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Uricase modification with polysialic acid and polyethylene glycol(PEG-PSA)co-polymer

聚乙二醇-聚唾液酸嵌段聚合修饰尿酸酶



全 文 :第 13卷第 2期
2015年 3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2
Mar􀆰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2􀆰 017
收稿日期:2014-01-25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158)
作者简介:卢绍曾(1987—),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酵工程;吴剑荣(联系人),副教授,E⁃mail:kinowu76@ 163􀆰 com
聚乙二醇 聚唾液酸嵌段聚合修饰尿酸酶
卢绍曾,吴剑荣,朱  莉,郑志永,詹晓北
(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探索一种综合聚唾液酸(PSA)和聚乙二醇(PEG)优势的蛋白修饰方法。 对纯化的聚唾液酸进行两步活
化,先在非还原端氧化产生活性醛基,再加入胱胺形成活性巯基;活化的聚唾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 3􀆰 4×104)和异
基双功能的 PEG(相对分子质量为 3􀆰 5×103)形成嵌段聚合物,然后于 4 ℃修饰尿酸酶。 利用凝胶层析(Toyopearl
HW 55F)对修饰后的尿酸酶进行纯化,收集相应峰进行化学法和 SDS PAGE电泳鉴定,经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
胶系统测定缀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 5􀆰 214×105;相对于原始酶,修饰酶酶活保留率 72􀆰 4%,体外热失活半衰期由
115􀆰 5 h提高到 231 h,对高温、酸碱、胰蛋白酶的耐受稳定性显著提高。
关键词:聚乙二醇;聚唾液酸;嵌段聚合;尿酸酶;缓释
中图分类号:Q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2-0086-07
Uricase modification with polysialic acid and
polyethylene glycol(PEG⁃PSA) co⁃polymer
LU Shaozeng,WU Jianrong,ZHU Li,ZHENG Zhiyong,ZHAN Xiaobei
(Key Labroratory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 & Biotechnolog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Bio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A novel protein modific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the advantages of polysialic
acid (PSA)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PSA was activated by two steps:the aldehyde group was
generated by periodate oxidation at the non⁃reducing end,and then the active thiol group was formed
using cystamine. The activated PSA(3􀆰 4×104) reacted with hetero⁃bifunctional PEG(3􀆰 5×103) to form
a block co⁃polymer, and modified uricase at 4 ℃ . The conjugate was purified with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and the target peak was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with chemical method and SDS⁃PAGE.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conjugate was 5􀆰 214 × 105 through multi⁃angle laser light scattering gel
