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介素-3研究进展



全 文 :白介素-3研究进展
张耀洲1  吴祥甫1, 2
( 1浙江理工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杭州  310018; 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研究所,上海  200031)
摘  要:  白细胞介素-3 是白细胞介素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在机体的造血调节和免疫调节中起非常重要的作
用。它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迅速促进多能干细胞和各系祖细胞 (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作用)如 CFU-GM、CFU-G、
CFU-M、CFU-Meg、CFU-Ba 的定向分化和成熟。IL-3 与其他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可增加化疗后肿瘤病人的中性
粒细胞和血小板。
关键词:  白介素-3  肿瘤  干细胞
Process in The Studies of Interleukine-3
Zhang Yaozhou1  Wu Xiang fu1, 2
( 1 Inst itut e of Biochemistry , ZheJiang Univ ersi ty of S ci ence s, H angz h ou  310018;
2 Shanghai I nsti tu te of Biochemistr y and Cel l B iolog y , CA S , S hanghai  200031)
Abstract:  Interleukine-3 is an impor tant cy tokine of inter leukine family and played signif icant ro le in r egulation
of haematopoietic function and immunology in v ivo . In detail IL-3 could induc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ulti stem cell
and enhance the pro lifer ation of mast cell line, fo r example CFU-GM , CFU-G, CFU-M , CFU-Meg, CFU-Ba. In
addition IL-3 asso ciated w ith other cytokines could incr ease the content of neutr ophil and platelet tumor patient w ith
chemother apy .
Key words:  Interleukine-3 T umo r  Stem cell
1  白介素-3 的发现与命名
1981年 Ihle等 [ 1]人发现 COA 激活的正常小鼠
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这种因子可以促进 T 细
胞缺陷小鼠(无胸腺小鼠)的脾细胞产生 20-SDH
( 20-甾脱氢酶)。由于这种淋巴因子的产生及生物
活性与 T 淋巴细胞相关,所以 Ihle 等人将其命名为
白介素-3。此外, 白介素-3还曾经被命名为暴式集
落促进因子、WEHI-3因子、肥大细胞生长因子、组
胺刺激的细胞生长因子、P 细胞刺激因子、多能集落
刺激因子等 [ 2]。尤其是 Mult-i CSF, 由于其能恰当
描述 IL-3的生物学功能,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2  白介素-3基因、蛋白质及其进化
研究最多的白介素-3是人白介素-3( hIL-3)与
小鼠 IL-3( m IL-3)。hIL-3 基因位于人染色体的
5q23~ 5q31位,与 GM-CSF 相邻,中间仅有 9kb 的间
隔,这个区域附近还有 IL-4、IL-5、IL-9、IL-13、GM-
CSF、PDGF、GM-CSF 受体和 C-FM S的基因; m IL-
3基因位于 11 号染色体, 也与 GM-CSF、IL-4、IL-5
等基因串联排列。Hi-l 3 和 mIL-3 的基因结构类
似,两者均有五个外显子和四个内含子,长约 3kb,
其编码区均约为 0. 5kb。两者分别编码 152个氨基
酸和 166个氨基酸 [ 3]。
hIL-3分子量为 15~ 17kD,由 133 个氨基酸残
