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员圆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森林低温霜冻灾害干扰研究综述 李秀芬袁朱教君袁王庆礼袁等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碱蓬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张爱琴袁庞秋颖袁阎秀峰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中国东部暖温带刺槐花期空间格局的模拟与预测 徐摇 琳袁陈效逑袁杜摇 星 渊猿缘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长白山林线树种岳桦幼树叶功能型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胡启鹏袁郭志华袁孙玲玲袁等 渊猿缘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
油松天然次生林居群遗传多样性及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关联分析 李摇 明袁王树香袁高宝嘉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
施氮对木荷 猿 个种源幼苗根系发育和氮磷效率的影响 张摇 蕊袁王摇 艺袁金国庆袁等 渊猿远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王若梦袁董宽虎袁何念鹏袁等 渊猿远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气体交换特性的坡位效应 段爱国袁张建国袁何彩云袁等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物降解对黑碳及土壤上苯酚脱附行为的影响 黄杰勋袁莫建民袁李非里袁等 渊猿远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猿 个树种对不同程度土壤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 吴摇 芹袁张光灿袁裴摇 斌袁等 渊猿远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冬小麦节水栽培群体野穗叶比冶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 张永平袁张英华袁黄摇 琴袁等 渊猿远缘苑冤噎噎噎噎
不同秧苗素质和移栽密度条件下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尧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彭摇 斌袁李潘林袁周摇 楠袁等 渊猿远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根域限制下水氮供应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陶先萍袁罗宏海袁张亚黎袁等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
光照和生长阶段对菖蒲根系泌氧的影响 王文林袁王国祥袁万寅婧袁等 渊猿远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植物病原菌拮抗性野生艾蒿内生菌的分离尧筛选和鉴定 徐亚军袁赵龙飞袁陈摇 普袁等 渊猿远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生物型棉蚜对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肖云丽袁印象初袁刘同先 渊猿苑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 曾宾宾袁邵明勤袁赖宏清袁等 渊猿苑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基于干扰的汪清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袁摇 菲袁张星耀袁梁摇 军 渊猿苑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李建军袁刘摇 帅袁张会儒袁等 渊猿苑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摇 宁袁王晓春袁张远东袁等 渊猿苑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园员要圆园员园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穆少杰袁李建龙袁周摇 伟袁等 渊猿苑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 侯明行袁刘红玉袁张华兵袁等 渊猿苑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周淑琴袁荆耀栋袁张青峰袁等 渊猿苑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贵州白鹇湖沉积物中孢粉记录的 缘援 缘 噪葬月援 孕援以来的气候变化 杜荣荣袁陈敬安袁曾摇 艳袁等 渊猿苑愿猿冤噎噎噎噎
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李国栋袁张俊华袁王乃昂袁等 渊猿苑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时空变化特征 蒋摇 冲袁王摇 飞袁喻小勇袁等 渊猿愿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露天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 吴健生袁乔摇 娜袁彭摇 建袁等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和 悦悦粤分析的中国生态地理分区的比较 孔摇 艳袁江摇 洪袁张秀英袁等 渊猿愿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要要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 杂月酝模型分析 潘摇 丹袁 应瑞瑶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
舟山市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能值评估 宋摇 科袁赵摇 晟袁蔡慧文袁等 渊猿愿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赵亚丽袁康摇 杰袁刘天学袁等 渊猿愿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气候与土壤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和表面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陈摇 伟袁熊摇 晶袁陈摇 懿袁等 渊猿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成都市沙河主要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 张艳丽袁 费世民袁李智勇袁等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长白山南坡的岳桦林要要要长白山岳桦林位于海拔约 员苑园园要圆园园园皂之间的山坡遥 这种阔叶林分布在针叶林带的上
面袁成为山地森林的上缘种类袁在世界山地森林中实属罕见遥 岳桦能够顽强地抗御长白山潮湿尧寒冷尧强风等恶劣气
候因素袁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纯林袁是与其独特的生长发育机理密切相关的遥 岳桦的枝干颇具韧性袁在迎风处袁
由于风吹雪压袁树干成片地向背风侧倾斜袁这种特性使它能不畏风雪袁顽强生存遥 随着海拔的升高袁岳桦林也逐渐矮
化袁这是岳桦林保护自身生存袁适应大自然的结果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 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 糟燥皂
第 33 卷第 12 期
2013 年 6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3,No. 12
Jun. ,2013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2010CB950702); 国家 863 计划专题项目(2007AA10Z231); APN 全球变化基金项目
(ARCP2011鄄06CMY鄄Li)
收稿日期:2012鄄05鄄03; 摇 摇 修订日期:2012鄄10鄄26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鄄mail: jinalongli@ gmai. com
DOI: 10. 5846 / stxb201205030638
穆少杰,李建龙,周伟,杨红飞,章超斌,居为民.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生态学报,2013,33(12):
3752鄄3764.
Mu S J, Li J L, Zhou W, Yang H F, Zhang C B, Ju W M. Spatial鄄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factors
in Inner Mongolia from 2001 to 2010.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12):3752鄄3764.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
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穆少杰1,李建龙1,*,周摇 伟1,杨红飞1,章超斌1,居为民2
(1.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摇 210093; 2.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南京摇 210093)
摘要:利用 MODIS NDVI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分类数据,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 CASA模型对 2001—2010 年内蒙古不同
植被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结果表明:(1)10 年间内蒙古植被年
NPP 的平均值为 340. 0 gCm-2a-1,且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由西向东的变化速率为每 10 度增加 200. 5 gCm-2a-1;(2)不
同植被类型 NPP 有较大差异,森林、草地、农田和荒漠植被的 NPP 平均值分别为 521. 9、270. 3、405. 7 和 85. 3 gCm-2a-1;(3) 10
年间内蒙古植被 NPP 总量的平均值为 322. 7 TgCa-1,波动范围为 276. 8—354. 4 TgCa-1。 从 NPP 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阿
拉善沙漠、毛乌素沙地西部、河套平原以北地区、浑善达克沙地东西缘和呼伦贝尔平原西北部植被的 NPP 呈极显著上升,而内
蒙古中部的草地植被 NPP 呈极显著下降;(4)不同植被类型 NPP 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 森林植被 NPP 主要受温度
的限制,而农田、草地和荒漠植被 NPP 主要受降水量控制。
关键词: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CASA模型;气象因子;相关系数
Spatial鄄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factors in Inner Mongolia from 2001 to 2010
MU Shaojie1, LI Jianlong1,*, ZHOU Wei1, YANG Hongfei1, ZHANG Chaobin1, JU Weimin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 NPP) and its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global change
