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偃麦草属遗传资源的应用研究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 年第 6 期
偃麦草属遗传资源的应用研究
闫小丹 李集临 张延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偃麦草属(Elytrigia)是小麦的野生近缘属,具有许多优良基因,是小麦的三级基因库和小麦性状改良的优异供
体之一。综述了偃麦草属基因组的研究和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关键词: 偃麦草属 小麦 遗传资源
Application Study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Elytrigia
Yan Xiaodan Li Jilin Zhang Yanm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
Abstract: Elytrigia,wild allied genera of wheat,is the third gene pool for wheat and one of the useful sources of a number of
genes for wheat improvement It is summarized about the research of Elytrigia genom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lytrigia in genetic breed-
ing of wheat
Key words: Elytrigia Wheat Genetic resources
收稿日期:2010-01-29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KGB200918)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0602)
作者简介:闫小丹,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细胞遗传学研究;E-mail:yanxiaodan456@ 163 com
通讯作者:张延明,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细胞遗传学研究;E-mail:blueright@ 163 com
偃麦草属(Elytrigia)是禾本科大麦族(Horse-
ae) ,小麦亚族(Triticeae)中的一个属,在世界范围内
约有 50 种,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该属为多年生
草本,适应性和繁殖能力较强,其中蕴藏着许多对小
麦改良极其有用的基因,如抗病(高抗黄矮病、三锈
和白粉免疫)、抗寒、抗旱、耐盐碱、大穗多花和优质
等基因,是小麦宝贵的外源基因资源库。从上个世
纪 30 年代就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偃麦草种质的开
发和利用研究。其中长穗偃麦草(El elongata)和中
间偃麦草(El intermedium)已广泛的用于小麦的抗
病和品质改良。
1 偃麦草属基因组的研究
在自然界中存在 3 种长穗偃麦草类型,即二倍
体(El elongatum 2x 2n = 14EE)长穗偃麦草、四倍体
(El elongatum 4x 2n = 28 E1 E1 E2 E2)长穗偃麦草和
十倍体(El ponticum 10x 2n = 70 EEE1 E1 E2 E2 E4 E4
E5E5)长穗偃麦草。一般认为二倍体种是多倍体种
的祖先种之一,Ee组(或 E)是长穗偃麦草的基本染
色体组。Dvorak[2]分析了四倍体长穗偃麦草与二倍
体长穗偃麦草和比萨偃麦草[Th bessarabicum(Sa-
vul k Rayss)A Love ]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的构型,
认为四倍体长穗偃麦草含有两个亲缘关系相近的染
色体组,是一个部分同源四倍体。李娜[2]通过同工
酶分析发现在四倍体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之间有相
同的酶谱,并进一步用小麦的 SSR 引物对二倍体和
四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大多数 SSR
引物在四倍体中既能扩出与二倍体相同的条带,同
时还有其特异的条带,证明了四倍体长穗偃麦草是
异源四倍体的初步结论。陈国跃[3]以 42 个简并引
物对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
进行扩增分析,揭示出在普通小麦背景下 E 基因组
和普通小麦 A、B、D基因组间的高丰度遗传变异,并
利用 RGAP(resistance gene analog polymorphism,抗
病基因类似物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一套
完整的长穗偃麦草 1E-7E 染色体的特异 RGAP
标记。
中间偃麦草或天蓝偃麦草是异源六倍体,染色
2010 年第 6 期 闫小丹等:偃麦草属遗传资源的应用研究
体数目为 2n = 42,其染色体组构成一直是国内外学
者研究的重点。Chen 等[4]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鉴定中间偃麦草,认为其染色体组成应为 JJJs Js SS。
吉万全等[5]对中间偃麦草基因组进行原位杂交分
析,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含有两组亲缘关系相近的
染色体组,分别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 elonga-
tum,2n = 2x = 14,EeEe)、比萨偃麦草(Th bessarabi-
cum,2n = 2x = 14,EbEb)的染色体组相似,另一个亲
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与拟鹅冠草(Pseud oroegne-
ria strigosa(Ps strigosa) ,2n = 4x = 28,StStStSt)的基
因组基本相似;并用 EeEeEbEbStSt 表示中间偃麦草
的染色体组成。Liu 等[6]通过同位素标记的全基因
组 Southern杂交,发现 St和 E基因组与六倍体小麦
D基因组有着极其相近的遗传关系,与 A 组次之,B
组最远。同时,以拟鹅观草、中间偃麦草和十倍体长
穗偃麦草等物种为主要对象,从着丝粒及近着丝粒
区入手,分离了一些 St 基因组特异序列[7]。林小虎
等[8]对中间偃麦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拟鹅观草
