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vulnerability driving mechanism analysis

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苑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源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青藏高原东北部 缘园园园 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
何奕忻袁吴摇 宁袁朱求安袁等 渊员远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天山云杉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阿米娜木窑艾力袁常顺利袁张毓涛袁等 渊员远圆远冤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小兴安岭红松日径向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李兴欢袁刘瑞鹏袁毛子军袁等 渊员远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采伐剩余物对林地表层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吴波波袁郭剑芬袁吴君君袁等 渊员远源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土壤大团聚体特征 白秀梅袁韩有志袁郭汉清 渊员远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思茅松天然林树冠结构模型 欧光龙袁肖义发袁王俊峰袁等 渊员远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镁缺乏和过量胁迫对纽荷尔脐橙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凌丽俐袁黄摇 翼袁彭良志袁等 渊员远苑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斑块生境中食果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 李摇 宁袁王摇 征袁鲁长虎袁等 渊员远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重金属铅与两种淡水藻的相互作用 刘摇 璐袁闫摇 浩袁李摇 诚袁等 渊员远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刺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及其粒级结构周年变化 姜森颢袁周一兵袁唐伯平袁等 渊员远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控渊微囊冤藻鲢尧鳙排泄物光能与生长活性 王银平袁谷孝鸿袁曾庆飞袁等 渊员苑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五爪金龙中香豆素类物质含量及其对福寿螺尧水稻和稗草的影响 犹昌艳袁杨摇 宇袁胡摇 飞袁等 渊员苑员远冤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 林摇 柳袁金延飞袁陈德坤袁等 渊员苑圆缘冤噎噎
莱州湾鱼类群落同功能种团的季节变化 李摇 凡袁徐炳庆袁马元庆袁等 渊员苑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蒋摇 敏袁沈明星袁沈新平袁等 渊员苑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极端干旱条件下燕麦垄沟覆盖系统水生态过程 周摇 宏袁张恒嘉袁莫摇 非袁等 渊员苑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洪枯径流影响的 杂宰粤栽模型模拟分析 林炳青袁陈兴伟袁陈摇 莹袁等 渊员苑苑圆冤噎噎噎噎噎
近 圆园年青藏高原东北部禾本科牧草生育期变化特征 徐维新袁辛元春袁张摇 娟袁等 渊员苑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丽江城市不同区域景观美学 郭先华袁赵千钧袁崔胜辉袁等 渊员苑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珠三角河网水域栅藻的时空分布特征 王摇 超袁李新辉袁赖子尼袁等 渊员愿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博斯腾湖细菌丰度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博雯袁汤祥明袁高摇 光袁等 渊员愿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遗传算法支持下土地利用空间分形特征尺度域的识别 吴摇 浩袁李摇 岩袁史文中袁等 渊员愿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 靳摇 翔袁徐摇 庆袁刘世荣袁等 渊员愿猿员冤噎噎噎噎
基于 耘杂阅粤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热点区域及其变动研究 冯永玖袁陈新军袁杨铭霞袁等 渊员愿源员冤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基于居民生态认知的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空间分异研究要要要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
高摇 琴袁敖长林袁陈红光袁等 渊员愿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浑河河水及其沿岸地下水污染特征 崔摇 健袁都基众袁王晓光 渊员愿远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余中元袁李摇 波袁张新时 渊员愿苑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研究简报
等渗 晕葬悦造和 悦葬渊晕韵猿冤 圆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周摇 珩袁郭世荣袁邵慧娟袁等 渊员愿愿园冤噎噎噎
专家观点
关于野生态保护和建设冶名称和内涵的探讨 沈国舫 渊员愿怨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愿圆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圆怨鄢圆园员源鄄园源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红豆杉人工林要要要红豆杉为常绿针叶乔木袁树高可达 圆缘皂袁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遥 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袁具有独
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袁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尧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袁是世界公认的抗癌药遥 红豆杉在我
国共有 源个种和 员个变种袁即云南红豆杉尧西藏红豆杉尧东北红豆杉尧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渊变种冤遥 由于天然红
豆杉稀缺袁国家严禁采伐利用袁因而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采取人工种植的方法生产利用遥 人工种植的南方红豆杉在
南方山区多呈斑块状分布袁斑块生境中鸟类对红豆杉种子的传播有重要的影响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7 期
2014年 4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7
Apr.,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海南省高校科研项目(Hjkj2013鄄 26);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背景下海南旅游用地生态安全格
局演变及调控机制研究);海南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海南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评价及生态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41161091)
收稿日期:2012鄄10鄄23;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3鄄04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lib@ bnu.edu.cn
DOI: 10.5846 / stxb201210231472
余中元,李波,张新时.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生态学报,2014,34(7):1870鄄1879.
Yu Z Y,Li B,Zhang X S.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vulnerability driving mechanism analysi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7):1870鄄1879.
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余中元1,2,李摇 波2,*,张新时2,3
(1.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口摇 571158;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875;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摇 100093)
摘要: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态系统复合结构。 “社会生态系统冶(SES)理念是当今世
界生态系统分析的新思路,它立足于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指标,突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以人地和谐、综合的思想,分析
和解决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和综合研究已成为脆弱性研究的趋势。 综述了“社会生态系
统冶概念、结构、特征和属性,分析了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内涵,结合“压力鄄状态鄄响应冶模型(PSR)和“暴露度鄄敏感性鄄恢复力冶
模型,从社会鄄经济鄄生态复合系统角度,从风险(压力)、敏感性、应对能力三方面对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进行分析,最
后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研究进展;脆弱性;驱动机制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vulnerability driving mechanism analysis
YU Zhongyuan1,2,LI Bo2,*,ZHANG Xinshi2,3
1 College of Tourism & Geograph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Colleg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China
3 Lab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China
Abstract: The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and social economic elements makes the compound
structure of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ES). SES concept is a new way of thinking in ecological system analysis, which,
based on the social鄄ecological鄄economic composite indica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human鄄earth relationship
and system integration methodology, analyzes and solves ecological and social economic problems,highlighting the integrity
of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And driving mechanism analysis of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SES
vulnerability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vulnerability research. This paper(1) elaborates the plyabil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threshold value, instability of succession and multiple balance states of SES, the initiative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driving rol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SES, and analyzes the attributes of SES, including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transformation, adaptive cycle and pathological dilemma, cross鄄scale interaction and panarchy phenomenon.