research. Based on MODIS NDVI data,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spatio鄄temporal changes of the
NPP of Inner Mongolia vegetation during 2001—2010 were simulated using improved light use efficiency model ( CASA
model) .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PP and climate facto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two鄄group ele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annual NPP from 2001 to 2010 was 340. 0 gCm-2a-1 in the study area,
exhibiting obvious increase tren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with a mean change rate of 200. 5 gCm-2a-1 / 10毅. The mean
NPP of forest, grassland, cropland and desert were 521. 9、270. 3、405. 7 and 85. 3 gCm-2a-1, respectively,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uring 2001—2010, the average annual total NPP of Inner Mongolia vegetation was 322. 7 TgCa-1,
ranging from 276. 8 to 354. 4 TgCa-1 . Over the 10 years period, extremely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vegetation NPP occurred
in Alxa desert, the western margin of Mu Us sandy land, north of Hetao pla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argin of
Hunshandak sandy land and northwest of Hulun Buir league, whil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vegetation NPP mainly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occurred in the grassland in the central of Inner Mongolia. Climate factors exerted various influences o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Temperature was the dominant driving force of NPP of forest, while precipitation influenced the NPP of grassland,
cropland and desert vegetation more seriously.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 NPP ); CASA model; climate factor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植被所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是光合作用所吸收
的碳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碳之间的差值[1鄄4]。 NPP 不仅可以反映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植被对 CO2 的固定能力,
表征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和生产能力,也是判定生态系统的碳源 /汇功能、 估算地球支撑能力和评价陆地生
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5鄄8]。 近年来,随着对全球变化以及碳循环方面研究的深入,NPP 的估算越来
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国际地圈鄄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和京都协定书等都
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确定为核心内容之一[9鄄11]。
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利用遥感数据驱动模型进行间接估测 NPP 是一种重要而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
法[10,12鄄13]。 遥感数据具有时间序列长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估算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年际和季节动态变化,探
讨其时空格局,因此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应用[7,14]。 基于遥感数据的 CASA模型建立在植物光合作用过
程和 Monteith[15]提出的光能利用率概念上,因其能够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很好地评估 NPP 的动态变化和时
空变异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16]。 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 NPP 与气候因子特别是降水和温度的关系研究从 19
世纪中期已经开始, 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然而,在全球变化研究中, 植被对气
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而且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及响应特征,因此
区域水平的 NPP 时空变异的驱动机制尚未完全清晰[12,17]。
内蒙古位处中国北部边疆,是我国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和东南沿海湿润、半湿润
季风气候的过渡带[18],按照降雨量和温度的梯度变化,植被类型沿东北鄄西南一线依次为森林、草原和沙
漠[19]。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人类活动强度大,且大部分植被地处干旱、半干旱农牧
交错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20鄄21]。 鉴于此, 本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碳循
环过程 CASA模型对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进行遥感模拟研究, 旨在揭示:1)内蒙古植被 NPP
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2)内蒙古植被 NPP 时间变异特征及环境驱动;3)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 NPP 的时
空变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差异。
1摇 研究区域与方法
1. 1摇 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37毅24忆—53毅23忆 N,97毅12忆—126毅04忆E)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地处内蒙古高原,总面积与 118
万 km2。 全区东西狭长呈带状,地貌由东向西分别呈现平原、山地与高平原镶嵌分布。 内蒙古是我国温带草
原的主要分布区,草地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 67% ,占全国草地面积的 22% 。 草原区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
性气候,年降水量 50—450mm,年平均气温 0—8益。 气候带呈带状分布,自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
到半干旱、干旱区,降水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温度却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相应地,植被类
型也自东向西划分为东部大兴安林林区的森林、中部的草地和西部的荒漠。 此外,内蒙古还是我国重要的农
业生产基地,位于区内南部的农业带是一条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向东延伸至大兴安岭北部东南侧的狭长地
带,耕地类型以雨养地为主。
1. 2摇 数据
1. 2. 1摇 NDVI数据
NDVI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的 EOS / MODIS 数据(http: / / edcimswww. cr. usgs. gov / pub /
35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穆少杰摇 等: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imswelcome / ),选择 2001—2010 年的 MOD13A1 数据产品,时间分辨率为 16d,空间分辨率为 500m伊500m。 使
用 MRT(MODIS Reprojection Tools)将下载的 MODIS鄄NDVI 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重投影,把 HDF 格式转换为
Tiff格式,并将 SIN 地图投影转换为 WGS84 / Albers Equal Area Conic 投影,同时完成图像的空间拼接和重采
样。 将 16d的 MODIS鄄NDVI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MVC)得到月 NDVI 数据,并利用内蒙古行政区划图剪取
内蒙古地区 2001—2010 逐月 NDVI的栅格图像。
1. 2. 2摇 气象数据
气象数据采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 / / cdc. cma. gov. cn)提供的 2001—2010 年的全国 722
个标准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水量资料。 根据各气象站点的经纬度信息,采用 ArcGIS 的 Geostatistical
Analyst模块对气象数据进行 Kriging空间插值,获取与 NDVI数据像元大小一致、投影相同的气象数据栅格图
像。 通过数据掩膜,剪取内蒙古地区月平均温度和月降水量的栅格图像。
图 1摇 2005 年内蒙古土地利用图
Fig. 1摇 Land cover map of Inner Mongolia
1. 2. 3摇 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土地利用覆盖数据来源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
台冶(http: / / www. geodata. cn)提供的 2005 年中国 1颐25 万
土地覆盖图。 该数据是基于 2005 年 1颐10 万土地利用数据
构建土地覆盖基本地图,作为土地覆盖遥感制图的框架数
据和控制基础,同时利用 2005 年 250m MODIS 数据,通过
自动分类获取林、草、水浇地等次级类型信息,支持在框架
数据基础上的全数字作业,实现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属性
