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pus in Fermentation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根霉在发酵工业与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2013年第11期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根霉菌属藻菌纲(Phycomcetes)、毛霉目(Muc-
orales)、 毛 霉 科(Mucoraceae)、 根 霉 属(Rhizopus
Ehrenberg),根霉种(Rhizopus spp.),是自然界中广
泛存在的一类真菌,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数种传统
发酵食品的重要发酵菌[1]。发酵工业中应用的根霉
纯种主要是从自然发酵食品和传统酒曲中筛选获得。
根霉属包括米根霉、华根霉和少孢根霉等种。目前
中国工业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的根霉种主要有 14
种:雪白根霉(Rhizopus niveus)、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 爪 哇 根 霉(Rhizopus javanicus)、 米 根 霉
(Rhizopus oryzae)、 戴 尔 根 霉(Rhizopus delemar)、
华 根 霉(Rhizopus chinensis) 及 小 孢 根 霉(Rhizopus
microsporus) 等。 其 中, 米 根 霉(Rhizopus oryzae)
收稿日期 :2013-04-28
作者简介 :刘金梅,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微生物发酵 ;E-mail: liujinmei163163163@163.com
通讯作者 :张凤英,女,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微生物发酵 ;E-mail: 3q3w3q3w@163.com
根霉在发酵工业与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刘金梅  张凤英
(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 330045)
摘 要 : 根霉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真菌,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数种传统发酵食品的重要优势菌。近年来又发现根霉
可利用不同的原料在特定的条件下发酵和代谢生产人们所需的各种产物,如 L-乳酸、L-苹果酸、富马酸和脂肪酶等,其代谢产物
广泛用于食品、 医药及环保等行业。随着根霉菌特殊代谢产物的不断发现,相关产品的研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介绍根霉在
发酵工业与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 根霉 酸味剂 酶 平台化合物 安全性农业
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pus in Fermentation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Liu Jinmei Zhang Fengying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Jiang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
Abstract:  Rhizopus is a genus of common fungi and widely exists in nature which is the domain strains in traditional food fermentation
since thousands of years. In recent years, people found that they also can be used to produce many metabolic products used for consumers
demand under different material and special conditions, such as L-lactic acid, L-malic acid, fumaric acid, lipase and other metabolic product.
Its metabolites were widely used for food, medic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industries. As the special metabolites were found
continuously, the related produc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pus in fermentation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Key words:  Rhizopus Acid Enzyme Platform chemicals Security
是经美国 FDA 认证的安全菌株,所需营养源简单,
是根霉菌种中被研究最多得菌种之一。根霉的代谢
