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correlations among arable land, settlement and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cases study based on typical peak-cluster depression

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全 文 :
          生 态 学 报
              (SHENGTAI XUEBAO)
    第 34卷 第 9期    2014年 5月  (半月刊)
目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基于土壤食物网的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研究进展 陈云峰,唐  政,李  慧,等 (2173)………………
滇西北高原入湖河口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效益分析 符文超,田  昆,肖德荣,等 (2187)…………………………
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李阳兵,罗光杰,白晓永,等 (2195)
………………………………………
……………………………………………………………………………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有毒植物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的相关性 金  樑,孙  莉,崔慧君,等 (2208)…
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时空结构的影响 黎健龙,唐劲驰,黎秀娣,等 (2216)…………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凋落物层酶活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等 (2228)…………
芦苇、香蒲和藨草 3种挺水植物的养分吸收动力学 张熙灵,王立新,刘华民,等 (2238)………………………
沙化程度和林龄对湿地松叶片及林下土壤 C、N、P 化学计量特征影响 胡启武,聂兰琴,郑艳明,等 (2246)…
内蒙古典型草原小叶锦鸡儿灌丛化对水分再分配和利用的影响 彭海英,李小雁,童绍玉 (2256)……………
遮阴对米槠和杉木原位排放甲烷的影响 陈细香,杨燕华,江  军,等 (2266)……………………………………
桔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对 6种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适应性 刘  慧,侯柏华,张  灿,等 (2274)………………
鼠尾草属东亚分支的传粉模式 黄艳波,魏宇昆,葛斌杰,等 (2282)………………………………………………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养分资源脉冲供给对几种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李  伟 (2290)…………………………………………………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李静鹏,徐明锋,苏志尧,等 (2297)……………………………………
黄土丘陵区植物功能性状的尺度变化与依赖 丁  曼,温仲明,郑  颖 (2308)…………………………………
湘潭锰矿栾树叶片和土壤 N、P 化学计量特征 徐露燕,田大伦,王光军,等 (2316)……………………………
黄土高原春小麦农田蒸散及其影响因素 阳伏林,张  强,王文玉,等 (2323)……………………………………
尾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高效固氮菌的筛选及 Biolog鉴定 李  雯,阎爱华,黄秋娴,等 (2329)……………
四川理县杂谷脑干旱河谷岷江柏造林恢复效果评价 李东胜,罗  达,史作民,等 (2338)………………………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景观多样性 蔡建堤,苏国强,马  超,等 (2347)……………………………
面向土系调查制图的小尺度区域景观分类———以宁镇丘陵区中一小区域为例
卢浩东,潘剑君,付传城,等 (2356)
…………………………………
……………………………………………………………………………
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育期和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胡摇 玮袁严昌荣袁李迎春袁等 渊圆猿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基于 蕴酝阅陨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刘摇 源袁李向阳袁林剑艺袁等 渊圆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要要要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
王摇 瑾袁张玉钧袁石摇 玲 渊圆猿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荔枝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凡摇 超袁邱燕萍袁李志强袁等 渊圆源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肿腿蜂类寄生蜂室内控害效能评价要要要以松脊吉丁肿腿蜂为例 展茂魁袁杨忠岐袁王小艺袁等 渊圆源员员冤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内蒙古草原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动态变化要要要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
代光烁袁娜日苏袁董孝斌袁等 渊圆源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区的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研究 刘摇 涓袁谢摇 谦袁倪九派袁等 渊圆源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野交通廊道蔓延冶视角下山地城市典型样带空间格局梯度分析 吕志强袁代富强袁周启刚 渊圆源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学术信息与动态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 圆园员源年会述评 孙然好袁肖荣波 渊圆源缘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愿园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园鄢圆园员源鄄园缘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峰丛洼地石漠化要要要峰丛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的边缘部分及桂西尧桂西北地区袁相对高度一般为 圆园园要猿园园皂袁高的
可达 远园园皂以上遥 在峰丛之间袁岩溶洼地尧漏斗尧落水洞很发育袁常形成峰丛洼地或峰丛漏斗的组合形态遥 峰丛洼地
中的土地相当贫瘠袁由于当地人们依靠这些土地种植庄稼为生袁石漠化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遥 尤其在土地承
载力低尧人口压力大的区域石漠化相当严重袁研究峰丛洼地耕地资源分布尧土地利用强度和石漠化发育状况之间的
机理袁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石漠化的发生袁对石漠化治理实施科学指导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9 期
2014年 5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9
May,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126104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 ( 2014BAB03B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10XJAZH002); 贵州省科技专项重大课题(黔科合重大专项字﹝ 2012﹞ 6015号)
收稿日期:2013鄄02鄄0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11鄄05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li鄄yapin@ sohu.com
DOI: 10.5846 / stxb201302010217
李阳兵,罗光杰,白晓永,王永艳,王世杰, 谢静, 杨广斌.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生态学报,
2014,34(9):2195鄄2207.
Li Y B,Luo G J,Bai X Y,Wang Y Y,Wang S J,Xie J, Yang G B.The correlations among arable land, settlement and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鄄cases study
based on typical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9):2195鄄2207.
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
石漠化的相互关系
———案例研究
李阳兵1,*,罗光杰2,白晓永3,王永艳4,王世杰3, 谢摇 静1, 杨广斌1
(1.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阳摇 550001; 2.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贵阳摇 550018;
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摇 550002;4.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摇 400047)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和引起国家层面重视,但当前研究并没揭示岩溶山地土地为什么会发生石漠化这
一现象的本质,没有阐明岩溶山地农户为什么要进行不合理活动。 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从理论上解释岩溶山地农户为什么要进
行不合理活动这个问题,以从本质上揭示石漠化发生的机理。 为此,在贵州选择了 6个典型峰丛洼地,采用 2010 年的 10 m 分
辨率 ALOS影像作为数据源,比较了 6种不同的峰丛洼地组合地形中的耕地资源分布、聚落特征和石漠化发育情况。 结果表
明,6个研究点耕地和聚落数量、分布和石漠化的面积和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可阐明土地承载力较低情形、
土地承载力中等情形和土地承载力较高情形石漠化发生的过程;发现严重的石漠化只能出现在土地承载力低、人口压力大的区
域,并据此进一步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形成的理论模型。 从理论上揭示了峰丛洼地区土地承载力和人口压力是否协调决
定了峰丛洼地区的生态质量状况,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石漠化的发生机理和指导石漠化的治理。
关键词:峰丛洼地;聚落;耕地;石漠化
The correlations among arable land, settlement and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鄄
cases study based on typical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LI Yangbing1,*,LUO Guangjie2,BAI Xiaoyong3,WANG Yongyan4,WANG Shijie3,XIE Jing1, YANG Guangbin1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550018, China
3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GeochemistryI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
4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and Tour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China
Abstract: Th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KRD) occurred in Southwest China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and drawn
great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es about KRD has not revealed the
essential reason why the KRD phenomenon occurred in karst mountains, and has not clarified why the local farmers had
undertaken unreasonable agricultural activity in karst mountain areas.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discover theoretically the
reason why the local farmers in karst mountain areas carried out irrational activities such as the steep slope land cultivations,
and to reveal essentially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KRD through the typical case studies. Firstly, this paper assumes that
the low land capacity is the genesis cause of KRD in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Furthermor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http: / / www.ecologica.cn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zone is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ea of depressions (negative terrain) and the
popul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So, six typical of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we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 distribution circumstances of cropl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KRD with the help of Alos
images in 2010 (with a resolution of 10 m伊10 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s such as closed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of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shallow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s and assemblages of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and canyon are lack of
cropland resources, but some terrain such as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group embraced by flat land and not closed peak鄄
cluster depression are rich in cropland, and the cropland distributed in spatial array of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peak鄄
cluster valley and gully area is relatively fewer.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percentage of KRD (including light KRD, moderate KRD and severe KRD) at peak鄄 cluster depressions, serious
KRD distributes in the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s with higher percent of the settlement accounted for the cropland area. It is
related to some extent, in the six study areas,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able land and settlements,
and the siz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RD. The relationship could be concluded as three situations of the process of KRD,
where are low, middle and upper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The serious KRD is found distribute only in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with fewer flatland, low land capacity and high population pressure, therefore, the theory hypothesis
suggested by this paper is correct, to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land should be the primary means to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peal鄄cluster depressions.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KRD occurrence mechanism in these areas were summarized
further through the comparisons of the arable l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and the KRD
occurrence situations in these six differen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combined topography. The ecological qualities are
dominated by the harmonization between land capacity and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And
this finding will make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 essentially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KRD and be guidance to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KRD land.
