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产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育种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3 期
产 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育种研究进展
石彩蕊 王义强 陈介南 张伟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长沙 410004)
摘 要: β-葡萄糖苷酶在纤维素降解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纤维二糖水解成葡萄糖。对产 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
的育种进行了概述,包括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工程菌或通过
蛋白质工程手段改造酶蛋白,以获得高活性的 β-葡萄糖苷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诱变育种 原生质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Research Progress of Breeding for β-glucosidase Strain
Shi Cairui Wang Yiqiang Chen Jienan Zhang Weitao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
Abstract: The β-glucosid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ydrolysis of cellulose by converting cellobiose to glucose. This paper
detailedly introduced the progress of breeding for β-glucosidase strain in nature selective breeding,mutation breeding,protoplast breed-
ing,and genetic engineering breeding. At present,it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to obtain high activity of β-glucosidase by construc-
tion engineering strain through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change enzyme protein through protein engineering.
Key words: β-glucosidase Mutation breeding Protoplast breeding Genetic engineering breeding
收稿日期:2010-11-23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6-4-123)
作者简介:石彩蕊,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质能源;E-mail:1985shicairui@ 163. com
通讯作者:王义强,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生物质能源;E-mail:wangyiqiang12@ yahoo. com. cn
β-葡萄糖苷酶(EC 3. 2. 1. 21) ,其英文名为 β-
glucosidase,亦称纤维二糖酶,其能水解纤维二糖和
短链的纤维寡糖生成葡萄糖。
在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的过程中,β-葡萄糖苷
酶可以水解纤维二糖从而释放出葡萄糖成为关键的
一步,其中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1]:首先,β-葡萄糖
苷酶活性受水解产物葡萄糖的抑制,而纤维二糖又
是纤维素酶系中其他酶的抑制剂,从而整个纤维素
的水解过程受到抑制;其次,在产纤维素酶的菌株
中,β-葡萄糖苷酶含量都很低(除黑曲霉外)。如木
霉分泌的纤维素酶中 β-葡萄糖苷酶含量还不到
1%,远达不到实际应用的水平;再次,在反应过程
中,由于热抑制作用,大量的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消
失;因此,β-葡萄糖苷酶成为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过
程中的瓶颈。除了在降解纤维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外,β-葡萄糖苷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包括食品[2]、造酒[3]、医药[4]和化学工业[5]等。
就产 β-葡萄糖苷酶的微生物,β-葡萄糖苷酶的
催化反应机制,以及产 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在自然
选育、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等方
面进行论述。
1 产 β-葡萄糖苷酶的生物
β-葡萄糖苷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微生物
中,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和丝状真菌等,在一些动
植物体内也有分布(表 1)。在微生物来源方面,对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酵母、细菌和霉菌
等,而其中对曲霉、康氏木霉的研究最多。目前主要