(2)explore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SES vulnerability, holding that SES vulnerability mainly includes three factors: risk
(pressure), sensitivity and adaptability, of which,risk ( pressure) is the power driving the system, constitute the SES
vulnerability. (3) combining the Pressure鄄State鄄Response model ( P鄄S鄄R) and Exposure鄄Sensitivity鄄Adaptability model,
builds driving mechanism analysis model of SES vulnerability, where the system pressure, sensitivity and adaptability are
http: / / www.ecologica.cn
respectively droven by lower鄄level driving factors: (1) Natural risk, planning goals and human disturbance compose risk
(pressure) factors of SES vulnerability,which may be generated by disturbance from internal as well as external system,
from the social economy as well as natural elements and maybe also from other different time鄄space scale system,
representing the pressure the system exposes to,(2)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struc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
cultural awareness and historical vulnerability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of SES, reflecting the inheren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when facing risks.(3)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science&technology&education,
happiness index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ffect SES忆s adaptability to disasters. At las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driving mechanism of SES vulner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ES);research review;vulnerability;driving mechanism
摇 摇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深入以及社
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
带来的压力的增强,生态脆弱性、脆弱生态区、脆弱
性评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 世纪 60 年代的
国际生物学计划( IBP)、70 年代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 以及 80 年代开始的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都把生态脆弱性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1]。
目前,脆弱性的概念逐渐演变成包含风险、敏感性、
适应性、恢复力等概念的集合。 涉及领域也逐渐由
自然生态系统扩大到生态经济系统、社会生态经济
复合系统。 脆弱性研究由最初只关注自然环境系统
的脆弱性逐渐扩展到探讨人文系统脆弱性[2鄄4]、人鄄
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5鄄6]的研究,覆盖经济、社会、环
境、制度等多维度领域[7]。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
统已相互渗透,纯自然的生态系统已被自然鄄社会鄄经
济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所取代。 社会、政策、文化、
历史、意识、社区组织、跨尺度联系等因素对系统脆
弱性的影响已日益明显,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
杂的因果关系,仅从自然生态系统来研究其脆弱性
已不适合脆弱性形成机制的实际,脆弱性研究需要
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系统研究。 以湖泊流域为
例,我国湖泊流域的治理多是从工程治理、生态治理
出发,以迅速恢复水环境为直接目的,为治理而治
理。 湖泊流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多尺
度相互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弄清湖泊流域生态系
统脆弱性机制是进行湖泊流域可持续治理的关键。
鉴于此,本文梳理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将“压
力鄄状态鄄响应冶模型(PSR)和“暴露度鄄敏感性鄄应对
能力冶模型结合,研究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驱动机
理,构建脆弱性分析框架,以期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
性研究提供借鉴。
1摇 社会生态系统概念、结构、特征和属性
1.1摇 社会生态系统的提出
摇 摇 20世纪下半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
的加剧,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对工业文
明进程进行反思。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的影响研
究在全球人口鄄资源鄄环境问题研究中成为焦点所在。
同时在环境问题研究中系统方法、生态学方法的应
用和人类以及社会因素对环境问题的驱动作用的分
析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态学的学科视野与理论方法
扩散到多门社会科学之中,而这一趋势被苏联学者
归纳为“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冶 [8]。 人类对生
态系统研究领域逐渐由自然生态系统扩大到人类活
动主导的社会生态系统领域。 马世骏[9]、赵景柱[10]
等提出“社会鄄经济鄄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冶的概念,表
达了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合的观
点。 在国外,Gumming 等学者[11]提出了“社会鄄生态
系统(SESs)冶的概念。 2009 年,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生态系统可持
续发展总体分析框架》一文,为解决长期困扰学界的
生态系统治理问题提出了理论指导,并为这个问题
的最终解决带来了曙光,引起了对社会生态系统理
论与实践探索的高度关注[12]。
1.2摇 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
Gumming[11]认为社会鄄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紧
密联系的复杂适应系统,具有不可预期、自组织、多
稳态、阈值效应、历史依赖等多种特征。 国内学者叶
俊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圈的基本功能单
1781摇 7期 摇 摇 摇 余中元摇 等: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元[13],是人类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
有机结合,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纵横交错、相互作
用、相互制约形成的[13鄄15]。
本文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是人、自然、社会组成的
复杂巨系统,是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藕合,是自然
环境、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治理、意识复合的巨系
统,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
他要素的连锁反应。 人类活动是系统变化的主要驱
动因素。 人类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所从
事的一切活动既要遵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也要遵从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由此促进其客体要素即自然
与社会的和谐进化与协同发展。 社会生态系统具有
地域性、政治性、历史性、文化性、演替性、范围的广
域性等多种特性。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为人类
解决社会问题及生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3摇 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
1.3.1摇 阈值的复合性和可变性
生态学中的“球鄄盆模型冶 [16]可以用来解释社会
生态系统如何在受到干扰时跨越阈值,从一个平衡
进入另一个平衡中去。 当系统与系统之间转换的焦
点鄄阈值一旦被突破,就像球突破盆的边缘会滚入另
一个盆里一样,社会生态系统将会从一种稳态进入
另外一个稳态。
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远比自然生态系统
复杂,作用范围更加广泛。 社会生态系统阈值包含
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使得“阈值冶具有复合性和复
杂性。 异质性强烈的社会较容易自下而上地促进社
会和谐,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难以产生,即便产生也
较为容易被多元文化的社会所吸纳与溶解,因而具
有较宽泛的阈值。 社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复
杂并不等同于社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
更加稳定。 因为有人的能动性与文化因素在内,阈
值很容易被突破[14]和被人类所更改。
1.3.2摇 社会生态系统中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能
动性
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人与其生存的环