Key Words: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settlement; arable land;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摇 摇 全球集中连片的岩溶主要分布在欧洲中南部、
北美东部和中国西南地区。 欧洲某些国家上百年前
就有石漠化,如土耳其石漠化面积曾上万平方公里,
法国、摩洛哥、意大利、克罗地亚等等,都曾经有石漠
化[1鄄3],但前两个片区的岩溶,因地质环境背景的脆
弱性较小、人口和经济压力相对较轻,生态地质环境
问题不是很严重,基本上是一个保护问题[4]。 西南
喀斯特山区,长期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强烈
的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即喀斯特石漠化,近年来已
成为研究热点和引起国家层面重视[5]。 在我国,学
者对石漠化过程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如王世杰认
为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
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
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
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6];袁道
先认为喀斯特石漠化指有植被、土壤覆盖的喀斯特
转变为基本上缺乏植被和土壤的变化过程[7]。 对石
漠化成因的认识,更多地考虑内动力地质作用[8]、岩
性[9]和气象因素[10],当前,吴秀琴等认为人口、人均
耕地、农民的人地关系概念能解释 79%的由石漠化
表征的环境压力,在严重石漠化地区,坡地往往过度
垦殖[11];不同等级石漠化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
着相关性,较多坡耕地的存在仍是土地石漠化的驱
动因素[12];聚落对石漠化的主要影响距离是
4 km[13]。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认识到岩溶土地会发生石
漠化这一现象,在人文因素方面认为不合理的人类
活动是诱因,人均耕地、聚落与石漠化存在相关性,
但没有从耕地资源、聚落人口和相应的生态响应角
度来探讨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当前研究并没揭示岩
溶山地土地为什么会发生石漠化这一现象的本质,
没有阐明岩溶山地农户为什么要进行不合理活动,
代表了对石漠化的一个阶段性认识。 石漠化也是土
地退化,是水土流失、土地失去生产能力的过程,结
合人为成因来讲,是坡地开垦、薪柴砍伐导致的土地
退化过程和结果,构建耦合自然、人文驱动因素的喀
691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斯特石漠化系统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 本
文试图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揭示岩溶山地耕地资源、
聚落格局和石漠化发生的相互关系,试图从理论上
回答岩溶山地农户为什么要进行不合理活动这个问
题,回答导致土地石漠化的根本原因,以从本质上揭
示石漠化发生的机理。
1摇 理论假设
峰丛洼地区是岩溶地貌最典型、石漠化最严重
的区域之一[15],形成了以脆弱生态环境为基础、以
强烈的人为干扰为驱动力、以植被减少为诱因、以土
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的复合退化状况[16],治理难度
也最大[17]。 从大农业生产应用的角度来看,峰丛洼
地的土地组成可拆分为 3 个部分:洼地底部的平坡
地和缓坡地;山体中部及下部斜坡地,这一般包括了
坡体的 2 / 3坡长;山体上部和顶部坡体,大约占坡体
的 1 / 3左右[18]。 峰丛峰林区耕地资源格局的特点
是:肥沃的土地集中在峰丛洼地底部,较差的土地或
荒地分布在峰丛四周的坡面上,虽有一定的耕地聚
集效应,但聚集程度不高,而且面积狭小,耕作半径
依然较大[19],缓坡耕地形成轻度石漠化景观;陡坡
地形成中度石漠化景观, 因坡面土壤流失, 演化为
更高等级石漠化景观[20]。
在纯碳酸盐岩发育的峰丛洼地地区,洼地等坝
地的面积对土地承载力起着决定作用,坝地面积大、
土地生产力高,则承载力大。 因此,假设在这些峰丛
洼地地区,谷地、洼地等坝地的面积存在一个决定这
些地区是否有人口分布的阈值,当谷地、洼地、坝地
的面积低于这个阈值时,几乎无承载力,无人口分
布;当谷地、洼地、坝地的面积高于某个阈值时,土地
有一定的承载力,有人口的分布。 另一方面,这些地
区,生态是否退化,取决于人口压力,即人口压力存
在一个是否是生态发生退化(石漠化)的阈值,当人
口压力低于这个阈值,不会发生石漠化;当人口压力
高于这个阈值,即会发生石漠化。 也存在这样的情
况,农户并不开垦他们聚落所存在的洼地,而开垦相
邻的洼地(包括洼地底部及四周坡面),这样,聚落的
分布就受相邻的洼地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制约。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一个理论假设:在峰丛
洼地等地区:负地形(指洼地,往往是耕地资源)的比
例决定了可能的人口分布,而现实的人口压力(人口
密度)决定了峰丛洼地地区是否会发生石漠化。 如
果以耕地数量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土地承载力,以
聚落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表示人口压力,峰丛洼
地区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就可以用这两个指标的变化
明确表示(图 1),随耕地面积比例下降和聚耕比的
上升,石漠化严重程度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较严
重的石漠化只发生在土地承载力低和人口压力大的
区域,在这些区域,农户不得不进行陡坡垦殖等不合
理的活动。 因此,在峰丛洼地区,土地承载力低下是
导致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总的说来,洼地面积(负地
形)和人口是否协调决定了峰丛洼地区的生态质量
状况。
图 1摇 峰丛洼地区石漠化发生的情景示意图
Fig.1摇 The theoretical formation model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7912摇 9期 摇 摇 摇 李阳兵摇 等: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摇 案例研究
2.1摇 研究区概况
在贵州典型岩溶区域选择了普定县后寨河地区
(a)、贞丰花江峡谷区 ( b)、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
(c)、荔波茂兰洞塘乡(d)和安龙平乐镇( e,f)作为
研究区(图 2),包括:1)四周平坝环绕型峰丛洼地群
区(a)、2)岩溶峰丛洼地鄄峡谷型(b)、3)开口型峰丛
洼地(c)、4)峰丛浅洼地(d)、5)峰丛洼地鄄谷地鄄槽谷
组合型(e)和 6)连续分布的封闭型峰丛洼地群( f)
等不同的地貌、土地资源组合格局。 6个研究区在社
会经济方面包括了城镇带动(王家寨)、县乡经济辐
射(后寨河)、政策性扶贫开发(花江)、自然保护区
影响(茂兰)、远离城镇与交通干线的岩溶山地腹地
(平乐镇)等不同经济发展类型,道路通达度也有很
大差异。 以上研究区基本涵盖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
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类型,是我国西南岩溶山
地的典型区域。
图 2摇 研究区数字地形图
Fig.2摇 The topography the study areas
891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2摇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 2010 年的 10
m 分 辨 率 Advanced Land Observation Satellite
(ALOS)影像,并结合研究区当地的统计数据、实地
调查和 2.5m 影像进行补充(图 3)。 本文定义的耕
地仅指坡度<6毅的平坝耕地,坡度根据研究区 1颐1 万
地形图数字化的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提
取。 以坡度<6毅 的平坝耕地数量来表示土地承载
力,以聚落耕地面积比来表示人口压力,二者数据来
自于根据 ALOS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 当前研究
对土地石漠化的判断基本是一致的,本文在参考文
献[21鄄24]的基础上,采用如下石漠化分类标准(表 1)。
图 3摇 研究区 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
Fig.3摇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2010