划分与制图,并结合辅助资料、野外考察记录、遥感图像分
析等,进行全数字制图。 数据内容包括森林、草地、农田、
城镇、水体、荒漠等 6 个一级类型(图 1)。
1. 3摇 NPP 估算模型及精度验证
1. 3. 1摇 CASA模型
已被全球 1900 多个实测站点校准的 CASA(Carnegie鄄Ames鄄Stanford Approach)模型,是由遥感、气象、植被
以及土壤类型数据共同驱动的光能利用率模型。 采用朱文泉等[21]改进的 CASA 模型对内蒙古植被 2001—
2010 年的 NPP 进行估算。 CASA模型所估算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可以由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
和光能利用率( 着 )两个变量来确定,其估算公式如下:
NPP(x,t) = APAR(x,t) 伊 着(x,t) (1)
式中,APAR(x, t)表示像元 x 在 t 月份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着 (x, t)表示像元 x 在 t 月份的实际光能利用
率。 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取决于太阳总辐射和植被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用公式 (2)
计算:
APAR(x,t) = SOL(x,t) 伊 FPAR(x,t) 伊 0. 5 (2)
式中,SOL(x, t)表示像元 x在 t月份的太阳总辐射量(MJ / m2);常数 0. 5 表示植被所能利用的太阳有效辐射
(400—700nm)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FPAR(x, t)表示植被层对入射的光合有效辐射辐射 (PAR) 的吸收比
例,在一定范围内 FPAR与 NDVI、SR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因而可以通过 MOD13A1 产品提取归一化植被指
数(NDVI)对 FPAR进行估算。
光能转化率是指植被把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PAR) 转化为有机碳的效率,它主要受温度和水分的影
响,用公式 (3) 计算:
着(x,t) = T着1(x,t) 伊 T着2(x,t) 伊 W着(x,t) 伊 着max (3)
式中, T着1(x, t)和 T着2(x, t)表示温度对光能转化率的影响, W着 (x, t)表示水分条件对光能转化率的影响,
着max 表示在理想状态下植被的最大光能利用率。 月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取值因植被类型不同而不同, 着max 表示
45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在理想状态下植被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其取值因植被类型不同有较大差别。 由于其对 NPP 的估算结果影响
很大,人们对它的大小一直存在争议,取值范围从 0. 09 到 2. 16。 传统 CASA模型中所使用的全球植被月最大
光能利用率为 0. 389gC / MJ,在实际应用时许多研究者常根据研究区具体植被类型对这一取值进行修正。 如
彭少麟等[22]利用 GIS和 RS估算了广东植被光能利用率,认为 0. 389gC / MJ的取值对广东植被来说偏低;董丹
等[14]在利用 CASA 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时,结合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全国草业资源清查数据对森
林和草地植被的月最大光能利用率做了部分改进。 朱文泉等根据误差最小的原则, 利用中国的 NPP 实测数
据, 模拟各植被类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 该研究成果在利用 CASA模型估算中国地区 NPP 时得到许多学者
的广泛应用,龙慧灵等[11]在估算内蒙古草地 NPP 时也采用这一取值,本文对 着max的取值也参照这一成果。 T着1
(x, t)和 T着2(x, t)的计算方法见文献[21]。 根据区域蒸散模型模拟水分胁迫因子 W着 (x, t), 不仅保持了原模
型中植物生理生态学基础,还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简化,提高了可操作性。
图 2摇 内蒙古草地 NPP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比较
摇 Fig. 2 摇 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ed NPP and observed
NPP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1. 3. 2摇 模型精度验证
由于实测 NPP 难度比较大, 往往采用生物量换算的
NPP 数据代替 NPP 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 本文基于
2008 年 7、8 月份在实测的内蒙古草地 30 个样地的生物量
数据,换算成草地植被地上、地下植被生产力,并将实测数
据的空间位置与 CASA 模型的模拟结果一一对应,进行模
型精度验证。 采样点如图 1 所示,调查样方面积为 1m伊
1m,每处 5 个重复。 齐地收割植物地上部分,后在 70益的
恒温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后称取干重。 根据马文红等[23]对
内蒙古草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的研究,取近似比
为 1颐5. 73,取碳转化率为 0. 475,得到实测的 NPP。 相关性
分析的结果(图 2)显示 NPP 实测值与模拟值基本吻合
(R2 =0. 501,P<0. 001)。 因此,可以认为 CASA 模型适于
内蒙古草地植被 NPP 的估算。
1. 4摇 研究方法
1. 4. 1摇 NPP 年际变化率的计算
本文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 NPP 的时空变化,单个像元多年回归方程
中趋势线斜率即为年际变化率。 计算公式为:
兹slope =
n 伊 移
n
i = 1
i 伊 NPP i - 移
n
i = 1
i移
n
i = 1
NPP i
n 伊 移
n
i = 1
i2 - (移
n
i = 1
i)
2
(4)
式中, 兹slope 为趋势斜率,n 为监测时间段的年数,NPP i 为第 i 年的植被 NPP。 利用 NPP 序列和时间序列(年
份)的相关关系来判断 NPP 年际间变化的显著性,斜率为负表示下降,反之则表示上升。 趋势的显著性检验
采用 F检验,显著性仅代表趋势性变化可置信程度的高低,与变化快慢无关。 统计量计算公式为:
F = U 伊 n - 2
Q
(5)
式中, U =移
n
i = 1
y^i - 軃( )y
2
称为误差平方和, Q =移
n
i = 1
yi - y^( )i
2
称为回归平方和,yi 为第 i年的 NPP 实际观测值,
y^i 为其回归值, 軃y为 10a NPP 平均值,n=10 为年数。 根据检验结果将变化趋势分为如下 5 个等级:极显著减
少( 兹slope <0,P<0. 01);显著减少( 兹slope <0,0. 01
0. 05);显著增加( 兹slope >0,0. 01
0,P<0. 01)。
55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穆少杰摇 等: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 4. 2摇 NPP 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计算
采用基于像元的空间分析法分析 NPP 对各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量)的响应,首先计算简单相关系数,进
而得到偏相关系数。 NPP 与温度或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Rxy =
移
n
i = 1
(xi - 軃x)(yi - 軃y[ ])
移
n
i = 1
(xi - 軃x) 2移
n
i = 1
(yi - 軃y) 2
(6)
式中,Rxy 为 x、y两变量的相关系数,xi 为第 i 年的 NPP,yi 为第 i 年的温度或降水量, 軃x 为多年 NPP 的平均
值, 軃y为多年温度或降水量的平均值,n为样本数。
基于降水量的 NPP 与温度的偏相关系数、基于温度的 NPP 与降水量的偏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r1 2 3 =
r1 2 - r1 3 r2 3
(1 - r2 1 3) + (1 - r2 2 3)
(7)
式中,r1 2 3 为将变量 3 固定后变量 1 与变量 2 之间的偏相关系数,r1 2、r2 3、r1 3 分别表示变量 1 月变量 2、变量 2
与变量 3、变量 1 与变量 3 的相关系数。 偏相关系数是指当两个变量同时与第 3 个变量相关时,剔除第 3 个变
量的影响之后的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更能反映单一气候因子对 NPP 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相关性
分析均采用偏相关系数。
2摇 结果与分析
2. 1摇 内蒙古植被 NPP 的空间格局
内蒙古地区东西横跨 19 个经度,呈狭长带状分布,区域内局部小气候差异显著,因此植被 NPP 空间分布
差异较大。 从整个区域来看(图 3),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 340. 0 gCm-2a-1,呈
现东高西低、由东到西递减的分布特征。 从经向变化规律可看出(图 3),内蒙古植被 NPP 分布呈明显的经度
地带性,由西向东呈“台阶式冶上升,平均变化速率为 200. 5 gCm-2a-1 / 10毅。 其中,变化速率较高的区域为
105毅—110毅E和 115毅—125毅E,NPP 变化速率分别为 338. 0 gCm-2a-1 / 10毅和 313. 0 gCm-2a-1 / 10毅;95毅—105毅E
和 110毅—115毅E在空间上分别对应广阔的荒漠和草原区,植被覆盖相对均一,NPP 在经度方向上变化平缓。
图 3摇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平均 NPP的空间分布和经向变化规律
Fig. 3摇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an NPP and variations of mean NPP with longitude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2001—2010
不同植被类型的 NPP 有较大差异(图 4):森林植被的 10a平均 NPP 为 521. 9 gCm-2a-1,草地植被 NPP 为
270. 3 gCm-2a-1,农田 NPP 为 405. 7 gCm-2a-1,而荒漠 NPP 为 85. 3 gCm-2a-1。 4 种植被类型 NPP 的频度分布
表明(图 4):森林 NPP 多数分布在 450—550 gCm-2a-1 之间;草地植被面积最广,其 NPP 频度分布的波峰范围
为 100—200 gCm-2a-1,而处于 200—500 gCm-2a-1 之间的 NPP 值也较多;农田 NPP 频度分布范围较广,约在
200—600 gCm-2a-1 范围内,波峰不明显,约在 450 gCm-2a-1 左右;荒漠 NPP 分布比较集中,24%的像元分布在
65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0—100 gCm-2a-1 范围内。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平均年 NPP 总量为 322. 7 TgCa-1(1Tg = 1012g),其中森
林植被的年 NPP 总量为 93. 7 TgCa-1,草地植被为 127. 6 TgCa-1,农田为 46. 5 TgCa-1,荒漠为 26. 3 TgCa-1。
图 4摇 2001—2010 年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的 NPP和 NPP总量及 NPP频度分布
Fig. 4 摇 Mean and total NPP fo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mean NPP frequency by pixels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during
2001—2010
