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圆圆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员员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利用分布有 辕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刘摇 芳袁李摇 晟袁李迪强 渊苑园源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服务研究进展 刘文平袁宇振荣 渊苑园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土壤呼吸组分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陈敏鹏 袁夏摇 旭袁李银坤袁等 渊苑园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平茬高度对四合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摇 震袁张利文袁虞摇 毅袁等 渊苑园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水分梯度下珍稀植物四数木的光合特性及对变化光强的响应 邓摇 云袁陈摇 辉袁杨小飞袁等 渊苑园愿愿冤噎噎噎
水稻主茎节位分蘖及生产力补偿能力 隗摇 溟袁李冬霞 渊苑园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辐热积法模拟烤烟叶面积与烟叶干物质产量 张明达袁李摇 蒙袁胡雪琼袁等 渊苑员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田慎重袁王摇 瑜袁李摇 娜袁等 渊苑员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光照强度下兴安落叶松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防御酶的影响 鲁艺芳袁严俊鑫袁李霜雯袁等 渊苑员圆缘冤噎噎
南方小花蝽在不同空间及笼罩条件下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 莫利锋袁郅军锐袁田摇 甜 渊苑员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浮游植物对溶解态 粤造的清除作用实验研究 王召伟袁任景玲袁闫摇 丽袁等 渊苑员源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特性海拔梯度特征 刘兴良袁 何摇 飞袁 樊摇 华袁等 渊苑员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虾类数量特征 徐兆礼袁孙摇 岳 渊苑员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 郑新庆袁黄凌风袁李元超袁等 渊苑员远远冤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源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张振飞袁黄炳超袁肖汉祥袁等 渊苑员苑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转化 邢肖毅袁黄懿梅袁安韶山袁等 渊苑员愿员冤噎噎噎噎噎
基于诊断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蔡摇 霞袁徐颂军袁陈善浩袁等 渊苑员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与积累要要要以嘉兴稻田为例 李自民袁宋照亮袁姜培坤 渊苑员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自由搜索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在湿地芦苇调查中的应用 李新虎袁赵成义 渊苑圆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贺兰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刘秉儒袁张秀珍袁胡天华袁等 渊苑圆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内蒙古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彭海英袁李小雁袁童绍玉 渊苑圆圆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黄土丘陵沟壑区 愿园种植物繁殖体形态特征及其物种分布 王东丽袁张小彦袁焦菊英袁等 渊苑圆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酝粤载耘晕栽模型的贺兰山岩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刘振生袁高摇 惠袁摇 滕丽微袁等 渊苑圆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太湖湖岸带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蔡琳琳袁朱广伟袁李向阳 渊苑圆缘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艾比湖地区土壤呼吸对季节性冻土厚度变化的响应 秦摇 璐袁吕光辉袁何学敏袁等 渊苑圆缘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田间条件下黑垆土基础呼吸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张彦军袁郭胜利袁刘庆芳袁等 渊苑圆苑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光核桃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与保护 张丽荣袁孟摇 锐袁路国彬 渊苑圆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棉花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 肖晶晶袁霍治国袁姚益平袁等 渊苑圆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研究简报
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萌枝特性 苏摇 磊袁苏建荣袁刘万德袁等 渊苑猿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赣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氮素矿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宋庆妮袁杨清培袁余定坤袁等 渊苑猿园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学术信息与动态
圆园员猿年 耘怎则燥责藻葬灶 郧藻燥泽糟蚤藻灶糟藻泽 哉灶蚤燥灶国际会议述评 钟莉娜袁赵文武 渊苑猿员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苑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园鄢圆园员猿鄄员员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山坡岩羊图要要要岩羊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袁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袁又名石羊遥 贺兰山岩羊主要分布于海拔 员缘园园要
圆猿园园皂的山势陡峭地带袁羊群多以 圆要员园只小群为主遥 生境适宜区主要为贺兰山东坡渊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冤的西南部袁而贺兰山西坡渊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冤也有少量分布遥 贺兰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
来袁随着保护区环境的不断改善袁这里岩羊的数量也开始急剧增长袁每平方公里的分布数量现居世界之首袁岩羊的活
动范围也相应扩大到低山 怨园园米处的河谷遥 贺兰山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尧坡度及植被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3 卷第 22 期
2013年 11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3,No.22
Nov.,2013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冶科技支撑课题资助项目(2013BAC09B02)
收稿日期:2012鄄07鄄17;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7鄄28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lidq@ caf.ac.cn
DOI: 10.5846 / stxb201207171015
刘芳,李晟, 李迪强.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生态学报,2013,33(22):7047鄄7057.
Liu F, Li S, Li D Q.The review of methods for mapping species spatial distribution using presence / absence data.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22):
7047鄄7057.
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
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刘摇 芳1, 李摇 晟2, 李迪强1,*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091;
2. Department of Forest & Wildlife Ecolog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鄄Madison, 209 Russell Labs,
1630 Linden Driv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鄄Madison Madison, WI 53706鄄1598, USA)
摘要:详细的物种地理分布信息是生态学研究和制定保护策略的基础。 相比较于直接估测种群数量,获取物种分布的有 /无数
据更为实用。 因此,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并结合环境变量建立模型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被广
泛应用。 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物种分布,关键的步骤包括:1)构建总体概念模型,2)收集物种分布有 /无数据,并准备环境
变量图层;3)选择合适的统计模型和算法,以及 4)对模型进行评估。 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确定数据收集及模型方法。 收
集物种分布数据有系统调查及非系统调查方法。 筛选并准备与物种分布相关的环境变量,利用 GIS工具处理,使之成为符合模
型条件的具有合适的空间尺度的数字化图层。 利用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有 /无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及软件建立模型,并对
模型进行检验和评估。 总结了用于构建物种分布模型的不同算法和软件。 针对以上各个环节,阐述利用物种分布有 /无数据进
行研究所需要的技术细节,以期望为读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有 /无数据; 物种分布模型; 取样; 模型评估
The review of methods for mapping species spatial distribution using presence /
absence data
LIU Fang1, LI Sheng2, LI Diqiang1,*
1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2 Department of Forest & Wildlife Ecolog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鄄Madison, 209 Russell Labs, 1630 Linden Driv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鄄Madison Madison,
WI 53706鄄1598, USA
Abstract: Detailed specie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s fundamental to ecolog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Compared with the considerable effort needed for direct population estimates, obtaining presence / absence data are more