表 1摇 研究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划分标准
Table 1摇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and characteristic code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KRD) types
无石漠化
No No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NKRD)
潜在石漠化
Potential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PKRD)
轻度石漠化
Ligh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LKRD)
中度石漠化
Moderat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MKRD)
强度石漠化
Sever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SKRD)
岩石裸露率 / %
Exposure of basement rocks <10 <30 30—50 50—70 70—90
Alos影像 Alos image 深红色,块状 浅红色 斑点状浅红色,点缀灰色 连片浅灰色 连片灰白色
2.3摇 结果分析
2.3.1摇 研究区耕地资源分布
在峰丛洼地等喀斯特地区,小地形的组合不同,
导致负地形(指洼地)分布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
耕地资源比例。 6 个研究点以连续性深洼地的平坝
耕地数量最低,峰丛洼地谷地组合增加至 10.74%;
开口型峰丛洼地的平坝耕地数量最高;同时,不同地
形组合的坡耕地数量也存在差别,分 2 种情况,一是
9912摇 9期 摇 摇 摇 李阳兵摇 等: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如峰丛鄄峡谷,可供开垦的坡耕地较少,二是当地人
口压力不需要开垦较多的坡耕地,如洞塘浅洼地。
不同地形组合的峰丛洼地耕地斑块最大面积以峰
丛鄄峡谷型最小,耕地斑块平均面积也以其最小,说
明其土地资源的匮乏。 峰丛洼地谷地组合、浅丘环
绕型峰丛洼地、开口型峰丛洼地的耕地斑块最大面
积分别是 241.68、107.09 hm2和 44.55 hm2,耕地斑块
平均面积也明显大于其余 3 种类型,说明其土地资
源相对丰富(表 2)。 从耕地资源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把 6 个研究点划分为耕地资源丰富型、匮缺型两种
类型,其中连续性深洼地、洞塘浅洼地和峰丛鄄峡谷
为耕地资源匮缺型,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和开口型
峰丛洼地为耕地资源丰富型,峰丛洼地谷地组合属
二者之间的过渡型。
表 2摇 研究区的耕地资源分布
Table 2摇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pland in the study areas
研究区域
Study areas
平坝耕地
Flat land / %
最大斑块面积
Largest patch
area / hm2
最小斑块面积
Least patch
area / hm2
斑块平均面积
Mean patch
size / hm2
耕地斑块聚集度
Aggregation index
of cropland
峰丛鄄峡谷 0.12 0.56 0.01 0.037 60.90
连续性深洼地 5.41 10.44 0.01 0.74 83.40
洞塘浅洼地 5.94 9.84 0.02 0.55 82.06
峰丛洼地谷地组合 10.74 241.68 0.06 3.36 92.67
开口型峰丛洼地 15.51 44.55 0.01 2.63 91.92
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 26.36 107.09 0.01 2.55 93.24
摇 摇 峰丛鄄峡谷: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and canyon; 连续性深洼地: closed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s of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洞塘浅洼地: shallow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峰丛洼地谷地组合: spatial array of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peak鄄cluster valley and gully area; 开口型峰丛洼地: not closed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group embraced by flat land
摇 摇 为了进一步说明 6个研究点的平坝耕地斑块空
间分布的零散和集聚特征,统计了不同大小等级的
耕地斑块数和斑块总面积(表 3)。 峰丛洼地谷地组
合平坝耕地斑块数集中在 0.1—1 hm2、臆0.10 hm2,
但从面积分布看,>20 hm2以上的 17 个耕地斑块占
了 67%,说明其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大斑块分布于谷
地和较大的洼地中,小洼地则分布于一些小洼地中
央 。连续性深洼地耕地斑块大小在0 . 1—1hm2 、
表 3摇 研究区耕地斑块分布
Table 3摇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pland patches
研究区域
Study areas
臆0.1
/ hm2
0.1—1
/ hm2
1—5
/ hm2
5—10
/ hm2
10—20
/ hm2
20—50
/ hm2
50—100
/ hm2
>100
/ hm2
峰丛鄄峡谷 斑块数 27 10
斑块总面积 1.05 2.65
占总面积比例 / % 28.39 71.66
连续性深洼地 斑块数 50 162 39 5 2
斑块总面积 3.27 57.94 74.1 34.9 20.73
占总面积比例 / % 1.59 28.24 36.12 17.01 10.1
洞塘浅洼地 斑块数 35 162 38 3
斑块总面积 2.01 55.51 65.11 22.05
占总面积比例 / % 1.39 38.37 45.00 15.24
峰丛洼地 斑块数 119 246 34 15 14 11 4 2
谷地组合 斑块总面积 9.34 70.67 87.27 117.99 197.1 331.89 271.93 375.73
占总面积比例 / % 0.64 4.83 5.97 8.07 13.48 22.70 18.60 25.70
开口型峰 斑块数 24 28 26 6 6 4
丛洼地 斑块总面积 0.95 10.02 59.71 40.76 83.75 128.38
占总面积比例 / % 0.29 3.10 18.45 12.60 25.88 39.68
浅丘环绕型 斑块数 447 43 70 30 21 20 2 2
峰丛洼地 斑块总面积 1.8 21.92 170.7 217.48 285.27 581.91 164.18 214.17
占总面积比例 / % 0.11 1.32 10.30 13.12 17.21 35.11 9.91 12.92
002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5 hm2的数量分别有 162 和 39 块,分别占总面积
的 28.24%和 36.12%,10—20 hm2之间的仅 2 块,占
总面积的 10.10%。 洞塘浅洼地耕地斑块数以 0.1—
1 hm2尺度内最多,有 162 块共 55.51 hm2,1—5 hm2
之间的斑块有 38 块共 65.11 hm2;峰丛鄄峡谷型组合
总共有 37 块平缓耕地,总面积 3. 7 hm2,最大面积
0郾 56 hm2。 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也有数百块面积小
于 0.1 hm2的小块耕地,这些小块耕地总面积只有
1郾 8 hm2,占较大面积的仍是 1 hm2以上的斑块,其中
面积在 20—50 hm2 的耕地斑块占了总面积的
35郾 11%。 开口型峰丛洼地 1 hm2以上的耕地斑块面
积占了总面积的 96.62%,其中面积在 20—50 hm2的
耕地斑块占了总面积的 39.68%。
根据不同面积大小的耕地斑块特征和耕地斑块
聚集度,把 6 个研究点耕地空间分布分成:(1)耕地
零散型,包括连续性深洼地、洞塘浅洼地、峰丛鄄峡
谷,此类型耕地斑块大小主要集中在 0.1—1 hm2、耕
地斑块数目多,小而破碎的耕地占总耕地总面积的
比例高;(2)耕地集聚型,包括峰丛洼地谷地、浅丘环
绕型峰丛洼地和开口型峰丛洼地,此类型耕地相对
集中连片,大面积的耕地斑块占耕地总面积的比
例高。
2.3.2摇 研究区发生的石漠化情况
6个研究点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
例分别是 63.21%、54.20%、26.09%、62.46%、30.80%
和 31. 25%,但洞塘峰丛洼地绝大部分是轻度石漠
化,无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以峰丛洼地谷地组合
