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gress in proteomic research of eukaryotic cell plasma membrane

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全 文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 17卷 第 5期
2005年 10月
Vol. 17, No. 5
Oct., 2005
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张丽军,谢锦云,李选文,梁宋平*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沙 4 1 0 0 8 1)
摘 要:细胞膜(质膜)蛋白质是细胞的“门铃”与“门户”,是许多药物的作用靶标。细胞质膜蛋
白质组的研究正成为蛋白质组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具有重要功能的低丰度蛋白质的发掘,
为药物研发和疾病的诊断提供靶体与标记蛋白质。然而,质膜蛋白质组的研究在强疏水性跨膜蛋白质
和低丰度膜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上遇到了方法学的挑战。本文对质膜及其微区的纯化、质膜蛋白质组
的分离与鉴定、生物信息学,以及亚细胞定位研究的近期进展作扼要介绍。
关键词:质膜;蛋白质组学;2 - 维凝胶电泳( 2 D E);质谱
中图分类号:Q 5 1;Q 2 4 1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in proteomic research of eukaryotic cell plasma membrane
ZHANG Li-Jun, XIE Jin-Yun, LI Xuan-Wen, LIANG Song-P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The proteins of plasma membrane are the“doorbells”and“doorways”of a cell, and many of
them are targets of many medicines.The research of plasma membrane proteome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proteom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is significant for the found of low abundant proteins with very
important biological function. Furthermore, the study of plasma membrane proteome can offer new targets for
the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new markers for disease diagnose. We summarized recent progress of proteomics
of plasma membrane including the purification of plasma membrane and its microdomains, the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bioinformat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plasma membrane proteome.
Key words: plasma membrane; proteomics; 2-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 mass spectrometry (MS)
收稿日期:2005-06-28;修回日期:2005-08-08
基金项目:国家“9 7 3”项目资助(C B S - 1 0 2)
作者简介:张丽军( 1 9 7 0 —),女,博士生;谢锦云( 1 9 3 7 —),女,教授;李选文( 1 9 8 0 —),男,研究生;梁
