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6年 5月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May 2006第 37卷第 3期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 ersi tati s NeiM ongol Vol. 37 No. 3
文章编号: 1000- 1638( 2006) 03-0308-03
侵入种刺苍耳在内蒙古和宁夏的分布
赵利清 1, 2 ,臧春鑫 1, 2 ,杨 吉力 1, 2
( 1.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
2.内蒙古草地生态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呼和浩特 010021)
摘要:报道了刺苍耳 (X anthium spinosum L. )在呼和浩特和宁夏中卫地区的逸生状况 ,并对其
形态学、生物学和生境特点作了阐述 .指出了它的危害性和目前的防治办法 ,作出它在中国的
现状分布图 ,并推测了其未来扩展分布区 .
关键词: 刺苍耳 ;入侵种 ;居群
中图分类号: Q949. 751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生物入侵已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而倍受关注 ,一些入侵生物已给国家带来巨大
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 .因此 ,对于入侵种应足够重视 ,以防止其破坏性地爆发 .
刺苍耳 (Xanthium spinosum L. )原产南美洲 ,目前广泛分布于欧洲的中部和南部 ,偶尔也出现在
欧洲更北的地方〔2〕 ,同时也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地区 ,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杂草〔3〕 ;我国首先在
河南郸城县发现野生归化种 (由传教士带入 )〔4〕 ,后在当地栽培〔5〕 .目前广泛分布于河南东部、安徽西
北部 ,北京丰台区和辽宁的大连 ,现已被确定为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之一 .另外 ,魏有良 1996年对
苍耳 (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蒙古苍耳 ( Xanthium mongolium Kitag. )、刺苍耳的果
实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6〕 ,认为中药苍耳子与其它两种苍耳子有较大的区别不能混用 .目前作者在野
外调查中发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标本号 04- 1001,存于 HIMC)和宁夏中卫地区 (标本号 04- 1003,
存于 HIMC)有刺苍耳的归化种 ,且在适宜的生境中能形成群居 .由于刺苍耳子不能代替药用苍耳子 ,
另外它在温带地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很好的生存 ,使自己的居群不断扩大 ,所以今后应对这种入侵植物
的扩散机理作更多的调查研究 ,本文着重阐述了刺苍耳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它的危害和扩散区 ,
为进一步研究其入侵机理和入侵后对本地种的影响和防治作基础 .
1 刺苍耳的形态学特征 (图 1)
一年生草本 ,高约 0. 3~ 1. 2 m ,茎直立 ,不分枝或从基部多分枝 ,被短糙伏毛或微柔毛 ;叶披针
形 ,长 2. 5~ 6 cm ,宽 0. 5~ 2. 5 cm ,先端渐狭 ,全缘或部分叶具深齿或羽状的裂片 ,上面灰绿色 ,被稀
疏的短糙伏毛 .沿脉较密 ,后期常脱落 ,下面灰白色 ,通常沿中脉和侧脉明显被有粗糙伏毛外 ,还密被
白色的绢毛 ;具短叶柄 ;叶腋具有三深裂的黄色刺 ,长约 1~ 2 cm.雄头状花序顶生 ,雌头状花序腋生 ;
瘦果大多数单生或稀少簇生在叶腋 ,圆筒状 ,长约 1 cm或稍长 ,无喙或具有短喙 ,被微毛 ,具有细的钩
状的刺 .刺苍耳与我国另外分布的三种苍耳属 (Xanthium L. )植物的区别见下面的分种检索表:
1叶腋具有三深裂的黄色刺 1刺苍耳 X . spinosum…………………………………………………………………………
1叶腋不具刺
收稿日期: 2005-10-20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0508010514) ;内蒙古重大基金项目 ( 200408020501)
作者简介: 赵利清 ( 1979~ ) ,男 ,内蒙古和林人 ,助教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区系生态学工作 .
通讯作者: E-mail: jyang@ mail. imu. edu. cn
2茎上部叶卵状三角形或心形 ,叶基部与叶柄连接处成相等的楔形 ;成熟的具瘦果的总苞较大 .
3成熟的具瘦果的总苞卵形或椭圆形 ,连同喙部长 l2~ 15 mm,宽 4~ 7 mm,外面有疏生具钩的总苞刺 ;总苞刺
细 ,长 1~ 1. 5 mm,基部不增粗 . 2苍耳 X . sibiricum………………………………………………………………………
3成熟的具瘦果的总苞椭圆形 ,连同喙部长达 18~ 20 mm ,外面有较疏生的总苞刺 ;总苞刺坚硬 ,长 2~ 5. 5 mm
(通常 5 mm ) ,基部增粗 3蒙古苍耳 X . mongolicum………………………………………………………………………
2茎上部叶长三角形 ,叶基部与叶柄连接处成不相等的楔形 ,成熟的具瘦果的总苞极小 ,连同喙仅长 8~ 11 mm
4偏基苍耳 X . inaequilaterum……………………………………………………………………………………………
2 刺苍耳的生物学特征
刺苍耳的花果期是 7~ 10月 ,作为一个入侵种 ,它能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 ,在呼和浩特地区能
经得住 - 2℃的骤变气温 ,与其相比 ,一些当地的阔叶杂草和农作物如玉米 ( Zea mays L. )、向日葵
( Helianthus annuus L. )、马铃薯 ( Solanum tuberosum L. )的叶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 ;另外在野外
调查发现刺苍耳的果实成熟良好 ,能够正常萌发 ,这为其居群的扩散奠定了基础 .由于苍耳属果实较
大 ,它主要是靠水流、动物和人有意和无意传播而扩散 ,在母株周围由于散落的果实较多 ,所以次年能
形成团块状的群居 ,局部郁闭度大 .