最高,强度石漠化以花江峰丛鄄峡谷最高。 后寨河和
王家寨的中强度石漠化分别只有 14.77%和 18.97%。
因 6个研究点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强度等
差异大,所以石漠化土地斑块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
以下几种空间格局(图 4):(1)中度、强度石漠化斑
块集中分布型,此种格局代表了喀斯特土地严重退
化的后期阶段,峰丛洼地谷地可作为此种格局的代
表;(2)强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斑块混
合分布型,峰丛鄄峡谷可作为此种格局的代表;(3)潜
在石漠化、无石漠化为主分布型,轻度石漠化零星分
布,以洞塘浅洼地为代表;(4)轻中度石漠化聚集分
图 4摇 6个研究点的石漠化分布图
Fig.4摇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t study area in 2010
1022摇 9期 摇 摇 摇 李阳兵摇 等: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布型,以连续性峰丛洼地为代表;(5)几种石漠化类
型相间分布型,以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为代表;(6)
中、强度石漠化局部聚集型,以开口型峰丛洼地为
代表。
2.3.3摇 研究区各个地点承载的聚落数量与空间分布
特征
在王家寨开口型峰丛洼地类型中有耕地无聚落
分布的峰丛洼地共 3个,其洼地面积太小,聚落分布
在大洼地的出口处,耕作方便,可达性好,分布在峰
丛洼地内的聚落面积占总面积的 26.58%。 有石漠
化分布峰丛洼地共 4 个,但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中部
的两个大洼地间的峰丛鞍部斜坡上,是以前陡坡耕
地耕种形成的,现已撂荒,石漠化土地生态处于恢复
过程中(表 4)。
在后寨河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类型中共 20 个
峰丛洼地,聚落均分布在有耕地的洼地中,另有 7 个
有耕地的峰丛洼地,或因其面积小,或位置等偏远,
目前无聚落分布,分布在峰丛洼地内的聚落面积占
总面积的 10.03%。 5 个无石漠化分布的峰丛洼地,
其聚落面积小,坝地面积够用,基本不开垦坡耕地,
或是该洼地无聚落分布;7个有石漠化分布的峰丛洼
地,总体以轻度石漠化为主,石漠化主要是由坡耕地
开垦引起的,部分是采石场引起的。
在峰丛洼地谷地类型中,耕地、聚落主要分布在
面积较大的谷地中,分布在 3 个谷地中的聚落面积
占总聚落面积的 29.49%;29个有耕地的峰丛洼地其
中有 21个有聚落分布,4 个聚落分布在无耕地的峰
丛洼地,有耕地无聚落分布的峰丛洼地要么是其面
积小,要么是其周边有较大的聚落斑块。 各峰丛洼
地坡面都有石漠化分布。
在连续性峰丛洼地中,聚落斑块平均面积 0.367
hm2,聚落普遍分布在有耕地的洼地,各峰丛洼地坡
面都有轻、中度石漠化分布。 在洞塘浅洼地,聚落斑
块平均面积 0.371 hm2,聚落都分布在有耕地的峰丛
洼地,基本上形成一洼一聚落格局,15个峰丛洼地仅
4个有轻度石漠化分布;在峰丛鄄峡谷,聚落斑块平均
面积 0.0587 hm2,因其平地少,有 8 个聚落分布在无
耕地的峰丛洼地中,有 5个峰丛洼地无石漠化分布,
其余的以轻度、强度石漠化构成基质。
表 4摇 各研究点峰丛洼地耕地、聚落与石漠化分布情况
Table 4摇 The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settlement and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s of study areas
研究区域
Study areas
峰丛洼地总数
Total number of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有耕地无聚落
分布的峰丛洼地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with
only cropland
有聚落、耕地分布
的峰丛洼地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with settlement
and cropland
有石漠化分布
的峰丛洼地
Peak鄄cluster
with KRD
有聚落无耕地
的峰丛洼地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with only settlement
峰丛鄄峡谷 21 2 6 16 8
连续性深洼地 27 7 14 27 1
洞塘浅洼地 15 3 13 4 0
峰丛洼地谷地组合 35 8 21 35 4
开口型峰丛洼地 8 3 4 4 0
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 20 7 7 7 0
摇 摇 各研究点同时分布有耕地和聚落的峰丛洼地
中,其聚落与耕地的面积百分比差异较大,开口型峰
丛洼地、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峰丛鄄峡谷、洞塘浅洼
地、连续性洼地和峰丛洼地谷地的洼地聚落与耕地
的面积百分比平均值分别是 15. 15%、 24. 36%、
18郾 62%、20.79%、37.95%和 36.98%,后三者分别有 1
个、2个和 3个峰丛洼地聚落面积超过了耕地的 50%
(图 5)。
2.3.4摇 研究区耕地聚落和石漠化相互间的关系
研究区耕地面积和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总面
积的百分比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 5)。 连续
性洼地、洞塘洼地和峰丛鄄峡谷区耕地占 6%以下,三
者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分别占 50%以上,峰丛洼地
谷地耕地面积占 10. 74%,但聚落耕地面积比超过
20.32%,人口压力大,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在 60%以
上;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和开口型峰丛洼地耕地相
202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对较丰富,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在 30%左右,但后者
聚落耕地面积比大于前者,因此后者的强度石漠化
比例高于前者。 显然,聚耕比高的峰丛洼地石漠化
相对较严重。
图 5摇 6个研究点峰丛洼地聚落耕地面积比曲线
Fig.5摇 The ratio of settlements area to the cropland area in each study plot
表 5摇 研究区耕地、聚落和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比例
Table 5摇 The Percentage of cropland, settlements and KRD land (including light, moderate, severe KRD )
研究区域
Study areas
耕地
Cropland / %
轻度以上石漠化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聚落
Settlement / %
聚落 /耕地
Settlement /
cropland / %
坡耕地
Slope cropland / %
洞塘浅洼地 5.94 26.09 0.88 14.88 20.9
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 26.36 30.74 3.44 13.05 27.26
开口型峰丛洼地 15.51 31.25 3.37 21.74 10.84
连续性深洼地 5.41 54.19 0.51 9.44 20.672
峰丛鄄峡谷 0.12 62.5 1.18 9801.04 12.06
峰丛洼地谷地 10.74 63.74 2.18 20.32 18.62
摇 摇 进一步,以 6 个研究点的聚落为中心分别做缓
冲距离为 0—200 m,200—400 m,400—600 m,600—
800 m,800—1000 m,>1000 m 的缓冲区,对比分析
各缓冲区耕地和石漠化土地占各研究点总面积的变
化情况。 结果发现,随缓冲距离增加,耕地呈减少趋
势,400 m范围内以浅丘环绕型峰丛洼地耕地比例最
高,峰丛鄄峡谷耕地比例最低且仅分布在此范围内
(图 6)。 相应地,轻度石漠化比例也以 200—400 m
范围内最高,依次是峰丛鄄峡谷、连续性深洼地、洞塘
浅洼地、峰丛洼地-谷地组合等(图 7);中度石漠化
比例以 200—400 m 和 0—200 m 范围内最高,较高
的是峰丛洼地谷地组合、连续性深洼地,洞塘浅洼地
此范围内的中度石漠化比例不足 0.1%(图 8)。 峰
丛鄄峡谷的强度石漠化比例以 0—200 m范围最高,其
次是 200—400 m 范围,居各研究点之首;峰丛洼地
谷地组合强度石漠化比例以 0—800 m 范围相对较
高;开口型峰丛洼地以 800—1000 m 范围强度石漠
化比例相对较高,这些曾经开垦的坡耕地,现已撂
