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mparison of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rtificial Betula alnoides Forest and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of Yunnan Province

西南桦人工林与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比较



全 文 :植物学通报 2006, 23 (2): 169~176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收稿日期: 2005-10-11; 接受日期: 2006-01-10
基金项目: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2C0010Z)、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004NG05-01)和云南省发改委科技攻关
项目(云计科技(98)182)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ynchhw@yahoo.com.cn
.实验简报.
西南桦人工林与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比较
陈宏伟* 李江 周彬 冯弦 孟梦 刘永刚 王达明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昆明 650204 )
摘要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但对在退化生态系统上进行人工造
林对地带性植被群落学特征的影响研究尚较欠缺。本文根据组成群落的植物生态学特征能对其生态环境
做出准确的反应这一规则, 通过样地调查法分析了林龄为12年的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群落的区系
组成和基本的群落学特征, 并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的区系组成和群落学特征进行了比较, 从
而探讨人工造林对当地天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 与天然群落相比, 人类活动(人工种植西南桦林)
对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的生活型谱、物种叶型谱、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群落学特征影响不大;
即使在这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可能也是小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的。但是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群落的
季相外貌、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
结论: 虽然人工造林可以缩短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以及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但与地带性植被相比, 还
是有较大的生态学差异。建议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有必要适当发展一定面积的人工林, 但规模应适度。
关键词 西南桦人工林, 山地雨林, 群落学特性
Comparison of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rtificial
Betula alnoides Forest and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of Yunnan Province
Hongwei Chen*, Jiang Li, Bin Zhou, Xian Feng, Meng Meng, Yonggang Liu, Daming Wang
(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 Kunming 650204)
Abstract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ecosyst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recent
studies of ecology.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comprehensive impact of cultivating
trees on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sample method
(quadrat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compar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ife-form and leaf-size
spectra,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species,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elements and
biomass, of 12-year-old Betula alnoides in the pure forest and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in southern
subtropical mountain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Life-form and leaf-size spectra and floristic ele-
ment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forest and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However, artificial
forest had higher species richness than rain forest. The two kinds of forests had a similar Shannon-
