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duction of 5-aminolevulinic acid by recombinant E.coli over-expressing the hemA gene of itself

过量表达自身hemA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5-氨基乙酰丙酸的研究



全 文 :过量表达自身 !"#$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
!%氨基乙酰丙酸的研究
赵春晖,林建平,刘晓侠,穆江华,岑沛霖!
(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生物工程研究所,杭州 &’(()*)
摘 要:研究了优化重组大肠杆菌产 +%氨基乙酰丙酸($,$)的条件,提高大肠杆菌发酵生产 $,$ 的产量。在测定
重组大肠杆菌 -./0 的生长曲线的基础上,确定诱导时间,优化摇瓶发酵条件。然后,进一步在 + ,发酵罐上进行间
歇和流加发酵研究。摇瓶实验表明,细胞培养最佳初始 12为 3 4+,最佳诱导时间为稳定期前期,最佳接种量为 )5,
过高的葡萄糖浓度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 + ,发酵罐间歇发酵中,重组菌产 $,$ 能力达
到 /* 40 #6 7 ,。采用流加发酵可以进一步将产物产量提高到 3& 40 #6 7 ,。构建的过量表达自身的 !"#$ 基因的大肠
杆菌具有较高的产 $,$能力,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和采用流加发酵可以提高 $,$产量。
关键词:+%氨基乙酰丙酸;重组大肠杆菌;发酵;流加操作
中图分类号:.8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3*) : &3*0()((+)(/ : ((&3 : (/
"#$%&’()$* $+ +,-.)*$/01&/)*)’ -’)% 23 #0’$.2)*-*( ! 4 "#$%
$10#,045#066)*7 (80 80.9 70*0 $+ )(60/+
;2$< =!>?%!>@,,AB C@D?%1@?6,,AE F@DG%H@D,IE C@D?6%!>D,=JB K"@%L@?
(A?MN@N>N" GO P@G"?6@?""Q@?6,R"1DQN#"?N GO =!"#@SDL D?T P@GLG6@SDL J?6@?""Q@?6,;!"U@D?6 E?@V"QM@NW,2D?6X!G> &’(()*,=!@?D)
926(#-’(:<1N@#@XDN@G? GO N!" SG?T@N@G?M OGQ +%D#@?GL"V>L@?@S DS@T 1QGT>SN@G? YW D Q"SG#Y@?D?N ! 4 "#$% MNQD@?
-./0 GV"Q%"H1Q"MM@?6 N!" !"#$ 6"?" GO @NM"LO NG "?!D?S" N!" 1QGT>SN@V@NW GO $,$ Z"Q" MN>T@"T @? N!@M 1D1"Q [
PDM"T G? N!" 6QGZN! S>QV" GO N!" MNQD@?,N!" @?T>S@?6 N@#" ZDM T"N"Q#@?"T D?T O"Q#"?NDN@G? SG?T@N@G?M Z"Q" G1%
N@#@X"T @? OLDM\M [ .!"? N!" YDNS! D?T O"T%YDNS! O"Q#"?NDN@G? 1QGS"MM Z"Q" @?V"MN@6DN"T @? D + , O"Q#"?NGQ [ .!"
"H1"Q@#"?NDL TDND YW M!D\@?6 OLDM\ M!GZ"T N!DN N!" G1N@#DL 12 GO 3 4+,@?T>SN@G? N@#" @? "DQLW MNDN@G?DQW 1!DM"
D?T @?GS>LDN@G? VGL>#" GO )5 Q"M1"SN@V"LW [ 2@6! @?@N@DL SG?S"?NQDN@G? GO 6L>SGM" "H!@Y@NM GYV@G>M @?!@Y@N@G? G?
S"LL 6QGZN! D?T 1QGT>SN Y@GMW?N!"M@M [ .!" YDNS! O"Q#"?NDN@G? 1QGT>SN@V@NW YW N!" MNQD@? @? D + , O"Q#"?NGQ L"DTM
NG N!" $,$ SG?S"?NQDN@G? GO /* 40 #6 7 , [ PW O"T%YDNS! G1"QDN@G?,N!" 1QGT>SN@V@NW GO $,$ ZDM O>QN!"Q @#1QGV"T
NG Q"DS! SG?S"?NQDN@G? GO 3& 40 #6 7 , [ ]"M>LNM @?T@SDN"T N!" Q"SG#Y@?D?N MNQD@? GV"Q%"H1Q"MM@?6 GO !"#$ 6"?"
