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ource of varia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the Yanhe river watershed: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phylogenetic background

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圆园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员园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中小尺度下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空间变异 杨铭霞袁陈新军袁冯永玖袁等 渊远源圆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水分和温度对若尔盖湿地和草甸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王摇 丹袁吕瑜良袁徐摇 丽袁等 渊远源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对开垦干扰的响应及其种群生态对策 袁摇 帅袁付和平袁武晓东袁等 渊远源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转 月贼基因棉花对烟粉虱天敌昆虫龟纹瓢虫的影响 周福才袁顾爱祥袁杨益众袁等 渊远源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卫摇 伟袁余摇 韵袁贾福岩袁等 渊远源远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丹顶鹤春迁期觅食栖息地多尺度选择要要要以双台河口保护区为例 吴庆明袁邹红菲袁金洪阳袁等 渊远源苑园冤噎噎噎
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张摇 卉袁张摇 芸袁杨振京袁等 渊远源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鄱阳湖湿地两种优势植物叶片 悦尧晕尧孕 动态特征 郑艳明袁尧摇 波袁吴摇 琴袁等 渊远源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 黄金龙袁居为民袁郑摇 光袁等 渊远源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异质性光照下匍匐茎草本狗牙根克隆整合的耗益 陶应时袁洪胜春袁廖咏梅袁等 渊远缘园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湘潭锰矿废弃地栾树人工林微量元素生物循环 罗赵慧袁田大伦袁田红灯袁等 渊远缘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接种彩色豆马勃对模拟酸沉降下马尾松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陈摇 展袁王摇 琳袁尚摇 鹤 渊远缘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尧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陈心想袁何绪生袁耿增超袁等 渊远缘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张摇 莉袁温仲明袁苗连朋 渊远缘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榆紫叶甲赤眼蜂基础生物学特性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 王秀梅袁臧连生袁林宝庆袁等 渊远缘缘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几种生态因子对拟目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 彭瑞冰袁蒋霞敏袁 于曙光袁等 渊远缘远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海南铜鼓岭灌木林稀疏规律 周摇 威袁龙摇 成袁杨小波袁等 渊远缘远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青海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赵志平袁吴晓莆袁李摇 果袁等 渊远缘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影响 肖银龙袁涂利华袁胡庭兴袁等 渊远缘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光合色素的钦州湾平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蓝文陆袁黎明民袁李天深 渊远缘怨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功能性状的常绿阔叶植物防火性能评价 李修鹏袁杨晓东袁余树全袁等 渊远远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北京西山地区大山雀与其它鸟类种群种间联结分析 董大颖袁范宗骥袁李扎西姐袁等 渊远远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被动式电子标签用于花鼠种群动态研究的可行性 杨摇 慧袁马建章袁戎摇 可 渊远远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华北冬小麦降水亏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刘摇 勤袁梅旭荣袁严昌荣袁等 渊远远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云粤匀孕鄄栽韵孕杂陨杂法的我国省域低碳发展水平评价 胡林林袁贾俊松袁毛端谦袁等 渊远远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河漫滩湿地生态阈值要要要以二卡自然保护区为例 胡春明袁刘摇 平袁张利田袁等 渊远远远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应用 蕴藻 月蚤泽泽燥灶灶葬蚤泽 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摇 雷袁安韶山袁黄华伟 渊远远苑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湖滨湿地植被及土壤退化特征 唐明艳袁杨永兴 渊远远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近 员园年北京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
李晓萌袁孙永华袁孟摇 丹袁等 渊远远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库区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的稳定 悦尧晕同位素分析 李摇 斌袁徐丹丹袁王志坚袁等 渊远苑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研究简报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 陈文婧袁李春义袁何桂梅袁等 渊远苑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植被恢复对洪雅县近 员缘年景观格局的影响 王摇 鹏袁李贤伟袁赵安玖袁等 渊远苑圆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高盐下条斑紫菜光合特性和 杂鄄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周向红袁易乐飞袁徐军田袁等 渊远苑猿园冤噎
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要要要圆园员猿年第 员员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渊 陨晕栽耘悦韵蕴 悦燥灶早则藻泽泽冤会议述评
房学宁袁赵文武 渊远苑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要要要圆园员猿年第 远届生态系统服务伙伴国际学术年会述评 巩摇 杰袁 岳天祥 渊远苑源员冤噎噎噎
回顾过去袁引领未来要要要要圆园员猿年第 缘届国际生态恢复学会大会渊杂耘砸 圆园员猿冤简介
彭少麟袁陈宝明袁周摇 婷 渊远苑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园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员园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荒漠旱獭要要要旱獭属啮齿目尧松鼠科尧旱獭属袁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遥 旱獭多栖息于平原尧山地和荒漠草原地
带袁集群穴居袁挖掘能力甚强袁洞道深而复杂袁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袁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袁形
成旱獭丘遥 荒漠啮齿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袁农业开垦对功能相对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的干扰极大袁往往
导致栖息地破碎化袁对动植物种产生强烈影响袁啮齿动物受到开垦干扰后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的生态对策袁是荒
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3 卷第 20 期
2013年 10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3,No.20
Oct.,2013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KZCX2鄄EW鄄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2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030532)
收稿日期:2012鄄12鄄13;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6鄄07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zmwen@ ms.iswc.ac.cn
DOI: 10.5846 / stxb201212131800
张莉,温仲明,苗连朋.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生态学报,2013,33(20):6543鄄6552.
