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到标注富硒农产品的标准 。不过 , 也有研究表
明[ 6] , 土壤水溶性硒与总硒量之间以及与农产品硒
含量之间没有规律性关系 , 土壤 pH值等是影响作
物吸收硒的重要因素 , 不同土壤类型硒的有效度与
pH值呈负相关 。刘保健等[ 1] 证实 , 中硒 (0.177 ~
0.199 mg·kg-1)的砂壤土出产的紫甘薯硒含量 (20
μg·kg-1)反而比近富硒 (0.356 mg·kg-1)的黄壤
土出产的紫甘薯硒含量 (10 μg·kg-1)高 , 这可能
与pH值外其它因素有关。因此 , 有必要加强紫甘
薯富硒栽培技术研究 , 以富硒土壤和中硒土壤为重
点 , 针对不同硒土壤区域及不同土壤类型 , 研究和
制定富硒紫甘薯地方性生产标准 , 并以地理性区域
名牌标识认证为保护 , 进行有序 、 规范的开发 , 提
高紫甘薯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参考文献:
[ 1] 刘保健 , 葛亚明 , 王毓洪.番薯硒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J]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 13 (4):94-95.
[ 2] 辛国胜 , 林祖军 , 韩俊杰 , 等.紫甘薯花色素研究进展及其
产业化前景 [ J] .辽宁农业科学 , 2006 (5):48-50.
[ 3] 彭耀湘 , 陈正法.硒的生理功能及富硒水果的开发利用
[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7 , 28 (3):381-384.
[ 4] 陆国权 , 李秀玲.紫心甘薯红色素与其他同类色素稳定性比
较 [ 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01, 27 (6):
635-638.
[ 5] 郦逸根 , 董岩翔 , 郑洁 , 等.浙江富硒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 J] .第四纪研究 , 2005 , 25 (3):323-330.
[ 6] 郦逸根 , 徐静 , 李琰 , 等.浙江富硒土壤赋存形态特征
[ J] .物探与化探 , 2007 , 31 (2):95-98.
(责任编辑:张才德)
设施瓠瓜效益提升关键因子分析与对策
戴丹丽1 , 汪宝根1 , 张秀清2 , 张 弘3 , 吴晓花1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蔬菜研究所 , 浙江杭州 310021;2.嘉兴市三高园艺研究所 , 浙江 嘉善 314100;
3.浙江省信息研究院 , 浙江杭州 310006)
摘 要:以前人及作者研究成果为基础 , 分析了设施瓠瓜效益提升的关键限制因子 , 着重探讨了在设施瓠
瓜专业化生产基地中因长期连作造成土壤障碍的成因 , 提出了包括选用抗逆新品种 、 基质栽培 、 嫁接 、 增施有
机肥 、 土壤消毒及接种拮抗菌等相应的技术对策。
关键词:瓠瓜;设施栽培;效益;限制因子;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09)04-0656-03
收稿日期:2009-05-17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2007C32006)
作者简介:戴丹丽 (1974-), 女 , 浙江浦江人 , 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注:吴晓花系通讯作者 , E-mail:wuxiaohua2001@126.com。
浙江是全国蔬菜年播种面积超过 66.67万 hm2
的10个蔬菜主产省之一 , 蔬菜产业已成为种植业
中的优势产业 , 位居浙江省种植业产量第一 、产值
第一 、出口创汇第一 。瓠瓜为我国特色瓜类蔬菜之
一 , 南方栽培面积较大。设施栽培是瓠瓜栽培的主
要形式 , 近年在浙江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明显地方特
色的专业化瓠瓜生产基地 , 如以冬春多层覆盖爬地
栽培为主要栽培形式的嘉善设施瓠瓜生产基地;以
冬春立架栽培为主要栽培形式的嵊州 、 台州路桥设
施瓠瓜生产基地。