6DV" !@6!"Q W@"LTM GO $,$ [ .!" 1QGT>SN@V@NW GO $,$ SG>LT Y" @?SQ"DM"T GYV@G>MLW YW G1N@#@XDN@G? GO
O"Q#"?NDN@G? SG?T@N@G?M D?T YW O"T%YDNS! 1QGS"MM [
:03 ;$#%6:+%D#@?GL"V>L@?@S DS@T;Q"SG#Y@?D?N ! 4 "#$%;O"Q#"?NDN@G?;O"T%YDNS! G1"QDN@G?
收稿日期:)((+%(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3)
作者简介:赵春晖,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反应工程。
联系人:岑沛霖,J%#D@L:S"?1L^ XU> [ "T> [ S?。
BGV [ )((+
·&3·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M" CG>Q?DL GO P@G1QGS"MM J?6@?""Q@?6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万方数据
!"氨基乙酰丙酸(!"#$%&’()*+(%&%, #,%-,简称
./.)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是生物合成四吡咯的前
体,而四吡咯则可进一步合成一些生物体必不可少
的物质,如血红素、细胞色素、维生素 012等[1]。当两
个 ./.分子在光催化下合成单吡咯时,能够释放出
单重态氧,具有非常活泼的化学性质,因此 ./. 可
作为光动力药物得到广泛应用。1333 年 12 月,美国
45.正式批准 ./. 为治疗皮肤癌前期的光动力药
物,./.在其它表皮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也倍受关
注[2,6]。此外,./.具有促进作物生长、耐盐、落叶、
杀虫剂和除草等多种功能,而且对人畜无毒性,在环
境中易降解、无残留,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应用领域广
泛、无公害的绿色农用化学品[6 7 !]。
目前,./.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但化学
合成的反应步骤多、转化率低,使生产成本居高不
下,而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近年
来,发酵法生产 ./. 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已
有一些研究报道。如,8%9:%;#<# 等经过多年努力,
利用多轮诱变育种使球形红细菌在黑暗环境中异养
发酵的 ./. 的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
@)?A 等在 ! " #$%& 中表达球形红细菌的 ./. 合成酶
基因 ’()*,也使大肠杆菌的 ./. 产量有显著的提
高[B]。国内应用发酵法生产 ./. 的研究刚刚起步,
刘秀艳等开展了光照条件下利用红细菌属和红假单
孢菌属微生物生产 ./. 的研究,最高的产量为
22 $C D /[3];本实验室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
离筛选得到一株在黑暗环境中产 ./. 的红细菌,其
初始产量为 > E6! $C D /,经过诱变育种和初步的发酵
条件优化,产量提高到 6B E3 $C D /[1F]。国内尚未见
利用重组微生物生产 ./.的研究报道。
在生物体内存在着两条 ./. 合成途经:碳四途
径和碳五途径。碳四途经中的 ./. 合成酶催化琥
珀酰 G’.和甘氨酸缩合成 ./.;碳五途径则以谷氨
酸为前体,在谷氨酰 HI8. 合成酶催化下使谷氨酸
与相应的 HI8.相连,随后在谷氨酰 HI8. 还原酶催
化 下 将 谷 氨 酰 HI8. 还 原 为 谷 氨 酸"1"半 醛
(C(+H#$#H)"1"9)$%#(-):J-),KL.),再通过谷氨酸"1"半
醛转氨酶(KL.".M#9))催化分子内转氨基生成 ./.。
大肠杆菌本身通过碳 ! 途径合成 ./.[11],但是,由
于大肠杆菌不需要合成叶绿素,仅需要以 ./. 为前
体合成少量的维生素 012等四吡咯类化合物,因此其
天然的 ./.合成能力很弱。研究表明,在大肠杆菌
体内,从谷氨酸到 ./. 的三步反应中,限速步骤为
谷氨酰 HI8. 还原酶催化的谷氨酰 HI8. 还原为
KL.的反应[11,12]。因此,本工作拟采用代谢工程的
方法,构建超量表达谷氨酰 HI8. 还原酶的重组大
肠杆菌,促进 ./.合成,并对培养条件、诱导时间及