3 刺苍耳的生境特点
刺苍耳主要生长在人为影响较大 ,水分较好的地方 .如在呼和浩特市小黑河两岸 ,形成了许多团
块状的群居 ;另外也生长在农田边并侵入农田 ,如在宁夏中卫地区的水稻田边就有刺苍耳的良好生
长 .在北京地区侵入农田 ,危害白菜 (B rassica pekinensis ( Lour. ) Rupr. )、大豆 (Glycine max ( L. )
Merr. )、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 )等旱地作物 .
309第 3期 赵利清等 侵入种刺苍耳在内蒙古和宁夏的分布
4 刺苍耳的危害和防治
刺苍耳侵入农田造成如下的危害: ( 1)给农田的机械、人工管理操作带来了不便 ,因为刺苍耳植株
高大 ,团块状分布 ,且植株具刺 ,不易被机械、人工去除 ; ( 2)由于果实具刺 ,在农田中极容易被人和动
物在劳动和觅食过程中带到其它地方 ,另外 ,它的果实可以混入籽粒较大的农作物 (如大豆、玉米 )种
子当中 ,降低作物种子的纯度 ,并可以随种子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 .此外 ,由于刺苍耳的果实不能代替
中药用苍耳子 ,刺苍耳大面积的蔓延必将影响药用苍耳子的质量 .
目前对刺苍耳的防治办法是在其结果前进行人工拔除 ,另外 ,在种子输入和输出时 ,严格进行质
量检查 ,防止刺苍耳果实跨地区输入、输出 .
刺苍耳在暖温带的郸城县野生归化 ,目前在温带的呼和浩特地区 ,温带荒漠区中卫的适宜生境中
生长良好 (目前分布见图 2) .说明刺苍耳可以在广大的夏绿阔叶林区 ,草原区 (阴山以南 ,大兴安岭以
东 )和温带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区的适宜生境都能很好的生长 , 应近一步研究其入侵机理和对
侵入地的生境和当地种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1] Vitousek P M , D′Antonio C M , Loope L L, et al. Intr oduced specie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 f human-caused
g lobal change [ 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cology , 1997, 21: 1~ 16.
[ 2] Tutin T G, Heyw ood V H, Burges N A, et al. Flo ra Europaea 4. Cambridge Univ er sity Pr ess, L ondon, 1976,
143.
[ 3] Ar thur Cronquist ( ed. ) Vascula r Piants o f The Pacific No r thw est ( Pa rt 5: Composita e) . Univ ersity o f Wash-
ing ton Press, Washington, 1955, 333~ 335.
[ 4] 陈艺林 ,陈淑荣 . 苍耳的一个新异名 [ J]. 植物分类学报 , 2004, 42( 2): 191~ 192.
[ 5] 林钅容主编 .中国植物志 [ M ]. 75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324.
[ 6] 魏有良 . 苍耳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 [ J].中药材 , 1996, 19( 10): 503~ 505.
[ 7] 黄建辉 ,韩兴国 ,杨亲二 ,等 . 外来入侵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的若干问题 [ J]. 生物多样性 , 2003, 11( 3): 240
~ 247.
(责任编委 杨 持 )
Dis tribution of a Invasiv e Species - X anthium spinosum L.
in Inner M ongolia and Ning Xia
ZHAO Li-qing , ZAN G Chun-xin
1, 2
, YAN G Jie
1, 2
( 1.College of L ife Science ,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 Hohhot 010021, China;
2. The key lab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The Prov ince-Ministry Co-constructing
Incubative Base of National Key Lab, Hohhot 010021, China )
Abstract: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invasive species Xanthium spinosum has dist ributed in Hohho t
a rea o f Inner M ongolia and Zhongw ei area of Ningxia. The mo rpholog y, biolog y and habi ta t charac-
teristics o f Xanthium spinosum were described and the map of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Xanthium
spinosum was giv en. Ha rms of Xanthium spinosum and i ts cont ro lling methods w ere pointed out and
the prediction of i ts future dist ribution was made.
Key words: Xanthium spinosum L. ; inv asiv e species; population
310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