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8-01-26
基金项目: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200649843001);广东省科
技计划项目(2006B35603005)
作者简介: 王永刚, 在读博士研究生, 电话:020-84110808,E-mail:
awad7476@163.com
通讯作者: 苏薇薇, 教授, 博士导师, 电话:020-84110808,E-mail:
lsssww@126.com
田基黄水提液的陶瓷膜微滤工艺研究
王永刚 1, 2,谭穗懿 2,苏薇薇 2(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2中山大学华南创新中药研究开
发与技术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目的 考察不同孔径陶瓷膜微滤在田基黄水提液纯化中的应用,确定最佳微滤用膜。 方法 取 1.8 kg田基黄水煎煮
提取后,分别取水提液 25 L,选择 0.1、0.2、0.5、0.8 μm 四种不同孔径的陶瓷膜室温下进行循环微滤,操作压力为 0.15
MPa。当原液太少不能循环微滤或太稠微滤速度太小时,加 8 L纯水顶洗,继续微滤。收集 4 种不同孔径膜各部分滤液,
取样,测定。 结果 0.1、0.2、0.5、0.8 μm 各孔径陶瓷膜微滤液中槲皮苷转移率分别为 82%、87%、80%、86%;总黄酮转移率
分别为 85%、82%、79%、79%;除固率都在 20%左右;其 HPLC 指纹图谱中峰数没有缺失或增加。 结论 利用陶瓷膜微滤
技术可有效除去田基黄水提物中的不溶性或大分子杂质,并保留了有效成分;0.2 μm 孔径陶瓷膜较适用于田基黄水提
液的纯化精制。
关键词:田基黄;陶瓷膜;微滤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54(2008)10-1888-03
膜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具有效
率高、降低污染、节省能源等优点[1]。 无机陶瓷膜具有
机械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对中药提取液的纯化除
杂有其独特的优点 [2]。 田基黄为藤黄科植物地耳草
Hypericμm japomicum Thumb. 的干燥全草, 产于广
东、广西等地,含黄酮类、酚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地耳
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药理实验表明有
保肝护肝、提高机体免疫等用作,在民间用于治疗肝
炎、阑尾炎等症[3]。 目前,田基黄现有制剂工艺过程均
采用传统水煎醇沉除杂工艺,工艺复杂,具有一定的
不足,笔者对田基黄水提液的陶瓷膜微滤除杂工艺进
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仪 (P680,ASI-100,UV170U,
Dionex); 色谱柱 (Lichrospher100 RP-18e,250 mm×
4.0 μm, Merck); 旋转蒸发仪 (RZ-52A, 日本
EYELA);陶瓷膜(合肥世杰膜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Simplicity 185 personal 超纯水器(Millipore)。 田基黄
药材, 购于广州市清平药材市场, 经鉴定为地耳草
Hypericμm japomicum Thumb.的干燥全草。 槲皮素对
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 10081-9905,
供含量测定);槲皮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
所,批号 111538-200,供含量测定)。 试验中除 HPLC
分析所用试剂为色谱纯外,其余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法
2.1 田基黄水提液的制备
将田基黄药材剪成 1~2 cm 小段, 称取 1.8 kg,回
流提取 3 次,每次 20 倍量水,每次 1 h,滤过,合并滤
液,为了尽快冷却药液及计算方便,加少量纯净水使
滤液至总体积为 110 L,混匀。
2.2 微滤方法
选择 0.1、0.2、0.5、0.8 μm 四种不同孔径的陶瓷
膜,分别取田基黄水提液 25 L,用陶瓷膜进行循环微
滤,操作压力为 0.15 MPa,微滤温度是室温。 当原液
太少不能循环微滤或太稠微滤速度太小时,加 8 L纯
水顶洗,继续微滤。收集 4种不同孔径膜各部分滤液,
量取体积,取样,待测。
2.3 总黄酮(水解后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将槲皮素对照品置于真空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
精密称取适量,加甲醇溶解制成每 1 ml 含 0.1040 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另分别取各微滤液 30 ml、
顶洗液 50 ml,减压浓缩至约 2 ml,加甲醇 25 ml,盐
酸 2 ml,水浴回流 20 min,滤过并转移至 50 ml 量瓶
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各样品溶液。 取田
基黄药材粉末 0.4 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
甲醇适量,回流提取 6 h,回收甲醇至约 25 ml,加盐
酸 2 ml, 水浴回流 20 min, 滤过, 用甲醇稀释至 50
ml,即得田基黄药材溶液。 然后进行 HPLC 分析,色
谱条件如下:色谱柱:Lichrospher100 RP-18e;检测器:
PDA-100;流动相:甲醇∶磷酸 pH3.0(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20 μl。 分别进样
测定并计算总黄酮量。
2.4 槲皮苷的测定
将槲皮苷对照品置于真空干燥器中, 过夜至恒
重, 精密称取适量, 加甲醇溶解制成每 1 ml 含 85.2
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另分别取各微滤液 30
ml、顶洗液 50 ml、减压蒸干,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 10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 2008;28(10)1888· ·
