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diversity of cold-active phages in aquatic environment

水环境低温噬菌体多样性研究进展



全 文 :第23卷 第4期
2011年4月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Vol. 23, No. 4
Apr., 2011
文章编号:1004-0374(2011)04-0402-05
水环境低温噬菌体多样性研究进展
季秀玲,林连兵,张 琦,魏云林*
(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 650224)
摘 要:低温环境分布最广,生物圈约 80%以上的部分为常年低于 5℃的低温地区,而在水环境 (包括深海、
极地海洋、海冰和高纬度湖泊等 )中病毒的分布和含量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些低温环境中,噬菌体在生态
系统调控、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尤其是碳循环 )、深海代谢和生物基因多样性保存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
色。该文主要对海洋和淡水湖泊中低温噬菌体的多样性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海洋;淡水湖泊;低温噬菌体;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Q939 48; Q939.45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diversity of cold-active phages in aquatic
environment
JI Xiu-Ling, LIN Lian-Bing, ZHANG Qi, WEI Yun-Lin*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ver 80% of biosphere is below 5℃ all through
the year. Viruses are abundant in the aquatic biosphere, including in the cold environments of the deep sea, polar
oceans, sea ice and high-latitude lakes. Phages play important ecological roles in overall regulating of ecosystem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especially carbon cycle), deep-sea metabolism and a reservoir of the greatest genetic
diversity on earth. Here, we briefly review the diversity of cold-active phages in marine and freshwater lakes.
Key words: marine; freshwater lakes; cold-active phages; diversity
收稿日期:2010-10-19; 修回日期:2010-11-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60079);云南
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10Y399)
*通讯作者:E-mail: weiyunlin@yahoo.com.cn; Tel:
0871-3801018-205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
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而低温噬菌体是指能在
4℃以下 (含 4℃ )侵染宿主并能增殖的细菌病毒 [1]。
噬菌体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
相应的噬菌体存在。从自然环境温度来看,低温
环境分布最广,生物圈约 80%以上的部分为常年
低于 5℃的低温地区,而在水环境 (包括深海、极
地海洋、海冰和高纬度湖泊等 )中病毒的分布和含
量是非常丰富的,平均可达到 106~108 个 /mL,其
中绝大部分为噬菌体 [2,3]。它们是维持这些环境生
态平衡最重要的生物因素,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作
用 [4]。
噬菌体的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不同噬菌体
种群在特定环境中的分布、组成、数量以及发生、
发育及演替规律。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给海
洋、湖泊、湿地等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噬菌体作
为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
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成了现代微生物
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5-7]。研究显示,长期被人
们忽视的病毒在淡水和海水中是广泛存在的,且丰
度很高 [5,8],它们在微生物循环中成为除理化因子
以外的最重要的生物因子,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深
刻地影响着海洋、湖泊的物质循环,在海洋中近
70%的海洋蓝藻和 60%的游离异养菌及淡水中
90%~100%的细菌死亡与噬菌体密切相关 [9,10],而
地球上 26%的有机碳循环是经由海洋病毒完成的 [11]
(图 1)。
季秀玲,等:水环境低温噬菌体多样性研究进展第4期 403
国外对低温噬菌体的研究可追溯到 20世纪 20
年代。1927年,Elder和 Tanner[12]从污水中一株未鉴
定的细菌中分离到低温“裂解性噬菌体”,但关于噬
菌体—宿主系统未作深入研究。而 Olsen等 [13]首次
对分离自污水并侵染假单胞菌的低温噬菌体进行了