基组成,有两个 N-糖基化位点和一个链内二硫键
( Cy s
16
-Cys
84
) ,二硫键为 hIL-3活性所必需。hIL-3
的 32~ 35位和 C-末端氨基酸构成的构象决定簇是
中和抗体的靶位点,而 N-末端 螺旋中的氨基酸是
hIL-3 结合 Hi-l 3R链部分。mIL-3 成熟蛋白含
140个氨基酸, 有两个 N-糖基化位点和两个链内二
硫键( Cy s17-Cys80与 Cys 79-Cys140 )。mIL-3的第 17-
18位氨基酸残基与受体相互作用; 44 ~ 75 位和
91~ 112位氨基酸为 mIL-3活性所必需的。
收稿日期: 2005-01-27
 作者简介: 张耀洲,男, Tel: 0571-86843198, Fax : 0571- 86843198,  E-mail: yaozhou@ chin agene. com
 生物技术通报
 综述与专论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5年第 5期
  天然 IL-3是一种糖蛋白, 但糖基化与否并不影
响 IL-3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和 IL-3活性。IL-3的
糖基化可能与 IL-3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有关。
不同 T 细胞亚群或克隆产生不同糖基化的 IL-3;在
CH O、COS等动物细胞中表达的重组 IL-3呈现与天
然 IL-3 不同的糖基化类型。IL-3在体内的半衰期
和稳定性似乎与糖基化无关, 糖基化的确切作用尚
不清楚。至少在体外, 是否糖基化或糖基化的程度
并不影响 IL-3的特异性活性和靶特异性。
在 IL-3的进化过程中, 5端和 3端非编码区有
较强的保守性, 这提示 IL-3基因在表达调节上有一
定的保守性。但是, IL-3编码区的保守性很低, 只有
少数可能与蛋白质功能域相关的编码区是保守的。
人和小鼠、大鼠的 IL-3没有种属交叉反应性。
tamar in( saguinus oedipus )和 marmoset ( call i thri s
j acchus)等猴类 IL-3不能刺激 Hi-l 3依赖细胞株的
增殖; 黑猩猩 IL-3、长臂猿 IL-3 及恒河猴 IL-3
( RhIL-3)均可刺激人相应细胞的增殖 [ 4, 5] ; RhIL-3
对恒河猴血液生成祖细胞的作用比 hIL-3大 100倍
左右,而 RhIL-3与 hIL-3对人血液生成祖细胞的作
用相似[ 6]。
3  白介素-3 的来源
白介素-3在体内的主要来源是激活的 T 淋巴
细胞和 NK 细胞, 此外, 由 IgE 激活的小鼠肥大细
胞、IL-1激活的人内皮细胞和胎盘细胞等均能产生
IL-3。某些人和小鼠的肿瘤细胞, 如小鼠髓单核细
胞白血病细胞( WEHI-3B)、人鳞状细胞癌细胞( CO-
LO-6)、人骨肉瘤细胞 ( R94KL4)等可组成性表达
IL-3。
神经系统具有一种 IL-3样蛋白质, 可引起巨噬
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殖, 这种 IL-3样蛋白质是由星
形细胞和胶质细胞产生的。
4  白介素-3的生物学活性
IL-3在机体的造血和免疫调节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在血清因子或其他 CSFs的
协同作用下,迅速促进多能干细胞和各系祖细胞,如
CFU-GM、CFU-G、CFU-M、CFU-M eg、CFU-Ba 的
定向分化和成熟。
自分泌或旁分泌 转移生长因子( T GF-)是干
细胞静息和抑制干细胞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
Ralph M. Bhmer 等 [ 7]研究发现, 在开始培养人血
干细胞分化的微红细胞的数天内, T GF-抗体的加
入对后期红细胞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这一现象说明
自分泌 TGF-有刺激作用。只有在红血球细胞培
养的起初 4 天内, 即球蛋白表达开始之前进行抗
TGF-,才会产生抑制作用。延迟添加 IL-3会使对
其依赖性降低并伴随抗 TGF-作用的减弱。干细
胞 CD133+ 比 CD133CD34 干细胞受到的抑制作用
更强烈,后者几乎没有 IL-3依赖性。在干细胞培养
起始阶段, 有 IL-3存在情况下, 间断性添加 TGF-1
会促进红细胞的增殖。这表明, 在自分泌 T GF-的
刺激下, IL-3可驱动红细胞从未成熟外周血干细胞
的分化。
Nicolini等人[ 8]构建了带有免疫缺陷的严重糖
尿病转基因模型鼠,能够分泌纳克级 IL-3、GM-CSF
和 SF。当对小鼠移植人骨髓或胎肝细胞后, 小鼠出
现复杂的表现型。这种表现型呈现人骨髓组织增生