宋平( 1 9 4 6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5)05-0398-06
随着许多生物体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蛋白质组
的研究成为继基因组研究后的另一个热点。然而生
物体的蛋白质多达上百万种,且蛋白质的丰度有
1~106的差异。要全面了解一种真核细胞的蛋白质
组,必须对其进行分级分离,而最好的分级分离方
法是亚细胞器的分离,然后对各细胞器的蛋白质组
进行单独研究。
在各细胞器中,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
PM)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细胞质膜是细胞与
环境直接接触的界面,也是细胞内外物质、能量与
信息交换的场所。细胞膜蛋白质组是细胞的“门
铃”与“门户”,执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信息
转换、细胞识别、代谢调节、免疫应答等功能。
质膜蛋白质在药物研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
已经发现的药靶中,大约有 70%是质膜蛋白质。最
近一项统计表明:仅作用耙点为 1型或 2型G蛋白
受体的药物就占所有药物的 25%[1]。质膜蛋白质组
的研究为癌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靶标,其
399第5期 张丽军,等: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中Sidney Kimmel 癌症研究中心(SKCC)[2]通过对体内
肺癌以及固体瘤组织上皮细胞与体外培养的肺癌细
胞质膜相减蛋白质组研究,找到了两种只在体内癌
细胞中特异表达的细胞膜表皮蛋白,而通过这两种
蛋白质的抗体携带化疗或放疗药物可以特异地杀死肿
瘤细胞。
然而,由于很多膜蛋白具有强疏水性,常用
于全蛋白质组研究的方法在进行膜蛋白质组研究时
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质膜较其他细胞器
含量低,与其他细胞器,如线粒体膜、核膜有相
近的组成,且质膜结构复杂,有不同的结构区,如
打开的膜片、膜管,以及微区,如“脂筏( l i p i d
raft)”和“质膜微囊(caveolae)”。 质膜微区蛋白
质的丰度较低,不到全细胞蛋白质组的 0.5%,占
质膜蛋白质组的 2%[3],这些均对质膜蛋白质组研究
带来挑战,因而直到1998年才正式开始系统的质膜
蛋白质组研究[4],其微区蛋白质组的研究更迟。不
过最近几年随着亚细胞技术的发展,新的膜蛋白提
取试剂和新的分离手段的利用,以及质谱灵敏度与
分辨率的提高,质膜蛋白质组研究的文献从1998的
2篇发展到 2005年的 278篇。 本文着重从质膜及其
微区的纯化、质膜蛋白质组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质
膜蛋白的生物学研究和新质膜蛋白的定位等几个方
面来介绍质膜蛋白质组的研究。
1 质膜及其微区的纯化和纯度判断
质膜及其微区的纯化是质膜蛋白质组研究的第
一步。常用的细胞膜纯化方法有离心法、硅珠结合
法、两相法、自由流法以及亲和分离法等。离心
法包括差速离心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差速离心法
是根据不同亚细胞器组分的颗粒大小不同,沉降速
度不同而分离的,较难得到很纯的膜。密度梯度离
心法的介质试剂有蔗糖[5~6]、Nycodenz[3]、Percoll等。
它是基于各细胞器的密度不同而对其进行分离,因
而可以得到较纯的质膜。但这种方法常常有线粒体
和内质网的污染,且得率低。硅珠结合法[2,7]是通
过阳离子硅胶与细胞膜结合来增加细胞膜的密度(大
于细胞核),从而沉在管底来达到与其他细胞器分
离的目的。此法操作简单,得率也较高,但不能
用于组织匀浆样,也有内质网的污染。自由流电泳[8]
和两相法[9~10]都是利用各细胞器的电荷不同来分离
的。两相法分离原理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两种高
分子的亲水聚合物Dextran T-500(6.4%)和PEG 3350
(6.4%)不能充分溶合而形成悬浮的两相,这样可以
利用膜微囊的表面电荷和亲水基团不同,使其在两