图 1 各液体的 HPLC 指纹图谱
A: 水提液;B: 0.1 μm 膜微滤液;C: 0.2 μm 膜微滤液;D:
0.5 μm 膜微滤液;E: 0.8 μm 膜微滤液
A
E
DC
B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60
00
50
20
60
00
50
20
60
00
50
20
60
00
50
20
60
00
50
20
mAU
mAU mAU
mAU
mAU
WVL:300 nm
WVL:300 nm
WVL:300 nm
WVL:300 nm
WVL:300 nm
min
minmin
min min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表 1 采用各孔径陶瓷膜微滤后槲皮素转移结果
槲皮素含量(g) 转移率(%) 累计转移率(%)
药材 1.916 100 -
水提液 1.852 97 -
0.1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1.426 74 85
顶洗液 0.208 11
0.2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1.289 67 82
顶洗液 0.29 15
0.5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1.196 62 79
顶洗液 0.317 17
0.8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1.249 65 79
顶洗液 0.262 14
表 2 采用各孔径陶瓷膜微滤后槲皮苷转移结果
槲皮苷含量(g) 转移率(%) 累计转
移率(%)
药材 1.722 100 -
水提液 1.553 90 -
0.1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1.242 72 82
顶洗液 0.173 10
0.2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1.231 71 87
顶洗液 0.268 16
0.5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1.128 66 80
顶洗液 0.238 14
0.8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1.32 77 86
顶洗液 0.151 9
表 3 采用各孔径陶瓷膜微滤后固体杂质的除去结果
总固含物(g) 除固率(%)
水提液 67.0 -
0.1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47.1 20.1顶洗液 6.4
0.2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44.2 21.5顶洗液 8.4
0.5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43.2 20.7顶洗液 9.9
0.8 μm 陶瓷膜 微滤液 45.4 17.5顶洗液 9.9
ml,得各样品溶液。取田基黄药材 0.5 g,精密称定,加
甲醇适量,置索氏提取器中,回流 6 h,回收甲醇至干,
残渣加水 10 ml 溶解, 乙酸乙酯提取 3 次(30、20、20
ml),合并乙酸乙酯提取液,回收至干,残渣用甲醇溶
解并定容至 25 ml,即得田基黄药材溶液。 然后进行
HPLC 分析,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Lichrospher100
RP-18e;检测器:PDA-100;流动相:乙腈:磷酸盐缓冲
溶液 pH3.0(18 ∶82);流速 1.0 ml/min;检测波长 350
nm;进样量 10 μl。 分别进样测定并计算槲皮苷量。
2.5 固含物的测定
分别取各微滤液适量,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
中,在水浴上蒸至近干,放到烘箱中,105 ℃烘干至恒
重,计算固含物的量。
2.6 指纹图谱分析
采用文献方法 [4]分别对田基黄水提取液及各不
同孔径陶瓷膜微滤液进行 HPLC指纹图谱分析。
3 结果
3.1 各孔径陶瓷膜微滤过程总黄酮 (水解后槲皮素)
的含量及转移率
0.1、0.2、0.5、0.8 μm各孔径陶瓷膜微滤液得量分
别为 23.5、22.8、19.95、20.45 L, 顶洗液得量分别为
7.2、7.5、8.3、8.35 L。测定各孔径陶瓷膜微滤液及顶洗
液中槲皮素含量,并计算转移率,结果见表 1。
3.2 各孔径陶瓷膜微滤过程槲皮苷的含量及转移率
各孔径陶瓷膜微滤液及顶洗液中槲皮苷含量及
转移率结果见表 2。
3.3 除固率的测定
各孔径陶瓷膜除固率结果见表 3。
3.4 各孔径陶瓷膜微滤液的指纹图谱
各不同孔径陶瓷膜微滤液 HPLC色谱图见图 1。
王永刚,等.田基黄水提液的陶瓷膜微滤工艺研究第 10 期 1889· ·
4 讨论
从槲皮苷转移率看,0.2 μm 和 0.8 μm 孔径的陶
瓷膜的转移率较好;从总黄酮转移率看,四个孔径陶
瓷膜微滤液及顶洗液中总黄酮的转移率相当 。 从
HPLC 指纹图谱分析,各孔径陶瓷膜微滤液在成分上
没有变化,峰数没有缺失或增加,表明各孔径的陶瓷
膜对指纹图谱中的各成分截留作用不大,均可微滤得
到;另外从除去固体杂质的量来看,其除固率效果相
当,都在 20%左右。 表明陶瓷膜工艺保留了水提液中
各水溶性成分, 除去的是大分子物质及不溶性颗粒。
故单从成分转移分析,四个孔径的陶瓷膜都能用于田
基黄水提液纯化精制工艺。
在实验后对各孔径膜进行清洗,仅纯水洗对膜通
量恢复作用不明显,对于膜孔径 0.1 μm、0.2 μm 陶瓷
膜,酸洗和碱洗两种方法清洗后膜通量能达到过滤前
纯水通量的 90%, 次氯酸钠和硝酸的混合溶液浸泡
一晚后通量能恢复到 100%。 0.5 μm、0.8 μm陶瓷膜,
经清洗后只恢复到原来的 70%左右。 类似文献报道
[5],各孔径的膜微滤时在开始时膜通量下降较快。 在
15 分钟后膜通量基本稳定,膜孔径越大,膜通量衰减
越快,0.8 μm 的膜通量衰减幅度最大,可能是膜孔堵
塞导致膜有效孔隙率下降。 稳定时,0.2 μm孔径的陶
瓷膜通量最大, 其次是 0.l μm 孔径, 通量最少的是
0.8 μm 孔径。 因此, 从微滤速度及效率来分析,0.2
μm 孔径陶瓷膜较其他 3 个孔径的陶瓷膜适用于田
基黄水提液的纯化精制。
参考文献:
[1] 陈 莹, 徐 波, 王丽萍, 等. 膜分离技术在现代中药制药行业中的
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 2005, 1: 74-8.