Zhang L, Wen Z M, Miao L P.Source of varia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the Yanhe river watershe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phylogenetic
background.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20):6543鄄6552.
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张摇 莉1,2,温仲明1,3,*,苗连朋4
(1.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凌摇 7121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摇 100049;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摇 712100;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凌摇 712100)
摘要:由于遗传背景对植物性状的影响,直接研究环境与植物性状的关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研究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
的响应,必须明确遗传背景与环境对植物性状的相对影响,以排除遗传背景的作用。 本研究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 19个
典型样点,调查了 64种植物的 6种功能性状,即比叶面积(SLA)、比根长(SRL)、叶片氮(LN)与磷含量(LP)、根的氮(RN)与磷
含量(RP),并通过野外定位信息,从已有专题信息图中获取环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植物性状变异
来源,研究了不同科属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 SLA、LN 和 RP 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森
林区植物 SLA、RP 较草原区植物偏低 33.02%、19.94%,而 LN 则高于草原区植物 19.33%;不同科属植物之间 SLA、SRL、LN 和
RN存在显著差异,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 SLA、LN、RN,分别高出研究区平均值 16.33%、65.23%、97.78%,而禾本科植物 SRL 具
有最大值,高出平均值 103.11%;(2)遗传背景差异是植物性状变异的首要决定因子,遗传背景对 SRL、LN、RN变异的解释比例
分别达到了 27. 86%、32. 78%、42. 70%,而 LP、RP 则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更大,环境因子对 LP、RP 解释比例分别达到 24%、
15郾 58%;(3)豆科 Leguminosae、禾本科 Poaceae、菊科 Asteraceae、蔷薇科 Rosaceae植物性状的环境因子逐步线性回归模型,表明不
同科属的植物对环境因子是否产生响应和响应的方式均不相同,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对区域性气候条件较为敏感,而菊科和蔷薇
科植物受地形因子和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
关键词:功能性状;遗传背景;系统发育背景;环境响应
Source of varia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the Yanhe river watershe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phylogenetic background
ZHANG Li1,2, WEN Zhongming1,3,*,MIAO Lianpeng4
1 Research Center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S, Yangling 712100,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4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Identifying the impact of phylogeny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variation in plant trait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adaptability and response of vege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easier to measure with consistent phylogeny. In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we analyzed the source of variation of six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47 species from 19 sample sites in the
Yanhe river watershed of China. The 19 sample sites surveyed in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climatic gradient, as
represented by vegetation zonality. The six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vestigated were specific leaf area (SLA), specific root
length ( SRL), and the mass鄄based characteristics of 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 LN), 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http: / / www.ecologica.cn
(LP), roo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RN), and root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RP).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variation in plant traits, we also selected terrain factors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a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
then used variance analysis to differentiate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phylogenetic background ( as represented by plant
family), climatic conditions, terrain factors,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trait variation, and used a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 of trait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plants sharing a similar hereditary background. Our
resul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uncovered with respect to SLA, LN, and RP