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与 25℃相比,5种噬菌体在
3.5℃时均具有较长的潜伏周期 (6~12 h VS 0.5~1 h)
和较少的裂解量 (6~25 VS 23~120)。
目前,噬菌体的多样性研究在探讨一些特殊环
境中的生态学问题,尤其是深海及沉积物中病毒多
样性检测与分析研究、湖泊沉积物中的地质微生物
学研究以及特殊生境中病毒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
用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 [14-16]。 海水和
淡水中的病毒及其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已逐步
得到科学界认可,其研究成为近年 Nature和 Science
等国际综合性刊物关注的焦点 [17,18]。Sime-Ngando和
Colombet[8]以及 Danovaro等 [19]报道水体和深海沉积
物中的病毒在全球生态系统中 C、N、P等营养物质
循环和能量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中科院水生
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也
展开了浮游病毒的季节分布与丰度、噬藻体的分离
鉴定、浮游病毒的检测技术等研究 [20-22]。因此,从海
水和淡水分离和鉴定有价值的噬菌体及功能基因已
成为当前国际上微生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
1 海洋低温噬菌体多样性研究进展
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作为
分解者,还作为生产者参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和能量流动,且在无机元素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病毒虽然只有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却是自然水体中
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生物,是海洋微生物群落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调控、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特别是碳循环中有重要的功能作用,也是一种
不可忽视的战略生物资源。
病毒可以在海洋生物间传递遗传信息,实验表
明,噬菌体介导的基因转导率在 1.58×10-8~3.7×10-8/
PFU(噬菌斑形成单位 )[23]。病毒介导海洋生物间基
因转导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基因水平转移机
制,从长期效应来讲,有利于维持海洋生物变异和
多样性。噬菌体导致的细菌溶解,是初级生产者与
消费者参与 C、N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24]。海洋中
噬菌体含量相当丰富,但寿命很短,噬菌体死亡后
会形成溶解态的营养物质,重新进入微生物环;不
能成功侵入细菌的噬菌体,成为核酸和氨基酸的重
要来源。显然,噬菌体的存在加速了细菌循环,使
其能够多次利用海水中的营养,对细菌“无效循环”
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采用透射式显微镜直接计数海水
中的噬菌体数量,表明低温噬菌体能以很高的密度
存在于海水中。Elder和 Tanner[12]认为在沿岸海水
体系中,由噬菌体和原生动物所引起的细菌死亡具
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圣塔莫尼卡
的海水围隔试验中,分别测量 6月份和 11月份细
菌和噬菌体含量,发现细菌含量分别为 6×109和
2×109 个;而噬菌体颗粒含量分别为 2×1010 和
1.5×1010个。形态学观察表明,低温噬菌体包括
短 尾 噬 菌 体 科 (Podoviridae)、 长 尾 噬 菌 体 科
(Siphoviridae)、肌尾噬菌体科 (Myoviridae)的双链
DNA病毒以及丝状噬菌体科 (Inoviridae)的单链
DNA病毒。海洋噬菌体中,分离到的噬菌体多为
有尾的,如肌尾噬菌体科、长尾噬菌体科等,而多
面体、丝状、球形噬菌体的数量相对较少 [17]。
国内对海洋噬菌体的研究起步较晚,张喆等 [25]
应用平板涂布培养计数法及荧光显微镜计数法,研
究了青岛近岸海域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以及浮游
病毒、细菌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梁彦韬等 [21]
对青岛近海水域夏季和冬季噬菌体丰度进行了分析;
时瑶 [26]对黄海西北部细菌和噬菌体的生态分布特
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盐度是影响春季噬菌
体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湖泊低温噬菌体多样性研究进展
湖泊是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不仅是地表水载
体和沉积矿藏储存的场所,具有调节洪流、储存水
图1 噬菌体介导的碳循环[11]
生命科学 第23卷404
份、保存生物基因等功能,还是岩石圈、陆地水圈、
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交结点,特别是内陆湖泊对气候、
环境系统的变化反应极为敏感,这使得其成为湖区
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的指示器。湖泊是十分理想的
古环境信息库,湖泊的形成与演化完整地记录了自
然环境的变迁过程。湖泊生态系统是指湖泊内所有
生物 (即生物群落 )与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
通过物质循环和能流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的统一体。
国外对淡水湖泊噬菌体的研究相对较多。
Tijdens等 [27]利用表面荧光显微镜、脉冲场电泳