而红细胞生成减少的特征,而且人 B淋巴细胞也有
略微减少。这些发现说明人造血干细胞在体内长期
受高浓度 IL-3、GM-CSF 和SF 的影响会破坏干细胞
的分化,但会促进骨髓组织生长。
Zhang 等人[ 9] 研究了 GM-CSF、IL-4 和 IL-3、
IL-4对鼠骨髓树状细胞( DCs) 的分化和生长的影
响。结果表明: 在分化细胞形态方面,两者之间没有
差异,经 IL-3诱导的 DC 细胞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
合体 含量高, 而且 DC 细胞数量多、相容性好。但
CD80和 CD86在 IL-3 处理的 DC 细胞中含量低甚
至没有, IL-3处理的 DC 细胞吞噬抗原的能力强于
GM-CSF 作用的 DC细胞。因此在培养由鼠骨髓细
胞分化 DC细胞时,可以用 IL-3代替 GM-CSF, 这样
可以获得耐受性 DC细胞。
Yang 等人 [ 10]研究了三种细胞因子对 射线诱
导的 T F-1 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细胞凋亡与
caspase-3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辐照后的
TF-1细胞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在 G0/ G1
期典型的凋亡形态, 在加入三种细胞因子的辐照细
胞组, 存活比率增加, 凋亡速率减慢, DNA 片段减
少。因此三种细胞因子都有抑制凋亡的作用。
Dentelli等人[ 11]研究了由肿瘤渗透性淋巴细胞
( T ILs)分泌 IL-3 及其对血管形成作用的影响。用
32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 in         2005年第 5期
含有 SMC 和 IL-3 或基质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
( bEGF)的基质凝胶注射 SCID 小鼠, 证实 SMC 和
IL-3有抗血管生成作用。但 bFGF 没有这种作用。
酶联免疫测定结果显示, 仅在 IL-3 处理的 SMC 的
上清中可以检测到 -T G的存在,而在来自 IL-3处
理的 EC或 SMC 的 CM 中检测不到 -TGF。体内
乳腺癌 TILs细胞的 IL-3免疫着色阳性反应证实在
肿瘤形成的初期, IL-3可以抑制血管的形成。因此,
体内 IL-3诱导的抑制信号可以通过添加 -T GF 抗
体来消除。
Jun Won Lee 等[ 12] 研究发现, 骨髓瘤中 AML-
1A 和 1B的失衡表达会诱导 IL-3的表达, MM 病人
的 AML-1A 表达量提高会使 CD138+ 中的 IL-
3mRNA表达量增加, 相应地骨髓浆中 IL-3蛋白表
达量也明显增加。将 IL-3 和 M IP-1或核因子 B
配体的受体激活子融合能够促进人破骨细胞( OCL)
的形成和骨的再吸收。在没有 IL-6 存在的情况下,
IL-3能够刺激 IL-6依赖性或非依赖性骨髓瘤细胞
生长。因此 MM 病人骨髓微环境中的 AML-1A 和
AML-1B的失衡表达引起的 IL-3表达量增加会引
起骨质疏松和肿瘤细胞生长。
此外, IL-3 还可作用于多种成熟细胞。如 IL-3
能诱导人造血细胞表达 IL-2受体;诱导小鼠骨髓细
胞表达 Thy-1抗原; 能通过调节细胞辅助功能增强
免疫应答,也能促进 IL-2 反应细胞增殖; 人 IL-3能
支持 B细胞前体生长、诱导 B细胞成熟为抗体形成
细胞; IL-3能增强成熟肥大细胞的功能, 同时拮抗
IFN-诱导肥大细胞表达 MHC- 类分子的作用;
对嗜碱性粒细胞, IL-3增加 IL-8 或 IgE 交联引起的
过敏介质释放; IL-3 能延长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并能
增强其功能; IL-3 还能诱导骨髓细胞发育成破骨细
胞。
5  白介素-3作用机制与受体
IL-3受体( IL-3R)属造血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
该类受体在结构上具有以下两大共同特征: ( 1)胞外
区段有 200个氨基酸的同源区, N端是由 60 个氨基
酸残基组成的含有 4个 Cys的结构区; C 端是由 30
个氨基酸即 Tr p-Ser-X-TrP-Ser 组成的 WSXWS 构
型,其中两个W 对于受体胞外区的正确折叠和发挥
生物学效应至关重要; ( 2)胞内区段没有 PTK 活性
区域等传递第二信号的基本结构, 其受体结合后的
信号传导需要另外的受体相关分子参与。此外, 胞
内区的酪氨酸残基是胞质中调节蛋白(如 ST AT s)
SH2结构域的结合位点。
