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17卷 第1期
2005年2月
Vol. 17, No. 1
Feb., 2005
骨髓基质细胞与神经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赵玉勤1*,胡军祥2
(1嘉兴学院医学院,嘉兴 314000;2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2)
摘 要: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又名成纤维细胞样克隆形成单位(fibroblast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F)、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间质祖细胞(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MPCs)。本文统一用BMSCs这一概念,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神经损伤修复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基因治疗;神经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42; Q25 文献标识码:A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nd neural injury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ZHAO Yu-Qin1*, HU Jun-Xiang2
(1 Medical College of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0,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Abstrac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to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blood stem cells are also called fibroblast colony-forming units(CFU-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nd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MPCs).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bio ogical charact r stic and the
effect of BMSCs on the repairing of injuried nerve function.
Key words: BMSCs; gene therapy; neural injury;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1 BMSCs的生物学特性
BMSCs是骨髓内的非造血干细胞,属于造血
干细胞分化增殖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6年
Freidenstein等[1]发现在塑料培养基上BMSCs能分化
为骨和软骨以来,Prockop等[2~3]又研究发现体外培
养的BMSCs能克隆扩增并具有广泛的分化潜能。
BMSCs具有与其他干细胞一样的特性:具有自我更
新的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处在不同的微环境中能
分化成多个细胞系,形成多种间充质细胞,包括成
骨细胞、纤维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
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并在多种因子的诱导下能够分
化为神经细胞[4~5]。BMSCs还具有易于获得、培
养、增殖,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并能定向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5)01-0030-04
收稿日期:2004-05-08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97045)资助
作者简介:赵玉勤(1977—),男,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胡军祥(1956—),男,副教授。
分化为所需的神经细胞或胶质细胞,移植入体内能
长期存活,诱发的免疫反应较弱等特点;具有促进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和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NSC)增殖、分化的作用,在神
经损伤修复、基因治疗、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
究中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1 BMSCs促进ESC和NSC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
究 BMSCs作为饲养层能诱导ESC大量分化为神经
元,Kawasaki等[6]研究发现从头骨BMSCs来的 PA6
细胞,在与小鼠ESC共培养时,90%的ESC分化
为NSC,其中52%可分化为神经元,BMSCs还能
定向诱导ESC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7]。此外,
BMSCs还能直接诱导NSC分化为神经元,娄淑杰
31第1期 赵玉勤,等:骨髓基质细胞与神经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等[8]采用细胞共培养方式和免疫化学染色方法,发
现体外培养的中脑NSC在与成年大鼠BMSCs共培养
7d后,在NSC后代中神经元的比例明显高于自然
分化组(38.6%±10.8%∶20%),提示BMSCs提供
的微环境可明显促进NSC分化为神经元。BMSCs提
高NSC后代中神经元的比例不仅是由于促进NSC的
分化,而且还能增加分化后神经元的存活率,这是
BMSCs分泌可溶性因子作用于NSC所致,细胞表
面分子并没有参与BMSCs对NSC的分化作用[9],但
也有人提出,BMSCs与NSC的直接接触也有利于
NSC的分化。
1.2 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 BMSCs在体
内外均可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这无疑是对其特性
认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的一个重要方面。BMSCs被
移植入鼠脑后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型细胞和少突胶
质细胞。1999年,Kopen等[10]将BMSCs输注入新
生小鼠脑内后,发现BMSCs能迁移到整个前脑和小
脑,分化为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BMSCs在成
年小鼠的脑内也能被诱导分化成星型胶质细胞、小
胶质细胞和大胶质细胞[11]。在患PD的小鼠或大鼠
纹状体内移植BMSCs[12~13],结果表明BMSCs在脑
内可存活较长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迁移范围扩