随着设施瓠瓜产业化的发展 , 产业化基地的栽
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 , 加上产品销售网络逐步完
善 , 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保障 , 进一步促进了
瓠瓜产业化基地的快速发展 。如嘉善地区常年设施
瓠瓜栽培面积达 666.7 hm2 , 每 1 hm2收入在 7.5万
元以上 , 成为当地效益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另一
方面 , 随着产业基地的发展 , 由于生产高度集约
化 、种类单一化和复种指数高 , 以及相关品种 、栽
656 2009年第 4期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09.04.052
培技术 、 病虫害控制 、 施肥等配套技术研究的滞
后 , 出现了栽培效益不高 , 效益提升困难 , 种植户
间效益差异显著等问题[ 1] 。我们在分析设施瓠瓜效
益提升关键限制因子的基础上 , 提出相应的对策 ,
以期为全面提升设施瓠瓜效益提供技术依据 。
1 设施瓠瓜效益提升的关键因子与成因分析
瓠瓜生产的专业化 , 连作不可避免 。瓠瓜虽为
较耐连作的蔬菜作物 , 但随着种植年份的加长 , 枯
萎病 、白粉病 、 病毒病多发 , 生长势减弱 , 土壤次
生盐渍化等连作障碍日益严重 , 损失连年加重 , 效
益得不到保障[ 2] 。
1.1 土壤养分供应不均衡
虽然基地农民的种植水平较高 , 但仍处于粗放
状态 , 大多数农户凭经验施肥 。此外 , 由于有机肥
的供应不足 , 施肥多以施用单一元素的化学肥料为
主。由于蔬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有特异性 , 容易导
致一些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的缺乏 , 而另一些元素
积累过多 , 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 地力得不到充分利
用。其次 , 蔬菜根系分布有深有浅 , 年年连作 , 根
系吸收范围固定 , 同样会造成营养缺乏 。加之为追
求高产 , 农民过度依赖化肥 , 加剧了土壤根际环境
的恶化 , 土壤渗透势加大 , 作物根系的吸水 、吸肥
能力减弱 , 离子毒害和营养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加
剧 , 缺素症多发 , 最终导致生育受阻 , 产量及品质
下降 。
1.2 土壤根际环境恶化 、 次生盐渍化加剧
长年连作后某些养分被过量吸收或过量补施 ,
使得土壤养分失衡 , 离子毒害和营养元素之间的拮
抗作用加剧 , 缺素症多发 , 最终使生育受阻 , 产量
及品质下降。某些植物通过地上部淋溶 、根系分泌
和残茬腐解等途径释放对同茬或下茬作物生长产生
抑制的物质 , 称为自毒作用 , 它已成为设施蔬菜生
产的主要土壤障碍因子之一[ 3-4] 。瓠瓜产业化基地
连年种植 , 每年有大量植株残体留在田间 , 其腐解
产物对下一茬瓠瓜植株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 尤其是
植物残体与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植物有致毒作
用 , 并连同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自毒物质一起影响
植株代谢 , 最后导致自毒作用的发生[ 4] 。
1.3 土传病虫害加重
同一块土地连续种植一种作物 , 其根系的分泌
物 、 代谢物长期积累 , 就会引起微生态的变化 , 使
硝化细菌 、氨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 , 加上
土壤休闲和作物轮作得不到实施 , 不合理施肥 , 尤
其缺乏施用足量的有机肥 , 导致土壤中病原拮抗菌
减少 , 助长了土壤病原菌的繁殖 , 加重了土传病虫
害的发生[ 5] 。为此频繁大量施用农药 , 又导致病原
菌抗药性增强 , 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遭受破坏 ,
对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菌等有益微生物产生不利影