用黑曲霉发酵获得 β-葡萄糖苷酶。
2 催化反应机制[27 - 29]
Bauer 等对分别来自嗜热菌 Pyrococcus furiosus
和非嗜热菌 Agrobacterium 的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发现,两种来源的酶催化反应时按同一种机制进行,
即在催化糖苷键的裂解反应时都遵循保留型的酸催
化双置换机制(double displacement mechanism) ,其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3 期
表 1 产 β-葡萄糖苷酶的生物种类
生物来源 物种
微生物 嗜热菌(Pyrococcus furiosus)[6]
脑膜脓毒性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
um)[7]
约氏黄杆菌(Flavobacterium johnsoae)[8]
多黏性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9]
黄孢原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10]
尖孢镰刀菌(Fusariumo xyspornum)[11]
假丝酵母(Candida wickerhamii)[12]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13]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4]
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 )[15]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16]
文氏曲霉(Aspergillus wentii)[17]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18]
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 )[19]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20]
青霉(Penincillium)[21]
植物 茶叶(Tea)[22]
黑樱桃(Primus serotina)[23]
水稻(Oryza sativa)[24]
大豆(soybean)[25]
动物 蜜蜂(Apis mellifera)[26]
中有两个关键的活性部位氨基酸参与:质子供体
(proton donor)和亲核基团(nucleophile)。它们一般
是带羧基侧链氨基酸(Asp 或 Glu) ,位于糖苷键的
氧原子的氢键距离内。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E + S
K1
K幈幇-1
ES
K
→
2
E-S
K
→
3
EP
第一步是酶与底物键合形成米氏复合物 ES(反
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K1和 K -1) ;第二步是酶 -底物
中间体(E-S)的形成(反应速率常数为 K2) :酶的一
个羧基(亲核基团)攻击底物的端基异构体的中心
部位,而另一个羧基(酸、碱催化剂)则使糖苷中的
氧质子化,因此可辅助苷元的脱离,从而形成 α 构
像的共价 β-糖基酶中间体(E-S)。在此过程中,β-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中心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底物而相
应的发生一定程度的结构变化,从而使 β-葡萄糖苷
酶可以和多种糖类底物结合,这一步决定了 β-葡萄
糖苷酶具有的底物专一性;第三步是中间体的水解,
酸或碱基团催化一个水分子攻击中间体 E-S与之反
应,以切断糖苷键,形成 β-糖基产物并使酶恢复其
初始的质子化态。β-葡萄糖苷酶在整个反应过程中
其构型保持不变。
3 育种研究进展
3. 1 自然选育
自然选育是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进行的纯种
分离方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育种方法。缺点是自
发突变频率低,难以提高菌种的生产水平。
Yeoh等[30]筛选出产 β-葡萄糖苷酶的黑曲霉菌
株,并对黑曲霉 USDB0355 产生的 β-葡萄糖苷酶进
行了纯化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 β-葡
萄糖苷酶酶活较高。宋欣等[31]用七叶苷平板筛选
高产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筛选出的曲霉菌株在
30℃培养 48 h,β-葡萄糖苷酶酶活为 5. 3 U /mL。何
平等[32]用京尼平甙法从实验室保藏菌和豆豉分离
菌中筛选出一株 β-葡萄糖苷酶产量高的菌株 O3。
3. 2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用人工诱变方法诱发微生物基因突
变,通过随机筛选,筛选出产量高、性能优良的突变
体。具有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单等优点。时至今
日,也是微生物育种上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33]。
诱变育种是提高菌株酶活的一种有效方法[34 -36]。
紫外线诱变[37]等物理诱变方法以及硫酸二乙酯
(DES)[38]、甲基磺酸乙酯(EMS)[39]等化学诱变方
法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人们还发展
了新型的空间诱变育种技术[40 - 42]。2006 年 9 月 24
日,还专门发射了用于作物育种的“实践八号”太空
育种卫星,装载了包括 152 种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
2 020 份生物品种材料[43]。