Wiener value (H). The main species composition of B. alnoides in the forest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So developing an appropriate area of artificial forest for local
170 23(2)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是当今生
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放牧和林木砍伐等人类活
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已有较多报道(陈灵芝
等, 1996)。人工造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有
效方法之一, 但是像人工造林这样强烈的人类活
动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我国的南亚热带地区是生态系统退化比较严重
的地区, 对这一地区进行综合整治, 使退化的生
态系统得以恢复, 是提高区域生产力、使资源
能够可持续利用、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彭少麟, 1995)。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在山地雨
林生态系统采伐迹地上进行了恢复实验的尝试,
通过西南桦的栽培对山地雨林生态系统进行了
人工构建。西南桦是热带山地、南亚热带地
区的速生珍贵树种, 是热带地区人工造林的一个
主要树种。
本文对栽培 1 2 年的西南桦 ( B e t u l a
alnoides)人工林的生态学效应进行了阶段评估,
主要通过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外貌特
征、生活型、叶型谱、物种多样性、区系
组成、生物量等特征与本区域的地带性植被
山地雨林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 来探讨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活型是各种生态因素
对植物综合作用的产物, 对群落生活型谱的研究
有利于获取群落对特定环境因子的反应、植
物利用空间以及群落中可能存在的竞争关系等
信息(王伯荪等, 1996)。叶片的形状和大小, 对
构成群落的外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群落
的叶型谱可以帮助划分森林的群系类型和获取
特定气候状况(王伯荪等, 1996), 还可以为古植物
学的研究提供一定证据(Morley, 1999)。物种多
样性研究是表征群落学的重要指标,它能反映植
物群落的生境差异、群落的结构类型、演替
阶段和稳定程度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研究群落的
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意义(George, 1979)。在
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研究中,重要值是一个综
合性的指标,它能较全面地反映植物种群在群落
中的地位和作用(王伯荪等, 1996)。对植物区
系成分的分析, 有利于了解该地区植物的分布、
起源和演化, 在植物地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吴征镒, 1991)。而生物量的大小是反映生态
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西南桦在云南普文山地雨林遭破坏后的次
生林及灌木林中也常见生长, 有喜温暖湿润且对
土壤要求不严的特点。西南桦材质优良, 具有
多种用途, 近几年来作为木地板、胶合板、镟
切单板很受市场欢迎。我国从 1979年开始进
行西南桦的驯化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其作为山地
造林树种对热带地区山地恢复具有现实意义。
人工林能实现许多天然林所具有的生产和保护
功能, 建造人工林有助于保护和改进目标树种的
遗传资源, 但它们对保护生态系统和对生物多样
性的消极或积极影响却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
本文试图探讨人工种植西南桦对地带性植被的
影响, 揭示西南桦人工林与造林前天然植被的特
征差异, 并进一步探讨其生态学机理。
1 研究方法
1.1 地点描述
研究区域设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
场内(东经101°6′, 北纬22°25′), 地貌以低山为
主。场内山体西南高, 东北低, 低山与沟谷相
间发育, 山顶多较浑圆, 坡度15°~26°, 海拔高
度差554 m: 最低点在普文河谷, 海拔高度为800
m; 最高点在夜蒿树山顶, 海拔高度为1 354 m。
该区域地处北热带北缘和南亚热带交界处, 属北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年均温为20.1℃, 年降
雨量1 655 mm, 相对湿度83%, ≥10℃的积温
7 459℃, 最热月(7月)均温23.9℃, 最冷月(l月)均
温13.9℃, 极端最高温38.3℃, 极端最低温 -0.7
economy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necessary.
Key words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1712006 陈宏伟 等: 西南桦人工林与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比较
℃。地带性植被主要为热带山地雨林、沟谷
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普文试验林场主要
的土壤为赤红壤, 又称砖红壤性红壤。土层厚
度在低山坡面达1 m以上, 只有在箐沟中较陡峭
的局部坡面上, 才出现厚 0.5~0.8 m的中层土
壤。土壤呈酸性, pH值 4.3~6.3, 有机质含量
较低, 仅0.6~2.7 g.kg-1, 氮缺乏, 尤其少磷, 而钾
较丰富。西南桦人工林的栽培基地是在地带
性植被山地雨林皆伐并炼山后的迹地上进行栽
培的。
1.2 样地的设置及群落调查
在林内设立面积为20 m×20 m的标准样地
共10 个, 其中人工西南桦林5个, 山地雨林5个,
共计4 000 m2。乔木层按20 m×20 m大小的样
方调查; 在每个20 m×20 m样地中划分成4个10
m×10 m样方, 调查每个小样方的灌木植物; 在
每个10 m×10 m样方中分别设置4个1 m×1 m
草本样方。调查乔木层植物的种名、株数、
高度、胸径、冠幅、枝下高等; 灌木层则记
录每种灌木的种名、多度、盖度、高度、冠
幅等。草本植物记录植物的种名、多度、盖
度、高度、冠幅; 藤本植物记录植物的种类、
多度、盖度。
1.3 群落特征分析