相体系中分配在富含PEG的上相,而其他内膜主要
分配在下相或界面。此法可得纯度大于 85% 的质
膜,可用于组织与细胞,且其得率较高(20mg质膜
蛋白 /1010个细胞)。在以细胞为材料的细胞膜纯化
方面,最近报道的生物素 -亲和素亲和纯化法可以
明显地降低其他细胞器的污染,尤其是线粒体和内
质网,因而在蛋白质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13]。该法原理,是水溶性生物素可以标记活细胞
的细胞表面蛋白质而不会通过质膜标记细胞内蛋白
质,然后用亲和素亲和纯化标记了生物素的细胞质
膜。Zhao和 Zhang 等[11~12]用这种方法将质膜富集
400倍且污染少,尤其是经高盐(1M KCl)和高 pH
(0.1M Na2CO3)溶液洗涤后,可以得到很纯的整合质
膜片段。经 1DE-MS/MS分离与鉴定后,鉴定了898
个蛋白质,其中 781个有质膜定位。Pierce等[13]利
用这种方法纯化淋巴细胞质膜,并对其进行 SDS-
PAGE分离和 LC-MS/MS鉴定。从鼠 T细胞杂交瘤
细胞中鉴定了42个质膜蛋白质,从脾细胞中鉴定了
46个质膜蛋白,而且意外地发现了 3 个蛋白质:
CD39、OCIL和一个 11.4kD的跨膜蛋白质。用佛
波酯和钙离子导入剂处理脾细胞,发现细胞质膜蛋
白 CD39、MHCII、GRTR和表面 IgM以及 IgD的
表达发生了变化,用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进一步确
认了这种变化。
质膜微囊与脂筏的纯化通常有三种方法[3,14] : (1)
直接利用浮力纯化质膜微囊(此法不会丢失那些溶于
Triton X-100的蛋白质) ;(2)用阳离子硅胶法(此法可
以富集不含脂筏的质膜微囊) ;(3)利用它们在 4℃时
不溶于非离子去圬剂 Triton X-100的特点,再结合
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加以分离。
质膜的纯度判断方法:(1)形态学方法(用常规
透射电子显微镜或免疫电镜观察其切片,纯的细胞
膜成空的膜泡或片状结构) ;(2)免疫印迹法(常用的
抗体有抗 caveolin、Na +-K+-ATPase、flotil lin、
5-Nucleotidase等),且用其他细胞器的标记蛋白来
检测污染;(3)酶活测定法(测 AP、ADP、Na+-K+-
ATPase、5-Nucleotidase的活性) ;(4)膜组分分析法
(分析脂质与蛋白质的比例)。
微区结构的检验法:(1)电镜法(微区成直径为
7 0 n m 左右的空膜泡结构);( 2 )免疫印迹法(抗
caveolin等) ;(3)膜组分分析法。
2 质膜蛋白质组的分离与鉴定
根据 Singer 和 Nicolson[15]的定义, 质膜蛋白分
外周膜蛋白与整合(内在)膜蛋白。外周膜蛋白为水
400 生命科学 第17卷
溶性的,靠静电相互作用与膜表面的蛋白分子或脂
分子结合。这类膜蛋白可以通过高盐(>0.15M)和高
pH条件(pH8~12)的溶液来破坏静电相互作用而不破
坏膜结构,从而将它们去掉或根据它易溶于水,或
NP-40、Triton X-100等温和的非离子型去污剂的特
点,将外周膜蛋白溶解,经电泳分离和质谱鉴定[16]
或用生物素,如 EZ-Link sulfo-NHS-LC biotin[17]标
记,经 NP-40等抽提,然后用相应的抗生物素柱
子(如 ImmunoPure immunobilized monomeric avidin
columns)纯化,再用 2DE-MS分离与鉴定。整合(内
在)膜蛋白通过跨膜区或者共价键与磷脂双分子层相
连,是蛋白质组研究中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一类蛋白
质。这类蛋白质的提取须用非常强的去垢剂来破坏
膜结构,有时还要用高盐(1 M KCl[12])、高 pH (0.1M
Na2CO3[12,18],0.1M NaOH[10]),或去污剂[10,18]将外周膜
蛋白去掉,从而富集整合膜蛋白,再用强的裂解液
(包括离液剂,如尿素、硫脲;去污剂,如 SDS、
CHAPS;还原剂等)或有机溶剂,如 CHCl3/CH3OH
(体积比 5:4)[10,18]等抽提。
2.1 凝胶电泳与质谱相结合的质膜蛋白质组的研究
2.1.1 2DE-MS为基础的质膜蛋白质组研究 尽管
2DE-MS在研究疏水性、低丰度膜蛋白时具有极大
的挑战性,但是它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形象、