system. Compared with native enzyme,residual enzyme activity was 72􀆰 4%,and heat inactivation half life
in vitro was improved from 115􀆰 5 h up to 231 h. The tolerance stability from heat,acid and alkaline,
trypsin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words:polyethyleneglycol; polysialic acid;block polymerization; uricase;controlled⁃release
    目前,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各种蛋白及
多肽类药物更好地保障了人类健康。 2012 年,该类
药物总销售额达 1 246 亿美元,且每年都继续稳定
增长。 但是,蛋白类药物存在着稳定性差、易被酶
降解、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非人源蛋白
自身具有免疫原性,进入人体易引起抗体反应,从
而加速血液清除,降低了药效[1]。 对蛋白质类药物
的改造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目前比较成熟、成功
的方法是聚乙二醇(PEG)修饰。 PEG 修饰使用较
多的是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剂,目前已
经应用在包括尿酸酶[2-3]、天冬酰胺酶[4]、胰岛
素[5]、白细胞介素 2[6]、CC49 / 218 单链抗体[7]、干
扰素 α 2b[8]和肿瘤坏死因子纳米抗体[9]等蛋白及
多肽上。 修饰后蛋白稳定性普遍提高,半衰期延
长,免疫原性降低,生物利用度提高。 由于 PEG 为
人工合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其很难通过肾小球
被尿液排出,在体内降解非常缓慢,造成聚乙二醇
在机体内的积累[10]。 已有研究证明,聚乙二醇在溶
酶体内的积累具有毒性[11],且慢性治疗中,频繁注
射聚乙二醇化蛋白易产生抗体[12]。
与此同时,采用聚唾液酸(PSA)作为蛋白修饰
剂的研究也在进行。 聚唾液酸是由唾液酸单体
(N 乙酰神经氨酸)以 α 2,8 糖苷键连接成的聚
阴离子多糖[13],其单体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细
胞表面的寡糖链末端,因而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
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抗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功能[14]。
目前,常见的方法是还原氨基化,已在研究的蛋白
包括过氧化氢酶[15]、天冬酰胺酶[16-17]、胰岛素[18]、
超氧化物歧化酶[19]及丁酰胆碱酯酶[20]等。 聚唾液
酸化蛋白不存在免疫原性,但修饰程度往往不及聚
乙二醇化的修饰程度,且聚唾液酸水化能力稍弱。
尿酸酶能将尿酸降解为溶解度高其 13 倍的尿
囊素,在治疗顽固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方面有较好
的效果。 但作为外源蛋白,尿酸酶在体内易被酶水
解,稳定性低、免疫原性较强,因而限制了它的应
用。 本研究中笔者结合 PEG 与 PSA 的优点,以尿
酸酶为对象,采用全新的嵌段聚合修饰方法,将活
化的聚唾液酸与小分子 PEG形成嵌段聚合物,用于
修饰尿酸酶,使其兼具聚唾液酸的抗免疫识别和
PEG的强吸水性能[21],以提高稳定性和半衰期。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聚唾液酸为笔者所在实验室成员发酵纯化所
得(E􀆰 coli K235),数均相对分子质量 3􀆰 42×104;尿
酸酶,来源于假丝酵母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SDS PAGE鉴定相对分子质量为 3􀆰 5×104。 尿酸、
5,5′ 二硫双(2 硝基苯甲酸)(DTNB)购自南京都
莱有限公司;异基双功能 PEG(MAL PEG NHS)
购自北京键凯科技有限公司,相对分子质量为
3 592;蛋白 Marker、胰蛋白酶(1 ∶ 300)购自上海生
工工程有限公司;透析袋 ( 7000)、超滤离心管
(3000)购自上海基星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购
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化学纯。
1􀆰 2  方法
1􀆰 2􀆰 1  聚唾液酸的活化
