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江苏海域几种绿潮藻类rDNA ITS序列分析



全 文 :·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3 期
江苏海域几种绿潮藻类
rDNA ITS序列分析
陈淑吟1 胡传明1 陆勤勤1 孙中响1,2 许广平1 丁亚平1
(1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南通 226007;2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苏州 215123)
摘 要: 于 2009 年 5 - 7 月定点采集了江苏海域绿潮藻类,测定、分析了这些藻类核糖体 rDNA ITS序列,并进行分类鉴
定。研究结果显示,ITS + 5. 8S序列片段长度为 552 - 578 bp,其中 ITS1 序列部分长度为 179 - 182 bp,5. 8S 序列全长为 155 -
158 bp,ITS2 序列全长为 180 - 196 bp,序列的平均 GC含量(contents)为 61. 6% - 63. 3%,不同 ITS序列存在不同的插入 /缺失
位点。扩增得到 27 个序列中有 7 个不同序列,依据 NCBI数据库相似性查找、系统进化关系及遗传距离等分析结果,确定有 4
个种类:浒苔(Ulva prolifeya) ,缘管浒苔(U. linza) ,石莼属(Ulva sp.)1 种及盘苔属(Blidingia sp.)1 种。分析表明,ITS序列可
作为石莼科种类鉴定的标记。
关键词: 绿潮藻类 浒苔 石莼 盘苔 ITS 序列 分类鉴定
Analysis on rDNA ITS Sequence of the Green-tides in the
Coast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Chen Shuyin1 Hu Chuanming1 Lu Qinqin1 Sun Zhongxiang1,2 Xu Guangping1 Ding Yaping1
(1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Nantong 226007;
2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and Biological Science,Soochow University Medical Department,Suzhou 215123)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green-tides composition and dominant algae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province,from
May to July in 2009,alga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ostal regions(119°32 - 122°00E,32°25 - 36°49N) ,and sequenced the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frag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length of ITS + 5. 8S rDNA sequences were 552 - 578
bp,partial sequence of ITS1 was 179 - 182 bp,complete sequences of 5. 8S and ITS2 were 155 - 158 bp and 180 - 196 bp,respective-
ly,the average GC contents of the sequence was 61. 6% - 63. 3% . 27 samples were sequenced and 7 sequences were found different,
which were identified as 4 species,including:Ulva prolifeya,U. linza,U. sp. and Blidingia sp. .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and used to
construct the phylogenetic trees and showed that the ITS sequence would be a useful tool for identification in Ulvaceae family algae.
Key words: Green-tides Ulva Enterornorpha Blidingia ITS region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2010-07-19
基金项目: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陈淑吟,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生物遗传资源与增养殖;E-mail:shuyinchen89@ 163. com
由石莼科(Ulvaceae)的大型藻类过量增殖形
成的绿潮(green tide)已成为全球常态发生的生
态现象之一[1]。绿潮发生与超营养的海洋水文
环境条件相关[2]。中国近年来在东海、黄海沿岸
也频繁发生了由浒苔(Ulva prolifera)等大型海藻
引起的异常增殖和聚集的现象,对沿岸景观、海洋
环境等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部门针对绿潮生物种
类组成、发生过程及防控方法等已展开了大量研
究[3]。为了解黄海南部近岸水域绿潮生物组成,