表达时间进行初步优化。
!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E1 实验材料
菌株与质粒:重组大肠杆菌 KMNB 的宿主菌为
大肠 杆 菌 5O! ,含 PQRM2F":)$. 质 粒。质 粒
PQRM2F":)$. 是将大肠杆菌的谷氨酰 HI8. 还原酶
基因 :)$.重组到表达质粒 PQRM2F 中获得的。
培养基:
/0培养基用于种子培养,其组成为(C D /):胰蛋
白胨 1F,酵母抽提物 !,氯化钠 1F,氨苄青霉素 F E!,
PO = E!;/0固体培养基用于种子斜面保存,其中琼
脂粉 2S。
T0/培养基用于摇瓶发酵,其组成为(C D /):葡
萄糖 ! EF,酵母膏 6F,胰蛋白胨 2F,磷酸氢二铵 6 E!,
磷酸二氢钾 ! EF,TCLUN·>O2U 1 EF,8#G( 6 EF,微量元
素液 6 EF $/。
1 E2 培养条件及方法
斜面培养:斜面于 6> V下培养箱内培养 12 7
1B :,N V冰箱保存。
种子培养:从新鲜平板用牙签挑取一单菌落接入
/0培养基中,摇床(6> V,2!F ? D $%&)培养 1F 7 12 :。
摇瓶培养:将 !S的种子接入装有 6F $/ T0/
液体培养基的 2!F $/摇瓶,于 6> V、2!F ? D $%& 条件
下摇瓶培养,当发酵进入稳定期即用 WXMK诱导。
间歇培养:以 !S的接种量,将种子液接入到间
歇发酵培养基中,在一定的通气量和搅拌转速下培
养至发酵结束,具体发酵条件根据不同实验有所变
化。培养在 ! /的 Y0M发酵罐中进行。
1 E6 分析方法
./.的测定方法见文献[3,1F]。
葡萄糖的测定采用 58L 法[16]。
菌体浓度以 +,=FF(适当稀释,读数 Z FE6!)表示。
" 结果与讨论
2 E1 菌体的生长曲线
我们在 /0 培养基中测定 KMNB 菌株诱导和非
2FF! 年 11 月 赵春晖等:过量表达自身 :)$.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 ! [ 氨基乙酰丙酸的研究 ·6>·
万方数据
诱导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如图 ! 所示:菌株经过相对
较长的迟滞期(约 " #)才进入对数生长期,至 !$ #,
菌体 !" 达到 ! %$ 左右,此时加入 &’() 进行诱导,
诱导后的细胞比生长速率明显下降,且后期部分细
胞死亡。说明细胞经诱导后,因外源目标基因开始
表达,加重了细胞的代谢负荷,从而降低了细胞的生
长速率并使细胞死亡加速。
—!— *+,-./, 01 !$ #;—"—+21 *+,-./,
图 ! )(3" 菌株生长曲线
4*5 %! )6271# .-68/ 29 )(3" :160*+
$ %$ 接种量对 ;<;产量的影响
接种量对细胞生长及 ;<; 产量的影响如图 $
所示。从实验结果看,随着接种量的增加,最终的菌
体浓度不仅没有显著的增大,在大接种量下反而略
有下降。;<; 的产量则是先降后增,当接种量为
$=时,;<;的累积量达到较高水平。
图 $ 接种量对细胞生长及 ;<;累积的影响
4*5 %$ >99/.1: 29 *+2.-?01/ 82?-@/ 2+ ./?? 56271# 0+, ;<; A62,-.B
1*2+
$ %C 不同初始 AD值对 ;<;产量的影响
分别在 AD E %E F G %H 范围内,考察菌体生长和
;<;积累的情况。由图 C 可知,AD对细胞生长和产
物积累的影响略有不同:在实验范围内,随着 AD 值
的升高,细胞最终浓度下降,但 ;<; 的产量则呈现
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以 AD 为 I %E 左右达到最高,
故确定最适初始 AD为 I %E。
—#—;<;;—$—!"
图 C 初始 AD值对 !" 和 ;<;产量的影响
4*5 %C >99/.1: A9 *+*1*0? AD 2+ !" 0+, ;<; A62,-.1*2+
$ %3 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对 ;<;产量的影响
初始葡萄糖浓度对细胞生长和 ;<; 产量的影
响如图 3 所示。实验表明,在 $H @@2? J < 以下,菌体
!" 和 ;<; 的产量都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
加,但增加幅度均比不上葡萄糖浓度的增幅,其原因
可能是:一方面,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产生了较多的
副产物乙酸,抑制了细胞生长;另一方面,由于反应体
系中除葡萄糖外,还存在氨基酸等其他含碳化合物,也
使细胞产量的增幅与葡萄糖浓度的增幅不成正比。
—#—;<;;—$—!"