practical and economically effective, so the methods on mapping species distribution with presence / absence data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 in recent decades with broad implications. The key steps for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ing using presence / absence data include: 1) develop the conceptual model, 2) collect presence / absence
data and prepare environmental variable layers, 3) select statistic model and algorithm, and 4) run the model and conduct
model evaluation. Conceptual models propose the hypothesis of the research and build outlines for data preparation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Systematic sample and non鄄systematic sampling are used to collect presence / absence data. Related
http: / / www.ecologica.c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re selected and georeferenced by GIS tools to be used in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at a proper
scale. We summarized the algorithms and software that have been used to develop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combining
presence / absence data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ssessment of model performance is crucial for implicating the results
generated by those models. This paper reinvented the details of techniques for the above steps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We expect that this paper will show readers some revelation on how to us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Key Words: Presence鄄absence data;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sampling; model assessment
准确的物种分布地图或者栖息地适宜性是环境相关研究、资源管理以及保护规划等许多方面所必需
的[1],如生物多样性评估、保护区设计、栖息地管理和恢复、物种保护规划、种群生存力分析、环境风险评估、
入侵种的管理、群落及生态系统模型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均需要物种分布
图[2]。 近年来,利用物种分布有 /无的数据并结合环境变量建立模型对物种分布进行预测的方法,在物种保
护规划和管理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3鄄5]。 这种方法所采用的数理模型被称为生态位模型、栖息地适宜性模型
或物种分布模型等,本文将统一使用物种分布模型这一名称。 广义上的物种分布模型包括定量模型和基于规
则的模型,本文将只讨论其中的定量模型,因为这类模型在生态学研究和物种保护中应用最为广泛。 这些模
型尤其适用于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分布的物种[4],其基本原理是:在一个合适的空间尺度上,区域内有某物
种出现的地点占整个区域的比例可以反映该物种种群分布大小,对其分布范围的变化进行监测就可以得到该
物种种群变化的信息[6鄄7]。 物种分布模型的方法多样,研究人员如何从众多的模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存在一
定的困难。
利用物种分布有 /无数据建立模型预测物种分布,最先应用于一些狩猎物种上[8];后来也广泛应用于鸟
类[9]、大型兽类(例如狼(Canis lupus) [10]和棕熊(Ursus arctos) [11]等)、小型兽类[12]、两栖类[13]、蝴蝶[14]等物种
的研究上,在真菌类[15]和植物的分布研究上也有所应用[16鄄17]。 物种分布模型在物种的生态学及进化生物学
上有着广泛的应用:1)可以用来研究物种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12];2)研究物种可以生存的栖息地特
征,从而确认目标物种可能高度利用的栖息地[18];3)分析物种分布随时间变化如何变化,对于濒危物种来说
人们对于其栖息地的萎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入侵物种来说,人们对于其栖息地的扩张更为关注;4)预测物
种在将来环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分布变化[19],从而分析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潜在的影响;5)研
究相近物种的分布在生态学和地理分布上的分化[20];6)也有些研究者试图将物种出现频率和物种种群丰度
联系起来,从而推断物种种群动态[1,21]。
利用物种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分布,关键的步骤包括构建概念模型,收集物种分布有 /无的数据,选择合适
的方法建立模型,以及评估模型的精度[2](图 1)。 首先,需要构建总体概念模型,也即构建物种分布与环境变
量之间的关系函数,并确定将要使用的建模方法。 收集物种分布有 /无数据有系统调查及非系统调查方法。
在野外调查时,可以将几个物种的调查结合起来进行,在投入相似的资金、时间、人力的情况下收集更多物种
的信息。 利用 GIS工具将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变量数字化,通过 AIC 或者 BIC 等指标筛选最优的变量组合。
然后,选择合适的算法建立模型,利用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有 /无的结果来构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评
估。 本文将针对以上各个环节的技术细节进行综述。
1摇 物种分布模型
1.1摇 构建总体概念模型
构建物种分布模型的第一步,就是构建总体概念模型[22],即: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对资
源的需求,提出物种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确定所用模型的类型及算法,选择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环
境变量,设计数据收集方案,为模型的运算及评估做准备。
与物种分布模型最相关的生态学理论是生态位概念[16,23]。 Elton 将生态位定义为“生物在栖息地所占据
840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1摇 利用物种分布有无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模型的步骤及其技术细节
Fig.1摇 The steps and technique details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using presence鄄absence data
的空间单元冶 [24],而 Hutchinson将生态位定义为“一个物种生存和繁殖所需要的环境冶 [25],更进一步区分了
“基础生态位冶(即不考虑种间关系下的物种对环境的反应)和“现实生态位冶(即包含了种间相互作用下的物
种可以生存和繁殖的真实的环境维度) [26]。 现实生态位一般是基础生态位的子集。 物种分布模型强调物种
对环境的需求,尤其是影响物种分布的非生物环境因素,评估其基础和现实生态位[2]。 将限制物种分布的环
境因子,尤其是较大的空间尺度上的气候数据,以及物种分布有无的数据置入模型,所获得结果应是基础生态
位[2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物种的扩散特征、干扰因素以及资源因素,所获取的结果更接近于现实生态
位[23,26]。 物种分布模型利用环境变量与已知的物种分布点间的关系,建立反应关系式,再利用该反应关系
式,推断未调查区域物种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放到地理空间上显示,则表现为物种的栖息地适宜性或潜在分
布范围。
1.2摇 准备物种分布及环境数据
建立物种分布模型,需要同时准备物种分布有无数据以及相关的环境数据。 概念模型提出了影响物种分
布的因素,包括非生物环境、生物间相互作用、物种本身的特性(如扩散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因素。 非生物环
境一般包括地形因素(如海拔、坡度、坡向等)、气候因素(如年降水量、年均温、降水及气温季节变动率等)、地
理因素(如土壤类型、pH值等),生物因素则包括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类型及强度及种间相互作用(如竞争、捕
食、协作等) [2]。 筛选并准备这些因素,利用 GIS工具处理,使之成为符合模型条件的具有合适的空间尺度的
数字化图层。 环境变量的选择一般是基于专家知识[28]以及数据的可得性。
物种分布有 /无的数据,可以通过系统取样的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非系统的方式从调查报告、博物馆以
及标本馆收集。 很多研究者利用系统取样的方式获取研究区域内物种分布有 /无的信息,从而建立模型预测
未调查地区的物种出现概率[29鄄30]。 首先,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定大小的调查单元[4],可以依据物种的生物学
特征(如家域面积)人为划分面积相等的网格[31],也可以根据自然形成的栖息地斑块[32]或行政管理区划单
位[33]划分调查单元。 然后,对所有调查单元或抽取部分调查单元进行实地调查(如样线调查、红外相机调查
等),获取物种有 /无信息。 取样时可依据环境的梯度分层取样,以使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通过观察物种实体或痕迹,可以比较容易确定物种在某地是有分布的,但是确定一个物种在某地是没有
分布却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因为在一个地点观察不到物种出现,可能是因为调查方法没有检测到这个物种的
存在,而该物种在此地点实际上是存在的;也就是说由于调查方法的限制物种的检测概率不可能达到
100%[4]。 因此收集物种分布有 /无信息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评估所选调查方法对该物种的检测概率,如果在
数据分析和构建模型时忽略了不完美检测的客观事实,将使构建的模型估算参数时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对物
9407摇 22期 摇 摇 摇 刘芳摇 等: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种分布情况得出错误的推断,进而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管理决定[34]。 为了改进这个问题,研究者一方面需
要改进数据收集方法以尽量提高检测概率(如在短时间内对调查单元进行重复调查),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利
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际的检测概率进行评估和计算,以保证能够得到无偏差的参数估计[4]。
利用重复调查方法对同一个调查单元收集物种分布有 /无信息的方式包括:1)多次分散调查;2)多个观
察者独立调查;3)同一观察者多次调查(每次调查间隔一定时间);4)在一个较大的景观单元内调查多个
地点[4]。
在一个季节内重复调查,有效的取样设计包括以下 3 种方式[35]:1)标准方式,即所有取样的调查单元都
重复调查同样多的次数;2)双重取样设计,即只在一部分已取样的调查单元内进行一定次数的重复调查,其
他的取样单元只调查 1次;3)排除设计,即对调查单元设定最大重复调查次数(如 K 次),如果没有发现物种
出现则重复调查 K次之后停止调查,但是一旦发现物种出现就停止调查。 MacKenzie 和 Royle[36]认为第 3 种
重复调查方法最为有效,因为一旦发现物种存在就可以确认物种在该调查单元内是有分布的,而不必继续花
费力气进行重复调查。
除了以上所述通过系统取样的方式收集到的物种分布有 /无的信息之外,近年来从博物馆或植物标本馆
获得的物种分布记录[37]也用于物种分布模型中。 其中某些数据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如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
组织(The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提供了 3. 2 亿条物种分布记录,网址为 http: / / www. gbif.