产物如乳酸、富马酸、L-苹果酸及消化酶等有重要
的经济价值[2-4],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及饲料等行业。
由于根霉产糖化酶活力很高,利用根霉制曲酿酒酿
醋早已在食品工业广泛应用,中国是最早利用根霉
糖化淀粉(即阿明诺法)生产酒精的国家。目前相
关研究又证明腐乳、酱油、豆酱、豆腐糕、霉豆渣
及丹贝等天然发酵食品中均含有丰富的根霉菌。近
年来,国内外又有部分专家对根霉菌在环境科学领
域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
根霉菌特殊代谢产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产品的
研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3年第11期 27刘金梅等 :根霉在发酵工业与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1 根霉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1 根霉在酸味剂的科研生产中的应用
1.1.1 根霉产 L-乳酸 L-乳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
机酸,是目前最具发展前途的有机酸之一,广泛应
用于在食品、医药卫生、纺织、皮革等领域。特别
是由 L-乳酸聚合而成的聚 L-乳酸,具有生物降解性
和生物相容性,是良好的绿色包装材料,对减少“白
色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5-7]。
在自然界中,有众多产有机酸的微生物,但根
霉因其营养要求简单,菌丝体大而易于分离,产酸
能力强且产物的光学纯度高、易于精制而被普遍应
用于工业生产,成为国内外广范采用的发酵菌种。
根霉产生的淀粉酶及糖化酶,能利用糖、淀粉或淀
粉质原料生成乳酸。迄今为止,米根霉被认为是最
适合生产乳酸的菌种之一。2008 年,秦菊霞等[8]
以米根霉 3038 为出发菌株,经诱变得到 1 株适合甘
蔗糖蜜(干固形物约含 40% 蔗糖和 15% 还原糖)发
酵生产乳酸的突变株,以三步处理后的糖蜜 15% 为
碳源,发酵 4 d 的乳酸产量为 60.0 g/L ;Kelly[9]利
用根霉(R. arrhizus)以废弃的土豆淀粉作为基质发
酵生产乳酸,比较不同氮源硫酸铵、硝酸铵、尿素、
酵母提取物、蛋白胨及碳氮比对乳酸生成量的影响,
试验表明,较低的碳氮比有助于提高乳酸的产量,
较高的碳氮比有助于生产富马酸,硝酸铵为产乳酸
最佳氮源。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高浓度的硝酸铵
有助于提高乳酸的产量,乳酸的最高产量为 36.4 g/L,
转化率达到了 91%。Chotisubha-anandha 等[10]以固
定床生物反应器固定化米根霉产乳酸,试验结果表
明,当生物反应器的转速和通气比为 700 r/min 和 0.5
vvm,葡萄糖浓度为 70 g/L 时,乳酸产率最高达 2.09
g/L·h,最终浓度为 37.83 g/L。
1.1.2 根霉产富马酸 富马酸是一种含双键的二元
羧酸,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在材料(树脂、涂料及增塑剂等)、医药、化工、食
品及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应用广泛。同时,富马酸可
作为合成多种高价衍生物的原料,如富马酸亚铁、
富马酸二甲酯等。另外,富马酸还是一种重要的四
碳平台化合物,通过酶催化转化、酯化、加氢等工艺,
可用来生产 L-天冬氨酸、琥珀酸、苹果酸、1,4-丁
二醇、四氢呋喃等四碳化合物,因此被美国能源部
列为优先发展的 12 种平台化合物之一。富马酸主要
是以葡萄糖为原料,利用根霉等丝状真菌经耗氧发
酵产生的。当前生产富马酸法主要有顺酐(又称马
来酸酐)异构法、糠醛氧化法、马来酸酶催化异构法、
石蜡发酵法等,工业上主要采用顺酐异构法,因为
其他方法采用的原料均为石油基产品,而石油资源
供应日趋紧张,故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因根霉菌(Rhizopus sp.)产富马酸能力较强,
且具有营养需求简单、生长迅速及环境适应能力强
等优点,从而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据目前所报道的
文献来看,米根霉和少根根霉是研究以碳水化合物
或其他可再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富马酸工艺中使用最
多的菌种,其中米根霉是目前已报道文献中生产强
度最高的菌种,而少根根霉是产量和转化率最高的
菌种。早在 1989 年,Kautola 和 Linko[11]用固定化
少根根霉 TKK 204-1-1a 生产富马酸,通过统计试
验设计和经验建模进行分批发酵的优化设计,在木
糖浓度为 6%,碳氮比为 160∶1 时富马酸的浓度达
到最高。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时间为 1.75 d 时,
达到最高体积产率为每小时 87 mg/L ;发酵时间为
10.25 d 时,最高产物浓度达 16.4 g/L。刘宁等[12]探
讨了不同浓度的初始葡萄糖以及有机氮源酵母膏和
无机氮源(NH)2SO4 对少根根霉合成富马酸的影响。
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了富马酸的
产量以及其转化率。研究结果表明,当葡萄糖和(NH)
2SO4 的浓度分别为 121.2 g/L、2.23 g/L 时,富马酸的
最大转化率为 55.16%,当葡萄糖和(NH)2SO4 的