的核型进行分析发现,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拟鹅观草
的核型分别为 2n = 2x = 14 = 10 m + SAT2 sm + 2 sm
和 2n = 2x = 14 = 8 m + SAT2 sm + 4 sm,均属于 2A
型;中间偃麦草的核型为 2 n = 6x = 42 = 16 m + SAT4
sm +16 sm + 6 st,核型属于 3B 型[9]。陆坤等[10]以
pStC1 为探针,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 FISH 检测结
果显示其基因组组成为两个 St 组 3 个 E 组
(St1St2EeEbEx) ;pStC1 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后结果
表明偃麦草属异源多倍体物种在其形成及进化过程
中 St 与 E 基因组之间在着丝粒及近着丝粒相关区
域可能存在协同进化。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在中间
偃麦草中含有两个亲缘关系相近的染色体组,这两
组染色体与小麦的染色体组同源性较远,而与二倍
体长穗偃麦草 EE 有关,可能是来源于二倍体长穗
偃麦草;另外一个染色体组(XX或 StSt)同其他两个
染色体组亲缘关系较远,其最原始亲本可能是拟鹅
冠草;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的构成可以表示为 E1
E1 E2 E2 XX(StSt)= E
e Ee Eb Eb St St 或者是 JJJ
S
JSSS[11,12]。
偃麦草属多分布于欧洲,在我国分布的有蔓生
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 ,前苏联学者齐津院士曾用
它与天蓝偃麦草杂交再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多年生
小麦。引种的除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外还有史
氏偃麦草(E,Smithii)和毛偃麦草(E,trichophora)。
后两种主要用作牧草。
2 偃麦草属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 1 偃麦草属染色体向小麦遗传背景的导入
中间偃麦草是偃麦草属中最早同小麦进行远缘
杂交的物种,它们的杂交成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许
多重要的遗传材料,多年来一直是普通小麦遗传改
良的重要基因源。前苏联的齐津院士于 1954 年首
次利用中间偃麦草人工合成了多年生的优良牧草新
物种———八倍体小偃麦(AABBDDEE) (部分双二倍
体)。Cauderon[13]利用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杂交育成
了八倍体小偃麦 TAF46,然后利用小偃麦 TAF46 与
小麦杂交选育了 6 个小麦异附加系 L1 - L6 ,其中
有 3 个附加系分别含抗叶锈、条锈、秆锈的基因,并
确认附加系 L1 具有中间偃麦草的 7Ai-1 染色体。
孙善澄等[14]利用中间偃麦草与小麦进行杂交育成
了 5 个部分双二倍体(中 1 -中 5)。1986 年,郝水
等利用中字号八倍体小偃麦建立了两套小偃麦异附
加系。徐惠君等[15]以中国春小麦品种中 8601、澳大
利亚栽培小麦品种 Sunstar、Millewa 作母本,与抗大
麦黄矮病毒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 L1 杂
交,选育出 D1091、D1094、D1658、TC5、TC6、TC7 等
一批抗性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普通小麦易位系。杨足
君等[16]用中国春连续回交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
茸毛变种的杂种 F1 植株,并自交多代获得了一个
农艺性状比较稳定的材料 TE3,其染色体数目为
54 -56 条。刘树兵等[17]选育出抗白粉病的八倍体
小偃麦 990256。牟金叶等[18]利用 G1 远中 2(八倍
体小偃麦)为母本与普通小麦杂交后再与父本普通
小麦回交和自交,选育出两个稳定的小麦———中间
偃麦草的小片段易位系 H9626922 和 H96278,易位
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
臂端部。刘树兵等[19]创造的二倍体异附加系
E99006、E99009、E99010 和 E9901528,这些附加系
对白粉病免疫。
1974 年,法国 Dvorak 和 Knott 等将二倍体长穗
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和 7 对染色体分别附加到普通小
麦中国春背景中,育成了双二倍体(2n = 8x = 56,
AABBDDEE)和一套中国春———长穗偃麦草(2X)二
9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 年第 6 期
体异附加系(2n = 44) ;在此基础上,利用这 7 对染
色体分别代换了中国春的 21 对染色体(同源群代
换) ,育成了一套二体异代换系[20]。利用这套小
麦———长穗偃麦草二体附加系和代换系,马渐新
等[21]通过抗性遗传和生化分析,发现二倍体长穗偃
麦草携带一个新的抗小麦条锈病主效基因,并将该
基因定位到 3E 染色体上。侯永翠等[22]通过抗病鉴
定发现,在长穗偃麦草 7E 上存在小麦抗白粉病基
因。刘登才等[23]对小麦———长穗偃麦草二体附加
系接种小麦赤霉病菌后发现,在长穗偃麦草 1E 上
携带控制赤霉病抗性的主效基因,同时在 3E、4E 及
6E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微效抗性基因。另外,由于长
穗偃麦草 E 基因组与小麦 A、B、D 基因组的遗传分
化程度相对较小,因此,长穗偃麦草已经成为改良普
通小麦遗传基础的重要野生近缘物种之一[24]。
2 2 偃麦草属优良基因在小麦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目前,人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普通小麦与 10 多
个近缘属、80 多个种的远缘杂交,从小麦的野生近
缘种属转移了一大批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偃麦草
属作为小麦属的近缘属,具有很多普通小麦本身所
没有的遗传特性,控制这些特性的基因对改良普通
小麦的抗性和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小麦