org / ),但这些数据并不是通过系统取样获得的,而且往往只有物种有分布的记录,因此不能推断物种无分布
的信息;但是,正确利用这样的数据可以用来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格局[5]。
一般来说,同时利用物种分布有和无的信息构建模型,得到的结果比仅用物种分布有的信息的模型的精
度要高[38],虽然也有例外。 因此,在两种数据均可得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使用二者同时建模的方法,如
Logisitc回归、MARS,GDM等(表 1)。 在仅有物种分布有的信息可用的情况下,如果利用与物种出现点具有
同样偏差的环境背景数据作为“伪不出现数据(Pseudo鄄absence data)冶构建模型,可以提高模型的精度[39]。
模型的表现与物种分布数据的数量正相关[30,40],即:物种分布的记录越多,模型的预测表现越好。 但是
物种分布数据又受到调查工作的限制。 有些研究表明,将至少 50—100个有物种分布的记录置入模型就可得
到可接受的结果[40鄄42],甚至有些研究仅利用 30 个物种分布记录就得到了可接受的结果[5,43]。 Coudon 和
G佴gout利用人造数据的模拟实验也表明,利用 logistic 回归要较为准确的评估物种的反应方程,至少需要 50
个物种出现的观察数据[44]。
1.3摇 构建模型
为了利用物种分布有 /无的信息来预测其在更大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很多技术已被用来建立预测模型,依
据算法不同,物种分布模型可以分为统计学模型,机器学习模型以及其它模型[2](表 1)。 统计学模型包括广
义线性模型(GLM) [45],广义加性模型(GAM) [26],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MARS) [46],多重判别分析(MDA) [47]
等;机器学习模型包括人工智能网络(ANN) [48],分类回归树(CART) [26],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48]。 另外还有
多元距离模型(MD) [5]以及基于专家知识的模型[50]。
选择模型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自变量及因变量的类型(定量或分类)、物种分布数据的类型以及研究者
对于物种分布数据与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假设(表 1)以及研究者的使用经验[2]。 在物种分布有无数据
均可得的情况下,最常用的方法是广义线性模型中的 Logistic回归模型。 也就是通过 Logistic回归将物种出现
和不出现数据与环境或栖息地变量联系起来,从而预测一定区域里物种出现概率[50]。 Logistic回归模型已广泛
用来预测濒危脊椎动物的出现和栖息地利用[47,51],狩猎物种(game species)的分布范围[8],以及植物的空间分布
格局[52]。 此外,还有一些模型用来分析仅有物种出现的数据,比如 BIOCLIM[53]、ENFA[30]、DOMAIN[54]、
GARP[49]以及 MAXENT[55]等,其中表现比较好的有 MAXENT和 GARP 等[5,43],而 ENFA模型则可以区分出物种
生态位与环境背景,并且能给出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的影响[2]。 基于距离算法的模型,只能利用定量的环境变
量,而且不能给出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影响的评估[2]。 表 1系统总结了利用有 /无数据及只用物种有分布的数
050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据建立模型的方法所利用的物种分布数据类型、环境变量类型以及模型所用的反应函数。
当环境或栖息地变量比较多时,选择哪些变量来构建模型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也即从若干候选模型中
选出最佳模型来。 信息测量指标常被用来比较不同模型的优劣[56]。 其中一种著名的信息测量指标是 Akaike
信息标准(为 AIC,公式 1) [27]。
AIC的定义为[57]:
AIC = -2log Likelihood+2K (1)
式中,log Likelihood是模型的估计最大似然值的自然对数,K为模型中自变量的数目。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IC值越小,表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越高。 将所有模型按照 AIC 的值从低到高排
列起来,并计算每个模型的 AIC值与所有模型中最小的 AIC 的差值,记为 驻AIC。 Burnham 和 Anderson[58]认
为 驻AIC<2的模型是等效的最佳模型。 但是当样本量较少时(如 n / K臆40 时),应该利用 AICc(公式 2)值比
较模型[58]。
AICc = -2logLikelihood +2K+2K(K+1) / (n-K-1) (2)
Akaike权重(公式 3)是用来比较模型的另一个常用的指标,其值可以反应某候选模型成为最优模型的相
对概率[58]。 相比较于 驻AIC和 AICc,Akaike权重更易于解释模型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用于评估单个变量对模
型的贡献率。
Akaike权重=棕i =
exp( - 0.5 AIC i)
移
R
r = 1
( - 0.5 AICr)
(3)
式中,R为候选模型的数目。
还有一种使用的越来越多的信息标准,叫做贝叶斯信息标准(BIC) [59]。 BIC适用于模型中自变量的数目
较低的情况[60]。
1.4摇 评估模型精度
很多物种分布模型给出的结果是 0—1的值,被解释为物种出现概率[61]或者栖息地适宜性[30]。 在环境
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实践中,物种分布有 /无的信息比直接的预测出现概率值更直观和实用[62];另一方面,在
对模型预测准确性进行评估时往往需要将物种预测出现概率值转化为物种是否出现的结果,从而通过对比预
测的分布有 /无与对应的观察结果有 /无之间的匹配程度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表现[63]。 因此,需要确定物种出
现概率的一个阈值,预测出现概率高于阈值就认为预测结果是物种会出现,否则,就认为预测结果是物种不会
出现[63]。 评估模型精度的很多指标是与阈值相关的。
确定阈值的方法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方式[63]。 主观的方式一般随意选择一个数值作为阈值,比如很
多人选择 0.5作为阈值将物种预测出现概率划分为物种分布出现或不出现[47,63]。 也有研究者选择 0.3[64]或
者 0.05[40]作为阈值。 但是选择 0.5 作为阈值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当物种分布有和无的数据量不一致的时
候[65]。 因此需要采用某些客观标准来选择最佳的阈值,主要的原理是选择的阈值能使观察值和预测值之间
的吻合度最大化。 基于不同的预测表现指标,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最佳阈值[62]。 例如,选取使敏感度与
特异度之和达到最大时的阈值作为最佳阈值[63,66]。 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 曲线)来确定阈值也越来
越受到重视[3,50]。
阈值的确定也和模型应用目的相关,可以通过考察错误否定率(FNC)和错误肯定率(FPC)的代价矩阵来
确定阈值[3]:如果模型用来确立保护区,那么 FNC>FPC,需要用特异性来评估模型预测能力;如果模型用来预
测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那么 FNC
况和实际观察结果(图 2)。 从观察结果与预测结果 2伊2分类表中,可以得出用来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一系
列指标(表2) [62] 。其中,广泛使用的指标是Kappa、总的预测准确率( OPS)和TSS[62] 。Kappa指数依赖于取
1507摇 22期 摇 摇 摇 刘芳摇 等: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1摇
利
用
物
种
分
布
有
鄄无
数
据
或
仅
利
用
物
种
有
分
布
的
数
据
建
立
模
型
预
测
物
种
分
布
的
方
法
总
结
(表
格
主
要
在
参
考
文
献
[2
,5
]的
基
础
上
上
增
添
而
成
)
Ta
bl
e
1摇
Su
m
m
ar
y
of
te
ch
ni
qu
es
us
in
g
sp
ec
ie
s
pr
es
en
ce
鄄a
bs
en
ce
da
ta
or
pr
es
en
ce
鄄o
nl
y
da
ta
to
pr
ed
ic
ts
pe
ci
es
di
st
ri
bu
tio
ns
(T
he
ta
bl
e
w
as
m
od
ifi
ed
fr
om
re
fe
re
nc
e
[2
,5
])
方
法
M
et
ho
d
模
型
类
型
及
解
释
Cl
as
s
of
m
od
el
an
d
ex
pl
an
at
io
n
物
种
数
据
类
型
*
Sp
ec
ie
s
Da
ta
ty
pe
环
境
变
量
Pr
ed
ic
to
rs
因
变
量
Re
sp
on
se
va
ria
bl
e
反
应
函
数
Re
sp
on
se
fu
nc
tio
n
软
件
So
ftw
ar
e
参
考
文
献
Re
fe
re
nc
es
统
计
学
模
型
St
at
ist
ic
al
m
od
el
GL
M
广
义
线
性
模
型
Ge
ne
ra
liz
ed
lin
ea
rm
od
el
s
PA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参
数
线
性
,
多
项
式
,分
段
线
性
函
数
R
an
d
S鄄
pl
us
,
GA
RA
SP
附
加
软
件
[4
5]
GA
M
广
义
可
加
模
型
Ge
ne
ra
liz
ed
ad
di
tiv
e
m
od
el
s
PA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二
分
类
的
利
用
回
归
、样
条
法
等
使
曲
线
平
滑
R
an
d
S鄄
pl
us
,
GA
RA
SP
附
加
软
件
件
,
SP
SS
,P
RE
SE
NC
E
[2
6]
BR
UT
O
广
义
可
加
模
型
的
快
速
操
作
Ge
ne
ra
liz
ed
ad
di
tiv
e
m
od
el
s
PA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二
分
类
的
与
GA
M
同
R
an
d
S鄄
PL
US
,
m
da
pa
ck
ag
e
[6
8]
GD
M
广
义
差
异
模
型
Ge
ne
ra
lis
ed
di
ss
im
ila
rit
y
m
od
el
lin
g
PA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非
线
性
矩
阵
回
归
Ar
cV
ie
w
an
d
S鄄
pl
us
,
R
中
的
GD
M
pa
ck
ag
e
[1
8]
M
AR
S
多
元
自
适
应
回
归
样
条
M
ul
tiv
ar
ia
te
ad
ap
tiv
e
re
gr
es
sio
n
sp
lin
es
PA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分
段
线
性
回
归
R
的
m
da
pa
ck
ag
e
[4
6]
M
DA
多
重
判
别
分
析
M
ul
tip
le
di
sc
rim
in
an
ta
na
ly
sis
PA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最
大
似
然
法
,距
离
判
别
法
,贝
叶
斯
判
别
法
等
S鄄
PL
US
,
R
[4
7]
EN
FA
生
态
位
因
素
分
析
Ec
ol
og
ic
al
Ni
ch
e
Fa
ct
or
An
al
ys
is
P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马
氏
距
离
法
BI
OM
AP
PE
R
[3
0]
CE
气
候
包
络
模
型
Cl
im
at
ic
en
ve
lo
pe
m
od
el
P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欧
式
距