浓度分别为 162.0 g/L、3.0 g/L 时,富马酸的最大产
量为 75.15 g/L,相比优化前的结果,富马酸产量得
到明显提高。
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张昆等利用
Modeller7v7 软件对米根霉富马酸酶(fumarase)进
行了三级结构的同源建模,并验证了结果在空间和
能量上的合理性,进一步对酶的结构域和催化活性
位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富马酸酶由 3 个结构
域组成,中心区域为一个由 5 个几乎平行的 α-螺旋
组成的独特的束型结构,其催化活性位点是由 3 个
亚基上的氨基酸相互靠近共同组成的[13]。为有针对
性的进行富马酸酶的定点突变提高富马酸产量提供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11期28
分子水平上的理论指导。
1.1.3 根霉产 L-苹果酸 L-苹果酸主要作为酸味剂
和保鲜剂用于食品工业,是继柠檬酸、乳酸之后的
世界第三大酸味添加剂,亦是目前世界食品工业中
用量最大和发展前景较好的有机酸之一。由于其口
感接近天然果汁并具有天然香味,且较之于柠檬酸,
L-苹果酸产生的热量及其刺激性更低,口味更好。
因此广泛应用于酒类、饮料、果酱、口香糖等多种
食品中,未来可能具有逐渐代替柠檬酸的趋势。此外,
L-苹果酸还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在医药及保健品
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能直接利用糖质原料一步发酵生产 L-苹果酸的
微生物有黄曲霉和根霉,但黄曲霉因其次生代谢产
物中可能存在对人体及动物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
素而倍受争议。而根霉所产的 L-苹果酸通常是其生
产 L-乳酸和富马酸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一
般需通过改变其传统代谢途径,才能达到累积的目
的。研究发现,米根霉积累富马酸的代谢途径与黄
曲霉积累 L-苹果酸的途径类似。田三德等[14]采用
华根霉和毕赤酵母菌株混合培养发酵生产 L-苹果,
分别从葡萄糖浓度、华根霉接种量、混合培养方式
及聚乙二醇添加量 4 个方面探讨了其对发酵生产 L-
苹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优化组合,在优
化条件下,L-苹果酸产量达 78.9 g/L,对投糖浓度的
摩尔转化率为 87.4%。何皓等[15]考察了富马酸酶
活抑制剂放线菌酮对米根霉发酵产 L-苹果酸和富马
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 16 h 加入浓度 15 mg/L
的放线菌酮使米根霉富马酸酶胞质同功酶比活力峰
值降低 48.7%,而苹果酸脱氢酶胞质同功酶活力却
未有明显改变,生成的富马酸比对照样减少 37.1%,
而 L-苹果酸积累量提高 54.6%,达到 21.7 g/L。表明
通过对米根霉富马酸酶胞质同功酶的抑制作用能减
弱米根霉积累富马酸代谢途径中由 L-苹果酸向富马
酸的转化,从而促进米根霉积累 L-苹果酸。
1.2 根霉在生物酶发酵中的应用
1.2.1 根霉产糖化酶 根霉在发酵代谢过程中能产
生多种淀粉酶,包括 α-淀粉酶(α-amylase,EC3.2.1.1),
也叫液化酶 ;β-淀粉酶(β-amylase,EC3.2.1.2);葡
萄 糖 淀 粉 酶(Glucoa-Mylase,EC3.2.1.3), 也 叫 γ-
淀粉酶,简称糖化酶(缩写 GA 或 G);异淀粉酶
(isoamylase,EC3.2.1.68,糖原 6-葡聚糖水解酶)等。
其中糖化酶可以迅速的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将淀
粉水解,释放出葡萄糖,并像 β-淀粉酶一样,使水
解下来的葡萄糖发生构型变化,形成 β-D-葡萄糖。
它也可以微弱的水解 α-1,6 糖苷键和 α-1,3 连接的
碳链,它一般都能将淀粉百分之百地水解生成葡萄
糖,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酒精、白酒、抗生素、氨
基酸、有机酸、甘油和淀粉糖等工业生产中,是我
国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16]。最早在全国酿酒行
业推广应用,被公认为性能优良的酿酒用根霉糖化
菌 Q303 是由贵州省轻工业研究所于 1977 年分离。
该菌种主要糖化力强、适应性强、性能稳定,可用
于不同原料酿造小曲酒、甜酒酿、黄酒的生产,是
我国应用最广的根霉糖化菌。但 Q303 也有缺陷 :
Q303 在培菌过程中会在米粉基质表面产生大量的
黑孢子,从而使做出的酒饼丸表面易发黑,为消
费者所不能接受,所以 Q303 不太适合用于做米粉
曲(酒饼丸),更适合做麸皮散曲。针对 Q303 的缺
点,于博和马蕤等[17,18]自 2000 年以来成功分离 2
株米根霉菌株(R. oryzae F6 和 R. oryzae F14),糖化
酶活力高,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黑孢子较少、颜色
也较浅,一般在生产基质上不会呈现肉眼可见黑孢
子,而且酿造的酒的风味独特。现已在多个酒曲厂
推广应用。王旭亮等[19]以不同香型大曲为筛选源
分离得到 96 株霉菌,经过系列工艺过程,筛选出
一株优势霉菌,其纯种曲糖化力、发酵结束后培养
基中酒精浓度、出酒率分别为 2 657.00 U/g、15.40
mL/100 g、42.73%, 经 鉴 定 后 该 优 势 菌 确 定 为 米
根霉。甜酒曲中的糖化菌种主要是以米根霉为主。
1.2.2 根霉产脂肪酶 微生物因具有产脂肪酶种类