微神经胶质的活性和应急细胞因子与 CNS 病
的发病机制有关, 另外还与多种硬化症 ( MS )、
Alzheimer 症( AD)、帕金森综合征、朊病毒病和艾滋
病等有关。IL-3通过信号受体能激活微神经胶质细
胞内的 JAK- ST AT 和 MAP 激酶信号通路。Bright
等[ 13]研究发现, 在体外用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
AG490处理 EOC-20微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封闭 IL-3
诱导的 JA K2、ST AT5A 和 ST AT5B 信号蛋白的酪
氨酸磷酸化。用 JA K2 负突变转染 EOC-20 细胞也
能够封闭这几种信号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JAK2-
STAT 5通路的封闭会导致微神经胶质细胞中 IL-3
诱导的 CD40 和主要组织适应性复合体 表达减
弱。因此 JA K2-ST AT5信号通路在 IL-3 诱导的微
神经胶质细胞活性中起关键作用。
IL-3R由 和两条链构成。IL-3R链是 IL-3
所特有的,决定 IL-3作用的特异性。IL-3R链分子
量为 41kD (糖蛋白为 60 ~ 80kD) , 与 IL-5R、GM-
CSF 的 链有一定的同源性,其基因与 GM-CSFR
链紧密相连。IL-3R链分子量为 96kD (糖蛋白为
120~ 135kD) ,与 IL-5R、GM-CSFR 的 链相同, 称
为共有的链( c) ,又称 KH97。但只有单独的 链
才能形成高亲和力的受体。c是这三种细胞因子具
有许多共同生物学活性的基础, 在小鼠 IL-3R系统
中,还有一条 IL-3特有的 链, 即 BIL-3或 A IC2A。
小鼠 IL-3RIL-3 不与其他细胞因子受体的 链结
合,可与 IL-3 结合。小鼠 IL-3RIL-3与 IL-3R链
结合形成高亲和力受体,这种高亲和力受体与 c形
成的高亲和力受体没有功能上的区别[ 14]。在中性粒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和肥大细胞表面有高亲和力的 IL-3R,随着细胞的成
熟,细胞表面的 IR-3R逐渐减少。在骨髓中, 一些细
胞亚群(髓样细胞、单核细胞和胚细胞)表面的 IL-3R
很多, 而淋巴细胞系和较成熟的红细胞系不表达 IL-
3R。
IL-3R在发挥作用时, 首先形成异源二聚体或
寡聚体; 受体寡聚化后即激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332005年第 5期              张耀洲等:白介素-3研究进展
IL-3受体 链和 链的胞浆内部分均没有激酶活
性, 链没有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内信号主要由 链
传递。IL-3R胞浆内部分别与 Lyn、Fyn 等 Src家族
酪氨酸激酶相互作用, 引起多种胞浆蛋白酪氨酸磷
酸化(包括受体自身的磷酸化) ,从而激活 ras/ raf-1/
MAPK信号转导途径。IL-3R 形成异源寡聚体后,
可使 JAK2、T yk2激活, 既而活化 ST AT1、ST AT3、
STAT 5a 和/或 STAT 5b [ 15]。此外, IL-3 还可诱导
细胞外 Ca2+ 内流, 增加胞浆内 Ca2+ 浓度; 还可诱导
细胞内蛋白激酶 C活化,引起多种蛋白质的丝氨酸/
苏氨酸磷酸化。因此, IL-3与 IL-3R 结合会产生一
定的生物学效应,其信号转导过程是多途径、极其复
杂的。
Cecilia Rauch等[ 16] 研究了雄性生殖细胞中 IL-
3和 IL-5家族受体的表达和功能。结果表明, 这些
受体在人睾丸的生殖细胞和人、牛的精子中都有表
达。对公牛精子的功能研究表明, IL-3是这些细胞
中己糖吸收升高的刺激因子, 同时伴随着其高亲和
度的受体表达, 但是 IL-5 却不能刺激精子吸收己
糖。另外用 HL-60嗜曙红细胞表达 IL-3 和 IL-5功
能受体的实验也证实只有 IL-3能够刺激己糖的吸
收。因此,己糖吸收的提高是精子对不同信号分子
的特异性受体亚基, 即亚基的识别,而非精子本身
的特性。
6  白介素-3的药用研究
IL-3用于治疗复发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乳腺
癌和卵巢癌的、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在化疗后应
用 IL-3,可减少化疗迟滞并诱导粒细胞和血小板更
快的再生。但这些结果并没有在 期临床实验中得
到证实[ 17]。
单独使用 IL-3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MDS)、