[2] 董 洁,郭立玮.无机陶瓷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J]. 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12): 40-2.
[3] 辛义周, 张希成, 唐文照. 地耳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
展[J].山东医药工业, 2003, 22(2): 28-9.
[4] 王永刚,杨立伟,苏薇薇.田基黄药材指纹图谱研究[J]. 南方医科
大学学报, 2006, 26(7): 1001-2.
[5] Zhou HD, Ni JR, Huang W, et al. Separation of hyaluronic acid from
fermentation broth by tangential flow microfil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J]. Sep Purif Tech, 2006, 52: 29-38.
(上接 1887页)
代谢和清除减缓[10]。罗库溴铵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约
为 72%, 随增龄血浆蛋白水平和血浆蛋白结合药物
的能力均明显降低, 因而老年患者应用罗库溴铵后,
其血浆药物游离分数和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药效增
强。 本实验测得老年组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低于
中青年组,提示血浆蛋白含量偏低可能为罗库溴铵对
老年患者的肌松作用较强的原因之一。
老年患者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衰老所致的脏器
储备功能低下及药动学改变,使其麻醉过程中的危险
程度大大增加。 使用肌松药气管插管时,剂量选择不
当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误吸以及术后声嘶喉痛、肌
松残余作用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11]。 本研究显示,当
老年组、 中青年组插管剂量分别达到 0.284、0.312
mg/kg 时,约 50%的患者气管插管条件满意,提示罗
库溴铵诱导给药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影响,对老年患者
应注意减量,而关于老年患者罗库溴铵合理的插管剂
量还须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序贯试验法是一种应用于很快发生反
应的药物或毒物测定半数效量的有效的统计学方法,
此方法设计简单,可减少样本量,实验数据可靠,适用
于罗库溴铵气管插管时半数有效剂量的测定。在女性
患者中,老年患者气管插管罗库溴铵 IED50显著低于
中青年患者,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龄患者间血浆蛋白
含量等方面的差异有关。老年患者使用罗库溴铵麻醉
诱导时,应适当减量,以防止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并
发症。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新型肌肉松弛药的研制及发展趋向[J]. 国外医学 - 麻醉
学与复苏分册, 1995, 16(4): 216-9.
[2] Iwasaki H. An overview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
namics of rocuronium bromide[J]. Masui, 2006, 55(7): 826-33.
[3] 蒋知俭.医学统计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40-1.
[4] Adamus M, Gabrhelik T, Marek O. Influence of gender on the
course of neuromuscular block following a single bolus dose of
cisatracurium or rocuronium[J]. Eur J Anaesthesiol, 2008, 25(7):
589-95.
[5] Naguib M, Kopman AF. Low-dose rocuronium and tracheal
intubation[J]. Middle East J Anesthesiol, 2003, 17(2): 193-204.
[6] Politis GD, Brill J, Jones J. Use of low-dose rocuronium for
intubation of children during volunteer surgery abroad[J]. Paediatr
Anaesth, 2005: 648-52.
[7] 周 洁, 齐 波, 王祥瑞, 等. 罗库溴铵对老年患者的药效动力学影
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11): 819-21.
[8] Naguib M, Flood P, McArdle JJ, et al. Advances in neurobiology of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anesthesiologist
[J]. Anesthesiology, 2002, 96(1): 202-31.
[9] Robertson EN, Driessen JJ, Booij LH.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rocuronium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renal
failure[J]. Eur J Anaesthesiol, 2005, 22(1): 4-10.
[10] 丁正年, 王忠云, 刘存明 , 等 . 罗库溴铵在老年患者的肌松效应
[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 16(1): 18-9.
[11] See S, Ginzburg R. Skeletal muscle relaxants[J]. Pharmacotherapy,
2008, 28(2): 207-13.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 第 28 卷1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