多,成本低,产量高等优点而成为脂肪酶的重要来
源[20]。脂肪酶可以用来催化酯类化合物的水解、酯
化、醇解、酯交换及合成等,反应无需辅酶、能耗低、
条件温和、底物原料品质要求低、副产物少,主要
用于食品加工、生物柴油制备、手性药物拆分、生
物传感器(酶传感器)等领域。根霉是脂肪酶的重
要生产菌,且根霉脂肪酶多具有高度的 1、3 位置专
一性,可优先水解饱和脂肪酸链(C8-C18),根霉
该特性使其在含油脂食品的增香、芳香酯及其他酯
2013年第11期 29刘金梅等 :根霉在发酵工业与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类的合成以及某些手性化合物的拆分等方面受到广
泛关注。
根霉在产脂肪酶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诱变选
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等方面。如孙春艳等[21]采用紫
外线、硫酸二乙酯及两者的复合对实验室保藏的 1
株高产耐热脂肪酶的根霉 SFE-L01 菌株进行诱变处
理,筛选获得 1 株突变株 UD-23,产耐热脂肪酶活
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 112.39%,达 24 000.00 U/mL。
冀颐之等[22]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无载体固
定化少根根霉 N-103 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基进行研
究。在优化条件下,少根根霉脂肪酶酶活可达 100
U/mL,为基础培养基配方对照组的 1.33 倍。魏涛等[23]
对根霉 zz-3 脂肪酶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其脂
肪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50 mL 三角
瓶液体培养,装液量 100 mL,该根霉产脂肪酶的最
佳培养基为:黄豆粉 3 g/100 mL,(NH4)2SO4 0.3g/100
mL,MgSO4 0.2 g/100 mL,K2HPO4 0.2 g/100 mL,花
生 油 0.3 g/100 mL,pH 自 然。 在 温 度 28℃、 转 速
150 r/min,摇床培养 2 d,发酵酶活力达 124.60 U/mL。
该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结果为 :最适反应温度为
37℃,最适为 pH7.5,在温度低于 40℃、pH7-9 条
件下酶活稳定。冀颐之等[24]采用低能 N+ 离子注入
技术,对少根根霉 BUCT-11 进行诱变选育,以达到
提高脂肪酶产量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经诱变后,
筛选得到高产脂肪酶突变菌株 N103,经摇瓶发酵,
测得脂肪酶水解酶活力为 175 U/mL,是出发菌株产
量的 165%,且其遗传稳定性较好。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均是从诱变育种和环境因
子(pH 值、接种量及培养基成分等)对根霉生产代
谢各种有机酸和生物酶的影响,从而优化根霉发酵
生产工艺。鲜有从基因水平探索根霉菌种与其次级
代谢产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1.3 根霉在大豆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1.3.1 根霉在丹贝中的应用 丹贝又名天培,是一
种以大豆为原料,经根霉发酵后制成的发酵食品,
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
家被广泛使用,是世界上唯一作为主食的大豆发酵
食品。丹贝中的微生物是以根霉为主,另有革兰氏
阴性杆菌及芽孢杆菌。早在 1963 年,Hesseltine 等[25]
在丹贝中收集和分离得到 40 株根霉,主要以少孢
根霉为主,另有葡枝根霉、少根根霉、米根霉等共
6 种根霉,且这些根霉均可用纯培养方法制成丹贝。
鲁菲等[26]对从源于印度尼西亚的丹贝中分离出的
一株优势霉菌进行了鉴定,确定其为米根霉种。刘
全德等[27]用少孢根霉、乳酸菌及甜酒曲共同发酵
大豆基质制作丹贝,该丹贝氨基酸含量等营养成分
趋于平衡,营养和风味明显改善。
1.3.2 根霉在腐乳中的应用 豆腐乳是一种具我国
民族特色的酿造食品,具有独特鲜美的味道、价格
便宜、营养丰富,备受人们喜爱。豆腐乳在发酵过
程中能产生蛋白酶,催化变性后的蛋白质水解成多
种游离氨基酸,以及水溶性多肽等功能性成分,具
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根霉菌是发酵产腐乳的主要菌
种之一,谭平等[28]对津市地方风味腐乳中的菌种
进行分离与扩大培养,在无杂菌污染的情况下分别
采用了固体扩大培养及液体扩大培养两种方法,结
果分离出 3 株毛霉,2 株根霉。秦恩华等[29]对根霉
发酵豆腐乳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酶进行
了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的动态变化不稳,前者总
体呈下降趋势,后者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在 20 h
和 24 h 达到最大值。张斌等[30]利用鲁氏毛霉和米
根霉两株优势菌,在最优条件发酵得到的成品腐乳
具有整齐的块形、乳黄色的色泽,具备优品腐乳的
特性。
1.3.3 根霉在酱油中的应用 酱油制造主要是利用