2009 年春季开始对江苏沿岸绿潮种类的分布及
生长情况进行了定点定期调查。为分析鉴定采集
到的样品种类,在应用藻类形态特征等鉴定方法
的同时,利用核糖体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
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对一些样品进行
序列测定及相似性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
依据。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3 期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于 2009 年 5 - 7 月,采集了江苏的连云港
(LYG)、盐城射阳(SY)及南通如东(RD)沿岸的池塘
及岸基等定点站位的漂浮及定生绿潮藻类样品(表
1)。藻体清洗去泥沙和附着物,用无菌水中洗净、凉
干,依藻体形态差异进行分装、标识保存。
取单株藻体样品约 0. 1 g,按 DNA 提取试剂盒
(TaKaRa,DV811A)说明书要求提取样品基因组总
DNA,最后洗脱定溶于 TE(100 ng /μL)溶液,4℃保
存备用。
1. 2 PCR扩增与测序
PCR 扩增引物:ITS-F:5-TCGTAACAAGGTT-
TCCGTAGG-3,ITS-R:5-TTCCTTCCGCCTATTGAT-
ATGC-3[4]。引物由上海生工合成。
PCR反应总体积为 25 μL,含有 DNA 模板约
50 ng,浓度为 5 pmol 引物各 1 μL,12. 5 μL Premix
Taq 聚合酶混合液(TaKaRa,D332A)。PCR 扩增程
序:94℃预处理 6 min;进行 35 个循环:94℃ 1 min,
56℃ 1 min,72℃ 1min;最后 72℃ 条件下延伸
10 min。PCR产物在 1. 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EB
染色,凝胶成像系统检测。产物经试剂盒(TaKaRa,
DV807A)切胶纯化后送上海生工,用 PCR反应引物
进行双向测序。
1. 3 序列与数据分析
用 Clustal X1. 81 软件[5]进行序列比对、校正,
并经 NCBI数据库 Blast 确认;用 MEGA3. 1 软件[6]
计算序列碱基组成(nucleotide composition)、基于
Kimura-2-P法计算序列间的遗传距离、构建 Neigh-
bor-joining(NJ)与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系统进化关系树(bootstrap
重复 1 000 次)。DNAsp 4. 10. 9 软件[7]中分析序列
核苷酸差异位点(Variable sites)等。
序列于 NCBI数据库 BlastN中进行序列相似性
(similarity)查找,以 E-Value = 0 的最高相似性(Max
ident)物种进行比较。本研究物种名称比照 NCBI
用 Ulva代替 Enterornorpha。为进行序列长度及石莼
科系统进化分析,从 GenBank 下载了部分序列:U.
linza(HM031163)、U. prolifer(HM047553)、U. flexuo-
sa(AB097647)、Blidingia dawsonii (DQ001139)、
B. chadefaudii (AJ012309)、Umbraulva amamiensis
(AB097640)及 Gayralia oxysperma(AY16306) (外
群,Outgroup)。
表 1 绿潮藻类样品及扩增序列信息
序列号 序列数 采样地点 采样时间 类型
H1 4 SY1 5 月 14 日 F
1 LYG1 6 月 25 日 F
1 RD1 5 月 19 日 F
H2 3 LYG2 5 月 13 日,6 月 25 日 F、A
H3 2 LYG3 5 月 13 日,7 月 12 日 F
4 SY2 5 月 14 日,5 月 26 日 F、A
H4 1 SY3 5 月 13 日,6 月 19 日 F、A
1 LYG4 6 月 26 日,7 月 25 日 F
H5 4 SY4 5 月 14 日,6 月 28 日 F
H6 3 SY5 7 月 12 日,31 日 F、A
1 RD2 5 月 19 日 F
H7 2 RD3 5 月 19 日 F
F.漂浮;A.定生
2 结果与分析
2. 1 序列变异与相似性比较
经优化 PCR反应条件及试剂用量,最终扩增出
单一目的条带,测序、校正获得 27个序列,比对得到 7
个不同序列,序列位点差异见图 1,不同序列频率见
表 2。序列长度范围在 552 - 578 bp 之间,共有 151
个变异位点,其中有 137 个简约信息位点。有 61 个
插入 /缺失位点(insertions /deletions) ,分布在 10 -
178 bp及 345 -415 bp之间,分属于 ITS1 及 ITS2 区;
在 179 -268 bp间没有变异位点,为 5. 8S的保守区序
列。H7与其他序列差异最大,在除 H7外的 6个序列
中,在 170 -346 bp的长达 176 bp片段完全相同。
序列间碱基组成比例存在一定差异,C 含量
(Content)为 32. 6% - 33. 2%,G 含量为 29. 0% -
30. 1%,GC含量范围在 61. 2% - 63. 3%之间,存在
明显的碱基偏倚性,碱基组成差异程度也为物种鉴
别提供了依据(表 2)。
把这些序列进行 BlastN 相似性查找比对,得出
最大相似性结果分别为:序列 H1 与浒苔 U. prolifera
(FJ026732)相似性在 99% - 100%之间,同时与 Ulva
sp.(EU933988)、U. flexuosa qenes(AB097646)相
631
2011 年第 3 期 陈淑吟等:江苏海域几种绿潮藻类 rDNA ITS序列分析
似性也有 97% - 100%;序列 H2 最高相似性只有
94%,分别为 EU933988(lva. sp.)与 AB097646(U.