摇 图 5摇 2001—2010 年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 NPP变化动态
Fig. 5摇 Dynamics of annual NPP fo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2001—2010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 NPP 总量年际波动较
大,范围为 276. 8—354. 4 TgCa-1。 2003 和 2008 年的
NPP 总量较高,分别为 354. 4 和 346. 6 TgCa-1,高于多
年平均 10%和 7% ;2001 年的 NPP 总量较低,为 276. 8
TgCa-1,低于多年平均值 14% ;其余各年份 NPP 总量均
位于多年平均值上下 5%范围内。 如图 5 所示,不同植
被类型 NPP 总量的年际间波动程度不同:草地 NPP 总
量年际间波动剧烈,森林、农田和荒漠的波动程度较小,
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001—2010 年间内蒙古植被 NPP 变化趋势的显著
性分析表明(图 6),发生极显著增加、显著增加、变化不
显著、显著减少和极显著减少的植被面积分别占全区总
面积的 25. 27% 、29. 92% 、7. 37% 、19. 49%和 17. 95% ,
NPP 呈增加(显著和极显著)和减少(显著和极显著)的
面积比率为 1. 47,可见 10a 间内蒙古植被 NPP 在 90%
检验水平上整体呈现增加趋势。 对于森林、草地和农田而言,植被 NPP 呈增加和减少的面积比率分别为
1郾 34、1. 29 和 1. 24,均略有增加;沙漠地区植被 NPP 呈增加和减少的面积比率为 2. 04,增加趋势最为明显。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图 6),植被 NPP 极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阿拉善沙漠、毛乌素沙地西部、
河套平原以北地区、浑善达克沙地东西缘和呼伦贝尔平原西北部;呈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地
东部,浑善达克沙地中部、科尔沁沙地和大兴安岭东西山麓地区;呈极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乌兰察
布高原和锡林郭勒高原西北部;呈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是锡林郭勒高原东南部的草地植被;10a 间植被 NPP
无显著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
2. 3摇 内蒙古植被 NPP 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
以年为时间单位,计算各像元 2001—2010 年年 NPP 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偏相关系数。 如图 7A所示,
内蒙古植被 NPP 与降雨量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呼伦贝尔盟西部、内蒙古中部的草地植被以及通
辽、赤峰境内农牧交错区的植被 NPP 与降水量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多为 0. 5—0. 8;大兴安岭地区、毛乌素沙
地、腾格里沙地以及阿拉善盟西部的大部分区域植被 NPP 与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处于-0. 35—
75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穆少杰摇 等: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6摇 2001—2010 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 NPP年际变化显著性检验的面积百分比和空间分布
Fig. 6 摇 The gradation rate of significance tes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PP of various vegetation types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2001—2010
-0. 1 之间。 如图 7B所示,内蒙古植被 NPP 与温度的相关性总体而言没有与降水量的相关性高,同样存在明
显的空间差异。 大兴安岭地区、通辽、赤峰境内农牧交错区、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地区的植被 NPP 受温度
影响较大,相关系数多集中于 0. 2—0. 4 范围内;内蒙古中部草原区和阿拉善盟西部地区植被 NPP 与温度呈
现强烈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多在-0. 4—-0. 2 之间。
图 7摇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 NPP对年降水量(A)和年均温(B)变化的响应
Fig. 7摇 NPP of Inner Mongolia vegetation response to annual precipitation (A) and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change (B) in 2001—2010
采用最邻近法将内蒙古植被 NPP 与降水量、温度的相关性栅格图重采样到分辨率 5伊5km,分别提取每个
栅格与降水量、温度的相关系数(Rp、R t),分析气候因子对不同植被类型 NPP 的影响,结果见表 1。 森林植被
NPP 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图 8),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像元数占 83. 5% ,其中 42. 6%与降水量、温度均呈正相关,
40. 9%则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而与二者均成负相关的像元数是各植被类型中最多的,占 11. 1% ;草地植被
NPP 主要受降水量控制(图 8),约 92. 9%的像元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其中与温度呈负相关的像元较多,占总
像元数的 57. 8% ;农田 NPP 主要受降水量影响(图 8),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的像元数占 82. 3% ,而与降水量、温
度均成正相关的像元是各植被类型中最多的,占 58. 2% ;荒漠区植被 NPP 同样受降水量影响较大(图 8),与
降水量呈正相关的像元数占 88% ,其中与温度呈负相关的像元数较多,占总像元数的 69% 。
85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表 1摇 不同植被类型 NPP与降水量(Rp)、温度(Rt)的相关系数在各象限分布比例及意义
Table 1摇 Propor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ean NPP fo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e factors (Rp, Rt) in each quadrant
and their meaning
象限
Quadrant
意义
Meaning
森林 / %
Forest
草地 / %
Grassland
农田 / %
Cropland
荒漠 / %
Desert
玉 与降水量、温度均呈正相关 42. 6 35. 1 58. 2 19. 0
域 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 40. 9 5. 2 7. 8 1. 9
芋 与降水量、温度均呈负相关 11. 1 1. 9 9. 9 10. 1
郁 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 5. 4 57. 8 24. 1 69. 0
图 8摇 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 NPP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Fig. 8摇 Mean NPP fo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response to climate factors
3摇 结论与讨论
3. 1摇 讨论
3. 1. 1摇 NPP 模拟值与其他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
不同模型模拟的中国陆地植被 NPP 值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1)研究地点和时间序列不一致;
2)模型本身的差异。 不同模型在结构、机理和关键参数的取值方面存在差异;3)模型的输入数据及时空分辨
率的不同。 本文模拟的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 NPP 平均值为 340. 0 gCm-2a-1,其中森林、草地和农田的
NPP 分别为 522、270 和 406 gCm-2a-1,而以往的研究结果(表 2)范围分别为 317—823、188—959 和 314—1028
gCm-2a-1,说明本研究模拟得到的不同植被类型 NPP 在以往模拟结果范围之内。 不同研究对于荒漠植被的
分类存在较大差别,故在此不做讨论。 对于森林 NPP 的模拟,本研究的结果与赵国帅等和国志兴等利用遥感
过程模型 CEVSA和 MOD17A3 数据对于中国东北地区森林 NPP 的模拟结果接近,低于王钧等和朱文泉等利
用 GLO鄄PEM 模型和Miami模型模拟的结果,而高于李佳等和 Bao等利用改进 GLO鄄PEM和 CASA模型对内蒙
95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穆少杰摇 等: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古森林 NPP 的模拟结果;本文对于草地 NPP 的模拟,除明显低于气候生产力模型 Miami模型和 GLO鄄PEM的
模拟结果以及高于 Biome鄄BGC模型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地 NPP 的模拟结果之外,与其他模型的模拟结果
均较接近;对于农田 NPP 的模拟结果明显低于 Miami 模型和 GLO鄄PEM 模型的模拟结果,而与其他模型的模
拟结果均较接近。
表 2摇 本研究 NPP模拟结果同其他模型估算结果的比较
Table 2摇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NPP in this study and that by other different models
模型
Model
森林
Forest
草地
Grassland
农田
Cropland
研究区域
Area
年份
Year
分辨率
Resolution
文献
Reference
AVIM 261 内蒙古 1971—1997 0. 5毅 [24]
Biome鄄BGC 188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 2005 样地 [25]
GLO鄄PEM 663 608 771 内蒙古中部 1981—2000 8km [26]
改进 GLO鄄PEM 317 260 380 内蒙古 2003—2008 1km [27]
CASA 375 262 314 内蒙古 2002—2006 1km [28]
Miami 823 959 1028 内蒙古 2002 500m [21]
CEVSA 570 310 424 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四盟) 2000—2008 1km [29]
Biome鄄BGC 469 312 378 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四盟) 2000—2006 1km [30]
CASA 522 270 406 内蒙古 2001—2010 500m 本研究
3. 1. 2摇 气候因子对不同植被类型 NPP 的影响
热量、水分及其配合状况是决定植被呈地带性分布的气候条件,相应地,不同植被类型对热量、水分变化
的敏感性也有较大差异。 海洋上蒸发的大量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是陆地上大气降水的主要来