称取纯化的 PSA 200 mg溶于 50 mL加盖试管,加
入 10 mL 0􀆰 1 mol / L高碘酸钠,室温避光振荡 15 min,
加 10 mL乙二醇终止反应,继续振荡 30 min,然后在
0􀆰 02%(质量分数)(NH4)2CO3 透析液中 4 ℃透析 24
h。 透析液用超滤离心管浓缩,加入 100倍摩尔比的胱
胺盐酸盐,滴加 0􀆰 1 mol / L NaOH调 pH 7􀆰 4,37 ℃磁力
搅拌 1 d,加入与胱胺盐酸盐等摩尔的二硫苏糖醇,37
℃反应 1 h,反应液用相对分子质量为 3 000的离心超
滤管4 000 g×30 min超滤 8次,除去未反应的小分子,
浓缩得到非还原端官能团为巯基的活性唾液酸[21]。
1􀆰 2􀆰 2  聚唾液酸活化程度测定
5,5′ 二硫代双(2 硝基苯甲酸) (DTNB)法:
将 DTNB 溶于 50 mmol / L pH 7􀆰 0 的 Na2HPO4中制
成 10 mmol / L 的 DTNB 标准液。 将标准液用 0􀆰 25
mol / L pH 8􀆰 3的 Tris HCl 缓冲液稀释 100 倍制得
DTNB分析液。 将活化的 PSA稀释至 1 mL,分别加
入到 5 mL 预先恒温于 25 ℃水浴中的 DTNB 分析
液,摇匀,静置 10 min,立即于波长 412 nm处测定吸
光值(A),以半胱氨酸为标准。 通过 DTNB 法测定
巯基含量(mmol)后,再除以 PSA 的量(mmol)即可
获得聚唾液酸的活化程度。
1􀆰 2􀆰 3  PEG PSA嵌段聚合修饰尿酸酶
按照摩尔比 1 ∶ 1,将具有活性巯基的 PSA 与
PEG在 25 ℃反应 0􀆰 5 h,然后按摩尔比 50 ∶ 1加入尿
酸酶,于 4 ℃冰水浴反应 2 h。
1􀆰 2􀆰 4  修饰尿酸酶的纯化
采用分子筛柱进行纯化。 柱子尺寸:16 mm×
270 mm;填料:TOSOH Toyopearl HW 55F;流动相:
20 mmol / L pH 7􀆰 4 H3PO4缓冲液,0􀆰 15 mol / L NaCl;
洗脱条件:流速 0􀆰 7 mL / min;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
器串联紫外检测器(λ= 215 nm)。
1􀆰 3  缀合物的表征
1􀆰 3􀆰 1  温度稳定性
将等量天然酶和修饰酶置于 50和 60 ℃水浴保
78  第 2期 卢绍曾等:聚乙二醇 聚唾液酸嵌段聚合修饰尿酸酶
温,定时(1、2、3、4、5和 6 h),取 100 μL置于冰浴测
定酶活,以各温度下 0 h的原始酶活为对照。
1􀆰 3􀆰 2  酸碱稳定性
取等量天然酶和修饰酶,在 37 ℃,pH 为 6􀆰 0、
7􀆰 0(H3PO4缓冲液)、8􀆰 0、9􀆰 0 和 10􀆰 0(H3BO3缓冲
液)水浴 2 h后测定酶活(25 ℃,pH 8􀆰 5 H3BO3缓冲
液)。 以各 pH下 0 h的原始酶活为对照。
1􀆰 3􀆰 3  抗酶解稳定性
取 500 μL 0􀆰 1 mg / mL 尿酸酶,按体积比 10 ∶ 1
加入胰蛋白酶液(1%,20 mmol / L、pH 6􀆰 8 H3PO4缓
冲液),在 37 ℃水浴保持 0、0􀆰 5、1、2 和 3 h 后取样
测定酶活,计算酶活保留率。
1􀆰 3􀆰 4  酶动力学参数测定
取 180 μL不同浓度尿酸溶液(40~140 μmol / L)
于石英 96孔板,加入 0􀆰 1 mg / mL尿酸酶在 25 ℃反
应 3 min,每 15 s记录 1次 293 nm波长处的吸光值,
计算反应速率。 最大反应速率和米氏常数的测定
采用 Lineweave Burk双倒数作图。
1􀆰 4  尿酸酶酶活的测定
根据尿酸于 293 nm处有特征吸收,测定尿酸被
尿酸酶氧化生成尿囊素后,剩余尿酸在 293 nm处的
吸光值。 酶活测定反应体系均为 0􀆰 1 mol / L H3BO3
缓冲液(pH 8􀆰 5),以 0􀆰 001%的尿酸为底物,25 ℃反
应 3 min,每 15 s记录一次 293 nm波长处的吸光值。
以每分钟催化 1 μmol 尿酸分解所需要的酶量定义
为 1个酶活力单位(U)。
1􀆰 5  聚唾液酸含量测定
聚唾液酸含量采用间苯二酚法,以 N 乙酰神
经氨酸为标品[22]。
1􀆰 6  蛋白含量测定
蛋白质含量测定参照文献[23]进行,以牛血清
白蛋白为参照。
1􀆰 7  聚乙二醇含量测定
将待测溶液稀释至 4 mL,然后加入 1 mL 5%
BaCl2和 0􀆰 5 mL 0􀆰 1 mol / L碘溶液,15 min 后在 535
nm 处测定吸光值[24],以 PEG (相对分子质量
4 000)为参照(0~15 mg / L)。
1􀆰 8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1􀆰 8􀆰 1  聚唾液酸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聚唾液酸相对分子质量采用十八角度激光光
散射凝胶系统(Wyatt Technology,USA)进行监测。
色谱柱为 Shodex Ohpak SB 804 HQ 串联 Ohpak
SB 802 HQ,流动相为 0􀆰 1 mol / L NaNO3,流速为