发育不全性贫血( AA )及其它骨髓衰竭性疾病的治
疗作用也很不理想。然而, IL-3与化疗药物或免疫
制药的联合应用分别治疗 MDS 和 AA 的初步研究
取得一定的成果。如, IL-3与 GM-CSF、G-CSF、M-
CSF 或 EPO合用可最适地刺激产生血细胞和血小
板,能在化疗、放疗引起骨髓抑制时重建骨髓功能,
并能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状态; IL-3与 GM-CSF 融
合蛋白( PIXY321)可增加肉瘤病人的单核细胞数,
可增加化疗后肿瘤病人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 IL-
3、IL-5和 GM-CSF 在哮喘炎症反应中的作用非常
显著,哮喘患者的支气管粘膜、肺泡灌洗液及外周血
中这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IL-3和 IL-5能延长嗜
酸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 促使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白
三烯,增强其细胞毒性,并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向活化
型转化[ 18, 19]。
最近几年, 合成的 IL-3受体激动剂( agonist )和
拮抗剂[ 20, 21]、抗 IL-3抗体[ 22] 等的药用研究也取得了
一些进展。IL-3R激动剂使我们在减轻化疗引起的
骨髓抑制上多了几个选择,并且可以比较这些药物
与 rhIL-3的效果。IL-3受体拮抗剂和抗 IL-3抗体
对 I型过敏反应性疾病可能有治疗作用, 对一些白
血病也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Ihle JN, Lee JC, Rebar L. T he Journ al of Immun ology, 1981,
127( 6) : 2565~ 2570.
2  Nicola NA, Metcalf D. Proc Natl Acad S ci U SA, 1984, 81( 12) :
3765~ 3769.
3  Yang YC, Clark SC. H 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 1989, 3
( 3) : 441~ 452.
4  Gebick e- Haerter PJ , Appel K, T aylor GD, et al. J Neuroimmu-
nol , 1994, 50( 2) : 203~ 214.
5  Yang YC, Ciarletta AB, T emple PA, et al. C ell, 1986, 47( 1) : 3
~ 10.
6  Schwarzm eier JD, Gasche CG, H ilgarth MF, et al. Eur J
H aematol, 1994, 52( 5) : 257~ 262.
7  Ralph M. B hm er. Stem Cells, 2004, 22: 216~ 224.
8  Nicolini FE, Cashman JD, H ogg e DE, et al. Leukemia, 2004, 18
( 2) : 341~ 347.
9  张璋,李胜富,张立,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4, 21 ( 2) : 233
~ 237.
10  Yang SR, Wen L, Lu YQ, et al. Acta Ph arm acol Sin, 2004, 25
( 1) : 68~ 75.
11  Den telli P, Ros so A, Calvi C , et al . On cogene, 2004, 23( 9 ) :
1681~ 1692.
12  Jun Won Lee, H o Yeon Chung, Lori A. Blood, 2004, 103( 6) :
2308~ 2315.
13  Brigh t JJ , Natarajan C, Sriram S, et al. Glia, 2004, 45( 2) : 188
~ 196.
14  Hara T , M iyajima A. Th e EMBO Journal, 1992, 11: 1875~
1884.
15  Nagata H, Sekizuk a E, Morishita T, et al. Am J Ph ysiol Gas-
t rointest Liver Phy siol, 1996, 271: 1028~ 1033.