(PFGE)、流式细胞仪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
对荷兰富营养化湖泊的病毒、细菌和浮游植物的种
群动态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Colombet等 [28]对法
国湖泊浮游病毒丰度与季节变化及微生物种群关系
进行了研究,发现厌氧滞水层是病毒和异氧微生物
的栖息地。Bettarel等 [29]对法国贫营养湖泊和富营
养湖泊生态系统中病毒活性进行研究。Sawstrom等 [30]
对南极两个超贫营养湖泊中病毒对微生物,尤其是
对细菌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病毒在湖泊中
具有重要生态作用,尤其是细菌溶解产生的有机 C
的流动和再同化。
国内对湖泊噬菌体的研究起步较晚,位于武汉
的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也是淡水生态学研究
的模式湖。刘艳鸣等 [22]对武汉东湖噬菌体丰度分
布及其多样性进行研究,随着水体深度不同,水体
理化因子发生变化,噬菌体的丰度也发生相应变化;
浮游病毒丰度 7.7×108~3.0×109 个 /mL,是目前报道
的自然水生态系统中病毒丰度最高的,而且病毒的
空间分布与叶绿素 a的浓度相关 [31];进一步研究发
现病毒的丰度和季节性变化与采样点的营养程度有
关 [32]。张奇亚和桂建芳 [20]采取荧光显微计数和超
微观察,对东湖中 8个采样点的噬菌体分布、种群
结构、与宿主的关系等进行了测定分析;此外,分
离到了只侵染东湖阿氏浮丝藻 (Planktothrix agardhii)
的病毒——嗜藻体 PaV-LD,该病毒并不侵染其他
区域的藻类,这是关于淡水湖泊中侵染丝状藻类的
病毒分离培养的首次报道 [33]。白晓歌等 [34]、邬建
勇等 [35]分别对长江口水体噬菌体的丰度和生态遗
传毒性进行了研究。中科院水生所在东湖不同富营
养水平湖泊观察到长尾噬菌体科、肌尾噬菌体科、
短尾噬菌体科、复层噬菌体科、囊状噬菌体科、微
小纺锤噬菌体科和覆盖噬菌体科的病毒颗粒 [22]。
世界各地对病毒粒子的生态学研究表明:病毒
在水体中的丰度与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 [27,28],其中
温度、光照及紫外线的强度是普遍认为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影响了病毒种群变动,控制了其稳定性呢?
溶源性和假溶源性则是最大可能 [11]。从生态学角度
来看,温和噬菌体较之烈性噬菌体有优势:一是溶
源细胞对同种噬菌体的裂解有免疫性;二是宿主丰
度很低而又要支持噬菌体裂解途径来维持种群时,
溶源是一种进化策略。当宿主和病毒的浓度都较低
时,病毒种群主要以溶源形式存在,有可能通过与
溶源性有紧密联系的普遍转导作用介导宿主基因水
平转移,从而影响细菌多样性。
3 低温噬菌体多样性研究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其方法和技
术也渗透到了噬菌体研究中,在研究噬菌体多样性
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可供选择。
目前,除了利用经典的分离浓缩技术、形态观察技
术 (主要是电子显微镜 )和培养法 (空斑法 )以外,
还可以通过定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噬菌体多
样性进行研究。
在噬菌体定量研究方面,主要有噬菌斑计数法
(PFU)、透射电镜技术 (TEM)、表面荧光显微技术
(EIPFM)和流式细胞术 (FCM)等方法。噬菌斑计数
法是最传统的病毒计数技术,结合透射电镜计数进
行噬菌体形态鉴定,直接准确;表面荧光显微技术
利用 SYBR GreenⅠ等核酸荧光染料对样品染色,
在激发荧光显微镜下做精确计数,操作简单;流式
细胞术是对病毒的数量、单一病毒的大小、辅助生
化和生理特征进行测定的灵敏途径。
随着噬菌体分离浓缩技术提取病毒总 DNA方
法的改进,按样品中 DNA来计算病毒种类和丰度
的方法得到了改良,克服了纯培养的局限性,为全
面客观地研究噬菌体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尤其是
基于 PCR技术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噬菌体多样性分
析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设计特定引物,利用 PCR
技术扩增特定基因片段,并增加其丰度,大大提高
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对扩增片段进行核
酸序列测定、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DGGE、温度梯度凝胶电泳 (TGGE)等技术分析手
段,通过在 DNA水平上的比较、统计和分析来说
明样品中噬菌体核酸基因型和基因多态性。
宏基因组 (Metagenomic)法是通过基因测序的
方法,建立某一种群噬菌体的基因库,通过与
GenBank中序列比对,判断其来源的一种基因分析
季秀玲,等:水环境低温噬菌体多样性研究进展第4期 405
方法。Cann等 [36]应用该方法发现某些特定噬菌体
在海洋中分布较多,仅感染革兰氏阴性细菌;而另
一些噬菌体在粪便中分布较多,且大多只感染革兰
氏阳性细菌,表明不同环境中的噬菌体种类反映了
所处环境中细菌的种类。噬菌体的宏基因组数据库
也可以提供一些潜在的噬菌体种群结构数据。对西
印度群岛西北的马尾藻海、墨西哥湾、不列颠哥伦
比亚海岸和加拿大北极区低温病毒宏基因组序列研
究发现病毒多样性很低,且与 SEED数据库并不匹
配 (SEED是由 GenBank数据库和已测的所有基因
组序列组成的数据库 )[37]。显然,低温噬菌体基因
多样性非常丰富,对于其在自然界的分布特征,我
们仍知之甚少,亟待研究。
4 结语
十几年前,关于低温水环境中噬菌体的研究仅
有零星报道,而目前海水和淡水噬菌体多样性及其
在生态系统中的重大作用已达成共识。因此,从海
水和淡水中分离和鉴定有价值的噬菌体及功能基因
已成为当前国际上争夺这类生物资源的又一战略高
地 [20]。近年来 ,感染嗜热微生物的高温嗜菌体已引
起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它们主要分离自
深海热液区、陆地温泉和热海等环境,而高温酸性
极端环境中病毒的宿主主要是古菌,与细菌和真核
生物相比,古菌中仅有一小部分病毒进行了鉴定和
特征分析。云南的水热活动数量为全国第一,腾冲