区系成分分析采用吴征镒(1991)的中国种
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把所有的种子植物划分
为 15个类型。生活型谱分析采用广泛应用的
Raunkiaer (1932) 的分类系统, 主要根据植物休
眠芽与地面的位置关系, 把生活型进行分类。
叶型谱分析采用Raunkiaer (1932)的分类系统,根
据植物叶片面积的大小, 把植物分为巨型叶、
大型叶、中型叶和小型叶植物(王伯荪等 ,
1996)。物种多样性指数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
(S)(样地中的所有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
(Pielou, 1975; Whittaker, 1977)。重要值的计算
根据群落中每种植物的相对多度、相对频度
和相对优势度之和的均值, 计算植物的重要值
(王伯荪等, 1996)。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如下: 乔
木层生物量的测定采用样地内选取平均木作解
析木分析的方法, 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测定
采用收获法获取, 灌木层用大小为5 m×5 m 的
标准地, 草本层采用 1 m× 1 m的标准地。详
细方法参见《植物群落学实验手册》(王伯荪
等, 1996)。
2 结果
2.1 人工造林使得群落结构简化
人工西南桦林的层次结构有 3层, 以乔木
层占优势, 并且有种类多而发达的灌木层, 同时,
藤本植物欠发达。乔木层树种单一, 为最明显
的一层。
山地雨林的层次结构有 4层, 以乔木层占
优势, 还有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藤本
植物种类多, 十分发达。乔木层树种丰富, 可
达 38种, 乔木层还可分为 3层。
2.2 人工造林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群落的物
种组成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的物种组成相似
性系数大约为 58%。 根据重要值的大小排列,
得到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的主要植物组成
(表1)。从表1可以看出, 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主
要物种组成已经完全不同; 并且人工林单优树
种明显, 而天然林则含有较多的优势树种。
2.3 人工造林改变了群落外貌
人工西南桦林的乔木层在旱季落叶, 而山
地雨林外貌为高大、常绿而茂密的阔叶林, 即
使旱季也仍保持林冠葱绿的外貌。乔木层可
明显地分为 3层, 总盖度达 95%以上。林下比
较空旷, 灌木植被少见, 草本植物分散。另外
还具有高大的木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2.4 人工造林对群落的物种生活型谱影响
不大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具有相似的物种
生活型谱: 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80%
以上, 具有相近的地面芽和地下芽比例。但二
172 23(2)
者生活型谱也有一些差异, 人工西南桦林小高位
芽比例最高, 而中高位芽比例次之; 山地雨林则
正相反(图 1)。
2.5 人工造林对群落叶型谱影响不大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叶型谱基本上相
似, 都以中型叶为主, 但二者也有差异(图 2)。
山地雨林有少量的小型叶比例; 而人工西南桦
林则没有。
2.6 人工造林对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
有影响
山地雨林的物种丰富度较人工林高, 在各
层次中的分布也是山地雨林高 (表2), 说明天然
林在物种上的丰富性。山地雨林的乔木层种
类也多。
虽然两种林型的物种丰富度有较大的差异,
但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却相差
不大(表 2)。因为西南桦林虽然物种丰富度较
小, 但物种的个体数相对来说较高, 从而导致物
种多样性接近。比较来说, 山地雨林乔木层下
的植物多度要小于西南桦林。
2.7 人工造林对群落区系成分影响不大
二者区系成分基本特性相似, 但区系的各
表 1 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的主要物种组成和重要值比较
Table 1 Ma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ir important values in Betula alnoides forest and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Betula alnoides forest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Species Important values Species Important values
Betula alnoides 33.3 Milletia leptobotrya 15.8
Phoebe lanceolata 3.6 Nephelium chryseum 11.1
Fordia microphylla 3.2 Acronychia pedunculata 7.1
Lithocarpus truncatus 3.2 Machilus rufipes 6.8
Castanopsis chidnocarpa 3.2 Castanopsis hystrix 4.7
Eurya groffii 2.2 Winchia colophylla 4.7
Olea rosea 2.7 Dysoxylum binectariferum 3.4
Engelhardlia roxburghiana 2.2
图 1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生活型谱
A. 人工西南桦林; B. 山地雨林
Fig. 1 The life form spectrum of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and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A.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B.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Ma. Megaphanerophyte; Me. Mesophanerophytes; Mi. Micr-ophanerophyte; Na. Nanophanerophytes; Ch.