境,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是社会
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社会生
态系统中人类系统与生态系统不断耦合,相互作用,
在人类意识作用下,社会生态系统内的耦合作用方
向具有不确定性,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在很大程度
上左右了这种耦合作用的方向。
1.3.3摇 人类活动的驱动性
社会制度、政策、人类活动以及人所创造的文化
是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替的重要驱动因素。
人类活动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系统结构功能的
破坏,系统便会遭到严重的毁灭性打击或向另一种
不适合于人类利益的稳态演替。 受人类干扰较小的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高度自组织性,有一套良好的自
我调节与循环机制。 社会生态系统是复杂的自适应
系统,以没有系统级的意图或集中控制的自组织为
特征的。 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预见的能力和深
思熟虑的行动,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相比
于生态或物理系统因而有些不同[17鄄18]。 而随着人类
活动强度、效率和范围的扩展,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
愈来愈明显。
1.3.4摇 系统演替的不稳定性和多稳态性
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使社会生态系统
具有不可预期、自组织、非线性、阈值效应、历史依赖
和多稳态机制等特征[19鄄20]。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
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使得社会生态系统不确定性大为
提高。 外来干扰和系统内部活动的不断进行使得社
会生态系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当中。 由于阈值的
复合性,突发事件容易打断社会生态系统的平稳变
化而使其转入另一个稳态之中,即发生稳态的
转变[21]。
1.4摇 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
徐飞亮[15]认为社会生态系统包括三大基本结
构要素:人类群体、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 马世骏认为“无论是区域生态(城市、乡村、
城乡复合体等)还是全球生态(生物圈或生态圈),
都有其自然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冶 [22],并将社会生态
系统结构划分为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
系统。 奥斯特罗姆[12]认为,社会生态系统可以分成
不同的子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解成
不同的层级,其中资源系统(如特定的森林管理区)、
资源单位(如管理区内的树木以及其它植物、野生动
物的类型等)、管理系统(如管理区政府或其它组织、
管理区的规则和规则的制定等)、用户(如管理区内
以各种方式、出于不同目的使用资源的个人)是核心
子系统,直接影响社会生态系统最终的互动结果,同
时也受此互动结果的反作用。
278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5摇 社会生态系统的属性
1.5.1摇 恢复力或弹性
Gunderson和 Holling[23]将恢复力正式引入社会
生态系统;Holling[24]认为恢复力是系统经受干扰并
可维持其功能和控制的能力,即系统可以承受并可
维持其功能的干扰大小或“生态系统吸收变化并能
继续维持的能力量度冶,并对生态系统吸收改变量而
保持能力大小或对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的自身动
态平衡能力进行了研究。 Carpenter 和 Walker 等认
为恢复力是在社会生态系统进入到一个由其它过程
集合控制的稳态之前系统可以承受干扰的大小[25],
是系统能够承受且可以保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
以及对结构、功能的反馈在本质上不发生改变的干
扰强度。 恢复力研究在社会科学及环境变化领域
中,在政府部门的日常运作、区域发展、经济管理乃
至恐怖袭击的预警措中施都有涉及[26],出现了生态
学、经济学、人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
局面[27]。
1.5.2摇 适应力
适应力是指参与系统的行为者管理系统弹性的
能力。 一般来说,自组织是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主要
特点。 人类行为主导着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
统的适应力是人类管理自身行为的主要途径。 人类
行为的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影响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
力[28]。 人类有目的性的管理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
力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成功的跨越不理想的系统稳态
或者是否能成功的进入一个理想的系统稳态。
1.5.3摇 变革力或转化力
变革能力是当现有的系统是不再适宜现有状态
时,创建一个全新系统的能力。 社会生态系统有时
会陷入一个具有恢复力但是不理想的稳态,这种情
形下采取适应力策略并不是最佳选择。 摆脱这样的
稳态可能会需要大的外部干预或者内部变革带来的
变化[18],即需要借助转化力策略。 转化一个社会生
态系统可以是资源危机引发的,或者由社会价值观
的变化驱动的对过去的失败政策和行动的认知的一
种回应[29]。
1.5.4摇 适应性循环与病态困境
(1)适应性循环
以 Holling[30]为首的著名国际性学术组织“恢复
力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冶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
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机制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
社会生态系统将依次经过开发( r)、保护(K)、释放
(赘)和更新(琢)4个阶段,构成一个适应性循环。 适
应性循环可被用来解释或描述自然、经济或社会系
统的行为,具有普适性[18,31]。
r阶段具有资源的可用性,结构的累积性和系统
的高韧性;系统结构和系统组件之间的联系增加,需
要更多的资源和能源进行维护。 K 阶段,系统增长
放缓,相互关联日益紧密,变得不灵活以及更多易受
外部干扰。 从 r 到 K 将生产和积累最大化,稳定增
长;潜力增大、连通度增加,恢复力降低,系统变得更
加脆弱。 释放阶段(赘),系统的僵硬度逐渐趋于临
界水平,在干扰的作用下系统随时可能崩溃。 由于
系统的低恢复力,以前微不足道的干扰,此刻可能导
致巨大的危机和转变,导致“创造性毁灭冶,被束缚的
资源得以释放,累积的结构受到坍塌,最终导致另一
个新周期阶段 琢的到来,一个新奇的事物得以产生,
潜力和恢复力逐渐增强,此时各要素间连通度依然
较低。 赘到 琢的过程系统以外的联系的格局和构成
至关重要的,资源和联系如信任,自我决策制度、社
会网络、物质资本,或金融资源在这些阶段将发挥重
要作用[32],更新阶段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前一过
程积累的变化、创新、资本等在本阶段中将进行分类
和重组,同时系统中出现了无秩序的状态。 在这样
期间管理者需要考虑多种途径,维护关键资源和管
理跨尺度联系增加期望的结果出现的概率。
在区域发展和经济管理的案例中,适应性循环
的属性也已经用来解释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应对危
机时的各种反应[33]。 适应性循环是基于生态系统
演替的传统观点之上,并对其加以补充和延伸。
(2)病态困境
适应性循环中系统由于多种原因,偏离了适应
性循环称为进入了病态的困境,可包括贫困困境、僵
化困境、锁定困境和未知困境[34]。 Holling 等[18]对
贫穷困境和僵化困境进行了辨识,认为贫穷困境中,
系统的潜力、恢复力、适应力的特征处于低值,形成
了一个不可持续的枯竭系统。 若对某一自然资源过
分依赖,如对土地潜能过分开发,超过自身可承受能
力时,同时缺乏适应性创新机制,则社会生态系统容
易进入贫穷困境,并导致系统的最终瓦解。 在我国
的矿业枯竭型城市中体现较为明显。 在僵化困境中
3781摇 7期 摇 摇 摇 余中元摇 等: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系统组织成员之间和其机构变得高度连接、僵化和
无弹性。 锁定困境中系统具有低潜能、高连通度和
高恢复力。
1.5.5摇 跨尺度联系或扰沌(Panarchy)现象
Holling[31]在层次结构[35]的基础上,提出了扰沌
概念,认为扰沌是描述复杂适应性系统进化本质的
术语,是复杂适应系统嵌套在适应性循环中的“层
次冶 [31],是跨尺度的联结模式,其结构是通过演化而
产生的。 系统内不同尺度,不同等级的循环通过“记
忆冶或“反抗冶相互作用。 记忆是通过利用在较大尺
度、较缓慢循环中积累和储存的潜力进行更新。 即
当某一层次发生灾变后的重生过程中,其处于 K 阶
段的上一层次会对其起很大影响作用。 “反抗冶是用
来描述源于更小的尺度变化,但穿越尺度到更广泛
的空间尺度上或更长时间尺度,是低层次的相互作
用在一定时候会产生高层次的适应性循环。 “反抗冶
会在一个循环中引发关键性的变化,使系统运行到
一个更大尺度、更缓慢循环的脆弱阶段。
扰沌模型既体现了创造性又体现了保守性,进
一步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社会生态系统扰沌
轨迹取决于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跨尺度联系。 尺
度之间的等级联系提供了机会使高尺度的记忆和学
习影响更新低尺度系统或促进或抑制低尺度系统中
新轨迹的产生。 同时不可忽略低尺度的由下而上的
扰动以及各种扰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整个社会生
态系统的不稳定。 扰沌是一套具有普适性的理论,
已成为构建恢复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生
态系统振兴和修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2摇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2.1摇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内涵
脆弱性的概念起始于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脆弱性常用来描述相关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易于受到影响和破坏,并缺乏抗拒干扰和恢复初始
状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36]。 IPCC 第三次评
估报告[37]认为气候变化研究中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指系统容易遭受或没有能力对付气候变化(包括气
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不利影响的程度,是某一系
