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线叶菊抗耐药性细菌活性部位的筛选
王秋红,刘玉婕,吕邵娃,杨炳友,匡海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 目的:寻找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药材抑菌活性部位。方法:利用溶剂法和色谱法从线叶菊中提取
分离出 4 个组分,用微量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其对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痢疾志贺氏、耐药金黄色
葡萄球菌、耐药大肠杆菌、耐药绿脓杆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等多种病原菌及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
低杀菌浓度(MBC) ,判定抑菌效果。结果:组分Ⅱ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组分Ⅰ、组分Ⅲ和组分Ⅳ,其不但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常见的致病菌具有抑制最用,而且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大肠杆菌、耐药绿
脓杆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也具有抑菌作用;组分Ⅲ和组分Ⅳ只对部分常见致病菌起作用,对耐药菌无作用;组
分Ⅱ对 12 种细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均优于双黄连口服液阳性对照组,尤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大肠杆
菌、耐药绿脓杆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等耐药性细菌显示出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结论:线叶菊不同化学部位
的抗细菌作用强度有较大差异,组分Ⅱ为线叶菊抗耐药菌有效部位,其具有较强的抗耐药菌活性。线叶菊抗菌有
效部位的确定为研制新的抗菌药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线叶菊;抗耐药性细菌活性;有效部位;筛选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1)11-1757-03
收稿日期:2011-02-15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009x09103-358)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07-40)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11531345) ;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010RFQXS051)
作者简介:王秋红(1969-) ,女,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炮制研究;Tel:0451-82195994,E-mail:qhwang668@ si-
na. com。
* 通讯作者:匡海学,Tel:0451-82110803,E-mail:hxkuang@ hotmail. com。
目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除了产生不良反应
机率增加外,伴随而来的是细菌耐药性问题愈加严
重。中药因其在治疗中不良反应低、不易产生耐药
性等优点,受到广泛重视,由中药制成的具有抗菌作
用的单方或复方制剂以及中西药配伍制剂越来越多
地应用于临床,显现出良好的效果。故从中药中发
现抗耐药菌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线叶菊是菊科线
叶菊属植物线叶菊 Filifolium sibiricum(L. )Kitam的
干燥全草,又名兔毛蒿、兔子毛、疔毒草等,是我国民
间草药,性味苦、凉,效用清热解毒,安神镇惊,调经
止血,外用治肿痛〔1〕。据报道,线叶菊在民间广泛
用于人的清热解毒和抗菌消炎,治疗疖、痈、疮、中耳
炎等外科疾病〔2〕。故本文对线叶菊的抗病原菌及
耐药菌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线叶菊抗菌的
有效部位。
1 材料与仪器
1. 1 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3)、大肠杆菌
(25922)、绿脓杆菌(27853)购于黑龙江省微生物检
疫所菌种保藏中心;葡萄球菌(26104-6)、变形杆菌
(49103-14)、肺炎克雷伯氏菌(46114-8)、痢疾志贺
氏(51054-4)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耐药金
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大肠杆菌、耐药绿脓杆菌、耐药
肺炎克雷伯氏菌,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检验科分离并鉴定。
1. 2 药物与试剂 线叶菊药材于 7 月份采自大庆
林甸,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资源教研室鉴定为正品;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070354;双黄连口服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