Chamaephytes; H. Hemicryptophytes; G. Geocryptophytes; Th. Therophytes
1732006 陈宏伟 等: 西南桦人工林与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比较
成分皆略有差异。人工西南桦林区系成分以
热带成分为主, 占总属数的90.5%, 其中世界
分布占总属的4%, 泛热带分布占41.9%,热带
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占6.7%,旧世界热
带分布占16.2%, 热带亚洲分布占17.6%, 热
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占 8.1%, 东亚 -北
美间断分布为5.4%,中亚分布占1.4%, 北温带
分布占1.4%; R/T(热带属与温带属数量之比)
值大约为 64。山地雨林的区系成分也以热
带成分为主, 占总属数的89.5%, 其中世界分
布占总属的2.8%,泛热带分布占总属的27.1%,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占7.1%, 旧世
界热带分布占17.1%,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
洲分布占5.7%,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占
5.7%, 热带亚洲分布占27.1%, 东亚-北美间
断分布为4.3%,北温带成分没有分布, 东亚分
布的占1.4%,中国特有分布占1.4%; R/T值大
约为 6 4。
2.8 人工林比山地雨林生物量小得多
从表 3可以看出, 山地雨林的总生物量远
图 2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叶型谱
A. 人工西南桦林; B. 山地雨林
Fig. 2 The leave class spectrum of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and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A.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B.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表 2 西南桦人工林群落和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Table 2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of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and mountain rain forest
Community Layer Richness (S) Simpson index (D) Shannon-Wiener index (H)
types SV BV AV SE SV BV AV SE SV BV AV SE
Betula
alnoides Tree 1 1 1 0 1 1 1 0 0 0 0 0
artificial Shrub 21 34 25.3 5.68 0.589 0.884 0.794 0.151 2.26 2.46 2.39 0.101
forest Herb 6 21 11 5.55 0.694 0.912 0.755 0.112 1.97 2.93 2.55 0.483
Liana 5 12 9.5 2.74 0.789 0.998 0.833 0.110 1.78 2.59 2.32 0.412
Total 33 68 46.8 3.49 0.544 0.835 0.692 0.145 2.01 2.67 2.43 0.334
Mountain Tree 8 8 8 0 0.576 0.594 0.583 0.009 1.37 1.48 1.43 0.01
rain Shrub 30 34 32 8 0.695 0.623 0.613 0.014 2.84 3.01 2.93 0.09
forest Herb 12 13 12.5 0.5 0.734 0.755 0.742 0.011 2.18 2.35 2.27 0.09
Herb 12 14 13 2 0.736 0.745 0.740 0.005 2.21 2.34 2.28 0.07
Total 62 69 65.5 0.82 0.709 0.725 0.734 0.013 2.53 2.66 2.33 0.17
SV. Minimum value; BV. Maximum value; AV. Average value; SE. Deviation value
Meg. Megaphyll; Ma. Macrophyll; Me. Mesophyll; Mi. Microphyll; N. Nanophyll; L. Leptophyll
174 23(2)
远大于12年生的人工西南桦林, 其中灌木层的
相对差别尤其巨大。但是西南桦林的凋落物
含量之所以比雨林要高得多,是因为西南桦为旱
季落叶植物。
3 结论和讨论
3.1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群落学特征
差异不大
通过比较发现, 人工林和山地雨林都以热
带成分占绝大多数, 比云南潞江坝怒江干热河谷
植物区系热带属比例(77 .6%)还高(曹永恒,
1993)。与云南其他地区相比, 更显热带性质
(刘伦辉等, 1983; 李锡文, 1985; 吴邦兴, 1985; 金
振洲, 1997)。当然其 R/T值与亚热带、温带
地区植被相比要大得多(宋永昌等, 1982; 应俊生
等, 1990; 于顺利等, 1999)。二者的植物区系成
分没有显著差异, 这是因为人工林的物种同样是
来源于当地炼山后土壤中遗存的根和根状茎等
繁殖体、土壤种子库的萌发、繁殖体(如种子
和果实)的散布。人工林的这些植物也是长期
适应当地环境而演化的结果。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具有相似的生活
型谱, 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最高, 虽然二者具有
微小的差异, 这与亚热带和温带植被(宋永昌等,
1982; 应俊生等, 1990; 于顺利等, 2000)具有较大
差异, 因为温带植被以地下芽和地面芽为主。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具有相似的叶型
谱, 都以中型叶为主, 这与以小型叶植物为主的
温带植被显著不同(陈灵芝等, 1985; 于顺利等,
2003)。一般来说, 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升高, 湿