图 6摇 各研究点不同缓冲区的耕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
Fig.6摇 The cropland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rea in the study area different buffer
3022摇 9期 摇 摇 摇 李阳兵摇 等: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荒;连续性深洼地 200—400 m 范围强度石漠化比例
最高为 0.44%,洞塘浅洼地则没有强度石漠化(图
9)。 究其原因,在岩溶山区,农户的耕作半径往往不
超过 1000 m,聚落周边的耕地比例越低,农户的陡坡
地垦殖、砍伐等等不合理扰动也越严重,导致石漠化
更多的发生。
图 7摇 各研究点不同缓冲区的轻度石漠化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
Fig.7摇 The LKRD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rea in the study area different buffer
图 8摇 各研究点不同缓冲区的中度石漠化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
Fig.8摇 The MKRD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rea in the study area different buffer
图 9摇 各研究点不同缓冲区的强度石漠化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
Fig.9摇 The SKRD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rea in the study area different buffer
3摇 讨论
3.1摇 峰丛洼地石漠化发生过程情景
前述分析表明,6 个研究点耕地和聚落数量、分
布,和石漠化的面积和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这
种关系实际上是人(聚落)鄄地(耕地)相互作用的一
种反映(石漠化);在研究区喀斯特峰丛洼地这种特
定的人鄄地环境下,这些相关关系反映了 3 种情景下
的石漠化发生过程:
(1)土地承载力较低情形石漠化的发生过程。
402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耕地面积小,但人口少,人口与耕地资源在低水平
上协调,不引起明显的土地退化(石漠化),以洞塘洼
地为例;2) 耕地面积小,但人口相对超过土地的承
载力,引起土地的轻中度退化(以轻中度石漠化为
主),以连续性峰丛洼地为例;3)耕地面积小,但人口
严重超过土地的承载力,引起土地的强烈退化(以强
度和中度石漠化为主),以花江的峰丛峡谷为例。
(2)土地承载力中等情形石漠化的发生过程。
有相对较多的谷地、洼地面积,人口大量聚集,超过
土地承载力,只有开垦坡耕地,引起土地较强烈的退
化,以峰丛洼地谷地组合为例。
(3)土地承载力较高情形石漠化发生的过程。
以后寨河和王家寨为例,由于浅丘、坝子环绕,或洼
地形成较大的坝子,有较大的耕地面积分布,基本上
能承载较多的人口,只开垦少量的坡耕地,土地轻度
退化为主,局部地方退化严重。
3.2摇 本文模型对认识石漠化的意义
喀斯特山地生态脆弱,存在着以石漠化为主的
土地退化,当前普遍把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归结为脆
弱的喀斯特背景下的当地农户的不合理活动,但没
有阐明当地农户为什么要进行不合理活动。 本文比
较了 6种不同的峰丛洼地组合地形中的耕地资源分
布、聚落特征和石漠化发育情况,根据峰丛洼地区聚
落、耕地和石漠化发生的相互关系,发现严重的石漠
化只出现在缓坡平地少、土地承载力低、人口压力大
的区域,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是正确的。 因
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地,尤其是
峰丛洼地区,土地发生石漠化的原因实质是人口压
力超过了土地承载力问题,洼地耕地资源不足,低人
口承载力与人口高密度、高自然增长率失衡必然产
生人口与粮食的矛盾[25],迫使当地农户耕种坡耕
地,不得不进行陡坡垦殖,广种薄收,“春种一坡,秋
收一箩;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冶,就是对此的真实写
照。 坡耕地因此而发生中度甚至极强度石漠化[26],
与相关研究认为农户对土地的粗放经营才是石漠化
形成的本质原因的看法也是一致的[27]。 因此,可以
认为土地承载力低地迫使较多坡耕地的存在仍是土
地石漠化的驱动因素[28],岩溶山地土地发生石漠化
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岩溶山地土地承载力低,人口压
力大。
利用耕地丰富程度、土地承载力和石漠化发生
的相互关系,可以合理解释不同尺度上石漠化发生
的原因。 限于篇幅,以研究点之一的后寨河地区做
进一步分析,聚落在 60 年代的最初分布过程中,由
于土地生产力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聚落主要
分布于地势低平、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29];在后寨
河地区西部,由于所在村有较多的平坝地,石漠化分
布往往离村落较远,研究区东南部,平坝地少、峰丛
洼地密集,石漠化一般分布在 300 m、300—600 m 范
围内[30]。 在更大的尺度上,在贵州省,人口密度较
大的黔中各县石漠化比例比较低,而在人口密度较
小的黔西南各县,石漠化往往很严重,对此,有些学
者从岩性角度来解释,感到很难解释[31]。 而从本文
的思路来看,黔西南各县,尽管人口密度较小,但因
地域峰丛洼地发育,耕地资源不足,人口超载容易引
起严重的石漠化;黔中各县,地域地形平坦,多平坝
浅丘,耕地资源较丰富,土地承载力较高,只是局部
地方发生严重的石漠化。 本文的发现一方面有助于
重新科学认识石漠化的成因;另一方面也指出治理
石漠化,或增加土地承载力,或减少人口数量,单纯
的植被恢复很难增加土地承载力,在短时期内人口
减少存在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应以提高土地承载力
作为石漠化治理主要手段。
3.3摇 本文的不足之处:
(1)使用聚耕比进行分析时的不足。 尽管相关
研究表明可用聚落空间分布代替人口分布[32],但本
文的不足之处仍然在于只使用了聚落面积,原因在
于研究区部分聚落近年可能存在空心化,聚落的分
布变化与人口的分布变化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因
此,进一步研究要结合人口数量和农户生计的演变
来计算土地承载力。 同时有部分地点没有充分考虑
到聚落农户是否耕种相邻的洼地,需要进一步加强
实地调查研究。
(2)石漠化的发生按土地利用方式分山区有林
地经砍伐退化为灌丛草地,进一步砍伐退化为荒草
坡处于石漠化状态;山区有林地经毁林开荒变成坡
耕地,经水土流失发生石漠化;坡耕地经水土流失发
生石漠化;矿山型石漠化土地。 本文从坡地垦殖角
度进行了石漠化的形成本质分析,对其它因素如采
矿形成的石漠化没有进行探讨。
(3)本文以耕地数量表示土地承载力,以聚耕比
表示人口压力,从本质上揭示了峰丛洼地石漠化发
5022摇 9期 摇 摇 摇 李阳兵摇 等: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生的机理,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借鉴最小人均耕地面
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33],进一步探讨峰丛洼地系
统人地关系演进的机理与过程。
4摇 结论
当前相关研究缺乏从耕地资源、聚落人口和相
应的生态响应角度来探讨石漠化的发生发展,本文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峰丛洼地区石漠化
发生过程情景假设,并在贵州选择了 6 个典型峰丛
洼地区对此进行案例研究。 连续性洼地、洞塘洼地
和峰丛鄄峡谷区耕地占 6%以下,三者轻度以上石漠
化面积分别占 50%以上,峰丛洼地谷地耕地面积占
10.74%,但聚落耕地面积比超过 20.32%,人口压力
大,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在 60%以上;浅丘环绕型峰
丛洼地和开口型峰丛洼地耕地相对较丰富,轻度以
上石漠化面积在 30%左右,但后者聚落耕地面积比
大于前者,因此后者的强度石漠化比例高于前者。
研究表明,洼地面积(负地形)和人口是否协调决定
了峰丛洼地区的生态质量状况,较严重的石漠化只
发生在土地承载力低和人口压力大的区域,土地发
生石漠化的原因实质是人口压力超过了土地承载力
问题,洼地耕地资源不足,迫使当地耕种坡耕地,土
地承载力低下是发生石漠化的根本原因。
References:
[ 1 ]摇 Praiser M, Pascali V. Surface and subsurfac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he Karst of Apulia ( Southern Italy ) .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3, 44(3): 247鄄256.