离
法
,马
氏
距
离
法
等
DI
VA
鄄G
IS
中
的
BI
OC
LI
M
模
型
[5
3]
OM
占
据
模
型
Oc
cu
pa
nc
y
m
od
el
PA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分
类
的
基
于
不
完
美
的
检
测
概
率
推
算
占
据
率
PR
ES
EN
CE
[3
6]
机
器
学
习
模
型
M
ac
hi
ne
le
ar
ni
ng
m
od
el
AN
N
人
工
神
经
网
络
Ar
tif
ic
ia
ln
eu
ra
ln
et
wo
rk
s
PA
定
量
的
,变
量
的
多
元
分
类
的
基
于
神
经
元
传
导
理
论
多
种
软
件
如
ST
AT
IS
TI
CA
Ne
ur
al
Ne
tw
or
ks
和
SP
EC
IE
S
[4
8,
68
]
CA
RT
分
类
回
归
树
Cl
as
sif
ic
at
io
n
an
d
re
gr
es
sio
n
tre
es
PA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
多
元
分
类
的
二
分
类
递
归
分
割
S鄄
PL
US
[6
9]
GA
RP
遗
传
算
法
Ge
ne
tic
al
go
rit
hm
s
fo
rr
ul
e
pr
od
uc
tio
n
PA
或
P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二
分
类
的
迭
代
算
法
De
sk
to
pG
ar
p
[4
9]
M
AX
EN
T
最
大
熵
原
则
M
ax
im
um
en
tro
py
PA
或
P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二
分
类
的
非
线
性
反
应
函
数
M
ax
en
t
[5
5]
其
它
Ot
he
rs
M
D
多
元
距
离
模
型
M
ul
tiv
ar
ia
te
di
sta
nc
e
P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最
大
似
然
法
LI
VE
S
或
DO
M
AI
N
[5
,5
4]
专
家
方
法
基
于
专
家
知
识
的
模
型
Ex
pe
rt鄄
ba
se
d
m
od
el
PA
或
P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定
量
的
,分
类
的
反
应
函
数
由
专
家
知
识
确
定
[7
0]
摇
摇
*
数
据
类
型
:P
:
只
使
用
有
物
种
分
布
的
地
点
的
数
据
;P
A:
同
时
使
用
有
物
种
分
布
和
无
物
种
分
布
地
点
的
数
据
250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2摇 观察结果与预测结果 2伊2分类表
摇 Fig. 2 摇 The 2 伊 2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observed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species and the predicted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species
ABCD为各类型调查单元的数量, 总的取样量为 A+B+C+D
样比例((A+C) / n)),而 TSS不依赖于取样的偏差而且
能保留 Kappa 指数的优点,因而比 Kappa 指数更有
优势[71]。
近年来,使用与阈值无关的指标来衡量模型的精度
也很普遍[2],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受试者操作曲线下
面积(AUC)。 AUC 在 0. 5—0郾 7 说明模型表现较差,
0郾 7—0. 9 说明表现一般,高于 0郾 9 说明模型表现良
好[63]。 因为 AUC值与阈值无关,也经常用来比较不同
物种分布模型的表现[5,43]。
表 2摇 由预测结果二分类变量得出的评估模型准确性的指标
Table 2摇 Indices for assessing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指标 Index 计算公式 Formula
总正确率 Overall prediction success(OPS)
A + D
A + B + C + D
预测物种出现正确率 Precision A / (A+B)
敏感度 Sensitivity A / (A+C)
特异度 Specificity D / (B+D)
错误肯定率 False positive rate B / (B+D)
错误否定率 False negative rate C / (A+C)
Kappa
(A+D)-[(A+C)(A+B)+(B+D)(C+D)] / n
n-[(A+C)(A+B)+(B+D)(C+D)] / n
发生比 Odds ratio (AD) / (CB)
归一化互信息
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 NMI
- AlnA - BlnB - ClnC - DlnD + (A + B) ln(A + B) + (C + D) ln(C + D)
nlnn - [(A + C) ln(A + C) + (B + D) ln(B + D)]
真实能力统计值 True skill statistic 1-maximum (sensitivity + specificity)
摇 摇 A为正确预测物种出现的调查单元数目,B是错误预测物种出现的数目,C 是错误预测物种不出现数目,D 是正确预测物种不出现数目,n
( =A+B+C+D)是调查单元总数目
1.5摇 模型验证
使用独立数据验证模型的预测表现是利用物种分布有 /无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的关键步骤之一[50]。 如
果不能或者没有使用独立数据对模型的预测表现进行评估,那么这种模型就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72]。 但是,
一般调查数据的样本量不可能很大,因此也就没有足够多的独立的数据来评估模型预测表现[50]。 在独立数
据缺乏时,研究者可将一套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数据用来建立模型(称为训练数据),一部分数据用来检
验模型预测表现 (称为检验数据)。 Verbyla 和 Litaitis 提出了训练数据与检验数据的比例应为 1 / ( 1 +
p - 1 )的经验法则,式中 p为环境变量的个数[71]。 有些研究者建议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使用全部的调查
数据,但是在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时将数据以一定的方式分成几部分[73]或进行重采样。 最流行的数据重取
样方式包括拔靴法(Bootstraping),K折交叉检验(K鄄fold Cross鄄validation),以及刀切法方法[50,74]。 拔靴法最早
由 Efron提出[75],基本方法是从总体样本中选取多个子样本出来,通过对子样本的研究推断总体样本特征,抽
取出来的子样本在下次重采样时将被放回总体样本中去。 K折交叉检验的做法是,将数据平均分成 K 等份,
每次从中抽取 K - 1 份来建立模型,剩下的 1 份用来预测,共需重复这样的步骤 K 次。 刀切法最早由
Quenouille提出[76],具体做法是:对于样本量为 n的数据,每次剔除一个个例,用剩下的 n-1 个个例来评估模
型的参数,重复这样的步骤 n次,得到模型参数估计的平均值。 K折交叉检验适用于数据量比较充分的情况,
而刀切法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在数据比较稀少的情况下,研究者经常使用拔靴法来对数据重取样[2]。
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表现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模型拟合优度,即模型预测值与观察值
3507摇 22期 摇 摇 摇 刘芳摇 等: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之间的拟合程度;二是模型预测准确度,最简单最常用的指标包括总的预测正确率(表 2)、Kappa 指数以及模
型能够正确区分物种分布有或无的能力[3,50]。 模型的区分能力一般以 AUC 的值作为指标,其值越接近于 1,
表示模型区分物种分布有或无的能力越良好。
2摇 结论及讨论
利用物种分布有 /无数据建立模型预测空间分布,是一项较新的、发展迅速的且已在多个动植物类群广泛
应用的方法。 物种分布模型既可以使用物种分布有和无的数据,也可以仅利用物种分布有的数据[38]。 因为
确认物种无分布往往是困难的或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调查,当前仅利用物种有的信息来建立模型预测分
布的应用更为广泛。 博物馆、标本馆的动植物分布信息,保护区监测取得的动植物点位,以及各种科学调查
(特别是无线电及 GPS颈圈以及红外照相机的广泛使用)所取得分布数据,均可以用于物种分布模型,以获得
物种在较精细的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物种分布模型能够用很少的数据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77],节省了
时间、精力及费用,得到的结果较为可靠,可为保护管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物种分布模型如果能够将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协作等)以及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点(如迁
移能力、生活史等)以及人类的干扰等信息考虑进来,则可以提高模型的精度以甄别物种现实生态位的能
力[26,78]。 种间作用会限制物种对生态位的利用。 而物种迁移能力影响到物种对潜在生境的利用能力。 人类
活动的干扰会压缩物种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限制其生态位空间。
物种分布模型还可用于检验进化生物学中的假设[79鄄80],如分类地位相近的分类群对气候条件的容忍性
是否相似。 系统进化的生态位保守性假设指物种倾向于通过稳定的自然选择在进化历史上保留其基础生态
位的特征[81]。 因此,可以利用物种分布模型,结合物种的历史或化石分布数据以及大尺度的气候变量,推测
其分布范围的变化,从而界定物种,尤其是甄别形态学特征相似的物种[76,82]。 这一类结合系统进化和生物气
候模型的的方法已被命名为“系统进化气候模型冶 [83]。
物种分布模型获得的当前的物种分布范围或者栖息地适宜性,可为未来的监测提供本底数据[2]。 定期
的采用同一套系统方法预测物种分布范围的变化,可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气候变
化影响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物候(如鸟类迁徙)、种群大小等[84],是国际上研究者和生物多样性管理者所关
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物种分布模型可以利用物种分布有和 /或无的数据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濒危物种
分布范围的变化。 如 Turner 等[85]通过模型预测,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使温带森林丧失 48%的面积,并使栖息于
其中的 15%的物种受到威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策略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影
响,制定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保护策略框架[86]。 物种分布模型可为这一框架提供预测的依据。 将物种扩散或
者迁徙的机制与物种分布模型结合,能够改善对气候变化下物种分布范围变化的预测[87]。
References:
[ 1 ]摇 Nielsen S E, Johnson C J, Heard D C, Boyce M S. Can models of presence鄄absence be used to scale abundance? Two case studies considering