又居云南之首,是我国大陆上唯一的火山—地热区。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对腾冲热海高温
噬菌体和云南高原湖泊低温噬菌体多样性进行研究
表明:高温噬菌体和低温噬菌体均存在多样性,对
它们的比较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噬菌体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它们促进了水
生物种间遗传物质交换、物种进化和水生态系统中
的能量流动,对全球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在全球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海代谢和全球生物圈生态系
统功能维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极端环境噬菌
体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和发展人们对生命形式的
认识,而且在开发工业用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Wells LE, Deming JW.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ld-active
bacteriophage on two psychrophilic marine hosts. Aquat
Microb Ecol, 2006b, 45(1): 15-29
[2] Breitbart1 M, Rohwer F. Here a virus, there a virus,
everywhere the same virus? Trends Microbiol, 2005,
13(6): 278-84
[3] Säwström C, Granéli W, Laybourn-Parry J, et al.
High viral infection rates in Antarctic and Arctic
bacterioplankton. Environ Microbiol, 2007, 9(1): 250-5
[4] Wells LE, Deming JW. Significance of bacterivory and
viral lysis in bottom waters of Franklin Bay, Canadian
Arctic, during winter. Aquat Microb Ecol, 2006a, 43(3):
209-21
[5] Ackermann HW. 5500 phages examined in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Arch Virol, 2007, 152(2): 227-43
[6] Suttle CA. Marine viruses major players in the global
ecosystem. Nat Rev Microbiol, 2007, 5(10): 801-12
[7] Stopar D, Ceme A, Zigman M, et al. Viral abundance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lysogens suggest that viruses are
important member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gulf of Trieste. Microb Ecol, 2004, 47(1): 1-8
[8] Sime-Ngando T, Colombet J. Virus and prophages in
aquatic ecosystems. Can J Microbiol, 2009, 55(2): 95-109
[9] Fischer UR, Velimirov B. High control of bacterial
production by viruses in a eutrophic oxbow lake. Aquat
Microb Ecol, 2002, 27(1): 1-12
[10] Fuhrman JA. Marine viruses and their biologeochemic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 Nature, 1999, 399(6736): 541-8
[11] Weinbauer MG. Ecology of prokaryotic viruses. FEMS
Microbiol Rev, 2004, 28(2): 127-81
[12] Elder AL, Tanner FW. Action of bacteriophage on
psychrophilic organisms. J Infect Dis, 1928, 43: 403-6
[13] Olsen RH, Metcalf ES, Todd JK.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ophages attacking psychrophilic and mesophilic
pseudomonads. J Virol, 1968, 2(4): 357-64
[14] Madan NJ, Marshall WA, Laybourn-Parry J. Virus and
microbial loop dynamics over and annual cycle in three
contrasting Antarctic lakes. Freshw Biol, 2005, 50(8):
1291-300
[15] Middelboe M, Glud RN, Wenzhöfer F,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ctivity of viruses in the deep-sea
sediments of Sagami Bay, Japan. Deep Sea Res, 2006,
53(1): 1-13
[16] Bettarel Y, Sime-Ngando T, Amblard C, et al. Viral
activity in two contrasting lake ecosystem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4, 70(5): 2941-51