[ 2 ] 摇 Gams I. Origin of the term “Karst冶,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lassical Karst (Kras) .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3, 21(3):
110鄄114.
[ 3 ] 摇 Sauro U. Human impact on the Karst of the Venetian Fore鄄Alps,
Italy.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3, 21(3): 115鄄121.
[ 4 ] 摇 Yuan D X. Global view on 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and
integrating control measures and experiences of China.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08, 25(9): 19鄄25.
[ 5 ] 摇 Guo F, Jiang G H, Yuan D X, Polk J S. Evolution of major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3, 69(7): 2427鄄2435.
[ 6 ] 摇 Wang S J. Concept deduction and its connota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arsologica Sinica, 2002, 21(2): 101鄄105.
[ 7 ] 摇 Yuan D X.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 Zeitschrift f俟r Geomorphologie, 1997, 108(2): 81鄄90.
[ 8 ] 摇 Zhang D F, Wang S J, Zhou D Q, Li R L. Intrinsic driving
mechanism of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reg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1, 21(4):
1鄄5.
[ 9 ] 摇 Wang S J, Li R L, Sun C X, Zhang D F, Li F Q, Zhou D Q,
Xiong K N, Zhou Z F. How Types of carbonate rock assemblages
constrain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ed land in Guizhou
Province, PR China: phenomena and mechanisms.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4, 15(2): 123鄄131.
[10] 摇 Xiong Y J, Qiu G Y, Mo D K, Lin H, Sun H, Wang Q X, Zhao
S H, Yin J.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causes in karst areas: a
case study in Yongshun County, Hunan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9, 59(7): 1481鄄1488.
[11] 摇 Wu X Q, Liu H M, Huang X L, Zhou T. Human driving forces:
analysi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Region in Guanl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5): 600鄄608.
[12] 摇 Li Y B, Shao J A, Yang H, Bai X Y.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d
use and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a typical Karst Area,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9, 57(3): 621鄄627.
[13] 摇 Jiang Y J, Li L L, Groves C, Yuan D X, Kambesis P.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typical Karst area, Sou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09, 59(4): 881鄄890.
[14] 摇 Wang X X, Li X Y, Wu X Q. Pattern simula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3): 907鄄914.
[15] 摇 Jiang Z C, Li X K, Zeng F P.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Karst
Peak鄄Cluster Depression. Beijing: Geology Press, 2007: 1鄄11.
[16] 摇 Peng W X, Song T Q, Zeng F P, Wang K L, Du H, Lu S Y.
Model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in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depressions between Karst Hills.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9):
305鄄310.
[17] 摇 Li X K, L俟 S H, Jiang Z C, He C X, Lu S H, Xiang W S, Ou Z
L. Experiment o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gro鄄forestry system in Karst Fengcong depression (Peak Cluster)
area in Western Guangxi,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1): 92鄄98.
[18] 摇 Zhou Y Y, Shi J, Liu D S. Differenc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peak
cluster depressions composed of different bedrocks. Carsologica
Sinica, 2001, 20(1): 35鄄39.
[19] 摇 Wu L L, Zhou Y Z, Chen Z S, Song S Q, Lu Y, Zhou H J.
Analysis on scaled potential of land resources of karst mountain
areas based on GIS techn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methods.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7, 26(6): 112鄄116.
[20] 摇 Dan W H, Zhang C, Song J, Wang L.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both landscape pattern and land use model in peak cluster鄄
depressions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6): 1615鄄1624.
[21] 摇 Zhou M W, Wang S J, Li Y B. Spatial factor analysi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scape patterns in Wangjiazhai catchment,
Guizho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5): 897鄄905.
[22] 摇 Xiong K N, Li P, Zhou Z F, An Y L, L俟 T, Lan A J. The Study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Using the GIS and RS Tech,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Beijing: Geology Press, 2002: 23鄄28.
[23] 摇 Li S, Dong Y X, Wang J H. Re鄄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and
602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classific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arsologica Sinica, 2007,
26(4): 279鄄284.
[24] 摇 Wang J H, Li S, Li H X, Luo H B, Wang M G. Classifying
indice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character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s: A case of karst region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7, 27(5):
765鄄770.
[25] 摇 Jiang Y J, Zhang C, Li L L, Yuan D X, Zhu Z X, Shi S Q. RS
and GIS鄄base analyses of the current state and form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Qianjiang county, Chongqing. Hydr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7, (1): 81鄄85, 89鄄89.
[26] 摇 Li Y B, Shao J A, Zhou G F, Long J. Genesis differen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mountains鄄a case study of Panxi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 (6):
785鄄790.
[27] 摇 Miao J Q, Xie S Y, Yuan D X, Jiang Y J. An application of bio鄄
economic household model to analysis of the cause for 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6): 967鄄979.
[28] 摇 Xong K N, Li J, Long M Z. Feat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key issues in demonstration areas for combating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7): 878鄄888.
[29] 摇 Luo G J, Li Y B, Wang S J.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anges in karst mountains areas鄄taking the Houzhai
watershed region in Pud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0, 19(7): 802鄄807.
[30] 摇 Li Y B, Luo G J, Cheng A Y. A typical case study on evol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Houzhaihe area, Puding County,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5): 828鄄838.
[31] 摇 Bai X Y, Wang S J, Xiong K N. Assessing spatial鄄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e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indications
for restoration strategies.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1,
24(1): 47鄄56.
[32] 摇 Niu S W, Liu Z G, Guo X D, Li G Z, Wang Z 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on hill and mountanious
region basing on village scale鄄taking Tianshui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 24(6): 684鄄691.
[33] 摇 Cai Y L, Fu Z Q, Dai E F. The minimum area per capit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7 ( 2 ):
127鄄134.
参考文献:
[ 4 ]摇 袁道先. 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
验. 草业科学, 2008, 25(9): 19鄄25.
[ 6 ] 摇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 中国
岩溶, 2002, 21(2): 101鄄105.
[8] 摇 张殿发, 王世杰, 周德全, 李瑞玲.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
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4): 1鄄5.
[14] 摇 王晓学,李叙勇, 吴秀芹.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喀斯特石漠化格
局模拟研究. 生态学报, 2012, 32(3): 907鄄914.
[15] 摇 蒋忠诚, 李先琨, 曾馥平.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 北京: 地
质出版社, 2007: 1鄄11.
[16] 摇 彭晚霞, 宋同清, 曾馥平, 王克林, 杜虎, 鹿士杨. 喀斯特峰
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 农业
工程学报, 2011, 27(9): 305鄄310.
[17] 摇 李先琨, 吕仕洪, 蒋忠诚, 何成新, 陆树华, 向悟生, 欧祖兰.
喀斯特峰丛区复合农林系统优化与植被恢复试验. 自然资源
学报, 2005, 20(1): 92鄄98.
[18] 摇 周游游,时坚,刘德深. 峰丛洼地的基岩物质组成与土地退化
差异分析. 中国岩溶, 2001, 20(1): 35鄄39.
[19] 摇 吴良林, 周永章, 陈子燊, 宋书巧, 卢远, 周慧杰. 基于 GIS
与景观生态方法的喀斯特山区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分析. 地
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6): 112鄄116.
[20] 摇 但文红, 张聪, 宋江, 王丽. 峰丛洼地石漠化景观演化与土地
利用模式. 地理研究, 2009, 28(6): 1615鄄1624.
[21] 摇 周梦维,王世杰, 李阳兵. 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景观的空间因
子分析———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为例. 地理研究, 2007,
26(5): 897鄄905.
[22] 摇 熊康宁, 黎平, 周忠发, 安裕伦, 吕涛, 蓝安军. 喀斯特石漠
化的遥感: 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2: 23鄄28.