extremes in life history. Ecography, 2005, 28(2): 197鄄208.
[ 2 ] 摇 Franklin J. Mapping Species Distributions: Spatial Inference and Predi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3 ] 摇 Fielding A H, Bell J F. A review of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prediction errors in conservation presence / absence model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97, 24(1): 38鄄49.
[ 4 ] 摇 MacKenzie D I. What are the issues with presence鄄absence data for wildlife managers?.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005, 69(3): 849鄄860.
[ 5 ] 摇 Elith J, Graham C H, Anderson R P, Dud侏k M, Ferrier S, Guisan A, Hijmans R J, Huettmann F, Leathwick J R, Lehmann A, Li J, Lohmann L
G, Loiselle B A, Manion G, Moritz C, Nakamura M, Nakazawa Y, Overton J M M, Peterson A T, Phillips S J, Richardson K, Scachetti鄄Pereira
R, Schapire R E, Sober佼n J, Williams S, Wisz M S, Zimmermann N E. Novel methods improve prediction of species忆 distributions from occurrence
data. Ecography, 2006, 29(2): 129鄄151.
[ 6 ] 摇 Trenham P C, Koenig W D, Mossman M J, Stark S L, Jagger L A. Regional dynamics of wetland鄄breeding frogs and toads: turnover and synchrony.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3, 13(6): 1522鄄1532.
[ 7 ] 摇 Weber D, Hintermann U, Zangger A. Scale and trends in species richness: considerations for monitor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for political purpose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04, 13(2): 97鄄104.
[ 8 ] 摇 Straw J A Jr, Wakeley J S, Hudgins J E. A model for management of diurnal habitat for American woodcock in Pennsylvania. The Journal of
450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Wildlife Management, 1986, 50(3): 378鄄383.
[ 9 ] 摇 Franco A M A, Brito J C, Almeida J. Modell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Common Cranes Grus grus wintering in Portugal using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Ibis, 2000, 142(3): 351鄄358.
[10] 摇 Mladenoff D J, Sickley T A, Wydeven A P. Predicting gray wolf landscape recoloniz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vs. new field data.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9, 9(1): 37鄄44.
[11] 摇 Pyare S, Berger J. Beyond demography and delisting: ecological recovery for Yellowstone忆s grizzly bears and wolve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3,
113(1): 63鄄73.
[12] 摇 Ball L C, Doherty PF Jr, McDonald M W. An occupancy modeling approach to evaluating a Palm Springs ground squirrel habitat model.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005, 69(3): 894鄄904.
[13] 摇 Knapp R A, Matthews K R, Preisler H K, Jellison R. Developing probabilistic models to predict amphibian site occupancy in a patchy landscape.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3, 13(4): 1069鄄1082.
[14] 摇 Mac Nally R, Fleishman E. A successful predictive model of species richness based on indicator species.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4, 18(3):
646鄄654.
[15] 摇 Dreisbach T A, Smith J E, Molina R. Challenges of modeling fungal habitat: when and where do you find chanterelles / / Scott J M, Heglund P J,
Morrison M L, eds. Predicting Species Occurrence: Issues of Accuracy and Scale.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2: 475鄄481.
[16] 摇 Austin M P, Nicholls A O, Margules C R. Measurement of the realized qualitative niche: environmental niches of five Eucalyptus species.
Ecological Monographs, 1990, 60(2): 161鄄177.
[17] 摇 Zuo W Y, Lao N, Geng Y Y, Ma K P. Predicting species忆 potential distribution—SVM compared with GARP.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7, 31
(4): 711鄄719.
[18] 摇 Ferrier S. Mapping spatial pattern in biodiversity for regional conservation planning: where to from here? Systematic Biology, 2002, 51(2):
331鄄363.
[19] 摇 Skov F, Svenning J C.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herbs in Europe. Ecography, 2004, 27(3): 366鄄380.
[20] 摇 Graham C H, Ron S R, Santos J C, Schneider C J, Moritz C. Integrating phylogenetics and environmental niche models to explore speciation
mechanisms in dendrobatid frogs. Evolution, 2004, 58(8): 1781鄄1793.
[21] 摇 Stanley T R, Royle J A. Estimating site occupancy and abundance using indirect detection indices.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005, 69
(3): 874鄄883.
[22] 摇 Guisan A, Lehmann A, Ferrier S, Austin M, Overton J MC C, Aspinall R, Hastie T. Making better biogeographical predictions of species忆
distribu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6, 43(3): 386鄄392.
[23] 摇 Guisan A, Thuiller W. Predicting species distribution: offering more than simple habitat models. Ecology Letters, 2005, 8(9): 993鄄1009.
[24] 摇 Elton C S. Animal Ec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7.
[25] 摇 Hutchinson M F. Methods of generation of weather sequences / / Bunting A H, e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s: Characteriz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1987: 149鄄157.
[26] 摇 Austin M P. Spatial predic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an interface between ecological theory and statistical modelling.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7(2 / 3): 101鄄118.
[27] 摇 Sober佼n J, Peterson A T. Interpretation of models of fundamental ecological niches and species忆 distributional areas. Biodiversity Informatics, 2005,
2: 1鄄10.
[28] 摇 Hirzel A H, Le Lay G.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ing and niche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8, 45(5): 1372鄄1381.
[29] 摇 Cawsey E M, Austin M P, Baker B L. Regional vegetation mapping in Australia: a case study in the practical use of statistical modelling.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2, 11(12): 2239鄄2274.
[30] 摇 Hirzel A, Guisan A. Which is the optimal sampling strategy for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ling.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7(2 / 3): 331鄄341.