统气候的变率特征、幅度、变化速率及其敏感性和适
应能力的函数。 生态系统脆弱性包括生态系统的敏
感性和生态恢复力[38]。
类似的定义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指面临风险
(压力)情况下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程度和应对能
力,是其演替阶段所具有的功能结构的综合反映,是
系统所受压力和自身敏感性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
会生态系统压力源于其所处的风险威胁和内部的演
替机制,在压力面前系统所具有的弹性决定于其对
威胁的敏感程度,在风险面前能否迅速作出反应规
避风险或从灾难中恢复及其所采用的方式决定于社
会生态系统所具备的应对能力。 风险、应对能力和
敏感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脆
弱性。 风险增大,系统敏感性增强和应对能力减弱
都会使系统脆弱性增强。 当脆弱性达到一定程度和
具有相当的风险时,系统会发生变革,走向另一循环
阶段或进入另一种稳态。
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在不断演替变化的,
不同的演替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和跨尺度联
系。 系统与其上级或更大尺度或相同尺度的其他系
统,与过去的脆弱状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
着时空的相互作用,给系统带来压力或影响其敏感
性和应对能力。
2.2摇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模型建立
脆弱性驱动因素是脆弱性评价的依据和脆弱性
调控的对象。 脆弱性评价的目的是反映系统面对风
险的敏感性程度和应对能力,反映脆弱性的形成机
制,为脆弱性调控提供方向。 目前的脆弱性评价多
是针对生态系统的评价,针对社会生态系统的评价
还较为少见,也没有见到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的
建立。
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的界定、社会生
态系统结构特征和属性、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本
文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1)系统
所经受的风险(压力);(2)系统的敏感性;(3)系统
的应对能力。 系统所经受的风险(压力)是系统的动
力系统,是产生系统脆弱性的驱动因素和原动力;敏
感性是系统自身在应对外来和内部干扰表现出来的
特质,是脆弱性形成的物质基础;应对力是系统面临
风险时表现出来的反应。 系统所经受的风险 (压
力)、敏感性、应对能力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体系。
压力鄄状态鄄响应(P鄄S鄄R)结构模型是评估资源
利用和持续发展的模型之一。 其中压力指标用以表
478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征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
系统,状态指标用以表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系统
状态,反应指标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进
程所采取的对策。 本文将压力鄄状态鄄响应(P鄄S鄄R)
模型和暴露度鄄敏感性鄄应对能力模型结合起来,构建
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的驱动机制模型。 在模型
中,系统压力、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又分别由次一级的
驱动因素驱动。 自然风险、规划目标和人为干扰对
社会生态系统形成对社会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因
素,也反应了系统承受的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来自
社会经济和自然的以及不同时空尺度要素对系统的
干扰所产生的压力;自然环境、经济结构、资源利用、
文化意识、历史脆弱性决定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
反应了系统面对风险时所固有的反应特质,即所处
的状态;环境管理、生态效率、科技教育、幸福指数、
社区组织影响系统的应对能力,即系统所作出响应
和应变的能力。
图 1摇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机制示意图
Fig.1摇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vulnerability driving mechanism
2.3摇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因素分析
2.3.1摇 风险(压力)驱动因素
(1)自然风险
来自自然的压力或风险是诱发社会生态系统的
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地质灾害、生态
风险等。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降水变率增大,暴雨
导致农田大量的水土和营养物质的流失、污染物冲
刷、农作物的减产,甚至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灾
害。 频发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可能导致环境的破坏、疾病的流行、供给排放系统、
物质信息传输系统、交通系统的不畅和生命财产的
损失。 气候异常、降水减少、生态破坏可能导致物种
基因突变、种群结构的变化、外来物质侵入、病虫害
的发生和生产力的变化。
(2)人为干扰
人类活动如生产活动、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交
通运输、规划目标都会对社会生态系统形成巨大压
力,是社会生态系统主导的驱动因素,尤其是近年来
表现十分明显。 城鄄镇鄄村用地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
导致景观破碎,导致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的改变;陡
坡种植、网箱养殖、毁林开荒、围湖垦殖、化肥农药的
过量施用、菜地农膜的大量施用导致水土流失和土
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形成农村面源污染;河滩采砂,
开山取石、采矿导致了景观的破碎和水土流失、湖
泊、河流营养物质富集和生物生境的破坏。
(3)规划目标
超过生态承载力和过于超前的城市或区域规划
导致人口急剧增加、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城市建设
5781摇 7期 摇 摇 摇 余中元摇 等: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用地的大量增加、资源的过量耗费、城鄄镇鄄村城市化
土地利用加强、过境交通的增加,对区域生态环境和
资源形成巨大压力,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巨大的影
响。 大的发展规划和对 GDP 的疯狂追求给社会生
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3.2摇 敏感性驱动因素
(1)自然环境
土地和生态环境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因素和限制因素。 森林使土
壤免受降水冲刷,提供生活栖息地和种子资源库,调
节区域小气候;土壤坡度、植被覆盖、土壤保护措施、
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地可蚀性,地层结构的稳定性
和土壤基底岩层影响城市抗震抗灾能力、泥石流、滑
坡等灾害的发生率、土壤的发育、理化性质的改变、
水土流失和径流特征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当
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能够支持系统较大的承
载力和较优质的生态服务功能,系统应对压力的能
力就会增强,其系统敏感性就会减弱;相反,系统将
具有固有的敏感性。 如自然环境所导致地方病、水
土流失的发生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不利的社会经
济发展条件等导致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
(2)经济要素结构
工业发展尤其是传统工业容易引起环境污染、
土地占用、资源和能源的耗费,第三产业则提高了产
品的技术含量和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市民的文化生
活水平,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低收入
导致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或农业持续投入减
少,甚至弃耕;导致城市贫民窟的出现、犯罪率的上
升、消费需求下降、家庭教育投资、健身投资减弱。
建设用地挤占生活和生态用地,导致城市用于生活
娱乐、生态建设用地的减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
化;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不利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
用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废物的集中处理,不利
于农村地方归属感的形成、社区文化和邻里关系的
发展。 距离城区远近影响农民的经济决策,近郊区
农民会减少对土地的依赖和投入,等待被占用;或选
择建设出租房或小产权房供出租和出卖赚钱,或经
营养殖业或菜地增加收入。 交通通达性增强与外界
的物质和信息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城区的
污染、交通等人类干扰也会增加对附近农村生态的
压力。 经济要素结构是社会生态系统敏感性形成的
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升级及高端化、经济要素的优
质化及其恰当组合和空间布局能减少社会生态系统
敏感性。
(3)资源利用
水资源直接影响着农业、渔业及其他各业的生
产、人们生活和人类福祉,水资源短缺导致生产力下
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的恶化和污染和对大自然
进行广种薄收式的掠夺。 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
碳排放、空气污染,废弃固体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资源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地资源的承载力缺
乏,增强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过分
依赖外来资源,在灾害来临时容易引起经济链条的
中断和社会的恐慌。 资源的丰富程度、水资源、能源
等资源的供应状况及利用情况及消耗情况影响区域
系统自适应的能力和面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4)文化意识
生态环境意识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自