[23] 摇 李森, 董玉祥, 王金华. 土地石漠化概念与分级问题再探讨.
中国岩溶, 2007, 26(4): 279鄄284.
[24] 摇 王金华, 李森, 李辉霞, 罗红波, 王明刚. 石漠化土地分级指
征及其遥感影像特征分析———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 中国沙
漠, 2007, 27(5): 765鄄770.
[25] 摇 蒋勇军, 章程, 李林立, 袁道先, 朱章雄, 石胜强. 基于 RS、
GIS 的重庆黔江区石漠化现状与成因分析. 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 2007, (1): 81鄄85, 89鄄89.
[26] 摇 李阳兵, 邵景安, 周国富, 龙健.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
异性定量研究———以贵州省盘县典型石漠化地区为例. 地理
科学, 2007, 27(6): 785鄄790.
[27] 摇 苗建青, 谢世友, 袁道先, 蒋勇军. 基于农户鄄生态经济模型
的耕地石漠化人文成因研究———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 地理
研究, 2012, 31(6): 967鄄979.
[28] 摇 熊康宁,李晋,龙明忠.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
征与关键问题. 地理学报, 2012, 67(7): 878鄄888.
[29] 摇 罗光杰, 李阳兵, 王世杰. 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
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7): 802鄄807.
[30] 摇 李阳兵,罗光杰, 程安云. 黔中高原面石漠化演变典型案例研
究———以普定后寨河地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3, 32 ( 5):
828鄄838.
[32] 摇 牛叔文, 刘正广, 郭晓东, 李国柱, 王志峰. 基于村落尺度的
丘陵山区人口分布特征与规律———以甘肃天水为例. 山地学
报, 2006, 24(6): 684鄄691.
[33] 摇 蔡运龙,傅泽强, 戴尔阜.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
调控. 地理学报, 2002, 57(2): 127鄄134.
7022摇 9期 摇 摇 摇 李阳兵摇 等: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怨 酝葬赠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灶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糟燥皂责造藻曾蚤贼赠鄄泽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泽燥蚤造 枣燥燥凿 憎藻遭
悦匀耘晕 再怎灶枣藻灶早袁 栽粤晕郧 在澡藻灶早袁 蕴陨 匀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员苑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藻枣枣燥则贼 燥枣 凿藻早则葬凿藻凿 藻泽贼怎葬则蚤灶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 蚤灶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再怎灶灶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袁 悦澡蚤灶葬
云哉 宰藻灶糟澡葬燥袁栽陨粤晕 运怎灶袁 载陨粤韵 阅藻则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员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皂燥灶早 葬则葬遭造藻 造葬灶凿袁 泽藻贼贼造藻皂藻灶贼 葬灶凿 噪葬则泽贼 则燥糟噪赠 凿藻泽藻则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鄄糟葬泽藻泽 泽贼怎凿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赠责蚤糟葬造 责藻葬噪鄄糟造怎泽贼藻则 凿藻责则藻泽泽蚤燥灶
蕴陨 再葬灶早遭蚤灶早袁蕴哉韵 郧怎葬灶早躁蚤藻袁月粤陨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圆员怨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遭藻贼憎藻藻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责燥蚤泽燥灶燥怎泽 责造葬灶贼泽 葬灶凿 韵糟澡燥贼燥灶葬 糟怎则扎燥灶蚤葬藻袁 酝赠燥泽责葬造葬曾 遭葬蚤造藻赠蚤 蚤灶 贼澡藻 耘葬泽贼 燥枣
栽蚤遭藻贼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 粤造责蚤灶藻 皂藻葬凿燥憎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允陨晕 蕴蚤葬灶早袁 杂哉晕 蕴蚤袁 悦哉陨 匀怎蚤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贼澡藻 泽怎则则燥怎灶凿蚤灶早 澡葬遭蚤贼葬贼 燥灶 贼澡藻 泽责蚤凿藻则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造藻葬枣澡燥责责藻则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藻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泽
蕴陨 允蚤葬灶造燥灶早袁 栽粤晕郧 允蚤灶早糟澡蚤袁 蕴陨 载蚤怎凿蚤袁藻贼 葬造 渊圆圆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泽燥蚤造鄄造蚤贼贼藻则 造葬赠藻则 藻灶扎赠皂藻 葬糟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燥灶 造蚤贼贼藻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蚤灶 孕蚤灶怎泽 皂葬泽泽燥灶蚤葬灶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粤则藻葬
郧耘 载蚤葬燥早葬蚤袁 载陨粤韵 宰藻灶枣葬袁 在耘晕郧 蕴蚤曾蚤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圆愿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运蚤灶藻贼蚤糟泽 燥枣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怎责贼葬噪藻 遭赠 贼澡则藻藻 藻皂藻则早藻灶贼 责造葬灶贼泽袁 孕澡则葬早皂蚤贼藻泽 葬怎泽贼则葬造蚤泽袁 栽赠责澡葬 燥则蚤藻灶贼葬造蚤泽 葬灶凿 杂糟蚤则责怎泽 贼则蚤择怎藻贼藻则
在匀粤晕郧 载蚤造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蕴蚤曾蚤灶袁 蕴陨哉 匀怎葬皂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凿藻泽藻则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蚤灶贼藻灶泽蚤贼赠 葬灶凿 泽贼葬灶凿 葬早藻 燥灶 造藻葬枣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糟葬则遭燥灶袁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灶凿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赠 蚤灶 孕蚤灶怎泽 藻造造蚤燥贼贼蚤蚤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匀哉 匝蚤憎怎袁 晕陨耘 蕴葬灶择蚤灶袁 在匀耘晕郧 再葬灶皂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澡则怎遭 渊悦葬则葬早葬灶葬 皂蚤糟则燥责澡葬造造葬 蕴葬皂援冤 藻灶糟则燥葬糟澡皂藻灶贼 燥灶 憎葬贼藻则 则藻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怎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贼赠责蚤糟葬造 泽贼藻责责藻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孕耘晕郧 匀葬蚤赠蚤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燥赠葬灶袁 栽韵晕郧 杂澡葬燥赠怎 渊圆圆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澡葬凿燥憎蚤灶早 燥灶 皂藻贼澡葬灶藻 耘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枣则燥皂 悦葬泽贼葬灶燥责泽蚤泽 糟葬则造藻泽蚤蚤 葬灶凿 悦怎灶灶蚤灶早澡葬皂蚤葬 造葬灶糟藻燥造葬贼葬
悦匀耘晕 载蚤曾蚤葬灶早袁 再粤晕郧 再葬灶澡怎葬袁 允陨粤晕郧 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远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增蚤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责则藻枣藻则藻灶糟藻 葬灶凿 燥枣枣泽责则蚤灶早 责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燥则蚤藻灶贼葬造 枣则怎蚤贼 枣造赠 月葬糟贼则燥糟藻则葬 凿燥则泽葬造蚤泽 葬灶凿 早怎葬增葬 枣则怎蚤贼 枣造赠 月援糟燥则则藻糟贼葬
渊阅蚤责贼藻则葬院 栽藻责澡则蚤贼蚤凿葬藻冤 燥灶 泽蚤曾 澡燥泽贼 枣则怎蚤贼泽 蕴陨哉 匀怎蚤袁 匀韵哉 月燥澡怎葬袁 在匀粤晕郧 悦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圆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造造蚤灶葬贼蚤燥灶 酝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早藻灶怎泽 杂葬造增蚤葬 渊蕴葬皂蚤葬糟藻葬藻冤蚤灶 耘葬泽贼 粤泽蚤葬 渊悦澡蚤灶葬冤