源[31]。 在同一热量带范围内,陆地上的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渐次减少,相应的植被类型也按森林植被—草原
植被—干旱荒漠植被依次更替[32]。 内蒙古东西横跨 19 个经度,按照对水分梯度的响应,区域内植被类型呈
现规律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同时,不同植被类型受降水量、温度或水热组合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异。
总体而言,位于研究区东部高纬度、半湿润区的森林,由于该地区温度较低、降雨充沛,植被生长主要受温
度的限制,而处于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农田、草地和荒漠植被 NPP 主要受降水量控制。 本研究的这一主
要结论同以往类似研究的结论相一致。 牛建明等[33]在对内蒙古植被类型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时发现,水
分对于内蒙古植被分布的东西经向更替起控制作用,热量则是大兴安岭山地森林及其东西两麓发育的林缘草
甸、草原、灌丛和低湿地等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张学珍等[34]研究认为内蒙古东南部半干旱区的草
地和农田植被活动与降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部分地区相关系数大于 0. 7,在这些地区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
活动增强。 孙艳玲等[18]同样认为降水对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面积的植被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尤其
当植被覆盖为草地、灌丛和耕地时,受年降水量的影响较大;此外,该研究将降水与植被相关性的空间差异归
因于不同植被获得土壤水分的能力大小各异。 李刚等[35]则认为内蒙古草地 NPP 受降水和生物温度的影响
较大,但受降水的影响更为明显。 殷贺等[36]在对内蒙古荒漠化研究中发现,降水因子和荒漠区植被恢复有着
密切的联系,降水量较高的丰水年份,荒漠边缘的稀疏草地和灌丛生长状况较好,荒漠界线向荒漠的中心方向
移动,产生短时间尺度上的荒漠化逆转。
本研究还发现部分森林植被 NPP 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同时在草地、农田和荒漠地区也
存在植被 NPP 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的现象。 植被 NPP 与某一气候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另一
气候因子呈负相关,可能是由于植被 NPP 与某一气候因子的关系极为密切,导致与另一因子相关性降低。 而
负相关的程度,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其与主要限制因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如:植被 NPP 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温
度呈负相关的像元比例为荒漠>草地>农田,荒漠和草地植被分别位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带,植被生长都对降
水量有较强的依赖性,而部分雨养农田的 NPP 也主要受降水量影响,但人工灌溉的农田则对降水量的依赖性
06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较低,如位于河套平原的农田由于人工引黄灌溉[30],植被 NPP 与降水量甚至呈负相关,而主要受温度影响。
龙慧灵等[11]也曾发现内蒙古草原地区植被生长与某一气候因子在空间上有正相关和负相关共存的现象,并
且认为这可能是由这些地区水热不同期造成的,也可能是这些地区植被的生长与其他气候因子的关系更为
密切。
此外,森林、农田和荒漠植被类型中出现较大比例的植被 NPP 与降水量、温度均呈负相关的像元。 森林
植被中包括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等常绿乔木,NPP 年际波动较小,因此与降水量、温度的相关
性均不高;部分农田由于存在人工灌溉、施肥、管护的影响,因此也对气候因子的依赖性较低[34];荒漠植被覆
盖度低、生长情况较差,NPP 年际波动同样较小,因而也存在较大比例与气候因子无密切关系的像元;草地植
被组成中存在大量的 1 年生、2 年生草本植物,因此植被生长受当年的气候因子影响较大,植被 NPP 的年际波
动也较剧烈。
3. 1. 3摇 内蒙古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对于陆地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方精云等[37]研究认为
1982—1999 年间中国年 NDVI 平均增加了 7. 4% ,其主要驱动因素就是温度上升和夏季降水增加;李月臣
等[38]认为中国北方植被在 1982—1999 年的生长季平均 NDVI 增加了 11. 69% ,植被变化与温度有显著相关
性而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气温的升高引起生长季提前以及生长季延长是该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季劲
钧等[39]在研究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时发现二者的变化对草地的生产力都有显著影
响:温度变化 2益,草地年 NPP 变化 20%左右,地上生物量可以改变 30%以上,而降水量变化 50% ,年 NPP 甚
至改变 37% ,而地上生物量将改变近 30% 。
有研究表明[40],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在过去几十年的长时间尺度上有暖干化的趋势,即降水量呈降低趋
势,温度呈升高趋势。 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境内 50 个气象台站的数据,分析了 1981—2010 年该地区年降水量
和年均温的变化(图 9)。 结果表明,在过去 30 年的尺度上内蒙古地区气候确实存在暖干化的趋势,但在本研
究所属时段内(2001—2010 年),内蒙古地区年降水量呈现升高趋势,年均温呈现降低趋势。 因此,降水量的
增加可能是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 NPP 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改善了土壤水分供给条件,增
强了光合速率,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同时较低的温度能够减少蒸散,从而减少可利用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植被
生长。 此外,对比图 5 和图 9 中的曲线可知,在降水量达到峰值的 2003 和 2008 年,植被 NPP 总量也均达到最
高,进一步说明了降水量是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图 9摇 1981—2010 年内蒙古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
Fig. 9摇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1981—2010
3. 2摇 结论
本文基于 MODIS NDVI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分类数据,通过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内蒙古地
区 2001—2010 年不同植被类型 NPP 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论如下:
16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穆少杰摇 等: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年 NPP 的平均值为 340. 0 gCm-2a-1,由西向东的平均经向变化速率为
200郾 5 gCm-2a-1 / 10毅。 不同植被类型 NPP 差别较大,森林、草地、农田和荒漠植被的 NPP 平均值分别为
521郾 9、270. 3、405. 7 和 85. 3 gCm-2a-1;
(2)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 NPP 总量的平均值为 322. 7 TgCa-1,波动范围为 276. 8—354. 4 TgCa-1。
从 NPP 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阿拉善沙漠、毛乌素沙地西部、河套平原以北地区、浑善达克沙地东西缘和
呼伦贝尔平原西北部植被的 NPP 在 10a间呈极显著上升,而内蒙古中部的草地植被 NPP 呈极显著下降;
(3)不同植被类型 NPP 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 森林植被 NPP 主要受温度的限制,而农田、草
地和荒漠植被 NPP 主要受降水量控制。
References:
[ 1 ]摇 Cramer W, Field C B. Comparing global model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Introduction.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9, 5:
3鄄4.
[ 2 ] 摇 Field C B, Randerson J T, Malmstrom C M. Glob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Combining ec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995, 51: 74鄄88.
[ 3 ] 摇 Matsushita B, Tamura M. Integrating remotely sensed data with an ecosystem model to estimat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East Asi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1, 81: 58鄄66.
[ 4 ] 摇 Haberl H, Erb K H, Krausmann F, Gaube V, Bondeau A, Plutzar C, Gingrich S, Lucht W, Fischer鄄Kowalski M. Quantifying and mapping the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earth忆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 104 (31): 12942鄄12947.
[ 5 ] 摇 Imhoff M L, Bounoua L, DeFries R, Lawrence W T, Stutzer D, Tucker C J, Ricketts T. The consequences of urban land transformation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4, 89: 434鄄443.
[ 6 ] 摇 IGBP.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implications for Kyoto protocol. Science, 1998, 280, 1393鄄1394.
[ 7 ] 摇 Ruimy A, Saugier B, Dedieu G. Methodology for the estimation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4, 99(D3): 5263鄄5283.
[ 8 ] 摇 Nemani R R, Keeling C D, Hashimoto H, Jolly W M, Piper S C, Tucker C J, Myneni R B, Running S W. Climate鄄driven increases in global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from 1982 to 1999. Science, 2003, 300(5625): 1560鄄1563.