3. 2. 1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中紫外线是一种
使用最早、沿用最久、应用广泛及效果明显的物理诱
变剂,它的诱变频率高,而且不易回复突变,是微生
物育种中最常用和有效的诱变剂之一。
1999 年,宋小炎等[44]以实验室保存的拟康氏
木霉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处理,用葡萄糖(梯度
浓度)纤维素双层平板选育,在含葡萄糖(4%)纤维
素双层平板上获得一株葡萄糖浓度高达 10%仍能
06
2011 年第 3 期 石彩蕊等:产 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育种研究进展
产生纤维素水解透明圈的突变株 UVⅢ,培养 6 d,干
曲的 β-葡萄糖苷酶活力可达 24 U /g,是出发菌株的
12. 6 倍。同年,王德培等[45]通过分离筛选和紫外
诱变法,距离 30 W 紫外灯 15 cm,照射时间 0. 5 - 3
min,选出一株高产纤维素酶黑曲霉菌株 S13 并进行
了最佳固态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在最佳条件下,
其 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达 801. 18 mg /h·g。
2009 年,苏香萍等[46]以黑曲霉菌株 S1 为原始
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在 15 W紫外灯下,照射距离 30
cm左右,照射时间为 9 min,筛选获得一株高产纤维
素酶黑曲霉菌株 S12,在 pH6. 0、培养温度 28℃、培
养时间 96 h 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 47. 33
U /mL,是原始菌株的酶活的 1. 13 倍。
3. 2. 2 复合诱变 复合诱变,是指两种或多种诱变
剂的联合应用,包括同一种或不同种诱变剂的交替
重复作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两种或多
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以及紫外线光复活交替处理
等。普遍认为,如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变剂合理
搭配使用,诱变剂间的协同效应会产生较单一诱变
更好的效果。
在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选育方面,两种或多种
诱变剂的先后使用报道较多。1999 年,Kang 等[14]
用紫外线和 γ射线处理黑曲霉 kks得到黑曲霉 kk2,
其 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达到 11. 4 U /mL。2001 年,
Raj Kumar[47]用紫外线、N-甲基-N-亚硝基胍、叠氮
化钠、秋水仙素多次诱变 Aspergillus niger RK3 得到
突变体 UNSC-442。突变体 UNSC-442 的 β-葡萄糖
苷酶酶活增加了 96%。2005 年,杨建海等[48]以黑
曲霉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60Co 诱变,
筛选出 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比原菌株明显提高。
并通过优化,酶活力达到 169. 2 U /mL。2007 年,张
芳等[49]以黑曲霉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 -氯化锂诱
变得 13 株长势良好的单菌落。通过水解水杨苷产
还原糖方法测定这 13 株菌固态发酵产 β-葡萄糖苷
酶活力,结果表明,IK-7 产酶活最高,可达 118. 95
U /m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将近 6 倍。
多种诱变剂的多级循环处理也有报道。1996
年,王景林等[50]对野生型康氏木霉 854-B2,经物理
化学诱变因子,TDP 辐射器和空间微重力辐射等因
素的多级处理,得到 1 株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的变异
株 B-7,其固体培养物的 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 29. 0
U /g,与 854-B2 相比,提高 4. 2 倍。
诱变剂的交替复合处理方面也有相关报道。
2001 年,董志扬等[51]通过 γ 射线照射和亚硝基胍
交替处理,诱变出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T801 ,与
出发菌株相比,其 β-葡萄糖苷酶酶活提高 1. 77 倍。
2008 年,张秋卓等[52]以里氏木霉 ZM-4 为出发菌
株,紫外线与硫酸二乙酯复合交替诱变 5 次(紫外
线照射 240 s、1% DES 处理 40 min) ,得到突变株
ZM4-F3,其具有较高的产酶能力,与出发菌株相比,
β-葡萄糖苷酶酶活增幅达 58. 3%。
3. 2. 3 其他 常用于诱发突变的电离辐射有 X 射
线、γ 射线和快中子等。2008 年,许晓鹏等[53]对实
验室筛选出的产 β-葡萄糖苷酶的黑曲霉进行 X 射
线辐射诱变,辐射时间 8 min,筛选得到一株高产酶
突变菌株。其在最适产酶条件下所得酶活最大可达
到 59. 86 U /mL。
离子束诱变育种与传统的 γ 射线和 X 射线为
主要辐射源的传统辐射法相比,具有损伤轻、突变率
高、突变谱广、遗传稳定和易于获得理想新品菌种等
特点[54]。2008 年,沈加成等[55]利用 N +注入棘孢曲
霉 L22,筛选得到一突变株 NIP35,β-葡萄糖苷酶活
最高达到 16. 2 U /mL。
太空环境具有强辐射、微重力及高真空度等特
点,为微生物育种提供了地球表面无法比拟的诱变
环境[42]。2007 年,马旭光等[56]对航空诱变的黑曲
霉进行筛选,得到纤维素酶高产突变株 ZM-8。以