觉维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利于人与自然
的和谐相处。 宗教信仰对大自然的敬畏可以减轻对
金钱的追求,减少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减少对大自然
的破坏,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地方归属感、邻里和
谐、彼此信任的社区文化萌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
识。 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深厚
的地方归属感使人们能精诚团结地应对灾难,保护
自然。
(5)脆弱性历史
社会生态系统性状是过去的延续和未来的基
础。 过去的灾难会引起人们对灾难的过度恐慌及过
多的防范,过多的灾害又会使人们失去对灾害的警
惕,引起人们对灾害的过激应对,影响社会生态系统
的应对阈值,不恰当地耗费财力、物力和精力,引起
社会和生活的不安定现象的产生。
2.3.3摇 应对能力驱动因素
(1)生产效率
单位 GDP 能耗低体现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充分利用自然能,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好的
效益。 单位面积产值高表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
资源利用的减量化、生产高效化,减轻对大自然的破
坏和对资源的消耗。 低 GDP 能耗和高单位面积产
值和高社会效益会使社会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应对
灾害的能力。
678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环境管理
随着土地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类对
生态服务的需求增强。 生态村和自然保护区体现了
土地利用的理念和结构的变化。 废物处理率和环境
投资、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效果、环境管理的民主性和
群众参与性体现了相关部门环境保护的能力、决心、
理念和方式。 优质和有效的环境管理能提高系统应
对风险的能力,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
(3)科技教育
生态系统的思想、生态化的理念可用于人类的
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娱乐的管理之中。 生态技术
是生产生活生态化的技术保障。 科技活动能提升人
们思想和行为的素质,营造生态保护的氛围,提升生
产能力。 教育使人们对环境道德、生态道德和可持
续发展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
用更加到位,对灾害的认识和防灾知识和技能的掌
握更加准确和科学。 良好的教育和较高的科学技术
水平可以减少灾害损失,提高抗灾效益,增强对环保
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减少对灾害的恐慌,危护社
会稳定。 重视教育和发展科学技术是减小社会生态
系统脆弱性的重要途径。
(4)幸福指数
随着人类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生活境界、思想
境界达到一定水平、人类福祉观念的提升,人类对环
境的重视程度会大大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愿也更
加强烈。 为了谋生不择手段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
资源,会出现很多生态和社会问题。 社会福利水平
高,人们生活得到保障,可以降低犯罪率、降低对自
然和社会资源的掠夺,增强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彼此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社区邻里和睦、社会安定
团结、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社会生态系统稳定繁荣,
脆弱性降低。
(5)跨尺度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尺度的系统。 一个特定
的社会生态系统从属于其上的系统,同时包含更小
的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系统与上下生态系
统、同级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
制约的关系。 正是这种跨尺度影响使社会生态系统
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阈值的复合性,同时也给人
类对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调控提供了多种机会和
模态。
3摇 讨论
3.1摇 理清脆弱性分析思路,开展脆弱性评价。 脆弱
性机制分析揭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形成过
程、影响因素、演变趋势,为脆弱性评价的指标选取
和脆弱性评价结果的分析应用提供框架。 在分析实
践中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
和研究的需要设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做定量评
价分析,以适应区域和系统的差异,同时兼顾可
比性。
3.2摇 改变区域发展的理念,提升综合效益。 将社会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分析机制常规化、区域化、行政化
和定量化,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对区域发
展起到评价、预警、监督、管理、导向等重要作用。 社
会生态系统理念下的区域发展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
环境生态的需要,不主张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和牺牲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生态系统
理念的脆弱性分析强调社会政治、民主法律、宗教、
文化、意识等非物质因素的驱动作用,有利于生态系
统的社会治理;有利于将脆弱性治理与和谐社会发
展、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区域政策联系和整合
起来,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和民
主法治建设,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通过生态建设产
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建立适应自然的生态生产
范式[39],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谋求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人类福利的提升。
3.3摇 关注人的发展和管理,强调自下而上的治理。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关注人的发展和自下而上
的环境治理和跨尺度的影响力,可以提高工程和技
术在生态治理中的效益;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和防
范脆弱性的发生。 社会生态系统治理中要多关注社
会生态系统中人的生存途径、生存生活方式、福利水
平,关注地方知识的获取和传承,培育社区组织、民
间组织,人际信任,领导力,增强社会资本,提高民众
参与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建设
自组织的开放的社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跨尺度的
影响,提高社会生态系统抗拒风险的能力。
3.4摇 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实现人地双向适应。 人
类在自然面前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是无能为力,一
方面人类需要根据资源生态承载力调适人类活动,
使其不至于跨越阈值,另一方面人类需要对自然生
7781摇 7期 摇 摇 摇 余中元摇 等: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态系统进行调适,以适应人类的发展。 人类可利用
社会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的驱动性、主体性和系统
的多稳态特性和系统的不稳定性和高度不确定性,
通过脆弱性方向和程度的调控,合理调整社会生态
系统演进的速度、节律、甚至方向。 或顺应或修复或
变革,使其摆脱不良的稳态而进入人类所需要的稳
态中。
3.5摇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传统的生态系统
脆弱性分析重视统计数据的调查或野外采集数据。
本研究中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更多地要依赖市
民调查和文献阅读,需要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从社会经济角度寻找系统脆弱性的驱动因素。 分析
中可能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对指标的设置存在个人
偏好,在调查数据采集和整理中也存在一些主观因
素,驱动因素存在地方差异,影响分析结果的可比
性,同时耗费较大。 加之社会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
不同尺度系统之间、系统内外、人类、社会、生态之间
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跨尺度影响,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量化评价还存在相当的难度。
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
价提供了分析框架,今后可以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
或者局域设计脆弱性评价指标(替代性指标)体系进
行定量化研究,根据脆弱性驱动机制建立一个适应
性管理框架,同时可以考虑情景设定与分析在脆弱
性机制和脆弱性调控分析中的应用。
References:
[ 1 ]摇 Zhang Z S, Sun W, Zhou Y Z. Quantitatively assessment of eco鄄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 tropic coastal arid area: a case
study of Leizhou peninsula.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8, 28
(1): 125鄄130.
[ 2 ] 摇 Adrianto L, Matsuda Y. Developing 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dices
of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in small island region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2, 22(4): 393鄄414.