锈病(Pucciniast riiformis)、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赤霉病(Gibberell azeae)和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等多种小麦病害具明显抗性的抗病基因,
此外,还具有大穗、多花以及极强的抗低磷营养胁迫
能力等许多优良性状基因[25]。
中间偃麦草对小麦三锈免疫,国内外已利用中
间偃麦草与小麦杂交,选育出多个高抗条锈病的小
麦-中间偃麦草的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26],
并在八倍体小偃麦远中 4 中发现了抗叶锈病基因
Lr38 [27]。Canderor 运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回
交选育出部分双二倍体 TAF46(2n = 56)并进而选
育出 L1 - L7 等异附加系(2n = 44) ,其中,L1 高抗
黄矮病,以此为基础,选育出了 YW243、YW443、
H960642 等多个高抗黄矮病的易位系[28,29]。王洪
刚等[30]在中间偃麦草杂交育性研究基础上筛选出
多个抗白粉病的异附加系、异代换系。Chen 等[31]
出抗小麦条斑病的远中 5、TAF46、CI15092 等多个
材料,经鉴定这些材料的抗性均来源于中间偃麦草,
其中 CI15092 中的抗性基因被定位于中间偃麦草的
4Ai-2 染色体上[32]。贺润丽等[33]利用八倍体小偃
麦 TAI7045 新的衍生品系 CH5026 同白粉病高感品
种 CH5065、晋太 170 配置组合,发现 CH5026 成株
期对白粉菌 E09 小种的抗性受 1 对显性基因控制,
并暂命名为 PmCH5026。廖勇等[34]分离出中间偃
麦草 RAR1 基因,RAR1 基因在小麦中超量表达可
提高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拓宽其抗病谱,可以作
为小麦白粉病广谱抗性分子育种的潜在重要基因资
源。王凯等[35]克隆出中间偃麦草 SGT1 基因,命名
为 TiSGT1。该基因编码蛋白具有 SGT1 蛋白典型的
功能域结构,与大麦 SGT1 序列高度同源。黄矮病、
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GT1 的超量表达可以提
高小麦对黄矮病、白粉病的抗性,TiSGT1 可以作为
小麦广谱抗病性改良的潜在基因资源。
3 展望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偃麦草属作为小麦的近
缘类群,在小麦的品质改良,拓宽遗传资源等方面已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育种工作的不断深
入,育种目标的日益提高,偃麦草属作为小麦遗传资
源的供体,其适应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此外,将偃麦草属优良抗性同小麦稳定的结实性相
结合,发挥其二者的杂合优势,可应用于多年生麦草
的选育工作中,这对于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沙化,扩
大牧场面积,提高牧草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Dvorak J (a)Chromosome differentiation in poly species of Elytri-
gi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volution of diploid like chromo-
some pairing in polyploidy species Can J Gene Cytol,1981,23:287-
303
[2]李娜,王献平,曹双河,等  四倍体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
gatum 4x)染色体组构成的生化和 SSR 标记分析. 遗传学报,
2005,32(6) :571-578
[3]陈国跃,董攀,魏育明,等  普通小麦背景中长穗偃麦草[Lo-
phopyrum elongatum(Host)A Lve E 染色体组的 RGAP 特异标
记  作物学报,2007,33(11) :1782-1787
[4]Chen Q,Conner RL,Laroche A,et al Genome analysis of Thinopy-
rum intermedium and Th ponticum using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
tion Genome,1998(41) :580-586
[5]吉万全,薛秀庄,王长有.中间偃麦草的 GISH分析.西北植物学
报,2001,21(3) :401-405
02
2010 年第 6 期 闫小丹等:偃麦草属遗传资源的应用研究
[6]Liu Z,Li DY,Zhang XY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five basic ge-
nomes St,E,A,B and D in Triticeae revealed by genomic Southern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J Integr Plant Biol,2007,49 (7) :
1080-1086
[7]Liu Z,Yue W,Li DY,et 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retrotrans-
posons at wheat centromeres and pericentromeres Chromsoma,2008,
117(5) :445-456
[8]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禾本科小麦族三个物种的核型及进化
关系分析.中国草地,2005,27(2) :22-26
[9]王晓萍,张增艳,张群宇.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基因
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及初步筛选  遗传学报,2002,
29(8) :712-718
[10]陆坤,徐柱,刘朝,等  St 基因组中的 CRW同源序列在偃麦草
中的 FISH分析.遗传,2009,31(11) :1141-1148
[11]Yen C,Yang JL,Yen Y Hitoshi Kihara,áskell Lve and the mod-
ern genetic concept of the genera in the tribe Triticeae(Poaceae).