玉米秸秆粉为主要碳源,经固体发酵培养,测得其
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力为 1 208. 1 U /g,比出发菌株
酶活提高 1. 8 倍。经过 5 次继代固体发酵试验,证
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产酶稳定性。
3. 3 原生质体育种
3. 3. 1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原生质体诱变是以微
生物原生质体为育种材料,采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
处理,然后分离到再生培养基中再生,并从再生菌落
中筛选高产突变菌株[57]。与传统诱变相比,避免了
因多次使用同一理化诱变因子而产生的诱变钝
性[35]。同时,原生质体诱变技术操作成本低,利于
工业菌株选育。
利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高产 β-葡萄糖苷
16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3 期
酶的黑曲霉的菌株的报道不是很多。1988 年,曹军
卫等[58]以紫外线对黑曲霉 097 原生质体进行诱变,
筛选得到黑曲霉 97V3-3,其 β-葡萄糖苷酶活力提高
了 18. 2%。2000 年,李平等[21]对黑曲霉原生质体
进行紫外、LiCl 复合诱变,经发酵筛选,获得 β-葡萄
糖苷酶活较高菌株,其酶活由出发菌株的 10 U /mL
提高到 14. 7 U /mL;再对高产突变株进行氮离子注
入,酶活又提高 20%(达 17 U /mL) ;虽然在较短时
间内较大幅度地提高菌株的生产能力,但是所得菌
株产 β-葡萄糖苷酶活力仍较低。2009 年,王春丽
等[59]以黑曲霉 CGMCC3. 316 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
诱变得到突变株 3-3M。然后以 3-3M 为供试菌株,
研究了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条件。最后通过原
生质体诱变,选育得到一株 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较高
的突变株 60B-3D。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酶活力平均达到 23 U/mL,与出发菌株 CGMCC3. 316
相比提高 39%。其酶活水平已处于较高水平。
2006 年,张玲等[60]以无花果曲霉 CN67 为原始
菌株,经溶菌酶、蜗牛酶和纤维素酶的混合酶系酶解
获得原生质体,用紫外线照射诱变,获得产 β-葡萄
糖苷酶活相对较高的菌株 UV-29,其酶活稳定在
20. 48 U /mL,比出发菌株提高 3. 49 U /mL。经传代
试验,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3. 3. 2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是 20 世
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用水解酶除去细胞壁,制成
由原生质膜包被的裸细胞,然后用物理、化学或生物
学方法,诱导遗传特性不同的两亲本原生质体融合,
经染色体交换、重组而达到杂交的目的,经筛选获得
集双亲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稳定融合子。1976 年,
Fodor 和 Schaeffer 分别报道了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
芽孢杆菌种内原生质体融合,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
现象得到证实。从此,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广泛应用
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和细菌融合等。
1992 年,Hoh等[61]对两株营养缺陷型黑曲霉菌
株 USDB0827 和 USDB0828,用聚乙二醇和 Ca2 +介
导进行原生质体融合,(USDB0827 的菌丝体为黄
色,分生孢子为黑色,是蛋氨酸缺陷型;USDB0828
的菌丝体为白色,分生孢子为白色,为精氨酸和组氨
酸缺陷型,且 USDB0827 的 β-葡萄糖苷酶酶活是
USDB0828 的两倍)融合频率在 6. 2% - 9. 1%之间。
通过筛选得到的黑曲霉 USDB0837,其产生的 β-葡
萄糖苷酶酶活是 USDB0827 的 2. 5 倍。此试验表
明,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的重组体菌株 β-葡
萄糖苷酶酶活得到了提高。
2008 年,朱凤妹等[62]对黑曲霉 3. 316 和米曲霉
3. 481 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子经过初筛、复筛、
再复筛得到一株产酶活力高、遗传稳定的菌株。通
过单因素试验、Box-Benhnken 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
面分析试验对融合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
定其最佳培养基条件,通过正交交互试验确定融合
菌株产 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条件。
3. 4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包括所有利用 DNA 重组技术将
外源基因导入到微生物细胞,使后者获得前者的某
些优良性状或者利用后者作为表达场所来生产目的
产物。是一种能事先进行设计和控制的育种技术,
是最新、最有前途的育种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