图 3 初始糖浓度对 !" 和 ;<; 产量的影响
4*5 %3 >99/.1: 29 *+*1*0? 5?-.2:/ .2+./+1601*2+ 2+ !" 0+, ;<; A62B
,-.1*2+
$ %E 诱导时间对 ;<;产量的影响
在对数生长期,细胞快速繁殖,菌群数目倍增,
对养份和溶氧需求量急增,两者成为菌群旺盛代谢
的限制因素。在分批发酵培养过程中,控制在一定
的菌体密度下进行诱导有利于外源蛋白的表达。控
制好合适的诱导时间对于谷氨酰 1KL; 还原酶的表
达有促进作用,最终促进胞外 ;<; 的累积。实验分
别在对数期中期、后期以及稳定期前期进行诱导,测
·C"· 生物加工过程 第 C 卷第 3 期
万方数据
定菌体 !" 和 !"!产量,结果如图 # 所示。
—!—!"!;—"—!"
图 # 诱导时间对 !"!和菌体 !" 的影响
$%& ’# ())*+,- .) %/01+,%./ 2*3%.0 ./ !" 4/0 !"! 23.01+,%./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诱导时间的推后,菌体 !"
呈下降趋势,而 !"!产量则呈上升趋势。在稳定期
前期进行诱导,菌体 !" 为 5 ’6#,!"!的最终产量达
到 76 ’# 8& 9 "。由于产物含量是最主要的考察指标,
所以确定稳定期前期为最佳诱导时间。
: ’; # "发酵罐的间歇发酵
在摇瓶培养过程中难以控制发酵液的 2< 和溶
氧,因此在 # "罐上研究了 # ’ $%&’ =>6? 的间歇发酵
过程。实验中通过调节通气量和转速,控制溶氧不
低于 @AB。实验结果(图 ;)表明,葡萄糖在 @A C 后
基本耗完,但由于复合培养基中各种氮源中碳骨架
物质能够支持菌体的继续生长,经过 @; C 才进入稳
定期,菌体 !" 达到 @6,发酵罐中的 !"! 质量浓度
也在此时达到最高值约 65 ’? 8& 9 ",但随即出现了快
速下降,估计是由于到了发酵后期,培养基中各种营
养成分被消耗殆尽,产物 !"! 和副产物乙酸等被菌
体作为营养物质利用。发酵末期 2< 的上升也印证
了乙酸的消耗。
—#—&D1+.-*;— E —2<;
—$—!";—%—!"!
图 ; 间歇发酵过程曲线
$%& ’; >%8* +.13-*- .) ,C* F4,+C )*38*/,4,%./
: ’5 # "发酵罐的流加发酵
考虑到上述的间歇发酵中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
较低,而增大葡萄糖质量浓度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合
成又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间歇发酵的基础上进
一步进行了流加发酵。同样,实验中通过调节通气
量和转速,控制溶氧不低于 @AB。初始发酵体积为
7 ",在葡萄糖质量浓度降至 @ & 9 " 左右后,从 @@ C
起以恒定的速率流加葡萄糖,葡萄糖流加速率相当
于 @ & 9 C。流加发酵过程的 2<、细胞和产物浓度的
变化规律与间歇发酵类似,但细胞生长期和产物合
成期有一定的延长,最终的细胞和产物产量均有了
较大提高,至 @5 小时,细胞 !" 达到 :6 ’#,!"! 产量
达到;7 ’? 8& 9 "(图 5)。
—#—&D1+.-*;—"—2<;
—&—!";—%—!"!
