56.7 77.8 60.0 72.2 50.0 70.0
115 56.7 77.8 60.0 72.2 56.7 70.0
120 56.7 77.8 63.3 72.2 64.4 70.0
125 56.7 77.8 64.4 72.2 64.4 70.0
130 56.7 77.8 64.4 72.2 64.4 70.0
135 56.7 77.8 64.4 72.2 64.4 70.0
140 56.7 77.8 64.4 72.2 64.4 70.0
145 56.7 77.8 64.4 72.2 64.4 70.0
  就出苗率而言 ,处理Ⅱ 、Ⅵ 、Ⅳ的总发芽率最高 ,依
次为 77.8%、70.0%、72.2%;其次是处理 Ⅲ 、Ⅴ的总
发芽率居中 ,均为 64.4%;而处理 Ⅰ (ck)的发芽率仅
为 56.7%。经过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可知(按播种后
60天的发芽率分析),催芽方法处理间差异非常显著
(F=18.94>F0.01(5, 10)=5.64)。
从蕤核播种育苗田间操作的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
发芽率和发芽进程 ,处理 Ⅵ 的催芽效果最好 ,处理 Ⅱ
的催芽效果次之 ,播后 45天的发芽率分别为 66.7%、
62.2%,较处理 Ⅰ (ck)同期的 42.2%分别提高 24.5
个百分点和 20个百分点;处理 Ⅵ 与处理 Ⅱ相比较 ,处
理 Ⅵ的总发芽率虽略低于处理 Ⅱ(低 7.8个百分点),
但其发芽高峰期出现在播后 40 ~ 50天 ,较为集中 ,而
处理Ⅱ的发芽高峰期出现在播后 20 ~ 95天 ,呈渐进递
增 ,十分漫长 、滞后。由此可见 ,处理 Ⅵ 的总体催芽效
果优于处理 Ⅱ。
图 1 蕤核新种子不同催芽处理发芽率比较
  处理 Ⅳ、Ⅲ 、 Ⅴ的总发芽率分别为 72.2%、
64.4%、64.4%,虽然较处理 Ⅰ (ck)分别提高 15.5、
7.7、7.7个百分点 ,但其发芽高峰期分别出现在播后
75 ~ 90天 、45 ~ 125天 、45 ~ 120天 ,非常漫长 、滞后 ,
可见其总体催芽效果都不理想 。
由上述分析可知:处理 Ⅰ (ck)、处理Ⅳ、处理 Ⅴ
(低温沙藏)、处理 Ⅲ(热水烫种)的总体催芽效果均不
如处理 Ⅵ 、处理 Ⅱ(清水浸种)。处理 Ⅵ (清水浸种 7
d)的催芽效果最好 ,其总发芽率可达 70.0%,较处理
Ⅰ (ck)提高 13.3个百分点;其发芽高峰期出现在播
后 40 ~ 50天 ,较为集中 ,其发芽特性适合大田育苗。
从表 2、图 2可知 ,新 、旧种子的催芽结果极为一
致 ,均反映出同一个结论。经过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
可知(按播种后 60天的发芽率分析),催芽方法处理
间差异显著(F0.05 (5, 10 )=3.33 (5, 10 )=5.64)。
蕤核种子虽存在劣变现象 ,但程度极低。新种子
略优于旧种子 ,表明在实际生产中 ,新 、旧种子均可利
用育苗(3年内)。
·97·
问题探讨  朱元龙:优良乡土野生灌木蕤核种子的催芽试验
虽然蕤核种子的外种皮较厚 ,质地致密坚硬 ,但经
反复测试 ,清水浸泡 3 d即可全部浸透外种皮而吸足
水分。
表 2 蕤核旧种子不同催芽处理的发芽状况
处理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10 0 0 0 0 0 0
15 2.2 1.1 0 0 0 0
20 6.7 3.3 0 1.1 0 0
25 11.1 10 0 1.1 0 0
30 20 28.9 5.6 2.2 21.1 1.1
35 20 28.9 5.6 2.2 21.1 1.1
40 21.1 28.9 6.7 2.2 26.7 7.8
45 23.3 35.6 8.9 3.3 40 36.7
50 32.2 41.1 12.2 4.4 40 47.8
55 32.2 44.4 32.2 5.6 40 63.3
60 36.7 46.7 40 5.6 45.6 71.1
65 36.7 50 41.1 5.6 45.6 71.1