大,并在脑内表达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M)、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以及多巴胺能蛋白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 hydroxylase,TH),PD大鼠或小鼠的异
常行为均有所缓解,说明BMSCs是治疗PD的种子
细胞。将BMSCs移植到局部缺血的大鼠脑内,同
样发现损伤神经的修复和部分功能的恢复[14]。2002
年,娄晓辉等[15]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即在脑缺
血的情况下,采用静脉移植人BMSCs能治疗缺血性
脑梗塞,这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
ttractant protein-1, MCP-1)利于BMSCs迁入局部缺血
的脑组织微环境有一定的关系[16]。
把BMSCs在体外事先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
然后进行移植,是BMSCs促进损伤神经的结构和功
能恢复的又一重要途径。研究者在如何提高BMSCs
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000年,
Woodbury等[4]将BMSCs充分分离后,经过体外诱
导,发现有典型的神经元胞体和轴突长出,并表达
NSE、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 F-M和tau
蛋白等,证明B M S C s在体外能转变为神经元。
Sanchez-Ramos等[5]将BMSCs在含维甲酸(RA)、脑
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培养基内诱导7~14d
后,发现有0.5%和1%的细胞表达NeuN和GFAP。
戴宜武等[17]采用bFGF、EGF作为增殖因子,成功
地使 B M S C s在体外得以扩增,并应用R A、
BDNF、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等作为促进
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诱导因子,成功地使
BMSCs在体外转化为NSC和成熟的神经细胞,从
而提高了B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黄芩甙
(Baicalin)对成年大鼠BMSCs具有诱导分化的作
用[18],但主要是诱导其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而
不是神经胶质细胞。
BMSCs除移植入中枢神经系统以增加组织再生
和功能恢复外,对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损伤也有恢
复作用。Cuevas等[19]对大鼠进行单根坐骨神经横
断,然后用BMSCs移植,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功能恢复的程度至少增加36%(18d)和78%(33d),
并且没有出现任何的脚趾自割、感染以及浮肿现
象,因而提出可能的机制是BMSCs通过产生神经营
养因子及其他相关分子促进神经组织损伤后的组织
修复和功能恢复。
2 BMSCs对神经损伤修复的临床应用研究
神经性疾病,如儿童常见的颅脑外伤、新生
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及脑性瘫痪,老年人常
见的中风(偏瘫)、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老年性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等,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案。近年来通过细胞移植疗
法,如NSC、ESC移植,已经证实对这些神经性
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脑组织来源有
限,并且ESC和NSC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活动等又
受到诸多因素的调控,移植时所出现的免疫不相容
及在宿主内的存活和伦理道德等问题,限制了脑组
织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若能从BMSCs衍生获得
NSC系或直接获得神经细胞,将克服脑组织移植治
疗神经性疾病中细胞来源的有限性。近年来研究表
明,通过BMSCs移植可在患者自身体内分化增殖,
并通过体外扩增,使患者自身能够成为神经细胞的
捐献者,从而弥补NSC和ESC移植存在的细胞来源
及免疫排斥等局限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BMSCs 是细胞和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20],其作用
的可能机制包括结构上的修复和通过分泌一些细胞
因子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1 BMSCs移植治疗 BMSCs移植疗法近年来已成
32 生命科学 第17卷
为治疗多种神经性疾病的新策略,其目的是替代、
修复或加强受损的神经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功能。
该疗法主要是通过激活内源性NSC使其增殖、分化
并成熟,进行自我修复;或通过体外扩增、在多
种因子的诱导下分化为神经细胞后移植,替代丢
失、缺损的神经组织细胞;或通过移植后产生的一
系列生长因子(如BDNF、NGF、HGF、VEGF、
bFGF)起到神经保护或促进血管发生作用[21],如
Zhang等[22]对体外局部缺血的海马模型进行研究,
发现BMSCs能促进神经突从海马上长出并减少细胞
破损,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分泌神经营养
因子介导的。BMSCs移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病变比
较局限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PD、Huntington舞
蹈症等。
2.2 BMSCs基因治疗 BMSCs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细
胞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基因治疗的途
径主要有两种:活体直接转移(in vivo)和在体转移
(ex vivo)。在体转移途径,即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
导入靶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和培养,筛选出有目的
基因转入并表达的细胞,再输入病人体内,已有人
用NSC和雪旺细胞(Schwann’s Cell, SC)作为转基因
的靶细胞进行实验,证实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Akerud等[23]将表达转基因GDNF的NSC移植到纹状
体,可以持续分泌GDNF达4个月之久,NSC整
合到宿主神经系统,并分化产生神经元、星形胶质
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Sayers等[24]利用BDNF、NF-3
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SC,再利用SC 移植治疗脊
髓损伤,结果发现,大量分泌BDNF、NF-3的SC