[31] 摇 Liu F, McShea W, Garshelis D, Zhu X J, Wang D J, Gong J E, Chen Y P. Spatial distribution as a measure of conservation needs: an example
with Asiatic black bears in south鄄western China.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09, 15(4): 649鄄659.
[32] 摇 Barlow A C D, Ahmed M I U, Rahman M M, Howlader A, Smith A C, Smith J L D. Linking monitoring and intervention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of tigers in the Sundarbans of Bangladesh.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8, 141(8): 2032鄄2040.
[33] 摇 Sargeant G A, Sovada M A, Slivinsk C C, Johnson D H.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estima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swift fox
in western Kansas.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005, 69(2): 483鄄497.
[34] 摇 Tyre A J, Tenhumberg B, Field S A, Niejalke D, Parris K, Possingham H P. Improving precision and reducing bias in biological surveys:
estimating false鄄negative error rate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3, 13(6): 1790鄄1801.
[35] 摇 Azuma D L, Baldwin J A, Noon B R. Estimating the occupancy of spotted owl habitat areas by sampling and adjusting for bias. Berkeley, CA: US
Dep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Southwest Research Station, 1990.
[36] 摇 MacKenzie D I, Royle J A. Designing occupancy studies: general advice and allocating survey effort.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42(6):
1105鄄1114.
[37] 摇 Graham C H, Ferrier S, Huettman F, Moritz C, Peterson A T. New developments in museum鄄based informatics and applications in biodiversity
analysis.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4, 19(9): 497鄄503.
5507摇 22期 摇 摇 摇 刘芳摇 等: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8]摇 Brotons L, Thuiller W, Ara俨jo M B, Hirzel A H. Presence鄄absence versus presence鄄only modelling methods for predicting bird habitat suitability.
Ecography, 2004, 27(4): 437鄄448.
[39] 摇 Phillips S J, Dud侏k M, Elith J, Graham C H, Lehmann A, Leathwick J, Ferrier S. Sample selection bias and presence鄄only distribution models:
implications for background and pseudo鄄absence data.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9, 19(1): 181鄄197.
[40] 摇 Cumming G S. Using habitat models to map diversity: pan鄄African species richness of ticks (Acari: Ixodida) .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0, 27
(2): 425鄄440.
[41] 摇 Stockwell D R B, Peterson A T. Effects of sample size on accuracy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48(1): 1鄄13.
[42] 摇 Loiselle B A, J覬rgensen P M, Consiglio T, Jim佴nez I, Blake J G, Lohmann L G, Montiel O M. Predicting species distributions from herbarium
collections: does climate bias in collection sampling influence model outcome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8, 35(1): 105鄄116.
[43] 摇 Wisz M S, Hijmans R J, Li J, Peterson A T, Graham C H, Guisan A. Effects of sample siz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08, 14(5): 763鄄773.
[44] 摇 Coudun C, G佴gout J C.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Vaccinium myrtillus with climatic and edaphic factors.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2007, 18(4): 517鄄524.
[45] 摇 Guisan A, Weiss S B, Weiss A D. GLM versus CCA spatial modeling of plant species distribution. Plant Ecology, 1999, 143(1): 107鄄122.
[46] 摇 Moisen G G, Frescino T S. Comparing five modelling techniques for predicting forest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7(2 / 3):
209鄄225.
[47] 摇 Manel S, Dias J M, Ormerod S J. Comparing discriminant analysis, neural network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for predicting species distributions: a
case study with a Himalayan river bird.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9, 120(2 / 3): 337鄄347.
[48] 摇 Patterson 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1996.
[49] 摇 Stockwell D, Peters D. The GARP modelling system: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automated spatial pred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1999, 13(2): 143鄄158.
[50] 摇 Pearce J, Ferrier S. Evaluating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habitat models develop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0, 133
(3): 225鄄245.
[51] 摇 Brito J C, Crespo E G, Paulo O S. Modelling wildlife distributions: logistic multiple regression vs overlap analysis. Ecography, 1999, 22(3): 251鄄
260.
[52] 摇 Augustin N H, Cummins R P, French D D. Exploring spatial vegetation dynamic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a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 38(5): 991鄄1006.
[53] 摇 Busby J R. BIOCLIM鄄a bioclimat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 / / Margules C R, Austin M P, eds. Nature Conservation. Victoria, Australia:
CSIRO, 1991: 64鄄68.
[54] 摇 Carpenter G, Gillison A N, Winter J. DOMAIN: a flexible modelling procedure for mapping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of plants and animals.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93, 2(6): 667鄄680.
[55] 摇 Phillips S J, Anderson R P, Schapire R E. 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of specie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6, 190(3 /
4): 231鄄259.
[56] 摇 Wang J C, Guo Z 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Beij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
[57] 摇 Akaike H. A Bayesian extension of the minimum AIC procedure of autoregressive model fitting. Biometrika, 1979, 66(2): 237鄄242.
[58] 摇 Burnham K P, Anderson D R. Model Selection and Multi鄄Model Inference: A Practical Information鄄Theoretic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Springer, 2002.
[59] 摇 Schwarz G. Estimating the dimension of a model. Annals of Statistics, 1978, 6(2): 461鄄464.
[60] 摇 Anderson D R, Burnham K P, White G C. AIC model selection in overdispersed capture鄄recapture data. Ecology 1994, 75(6): 1780鄄1793.
[61] 摇 Scott J M, Heglund P, Morrison M L. Predicting Species Occurrences: Issues of Accuracy and Scale.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2002.
[62] 摇 Liu C R, Berry P M, Dawson T P, Pearson R G. Selecting thresholds of occurrence in the predic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s. Ecography, 2005, 28
(3): 385鄄393.
[63] 摇 Manel S, Williams H C, Ormerod S J. Evaluating presence鄄absence models in ecology: the need to account for prevalenc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 38(5): 921鄄931.
[64] 摇 Robertson M P, Caithness N, Villet M H. A PCA鄄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 for predicting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for organisms from presence
record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01, 7(1 / 2): 15鄄27.
[65] 摇 Cramer J S. Logit Models from Economics and Other Fiel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6] 摇 Cantor S B, Sun C C, Tortolero鄄Luna G, Richards鄄Kortum R, Follen M. A comparison of C / B ratios from studies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1999, 52(9): 885鄄892.
[67] 摇 Hastie T, Tibshirani R, Buja A. Flexible discriminant analysis by optimal scor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94:
1255鄄1270.
[68] 摇 Pearson R G, Dawson T P, Berry P M. SPECIES: a spatial evaluation of climate impact on the envelope of species.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4: 289鄄300.
[69] 摇 Austin M P. Spatial predic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an interface between ecological theory and statistical modelling.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650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57: 101鄄118.
[70] 摇 Murray J V, Goldizen A W, O忆Leary R A, et al. How useful is expert opinion for pred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 species within and beyond the
region of expertise? A case study using brush鄄tailed rock鄄wallabies Petrogale penicillata.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9, 46: 842鄄851.
[71] 摇 Allouche O, Tsoar A, Kadmon R. 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prevalence, kappa and the true skill statistic ( TSS) .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6, 43(6): 1223鄄1232.
[72] 摇 Verbyla D L, Litvaitis J A. Resampling methods for evaluating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wildlife habitat model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9,
13(6): 783鄄787.
[73] 摇 Rencher A C. Method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New York: Wiley, 1995.
[74] 摇 Shao J, Tu D S. The Jackknife and Bootstrap. New York: Springer, 1995.
[75] 摇 Efron B. Bootstrap methods: another look at the jackknife. The Annals of Statistics, 1979, 7(1): 1鄄26.
[76] 摇 Quenouille M H. Approximate tests of correlation in time鄄seri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Methodological, 1949, 11(1):
68鄄84.
[77] 摇 Pearson R G, Raxworthy C J, Nakamura M, Peterson A T. Predicting species忆 distributions from small numbers of occurrence records: a test case
using cryptic geckos in Madagascar.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7, 34(1): 102鄄117.