0􀆰 5 mL / min,检测器为 Wyatt DAWN HELEOS Ⅱ十
八角度激光光散射仪串联 Optilab T rEX示差折射
率检测器,标品为 T40,相对分子质量 4􀆰 0×104。
1􀆰 8􀆰 2  尿酸酶、缀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聚唾液酸 聚乙二醇修饰尿酸酶缀合物的相对
分子质量采用十八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系统进行
监测,色谱柱为 Shodex Ohpak SB 806 HQ,流动相
为 0􀆰 1 mol / L NaNO3,流速为 0􀆰 4 mL / min,检测器为
Waters UV / VISIBLE串联 Wyatt DAWN HELEOS Ⅱ
十八角度激光光散射仪串联 Optilab T rEX示差折
射率检测器。
1􀆰 9  SDS PAGE电泳分析
SDS PAGE电泳用于监测尿酸酶修饰前后的
相对分子质量变化,采用质量分数 12%分离胶和
5%浓缩胶[25]。
2  结果与讨论
2􀆰 1  聚唾液酸活化
聚唾液酸非还原端 C7~9位有 3个相邻的醇羟
基,反应活性较弱,通过活化得到活性巯基,进而与
PEG修饰剂的马来酰亚胺官能团发生加成反应,形
成嵌段聚合物。 先用高碘酸钠特异性地氧化醇羟
基得到醛基,接着与胱胺盐酸盐反应,最后用二硫
苏糖醇还原,切断二硫键,得到末端巯基。 经过透
析和离心超滤两步纯化,累积回收率为 ( 68􀆰 2 ±
4􀆰 5)%(n= 3),活化程度为(38􀆰 6±2􀆰 68)%(n = 3)。
由于聚唾液酸是大分子,本身活化不易进行,且产
生的末端巯基在空气中不是很稳定,较易被氧化,
因此活化程度不是特别高。
2􀆰 2  PEG PSA嵌段聚合修饰尿酸酶
活化的聚唾液酸先与双官能团 PEG修饰剂的马
来酰亚胺发生加成反应,形成嵌段聚合物,然后 PEG
的另一官能团(NHS)与尿酸酶上赖氨酸残基的氨基
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形成酰胺键。 尿酸酶通过嵌段聚
合修饰后,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未修饰酶及其他副产
物相对分子质量则较小,反应产物通过分子筛层析进
行纯化,结果如图 1 所示。 由图 1 可知:按照示差信
号共收集 4个峰,对收集的峰进行化学鉴定,分别测
定其聚唾液酸、聚乙二醇和蛋白含量。
发现只有第 1 个峰检测到聚唾液酸,其他 3 个
峰未检出;第 1和第 2个峰均检测到聚乙二醇,第 3
和第 4个峰未检出,且峰 1的聚唾液酸含量最高;第
1、第 2和第 4个峰均检测到蛋白,且峰 1 蛋白含量
8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图 1  分子筛层析纯化尿酸酶修饰产物结果
Fig􀆰 1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of modified uricase
最高。 TOSOH Toyopearl HW 55F分子筛色谱柱填
料是由甲基丙酸烯聚合而成的基质,主要依靠分子
流体力学半径分离物质,嵌段聚合修饰尿酸酶后,
尿酸酶的水化半径显著增大,所以第 1 个出峰。 第
2个流出峰为少量聚乙二醇连接的蛋白,第 3 个流
出峰为溶剂峰,第 4 个峰只检测到蛋白,且 215 nm
处有紫外吸收,应为没有修饰的尿酸酶,可能与填
料上的羧基存在静电相互作用,所以最后出峰。
2􀆰 3  缀合物的表征结果分析
2􀆰 3􀆰 1  SDS PAGE结果分析
除了进行化学鉴定,还对收集的峰进行进一步
SDS PAGE 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知:
未修饰尿酸酶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约 3􀆰 5×104,纯化
收集第 1 个峰为修饰产物,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约
4􀆰 5×104,还有一模糊条带为 5􀆰 5×104,可能还有更
高相对分子质量的产物(由于比例较低,未出现条
带)。 多条带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嵌段聚合修饰是随
机修饰,造成产物的不均一性。 由相对分子质量半
对数—迁移率曲线所计算得到的相对分子质量并
不能反映修饰产物的真实相对分子质量,因为 PEG
吸水较强,导致泳动速率较慢,得到的相对分子质
量偏大[3];但同时作为嵌段聚合物之一的 PSA是阴
离子多糖,与十二烷基磺酸(SDS)所带电荷一致,导
致修饰产物可能泳动速度较快[26]。 总之,修饰产物
相对分子质量的电泳行为同时受到 PEG 和 PSA 的
影响。 第 2 个峰由于蛋白含量较低,未出现条带。
第 4个峰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一