直观等特点,因而仍然被用于质膜蛋白质组研究[2~4,
18~20]。 阻碍膜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原因是膜蛋白的
溶解。相当长一段时间膜蛋白不能在等电聚焦的条
件下溶解。然而自从硫脲作为溶胀剂被加入到尿素
中后,它们通过破坏氢键,使膜蛋白去折叠、变
性,从而使膜蛋白的溶解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
2D胶上的分离得到提高。随后一些新的两性离子
去垢剂,如 3-[(3-胆胺丙基)二甲基铵]-1-丙基磺酸
盐(CHAPS)、3-[N, N-二甲基(3-十四酰胺)丙基铵]-
丙磺酸(ASB-14)、3-[N, N-二甲基(3-十六酰胺)丙
基铵]-丙磺酸(ASB-16)、3-[N, N-二甲基(3-对辛基
苄酰胺)丙基铵]-丙磺酸(C8Ø)、3-[N, N-二甲基(3-
对庚基苄酰胺)丙基铵]-丙磺酸(ØC7)等以及三丁基磷
(TBP)的引入也使得更多的膜蛋白能够在 2D胶上显
示出来。Santoni等[18]利用这些新的两性离子去垢剂
(ØC7、C8Ø、ASB-14等)对疏水性整合膜蛋白进行
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在用 0.1M Na2CO3,CHCl3/
CH3OH,Triton X-114处理细胞质膜后,用含有以
上各种不同去垢剂的裂解液去裂解细胞质膜,通过
免疫印迹法加以证实,发现ASB-14和ØC7能较好地
在 2D胶上展现出疏水性的膜蛋白。Luche等[19]对各
种非离子型去垢剂以及两性离子型去垢剂在溶解膜
蛋白的能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发现在每种去
垢剂中都有能有效地溶解膜蛋白的试剂,如带有寡
乙氧基和糖基的非离子去垢剂,以及带有甜菜碱的
两性离子型去垢剂,但是膜蛋白种类繁多,疏水性
强,单独用某一种去垢剂(非离子型或两性离子型)
都不能有效地将它们分离。根据笔者的实验:将两
性离子去垢剂(CHAPS)与非离子型去垢剂(苯乙基聚
氧乙烯醚(NP-40))结合使用能较好地溶解各种膜蛋
白[20],但是不管用什么去污剂,在常规的 2DE中,
强疏水性的膜蛋白会在 IEF时沉淀,因而一般只能
分离到带有 1~2个跨膜区的蛋白。为了克服这一问
题,研究者将第一向的 IEF改为阳离子去垢剂,如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21]或二甲基苄基十六
烷基氯化铵(16-BAC)[22]凝胶电泳,再进行 SDS凝胶
电泳。这种 2DE系统可以分离到带有 10个以上跨
膜区的质膜蛋白。此外,将固相 IPG胶条的等电聚
焦改为溶液相等电聚焦。Pierce等[13]通过对淋巴细
胞质膜的比较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可以鉴定到常规
2 D E 中不能鉴定到的高分子量蛋白,如 C D 4 5、
P TP;疏水性的膜蛋白,如 C D4 7;偏碱性的蛋
白,如 galectin 9、CD4。此外,这种方法与只用
SDS-PAGE相比,它可以扩大 SDS-PAGE的鉴定能
力,从只用 SDS-PAGE的需 2×109个细胞缩少到只
需 5×107个,且鉴定出的质膜蛋白从 11个增加到 42
个。
2.1.2 1DE为基础的质膜蛋白质组研究 由于质膜
蛋白在等电点附近容易沉淀,从而在 2D 胶上很难
呈现。许多研究者便绕开等电聚焦的过程,而只采
用 1DE-MS/MS[2,6~8,10,12]。通过准确地鉴定一段或几
段氨基酸序列,从而准确地鉴定SDS条带上的混合
蛋白质。在 SDS电泳中,由于万能去污剂(SDS)的
使用,最大部分的膜蛋白都能溶解,此外用有机溶
剂,如氯仿与甲醇[10]可以拓展膜蛋白的溶解性能。
Marmagne等[10]通过NaOH等方法富集整合质膜蛋
白,用氯仿与甲醇抽提膜蛋白,在所鉴定的 100个
蛋白中有95%是在原来的蛋白质组文献中没有发现
的,其中 1/3的蛋白具有 4个以上的跨膜区。 用这
种 1DE-MS/MS的方法,不仅可以鉴定具有多个跨
膜区的蛋白,而且可以实现高通量,Adam等[6]在
乳腺癌细胞系质膜蛋白质组中鉴定了 500多个膜蛋
白。Cutillas等[8]通过同等条件的比较实验发现,这
401第5期 张丽军,等: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种方法比 2DLC-MS/MS能鉴定更多的蛋白(分别为