[ 3 ] 摇 Cutter S L, Boruff B J, Shirley W L.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3, 84(2):
242鄄261.
[ 4 ] 摇 Eakin H, Luers A L.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social鄄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6, 31(1): 365鄄394.
[ 5 ] 摇 Turner B L II, Kasperson R E, Matsone P A, McCarthy J J,
Corell R W, Christensen L, Eckley N, Kasperson J X, Luers A,
Martello M L, Polsky C, Pulsipher A, Schiller A. 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14): 8074鄄8079.
[ 6 ] 摇 Turner B L II, Matson P A, McCarthy J J, McCarthy J J, Corell
R W, Christensen L, Eckley N, Hovelsrud鄄Broda G K,
Kasperson J X, Kasperson R E, Luers A, Martello M L,
Mathiesen S, Naylor R, Polsky C, Pulsipher A, Schiller A, Selin
H, Tyler N. Illustrating the coupled human鄄environment system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Three case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14): 8080鄄8085.
[ 7 ] 摇 Birkmann J.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16鄄18.
[ 8 ] 摇 Ye J. From natural ecology to social ecology. Journal of Xi忆 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06, 26(3): 49鄄54.
[ 9 ] 摇 Ma S J, Wang S R. The social鄄economic鄄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1鄄9.
[10] 摇 Zhao J Z, Ouyang Z Y, Wu G.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鄄Economic鄄Natural Compound Syste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9.
[11] 摇 Cumming G S, Barnes G, Perz S, Schmink M, Sieving K E,
Southworth J, Binford M, Holt R D, Stickler C, Van Holt T. An
exploratory framework for the empirical measurement of resilience.
Ecosystems, 2005, 8(8): 975鄄987.
[12] 摇 Ostrom E.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鄄ecological systems. Science, 2009, 325(5939): 419鄄422.
[13] 摇 Ye J.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huaman鄄earth relationship: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science and social ecology.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7, ( 4):
9鄄14.
[14] 摇 Ma D M, Li H Q.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Dongyue Tribune,
2011, 32(11): 131鄄134.
[15] 摇 Xu F L. Study on low carbon economy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Bridge of Century, 2011, (5): 72鄄73.
[16] 摇 Van Nes E H, Scheffer M. Large species shifts triggered by small
force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4, 164(2): 255鄄266.
[17] 摇 Walker B, Gunderson L H, Kinzig A, Folke C, Carpenter S,
Schultz L. A handful of heuristics and some propos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resilience in social鄄ecological systems. Ecology and
Society, 2006, 11(1): 13.
[18] 摇 Gunderson L H, Holling C S. Panarchy: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s in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2002.
[19] 摇 Beisner B E, Haydon D T, Cuddington K.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in ecology.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 1(7): 376鄄382.
[20] 摇 Walker B, Holling C S, Carpenter S R, Kinzig A.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鄄ecological systems.
Ecology and Society, 2004, 9(2): 5鄄6.
878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1]摇 Scheffer M, Carpenter S R, Foley J A, Folke C, Walker B.
Catastrophic shifts in ecosystems. Nature, 2001, 413 ( 6856):
591鄄596.
[22] 摇 Ma S J, Wang R S. Complexity research. Beijing: Science
Press,1993.
[23] 摇 Holling C S.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systems. Ecosystems, 2001, 4 ( 5 ):
390鄄405.
[24] 摇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 4(1): 1鄄23.
[25] 摇 Adger W N.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re they related?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0, 24(3): 347鄄364.
[26] 摇 Sun J, Wang J, Yang X J. An overview on the resilience of social鄄
ecological system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 ( 12 ):
5371鄄5381.
[27] 摇 Chen Y L, Yang X Y. Tourism social鄄ecological systems and
resil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5(11): 205鄄211.
[28] 摇 Berkes F, Colding J, Folke C. Navigating Social鄄Ecological
Systems: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Complexity and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9] 摇 Gunderson L H, Holling C S, Light S S. Barriers and Bridges to
the Renewal of Eco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Cambrid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30] 摇 Holling C S. The resilie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local surprise
and global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iosphe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92鄄317.
[31] 摇 Walker B, Holling C S, Carpenter S R, Kinzig A.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鄄ecological system.
Ecology and Society, 2004, 9(2): 5鄄13.
[32] 摇 Adger W N, Hughes T P, Folke C, Carpenter S R, Rockstr觟m J.
Social鄄ecological resilience to coastal disasters. Science, 2005,
309(5737): 1036鄄1039.
[33] 摇 Folke C, Carpenter S, Elmqvist, Gunderson L, Holling C S,
Walker B.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adaptive capacity in a world of transformations. Ambio, 2002, 31
(5): 437鄄440.
[34] 摇 Allison H E, Hobbs R J. Resilience, adaptive capacity, and the
lock鄄in trap of the Western Australian agricultural region. Ecology
and Society, 2004, 9(1): 3鄄27.
[35] 摇 Simon H A. The Organization of Complex Systems. Hierarchy
Theory: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 Systems. New York: Braziller,
1974: 3鄄27.
[36] 摇 Shang Y R. Vulnerability study鄄the new development of
synthetized study on natural disasters.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 19(2): 73鄄77.
[37] 摇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75鄄103.
[38] 摇 Zhang Y N, Wang K L, Zhang W, Chen H S, He X Y.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co鄄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in karst
regions of Northwest Guangxi.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
(2): 749鄄757.
[39] 摇 Zhang X S, Shi P 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ginal ecosystem
management鄄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eco鄄productive paradigm of
grassland and farming鄄pastoral zone of North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 45(10): 1137鄄1138.
参考文献:
[ 1 ] 摇 张争胜,孙武,周永章. 热带滨海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定
量评价———以雷州半岛为例. 中国沙漠, 2008, 28 ( 1 ):
125鄄130.
[ 8 ] 摇 叶峻. 从自然生态学到社会生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006, 26(3): 49鄄54.
[ 9 ] 摇 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鄄经济鄄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
1984, 4(1): 1鄄9.
[10] 摇 赵景柱, 欧阳志云, 吴钢. 社会鄄经济鄄自然复合系统可持续发
展研究.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13] 摇 叶俊. 人天观:人体科学和社会生态学的哲学:哲学社会科学
版. 烟台大学学报, 1997, (4): 9鄄14.
[14] 摇 马道明, 李海强. 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与
差异性探析. 东岳论丛, 2011, 32(11): 131鄄134.
[15] 摇 徐飞亮.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低碳经济探微. 世纪桥,
2011, (5): 72鄄73.
[22] 摇 叶峻. 社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烟台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4(3): 250鄄258.
[26] 摇 孙晶,王俊,杨新军. 社会鄄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 生态学
报, 2007, 27(12): 5371鄄5381.
[27] 摇 陈娅玲, 杨新军. 旅游社会鄄生态系统及其恢复力研究. 干旱
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11): 205鄄211.