致,分析为未被修饰的尿酸酶。
2􀆰 3􀆰 2  PSA PEG 修饰尿酸酶的相对分子质量表
征及生化参数
通过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系统测定修饰尿
酸酶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果如图 3所示。
1—未修饰尿酸酶;2—标准蛋白;3—修饰后未纯化尿酸酶;
4、5、6、7—修饰尿酸酶分子筛层析收集的洗脱峰 1~4
图 2  纯化产物电泳分析
Fig􀆰 2  SDS⁃PAGE analysis of the purified
uricase from GPC
图 3  尿酸酶 PEG PSA缀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Fig􀆰 3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modified
uricase⁃PEG⁃PSA conjugate
一般尿酸酶是四聚体(相对分子质量 1􀆰 412×
105),由图 3可知:在连接上 PSA PEG 后,相对分
子质量变成 5􀆰 214×105。 PSA和 PEG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 3􀆰 42×104和 3􀆰 5×103,通过计算(5􀆰 214×105 -
1􀆰 412×105) / (3􀆰 42×104+3􀆰 5×103)= 10􀆰 08,则平均
每个尿酸酶单体连接 2􀆰 52 个嵌段聚合物修饰剂。
尽管尿酸酶每个单体含有 32个赖氨酸残基,但是理
论上只有 10 ~ 12 是可以接近的。 可能是这些赖氨
酸残基相距较近,嵌段聚合物连在其中一个位点,
由于空间位阻,其他修饰剂将无法连接[27-28]。 此
外,聚唾液酸是阴离子多糖,同时还存在电荷排斥,
因此,修饰程度可能不及 PEG修饰。 蛋白质化学修
饰往往是随机修饰,可能与活性部位的赖氨酸发生
作用,导致酶活降低,经测定,嵌段聚合修饰后酶活
保留率为 72􀆰 4%。 Zhang 等[29]采用含羟基琥珀酰
亚胺官能团的 mPEG 350 和 mPEG 5k,修饰来自苛
求芽胞杆菌的尿酸酶,酶活保留率分别为 15%和
98  第 2期 卢绍曾等:聚乙二醇 聚唾液酸嵌段聚合修饰尿酸酶
65%;Bomalaski等[30]用 PEG 5000 MW 修饰假丝酵
母尿酸酶,酶活保留率 50%。 在 37 ℃恒温孵育箱
测定体外半衰期,酶的热失活半衰期由 115􀆰 5 h 提
高到 231 h,提高 1 倍。 Zhang 等[29]采用 PEG 修饰
后,在 40 ℃热失活半衰期由 40 h提高至 85 h,嵌段
聚合修饰结果与其接近。
2􀆰 3􀆰 3  PSA PEG修饰尿酸酶的温度稳定性
大部分蛋白酶在较高温度下,天然构象遭到破
坏,从紧密有序趋向随即松散,折叠结构打开,导致
酶活性丧失。 尿酸酶 PEG PSA 缀合物的温度稳
定性如图 4所示。
图 4  尿酸酶 PEG PSA缀合物的温度稳定性
Fig􀆰 4  Stability of uricase⁃PEG⁃PSA conjugat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由图 4可知:在 50 ℃下,2 h内修饰酶基本未损
失酶活,原始酶则损失了 15%的酶活,6 h 后修饰酶
酶活保留率为 72%,而原始酶则仅为 60%。 更高的
温度(60 ℃)下,修饰酶和原始酶酶活损失都较大,
但修饰酶在 6 h后酶活剩余 34%,原始酶则为 27%。
整体而言,修饰后尿酸酶比原始尿酸酶对温度的耐
受性更强,这有利于酶的储运,即使短暂暴露于较
高的温度条件下,亦能保留较多酶活。 推测原因,
可能是酶的活性位点受到嵌段聚合物的保护,提高
了尿酸酶蛋白的刚性[31]。
2􀆰 3􀆰 4  PSA PEG修饰尿酸酶的酸碱稳定性
pH对酶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反应体系 pH
的变化,会影响酶活性部位的基团解离状态,从而
影响酶的活性。 极端的 pH 会使维护酶三维结构的
部分———非共价键受到干扰,导致酶自身的变性。
考察尿酸酶 PEG PSA 缀合物的酸碱稳定性,结
果见图 5。
由图 5可知:在不同 pH 条件下处理 2 h 后,修
饰尿酸酶酶活保留率高于原始酶,其中在碱性条件
下较为明显。 在 pH 10 时,修饰酶比原始酶酶活高
图 5  尿酸酶 PEG PSA缀合物的酸碱稳定性
Fig􀆰 5  pH stability of uricase⁃PEG⁃PSA conjugate
出 22%,而在接近人体血液 pH 条件下,修饰酶残余
酶活 70%,原始酶活则为 60%,修饰酶更加稳定,显
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酸性条件下,修饰酶
和原始酶酶活损失都较多,因为尿酸酶属过氧化物
酶,在碱性 pH条件下有最大酶活,酸性条件下酶易
降解失活。 另外,修饰剂之一的聚唾液酸在碱性条
件下稳定,酸性条件下糖苷键也会被水解[14],所以