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制曲是酱油发酵非常重要的
一环,微生物在原料上代谢生长,产生大量的蛋白
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酶类,以备后期发酵所用,
其中蛋白酶尤为重要,它能影响原料蛋白利用率和
终产品的风味。根霉并不是生产酱油的最优势菌群,
但多菌种发酵制备酱油是酱油酿造行业的一项先进
技术。靳文生[31] 用米曲霉 3.042、黑曲霉 3.350、
根霉 3.010 三种霉菌以 3∶2∶0.5 比例在 36℃进行
混合制曲 48 h,此曲酶系丰富,酶活力高,其中蛋
白酶、淀粉酶、纤维酶分别达到 3 830 U/g、630 U/g、
1 800 U/g。顾立众[32]以豆粕和小麦为主要原料,采
用固态低盐原池淋浇发酵法生产基础酱油,对基础
酱油使用根霉酯化酶进行增香,试验结果表明 :添
加根霉酯化酶能显著提高基础酱油中挥发酯的含量,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11期30
使酱油滋味醇厚,香气浓郁。蒋予箭等[33]对母子
酱油发酵酱醅中霉菌的菌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母子酱油发酵酱醅中米曲霉占优势菌群,另
有根霉、黑曲霉、毛霉、青霉和葡萄孢霉。
2 根霉在环境科学的应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
的安全性
2.1 废物利用方面的应用
近几年研究表明根霉在废物再利用上也充当
重要的角色。López 等[34]用固定化米根霉发酵四
种食品加工废物大麦麸皮、米糠以及花生和核桃废
物生产脂肪酸,结果表明大麦麸皮因具足够的物理
完整性,以及工艺成本低的特点而成为最佳选择。
Balasubramaniam 等[35]利用固定化米根霉 262 全细
胞脂肪酶和商业化纯脂肪酶发酵地沟油(葵花籽
油)产脂肪酸烷基酯,结果显示,全细胞生物催化
剂和纯脂肪酶将甘油三酸酯转化为脂肪酸烷基酯的
转换率分别达到 84% 和 94%。滕云等[36]用华根霉
Y92-M 全细胞脂肪酶在无机溶剂体系中催化地沟油
合成生物柴油,转化地沟油的转化率高达 80%。
2.2 在餐饮及造纸废水方面的应用
利用微生物有效解决环境上的问题已成为众学
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们对根霉在这方面的研
究虽不够深入,但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国大
多数餐饮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倒水里,给环境造
成严重的污染。吴福安等[37]用米根霉 TY GFI 菌
株降解大豆油脂废水,其最高降解率达 95.6%,这
对环境净化和水循环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
外,我国造纸废水产生的活性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与
处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张建云等[38]用
根霉对造纸废水产生的二级生化处理污泥发酵产乳
酸,优化条件下,乳酸最高产量达 3.1 g/L ;张亚
娟[39]用黑根霉菌对 Cd2+、Cr6+、Pb2+ 等重金属离子
进行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黑根霉菌的吸附过程符
合 Langmuir 吸附模式,对 Cd2+、Cr6+、Pb2+ 具有较
高 吸 附 能 力, 通 过 Langmuir 公 式 得 出 Cd2+、Cr6+、
Pb2+ 的 Qmax(最大吸附量)分别为 52 mg/g、14 mg/g
和 37.3 mg/g。
2.3 在食品工业中的安全性问题
在食品工业中,工业用菌不仅要考虑其优良的
生产特性,其安全性也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
根霉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其发酵产
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国内对根霉菌安全性问题的研
究极少,仅王立群、董明盛等[40,41]采用动物毒理
试验对丹贝的安全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急性
经口试验 LD50>15.0 g/kg 体重 ;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
试验、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 Ames 试验均为
阴性,铅、砷、ABF1 含量均在安全标准以下,证明
丹贝是安全食品。
然而,国外有报道用从丹贝中分离的根霉菌发
酵制作丹贝时产生了毒素[42]。据相关报道,从根霉
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的 rhizonins 和 rhizoxins 可能
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它们是两类在结构上相似的
系列化学物质。但有研究表明,rhizonins 并不是由
根霉菌代谢产生的,而是根霉菌中的内共生菌产生
的[43]。rhizonins 是从霉烂的花生中分离出来的一株
小孢根霉(R.mcrosporus),是由 Steyn 等[44]发现于
南非莫桑比克,也是最早报道的从接合菌中分离得
到的毒素。在经过质谱、核磁共振光谱、氨基酸分