[36] 摇 商彦蕊.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 地域研
究与开发, 2000, 19(2): 73鄄77.
[38] 摇 张笑楠, 王克林, 张伟, 陈洪松, 何寻阳.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
生态环境脆弱性. 生态学报, 2009, 29(2): 749鄄757.
[39] 摇 张新时, 史培军. 边际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我国
北方草原与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鄄生产范式冶构建. 植物学
报, 2003, 45(10): 1137鄄1138.
9781摇 7期 摇 摇 摇 余中元摇 等: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苑 粤责则援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栽澡藻 缘园园园鄄赠藻葬则 糟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灶燥则贼澡藻葬泽贼藻则灶 匝蚤灶早澡葬蚤鄄栽蚤遭藻贼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 葬灶凿 澡蚤泽贼燥则蚤糟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赠 燥枣 在燥蚤早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泽
匀耘 再蚤曾蚤灶袁宰哉 晕蚤灶早袁在匀哉 匝蚤怎忆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远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则怎造藻 燥枣 孕蚤糟藻葬 泽糟澡则藻灶噪蚤葬灶葬 枣燥则藻泽贼忆泽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蚤贼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枣葬糟贼燥则泽
粤皂蚤灶藻皂 耘蕴陨袁 悦匀粤晕郧 杂澡怎灶造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贼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圆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阅葬蚤造赠 泽贼藻皂 则葬凿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孕蚤灶怎泽 噪燥则葬蚤藻灶泽蚤泽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贼燥 皂藻贼藻燥则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蚤灶 载蚤葬燥曾蚤灶早忆 葬灶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
蕴陨 载蚤灶早澡怎葬灶袁蕴陨哉 砸怎蚤责藻灶早袁酝粤韵 在蚤躁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远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造燥早早蚤灶早 则藻泽蚤凿怎藻泽 燥灶 泽怎则枣葬糟藻 泽燥蚤造 遭蚤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葬灶凿 藻灶扎赠皂葬贼蚤糟 葬糟贼蚤增蚤贼赠
宰哉 月燥遭燥袁 郧哉韵 允蚤葬灶枣藻灶袁 宰哉 允怎灶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源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葬糟则燥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泽 怎灶凿藻则 贼赠责蚤糟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泽 蚤灶 孕葬灶早择怎葬灶早燥怎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
月粤陨 载蚤怎皂藻蚤袁匀粤晕 再燥怎扎澡蚤袁郧哉韵 匀葬灶择蚤灶早 渊员远缘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燥凿藻造蚤灶早 贼则藻藻 糟则燥憎灶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燥枣 杂蚤皂葬燥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噪藻泽蚤赠葬 增葬则援 造葬灶早遭蚤葬灶藻灶泽蚤泽冤 灶葬贼怎则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
韵哉 郧怎葬灶早造燥灶早袁 载陨粤韵 再蚤枣葬袁 宰粤晕郧 允怎灶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远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皂葬早灶藻泽蚤怎皂 凿藻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葬灶凿 藻曾糟藻泽泽 燥灶 糟澡造燥则燥责澡赠造造 枣造怎燥则藻泽糟藻灶糟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晕藻憎澡葬造造 灶葬增藻造 燥则葬灶早藻 造藻葬增藻泽
蕴陨晕郧 蕴蚤造蚤袁 匀哉粤晕郧 再蚤袁 孕耘晕郧 蕴蚤葬灶早扎澡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苑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藻凿 枣燥则葬早蚤灶早 葬灶凿 凿蚤泽责藻则泽葬造 燥枣 悦澡蚤灶藻泽藻 赠藻憎 渊栽葬曾怎泽 糟澡蚤灶藻灶泽蚤泽 增葬则援 皂葬蚤则藻蚤冤 遭赠 枣则怎早蚤增燥则燥怎泽 遭蚤则凿泽 憎蚤贼澡蚤灶 责葬贼糟澡赠 澡葬遭蚤贼葬贼泽
蕴陨 晕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在澡藻灶早袁 蕴哉 悦澡葬灶早澡怎袁 藻贼 葬造早 渊员远愿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贼藻则葬糟贼蚤燥灶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澡藻葬增赠 皂藻贼葬造 造藻葬凿 葬灶凿 贼憎燥 枣则藻泽澡憎葬贼藻则 葬造早葬藻 蕴陨哉 蕴怎袁 再粤晕 匀葬燥袁 蕴陨 悦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灶怎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贼澡藻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葬灶凿 蚤贼泽 泽蚤扎藻鄄枣则葬糟贼蚤燥灶藻凿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糟怎造贼怎则藻 责燥灶凿泽 燥枣 粤责燥泽贼蚤糟澡燥责怎泽 躁葬责燥灶蚤糟怎泽 杂藻造藻灶噪葬
允陨粤晕郧 杂藻灶澡葬燥袁 在匀韵哉 再蚤遭蚤灶早袁 栽粤晕郧 月燥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远怨愿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郧则燥憎贼澡 葬灶凿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葬糟贼蚤增蚤贼赠 燥枣 酝蚤糟则燥糟赠泽贼蚤泽 糟燥造燥灶蚤藻泽 葬枣贼藻则 早怎贼 责葬泽泽葬早藻 贼澡则燥怎早澡 泽蚤造增藻则 糟葬则责 葬灶凿 遭蚤早澡藻葬凿 糟葬则责
宰粤晕郧 再蚤灶责蚤灶早袁 郧哉 载蚤葬燥澡燥灶早袁 在耘晕郧 匝蚤灶早枣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灶贼藻灶贼泽 燥枣 贼憎燥 糟燥怎皂葬则蚤灶泽 蚤灶 陨责燥皂燥藻葬 糟葬蚤则蚤糟葬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灶 孕燥皂葬糟藻葬 糟葬灶葬造蚤糟怎造葬贼葬袁 韵则扎赠葬 泽葬贼蚤增葬袁 葬灶凿 耘糟澡蚤灶燥糟澡造燥葬 糟则怎泽早葬造造蚤
再韵哉 悦澡葬灶早赠葬灶袁 再粤晕郧 再怎袁匀哉 云藻蚤袁藻贼 葬造 渊员苑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澡葬遭蚤贼葬贼 泽贼葬贼怎泽 燥枣 粤泽蚤葬灶 藻造藻责澡葬灶贼泽 渊耘造藻责澡葬泽 皂葬曾蚤皂怎泽冤 蚤灶 酝藻灶早造葬 杂怎遭鄄则藻泽藻则增藻 燥枣 载蚤泽澡怎葬灶早遭葬灶灶葬 晕葬贼蚤燥灶葬造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袁 再怎灶灶葬灶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陨晕 蕴蚤怎袁 允陨晕 再葬灶枣藻蚤袁 悦匀耘晕 阅藻噪怎灶袁 藻贼 葬造蚤 渊员苑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早怎蚤造凿泽 燥枣 枣蚤泽澡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蚤灶 蕴葬蚤扎澡燥怎 月葬赠袁 耘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蕴陨 云葬灶袁 载哉 月蚤灶早择蚤灶早袁酝粤 再怎葬灶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造燥灶早鄄贼藻则皂 枣藻则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灶 憎藻藻凿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蚤灶 憎澡藻葬贼 枣蚤藻造凿