酸性条件下酶的稳定性提高不多。
2􀆰 3􀆰 5  PSA PEG修饰尿酸酶的酶解稳定性
蛋白酶药物进入体内后,由于体内较多的蛋白
酶存在,使得酶蛋白被水解,多肽链断裂,蛋白酶的
功能结构受到破坏而丧失活性,因此必须考察尿酸
酶修饰后对蛋白酶的稳定性,结果如图 6所示。
图 6  尿酸酶 PEG PSA缀合物的抗酶解稳定性
Fig􀆰 6  Protease resistant stability of
uricase⁃PEG⁃PSA conjugate
由图 6可知:在 0􀆰 5 h 时,修饰尿酸酶酶活残余
85%,而原始酶为 60%,3 h 后修饰尿酸酶残余酶活
34%,原始酶则只剩 20%。 尿酸酶修饰后,对胰蛋白
酶的耐受性显著增加,稳定性提高,在体内能更加
持久地发挥药效,可减少给药剂量,降低治疗成本,
同时也可减少病人的痛苦(目前临床尿酸酶的给药
途径主要是静脉注射)。 推测原因,可能是尿酸酶
上暴露在外面的蛋白酶识别位点被嵌段聚合修饰
09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剂共价连接后,识别位点被掩蔽,无法被蛋白酶识
别,进而降解,另外聚唾液酸具有较强的负离子性,
与酶蛋白周围带相反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
形成第二层保护层[19]。
2􀆰 3􀆰 6  PSA PEG修饰尿酸酶的动力学参数
分别比较原始尿酸酶与修饰尿酸酶的动力学
参数,结果如表 1所示。 由表 1可以看出,尿酸酶修
饰后,米氏常数 Km减小,对底物的亲和能力增强,最
大反应速率 Vmax增大,催化效率提高。 Zhang 等[29]
用 mPEG 350和 mPEG 5k 修饰尿酸酶后 Km没有明
显的变化。 尿酸酶修饰后并没有因为嵌段聚合修
饰剂的屏蔽效应,造成底物与酶亲和能力的下降,
推测原因,可能是酶的溶解度较低[32],但是 PEG 的
强吸水性能加上聚唾液酸的高度亲水性,增加了酶
的溶解度,使酶与底物的亲和能力增强。 酶修饰后
最大反应速率与催化效率均有所增加。
表 1  尿酸酶的动力学参数
Table 1  Kinetic parameters of modified uricase
尿酸酶
Km /
(μmol·L-1)
Vmax /
(μmol·L-1·min-1)
kcat /
s-1
未修饰 239􀆰 7 83􀆰 3 1􀆰 94
修饰后 162􀆰 6 90􀆰 9 2􀆰 12
3  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一种以聚唾液酸 聚乙二醇嵌段聚
合物修饰蛋白的方法。 采用异基双功能聚乙二醇
MAL PEG NHS为接头,将聚唾液酸与尿酸酶链接
起来,平均每个尿酸酶单体交联 2􀆰 52个PEG PSA嵌
段聚合物,酶活保留率为 72􀆰 4%,热失活半衰期由
115􀆰 5 h提高到 231 h。 另外,米氏常数 Km由原始酶
的 239􀆰 7 μmol / L 降为 162􀆰 6 μmol / L,最大反应速率
Vmax由原始酶的 83􀆰 3 μmol / (L·min)增大为 90􀆰 9
μmol / (L·min),kcat由 1􀆰 94 s
-1增大为 2􀆰 12 s-1。 PSA
PEG嵌段聚合修饰蛋白程度不如 PEG 修饰,但由于
其易降解,不产生免疫反应,可用于进一步临床实验,
在未来可能是一种替代 PEG修饰的更好方法。
参考文献:
[ 1 ]  Pisal D S,Kosloski M P,Balu⁃Iyer S V.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proteins[J] .J Pharm Sci,2010,99(6):2557⁃2575.
[ 2 ]   Schlesinger N,Yasothan U,Kirkpatrick P.Pegloticase[ J] .Nature
Rev Drug Discov,2010,10(1):17⁃18.
[ 3 ]   Zhang C, Fan K, Luo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efficacy,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distribution of 5kDa mPEG modified
tetrameric canine uricase variant[J] .Int J Pharm,2012,430(1):
307⁃317.
[ 4 ]   Veronese F M,Monfardini C, Caliceti P, et al. Improvement of
pharmacokinetic, immunological and stability properties of
asparaginase by conjugation to linear and branched monomethoxy
poly ( ethylene glycol ) [ J] . J Contr Release, 1996, 40 ( 3 ):
199⁃209.