flexuosa qenes) ,H1、H2 均为石莼属(Ulva)种类。序
列 H3、H4、H5和 H6与缘管浒苔(U. linza,AJ000203)
序列相似性均为 99%以上;这些序列在与其他序列
进行比较时,插入 /缺失位点一致,应为同种的不同单
元型;本研究 27 个序列中有 17 个属此种类(表 1)。
序列 H7得到有最高相似性(94%)的是盘苔属(Blid-
ingia)藻类(B. dawsonii,DQ001139)。
表 2 核糖体 rDNA ITS序列的碱基组成与
序列长度比较
序列
编号
碱基组成(%)
T C A G G + C
长度
(bp)
鉴定种属
H1 19. 5 32. 6 18. 9 29. 0 61. 6 555 U. prolifer
H2 18. 7 33. 2 19. 1 29. 0 61. 2 555 U. sp.
H3 18. 3 33. 0 19. 0 29. 7 62. 7 552 U. linza
H4 18. 1 33. 0 19. 2 29. 7 62. 7 552
H5 18. 1 33. 2 19. 2 29. 5 62. 7 552
H6 18. 1 33. 2 19. 2 29. 5 62. 7 552
H7 18. 3 33. 2 18. 0 30. 1 63. 3 578 Blidingia sp.
平均值 18. 5 33. 0 18. 9 29. 5 62. 5 556. 6
利用相近物种比对,分析确定 ITS1 及 ITS2 的长
度,其中 H1 - H2 与 AB097647(U. flexuosa)、H3 - H6
与 HM047553(U. prolifera)相比,得到的 ITS1 部分序
列长度为 179 -182 bp,5. 8S全序列长度 158 bp,ITS2
全序列长度为 180 bp。H7 与 DQ001139(B. dawso-
nii)相比对,得出 ITS1 部分序列长度 179 bp,5. 8S
全序列长度 155 bp,ITS2 全序列长度为 196 bp。
2. 2 遗传距离与系统关系分析
7 个不同序列间的平均遗传距离(D) :0. 115,
石莼科不同序列间的遗传距离见表 3。7 个不同序
列的遗传距离差异可以分为 4 个组:(1)H1 - H2 的
遗传距离为 0. 025;(2)序列 H1 - H2 与 H3 - H6 间
的遗传距离为 0. 057 - 0. 067; (3)H3 至 H6 间遗传
距离范围为 0. 002 - 0. 008;(4)H7 与其它 6 个序列
的遗传距离为 0. 298 - 0. 315。这 4 组级别的差异
在与已知物种比较中,得到更清楚的说明,如 U. pro-
lifera与 H1、H2、H3 - H6 及 H7 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02、0. 026、0. 067 - 0. 072 及 0. 371。U. linza 与
H3 - H6 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03 - 0. 008,而与 H7 遗
传距离最小是 0. 378。
表 3 不同 ITS序列间的遗传距离
序列号 H1 H2 H3 H4 H5 H6 H7 B. d U. l U. p Umb
H2 0. 025 *
H3 0. 057 0. 063 *
H4 0. 059 0. 065 0. 002 *
H5 0. 061 0. 067 0. 004 0. 006 *
H6 0. 061 0. 067 0. 004 0. 004 0. 008 *
H7 0. 298 0. 307 0. 312 0. 315 0. 312 0. 312 *
B. d 0. 363 0. 366 0. 366 0. 366 0. 366 0. 357 0. 039 *
U. l 0. 069 0. 073 0. 003 0. 003 0. 008 0. 008 0. 378 0. 370 *
U. p 0. 002 0. 026 0. 067 0. 067 0. 072 0. 072 0. 371 0. 363 0. 069 *
Umb 0. 217 0. 203 0. 203 0. 203 0. 203 0. 210 0. 368 0. 359 0. 207 0. 217 *
Gay 0. 436 0. 421 0. 440 0. 440 0. 436 0. 436 0. 428 0. 414 0. 445 0. 436 0. 460
B. d:B. dawsonii;U. l:U. linza;U. p:U. prolifera;Umb:Umbraulva amamiensis;Gay:Gayralia oxysperma
以 AY016306(Gayralia)为外群构建的 NJ 及
UPGMA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且主要分支
聚类节点均有 100 置信值(图 2)。从进化树中进一
步证明,这些序列与最相似物种间的系统分类关系。
3 讨论
3. 1 江苏海域绿潮种类分析
本研究依据藻体形态差异进行分别扩增,测序
得到的 27 个序列中只有 7 个不同,主要分属于石
73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3 期
图 1 不同 ITS序列的位点差异分布
莼、缘管浒苔及浒苔,盘苔属物种只有 2 个序列,反
映了 2009 年江苏沿海分布的绿潮生物中的主要种
类,与大多数有关绿潮藻类组成物种研究相一致。
丁兰平等[8]对 2008 年黄海西部沿海漂浮聚集的绿
藻样品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鉴定其为浒苔(Entero-
morpha prolifera) ,其主要分类鉴定特征为藻体暗绿