允陨粤晕郧 酝蚤灶袁 杂匀耘晕 酝蚤灶早曾蚤灶早袁 杂匀耘晕 载蚤灶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则燥糟藻泽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 贼则葬灶泽枣燥则皂葬贼蚤燥灶 蚤灶 枣怎则则燥憎 葬灶凿 则蚤凿早藻 皂怎造糟澡蚤灶早 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燥葬贼 枣蚤藻造凿 怎灶凿藻则 藻曾贼则藻皂藻 凿则燥怎早澡贼 泽糟藻灶葬则蚤燥
在匀韵哉 匀燥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匀藻灶早躁蚤葬袁酝韵 云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缘苑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灶 贼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 燥灶 枣造燥燥凿 葬灶凿 造燥憎 枣造燥憎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杂宰粤栽 皂燥凿藻造
蕴陨晕 月蚤灶早择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载蚤灶早憎藻蚤袁 悦匀耘晕 再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苑苑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藻灶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葬造责蚤灶藻 早则葬泽泽藻泽 渊郧则葬皂蚤灶藻葬藻冤 蚤灶 贼澡藻 灶燥则贼澡藻葬泽贼藻则灶 匝蚤灶早澡葬蚤鄄栽蚤遭藻贼葬灶 孕造葬贼藻葬怎袁 悦澡蚤灶葬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造葬泽贼 圆园 赠藻葬则泽
载哉 宰藻蚤曾蚤灶袁 载陨晕 再怎葬灶糟澡怎灶袁 在匀粤晕郧 允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苑愿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葬藻泽贼澡藻贼蚤糟泽 蚤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葬则藻葬泽 燥枣 蕴蚤躁蚤葬灶早 悦蚤贼赠 郧哉韵 载蚤葬灶澡怎葬袁在匀粤韵 匝蚤葬灶躁怎灶袁悦哉陨 杂澡藻灶早澡怎蚤袁藻贼 葬造 渊员苑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藻皂责燥则葬造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杂糟藻灶藻凿藻泽皂怎泽 蚤灶 贼澡藻 则蚤增藻则 憎藻遭 燥枣 贼澡藻 孕藻葬则造 砸蚤增藻则 阅藻造贼葬袁 悦澡蚤灶葬
宰粤晕郧 悦澡葬燥袁 蕴陨 载蚤灶澡怎蚤袁 蕴粤陨 在蚤灶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园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燥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葬遭怎灶凿葬灶糟藻 葬灶凿 则藻造葬贼藻凿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蚤灶 蕴葬噪藻 月燥泽贼藻灶
宰粤晕郧 月燥憎藻灶袁 栽粤晕郧 载蚤葬灶早皂蚤灶早袁 郧粤韵 郧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糟葬造藻 凿燥皂葬蚤灶 则藻糟燥早灶蚤贼蚤燥灶 枣燥则 造葬灶凿 怎泽藻 泽责葬贼蚤葬造 枣则葬糟贼葬造 枣藻葬贼怎则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早藻灶藻贼蚤糟 葬造早燥则蚤贼澡皂
宰哉 匀葬燥袁 蕴陨 再葬灶袁 杂匀陨 宰藻灶扎澡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燥枣 泽贼葬遭造藻 糟葬则遭燥灶 蚤泽燥贼燥责藻 燥枣 粤遭蚤藻泽 枣葬曾燥灶蚤葬灶葬 贼则藻藻鄄则蚤灶早泽 贼燥 糟造蚤皂葬贼藻 蚤灶 泽怎遭鄄葬造责蚤灶藻 枣燥则藻泽贼 蚤灶 宰藻泽贼藻则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
允陨晕 载蚤葬灶早袁载哉 匝蚤灶早袁蕴陨哉 杂澡蚤则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愿猿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 藻曾责造燥则葬贼燥则赠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葬贼葬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鄄遭葬泽藻凿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澡燥贼 泽责燥贼泽 葬灶凿 增葬则蚤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韵皂皂葬泽贼则藻责澡藻泽 遭葬则贼则葬皂蚤蚤 枣蚤泽澡藻则赠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泽
蚤灶 贼澡藻 灶燥则贼澡憎藻泽贼藻则灶
孕葬糟蚤枣蚤糟 韵糟藻葬灶 云耘晕郧 再燥灶早躁蚤怎袁 悦匀耘晕 载蚤灶躁怎灶袁 再粤晕郧 酝蚤灶早曾蚤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源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蚤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枣 灶燥灶鄄怎泽藻 增葬造怎藻 宰栽孕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则藻泽蚤凿藻灶贼泽忆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燥早灶蚤贼蚤燥灶院 贼葬噪蚤灶早 贼澡藻 泽葬灶躁蚤葬灶早 责造葬蚤灶 葬泽 葬 糟葬泽藻
郧粤韵 匝蚤灶袁粤韵 悦澡葬灶早造蚤灶袁悦匀耘晕 匀燥灶早早怎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愿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蚤灶 泽怎则枣葬糟藻 憎葬贼藻则 葬灶凿 糟燥葬泽贼葬造 早则燥怎灶凿憎葬贼藻则 燥枣 匀怎灶澡藻 砸蚤增藻则
悦哉陨 允蚤葬灶袁阅哉 允蚤扎澡燥灶早袁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早怎葬灶早 渊员愿远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燥糟蚤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 葬灶凿 增怎造灶藻则葬遭蚤造蚤贼赠 凿则蚤增蚤灶早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再哉 在澡燥灶早赠怎葬灶袁蕴陨 月燥袁在匀粤晕郧 载蚤灶泽澡蚤 渊员愿苑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晕燥贼藻泽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蚤泽燥鄄燥泽皂燥贼蚤糟 悦葬渊晕韵猿冤 圆 葬灶凿 晕葬悦造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早则燥憎贼澡 葬灶凿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糟怎糟怎皂遭藻则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在匀韵哉 匀藻灶早袁 郧哉韵 杂澡蚤则燥灶早袁 杂匀粤韵 匀怎蚤躁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愿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蚤藻憎 孕燥蚤灶贼
栽澡藻 凿蚤泽糟怎泽泽蚤燥灶 葬遭燥怎贼 贼澡藻 凿藻泽蚤早灶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燥灶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杂匀耘晕 郧怎燥枣葬灶早 渊员愿怨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远怨愿员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魏辅文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苑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源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苑 渊粤责则蚤造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