[ 5 ]   Jain S,Hreczuk⁃Hirst D H,McCormack B, et al. Polysialylated
insulin: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in vivo
[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3,1622(1):42⁃49.
[ 6 ]   Goodson R J,Katre N V.Site⁃directed pegylation of recombinant
interleukin⁃2 at its glycosylation site [ J ] . Nature Biotechnol,
1990,8(4):343⁃346.
[ 7 ]   Lee L S,Conover C,Shi C,et al. Prolonged circulating lives of
single⁃chain Fv proteins conjugat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a
comparison of conjugation chemistries and compounds [ J ] .
Bioconjug Chem,1999,10(6):973⁃981.
[ 8 ]   Ramon J, Saez V, Baez R, et al. PEGylated interferon⁃α2b: a
branched 40K polyethylene glycol derivative [ J] . Pharm Res,
2005,22(8):1375⁃1387.
[ 9 ]   Vugmeyster Y,Entrican C A,Joyce A P,et al.Pharmacokinetic,
biodistribution, and biophysical profiles of TNF nanobodies
conjugated to linear or branched poly ( ethylene glycol ) [ J] .
Bioconjug Chem,2012,23(7):1452⁃1462.
[10]   Roberts M J,Bentley M D,Harris J M.Chemistry for peptide and
protein PEGylation[J] .Adv Drug Deliv Rev,2012,54:459⁃476.
[11]   Gregoriadis G, Fernandes A, Mital M, et al. Polysialic acids:
potential in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proteins and other therapeutics[ J] . Cell Mol Life Sci,2000,57
(13 / 14):1964⁃1969.
[12]   Ŝroda K,Rydlewski J, Lnagner M, et al. Repeated injections of
PEG⁃PE liposomes generate anti⁃PEG antibodies [ J] . Cell Mol
Biol Lett,2005,10:37⁃47.
[13]   郑志永,詹晓北,吴剑荣,等.大肠杆菌产生的聚唾液酸的结
构[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4,24(5):38⁃41.
[14]   McGuire E J, Binkley S B. The structure and chemistry of
colominic acid[J] .Biochemistry,1964,3(2):247⁃251.
[15]   Fernandes A I, Gregoriadis G.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ialylated catalase[J] .Biochim Biophys Acta,1996,
1293(1):90⁃96.
[16]   Fernandes A I, Gregoriadis G. Polysialylated asparaginase:
preparation,activ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 J] . Biochim Biophys
Acta,1997,1341(1):26⁃34.
[17]   Fernandes A I,Gregoriadis G.The effect of polysialylation on the
immunogenicity and antigenicity of asparaginase:implication in its
pharmacokinetics[J] .Int J Pharm,2001,217(1):215⁃224.
[18]   Jain S,Hreczuk⁃Hirst D H,McCormack B, et al. Polysialylated
insulin: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in vivo
[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3,1622(1):42⁃49.
19  第 2期 卢绍曾等:聚乙二醇 聚唾液酸嵌段聚合修饰尿酸酶
[19]  Wu J R, Lin Y, Zheng Z Y,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enzym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as a
therapeutic agent by modification with polysialic acids [ J ] .
Biotechnol Lett,2010,32(12):1939⁃1945.
[20]   Ilyushin D G, Smirnov I V, Belogurov A A, et al. Chemical
polysialylation of human recombinant butyrylcholinesterase
delivers a long⁃acting bioscavenger for nerve agents in vivo[ J] .
Proc Nat Acad Sci USA,2013,110(4):1243⁃1248.
[21]   吴剑荣,詹晓北,林怡,等.聚乙二醇 聚唾液酸嵌段共聚物的
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101780117 A[P].2010⁃07⁃28.
[22]   Svennerholm L.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ialic acids [ J ] .
Biochem Biophys Acta,1957,24(4):604⁃611.
[23]   Brown R E,Jarvis K L,Hyland K J. Protein measurement using
bicinchoninic acid:elimination of interfering substances[ J] .Anal
Biochem,1989,180(1):136⁃139.
[24]   Skoog B.Determina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s 4000 and 6000 in
plasma protein preparations [ J] . Vox Sanguinis, 1979, 37 ( 6):
345⁃349.
[25]   Laemmli U K.Cleavage of structural proteins during the assembly
of the head of bacteriophage T4[J] .Nature,1970,227:680⁃685.