70 36.7 53.3 42.2 5.6 47.8 72.2
75 43.3 60 43.3 22.2 47.8 72.2
80 45.6 67.8 44.4 22.2 48.9 72.2
85 45.6 67.8 44.4 41.1 52.2 72.2
90 45.6 67.8 44.4 42.2 53.3 72.2
95 45.6 67.8 54.4 42.2 43.3 72.2
100 45.6 67.8 54.4 42.2 54.4 72.2
105 45.6 67.8 54.4 42.2 60 72.2
110 45.6 67.8 54.4 42.2 64.4 72.2
115 45.6 67.8 54.4 42.2 67.7 72.2
120 45.6 67.8 54.4 42.2 67.7 72.2
125 45.6 67.8 54.4 42.2 67.7 72.2
130 45.6 67.8 54.4 42.2 67.7 72.2
图 2 蕤核旧种子不同催芽处理发芽率比较
4 讨论与结论
4.1 蕤核是我国中西部半干旱 、干旱地区的优良乡土
野生灌木树种 ,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极高 ,开发应用前
景十分广阔 。蕤核种子在播种前必须进行合理催芽 ,
否则种子发芽率较低(最高为 56.7%),而且发芽进程
极其缓慢(15 ~ 120d),导致在实际生产中缺乏生产利
用价值 。
4.2 试验中 ,共采用了清水浸种 、热水烫种 、低温沙藏
等三类 、6种催芽处理。其中 ,清水浸种 7 d处理的催
芽效果最好 ,清水浸种 3d处理的催芽效果居中 ,热水
烫种处理 、低温沙藏(15 ~ 120 d)处理的催芽效果最
差 。综合考虑催芽操作的难易程度 、经济效益和批量
种子处理的可行性 ,特别是催芽获得的出苗率和发芽
进程等诸多因素 ,试验筛选出了蕤核种子清水浸种 7d
处理的适宜催芽方法 ,其种子发芽率最高为 72.2%,
发芽高峰期出现在播后 40 ~ 50天 [ 3] 。
4.3 清水浸种处理的催芽效果明显优于低温沙藏处
理 ,这与李鸿杰所用的低温沙藏催芽的观点不相一
致 [ 1] 。本试验结果表明:蕤核种子存在深休眠 ,但导
致其发芽率较低 、发芽进程缓慢的主要因素既不是种
皮透性 ,也不是生理后熟 ,而是其外种皮(或种胚)中
很可能含有抑制发芽的物质。清水浸种 7d处理之所
以具有良好的催芽效果 ,就是因为在处理过程中有效
地解除了抑制发芽的物质 。
4.4 蕤核的新 、旧种子的催芽效果基本一致 ,新种子
略优于旧种子 ,这表明其种子虽存在劣变现象 ,但程度
极低。在实际生产中 ,新 、旧种子均可利用育苗(3年
内)。此外蕤核的种子存在双胚胎现象 ,其发生率为
3%,但均可正常发芽成苗。蕤核在幼苗阶段出现黄化
苗死亡现象 ,其发生率为 2%左右 ,在育苗生产中应及
时防治 。
4.5 蕤核种子发芽属子叶出土型 ,保温 、保湿 、防止土
壤板结是保证其顺利发芽 、顶土出苗的必要条件。因
此 ,建议在大批量育苗时 ,最好采用日光温室容器育苗
生产 ,以取得理想的出苗率及种苗产量 、质量。
4.6 试验结果表明:蕤核种子的外种皮(或种胚)中
很可能含有某种(或某些)抑制发芽的物质 ,并在种子
的休眠 、萌发等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推断尚需进行相关的试验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 1]李鸿杰.蕤核的繁殖及利用 [ J] .林业实用技术 , 2002(4):
26-27.
[ 2]郭芳华 , 杨保庆.蕤仁造林 , 黄土高原阳坡治理的新尝试
[ J] .中国林业 , 2006, (10):14-15.
[ 3]彭鸿嘉 , 蔡国军 ,柴春山 , 等.优良引进饲料灌木树苜蓿种子
的 6种催芽试验 [ J] .甘肃林业科技 , 2003, 28(4):5-8.
·98·
第 29卷 第 1期 2010年 1月               种 子 (Seed)                Vol.29 No.1 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