析和 X 晶体衍射等的分析后,得出 rhizonins 是由 7
个稀有氨基酸构成的环肽化合物,因其有一基团不
同而分为 rhizonins A 和 rhizonins B 两种。可能由于
rhizonins A 是其中主要产物,所以之后的一些研究
多集中于 rhizonins A。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对 rhizonins
A 的 研 究 较 少。Nakatsuka 等[45] 对 其 构 效 关 系 进
行的研究表明,呋喃结构可能是 rhizonins A 对脂
肪细胞存在潜在毒性的原因。动物试验结果表明,
rhizonins A 及其产生菌均具肝毒性,可导致急性或
慢性的肝衰竭而致死。Wilson 等[46]在日龄还未能
分辨雌雄的北京雏鸭饲料中分别添加由 25 种根霉和
毛霉发酵的玉米培养物,添加量均为 50%(W/W),
结果导致了鸭的死亡 ;将其中一株小孢根霉菌用于
产 rhizonins A,并将所产的 rhizonins A 经纯化后灌
胃部分自交系雄性小白鼠,结果表明,LD100 小于 70
mg/kg。经光学显微镜观察评估,饲喂玉米培养物的
小鼠的肝脏和肾脏病变状况与灌胃 rhizonins A 的鼠
相似,肝细胞表现出变性到坏死等程度不一的变化,
肝组织结构解离,并向汇管区扩散。
Rhizoxins 是 从 根 霉 菌 发 酵 产 物 中 分 离 的 另
一种次级代谢产物。Iwasaki 等[47] 首先从华根霉
2013年第11期 31刘金梅等 :根霉在发酵工业与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R.chinensis)培养物中分离纯化得到毒性代谢产物,
将其命名为 rhizoxins(1),并利用紫外、红外、质
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其分子结构,推断出其
基本结构。Taakahshi 和 Jian 等[48,49]的研究结果表
明,rhizoxins 是一类大环内酯化合物,是由 16 个原
子组成的大环结构、环氧结构、内酯结构和侧链结
构。该类化合物中的 8 种结构类似物的主要不同点
在于其 2 个环氧结构的位置和 17 位碳原子上的取代
基团。生物学研究表明,rhizoxins 有明显细胞毒性。
Kiyoto 和 Tsuruo 等[50,51]用动物毒理试验对 rhizoxins
的毒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对小鼠腹腔注射
LD50 2.5 mg/kg,静脉注射的 LD50 为 5-10 mg/kg,毒
性表现为体重减轻或生长迟缓、饮水或摄食减少、
腹泻、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后肢麻痹等。
由此可见,根霉菌在食品中是一种益、害兼有
的真菌,可是目前国内在食品工业应用中却极少关
注其潜在危害。从上可知根霉菌的某些种(报道的
有小孢根霉、 华根霉和米根霉等)的发酵产物中有
rhizonins 和 rhizoxins。根霉菌种在腐乳或丹贝的前发
酵时期能在基质上产生 rhizoxins,可能会带来食品
安全问题。因此,要加强对根霉菌种代谢产物中的
rhizonins 和 rhizoxins 的分析研究工作,应该重新审
视我国以根霉菌为优势菌群的自然发酵和纯种发酵
食品的安全性。
3 结语
根霉菌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工业用菌,目前我国
对根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优良菌株的分离选育及
改善环境条件提高根霉有益代谢产物量方面。未对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和传统发酵曲中根霉种质资源进
行过系统调查,对其代谢产物的研究也欠深入,尤
其是有毒代谢产物分析。因此对根霉的研究方向 :
一方面,探寻潜在的不产毒素,产糖化酶、脂肪酶、L-
乳酸、L-苹果酸、富马酸等代谢产物的优质根霉菌种;
另一方面,着重比对发酵产物和不同根霉种间基因
差异,建立根霉基因与代谢产物之间关联,为根霉
基因育种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朱海泉 , 鲁海波 , 王龙祥 . 甜酒曲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食品发酵 , 2012, 2 :49-52.
[2] 苏晓明 , 魏小娅 , 王珍 , 等 . 固定化米根霉发酵生产乳酸的研究
进展[J]. 化工进展 , 2008, 27(2):206-208.
[3] 黄和 , 何皓 , 刘宁 , 等 . 利用米根霉发酵产 L-苹果酸的工艺 :
中国 , 200810018924.9[P]. 20008-09-03.
[4] 刘宁 , 李霜 , 何皓 , 等 . 少根根霉利用木糖和葡萄糖分布发酵制
备富马酸[J]. 过程工程学报 , 2008, 8(4):794-797.
[5] Lee SY, Hong SH, Lee SH. Fermentative production ofchemicals that
call be used for polymer synthesis[J].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2004, 40(4):157-164.
[6] Chotani G, Dodge T, Hsu A, et al. The eommercial production
of chemicals using pathway engineering[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0, 1543(2):434-455.