[26]   Constantinou A,Epenetos A A,Hreczuk⁃Hirst D,et al.Modulation
of antibody pharmacokinetics by chemical polysialylation [ J ] .
Bioconjug Chem,2008,19(3):643⁃650.
[27]   Caliceti P,Schiavon O,Veronese F M.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uricase conjugated to neutral soluble polymers [ J] . Bioconjug
Chem,2001,12(4):515⁃522.
[28]   Sherman M R,Saifer M G P,Perez⁃Ruiz F. PEG⁃uricase in the
management of treatment⁃resistant gout and hyperuricemia [ J] .
Adv Drug Deliv Rev,2008,60(1):59⁃68.
[29]   Zhang C,Yang X,Feng J,et al. Effects of modification of amino
groups with poly (ethylene glycol) on a recombinant uricase from
Bacillus fastidiosus[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10,74(6):
1298⁃1301.
[30]   Bomalaski J S, Holtsberg F W, Ensor C M, et al. Uricase
formulat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 Uricase⁃PEG 20 ):
biochemical rationale and preclinical studies [ J ] . Rheumatol,
2002,29(9):1942⁃1949.
[31]   Soares A L, Guimarães G M, Polakiewicz B, et al. Effect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attachment on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E.coli L⁃asparaginase[J] .Int J Pharm,2002,237(1):
163⁃170.
[32]   Kelly S J,Delnomdedieu M,Oliverio M I,et al.Diabetes insipidus
in uricase⁃deficient mice:a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rapy with poly
(ethylene glycol)⁃modified uricase[J] .J Am Soc Nephrol,2001,
12(5):1001⁃1009.
(责任编辑  管  珺)
􀤌􀤌􀤌􀤌􀤌􀤌􀤌􀤌􀤌􀤌􀤌􀤌􀤌􀤌􀤌􀤌􀤌􀤌􀤌􀤌􀤌􀤌􀤌􀤌􀤌􀤌􀤌􀤌􀤌􀤌􀤌􀤌􀤌􀤌􀤌􀤌􀤌􀤌􀤌􀤌􀤌􀤌􀤌􀤌􀤌􀤌
(上接第 59页)
[ 2 ]  刘晓华,李海星,陈燕,等.透性化细胞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11):475⁃479.
[ 3 ]   陈晓云,杜军,高智慧,等.恶臭假单胞菌 TS1138 透性化细胞
的制备及其转化 DL ATC生成 L 半胱氨酸的特性研究[J] .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5(4):99⁃104.
[ 4 ]   Zhang W, O′ Connor K,Wang D I C, et al. Bioreduction with
efficient recycling of NADPH by coupled permeabilized
microorganisms [ J ] .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9, 75 ( 3 ):
687⁃694.
[ 5 ]   Gehl J.Electroporation:theory and methods,perspectives for drug
delivery,gene therapy and research [ J] . Acta Physiol Scand,
2003,177(4):437⁃447.
[ 6 ]   Medepalli K,Alphenaar B W,Keynton R S,et al.A new technique
for reversible permeabilization of live cells for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quantum dots [ J ] . Nanotechnology, 2013, 24
(20):205101.
[ 7 ]   Walev I,Bhakdi S C,Hofmann F,et al.Delivery of proteins into
living cells by reversible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with
streptolysin⁃O[ J]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 98 ( 6 ):
3185⁃3190.
[ 8 ]   Moran U,Phillips R,Milo R. SnapShot:key numbers in biology
[J] .Cell,2010,141(7):1262⁃1262.
[ 9 ]   谭海东,王磊,林金涛,等.基于矿石纳米材料的 DNA 转化的
机理初探及方法改进 [ J] .生物工程学报,2010,26 ( 10):
1379⁃1384.
[10]   Yoshida N.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Yoshida effect:nano⁃
sized acicular materials enable penetration of bacterial cells by
sliding friction force [ J] . Recent Pat Biotechnol,2007,1 ( 3):
194⁃201.
[11]   Larkin J O, Casey G D, Tangney M, et al. Effective tumor
treatment using optimized ultrasound⁃mediated delivery of
bleomycin[J] .Ultrasound Med Biol,2008,34(3):406⁃413.
[12]   Sporty J L, Kabir M M, Turteltaub KW, et al. Single sample
extraction protocol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NAD and NADH redox
stat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 . J Sep Sci,2008,31(18):
3202⁃3211.
(责任编辑  荀志金)
29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