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8041562;MH 肉汤培养
基,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
20080326;营养琼脂,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
公司,批号:20070822。
1. 3 主要仪器 DHP-9162 型电热恒温培养箱(上
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超净工作台(北京东联哈尔
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微量加样器(上海宙辉生化仪
器有限公司) ;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实业
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2 方法
2. 1 提取线叶菊不同化学部位 线叶菊药材以 20
倍于生药质量的 5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 2 次,回
收溶剂到无醇味,得到提取液;醇沉去除叶绿素,过
滤,滤液上 AB-8 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吸附,流速
0. 5 mL /min,充分吸附后,水洗至流出液不浑浊,回
收溶剂并干燥,即得线叶菊水洗脱部位(Ⅰ)。然后
用 30%乙醇 18 BV 进行洗脱,回收溶剂并干燥,即
得线叶菊 30%乙醇洗脱部位(Ⅱ) ;之后用 50%乙
·7571·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4 卷第 11 期 2011 年 11 月
醇进行洗脱,回收溶剂并干燥,即得线叶菊 50%乙
醇洗脱部位(Ⅲ) ;随后用 70%乙醇进行洗脱,回
收溶剂并干燥,即得线叶菊 70% 乙醇洗脱部位
(Ⅳ)。
2. 2 菌液的制备
2. 2. 1 标准比浊管配制〔3〕:配制 0. 048 mol /L
(1. 175%)氯化钡 0. 5 mL,加 0. 18 mol /L(1%)硫酸
溶液 99. 5 mL,混匀后用 530 nm波长比色调整其浊
度,使吸收值为 0. 1,制成 0. 5 麦氏比浊,相当于 5 ×
107 ~ 5 × 108 CFU /mL。
2. 2. 2 菌种的复苏:将安瓿瓶锯开,无菌操作,加
入 0. 3 mL营养肉汤,吹打均匀后接种于营养肉汤
内,37 ℃孵育 5 h,取出培养液,三区划线接种于营
养琼脂上,37 ℃孵育 18 h,菌种生长后,继续在固体
培养基上传代,第三代用于试验。
2. 2. 3 实验菌液制备:无菌条件下,挑取单个菌
落,放入生理盐水中,混匀,其浊度与 0. 5 麦氏比浊
管比对,浊度相同后,取 10 μL 加 10 mL 液体培养
基,即得浓度为 1 × 108 /L的试验菌液。
2. 3 试验方法 取 96 孔细胞培养板,从 B 行开
始,每孔加入 100 μL液体培养基,然后在 A、B 行加
入待测药液,将 B 行的药液与培养基混匀后取出
100 μL加入 C 孔,依次类推至 H 孔,最后一孔取出
的液体弃去。然后取试验菌液,除阴性对照行外(A
行) ,均加入已配好的试验菌液 100 μL。盖好盖子,
用封口膜封好,37 ℃孵育 18 h。
2. 4 MIC及 MBC的测定 将药物倍比稀释,加入
菌液,37 ℃孵育 18 h,无细菌生长孔的最低药物浓
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4〕。将 MIC孵育 18 h后,
浊度未发生变化的各管菌液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
37 ℃孵育 18 h,无细菌生长接种区域所对应的最低
药物浓度为最低杀菌浓度(MBC)〔4〕。
3 结果
线叶菊不同部位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实验结果
如表 1 所示,最低杀菌浓度实验结果如表 2 所示。
在所得的各提取分离部位中,组分Ⅱ的抑菌和杀菌
浓度最低,效价最高。组分Ⅲ和组分Ⅳ仅对部分菌
株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组分Ⅱ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
组分Ⅰ、组分Ⅲ和组分Ⅳ,它不但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常见的致病菌具有抑制最
用,而且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大肠杆菌、耐
药绿脓杆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也具有抑菌作
用;组分Ⅲ和组分Ⅳ只对部分常见致病菌起作用,对
耐药菌无作用;组分Ⅰ虽然对耐药菌也能起到一定
的抑制作用,但较组分Ⅱ作用弱。故线叶菊不同化
学部位的抗细菌作用强度有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发
现,组分Ⅱ对 12 种细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均强于双
黄连口服液阳性对照组,并且对头孢曲松钠阳性对照
组无作用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显示出较强抑菌和
杀菌作用,这更体现出线叶菊在抗耐药菌方面的优势。
表 1 线叶菊不同部位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
双黄连口服液 /
(mg /mL)
头孢曲松钠 /
(μg /mL)
组分Ⅰ /
(mg /mL)
组分Ⅱ /
(mg /mL)
组分Ⅲ /
(mg /mL)
组分Ⅳ /
(mg /mL)