[78] 摇 Chase J M, Leibold M A. Ecological Niches: Linking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03.
[79] 摇 Ree R H, Moore B R, Webb C O, Donoghue M J. A likelihood framework for inferring the evolution of geographic range on phylogenetic trees.
Evolution, 2005, 59(11): 2299鄄2311.
[80] 摇 Peterson A T, Nyari A S. Ecological niche conservatism and Pleistocene refugia in the thrush鄄like mourner, Schiffornis sp., in the neotropics.
Evolution, 2008, 62(1): 173鄄183.
[81] 摇 Wiens J J, Graham C H. Niche conservatism: integrating evolutio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05, 36: 519鄄539.
[82] 摇 Bond J E, Stockman A K. An integrative method for delimiting cohesion species: finding the population鄄species interface in a group of Californian
trapdoor spiders with extreme genetic divergence and geographic structuring. Systematic Biology, 2008, 57(4): 628鄄646.
[83] 摇 Yesson C, Cullham A. Phyloclimatic modeling: combining phylogenetics and bioclimatic modeling. Systematic Biology, 2006, 55(5): 785鄄802.
[84] 摇 Walther G R, Post E, Convey P, Menzel A, Parmesan C, Beebee T C J, Fromentin J M, Hoegh鄄Guldberg O, Bairlein F. Ecological responses to
recent climate change. Nature, 2004, 416(6879): 389鄄395.
[85] 摇 Turner W R, Oppenheimer M, Wilcove D S. A force to fight global warming. Nature, 2009, 462(7271): 278鄄279.
[86] 摇 Hannah L. A global conservation system for climate鄄 change adapt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9, 24(1): 70鄄77.
[87] 摇 Thuiller W, Albert C, Ara俨jo M B, Berry P M, Cabeza M, Guisan A, Hickler T, Midgley G F, Paterson J, Schurr F M, Sykes M T,
Zimmermann N E. Predicting global change impacts on plant species忆 distributions: future challenges.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08, 9(3 / 4): 137鄄152.
参考文献:
[17]摇 左闻韵, 劳逆, 耿玉英, 马克平. 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区———比较 SVM与 GARP.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4): 711鄄719.
[85] 摇 王济川, 郭志刚. 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 北京: 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507摇 22期 摇 摇 摇 刘芳摇 等:利用分布有 /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猿袁晕燥援圆圆 晕燥增援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栽澡藻 则藻增蚤藻憎 燥枣 皂藻贼澡燥凿泽 枣燥则 皂葬责责蚤灶早 泽责藻糟蚤藻泽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怎泽蚤灶早 责则藻泽藻灶糟藻 辕 葬遭泽藻灶糟藻 凿葬贼葬
蕴陨哉 云葬灶早袁 蕴陨 杂澡藻灶早袁 蕴陨 阅蚤择蚤葬灶早 渊苑园源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 则藻泽藻葬则糟澡 则藻增蚤藻憎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泽藻则增蚤糟藻 蕴陨哉 宰藻灶责蚤灶早袁 再哉 在澡藻灶则燥灶早 渊苑园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灶 贼藻糟澡灶蚤择怎藻泽 枣燥则 责葬则贼蚤贼蚤燥灶蚤灶早 泽燥蚤造 则藻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糟燥皂责燥灶藻灶贼泽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蚤灶 糟则燥责造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悦匀耘晕 酝蚤灶责藻灶早袁载陨粤 载怎袁蕴陨 再蚤灶噪怎灶袁酝耘陨 载怎则燥灶早 渊苑园远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贼怎遭遭造藻 澡藻蚤早澡贼 贼则藻葬贼皂藻灶贼泽 燥灶 贼澡藻 葬灶灶怎葬造 早则燥憎贼澡 蚤灶凿藻曾 葬灶凿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栽藻贼则葬藻灶葬 皂燥灶早燥造蚤糟葬
蚤灶 贼憎燥 早则燥憎蚤灶早 泽藻葬泽燥灶泽 宰粤晕郧 在澡藻灶袁 在匀粤晕郧 蕴蚤憎藻灶袁 再哉 再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园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葬灶 藻灶凿葬灶早藻则藻凿 泽责藻糟蚤藻泽 栽藻贼则葬皂藻造藻泽 灶怎凿蚤枣造燥则葬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造蚤早澡贼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糟燥灶凿蚤贼蚤燥灶泽
阅耘晕郧 再怎灶袁 悦匀耘晕 匀怎蚤袁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枣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园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皂责藻灶泽葬贼蚤燥灶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 燥枣 贼蚤造造藻则蚤灶早 葬灶凿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燥枣 皂葬蚤灶 泽贼藻皂 灶燥凿藻泽 蚤灶 则蚤糟藻 宰耘陨 酝蚤灶早袁 蕴陨 阅燥灶早曾蚤葬 渊苑园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藻葬枣 葬则藻葬 葬灶凿 凿则赠 皂葬贼贼藻则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燥枣 贼燥遭葬糟糟燥 造藻葬增藻泽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责则燥凿怎糟贼 燥枣 贼澡藻则皂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蚤增藻灶藻泽泽 葬灶凿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葬造造赠
葬糟贼蚤增藻 则葬凿蚤葬贼蚤燥灶 在匀粤晕郧 酝蚤灶早凿葬袁 蕴陨 酝藻灶早袁 匀哉 载怎藻择蚤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员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贼蚤造造葬早藻 葬灶凿 泽贼则葬憎 泽赠泽贼藻皂泽 燥灶 泽燥蚤造 憎葬贼藻则鄄泽贼葬遭造藻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泽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晕燥则贼澡 悦澡蚤灶葬 孕造葬蚤灶
栽陨粤晕 杂澡藻灶扎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再怎袁 蕴陨 晕葬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员员远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贼澡藻 蕴葬则蚤曾 早皂藻造蚤灶蚤蚤 早则燥憎灶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造蚤早澡贼 蚤灶贼藻灶泽蚤贼蚤藻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葬灶凿 凿藻枣藻灶泽蚤增藻 藻灶扎赠皂藻 葬糟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燥枣 蕴赠皂葬灶贼则蚤葬
凿蚤泽责葬则 造葬则增葬藻 蕴哉 再蚤枣葬灶早袁 再粤晕 允怎灶曾蚤灶袁 蕴陨 杂澡怎葬灶早憎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员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月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燥灶贼则燥造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韵则蚤怎泽 泽蚤皂蚤造蚤泽 在澡藻灶早 渊匀藻皂蚤责贼藻则葬院 粤灶贼澡燥糟燥则蚤凿葬藻冤 燥灶 云则葬灶噪造蚤灶蚤藻造造葬 燥糟糟蚤凿藻灶贼葬造蚤泽 渊孕藻则早葬灶凿藻冤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糟葬早藻凿 糟燥灶凿蚤贼蚤燥灶泽 酝韵 蕴蚤枣藻灶早袁 在匀陨 允怎灶则怎蚤袁 栽陨粤晕 栽蚤葬灶 渊苑员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则藻造蚤皂蚤灶葬则赠 泽贼怎凿赠 燥灶 泽糟葬增藻灶早蚤灶早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 燥枣 凿蚤泽泽燥造增藻凿 葬造怎皂蚤灶怎皂 遭赠 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宰粤晕郧 在澡葬燥憎藻蚤袁 砸耘晕 允蚤灶早造蚤灶早袁 再粤晕 蕴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员源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藻葬枣鄄枣燥则皂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责造葬灶贼泽 蚤灶 匝怎藻则糟怎泽 葬择怎蚤枣燥造蚤燥蚤凿藻泽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造燥灶早 葬灶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葬造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 燥灶 贼澡藻 月葬造葬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蚤灶