度和温度呈下降的趋势, 为了适应环境, 叶片面
积也随之变小。因此, 热带地区的植被叶型谱
以中型叶植物占优势(朱华等, 1990), 而温带、
寒带则以小型叶植物占优势, 这都是它们与各自
的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这两种林型群落学特征之所以相似, 是由
于具有共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之所以有差异,
是因为小生境的异质性造成的, 也可能是由于群
落处于不同演替阶段造成的。人工西南桦林
群落的物种来源除了西南桦是人工大量种植之
外, 其余一是来源于被破坏植被遗留下来的宿
根、根状茎等克隆繁殖体; 二是来源于土壤种
子库的萌发; 三是临近区域种子等繁殖体的输
入。因此二者的区系成分、生活型谱、叶型
谱等不会有很大的变化。物种组成也是长期
适应当地环境而演化的结果。
3.2 人工林的结构与物种组成等与地带性
植被具有较大的相异性
虽然人工林和山地雨林的生活型谱、叶
型谱、区系成分等没有大的差异, 但它们在物
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外貌等诸方面存有较
大的差异。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是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这
方面对人工西南桦林与地带性植被——山地雨
表 3 西南桦人工林群落和山地雨林的生物量
Table 3 Biomass of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and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Layers Community types Biomass (t·hm -2) Percentage (%)
Tree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78.7 76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153.2 69
Shrub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4.0 4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65.3 29
Herb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5.1 4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0.3 0
Litter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16.0 16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4.5 0.2
Total amount Betula alnoides artificial forest 103.8 100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224.3 100
1752006 陈宏伟 等: 西南桦人工林与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比较
林进行比较, 对人工林生态效益的评估具有一定
的意义。
人工林和山地雨林主要植物种类有较大的
差异(表 1)。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影响二者植
物差异, 最明显的就是建群种的不同, 人工西南
桦林的西南桦重要值为33.3, 具有绝对优势的地
位, 在乔木层中是唯一的单优树种, 这是人工造
成的; 而山地雨林则不同, 仅乔木树种就有8种,
物种数目远远大于西南桦林。另一个原因就
是二者处于不同的自然演替阶段, 群落的演替阶
段影响植物的组成和多度(Bazzaz, 1975)。在西
南桦林中, 有些植物是群落演替早期的物种, 而
有些种类是过去植被遗存下来的后裔, 比如土壤
中长久土壤种子库的存在, 一些植物根状茎和宿
根的萌生苗, 当然临近地区种源的传播也是此人
工林植物组成的来源之一, 西南桦群落还正处
在演替当中, 其植物组成和结构处在变化之中,
其主要物种的相对重要性仍在变化; 而当地的
山地雨林植被, 其物种组成是各种植物经过多
年的生存竞争而进化来的, 物种组成和重要值
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群落已经接近或达
到顶极状态。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从群落层次结
构上都分4层, 但各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
度等都有不小的差异(表2)。主要原因就是人
工西南桦林还处在演替的早期阶段, 其乔木树
种和藤本植物与地带性植被相比, 还显得较贫
乏, 但是只要给予足够的时日, 人工林能够自
然演替到地带性植被, 西南桦的优势地位会逐
渐丧失。当然西南桦的人类砍伐会加快这一
过程。
人工西南桦林的外貌与山地雨林的外貌有
显著的差异, 特别是乔木层尤为明显, 一个是落
叶林, 一个是常绿林。对于南亚热带地区来说,
落叶林不是主旋律, 适当发展人工林对本区域经
济有利, 但大规模发展值得思考。
人工西南桦林和山地雨林物种多样性虽然
有细微的差异, 但相差不大(表2)。因为多样性
主要受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度影响, 前者物种多
度较低, 而后者物种丰富度较高。
12年生的人工西南桦林生物量远远低于其
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这是由于西南桦林尚
处于幼年阶段, 其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积累还有提
高的潜力, 另外西南桦林的光合固定能力也有待
提高。
3.3 人工营造西南桦林的利弊
在被破坏的山地雨林迹地上, 进行森林恢
复, 选择当地经济意义较大的乡土树种, 在
10~20年内就可以恢复成林, 重建森林环境, 这
样可缩短热带雨林的自然恢复进程, 但用人工林
取代天然植被会简化现有生态系统。当然, 随
着西南桦的间伐或皆伐, 植被还可以继续向着地
带性植被山地雨林方向自然恢复, 那样演化时间
将会很长。
从植被的盖度、植物的组成、林分的结
构、植物生活型谱、区系成分、生物多样性
等方面可以看出, 乡土树种西南桦具有显著的植
被恢复功能。在退化山地的恢复重建中, 选择
树种应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外来树种可能同
样会产生其他的生态问题。从本文的结果来