[7] Bai Dongmei, Li Shizhong, Liu Z, et al. Enhanced L-(+)-1actic acid
production by an adapted strain of Rhizopus oryzae using corncob hyd-
rolysate[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2008, 144(1):79-85.
[8] 秦菊霞 , 苏萍 , 黄谷亮 , 等 . 甘蔗糖蜜用米根霉发酵产乳酸的研
究[J]. 食品工业 , 2008, 5 :44-46.
[9] Zhang Z, Jin B, Kelly J. Production of lactic acid and byproducts from
waste potato starch by Rhizopus arrhizus :role of nitrogen sources
[J]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 23(2):229-236.
[10] Chotisubha-anandha N, Thitiprasert S, Tolieng V, et al. Improved
oxygen transfer and increased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by morpho-
logy control of Rhizopus oryzae in a static bed bioreactor[J]. Bio-
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11, 34 :163-172.
[11] Kautola H, Linko YY. Fumaric acid production from xyrose by imm-
obilized Rhizopus arrhizus cells[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1989, 34 :448-452.
[12] 刘宁 , 张昆 , 何皓 , 等 . 响应面法优化少根根霉发酵合成富马
酸[J]. 食品发酵与工业 , 2008, 34(7):64-67.
[13] 张昆 , 黄和 , 刘宁 , 等 . 米根霉富马酸酶三维结构的同源建模
与分析[J]. 生物信息学 , 2006, 5(3):98-101.
[14] 田三德 , 吴艳娜 , 徐新立 . 混合发酵法生产 L-苹果酸的工艺研
究及浅析[J]. 食品科技 , 2009, 34(3):232-234.
[15] 何皓 , 李霜 , 徐晴 , 等 . 放线菌酮对米根霉积累 L-苹果酸代谢
途径的调控作用[J]. 过程工程学报 , 2009, 9(1):153-156.
[16] 武金霞 , 王沛 , 李晚明 . 糖化酶研究进展及趋势[J]. 自然杂志 ,
2003, (25)3 :161-163.
[17] 于博 , 董开发 , 张凤英 , 等 . 广东肇庆传统酒曲中优势霉菌的
分离鉴定[J]. 中国食品学报 , 2007, 7(1):35-38.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3年第11期32
[18] 马蕤 , 朱江 , 张凤英 , 等 . 湖北传统酒曲中优势霉菌 F14 的鉴
定[J]. 酿酒科技 , 2007, 9 :17-20.
[19] 王旭亮 , 王异静 , 王德良 , 等 . 白酒发酵高糖化性能霉菌的筛
选及鉴定[J]. 酿酒科技 , 2012(9):22-28.
[20] Shu ZY, Jiang H, Lin RF, et al. Technical methods to improve yield,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lipases[J].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 2010, 62(1, 2):1-8.
[21] 孙春艳 , 赵祥颖 , 顾学前 , 等 . 1 株产耐热脂肪酶根霉突变株
的选育[J].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2, 38(3):109-114.
[22] 冀颐之 , 赵有玺 , 龚平 , 等 . 无载体固定化少根根霉产脂肪酶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34(4):171-
175.
[23] 魏涛 , 封盛雪 , 毛多斌 , 等 . 根霉 ZZ-3 脂肪酶发酵条件的优
化及酶学性质研究[J]. 食品工程 , 2011, 2 :20-23.
[24] 冀颐之 , 李政 , 谭天伟 , 等 . 低能 N+ 离子注入少根根霉脂肪酶
高产菌株[J].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32(7):197-200.
[25] Hesseltine CW, de Camargo R, Rackis JJ. A mould inhibitor in soy-
beans[J]. Nature, 1963, 200 :1226-1227.
[26] 鲁绯 , 高丽华 , 张金兰 . 一株丹贝中分离霉菌的鉴定[J]. 中
国酿造 , 2010, 6 :35-37.
[27] 刘全德 , 刘恩岐 , 贺菊萍 , 等 . 多菌种发酵丹贝的制作工艺
与营养成分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1, 37(3):104-
108.
[28] 谭平 , 鲁伦文 , 赵克勤 , 等 . 津市地方风味腐乳生产中菌种
的分离与扩大培养[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2011, 10 :
154-155.
[29] 秦恩华 , 周毅峰 , 曾凡利 , 等 . 根霉发酵豆腐乳蛋白酶活性动
态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 2006, 27(11):101-102.
[30] 张斌 , 莫琼 , 陈书洁 , 等 . 腐乳混合发酵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
研究[J]. 食品工业 , 2011, 7 :15-18.