构建工程菌,分泌表达高活性 β-葡萄糖苷酶已经有
不少实例。
许多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基因可以在大肠杆
菌中表达。如 Warren 等[63]从 Agrobacterium 克隆到
的 β-葡萄糖苷酶基因,采用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其酶活性高于原菌株的酶活。2004 年,赵云等[9]从
多黏芽孢杆菌中克隆得到 β-葡萄糖苷酶基因 bgl A,
将其构建在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pET28a(+)上,转化
E. coli BL21,获得重组工程菌 BL1979,重组表达的 β-
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力达到 24. 7 U /mL。2006年,闫会
平等[64]依据黑曲霉 β-葡萄糖苷酶(bgl 1)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的一对特异性引物,以黑曲霉 As3. 350 总
DNA为模板,PCR 扩增得到了预期大小的目的 DNA
片段,将该目的 DNA片段转入大肠杆茵中并进行了
序列测定。
随着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完善,近年来的研究表
明,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酵母中表达比在大肠杆菌中
表达,其表达量和酶活普遍要高些。现在酵母表达系
统研究主要集中在酿酒酵母和毕赤酵母。1984 年 -
1988年间,Merja、Kohchi 和 Lborra 等[65 - 67]从不同的
微生物中克隆得到 β-葡萄糖苷酶基因,并在酿酒酵
母中进行表达。
2003 年,Kawai 等[68]从 Phanerochaete chrysospo-
26
2011 年第 3 期 石彩蕊等:产 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育种研究进展
rium中克隆到 β-葡萄糖苷酶基因,采用毕赤酵母表
达系统进行表达,其重组表达的酶活相比原始菌株
高几十倍。2008 年,韩笑等[69]利用毕赤酵母分泌
表达 β-葡萄糖苷酶,将 β-葡萄糖苷酶基因克隆到分
泌表达载体 pPICZaA 中,构建重组质粒 pPICZaA-
bgl。经过同源重组,将其整合到毕赤酵母 GS115 染
色体上。2009 年,陈卫红等[70]从嗜热子囊菌光孢变
种中克隆出 β-葡萄糖苷酶基因 bglII 的全长序列。
将该基因插入巴斯德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
pPIC9K中以获得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导入毕赤
酵母中,大量筛选后获得高效表达 β-葡萄糖苷酶的
酵母工程菌株。经甲醇诱导 6 d,培养基中 β-葡萄
糖苷酶的活力可达 0. 23 U /mg。
4 展望
诱变育种是微生物育种的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手
段。当前发酵工业中使用的高产变异菌株,大部分
都是通过诱变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性能的菌株,诱变
育种具有方法简便、快捷和收效显著等特点[71],但
它是盲目的,工作量大,效率低。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
法,特别是对于一些不产孢子的丝状微生物(如担
子菌类) ,原生质体作为单个细胞单位便于诱变及
选育,可以避免子代出现过多分离的现象,从而成为
诱变较为理想的材料[72]。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具有
杂交频率高,进行杂交所受的限制小,重组体种类较
多,遗传物质的传递更为完整,可以获得性状优良的
重组体等优点,除此以外,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还存在
着两株以上同时参与融合以形成融合子的可能,以
及提高菌株产量的潜力几率较大等特点[73]。但不
足之处是原生质体融合后 DNA 交换和重组随机发
生,增加重组体分离筛选的难度;此外,细胞对异体
遗传物质的降解和排斥作用,以及遗传物质非同源
性等原因,使远缘融合杂交存在较大困难[33]。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是人们在分子生物学指导下
的一种自觉的、可预先设计和控制的育种新技术,它
可实现超远缘杂交,因而是最新、最有前途的一种育
种新技术。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在近 20 年来发展较
快,许多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我国最近几年应
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获得的菌株,大量用于酶、维生
素、氨基酸、激素、促红细胞生长素及其他一些次生
代谢物质的生产。20 世纪 70 年代,有人认为重组
体分子的建立及将其导入微生物会创造出新的有害
生物,对人类及环境造成危害,这一说法至今没有被
证实,但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基因工程
育种仍然是目前最高效、最理想的育种方法,有着巨
大的潜在生产力[74]。现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
工程菌或通过蛋白质工程手段改造酶蛋白,以获得
高活性的 β-葡萄糖苷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参 考 文 献
[1]闫会平.黑曲霉 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克隆[D].郑州:河南工业
大学,2006.