251和 146),但是检测到的带有跨膜区的蛋白比例
相对较少,分别为 22.8% 与 36.9%。
2.1.3 质膜蛋白的胶内酶解 当质膜蛋白的空间结
构被破坏后,一般用常规的胰酶消化方法就可以得
到较好的酶解片段,但是有些整合质膜蛋白因赖氨
酸和精氨酸在跨膜区的含量相对较少,从而只能得
到较大的片段,酶解后这些疏水性的大片段回收率
较低,或根本没法从胶上萃取下来,从而在质谱鉴
定时,不能得到这些片段或片段峰太弱而无法鉴
定。因此,整合膜蛋白用胰酶消化时常常不能得到
高的序列覆盖率。为了提高整合膜蛋白的序列覆盖
率,将胰酶消化与溴化氰切割结合起来[23~26],从而
提高疏水性肽段的溶解性、回收率[23,26] ;或在萃取
液中加入尿素,非离子去垢剂[24,27],如辛基葡萄糖
苷(octyl-b-glucopyranoside (OBG))、十二烷基麦芽
糖苷(n-dodecyl-b-D-maltoside)、5-烷己基 -1-戊基 -
β-D-麦芽糖苷(5-cyclohexyl-1-pentyl-β-D-maltoside) 。
另外,胶内 SDS的存在会对质谱鉴定有影响,如
果在酶解脱色前使用离子对试剂(85% 丙酮,5% 乙
酸,5% 三乙氨和 5% H2O)处理凝胶 1小时,从而
去掉 SDS,可以将质谱鉴定的灵敏度提高 10倍[25]。
2.2 多维色谱蛋白质鉴定技术(MudPIT)
尽管凝胶系统为质膜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非
常有用的工具,然而无论采用1DE还是2DE在分离
低丰度以及较强疏水性的膜蛋白时都遇到了极大的
挑战。现在发展起来的多维色谱蛋白质组分离与鉴
定技术——采用将样品先酶解,然后用多维液相色
谱分离肽段,串联质谱鉴定[5,28~33]的方法,已成为
一种强大的取代凝胶系统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同
样存在膜蛋白质的溶解及切割问题。解决这一问题
通常采用去圬剂,如SDS[28]、有机溶剂(通常为 60%
甲醇)[5,29~31]、有机酸,如 70%或 90%甲酸[32]等溶
解膜蛋白;用胰酶(Trypsin)、胰酶与溴化氰(CNBr)
结合[32]或羧肽酶 -C[33]切割,肽段通过二维液相色谱
(2D-LC)(如第一相强阳离子交换树脂,第二相反相
H P L C )分离;然后用串联质谱( E S I - Q - T O F、
MALDI-TOF-TOF等)鉴定。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高通
量地产出数据(多达 1 685个质膜蛋白[33]),一般可以
鉴定出 50%~65%的整合膜蛋白。然而,这种方法
只能进行定性研究,只有辅之以同位素亲和标签
(isotope-coded affinity tag, ICAT)等标记技术才能进
行定量蛋白质组的研究[34],且这种方法必须有高内
存的计算机来处理海量的数据。
2.3 质膜蛋白质组研究的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研究是进行数据整理和功能蛋白质
发掘所必不可少的。在现有的质膜蛋白质研究中,
生物信息学常用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蛋白质的
亚细胞定位。采用 ht tp: / /www.expasy.org中的
SWISS-Prot和 TRIM, 或者 http://www.ncbi.nlm.nih.
gov反查这些蛋白(如果该蛋白以前被研究过的话),
或通过 http://psort.nibb.ac.jp/form.html或www. cbs.
dtu.dk/services/TargetP/等,根据蛋白质的序列进行
预测。第二,蛋白质的跨膜区。采用 http://psort.
nibb.ac.jp/form.html,http://www.cbs.dtu.dk/ser-
vices/TMHMM或者 http://pranag.physics.iisc.ernet.in
预测。第三,蛋白质的疏水性[the grand average of
hydropathicity (GRAVY) value]。通过 http://www.
expasy.ch/sprot/sprot-top.html预测,当蛋白质有正
的GRAVY值时被认为是疏水性的。第四,蛋白质
的功能。http://www.expasy.org以及www.ncbi.nih.
gov或其他功能研究的网站,如 http://www.ebi.ac.