[17] Suttle CA. Viruses in the sea. Nature, 2005, 437(7057):
356-61
[18] Abedon ST. Phage evolution and ecology. Adv Appl
Microbiol, 2009, 67: 1-45
[19] Danovaro R, DellAnno A, Corinaldesi C, et al. Major
viral impact on the functioning of benthic deep-sea
ecosystems. Nature, 2008, 454(7208): 1084-7
[20] 张奇亚, 桂建芳. 一类不可忽视的战略生物资源——淡
水和海水中的病毒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中国科
学院院刊, 2009, 24(4): 414-20
[21] 梁彦韬, 汪岷, 白晓歌, 等. 青岛近海域夏季和冬季浮游
病毒丰度的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08, 39(4): 411-8
[22] 刘艳鸣, 张奇亚, 袁秀平. 武汉东湖浮游病毒的丰度及
多样性.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29(1): 1-6
生命科学 第23卷406
[23] Jiang SC, Paul JH. Gene transfer by transduction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8,
64(8): 2780-7
[24] 周玉航, 潘建明, 叶瑛, 等. 细菌、病毒与浮游植物相互
关系及其对海洋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 台湾海峡, 2001,
20(3): 340-5
[25] 张喆, 孟祥红, 肖慧, 等. 青岛近岸水体夏冬季浮游病
毒、细菌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武汉大学
学报: 理学版, 2008, 54(2): 209-14
[26] 时瑶. 黄海西北部细菌和浮游病毒的生态分布特征及
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7] Tijdens M, Hoogveld HL, Kamst-van Agterveld MP, et al.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iversity of viruses, bacteria and
phytoplankton in a shallow eutrophic lake. Microb Ecol,
2008, 56(1): 29-42
[28] Colombet J, Charpin M, Robin A, et al. Seasonal depth-
related gradients in virioplankton: standing stock and
relationships with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Lake Pavin:
France. Microb Ecol, 2009, 58(1): 728-36
[29] Bettarel Y, Sime-Ngando T, Amblard C, et al. Viral
activity in two contrasting lake ecosystem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4, 70(5): 2941-51
[30] Sawstrom C, Anesio MA, Graneli W, et al. Seasonal viral
loop dynamics in two large ultraoligotrophic Antarctic
freshwater lakes. Microb Ecol, 2007, 53(1): 1-11
[31] Liu YM, Yuan XP, Zhang QY.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ic diversity of virioplankton in Lake Donghu,
China. Acta Oecol, 2006, 29(3): 328-34
[32] Liu YM, Zhang QY, Yuan XP. Seasonal variation of
virioplankton in a eutrophic shallow lake. Hydrobiologia,
2006, 560(1): 323-34
[33] Gao EB, Yuan XP, Li RH. Isolation of a novel cyanophage
infectious to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Planktothrix
agardhii (cyanophyceae) from Lake Donghu in China.
Aquatic Microb Ecol, 2009, 54(2): 163-70
[34] 白晓歌, 汪岷, 马晶晶, 等. 冬季和春季长江口及其近海
水域浮游病毒丰度的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07, 38(4):
367-72
[35] 邬建勇, 王金辉, 秦玉涛, 等. 长江口表层水体的生态遗
传毒性初步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06, 37(1): 20-8
[36] Cann AJ, Fandrich SE, Heaphy S. Analysis of the virus
population present in equine faeces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hundreds of uncharacterized virus genomes. Virus
Genes, 2005, 30(2): 151-6
[37] Angly FE, Felts B, Breitbart M, et al. The marine viromes
of four oceanic regions. PLoS Biol, 2006, 4(11): 2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