色或亮绿色、管状扁压、中空、主枝明显、分枝较多、
密集且细长。汪文俊等[9]对来自东海-黄海海区 14
个站位的浒苔样品依据形态学特征,归类分离获得
70 个样品,对其 ITS + 5. 8S rDNA 区进行分析得到
完全相同的序列;本研究进行测序样品中,同样依外
部形态差异分别扩增,结果显示,许多在形态上不同
的样品在 ITS序列上未反映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浒
苔形态在不同海水环境中会有一定的变化,但不一
定在 DNA水平上有相应表达。
本研究取自江苏如东样品中,有最高相似性为盘
苔属种类的结果,应成琦等[10]研究的 2008年 6月取自
如东藻类样品 RD-03也与盘苔有最高相似性。连续两
年在如东皆有该种属存在,两者是否为同一种,是否盘
苔属种类为江苏省沿海的常见种,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型绿藻在我国南北不同海域各有其优势种
类,在黄海、东海以浒苔及肠浒苔为多,是当地的主
要分布种类[11]。藻类优势类群的形成不仅决定于
营养、温度等环境条件,还与物种生理特性有关。当
生长条件适宜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快速繁殖,大
量利用营养物质,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而成为优势
类群。许妍等[12]进行共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缘管
浒苔新鲜组织和干粉末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均有强烈
的克生效应。王兰刚等[13]以种群密度为变量,采用
试验生态学手段研究表明,条浒苔与三角褐指藻间
存在生存优势竞争关系。夏秋两季环境条件可能适
宜大型绿藻生长,绿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类型。而
且,浒苔等藻类可进行营养繁殖,这也是浒苔在自然
海区几乎周年可见的主要原因[14]。
831
2011 年第 3 期 陈淑吟等:江苏海域几种绿潮藻类 rDNA ITS序列分析
图 2 基于 ITS序列的石莼科系统进化树
3. 2 ITS序列在石莼属与浒苔属物种分类鉴定中的
应用
rDNA的 ITS1 和 ITS2 为非编码序列,进化速度
快于编码区序列,且该序列在亲缘关系不同时,物种
常有位点和长度上的变异,被认为是种间水平甚至
种内水平比较研究中不错的标记序列,在动物、植物
遗传学研究中该序列被广泛应用。利用该序列进行
系统地位研究,在藻类等植物中得到了较好结果,如
庄丽等[15]对叉角藻 18S 与 ITS 区的分析表明,ITS
区域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叉角藻快速鉴定的
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Leskinen 等[4]用 ITS
研究浒苔的进化,表明浒苔 ITS 序列存在有碱基偏
倚性,在不同物种间表现有明显差异。Leskinen
等[16]以 ITS 调查两种石莼种类 U. intestinalis 与 U.
compressa的地理分布及系统进化情况,研究得出两
种藻类的分布范围与生态条件不同。应成琦等[10]
把 ITS 序列与 18S 序列相比较,ITS 得到较好结果。
孙雪等[17]利用该序列与 RBCL 序列研究进行不同
小球藻类的鉴定分析,两种序列结果虽然一致,但
rbcL偏保守。ITS 序列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资料,
分子分类学家正探索把该序列作为 DNA 条形码应
用于植物鉴定。
石莼科藻类大多为海洋性世界性藻类,其外部
形态的变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难以撑握,也因此存
在许多变异种,从外形上区分不清导致在分类上争
议较多[11]。依据来自 http:/ /www. algaebase. org 的
资料,Ulva prolifera O. F. Müller 与 Enteromorpha pro-
lifera (O. F. Müller)J. Agardh 1883 为同种(Homo-
93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3 期
typic Synonym)。Enteromorpha属的物种最早被归入
Ulva 中(Linnaeus,1753) ,而后又被改回(Link,
1820)。至今,藻类分类学界对于该分类仍存有不
同观点,仍没有一个明确标准能把 Ulva 和 Entero-
morpha完全分开。石莼属与浒苔种类不易区分,一
方面可能由于环境的刺激与植物本身发育等相互作
用所致[18],另一方面是由于浒苔属与石莼属的一些
种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19],Hayden等[20]对近 30 种
浒苔和石莼的 rDNA ITS和 rbcL基因进行了系统发
生分析,认为这些生物种属间遗传差异不明显,不应
再被看作为两个属。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学
领域的快速应用,DNA水平的鉴定技术将有助于为
这些形态多变的物种的分类鉴定找到新突破。
参 考 文 献
[1]梁宗英,林祥志,马牧,等.浒苔漂流聚集绿潮现象的初步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4) :601-604.