uk/interpro/提供了很多已知蛋白质的功能。
3 定量质膜蛋白质组研究
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关注蛋白质的定量研究技术。除了常规的
2DE[2]技术外,还包括非 2DE系统。 Adam等[6]成功
地用 SDS-PAGE进行了乳腺癌的质膜蛋白组的研
究,他们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挑选出 BCMP11、
BCMP84和BCMP101这三个只在癌细胞质膜上表达
的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三种蛋白有望成为乳
腺癌诊断与治疗的标记蛋白。LC-MS/MS结合同位
素内标,如 2H、13C、15N 等的方法也成功地用于
质膜蛋白质组的研究。Foster等[35]用破坏胆固醇的
方法来破坏脂筏的完整性,从而进行定量脂筏蛋白
质组的研究。他们将那些破坏前的表达量是破坏后
的 7.5倍、7.5~3.0倍和 3.0倍以下的蛋白质,分别
定义为脂筏特有的蛋白质、脂筏相连蛋白和非特异
性结合的蛋白。Prokai等[34]给老鼠皮下注射吗啡 7
天后,分离出大脑轴突质膜,用 IC AT 标记,经
LC-MS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发现Na+/K+-ATPase
等的表达减少了,而Dynein等蛋白的表达量增多了。
4 质膜蛋白转录后修饰研究
蛋白质转录后修饰,如磷酸化在蛋白质功能的
发挥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质膜上蛋白质的
磷酸化对了解细胞信号传导等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
402 生命科学 第17卷
义。Imam-Sghiouar等[36]在研究 Scott 综合症时,通
过质膜蛋白抽提后,酪氨酸磷酸化酶的抗体进行的
免疫共沉淀反应筛洗出磷酸化蛋白,然后用 2DE分
离,质谱鉴定,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了五个只在病人
中磷酸化的质膜蛋白质。 Nuahse[37]等利用免疫金属
离子亲和色谱(immunobilized metal-ion affinity chroma-
tography, IMAC)来富集磷酸化肽,进行大规模磷酸
化研究。他们已从拟南芥质膜中鉴定了 300多个磷
酸化位点,为质膜上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提供了很
多的帮助。
5 质膜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细胞质膜组分标记常常通过引入荧光标记分子
或引入脂质类似物进行研究,分别有用Dil-C16(3)
标记磷脂;用NBD-PE标记磷脂;用 TMA-DPH标
记质膜;用 FITC-麦胚凝聚素标记糖蛋白或糖脂。
对未知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有两种基本方法,一
种是不用抗体的技术,它通过构建一个蛋白编码基
因与荧光蛋白报告因子(如GFP[10]、AFP[6]等)的融合
蛋白表达载体,转染到细胞后瞬时表达,在激光共
聚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该蛋白的亚细
胞定位。这方法简单,可以直接在活细胞上观察,
与被固定的细胞相比,可以获得完整活细胞的优质
影像图,但是由于 GFP等可能会影响其定位,因
而不是最准确的方法。另外一种是使用抗体的免疫
组织化学技术[2 ,6]、免疫电镜等。
6 结论及未来展望
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研究,纵观其文献,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质膜的纯化; (2) 模
式生物质膜蛋白质组全谱分析, 建立数据库; (3) 发
现新的与疾病相关的质膜及其微区特异性的蛋白质;
(4) 质膜与其他亚细胞器膜蛋白质组比较研究; (5) 建
立质膜外周与整合膜蛋白的二级蛋白质组谱,以及
微区(“脂筏”和“质膜微囊”)蛋白质组谱; (6 )质
膜蛋白质的功能机理研究; (7) 为了解某个器官(如大
脑轴突)的功能而进行的质膜蛋白质组研究。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很难得到纯的质膜;鉴
定低丰度、强疏水性的质膜蛋白质还具有很大的挑
战;所鉴定的新质膜蛋白功能的研究进行的很少:
因而,我们期待一些具有更强溶解性能的去污剂以
及一些新的质膜蛋白质组研究方法(包括那些已用于
其他生物膜蛋白质组研究的方法,如 2D不变性蓝
染法[38]和双 SDS-PAGE[39]方法)的出现与利用,以充
分挖掘那些尚未为人所知的质膜蛋白质,从而更全面
地了解质膜蛋白质,寻找更多真正有用的药物靶标。
[参 考 文 献]
[1] Hopkins A L, Groom C R. The druggable genome.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 1(9): 727~730
[2] Oh P, Li Y, Yu J, et al. Subtractive proteomic mapping of the
endothelial surface in lung and solid tumours for tissue-spe-
cific therapy. Nature, 2004, 429(6992): 629~635
[3] Sprenger R R, Speijer D, Back J W, et al. Comparative
proteomics of human endothelial cell caveolae and rafts us-
ing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mass
spectrometry. Electrophoresis, 2004, 25(1): 156~172
[4] Santoni V, Rouquie D, Doumas P, et al. Use of a proteome
strategy for tagging proteins present at the plasma membrane.