金黄色葡萄球菌 5. 85 7. 96 66. 80 0. 43 16. 00 12. 80
白色葡萄球菌 187. 50 8. 00 67. 40 3. 90 13. 20 12. 70
绿脓杆菌 46. 87 3. 98 66. 80 3. 44 64. 10 -
大肠杆菌 46. 87 7. 96 66. 80 3. 44 64. 10 -
肺炎杆菌 5. 85 0. 12 67. 40 0. 43 26. 40 -
变形杆菌 23. 43 3. 98 67. 40 1. 72 13. 20 50. 70
痢疾杆菌 5. 85 0. 50 33. 70 0. 43 -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5. 86 3. 98 54. 14 0. 43 17. 61 8. 82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11. 72 31. 85 27. 07 0. 43 - -
耐药绿脓杆菌 46. 88 - 216. 56 1. 72 - -
耐药大肠杆菌 93. 75 0. 12 54. 14 6. 89 - -
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 93. 75 63. 70 108. 28 6. 89 - -
注:-为无抑菌作用
4 讨论
化学药物由于成分单一,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
其对耐药性细菌作用也较弱,而中药大多是通过多
成分、多靶点起作用,从而具有抗细菌耐药性的特
点,这也是中药抗菌药物开发的一大优势。与市售
的中药抗菌药物相比,线叶菊有效部位的抗菌与杀
·8571·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4 卷第 11 期 2011 年 11 月
表 2 线叶菊不同部位的体外最低杀菌浓度
双黄连口服液 /
(mg /mL)
头孢曲松钠 /
(μg /mL)
组分Ⅰ /
(mg /mL)
组分Ⅱ /
(mg /mL)
组分Ⅲ /
(mg /mL)
组分Ⅳ /
(mg /mL)
金黄色葡萄球菌 5. 85 16. 00 133. 6 0. 43 64. 10 51. 20
白色葡萄球菌 187. 50 7. 96 67. 40 15. 60 - 50. 70
绿脓杆菌 187. 50 7. 96 133. 6 6. 88 - -
大肠杆菌 46. 87 0. 12 66. 80 3. 44 - -
肺炎杆菌 5. 85 7. 96 134. 9 0. 43 26. 40 -
变形杆菌 46. 87 1. 99 134. 8 1. 72 52. 90 -
痢疾杆菌 11. 71 7. 96 134. 9 0. 43 -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1. 72 63. 70 - 0. 43 - -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23. 44 - - 0. 86 - -
耐药绿脓杆菌 93. 75 0. 50 - 3. 44 - -
耐药大肠杆菌 187. 50 63. 70 - 55. 10 - -
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 187. 50 31. 85 - 55. 10 - -
注:-为无杀菌作用
菌效果也较好。由于双黄连口服液是目前公认的具
有明确疗效的中药抗菌制剂,所以也将其设为阳性
对照组。通过实验发现组分Ⅱ的体外抑菌和杀菌作
用均优于双黄连口服液阳性对照组,进一步说明线
叶菊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具有抗耐
药菌的活性。
综合线叶菊大孔树脂不同洗脱部位体外抑菌和
杀菌作用的结果,发现组分Ⅱ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明
显优于其它部位,特别是对耐药菌的作用是其他部
位所不能实现的。故确定线叶菊抗菌有效部位为组
分Ⅱ,即线叶菊大孔树脂 30%乙醇洗脱部位。线叶
菊抗菌有效部位的确定为研制新的抗耐药菌药物提
供了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傅沛云 . 东北植物检索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681.
[2]吴景时,姚志国,秦泗军,等 . 中草药线叶菊药理初步研
究[J].药学通报,1979,14(2) :87.
[3]张玉妥,季建军 .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4,42.
[4] Xie X F,Cai X Q,Zhu S Y,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of Chaenomeles
Speciosa from China [J]. Food Chemistry,2007,100:
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
1312-1315.
本刊投稿须知
1 本刊从 2006 年第 1 期起将刊登“作者简介”内容,请作者在文章首页下脚按“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
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等内容注明。
2 来稿应为打印稿,投稿时不必附软盘;实验性文章应附单位介绍信。
3 本刊目前一律不处理网上投稿,请作者务必以邮寄方式投稿。
4 投稿同时请从邮局汇寄处理费(50 元 /篇) ,切勿在稿件中夹带现金;汇款时请注明文章第一作者姓名及
稿件题目。
·9571·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4 卷第 11 期 2011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