[ 9 ] 摇 Peng S L, Guo Z H, Wang B S. Use of GIS and RS to estimate the ligh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vegetation in Guangdong,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0, 20 (6): 903鄄909.
[10] 摇 Ricotta C, Avena G, De Palma A. Mapping and monitor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with AVHRR NDVI time鄄series: statistical equivalence of
cumulative vegetation indice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 Remote Sensing,
1999, 54(5 / 6): 325鄄331.
[11] 摇 Long H L, Li X B, Wang H, Wei D D, Zhang C.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in Inner
Mongoli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5): 1367鄄1378.
[12] 摇 Zhang F, Zhou G S, Wang Y H. Dynamics simul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by a satellite data鄄driving CASA model in Inner Mongolia typical
steppe,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8, 32 (4): 786鄄797.
[13] 摇 Cramer W, Kicklighter D W, Bondeau A, Moore B, Churkina G, Nemry B, Ruimy A, Schloss A L. Comparing global model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verview and key result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9, 5(Suppl. 1), 1鄄15.
[14] 摇 Dong D, Ni J. Modeling change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karst veget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using the CASA model.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7): 1855鄄1866.
[15] 摇 Monteith J L. Solar radi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tropical ecosystems.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72, 9: 747鄄 766.
[16] 摇 Potter C S, Randerson J T, Field C B, Matson P A, Vitousek P M, Mooney H A, Klooster S A. Terrestrial ecosystem production: a process model
based on global satellite and surface data.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3, 7(4): 811鄄841.
[17] 摇 Piao S L, Fang J Y, He J S.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Qinghai鄄Xizang Plateau, China, from 1982 to 1999. Climatic
Change, 2006, 74, 253鄄267.
[18] 摇 Sun Y L, Guo P, Yan X D, Zhao T B. Dynamics of vegetation cov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3): 407鄄414.
[19] 摇 Shi Z J, Gao J X, Xu L H, Feng Z Y, Lu S H, Shang J X. Effect of vegetation on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Inner Mongolia,
26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China.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20(11): 1594鄄1601.
[20] 摇 Sun G N, Wang M H. Study on relation and distribution between vegetative coverage and land degradation in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22(2): 140 鄄144.
[21] 摇 Zhu W Q, Pan Y Z, Long Z H, Chen Y H, Li J, Hu H B. Estimat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based on GIS and RS: A
case study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5, 9(3): 300鄄307.
[22] 摇 Peng S L, Guo Z H, Wang B S. Use of GIS and RS to estimate the ligh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vegetation in Guangdong, China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0, 20(6): 903鄄909.
[23] 摇 Ma W H,Yang Y H,He J S,Zeng H, Fang J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sland biomass dynamics and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Inner
Mongolia.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2008, 38(1): 84鄄92.
[24] 摇 Li Y P, Ji J J. Assess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livestock carrying capacity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by regional scale modeling.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4, 19(5): 610鄄616.
[25] 摇 Dong M W, Yu M. Simulation analysis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 communities along a water gradient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8, 32(3): 531鄄543.
[26] 摇 Wang J, Meng J J. Study o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variation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Inner鄄Mongolia during 1981—2000.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8, 2: 84鄄90.
[27] 摇 Li J. The surface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and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estimate in Inner Mongolia鄄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LO鄄PEM method. Yangl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010.
[28] 摇 Bao Y H, Bao G G, Guo L B, Hai Q S. Evaluation on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using MODIS Data in Inner Mongolia1. PIAGENG
2009: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7490,749006.
[29] 摇 Zhao G S, Wang J B, Fan W Y, Ying T Y.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00鄄2008: Simulation and seasonal chang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1, 22(3): 621鄄630.
[30] 摇 Guo A X, Wang Z M, Zhang B, Liu D W, Yang G, Song K S, Li F. Analysis of temporal鄄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vegetation
NPP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0 to 2006. Resources Science, 2008, 30(8): 1226鄄1235.
[31] 摇 Jiang H Q. Plant Ecolog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0: 191鄄206.
[32] 摇 Chen X Q, Wang H.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belts and vegetation cover degrees in Inner Mongolia from 1982 to 2003.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1): 84鄄94.
[33] 摇 Niu J M.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ic factors in Inner Mongoli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0, 11(1):
47鄄52.
[34] 摇 Zhang X Z, Dai J H, Ge Q S. Spatial differences of changes in spring vegetation activities across Eastern China during 1982—2006.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1): 53鄄61.
[35] 摇 Li G, Zhou L, Wang D L, Xin X P, Yang G X, Zhang H B, Chen B R. Va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in Inner Mongolia.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8, 17(5): 1948鄄1955.
[36] 摇 Yin H, Li Z G, Wang Y L, Cai F. Assessment of desertification 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hyper鄄temporal vegetation indicator in Inner Mongoli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5): 653鄄661.
[37] 摇 Fang J Y, Piao S L, He J S, Ma W H. Increasing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ctivity in China, 1982—1999.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 2004, 47
(3): 229鄄240.
[38] 摇 Li Y C, Gong P, Liu C X, Chen J, Yu D Y. Vegetation cover changes and correlation with climatic factor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1982—1999.
Resources Sciences, 2006, 28(2): 109鄄117.
[39] 摇 Ji J J, Huang M, Liu Q. Modeling studies of response mechanism of steppe productiv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middle latitude semiarid regions in
Chin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5, 63(3): 257鄄266.
[40] 摇 Lu N, Wilske B, Ni J, John R, Chen J. Climat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from 1955 to 2005—trends at regional, biome and local scal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09,4: 045006.
参考文献:
[11]摇 龙慧灵, 李晓兵, 王宏, 魏丹丹, 张程. 内蒙古草原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10, 30(5): 1367鄄1378.
[12] 摇 张峰, 周广胜, 王玉辉. 基于 CASA模型的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模拟.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 (4): 786鄄797.
[14] 摇 董丹, 倪健. 利用 CASA 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生态学报, 2011, 31(7): 1855鄄1866.
[18] 摇 孙艳玲, 郭鹏, 延晓冬, 赵天宝. 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3): 407鄄414.
[19] 摇 时忠杰, 高吉喜,徐丽宏,冯朝阳,吕世海, 尚建勋. 内蒙古地区近 25 年植被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11):
36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穆少杰摇 等: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594鄄1601.
[20] 摇 孙根年, 王美红. 内蒙古植被覆盖与土地退化关系及空间结构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2): 140 鄄144.
[21] 摇 朱文泉, 潘耀忠, 龙中华, 陈云浩, 李京, 扈海波. 基于 GIS和 RS的区域陆地植被 NPP 估算———以中国内蒙古为例. 遥感学报, 2005,
9(3): 300鄄307.
[22] 摇 彭少麟, 郭志华, 王伯荪. 利用 GIS和 RS估算广东植被光利用率. 生态学报, 2000, 20(6): 903鄄909.
[23] 摇 马文红, 杨元合, 贺金生, 曾辉, 方精云. 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科学 C 辑: 生命科学, 2008, 38(1):
84鄄92.
[24] 摇 李银鹏, 季劲钧. 内蒙古草地生产力资源和载畜量的区域尺度模式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5): 610鄄616.
[25] 摇 董明伟, 喻梅. 沿水分梯度草原群落 NPP 动态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3): 531鄄543.
[26] 摇 王钧, 蒙吉军. 1981—2000 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变化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 84鄄90.
[27] 摇 李佳. 内蒙古地区地表光合有效辐射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鄄基于遥感和 GLO鄄PEM方法.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9] 摇 赵国帅, 王军邦, 范文义, 应天玉. 2000—2008 年中国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及季节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3):
621鄄630.