图 5 间歇发酵过程曲线
$%& ’5 >%8* +.13-*- .) ,C* )*0GF4,+C )*38*/,4,%./
! 结 论
重组菌 # ’ $%&’ =>6? 产 !"!的最佳诱导期为稳
定期前期,摇瓶最佳接种量为 :B,最佳初始 2< 为
; ’#。过高的葡萄糖浓度会抑制细胞生长和产物合
成。合适的 2<和溶氧控制策略是必要的。采用流
加发酵可以减轻葡萄糖效应,从而促进细胞生长和
产物积累。
参考文献:
[@] H*4D* IJ K (/LM8*- .) +CD.3.2CMDD F%.-M/,C*-%-[N]K OC.,.-M/,C*-%- P*-,
@QQQ,;A:67G65 K
[:] R*D,M SN,H3.T/ UN,P**0 VWP,*, 4D K >C* 1-*- .) #G48%/.D*X1D%/%+
4+%0 4- 2C.,.-*/-%,%-*3 %/ 2C.,.0M/48%+ ,C*342M 4/0 2C.,.0%4&/.-%-[N]K
OC.,.+C*8 OC.,.F%.D I+%,:AA:,@(7):@#?G@;? K
(下转第 #7 页)
:AA# 年 @@ 月 赵春晖等:过量表达自身 C*8!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 # Y 氨基乙酰丙酸的研究 ·7Q·
万方数据
制作用及相应的调控促使莽草酸激酶(!"#$),天冬
氨酸转氨酶(!%&)等途径蛋白分泌表达的增加从而
提高了对底物的转化率。磷酸二果糖醛缩酶(!’()
和 !&)合成酶(!&)*)作为与合成苯丙氨酸途径有
竞争作用的途径蛋白,其表达量的降低与转入 !+,
-!&基因后体系代谢流变化情况密切相关。蛋白质
合成延伸因子(.(&/ 和 .(&%),磷酸转移酶!()&,
0!),!1)2和 3)4"都是基本保持不变,这与它们需
要维持基础代谢的重要性有一定关系。分析所得的
结果使我们从整体水平上认识到导入天冬氨酸转氨
酶基因前后大肠杆菌蛋白质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
度上揭示了菌体所作的系统而精细的调控过程。很
多蛋白质点含量较低,尚无法确定,更深入地研究还
需要质谱等手段。
参考文献:
[5] 卫功元,韦 萍,周 华,等 6 天冬氨酸转氨酶及其酶学性质
[7]6南京化工大学学报,8999,88:5:,88 6
[8] 徐 虹,欧阳平凯,周卫斌 6大肠杆菌 .);,59 转化苯丙酮酸生
成 ’,苯丙氨酸的研究[7]6微生物学报,5::<,<<(<):8=8,8=> 6
[<] 张宏志,林 涛,严 明,等 6高渗漏型 !+-!& 基因工程菌诱导
表达的研究[!]6第七届研究生科技论坛[2],899? 6
[>] 潘光亮,欧阳平凯 6利用转氨反应制备 ’,苯丙氨酸[7]6南京化
工大学学报,5::>(5@):<<,<@ 6
[?] 双向电泳技术手册[A]6 0. 1BCDEFGCHB 6
[@] !--BD "I,)CDCJK )A,LCDEFBH I,BE CD 6 ABDCMKB !:C EFKHN JBMBHCEKOM
+OPEQCHB -CGRCJB POH CMCDS+K+ OP EQO,NKTBM+KOMCD BDBGEHO-FOHB+K+ KTCJB:
" 6 (BCEUHB CMN U+BH KMEBHPCGB[7]6 .DBGEHO-FOHB+K+,5::=,5;(?):8 =8>,
8 =<> 6
[=] !--BD "I,VCHJC+ 7",)CDCJK )A,BE CD 6 ABDCMKB !:C EFKHN JBMBHCEKOM
+OPEQCHB -CGRCJB POH CMCDS+K+ OP EQO,NKTBM+KOMCD BDBGEHO-FOHB+K+ KTCJB:
" 6 (BCEUHB CMN U+BH KMEBHPCGB[7]6 .DBGEHO-FOHB+K+,5::=,5;(?):8 =8>,
8 =<> 6
[;] "CTCM *,2FBUMJ !,ACHEBM A" 6 WUCMEKECEKXB GOT-CHK+OM CMN BXCDUC,
EKOM OP EQO GOTTBHGKCDDS CXCKDCYDB,EQO NKTBM+KOMCD BDBGEHO-FOHB+K+ KT,
CJB CMCDS+K+ +OPEQCHB -CGRCJB+,Z< CMN ABDCMKB[ 7]6 .DBGEHO-FOHB+K+,
8998,8<(5>):8 5:>,8 898 6
[:] 7KC 4(,’KM W[,0/# 47,BE CD 6 &FB KTCJB CMCDS+K+ OP EQO NKTBM+KOMCD
JBD BDBGEHO-FOHB+K+[7]6 )HOJHB++ KM *KOGFBTK+EHS CMN *KO-FS+KG+,8995,
8;(8):8>@,8?9 6
[59] 1BMHKR )BNBH+BM,%QBM 1ODNBH 6 ! TBEFON POH NKHBGEBN BXODUEKOM CMN
PUMGEKOMCD GDOMKMJ OP BM\STB+[7]6 )HOGBBNKMJ+ OP EFB ]CEKOMCD !GCNBTS
OP %GKBMGB+ OP EFB /MKEBN %ECEB+ OP !TBHKGC,5::;,:?(5;):59 ?8<,
!!!!!!!!!!!!!!!!!!!!!!!!!!!!!!!!!!!!!!!!!!!!!!!!!!!!!!!!!!!!!!!!!!!!!!!!!!!!!!!!!!!!!!!!!!!