Acta Phytotax Sin,2005,43(1) :82-93
[12]Chen Q,Detection of alien chromatin introgression from Thinopyrum
into wheat using S genomic DNA as a probe-A landmark approach
for Thinopyrum genome research Cytogenet Genome Res,2005,109
(1 - 3) :350-359
[13]Cauderon Y,Ssigne B ,Dange M The resistance to wheat rusts of A-
gropyron intermedium and its use in wheat improvement [C]SEARD
E P ,SEARSMS Proc 4th Int wheat Genet Symp Missouri:University
of Missouri,1973:401-407
[14]孙善澄.小偃麦新品种与中间类型的选育途径、程序和方法 
作物学报,1981,7(1) :51-58
[15]徐惠君,辛志勇,刘四新,等  组织培养与普通小麦异源易位系
选育  遗传学报,1996,23(5) :376-381
[16]杨足君,刘登才,李光蓉,等  一个多抗性小麦中间偃麦草新种
质的遗传鉴定 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7(S) :
20-25
[17]刘树兵,王洪刚,高居荣 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八倍体小
偃麦的鉴定[C]/中国农学会  21 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
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2001:309-312
[18]牟金叶,李集临,王献平,等  异源细胞质小麦-中间偃麦草易
位系的培育与荧光原位杂交鉴定  科学通报,2000,45(3) :
297-300
[19]刘树兵,王洪刚 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
medium,2n = 42)异附加系的选育及分子细胞遗传鉴定  科学
通报,2002,47(19) :1500-1504
[20]Tuleen NA ,Hart G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Elytri-
gia elongate chromosome 3E and 5E addition and substitution
lines Genome,1988,30:519-524
[21]马建新,周荣华,董玉琛,等 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
记研究进展  生物技术通报,1999(1) :1-6
[22]侯永翠,郑有良,刘登才,兰秀锦  小麦中国春遗传背景中的
Lophopyrum elongatum(Host)A L ve染色体附加系、代换系的白
粉病抗性分析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1) :25-27
[23]Liu DC ,Zheng YL ,Wang ZR,et al Distribution of chromosomes
in diploid Lophopyrum elongatum(Host)A Lve that influences re-
sistance to head scab of common wheat1 J Sichuan Agric Univ,
2001 ,19(3) :200-20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4]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等 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
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  中国草地,2005,27(1) :57-63
[25]吕伟东,徐鹏彬,蒲训  偃麦草属种质资源在普通小麦育种中
的应用现状简介  草业学报,2007,16(6) :136-140
[26]Friebe B,Jiang JM,Gill BS et al ,Radiation - induced nonhomoe-
ologous wheat - Agropyron intermedium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Theor Appll Genet ,1993,86:
141-149
[27]陈万权,秦庆明.国际上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中国的可利
用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 :794-801.
[28]张增艳,王丽丽,辛志勇,等. 中间偃麦草 2A-2 特异 PCR 新标
记的建立 St基因组特异序列的克隆.遗传学报,2002b,29(7) :
627-637.
[29]Xin ZY,Zhang ZY,Chen X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mon wheat-Thinopyrum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resistance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Euphytica,2001,
119(1 - 2) :161-165
[30]王洪刚,朱军,刘树兵.利用细胞学和 RAPD技术鉴定抗病小偃
麦易位系.作物学报,2001,27(6) :856-890.
[31]Chen Q ,Friebe B,Conner R,et al,Molecular cytogenetic charac-
terization of Thinopyrum intermedium-derived wheat germplasm
specifying resistance to 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  Theor Appl Gen-
et,1998b,96:1-7
[32]Wang RC,Zhang Z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anslocated chromo-
some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on two Triticum aestivum Thinopyrum intermedi-
um translocation lines resistant to wheat streak mosaic or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Chromosome Res,1996,4:583-587
[33]贺润丽,畅志坚,刘建霞,等  小麦中源于中间偃麦草抗白粉病
基因 PmCH5026 的 SSR 定位 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2(3) :455-462
[34]廖勇,张增艳,杜丽璞,等  中间偃麦草 RAR1 基因的分离及其
在小麦背景中的功能分析 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8) :
1667-1674
[35]王凯,杜丽璞,张增艳,等  中间偃麦草 SGT1 基因的克隆及其
抗病功能的分析  作物学报,2008,34(3) :520-52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