响 , 病原拮抗菌大大减少 , 助长土壤病原菌繁殖 ,
加重了土传病虫害的发生 , 并造成水土环境污染和
产品中农残明显超标。产业化基地中化肥的过多施
用进一步加剧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
2 设施瓠瓜效益提升的相应对策
2.1 选用抗逆性强的设施瓠瓜新品种
研究表明 , 不同瓠瓜品种对连作障碍的耐受性
不同 , 如浙蒲2号在连作多年的设施条件下表现出
较强的生长势 , 发育早 , 连续结果能力强 , 对多种
土传病害有较高抗性。因此 , 筛选耐连作障碍的瓠
瓜新品种是缓解连作障碍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之一。
2.2 采用基质栽培
研究表明 , 影响设施瓠瓜栽培效益的主要限制
因子大多存在于土壤中 。因此 , 采用客土法的设施
瓠瓜栽培是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目前 , 国内
外利用农产品废弃物 (秸秆 、菇渣等)研制开发混
合基质 , 并作为草炭 、 蛭石和珍珠岩等基质的替代
物用作无土栽培基质 , 并有较大应用面积 , 这种有
机生态型基质栽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具有经济 、
环保的优点 。
具体做法是:在设施内按一定的行间距开挖
40 cm×40 cm 的种植沟 , 下铺塑料薄膜 , 防止土
壤中病原菌侵染 , 沟内填充利用农产品废弃物的混
合基质 , 种植瓠瓜 , 并安置滴灌带。
2.3 应用嫁接技术
瓠瓜为抗逆性较强的瓜类蔬菜 , 但在设施连作
栽培中 , 其抗逆能力仍不够理想[ 2] 。因此 , 利用砧
木 (如南瓜)的强大根系进行嫁接换根栽培 , 可明
显提高瓠瓜的抗逆性 , 显著延长瓠瓜的根系活力和
采收期 ,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主要技术要点
如下。
砧木品种的选择。选择与接穗 (如浙蒲 2 号)
有较高嫁接亲和力 、抗病虫能力强 、 抗逆性好 、根
系发达 、生长势强的南瓜品种全能铁甲。
砧木与接穗的播种期。砧木一般比接穗提前播
种 。当砧木第1片真叶展露到 5分硬币大小 , 瓠瓜
接穗开始播种为适宜播种期 , 正常天气下砧木与接
穗的播种期相差 6 ~ 7 d , 如逢低温天气播种期作适
戴丹丽 , 等:设施瓠瓜效益提升关键因子分析与对策 657
当调整。
砧木与接穗的播种方法。砧木与接穗均采用浸
种催芽后播种 , 砧木直播于营养钵中 , 接穗撒播在
大棚苗床上。
嫁接时间。砧木的嫁接物候期在 2 叶 1心期 ,
过晚砧木下胚轴发生空心 , 影响嫁接成活率 , 接穗
的嫁接物候期在接穗出土后 1 ~ 2 d , 子叶转绿 , 脱
帽前为嫁接的最佳时间 , 过晚嫁接瓠瓜下胚轴增
粗 , 影响嫁接成活率 。
嫁接方法。采用插接法 , 又称顶插接。先用刀
片削除南瓜砧木真叶以上的生长点 , 保留 2 片子
叶 , 然后用嫁接刀在砧木子叶上侧 , 顺子叶连接方
向向下斜戳深约 1 cm 的孔 , 注意使嫁接刀尖端达
到子叶下胚轴的另一侧皮层 , 顶在该部位的手指有
触感时为宜 。随即取接穗苗 , 在子叶节以下 1 cm
处 , 用食指自下向上托住下胚轴 , 右手持刀片先向
下斜削长约1 cm 的楔形面 , 然后迅速拔出砧木中
的嫁接刀 , 将接穗下胚轴楔形面按嫁接刀插入的方
向 , 插入南瓜砧木孔中即成 , 使接穗与砧木切口壁
刚好贴合 , 并使接穗的子叶方向与砧木子叶成
“ +” 字形交叉 , 以提高光合作用 。
2.4 增施有机生态专用肥和 EM菌剂
有机肥分解过程中 , 会促使细菌 、 放线菌增
殖 , 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施用有机肥对调节土壤
pH值 、盐分 、生理缺素及提高土壤缓冲能力有重
要作用;增施有机肥后 , 植物根系脱氢酶和根系
ATP 酶活性增强 , 根系吸收氮 、磷 、钾等养分量明
显增加 , 增强抗逆力 , 生长健壮 , 连作障碍减轻 。
实践证明 , 施用酵素菌肥或生物发酵鸡粪配合沼肥
等生物肥料 , 也可明显改善瓜类植物的生长 , 减轻
病害 , 提高产量 , 降低土壤 EC值 , 减轻土壤盐渍
化程度。
具体做法是选用浙江省农科院环境资源与土壤
肥料研究所研制的 “中慈” 牌蔬菜专用肥 , 每 667
m
2 全层使用 160 kg 。该有机肥与化肥相比 , 植株
长势稳键 , 坐果率高 , 结果早 , 商品率高 , 同时能