可促进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的再生。
目前用BMSCs进行基因治疗神经性疾病主要是
在体转移途径,体内移植BMSCs对Fabry病、甘
露糖贮积病、Krabbe病、糖原贮积病Ⅱ型等都有
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这与BMSCs移植后能改变体
内相应酶的含量有关。基于BMSCs体内移植后能改
变与某些神经性疾病相关的限速酶含量,人们在基
因水平上做了一些研究,提出将相应的基因(如神
经营养因子、凋亡抑制因子、某些代谢酶等的基
因)转入BMSCs,然后移植这些细胞到脑内,使其
在脑内表达,发展BMSCs-基因治疗,这是一种
可行的治疗神经性疾病的方法,它主要用于治疗病
变比较弥散的神经变性病或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
病损部位的遗传性代谢疾患。
BMSCs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如逆转
录病毒、腺病毒可介导多种外源目的基因整合到
BMSCs基因组中,能长期表达,移植到体内后免
疫原性较弱,BMSCs和ESC均表达组织相容性复合
物Ⅰ,而缺乏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25~26],并能定位
于相应的组织。Schwarz等[27]应用逆转录病毒作为
载体将酪氨酸羟化酶(TH)和鸟苷三磷酸环化水解
酶Ⅰ(GTPCHⅠ)基因联合转入BMSCs,并将其移植
入PD模型的大鼠纹状体内,能检测到左旋多巴及
代谢产物,大鼠的旋转行为得到改善。PD病人,
除了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外,DA受体的功能也有
一定程度的缺陷,尤其到了晚期,纹状体区多巴胺
D2受体(DAD2R)的水平明显下降。因此,除了
TH、GTPCHⅠ外,DAD2R、多巴脱羧酶(AADC)、
BDNF和GDNF都是基因治疗PD的目的基因。对
于脑缺血疾病的治疗,除了用BMSCs进行细胞移植
疗法外,还研究了几种基因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生
长因子、抗程序性死亡分子和增加神经递质,如导
入能表达神经元程序性死亡抑制蛋白(NAIP)的基
因,能降低大鼠海马缺血的程度。
体外筛选能够稳定表达治疗基因的BMSCs,
扩增鉴定后进行移植,既可以克服基因治疗中随机
插入可能引起的基因突变等副作用,又保证了目的
基因在BMSCs中表达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可以达到
保护和修复宿主神经通路以及重建新的神经功能目
的,代表着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
临床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一条新途径。
3 问题和展望
研究BMSCs的分离纯化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应用
BMSCs进行神经性疾病治疗是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热
点之一。 BMSCs治疗神经变性疾病具有诸多的优
点:取材、移植方便,易于被外源基因转染,可
进行自体移植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等,而且BMSCs移
植治疗PD等神经变性疾病已经在动物实验和初期临
床实验中取得良好的结果,但是要将BMSCs真正应
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稳定的疗效还有很多问题有待
解决:(1)关于BMSCs分化各阶段细胞的标志物还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而且如何提高BMSCs分化为神
经细胞的比例也还缺少有效的方法。 (2)采用BMSCs
进行基因治疗还涉及到靶向性、转染效率、转染后
能否持续表达以及基因表达的可控性等问题。 (3)尽
管研究者从不同层面对BMSC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但对BMSCs的生物学表型起重要作用
的基因和蛋白质以及鉴别诱导其分化为特定细胞类
33第1期 赵玉勤,等:骨髓基质细胞与神经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型的分子信号的研究还处于刚开始阶段。(4)关于
BMSCs与NSC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也待于进一步
研究。
总之,目前BMSCs治疗神经性疾病取得了很
大的进展,尽管也存在一些理论和应用上的问题,
但综合BMSCs的诸多特点以及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
的优势,利用BMSCs进行神经性疾病治疗是以后临
床研究的一个趋势。
[参 考 文 献]
[1]Friedenstein A J, Gorskaja J F, Kulagina N N. Fibroblast
precursors in normal and irradiated mouse hematopoitic
organs. Exp Hematol, 1976, 4: 267~274
[2]Prockop D J. Marrow stromal cells as stem cells for
nonhematopoietic tissues. Science, 1997, 2 6: 71~74
[3]Prockop D J, Sekiya I, Colter D C. Isolation and character-
ization of rapidly self-renewing stem cells from cultures of
human marrow stromal cells. Cyt therapy, 2001, 3(5):
393~396
[4]Woodbury D, Schwarz E J, Prockop D J, et al. Adult rat and
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J Neurosci Res, 2000, 61: 364~370
[5]Sanchez-Ramos J, Song S, Cardozo-Pelaez F, et al. Adul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neural cells in
vitro. Exp Neurol, 2000, 164(2): 247~256
[6]Kawasaki H, Mizuseki K, Nishikawa S, et al. Induction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from ES cells by stromal
cell-derived inducing activity. Neuron, 2000, 28: 31~40
[7]Kawasaki H, Suemori H, Mizuseki K, et al. Generation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and pigmented epithelia from primate
ES cells by stromal cell-derived inducing activit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 99(3): 1580~1585
[8]娄淑杰, 顾 平, 李 怡, 等. 骨髓基质细胞对神经干细
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02, 18:
490~494