匀哉粤晕郧 再葬灶遭燥袁 宰耘陨 再怎噪怎灶袁 郧耘 月蚤灶躁蚤藻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 责怎造泽藻 泽怎责责造赠 燥灶 蚤灶贼藻则泽责藻糟蚤枣蚤糟 糟燥皂责藻贼蚤贼蚤燥灶 燥枣 葬 枣藻憎 葬造早葬造 泽责藻糟蚤藻泽 蕴陨 宰藻蚤 渊圆圆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燥蚤造 枣藻则贼蚤造蚤贼赠 择怎葬造蚤贼赠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蕴陨 允蚤灶早责藻灶早袁 载哉 酝蚤灶早枣藻灶早袁 杂哉 在澡蚤赠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圆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糟葬造藻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凿藻责藻灶凿藻灶糟藻 燥枣 责造葬灶贼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蚤灶 澡蚤造造赠 葬则藻葬泽 燥枣 贼澡藻 造燥藻泽泽 则藻早蚤燥灶袁 杂澡葬葬灶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阅陨晕郧 酝葬灶袁 宰耘晕 在澡燥灶早皂蚤灶早袁 在匀耘晕郧 再蚤灶早 渊圆猿园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 葬灶凿 孕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赠 燥枣 运燥藻造则藻怎贼藻则蚤葬 责葬灶蚤糟怎造葬贼葬 造藻葬枣 葬灶凿 泽燥蚤造 蚤灶 载蚤葬灶早贼葬灶 酝葬灶早葬灶藻泽藻 酝蚤灶藻 憎葬泽贼藻造葬灶凿
载哉 蕴怎赠葬灶袁 栽陨粤晕 阅葬造怎灶袁 宰粤晕郧 郧怎葬灶早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责燥贼则葬灶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藻增葬责燥贼则葬灶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泽责则蚤灶早 憎澡藻葬贼 枣葬则皂造葬灶凿 燥枣 悦澡蚤灶葬忆泽 蕴燥藻泽泽 孕造葬贼藻葬怎
再粤晕郧 云怎造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匝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宰藻灶赠怎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圆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泽燥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月蚤燥造燥早 蚤凿藻灶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澡蚤早澡鄄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葬扎燥贼燥遭葬糟贼藻则 枣则燥皂 蚤则燥灶 贼葬蚤造蚤灶早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皂燥凿藻泽
蕴陨 宰藻灶袁 再粤晕 粤蚤澡怎葬袁 匀哉粤晕郧 匝蚤怎曾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圆怨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泽泽藻泽泽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悦怎责则藻泽泽怎泽 糟澡藻灶早蚤葬灶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泽 蚤灶 贼澡藻 凿则赠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在葬早怎灶葬燥 砸蚤增藻则袁 蕴蚤 糟燥怎灶贼赠 燥枣 杂蚤糟澡怎葬灶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蕴陨 阅燥灶早泽澡藻灶早袁 蕴哉韵 阅葬袁 杂匀陨 在怎燥皂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孕葬藻则葬则早赠则燥责泽 藻凿蚤贼葬 栽葬灶葬噪葬 泽贼燥糟噪 蚤灶 酝蚤灶灶葬灶鄄栽葬蚤憎葬灶 月葬灶噪 云蚤泽澡蚤灶早 郧则燥怎灶凿
悦粤陨 允蚤葬灶凿蚤袁杂哉 郧怎燥择蚤葬灶早袁酝粤 悦澡葬燥袁藻贼 葬造 渊圆猿源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糟造葬泽泽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蚤灶 葬 泽皂葬造造 葬则藻葬 枣燥则 泽燥蚤造 泽藻则蚤藻泽 泽怎则增藻赠 葬灶凿 皂葬责责蚤灶早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贼澡藻 晕蚤灶早扎澡藻灶 澡蚤造造泽袁 悦澡蚤灶葬
蕴哉 匀葬燥凿燥灶早袁 孕粤晕 允蚤葬灶躁怎灶袁 云哉 悦澡怎葬灶糟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糟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燥灶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早则燥憎蚤灶早 责藻则蚤燥凿 葬灶凿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憎葬贼藻则 则藻择怎蚤则藻皂藻灶贼泽 蚤灶 贼澡藻 灶燥则贼澡 糟澡蚤灶葬 责造葬蚤灶
匀哉 宰藻蚤袁再粤晕 悦澡葬灶早则燥灶早袁蕴陨 再蚤灶早糟澡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猿远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云葬糟贼燥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枣 糟葬则遭燥灶 蚤灶贼藻灶泽蚤贼赠 蚤灶 载蚤葬皂藻灶 悦蚤贼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蕴酝阅陨 皂藻贼澡燥凿
蕴陨哉 再怎葬灶袁 蕴陨 载蚤葬灶早赠葬灶早袁 蕴陨晕 允蚤葬灶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猿苑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凿藻曾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泽怎泽贼葬蚤灶葬遭造藻 造蚤增藻造蚤澡燥燥凿泽 藻糟燥贼燥怎则蚤泽皂 泽贼则葬贼藻早赠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憎葬灶早躁蚤葬扎澡葬蚤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蚤灶 遭葬蚤赠葬灶早凿蚤葬灶
憎藻贼造葬灶凿 灶葬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则增藻袁匀藻遭藻蚤 宰粤晕郧 允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躁怎灶袁 杂匀陨 蕴蚤灶早 渊圆猿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泽贼藻皂 泽葬责 枣造燥憎 则葬贼藻 燥枣 造蚤贼糟澡蚤 贼则藻藻泽 葬灶凿 皂藻贼藻燥则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云粤晕 悦澡葬燥袁 匝陨哉 再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陨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源园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灶 糟燥灶贼则燥造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遭藻贼澡赠造蚤凿 责葬则葬泽蚤贼燥蚤凿泽 燥灶 责藻泽贼 蚤灶泽藻糟贼泽 蚤灶凿燥燥则院 葬 糟葬泽藻 燥枣 杂糟造藻则燥凿藻则皂怎泽 泽责援 渊匀赠皂藻灶燥责贼藻则葬院
月藻贼澡赠造蚤凿葬藻冤 在匀粤晕 酝葬燥噪怎蚤袁 再粤晕郧 在澡燥灶早择蚤袁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源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栽澡藻 凿赠灶葬皂蚤糟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澡藻则凿泽皂藻灶 憎藻造造鄄遭藻蚤灶早 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泽藻则增蚤糟藻泽 蚤灶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院 贼葬噪藻 载蚤造蚤灶早怎燥造藻 蕴藻葬早怎藻
葬泽 藻曾葬皂责造藻 阅粤陨 郧怎葬灶早泽澡怎燥袁 晕粤 砸蚤泽怎袁 阅韵晕郧 载蚤葬燥遭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源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藻糟燥鄄葬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赠葬则凿泽 蚤灶 贼澡则藻藻 早燥则早藻泽 则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葬则藻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葬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灶燥灶鄄责燥蚤灶贼 泽燥怎则糟藻 责燥造造怎贼蚤燥灶 扎燥灶藻泽
蕴陨哉 允怎葬灶袁 载陨耘 匝蚤葬灶袁 晕蚤 允蚤怎责葬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源猿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葬 贼则葬灶泽藻糟贼 蚤灶 葬 澡蚤造造赠 怎则遭葬灶 葬则藻葬 蚤灶 悦澡蚤灶葬 枣则燥皂 贼澡藻 责藻则泽责藻糟贼蚤增藻 燥枣 贼则葬灶泽责燥则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则则蚤凿燥则 泽责则葬憎造
蕴譈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阅粤陨 云怎择蚤葬灶早袁在匀韵哉 匝蚤早葬灶早 渊圆源源圆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缘源圆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于贵瑞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怨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缘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怨 渊酝葬赠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