59 ?8; 6
(上接第 <: 页)
[<] %C+CRK $,LCECMCYB A,&CMCRC &,BE CD 6 *KO+SMEFB+K+,YKOEBGFMODOJKGCD
-HONUGEKOM CMN C--DKGCEKOM+ OP ?,CTKMODBXUDKMKG CGKN[7]6 !--D AKGHOYK,
OD *KOEBGFMOD,8998,?;:8<,8: 6
[>] %C+KRCDC 2,"CTCMC 2V,"CO )" 6 ?,!TKMODBXUDKMKG CGKN,C -OEBMEKCD
FBHYKGKNB ^ KM+BGEKGKNB PHOT TKGHOOHJCMK+T+[7]6 *KOEBGFMOD )HOJH,5::>,
59(?):>?5,>?: 6
[?] 1OEEC 4,&CMCRC &,&CRCORC 1,BE CD 6 ]BQ -FS+KODOJKGCD BPPBGE+ OP ?,
CTKMODBXUDKMKG CGKN KM -DCME+:EFB KMGHBC+B OP -FOEO+SMEFB+K+,GFDOHO-FSDD
GOMEBME,CMN -DCME JHOQEF[ 7]6 *KO+GK *KOEBGFMOD *KOGFBT,5::=,@5
(58):8 98?,8 98; 6
[@] ]K+FKRCQC %,&CMCRC &,$CTKMCJC &,BE CD 6 AKGHOOHJCMK+T+ -HONUGKMJ ?,
CTKMODBXUDKMKG CGKN CMN -HOGB++ POH -HONUGKMJ ?,CTKMODBXUDKMKG CGKN YS
U+B EFB +CTB[)]6 /% )CEBME,@ <>8 <==*H,8998 6
[=] ]K+FKRCQC %,LCECMCYB $,&CMCRC &,BE CD 6 "FONOYCGEBH +-FCBHOKNB+
TUECME+ QFKGF CGGUTUDBEB ?,CTKMODBXUDKMKG CGKN UMNBH CBHOYKG CMN
NCHR GOMNKEKOM+[7]6 7 *KO+GK *KOBMJ,5:::,;=(@):=:;,;9> 6
[;] XCM NBH LBHP A7,ZBKRU+ 70 6 ?,CTKMODBXUDKMKG CGKN -HONUGEKOM YS ! "
#$%& GOMECKMKMJ EFB "FONOYCGEBH +-FCBHOKNB+ FBT! JBMB[7]6 !--D .MX,
KHOM AKGHOYKOD,5::@,@8(59):< ?@9,< ?@@ 6
[:] 刘秀艳,徐向阳,陈蔚青 6光合细菌产生 ?,氨基乙酰丙酸(!’!)
的研究[7]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8998,8:(<):<<@,<>9 6
[59]赵春晖,穆江华,林建平,等 6异养培养光合细菌产 ?,氨基乙酰
丙酸发酵条件的研究[7]6精细化工,899<,89(55):@>;,@?5 6
[55]2FBM L,"U++BDD 2%,AUHOORC 4,BE CD 6 ?,!TKMODBXUDKMKG CGKN +SMEFB+K+
KM .+GFBHKGFKC GODK HB_UKHB+ B‘-HB++KOM OP FBT![7]6 7 *CGEBHKOD,5::>,
5=@:8 =><,8 =>@ 6
[58]2FBM L,LHKJFE ’,’BB %,BE CD 6 .‘-HB++KOM OP JDUECTSD,E"]! HBNUGEC+B
KM ! " #$%&[7]6 *KOGFKT *KO-FS+ !GEC,5::@,5<9::59:,585 6
[5<]AKDDBH 0’ 6 /+B OP NKMKEHO+CDKGSDKG CGKN HBCJBME POH EFB NBEBHTKMCEKOM OP
HBNUGKMJ +UJCH[7]6 !MCD 2FBT,5:?:,<5:>8@,>8; 6
899? 年 55 月 杨雪莲等:!+-2基因导入前后 ! a #$%& *’85 蛋白质组的解析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