Plant J, 1998, 16(5): 633~641
[5] Bionder J, Terunuma A, Conrads P T, et al. A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lasma membrane of human epider-
mis by high-throughput mass spectrometry. J Invest
Dermatol, 2004, 123(4): 691~699
[6] Adam P J, Boyd R, Tyson K L, et al. Comprehens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 membranes reveals
unique proteins with potential roles in clinical cancer. J Biol
Chem, 2003, 278(8): 6482~6489
[7] Rabbar M A, Fenselau C. Integration of Jacobson’s Pellicle
method into proteomic strategies for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J Proteome Res, 2004, 3(6): 1267~1277
[8] Cutillas P R, Biber J, Marks J,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plasma membrane vesicles isolated from the rat renal cortex.
Proteomics, 2005, 5(1): 101~112
[9] Dorothy M M, James M. Aqueous two-phase partition
applied to the isolation of plasma membranes and Golgi
apparatus from cultured mammalian cells. J Chromatogr B:
Biomed Sci Appl, 2000, 743(1-2): 377~387
[10] Marmagne A, Rouet M A, Ferro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ew intrinsic proteins in Arabidopsis plasma membrane
proteome. Mol Cell Proteomics, 2004, 3(7): 675~691
[11] Zhao Y X, Zhang W, Kho Y J,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integral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Anal Chem, 2004, 76(7):
1817~1823
[12] Zhang W,Zhou G,Zhao Y X, et al. Affinity enrich-
ment of plasma membrane for proteomics analysis. Electrop-
horesis, 2003, 24(16): 2855~2863
[13] Pierce M J, Wait R, Begum S, et al.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lymphocyte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Mol Cell Proteomics,
2004, 3(1): 56~65
[14] Smart E J, Ying Y S, Mineo C, et al. A detergent-free method
for purifying caveolae membrane from tissue culture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 92(22): 10104~10108
[15] Singer S J, Nicolson G L. The structure and chemistry of
mammalian cell membranes. Am J Pathol, 1971, 65(2): 427~437
[16] Watt S A, Wilke A, Patschkowski T,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tracellular proteins from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B100. Proteomics, 2005, 5(1):
153~167
[17] Shin B K, Wang H, Yim A M, et al. Global profiling of the cell
surface proteome of cancer cells uncovers an abundance of
403第5期 张丽军,等: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proteins with chaperone function. J Biol Chem, 2003, 278(9):
7607~7616
[18] Santoni V, Kieffer S, Desclaux D, et al. Membrane proteomics:
use of additive main effects with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model to classify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according to
their solubility and electrophoretic properties. Electroph-
oresis, 2000, 21(16): 3329~3344
[19] Luche S, Santoni V, Rabilloud T. Evaluation of nonionic and
zwitterionic detergents as membrane protein solubilizers in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Proteomics, 2003, 3(3):
249~253
[20] Zhang L J, Xie J Y, Wang X E,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mouse liver plasma membrane: use of differential extraction
to enrich hydrophobic membrane proteins. Proteomics, 2005,
5 (in print)
[21] Navarre C, Degand H, Bennett K L, et al. Subproteomics:
identification of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from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roteomics, 2002, 2(12):
1706~1714
[22] Coughenour H D, Spaulding R S, Thompson C M. The
synaptic vesicle proteome: a comparative study in mem-
brane protein identification. Proteomics, 2004, 4(10):
3141~3155
[23] van Montfort B A, Canas B, Duurkens R, et al. Improved in-
gel approaches to generate peptide maps of integral mem-
brane proteins with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