[30] 摇 国志兴, 王宗明, 张柏, 刘殿伟, 杨桄, 宋开山, 李方. 2000 年—2006 年东北地区植被 NPP 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科学,
2008, 30(8): 1226鄄1235.
[31] 摇 姜汉侨. 植物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91鄄206.
[32] 摇 陈效逑, 王恒. 1982—2003 年内蒙古植被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地理学报, 2009, 64(1): 84鄄94.
[33] 摇 牛建明. 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1): 47鄄52.
[34] 摇 张学珍, 戴君虎, 葛全胜. 1982—2006 年中国东部春季植被变化的区域差异. 地理学报, 2012, 67(1): 53鄄61.
[35] 摇 李刚, 周磊, 王道龙, 辛晓平, 杨桂霞, 张宏斌, 陈宝瑞. 内蒙古草地 NPP 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生态环境 2008, 17(5): 1948鄄1955.
[36] 摇 殷贺, 李正国, 王仰麟, 蔡福. 基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的内蒙古荒漠化评价. 地理学报, 2011, 66(5): 653鄄661.
[37] 摇 方精云, 朴世龙, 贺金生, 马文红. 近 20 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 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 2003, 33 (6): 554鄄565.
[38] 摇 李月臣, 宫鹏, 刘春霞, 陈晋, 于德永. 北方 13 省 1982 年—1999 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资源科学, 2006, 28 (2):
109鄄117.
[39] 摇 季劲钧, 黄玫, 刘青. 气候变化对中国中纬度半干旱草原生产力影响机理的模拟研究. 气象学报, 2005, 63(3): 257鄄266.
46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 猿猿袁晕燥援 员圆 允怎灶援 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燥枣 枣则燥泽贼 凿葬皂葬早藻 贼燥 枣燥则藻泽贼泽 蕴陨 载蚤怎枣藻灶袁 在匀哉 允蚤葬燥躁怎灶袁 宰粤晕郧 匝蚤灶早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凿增葬灶糟藻泽 蚤灶 泽葬造贼鄄贼燥造藻则葬灶糟藻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杂怎葬藻凿葬 责造葬灶贼泽 在匀粤晕郧 粤蚤择蚤灶袁 孕粤晕郧 匝蚤怎赠蚤灶早袁 再粤晕 载蚤怎枣藻灶早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藻凿蚤糟贼蚤燥灶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枣 砸燥遭蚤灶蚤葬 责泽藻怎凿燥葬糟葬糟蚤葬 枣造燥憎藻则蚤灶早 凿葬贼藻泽 蚤灶 藻葬泽贼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忆泽 憎葬则皂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扎燥灶藻
载哉 蕴蚤灶袁 悦匀耘晕 载蚤葬燥择蚤怎袁 阅哉 载蚤灶早 渊猿缘愿源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造藻葬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燥枣 月藻贼怎造葬 藻则皂葬灶蚤蚤 泽葬责造蚤灶早泽 贼燥 贼澡藻 葬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灾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匀哉 匝蚤责藻灶早袁 郧哉韵 在澡蚤澡怎葬袁 杂哉晕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早藻灶藻贼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糟澡蚤灶藻泽藻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贼葬遭怎造葬藻枣燥则皂蚤泽冤 灶葬贼怎则葬造 泽藻糟燥灶凿葬则赠 枣燥则藻泽贼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憎蚤贼澡 贼澡藻蚤则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蕴陨 酝蚤灶早袁宰粤晕郧 杂澡怎曾蚤葬灶早袁 郧粤韵 月葬燥躁蚤葬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凿凿蚤贼蚤燥灶 葬枣枣藻糟贼泽 则燥燥贼 早则燥憎贼澡袁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则藻藻 责则燥增藻灶葬灶糟藻泽 燥枣 杂糟澡蚤皂葬 泽怎责藻则遭葬 蚤灶 遭葬则则藻灶 泽燥蚤造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袁 宰粤晕郧 再蚤袁 允陨晕 郧怎燥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员员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藻灶糟造燥泽怎则藻 燥灶 泽燥蚤造 悦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蚤皂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 蚤灶 杂贼蚤责葬 早则葬灶凿蚤泽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粤晕郧 砸怎燥皂藻灶早袁 阅韵晕郧 运怎葬灶澡怎袁匀耘 晕蚤葬灶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造燥责藻 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灶 早葬曾 藻曾糟澡葬灶早藻 糟澡葬则葬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皂葬蚤灶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枣燥则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凿则赠鄄澡燥贼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允蚤灶早泽澡葬
砸蚤增藻则 阅哉粤晕 粤蚤早怎燥袁 在匀粤晕郧 允蚤葬灶早怎燥袁 匀耘 悦葬蚤赠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遭蚤燥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燥灶 凿藻泽燥则责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藻灶燥造 葬凿泽燥则遭藻凿 燥灶 遭造葬糟噪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泽燥蚤造
匀哉粤晕郧 允蚤藻曾怎灶袁 酝韵 允蚤葬灶皂蚤灶袁 蕴陨 云藻蚤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葬灶凿 遭蚤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燥蚤造 凿则燥怎早澡贼 泽贼则藻泽泽 蚤灶 贼澡则藻藻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宰哉 匝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郧怎葬灶早糟葬灶袁 孕耘陨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葬则鄄造藻葬枣 则葬贼蚤燥 燥枣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蚤泽 则藻造葬贼藻凿 贼燥 赠蚤藻造凿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蚤灶 贼澡藻 憎葬贼藻则鄄泽葬增蚤灶早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在匀粤晕郧 再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蚤灶早澡怎葬袁匀哉粤晕郧 匝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缘苑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燥扎燥灶藻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泽蚤泽袁 凿则赠 皂葬贼贼藻则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葬灶凿 赠蚤藻造凿 燥枣 则蚤糟藻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 择怎葬造蚤贼赠 葬灶凿 责造葬灶贼 凿藻灶泽蚤贼赠
孕耘晕郧 月蚤灶袁蕴陨 孕葬灶造蚤灶袁在匀韵哉 晕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远愿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灶凿藻则 则燥燥贼 则藻泽贼则蚤糟贼蚤燥灶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枣 糟燥贼贼燥灶 责造葬灶贼泽 早则燥憎灶 憎蚤贼澡 怎灶凿藻则鄄皂怎造糟澡 凿则蚤责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栽粤韵 载蚤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哉韵 匀燥灶早澡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葬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造蚤早澡贼 葬灶凿 早则燥憎贼澡 泽贼葬早藻 燥灶 燥曾赠早藻灶 凿蚤枣枣怎泽蚤燥灶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 燥枣 粤糟燥则怎泽 糟葬造葬皂怎泽 则燥燥贼泽
宰粤晕郧 宰藻灶造蚤灶袁 宰粤晕郧 郧怎燥曾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 再蚤灶躁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泽燥造葬贼蚤燥灶袁 泽糟则藻藻灶蚤灶早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赠贼燥责葬贼澡燥早藻灶 葬灶贼葬早燥灶蚤泽贼蚤糟 藻灶凿燥责澡赠贼藻泽 枣则燥皂 憎蚤造凿 粤则贼藻皂蚤泽蚤葬 葬则早赠蚤
载哉 再葬躁怎灶袁 在匀粤韵 蕴燥灶早枣藻蚤袁 悦匀耘晕 孕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贼憎燥 澡燥泽贼鄄遭蚤燥贼赠责藻泽 燥枣 粤责澡蚤泽 早燥泽泽赠责蚤蚤 渊匀藻皂蚤责贼藻则葬院 粤责澡蚤凿蚤凿葬藻冤 燥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糟怎糟怎则遭蚤贼葬糟藻燥怎泽 澡燥泽贼 责造葬灶贼泽
载陨粤韵 再怎灶造蚤袁 再陨晕 载蚤葬灶早糟澡怎袁 蕴陨哉 栽燥灶早曾蚤葬灶 渊猿苑园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早藻灶凿藻则 葬灶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燥灶 贼澡藻 憎蚤灶贼藻则蚤灶早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悦澡蚤灶藻泽藻 皂藻则早葬灶泽藻则
在耘晕郧 月蚤灶遭蚤灶袁 杂匀粤韵 酝蚤灶早择蚤灶袁 蕴粤陨 匀燥灶早择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蚤灶凿蚤糟葬贼燥则泽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澡藻葬造贼澡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蚤灶 宰葬灶早择蚤灶早 枣燥则藻泽贼则赠