[31] 靳文生 . 酱油多菌种制曲改善酶系组成的研究[J]. 现代食
品科技 , 2011, 27(8):977-979.
[32] 顾立众 . 根霉酯化酶用于酱油增香的优化研究[J]. 食品科学 ,
2009, 11 :175-979.
[33] 蒋予箭 , 陈敏 , 冯新晨 , 等 . 母子酱油发酵酱醅中霉菌菌相的
研究[J]. 中国调味品 , 2005, 3 :9-13 .
[34] López E, Deive FJ, Longo MA, et al. Strategies for utilisation of
food-processing wastes to produce lipases in solid-state cultures of
Rhizopus oryzae[J]. Bioprocess Biosyst Eng, 2010, 33 :929-
935.
[35] Balasubramaniam B, Sudalaiyadum Perumal A, Jayaraman J,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tty acid alkyl
esterase using whole cell biocatalyst and purified enzyme from
Rhizopus oryzae on waste cooking oil(sunflower oil)[J]. Waste
Management, 2012, 32 :1539-1547.
[36] 滕云 , 贺芹 , 徐岩 , 等 . 华根霉全细胞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
油的研究[C]. 2008 年全国酶制剂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
论文集 . 2008 :237-240.
[37] 吴福安 , 王俊 , 方水琴 , 等 . 米根霉 TY GFI 菌株及其在降解
餐饮废水中高浓度油脂的应用 :中国 , CN 102533562 A[P].
2012-07-04.
[38] 张建云 , 崔树军 , 武秀琴 , 等 . 利用根霉菌处理造纸污泥生产
乳酸的研究[J]. 中华纸业 , 2010, 31(16):49-51.
[39] 张亚军 . 黑根霉对重金属废水的吸附及其固定化技术[J].
环保科技 , 2009, 15(3):30-34.
[40] 王立群 , 于洪祥 , 马世华 , 等 . 根霉发酵大豆食品安全性检验
的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35(6):664-666.
[41] 董明盛 , 江汉湖 , 张晓东 . 丹贝的营养及其安全性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16(4):113-117.
[42] Rohm B, Scherlach K, Mobius N, et al. Toxin production by bacterial
endosymbionts of a Rhizopus microsporus strain used for tempe/sufu
processing[J]. Int J Food Mierobiol, 2010, 136(3):368-371.
[43] Partida-Martinez LP, de Looss CF, Ishida K, et al. Rhizonin,
the first mycotoxin isolated from the zygomycota, is not a fungal
metabolite but is produced by bacterial endosymbiont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7, 73(3):793-797.
[44] Steysn PS, Tuinman AA, van Heerden FR, et al. The isolation,
structure, and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the mycotoxin, rhizonin
A, a novel cyclic heptapeptide containing N-methyl-3(-3-furyl)
alanine, produced by Rhizopus microspoms[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3(1):47-49.
[45] Nakatsuka H, Shimokawa K, Miwa R, et al. First tot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cyclic heptapeptide rhizonin A[J].
Tetrahedron Lett, 2009, 50 :186-188.
[46] Wilson T, Rabie CJ, Fincham JE, et al. Toxicity ofrhizonin A,
isolated from Rhizopus microsporus, in laboratory animals[J].
Food Chem Toxicoi, 1984, 22 :275-281.
[47] Iwasaki S, Kobayashi H, Furukawa J. Studies on macrocyclic lactone
antibiotics .vii. structure of a phytotoxin“rhizoxi”produced by
Rhizopus[J]. Chinensis J Anfibiot, 1984, 37 :354-362.
2013年第11期 33刘金梅等 :根霉在发酵工业与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48] Takahashi M, Liwasaki S, Kobayashi H, et al. Studies on macrocyclic
lactone antibiotics .XI. Anti-mitotic and anti-tubulin activity of new
antitulnour antibiotics, rhizoxin and its homologues[J]. J Anti-
biot(Tokyo), 1987, 40(1):66-72.
[49] Jian H, James DW. The chemistry and biology of rhizoxins, novel
antimmor macrolides from Rhizopus chinensis[J]. Tetrahedron,
2004, 60(27):5653-5681.
[50] Kiyoto S, Kawai Y, Kawakita T, et al. A new anti-tumour complex,
WF-1360, WF-l360A, B, C, D, E and F[J]. J Antibiot(Tokyo),
1986, 39 :762-772.
[51] Tsuruo T, Oh-hara T, Iida H, et al. Rhizoxin, a macrocyclic lactone
antibiotic, as a new antitamor agent against human and murine
tumor cells and their vincristine-resistant sublines[J]. Cancer
Res, 1986, 46 :381-385.
(责任编辑 狄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