[2]彭志英.食品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 Binder G. Testson enzymes. Deutsche Weinmagazin,1999(20) :
18-23.
[4]邵金辉,韩金祥,朱有名,等. β-葡萄糖苷酶在工农医领域的应
用.生命的化学,2005,5(1) :22-24.
[5]Yan TR,Liau JC. Synthesis of alkyl β-glucosides from cellobiose with
Aspergillus niger β-glucosidaseⅡ. Biotechnology Letters,1998,20
(7) :653-657.
[6]Kengen SW,Luesink EJ,Stams AJ,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
ization of an extremely thermostable beta-glucosidase from the hyper-
thermophilic archaeon Pyrococcus furiosus. European Journal of Bio-
chemistry,1993,213(1) :305-312.
[7]Chir J,Withers S,Wan CF,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two essential
groups in the family 3 beta-glucosidase from Flavobacterium menin-
gosepticum by labelling and 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Bio-
chem J,2002,365(Pt3) :857-863.
[8]Okamoto K,Nakano H,Yatake T,et al. Purification and some proper-
ties of a beta-glucosidase from Flavobacterium johnsonae.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and Biochemistry,2000,64(2) :333-340.
[9]赵云,刘伟丰,毛爱军,等. 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β-
葡萄糖苷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生物工程学报,2004,20(5) :741-744.
[10]Kawai R,Yoshida M,Tani T,et al.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ombinant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β-glucosidase in the
methylotrophic yeast Pichia pastoris. Bioscience,Biotechnology,and
Biochemistry,2003,67(1) :1-7.
[11]Christakopoulos P,Macris BJ,Kekos D. Direct fermentation of cel-
lulose to ethanol by Fusarium oxysporum.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1989,11(4) :236-239.
[12]Sim SL. Production of yeast beta-glucosidase from sauerkraut brine
for monoterpenol release from grape pomace[D]. New York:Cor-
nell University,1996.
[13]Riccardo NB,Spagna G,Palmeri R,et al. Selec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arison of β-glucosidase from mould and yeasts employable
36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3 期
for enological application.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4,
35:58-66.
[14]Kang SW,Ko EH,Kim SW. Over-Production of β-glucosidase by
Aspergillus niger mutant from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Biotechnology
Letters,1999,21:647-650.
[15]Hoh YK,Yeoh HH,Tan TK.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β-glu-
cosidase from Aspergillus nidulans mutant USDB 1183. World J Mi-
crobioL Biotectmol,1993,9:555-558.
[16]Ximenes EA,Felix CR,Ulhoa CJ. Production of cellulases by Asper-
gillus fumigatu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ne β-glucosidase. Curr Mi-
crobiol,1996,32:119-123.
[17]Kvesitadze GI,Svanidze RS,Tsuprun VL,et al. Quaternary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β-glucosidase isolated from a thermophilic culture
of Aspergillus wentii. Bioorg Khim,1990,16:881-888.
[18]Riou C. 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a
novel highly glucose-tolerant beta-glucosidase from Aspergillus
oryzae.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8,64(10) :
3607-3614.
[19]Sanyala R,Kondu RK,Dube S,et al. Extracellular cellulytic enzyme
system of Aspergillus japonicus:2.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ducible extracellular β-glucosidase. Enzyme Microb Techn-
ol,1988,10:91-99.
[20] Krishna SH,Prasanthi K,Chowdary GV,et al. Simultaneous sac-
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of pretreated sugar cane leaves to
ethanol. Process Biochemistry,1998,33(8) :825-830.
[21]李平,宛晓春,陶文沂,等.复合诱变黑曲霉选育 β-葡萄糖甘酶
高产菌株.菌物系统,2000,19(1) :117-121.
[22]骆耀平,董尚胜,童启庆,等. 7 个茶树品种新梢生育过程中 β-
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茶叶科学,1997,17(增刊) :104-107.