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J Mass Spectrom,
2002, 37(3): 322~330
[24] van Montfort B A, Doeven M K, Canas B, et al. Combined
in-gel tryptic digestion and CNBr cleavage for the genera-
tion of peptide maps of an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with
MALDI-TOF mass spectrometry.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2 , 1555(1-3):111~115
[25] Zischka H, Gloeckner C J, Klein C, et al. Improved mass
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gel-separated hydrophobic
membrane proteins after sodium dodecyl sulfate removal by
ion-pair extraction. Proteomics, 2004, 4(12): 3776~3782
[26] Quach T T, Li N, Richards D P,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in-gel CNBr/tryptic digestion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analysis of membrane proteins. J
Proteome Res, 2003, 2(5): 543~552
[27] Katayama H, Tabata T, Ishihama Y, et al. Efficient in-gel
digestion procedure using 5-cyclohexyl-1-pentyl-β -D-
maltoside as an additive for gel-based membrane proteomics.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4, 18(20): 2388~2394
[28] Durr E, Yu J, Krasinska K M, et al. Direct proteomic map-
ping of the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surface in vivo
and in cell culture. Nat Biotechnol, 2004, 22(8): 985~992
[29] Springer D L, Auberrya D L, Ahrama M, et al. Characteriza-
tion of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from ovarian cancer cells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Dis Markers, 2003-2004, 19(4-5):
219~228
[30] Blonder J, Goshe M B, Moore R J, et al. Enrichment of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for proteomic analysis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Proteome Res, 2002, 1(4): 351~360
[31] Blonder J, Conrads T P, Yu L R, et al. A detergent- and
cyanogen bromide-free method for integral membrane
proteomics: application to Halobacterium purple mem-
branes and the human epidermal membrane proteome.
Proteomics, 2004, 4(1): 31~45
[32] Man P, Novák P, Cebecauer M, et al.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the glycosphingolipid-enriched microdomains of
rat natural killer cells. Proteomics, 2005, 5(1), 113~122
[33] Nielsen P A, Olsen J V, Podtelejnikov A V, et al. Proteomic
mapping of brain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Mol Cell
Proteomics, 2005, 4(4): 402~408
[34] Prokai L, Zharikova1A D, Stevens S M. Effect of chronic
morphine exposure on the synaptic plasma-membrane
subproteome of rats: a quantitative protein profiling study
based on isotope-coded affinity tags and liquid chromatog-
raphy/mass spectrometry. J Mass Spectrom, 2005, 40(2):
169~175
[35] Foster L J, De Hoog C L, Mann M. Unbiased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of lipid rafts reveals high specificity for signal-
ing fac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 (10): 5813~5818
[36] Imam-Sghiouar N, Laude-Lemaire I, Labas V, et al.
Subproteomics analysis of phosphorylated proteins:appli-
cation to the study of B-lymphoblasts from a patient with
Scott syndrome. Proteomics, 2002, 2(7): 828~838
[37] Nuahse T S, Stensballe A, Jensen O N, et al. Phosph-
oproteomics of the Arabidopsis plasma membrane and a new
phosphorylation site database. Plant Cell, 2004, 16(9):
2394~2405
[38] Lin T K, Hughes G, Muratovska A, et al. Specific modifica-
tion of mitochondrial protein thiols in 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 a proteomics approach. J Biol Chem, 2002, 277(19):
17048~17056
[39] Rais I, Karas M, Schagger H.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
sis for the isolation of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and mass
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Proteomics, 2004, 4(9):
2567~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