宰燥造燥灶早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袁杂蚤糟澡怎葬灶袁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载蚤灶早造蚤葬灶早袁匀耘 云藻蚤袁云粤晕 匀怎葬袁藻贼 葬造 渊苑员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皂责葬则蚤泽燥灶 燥枣 泽澡则蚤皂责 凿藻灶泽蚤贼赠 遭藻贼憎藻藻灶 贼澡藻 酝蚤灶躁蚤葬灶早 藻泽贼怎葬则赠 葬灶凿 载蚤灶澡怎葬 遭葬赠 凿怎则蚤灶早 泽责则蚤灶早 葬灶凿 泽怎皂皂藻则
载哉 在澡葬燥造蚤袁杂哉晕 再怎藻 渊苑员缘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枣藻藻凿蚤灶早 泽藻造藻糟贼蚤增蚤贼赠 燥枣 葬灶 澡藻则遭蚤增燥则燥怎泽 葬皂责澡蚤责燥凿 粤皂责蚤贼澡燥藻 增葬造蚤凿葬 燥灶 贼澡则藻藻 凿燥皂蚤灶葬灶贼 皂葬糟则燥葬造早葬造 泽责藻糟蚤藻泽 燥枣 再怎灶凿葬灶早 蕴葬早燥燥灶
在匀耘晕郧 载蚤灶择蚤灶早袁 匀哉粤晕郧 蕴蚤灶早枣藻灶早袁 蕴陨 再怎葬灶糟澡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员远远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枣燥怎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葬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责则藻增藻灶贼蚤燥灶 葬灶凿 糟燥灶贼则燥造 皂藻葬泽怎则藻泽 燥灶 则蚤糟藻 赠藻造造燥憎 泽贼藻皂 遭燥则藻则 栽则赠责燥则赠扎葬 蚤灶糟藻则贼怎造葬泽 渊宰葬造噪藻则冤
渊蕴藻责蚤凿燥责贼藻则葬院 孕赠则葬造蚤凿葬藻冤 在匀粤晕郧 在澡藻灶枣藻蚤袁 匀哉粤晕郧 月蚤灶早糟澡葬燥袁 载陨粤韵 匀葬灶曾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员苑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燥蚤造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贼则葬灶泽枣燥则皂葬贼蚤燥灶泽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贼赠责藻泽 蚤灶 枣燥则藻泽贼藻凿 扎燥灶藻泽 燥枣 贼澡藻 蕴燥藻泽泽 郧怎造造赠 砸藻早蚤燥灶
载陨晕郧 载蚤葬燥赠蚤袁 匀哉粤晕郧 再蚤皂藻蚤袁 粤晕 杂澡葬燥泽澡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员愿员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澡藻葬造贼澡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凿蚤葬早灶燥泽蚤泽 悦粤陨 载蚤葬袁 载哉 杂燥灶早躁怎灶袁 悦匀耘晕 杂澡葬灶澡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员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葬灶凿 葬糟糟怎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赠贼燥造蚤贼澡泽 蚤灶 则蚤糟藻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泽院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贼燥 允蚤葬曾蚤灶早 孕葬凿凿赠 云蚤藻造凿
蕴陨 在蚤皂蚤灶袁 杂韵晕郧 在澡葬燥造蚤葬灶早袁 允陨粤晕郧 孕藻蚤噪怎灶 渊苑员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燥枣 葬 枣则藻藻 泽藻葬则糟澡鄄遭葬泽藻凿 责则燥躁藻糟贼蚤燥灶 责怎则泽怎蚤贼 皂燥凿藻造 蚤灶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灶早 则藻藻凿 蚤灶 憎藻贼造葬灶凿泽 蕴陨 载蚤灶澡怎袁在匀粤韵 悦澡藻灶早赠蚤 渊苑圆园源冤噎噎噎
杂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怎灶凿藻则 贼赠责蚤糟葬造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扎燥灶藻泽 葬造燥灶早 葬灶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 蚤灶 匀藻造葬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蕴陨哉 月蚤灶早则怎袁在匀粤晕郧 载蚤怎扎澡藻灶袁 匀哉 栽蚤葬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圆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澡则怎遭 藻灶糟则燥葬糟澡皂藻灶贼 燥灶 遭蚤燥皂葬泽泽 葬灶凿 遭蚤燥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贼赠责蚤糟葬造 泽贼藻责责藻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孕耘晕郧 匀葬蚤赠蚤灶早袁蕴陨 载蚤葬燥赠葬灶袁栽韵晕郧 杂澡葬燥赠怎 渊苑圆圆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凿蚤葬泽责燥则藻 皂燥则责澡燥造燥早赠 葬灶凿 泽责藻糟蚤藻泽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愿园 责造葬灶贼泽 蚤灶 贼澡藻 澡蚤造造鄄早怎造造赠 蕴燥藻泽泽 孕造葬贼藻葬怎
宰粤晕郧 阅燥灶早造蚤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赠葬灶袁 允陨粤韵 允怎赠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圆猿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匀葬遭蚤贼葬贼 泽怎蚤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枣 遭造怎藻 泽澡藻藻责 蚤灶 匀藻造葬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酝粤载耘晕栽 皂燥凿藻造蚤灶早
蕴陨哉 在澡藻灶泽澡藻灶早袁 郧粤韵 匀怎蚤袁 栽耘晕郧 蕴蚤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圆源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 燥枣 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葬灶凿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造蚤贼贼燥则葬造 扎燥灶藻 燥枣 蕴葬噪藻 栽葬蚤澡怎
悦粤陨 蕴蚤灶造蚤灶袁 在匀哉 郧怎葬灶早憎藻蚤袁 蕴陨 载蚤葬灶早赠葬灶早 渊苑圆缘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燥枣 泽燥蚤造 则藻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贼燥 糟澡葬灶早藻泽 蚤灶 凿藻责贼澡 燥枣 泽藻葬泽燥灶葬造 枣则燥扎藻灶 泽燥蚤造 蚤灶 耘遭蚤灶怎则 蕴葬噪藻 葬则藻葬袁 葬则蚤凿 葬则藻葬 燥枣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悦澡蚤灶葬
匝陨晕 蕴怎袁 蕴灾 郧怎葬灶早澡怎蚤袁 匀耘 载怎藻皂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圆缘怨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葬灶凿 葬灶灶怎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 蚤灶 遭葬泽葬造 泽燥蚤造 则藻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燥枣 遭造葬糟噪 造燥葬皂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糟燥灶凿蚤贼蚤燥灶 燥枣 枣葬则皂造葬灶凿 枣蚤藻造凿
在匀粤晕郧 再葬灶躁怎灶袁 郧哉韵 杂澡藻灶早造蚤袁 蕴陨哉 匝蚤灶早枣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圆苑园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耘糟燥灶燥皂蚤糟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燥贼藻糟贼蚤燥灶 燥枣 粤皂赠早凿葬造怎泽 皂蚤则葬 早藻灶藻贼蚤糟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 在匀粤晕郧 蕴蚤则燥灶早袁 酝耘晕郧 砸怎蚤袁 蕴哉 郧怎燥遭蚤灶 渊苑圆苑苑冤噎噎噎噎
酝藻贼藻燥则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早则葬凿蚤灶早 蚤灶凿藻曾藻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鄄泽葬增蚤灶早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糟燥贼贼燥灶 载陨粤韵 允蚤灶早躁蚤灶早袁匀哉韵 在澡蚤早怎燥袁再粤韵 再蚤责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苑圆愿愿冤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晕燥贼藻泽
杂责则燥怎贼泽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燥枣 栽葬曾怎泽 赠怎灶灶葬灶藻灶泽蚤泽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杂哉 蕴藻蚤袁 杂哉 允蚤葬灶则燥灶早袁 蕴陨哉 宰葬灶凿藻袁 藻贼 葬造 渊苑猿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糟燥灶增藻则泽蚤燥灶 燥灶 泽燥蚤造 晕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蚤贼泽 葬增葬蚤造葬遭蚤造蚤贼赠 蚤灶 糟藻灶贼则葬造 躁蚤葬灶早曾蚤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则藻早蚤燥灶
杂韵晕郧 匝蚤灶早灶蚤袁 再粤晕郧 匝蚤灶早责藻蚤袁 再哉 阅蚤灶早噪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猿园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圆猿苑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杨志峰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猿卷摇 第 圆圆期摇 渊圆园员猿年 员员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猿摇 晕燥郾 圆圆 渊晕燥增藻皂遭藻则袁 圆园员猿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