[9]Lou S J, Gu P, Chen F, et al. The effect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on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ephalic
neural stem cells in Sprague-Dawley rats. B in Res, 2003,
968: 114~121
[10]Kopen G C, Prockop D J, Phinney D G. Marrow stromal
cells migrate throughout forebrain and cerebellum, and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astrocytes after injection into neonatal
mouse brai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 96(19):
10711~10716
[11]Li Y, Chopp M, Chen J, et al. Intrastriatal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nonhematopoietic cells improves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troke in adult mice.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0, 20: 1311~1319
[12]Li Y, Chen J L, Wang L, et al. Intracerebral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in a 1-methyl-4-phenyl-1,2,3,6-
tetrahydropyridine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sci Lett, 2001, 3 5: 67~70
[13]Hou L L, Zheng M, Wang D M, et al. Migration and differ-
enti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rat brain. 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2003,55(2): 153~159
[14]Chen J L, Li Y, Wang L, et al. Therapeutic benefit of intrac-
erebral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J Neurol Sci, 2001, 189: 49~57
[15]娄晓辉, 张亚卓, 孙梅珍, 等. 应用人骨髓基质细胞治疗
大鼠缺血性脑梗塞的实验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 302~305
[16]Wang L, Li Y, Chen J L, et al. Ischemic cerebral tissue and
MCP-1 enhance 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migration in
interface culture. Exp Hematol, 2002, 30: 831~836
[17]戴宜武, 徐如祥, 姜晓丹, 等. 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
神经干细胞和成熟神经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解放军医
学杂志, 2002, 27: 704~705
[18]贾延劼, 杨于嘉, 宋元宗. 黄芩甙体外诱导大鼠骨髓基质
细胞成为神经细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2, 18: 247~249
[19]Cuevas P, Carceller F, Duj vny M, et a.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by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Neu ol Res,
2002, 24: 634~638
[20]Van Damme A, Vanden Driessche T, Collen D, et al.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s targets for gene therapy. Curr G ne
Ther, 2002, 2( ): 195~209
[21]Chen X G, Katakowski M, Li Y, et al. 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cultures conditioned by traumatic brain tissue
extracts: growth factor production. J Neur sci Res, 2002, 69:
687~691
[22]Zhong C, Qin Z, Zhong C J,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on rat organotypic hippocampal
slice culture model of cerebral ischemia. Neurosci Letters,
2003, 342: 93~96
[23]Akerud P, Canals J M, Snyder E Y, et al. Neuroprotection
through delivery of 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y neural stem cells in a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sci, 2001, 21: 8108~8118
[24]Sayers S T, Khan N, Ahmed Y, et al. Preparation o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urotrophin-3-secreting
Schwann cells by infection with a retroviral vector. J Mol
Neurosci, 1998, 10: 143~160
[25]Saito T, Kuang J Q, Bittira B, et al. Xenotransplant cardiac
chimera: immune tolerance of adult stem cells. A n Thor c
Surg, 2002, 74: 19~24
[26]Frandrich F, Lin X, Chai G X, et al. Preimplantation-stage
stem cells induce long-term allogeneic graft acceptance with-
out supplementary host conditioning. Nat Med, 2002, 8:
171~178
[27]Schwarz E J, Alexander G M, Prockop D J, et al. Multipo-
tential marrow stromal cells transduced to produce L-DOPA:
engraftment in a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Hum Gene
Th r, 1999, 10: 2539~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