[23] Li CP,Swain E,Poulton JE. Primus serotina amygdalin hydrolase
and prunesin hydrolase purification,N-terminal sequencing and an-
tibody production. Plant Physiology,1992,100(1) :282-290.
[24]Bongon JR. β-glucosidase from normal and britle-stem mutant rice
cultivars(Oryza sativa L) ,isolation,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
tion[D]. Philippines:College Laguna,1994.
[25]Masaru Matsuva,Sasaki J,Murao S. Studies on β-glucosidase from
soy beans that hydrolyze daidzin and genistin,isolation and charac-
terization of an isozyme. Biosci Biotech Biochem,1995,59(9) :
1623-1627.
[26] Pontoh J,Low NH.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β-glucosi-
dase from honey bees(Apis mellifera).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
lecular Biology,2002,32:679-690.
[27]Kepmton JB,Withers SG. Mechanism of Agrobacterium beta-glucosi-
dase:kinetics tudies. Biochemistry,1992,31(41) :9961-9969.
[28]Bauer MW,Kelly RM. The family 1 beta-glucosidases from Pyrococ-
cus furiosus and Agrobacterium faecalis share a common catalytic
mechanism. Biochemistry,1998,37(49) :7170-17178.
[29]Namchuk MN,Withers SG. Mechanism of Agrobacterium beta-glu-
cosidase:kinetic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noncovalent enzyme /sub-
strate interactions. Biochemistry,1995,34(49) :16194-16202.
[30]Yeoh HH,Tan TK,Chua SL,et al. Properties of β-glucosidase puri-
fied from Aspergillus niger. MIRCEN Journal,1988,4:425-430.
[31]宋欣.一种将七叶苷用于高产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平板筛
选的方法[P]. CN 101177699A. 2008-05-14.
[32]何平,曾莹,李彦,等.京尼平甙法测定酶活在 β-葡萄糖苷酶高
产菌株筛选中的应用.饲料工业,2006,27(14) :54-56.
[33]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第 2 版) [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3:68-98.
[34]李作美,王永斌.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选育研究进展.中国食物与
营养,2009,9:45-47.
[35]林英,吕淑霞,张蓓蓓,等.绿色木霉原生质体诱变筛选纤维素
酶高产菌株.生物技术,2006,16(2) :50-51.
[36]Adsul MG,Bastawde KB,Varma AJ,et al. Strain improvement of
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NCIM 1171 for increased cellulase produc-
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98:1467-1473.
[37]张伟,张海宾,袁正仿.利用紫外诱变育种选育强降解纤维素真
菌的研究.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3,4:37-41.
[38]潘明,周永进,张强.产生淀粉糖化酶菌株的诱变选育. 酿酒科
技,2006,148(10) :37-39.
[39]陈旭,王德良,俞雅琼.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选育低产蛋
白酶 A啤酒酵母的研究.食品与机械,2009,25(4) :35-37.
[40]萨如拉,胡晓林.我国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西藏农业科技,
2009,31(4) :1-3.
[41]刘敏,鹿金颖,潘毅. 植物空间诱变育种. 大自然,2009(6) :
14-17.
[42]田兴山,张玲华,郭勇,等. 木霉的空间诱变效应. 核农学报,
2005,19(3) :195-197.
[43]刘录祥,赵林姝,郭会君.作物航天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
农业科技导报,2007,9(2) :26-29.
[44]宋小炎,宋桂经,孙彩云,等.抗高浓度葡萄糖阻遏的纤维素酶
高产菌的选育.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版:1999,34(4) :488-
492.
[45]王德培,郝常明,将永英.高产纤维素酶黑曲霉菌种的选育及培
养条件的研究.广东化工,1999,2:102-104.
[46]苏香萍,龚大春,曾晶,等.纤维素酶产生菌黑曲霉的选育及其
产酶条件的研究.酿酒科技,2009,4:25-30.
[47] Kumar R,Singh RP. Semi-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Eicchornia
crassipes biomass as lignocellulosic biopolymer for cellulase and β-
glucosidase production by cocultivation of Aspergillus niger RK3 and
Trichoderma reesei MTCC164.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
nology,2001,6(1-3) :71-82.