看, 使用乡土树种可以使造林的安全性增加, 乡
土树种的纯林在物种多样性水平上, 同地带性植
被几乎是相同的。
当然, 如果更好地全面评价人工林的生态
学功能, 还需要在其他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如
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氧气释放量的比较, 年净初
级生产力(生物量)的比较, 水土保持能力的比
较。这样就更能体现出人工林的优劣。对 12
年生的人工林的调查, 仅仅是阶段性的初步工
作,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西南桦年龄的增长,
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但是根据生
态学的研究成果, 我们预测成熟的西南桦林与幼
林相比在群落的外貌、植物生活型谱、植物
区系成分、植物叶型谱等方面基本上不会改
变, 而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会有所变化, 特
别是生物量将会大大增加。
176 23(2)
致谢 参加野外调查的还有西南林学院的
曾觉民、覃家理、余涛、李存军、兰秋文、马
永青、田鹏、蒋碧荣、宋志佣、卢乾和郭志
坤。原始资料整理承蒙曾觉民教授及以上各
位先生的大力帮助, 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曹永恒 (1993). 云南潞江坝怒江干热河谷区系研究. 云
南植物研究 15, 339-345.
陈灵芝, 鲍显诚, 陈清朗 (1985). 北京山区的栎林. 植
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9, 101-111.
陈灵芝, 王祖望 (1996).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
的影响.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pp.2-8.
金振洲 (1997).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区系成分的多
样性特征. 云南植物研究 19(增刊), 129-148.
李锡文 (1985). 云南省的植物区系. 云南植物研究 7,
361-382.
刘伦辉, 余有德 (1983). 云南热带雨林的分布和区系
组成特性. 云南植物研究 5, 187-196.
彭少麟 (1995). 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研究
的恢复和重建.见: 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 陈灵芝, 陈
伟烈主编(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pp. 94-113.
宋永昌, 张绅, 王献溥 (1982). 浙江省乌岩岭常绿阔叶
林的群落分析.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6, 14-35.
吴邦兴 (1985). 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区系组成
的初步分析. 云南植物研究 7, 25-47.
王伯荪, 余世孝, 彭少麟, 李鸣光 (1996). 植物群落学
实验手册.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征镒 (1991).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 云南植物
研究 3(增刊) , 1-139.
应俊生, 李云峰, 马成功 (1990). 秦岭太白山地区的
植被和植物区系. 植物分类学报 28, 261-293.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1999). 东北蒙古栎群落地
理成分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10, 539-541.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2000). 蒙古栎群落生活型
谱的研究. 林业科学 36, 118-121.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2003). 蒙古栎群落叶型谱
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14, 151-153.
朱华, 王洪, 李宝贵 (1990). 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热带雨
林的研究. 广西植物 18, 371-384.
George, W.C. (蒋有绪译) (1979). 普通生态学实验
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Bazzaz, F.A. (1975).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old-
field successional ecosystem in southern Illinois. Ecol-
ogy 56, 485-488.
Morley, R.J. (1999).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ropical
Rain Forests.(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Inc.).
Pielou, E.C. (1975). Ecological Diversity.(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Raunkiaer, C. (1932). The Life Forms of Plants and
Statistical Plant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pp.2-104.
Whittaker, R.H. (1977). Evolution of species diver-
sity in land communities.In Evolutionary Biology,
M.K. Hecht, W.C. Steere, and B. Wallace, eds(New
York: Plenum), pp.10,1-67.
(责任编辑: 白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