再哉粤晕 云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灶早赠葬燥袁 蕴陨粤晕郧 允怎灶 渊猿苑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匀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 泽责葬贼蚤葬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阅燥灶早贼蚤灶早 蕴葬噪藻
蕴陨 允蚤葬灶躁怎灶袁 蕴陨哉 杂澡怎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蚤则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造蚤皂葬贼藻鄄早则燥憎贼澡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燥枣 粤遭蚤藻泽 枣葬曾燥灶蚤葬灶葬 枣则燥皂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泽 葬贼 酝蚤赠葬造怎燥袁 憎藻泽贼藻则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载哉 晕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糟澡怎灶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葬灶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源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灶藻贼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糟造蚤皂葬贼藻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枣则燥皂 圆园园员 贼燥
圆园员园 酝哉 杂澡葬燥躁蚤藻袁 蕴陨 允蚤葬灶造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贼燥责燥早则葬责澡蚤糟 枣藻葬贼怎则藻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蚤灶 贼澡藻 糟燥葬泽贼葬造 憎藻贼造葬灶凿 燥枣 再葬灶糟澡藻灶早
匀韵哉 酝蚤灶早澡葬灶早袁 蕴陨哉 匀燥灶早赠怎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遭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泽燥怎贼澡 藻凿早藻 燥枣 酝怎 哉泽 杂葬灶凿赠 蕴葬灶凿
在匀韵哉 杂澡怎择蚤灶袁 允陨晕郧 再葬燥凿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苑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则藻糟燥则凿藻凿 皂葬蚤灶造赠 遭赠 责燥造造藻灶 枣则燥皂 遭葬蚤曾蚤葬灶 造葬噪藻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造葬泽贼 缘援 缘噪葬月援 孕援
阅哉 砸燥灶早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允蚤灶早忆葬灶袁在耘晕郧 再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愿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枣蚤藻造凿袁 澡怎皂蚤凿蚤贼赠 枣蚤藻造凿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藻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泽 蚤灶 泽责则蚤灶早 蚤灶 贼澡藻 贼赠责蚤糟葬造 增葬造造藻赠鄄糟蚤贼赠
蕴陨 郧怎燥凿燥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允怎灶澡怎葬袁 宰粤晕郧 晕葬蚤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怎则枣葬糟藻 憎葬贼藻则 增葬责燥则 燥增藻则 灶燥则贼澡藻则灶 葬灶凿 泽燥怎贼澡藻则灶 则藻早蚤燥灶泽 燥枣 匝蚤灶造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允陨粤晕郧 悦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云藻蚤袁 再哉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藻糟燥鄄则蚤泽噪 蚤灶 燥责藻灶 皂蚤灶藻 葬则藻葬 宰哉 允蚤葬灶泽澡藻灶早袁 匝陨粤韵 晕葬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皂责葬则蚤泽蚤燥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早藻燥早则葬责澡蚤糟葬 则藻早蚤燥灶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 葬灶凿 悦悦粤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运韵晕郧 再葬灶袁允陨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载蚤怎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愿圆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藻糟燥鄄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杂月酝 皂燥凿藻造 孕粤晕 阅葬灶袁 再陨晕郧 砸怎蚤赠葬燥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皂藻则早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则早藻 赠藻造造燥憎 糟则燥葬噪藻则渊蕴葬则蚤皂蚤糟澡贼澡赠泽 糟则燥糟藻葬冤 葬择怎葬糟怎造贼怎则藻 泽赠泽贼藻皂 葬则燥怎灶凿 阅燥灶早躁蚤 蚤泽造葬灶凿 蚤灶 在澡燥怎泽澡葬灶
杂韵晕郧 运藻袁 在匀粤韵 杂澡藻灶早袁 悦粤陨 匀怎蚤憎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怎皂 泽贼则蚤责藻 葬则则葬灶早藻皂藻灶贼 枣燥则 蚤灶贼藻则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葬灶凿 皂蚤曾藻凿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皂葬蚤扎藻 渊在藻葬 皂葬赠泽 蕴援 冤 早藻灶燥贼赠责藻泽
在匀粤韵 再葬造蚤袁 运粤晕郧 允蚤藻袁 蕴陨哉 栽蚤葬灶曾怎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糟造蚤皂葬贼藻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燥灶 贼澡藻 糟葬则燥贼藻灶燥蚤凿 葬灶凿 糟怎贼蚤糟怎造葬则 藻曾贼则葬糟贼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造藻葬增藻泽
悦匀耘晕 宰藻蚤袁 载陨韵晕郧 允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再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葬则遭燥灶 泽藻择怎藻泽贼则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曾赠早藻灶 则藻造藻葬泽藻 葬泽 憎藻造造 葬泽 糟燥燥造蚤灶早 葬灶凿 澡怎皂蚤凿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蚤灶 早则藻藻灶蚤灶早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燥枣
杂澡葬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藻灶早凿怎 在匀粤晕郧 再葬灶造蚤袁 云耘陨 杂澡蚤皂蚤灶袁 蕴陨 在澡蚤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愿愿愿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 卷摇
《生态学报》2013 年征订启事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 1981 年,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探索生态学奥秘,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生态学报》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价和
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
《生态学报》为半月刊,大 16 开本,300 页,国内定价 90 元 /册,全年定价 2160 元。
国内邮发代号:82鄄7,国外邮发代号:M670
标准刊号:ISSN 1000鄄0933摇 摇 CN 11鄄2031 / Q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
馆等订阅。
通讯地址: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摇 电摇 摇 话: (010)62941099; 62843362
E鄄mail: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摇 网摇 摇 址: www. ecologica. cn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吴文良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SHENGTAI摇 XUEBAO)
(半月刊摇 1981 年 3 月创刊)
第 33 卷摇 第 12 期摇 (2013 年 6 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摇
(Semimonthly,Started in 1981)
摇
Vol郾 33摇 No郾 12 (June, 2013)
编摇 摇 辑摇 《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电话:(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北京 399 信箱
邮政编码:100044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8013 号
Edited by摇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ECOLOGICA SINICA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Tel:(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Editor鄄in鄄chief摇 WANG Rusong
Supervised by摇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摇 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Publish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
Beijing摇 100717,China
Printed by摇 Beijing Bei Lin Printing House,
Beijing 100083,China
Distribut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Beijing 100717,China
Tel:(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Domestic 摇 摇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摇 摇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P. O. Box 399 Beijing 100044,China
摇 ISSN 1000鄄0933
CN 11鄄2031 / Q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82鄄7 国外发行代号 M670 定价 90郾 00 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