改良土壤 , 有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 , 促进瓠瓜次
生根系生长 , 并防止早衰 。
深翻土层 , 深施有机肥 , 确保有较长时间的土
壤曝晒或冰冻时间 , 达到熟化土壤 , 改良土壤团粒
结构 , 消灭虫源 , 降低病虫初侵染源的目的 。认为
采用测土平衡施肥 、 施用酵素菌肥 、生物发酵鸡粪
和沼肥等措施 , 对减轻蔬菜病害 、降低土壤 EC值
效果明显。
2.5 土壤日晒处理
通过在高温 、 换茬季节在较潮湿 、已翻耕过的
田块上覆盖塑膜 , 对土壤进行日晒处理 , 可有效杀
灭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 , 成功控制某些土传病害。
Jose等[ 6] 研究指出 , 土壤日晒处理还可显著提高土
壤中可溶性N 、 K 、 Mg 、 Ca 、Na 等元素含量 , 降低
土壤中Mn的含量 , 改善土壤理化特性 , 显著促进
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土壤日晒处理可有效地杀灭
土壤中的各种病原菌 , 但对有益微生物影响较小。
2.6 接种拮抗菌
将拮抗微生物以一定方式施入土壤中 , 或通过
加入有机物等措施以提高原有拮抗微生物的活性 ,
可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 , 抑制病原菌的活动 ,
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种群的
生物有机肥 , 可抑制土壤致病菌的发展[ 7] 。在综合
控制系统中 , 拮抗菌的加入有时是非常有效的 。
影响设施瓠瓜栽培效益的因子是多方面的 , 各
因子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 。目前世界上尚无解决
作物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 , 农业科技工作者正致力
于寻求一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作物连作障碍的措
施 , 以减少产量损失 , 提高栽培效益 。
参考文献:
[ 1] 王雪武 , 丁潮洪 , 李国景 , 等.豇豆产业化基地可持续生产
的土壤障碍及对策 [ J] .浙江农业科学 , 2007 (4), 386-
388.
[ 2] 戴丹丽 , 张秀清 , 吴晓花 , 等.设施瓠瓜嫁接育苗技术的探
讨 [ J] .浙江农业科学 , 2008 (5), 536-537.
[ 3] 王树起 , 韩丽梅 , 杨振明 , 等.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
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 [ 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0 , 22(3):43-47.
[ 4] Jing Q Y , Sen Y S , Ya R Q , et al.Autotoxic potential of cucurbit
crops [ J] .Plant and Soil , 2000 , 223:147-151.
[ 5] 韩丽梅 , 王树起 , 鞠会艳 , 等.大豆根茬腐解产物的鉴定及
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 J] .生态学报 , 2000 , 20(5):771-
778.
[ 6] Jose M , Grunzweig , Jaacov Katan , et al.The role of mineral
nutrients in the increased growth response of tomato plants in solarized
soi l [ J] .Plant and Soil , 1999 , 206:21-27.
[ 7] 周晓芬 , 杨军芳.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及防治措施探讨
[ J] .河北农业科学 , 2004 , 8(1):92-94.
(责任编辑:王家玉)
658 2009年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