under different climatic conditions. We found that SLA and RP of forest plants were 33% and 20%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SLA and RP of steppe plants, whereas LN of plants from steppe sites was 19% higher than that of plants from forest si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detected in SLA, SRL, LN, and RN among different families. Average SLA, LN, and RN
values measured from Leguminosae species were 16%, 65% and 98%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average values obtained for
all studied plants. Species from the family Poaceae had the highest SRL, which was 1. 03鄄fold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average; (2) varia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plant phylogenetic background, which accounted
for 27.86, 32.78, and 42.70% of observed variation in SRL, LN, and RN,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LP and RP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which accounted for 24% and 15.58%, respectively, of observed variation in
LP and RP; (3)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revealed that species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Members of the families Leguminosae and Poaceae were more sensitive to regional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whereas Asteraceae and Rosaceae species were more strongly affected by local microenvironments. After removing
influences attributable to phylogenetic background, we were able to clearly and reliably discern relationships between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Yanhe river watershed, plant phosphorus content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terrain factors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contrast, plant nitrogen content, SLA, and SRL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plant
phylogenetic background. To summarize, plant phylogenetic background plays a controll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on plant traits in the Yanhe river watershed of China.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it; genetic background; phylogenetic background; response to environment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减小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地适应并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资源
而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物候等属性,称为功能性状[1]。 它决定着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影响生态系统的
过程与功能,是联系植物与环境的桥梁,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2鄄5]。 例如随海拔的升高,同一物种的比叶面
积一般会出现减小的趋势,以减小叶面积获取较高的抗冻性,增加叶厚度与叶肉细胞密度提高叶片对强光的
保护作用,而叶片的叶绿素组成、含氮量、气孔导度等也会随海拔而变化[6]。 降雨梯度则会对植物的分布和
性状表现产生影响,Surya K. Maharjan等人对西非雨林 31种板材树种的多度分布及性状研究发现,其中 80%
的板材树种多度随降雨量递增分别呈正态、增加或减少的分布形态,热带雨林环境下植物性状多与降雨量存
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各树种主要通过秋季落叶和增加木质密度提高耐荫性和耐旱性来适应环境[7]。 全
球尺度的研究则表明,随着年均温的上升,植物叶片的氮、磷含量有下降趋势,氮磷比呈上升趋势[8]。 此外,
环境控制试验发现温度升高会增加气孔导度,进而降低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9]。
但另一方面,植物功能性状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在植物功能性状研究中,种间差异不可忽略,遗传背景
对植物性状的形成与进化极为重要[10鄄12]。 朱璧如等人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地植物的研究数据反映出多种
禾本科植物在叶片干物质含量以及叶片的氮、磷含量 3 种功能性状上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Givnish 对不同
生境下植物物候特征的研究发现同一科属植物物候特征相似,亲缘物种之间某些功能性状较为接近,认为环
境胁迫是否存在决定着适应和进化是否发生,而植物的系统发育背景则决定植物的适应策略和方式[13]。 Sun
Shucun等人对中国东部温带森林冠层与林下层植物出叶时间与叶片性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相关性受物
种系统发育差异和物种生态适应性影响,排除系统发育背景的影响后相关性更为显著[14]。 科是植物分类学
445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中重要的中级单位,相同科属的植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具有相似的系统发育背景,在进化过程中保有相似的
功能性状。 研究表明,植物系统发育背景是植物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甚至大于环境梯度的影响,使得单
纯的植物性状与环境关系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15]。 因此,区别植物遗传背景和环境变化对植物性状变
异的相对重要性,对于深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植被恢复重建是水土保持的关键[16鄄18]。 研究该区植
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揭示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对于该区植被恢复布局与物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但该区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各性状之间的关系、植物性状对某些单一环境因子的响应、植物性状在不同