[2]Blomster J,Bck S,Fewer DP,et al. Novel morphology in Enteromor-
pha(Ulvophyceae)forming green tide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2,89(11) :1756-1763.
[3]乔方利,马德毅,朱明远,等. 2008 年黄海浒苔爆发的基本状况
与科学应对措施.海洋科学进展,2008,26(3) :409-410.
[4]Leskinen E,Pamilo P. Evolution of the ITS sequences of ribosomal
DNA in Enteromorpha(Chlorophyceae). Hereditas,1997,126(1) :
17-23.
[5]Thompson JD,Gibson TJ,Plewniak F,et al. The CLUSTAL_X win-
dows interface:flexible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ai-
ded by quality analysis tools.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7,25
(24) :4876-4882.
[6] Tamura K,Dudley J,Nei M,et al. MEGA4: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MEGA)software version 4. 0.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7,24(8) :1596-1599.
[7] Rozas J,Sánchez-DelBarrio JC,Messeguer X,et al. DnaSP,DNA
polymorphism analyses by the coalescent and other methods. Bioin-
formatics,2003,19(18) :2496-2497.
[8]丁兰平,栾日孝.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分类鉴定,生境
习性及分布.海洋与湖沼,2009,40(1) :68-71.
[9]汪文俊,王飞久,陈松林,等. 浒苔 ITS 区的扩增和分析. 海洋水
产研究,2008,29(5) :124-129.
[10]应成琦,张婷,李信书,等. 我国近海浒苔漂浮种类 ITS 与 18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水产学报,2009,33(2) :216-219.
[11]董美龄. 中国浒苔属植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 海洋与湖沼,
1963,5(1) :46-50.
[12]许妍,董双林,于晓明.缘管浒苔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效应. 生
态学报,2005,25(10) :2681-2685.
[13]王兰刚,徐姗楠,何文辉,等.海洋大型绿藻条浒苔与微藻三角
褐指藻相生相克作用的研究.海洋渔业,2007,29(2) :103-108.
[14]王晓坤,马家海,叶道才,等.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m)生活
史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007,26(5) :112-116.
[15]庄丽,陈月琴,李钦亮,等.赤潮叉角藻 18S rDNA和 ITS区序列
测定与分析.海洋与湖沼,2001,32(2) :148-154.
[16]Leskinen E,Alstrm-rapaport C,Pamilo P. Phylogeographical struc-
ture,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green algae Ulva intes-
tinalis and U. compressa(Chlorophyta)in the Baltic Sea area. Mo-
lecular Ecology,2004,13(8) :2257-2265.
[17]孙雪,吴晓微,李兴文,等.小球藻核 rDNAITS 与叶绿体 rbcL 基
因序列分析及应用.水产学报,2009,33(4) :565-571.
[18]Tan IH,Blomster J,Hansen G,et al. Molecular phylogenetic evi-
dence for a reversible morphogenetic switch controlling the gross
morphology of two common genera of green seaweeds,Ulva and En-
teromorpha. Mol Biol Evol,1999,16(8) :1011-1018.
[19]杨君,安利佳,王茜,等.石莼属(Ulva)和浒苔属(Enteromorpha)
绿藻的 RAPD分析.海洋与湖沼,2000,31(4) :408-413.
[20]Hayden HS,Blomster J,Maggs CA,et al. Linnaeus was right all a-
long:Ulva and Enteromorpha are not distinct genera. Eur J Phycol,
2003,38:277-294.
(责任编辑 马鑫)
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