[48]杨建海,任大明. 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固体发
酵条件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 :1566-1568.
[49]张芳,阙生全,黎定标. 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筛选. 南昌高专
46
2011 年第 3 期 石彩蕊等:产 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育种研究进展
学报,2007,4:123-125.
[50]王景林,尹清强,吴东林,等.高活力纤维素酶菌株康氏木霉 B-
7 的选育与产酶条件的研究.生物技术,1996,6(6) :14-17.
[51]董志扬,祝令香,于巍,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产
酶条件研究.核农学报,2001,15(1) :26-31.
[52]张秋卓,蔡伟民.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复合交替诱变选育.工业
微生物,2008,38(6) :32-37.
[53]许晓鹏,袁士芳,刘立明. 突变黑曲霉高产 β-葡萄糖苷酶的培
养基优化.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27(5) :124-127.
[54]曾宪贤,武宝山,吕杰.离子束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核技术,2006,29(2) :112-115.
[55]沈加成,朱明田,曲音波. N +注入诱变选育 β-葡萄糖苷酶高产
菌株及其产酶条件的优化.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8,16(4) :
7-11.
[56]马旭光,蔺海明,刘星斌.黑曲霉高产纤维素酶活突变株 ZM-8
的筛选.中国饲料,2007,5:30-32.
[57]金志华,林建平,梅乐和. 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原理与应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34-135.
[58]Cao JW,Chen SX. Ultraviolet mutagenesis of the cellulose producer
Aspergillus niger using protoplast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88,50(1) :1-4.
[59]王春丽,武改红,陈畅. 黑曲霉原生质体诱变选育 β-葡萄糖苷
酶高产菌株.生物工程学报,2009,25(12) :1921-1926.
[60]张玲,张芳琦,姚卫蓉.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原生质体的诱变研
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0) :62-64.
[61]Hoh YK,Tan TK,Yeoh HH. Protoplast fusion of β-glucosidase-pro-
ducing Aspergillus niger strains.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
nology,1992,37:81-88.
[62]朱凤妹.原生质体融合曲霉菌株 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及对
葡萄酒增香调控作用的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8.
[63]邵金辉,赵云.扣囊复膜孢酵母 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毕赤酵母
中的克隆与表达.微生物学报,2005,45(5) :792-794.
[64]闫会平,吴兴泉,陈士华.黑曲霉 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克隆. 河
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 :39-42.
[65]Merja E,Penttila KM,Helena N,et al. Cloning of Aspergillus niger
genes in yeast. Expression of the gene coding Aspergillus β-glucosi-
dase. Mol Gen Genet,1984,194:494-499.
[66]Kohchi C,Toh-e A. Cloning of Candida pelliculosa beta-glucosidase
gene and its express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Mol Gen Gen-
et,1986,203(1) :89-94.
[67]Lborra F,Raynal A,Guerineau M. The promoter of the beta-glucosi-
dase gene from Kluyveromyces fragilis contains sequences that act
as upstream repressing sequenc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ol
Gen Genet,1988,213(1) :150-154.
[68]Kawai R,Yoshida M,Tani T,et al.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recombinant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eta-glucosidase in the
methylotrophic yeast Pichia pastoris.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3,67 (1) :1-7.
[69]韩笑.黑曲霉 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4-20.
[70]陈卫红,李多川. 嗜热真菌热稳定性 β-葡萄糖苷酶的克隆表
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细胞生物学杂志,2009,31(4) :535-540.
[71]杨宁,王惠娟,郭利健. 工业微生物育种综述. 湖北农机化,
2008,3:28-29.
[72]丁晓兵,李宗伟,刘晓波,等.原生质体诱变在工业微生物育种
中的应用进展.食品工业科技,2008,29(7) :260-261.
[73]张文学,刘春莉,蒋宏.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和诱变育种技术选育
高酶活菌株,2003,35(6) :66-70.
[74]房耀维,范琳,牛艳芳,等.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内蒙
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2(2) :158-161.
(责任编辑 狄艳红)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