(下转第 62页)
34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 in         2005年第 5期
以及共转化率为依据,研究了以不同农杆菌菌株搭配以及不同浓度比对共转化效率的影响。从本试验结果
可以看出, ( 1)这两个粳稻品种均以携带不同载体的同一农杆菌菌株 EHA105感染时共转化效率较高。这
可能是因为菌株 EHA105对水稻的转化能力要强于另两种菌株所致。为此,我们在随后的双载体共转化实
验中主要以EHA105为主。以 EHA105/ pCAMBIA1300AGL-1/ pCAMBIA0301菌株搭配的共转化率也
较高, 说明这两种菌株搭配也是一个很好的组合。而以菌株 EHA105/ pCAMBIA1300和 LBA4404/ pCAM-
BIA0301搭配的共转化效率比较低, 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菌株 EHA105 和 AGL-1各方面特性比较接近,而
LBA4404与前二者相差较大引起的。在以 EHA105/ pCAMBIA 1300 EHA105/ pCAMBIA0301菌株搭配
共转化水稻时, 两个品种均以含 HPT 基因和 GU S基因的载体浓度比为 1  2时共转化效率最高, 1  1时
(在已有报道中,一般都采用 1 1这一浓度比 [ 3, 17, 18] )其次, 2 1时最低。说明浓度比对共转化效率起很重
要的作用,含目的基因载体的菌株浓度越高, 共转化效率也越高, 但含目的基因载体的菌株浓度高到什么程
度时共转化效率不再升高,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Ow DW,M edberry SL. Crit ical Review s in Plant S ciences, 1995, 14: 239~ 261.
2  Komari T, H iei Y, S aito Y, et al. Plant J, 1996, 10: 165~ 174.
3  Lu H J, Xu e- Rong Zhou, Zhu-Xun Gong. Aust J Plant Physiol, 2001, 28: 241~ 248.
4  Buck S De, Jacobs A, Montagu M van, et al. Molecular Plant-Microb e In teract ions, 1998, 11( 6) : 449~ 457.
5  Verliet G, et al. J Gen Virol, 1975, 26: 33~ 48.
6  C hilton MD, Currier T C, Farrand SK, et al . Proc Nat l Acad Sci USA, 1974, 71: 3672~ 3676.
7  陈秀花,刘巧泉,王宗阳,等. 江苏农业研究, 2001, 22( 1) : 1~ 6.
8  刘巧泉,王宗阳,顾铭洪,等. 中国农学会 21世纪水稻遗传育种展望.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206~ 213
9  Jef ferson RA. Plant M ol Biol Rep, 1987, 5: 387~ 405.
10  M urry MG, Thom pson WF. Nu cl Acid Res, 1980, 8: 4321~ 4325.
11  于恒秀,刘巧泉,陈秀花,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 4) : 304~ 310 .
12  孙小芬、唐克轩、万丙良,等. 科学通报, 2001, 46( 13) : 1108~ 1113.
13  许新萍、胡明、卫剑文,等,遗传, 1998, 20 (增刊 ) : 1 2~ 1 4.
14  吕德扬,曹学远,唐顺学,等. 中国科学, 2000, 30( 4) : 342~ 348.
15  戴顺洪,李良材,丁月云. 遗传学报, 1998, 25( 4) : 345~ 350.
16  M aqbool SB, Riazuddin S , Loc NT , Gatehouse AM R, Gatehouse JA. M olecu lar br eedin g, 2001, 7( 1) : 85~ 93.
17  Wu L, Nandi S, C hen L, Rodrigu ez RL, Huang N. T ransgenic res earch, 2002, 11: 533~ 541.
18  Breit ler JC ,L abeyrie A, Meynard D, Legavre T, Guiderdoni E. T heoret ical an d Appl ied Genetics, 2002, 104( 4) : 709~ 719.
(上接第 34页)
16  C ecil ia Rauch M, Monica Brito, Angara Zambrano, et al. Bio-
chem J, 2004.
17  Mangi MH , Newland AC. Cytokin es C ell M ol Th er, 1999, 5
( 2) : 87~ 95.
18  Ben tley AM, M enz G, S torz C, et al. Am Rev Respi r Dis,
1992, 146( 2) : 500~ 506.
19  Walker C, Vir chow JC, J r, Bruijnz eel PL, et al. J Imm unol,
1991, 146: 1829 ~ 1835.
20  Wiekow ski M , Pross er D, Taremi S, et al. Eur J Biochem ,
1997, 246: 625 ~ 632.
21  T ohda Y, Nakahara H , Kubo H , et al. Clin Ex p Allergy,
1999, 29( 11) : 1532~ 1536.
22  Sun Q, Jones K, M cClur e B, et al . Blood, 1999, 94: 1943~
1951.
62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 in         2005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