功能群间的差异等方面[19鄄23],少有研究区分遗传背景和环境梯度的相对影响,所研究的植物性状与环境关系
不确定性较大。 鉴于此,本文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试图探明遗传背景和环境梯度对植物性状变
异的相对影响,并在排除遗传背景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对植物性状与环境因子进行定量分析,揭示该区植物性
状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
1摇 材料和方法
1.1摇 研究区概况
延河流域位于陕西北部(东经 108毅45忆 — 110毅28忆,北纬 36毅23忆 — 37毅17忆),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带,
年均降水量约 500 mm,年均温约 9 益。 延河流域是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间的一级支流,流经志丹、安塞、
延安等市县。 该流域面积为 7687 km2,河网密度约 47 km / km2,平均坡度 4.4译。 该流域由东南向西北具有一
定的温度、降雨梯度,因气候条件的限制,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地带性,群落物种组成变化显著,满足植物功能性
状变异研究的空间尺度需求。
图 1摇 研究区样点分布图
Fig.1摇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1.2摇 野外调查与数据采集
气候条件是影响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
此本文采样首先考虑气候条件的变化梯度,样点分布见
图 1。 根据邹后远[24]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区的划分并
结合流域自身气候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将延河流域划分
为 3个植被区,即森林区、森林草原过渡区、草原区,本
文以植被区反映流域气候条件的变化,并作为控制采样
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延河流域地形极其破碎,而
地形变化对水热条件具有强烈的再分配作用,本文在各
植被区内进行样点选择时,充分考虑地形变化,重点选
择在人类活动干扰较轻、自然植被发育较好并且具有典
型性、代表性的梁峁顶、阴坡、阳坡分别选取样点,在复杂处可适当增加样点个数。 此次野外调查共记 19 个样
点(表 1),总共调查了 28个科 52个属 64种植物,物种数或观测值不小于 3 次的科别以豆科 Leguminosae、禾
本科 Poaceae、菊科 Asteraceae、蔷薇科 Rosaceae 植物为主,4 种科别的植物在各样点出现的频度分别为
89郾 5%、100%、94.7%、57.9%,各样点物种调查结果见附表 1。
研究选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且易于观测的叶性状与根性状:(1)比叶面积(SLA),是叶片面积与质量的
比值,与植物生长和生存策略紧密相关,可以反映植物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5];(2)比根长
(SRL),为单位质量的根总长,是反映细根形态和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植物吸收水分养分能力的重
要性状之一[26];(3)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LN)和单位质量根氮含量(RN),氮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养分之
一,叶氮与根氮含量的变化,对水热变化敏感[8],并且可以反映植物的光合产物分配机制随环境的变化;(4)
单位质量叶片磷含量(LP)和单位质量根氮含量(RP),黄土丘陵区土壤中磷含量较缺乏,也成为限制植物生
长发育的因素之一。
在野外采样时,每个物种从尽可能多的植株上采集健康、未遮阴的叶片,并从东南西北 4个方位采集以消
545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莉摇 等: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除太阳位置对叶氮含量的影响。 叶面积用便携式叶面积仪(Yaxin鄄1242)直接在野外测定,所采样品还将用于
叶干重测定,另采集健康叶片约 10 g用于叶片氮磷含量的测定。 在植物的基部 10—20 cm范围内挖取表土,
从中采集直径 2 mm以下的细根。 所有采集的叶片与根系在野外用自封袋临时保存,并及时带回实验室测
定。 采集的根系洗净后利用量筒排水法测得体积,而后叶片和根系在 105 益下杀青 15 min,并在 85 益下烘干
约 48 h至恒重,称得干重,计算 SLA=叶面积 /叶干重,SRL=根长 /根干重。 烘干的叶、根粉碎后,用凯氏定氮
法测定叶、根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叶、根磷含量。
表 1摇 延河流域各植被带样点布设位置与主要气候地形因子
Table 1摇 Geographical location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zones and the main climate and local topography factors of the study sites in Yanhe
river catchment
样点
Site
植被带
Vegetation
zone
海拔
Elevation / m
年均降雨量
Annual
rainfall
/ mm
年均温
Annual
temperature
/ 益
年均潜在
蒸发量
Annual
potential
evaporation
/ mm
坡度
Slope
/ (毅)
坡向
Aspect
坡度分级
Slope
classification
土壤水分
Soil water
content / %
1 森林 Forest 1348 513.7 8.2 893.62 11.3 4 3 8.04
2 森林 Forest 1340 513.6 8.5 892.28 40.6 1 5 6.67
3 森林 Forest 1330 511.0 8.4 891.85 13.9 4 3 6.24
4 森林 Forest 1318 509.9 8.5 890.25 26.7 3 5 7.37
5 森林 Forest 1361 512.5 8.1 897.26 7.7 1 3 11.99
6 森林 Forest 1303 508.7 8.6 888.44 32.3 3 5 11.92
7 森林鄄草原 Forest鄄Steppe 1220 461.8 8.6 921.99 1.2 3 1 7.87
8 森林鄄草原 Forest鄄Steppe 1287 467.0 8.5 932.69 35.5 3 5 9.25
9 森林鄄草原 Forest鄄Steppe 1272 466.6 8.7 930.60 40.4 3 5 9.31
10 森林鄄草原 Forest鄄Steppe 1227 462.7 8.6 923.41 5.4 1 2 8.86
11 森林鄄草原 Forest鄄Steppe 1340 470.1 8.1 941.69 10.8 1 3 10.36
12 森林鄄草原 Forest鄄Steppe 1358 471.4 8.0 944.71 18.7 2 4 11.62
13 草原 Steppe 1301 434.5 8.5 956.87 39.6 3 5 10.78
14 草原 Steppe 1279 432.7 8.5 953.29 23.7 3 4 8.12
15 草原 Steppe 1366 438.2 8.0 967.11 25.7 3 4 6.70
16 草原 Steppe 1304 432.5 8.3 959.13 16.5 2 4 7.06
17 草原 Steppe 1329 434.2 8.2 963.11 19.8 3 4 10.96
18 草原 Steppe 1304 432.5 8.3 959.21 21.1 3 4 8.52
19 草原 Steppe 1280 430.7 8.4 955.25 13.1 2 3 5.37
摇 摇 坡向:1: 阳坡,2: 半阳坡,3: 半阴坡,4: 阴坡;坡度 1级: 5级对应的范围分别为<2毅,2—6毅,6—15毅,15—25毅,>25毅
1.3摇 环境数据的提取
本文所需的水热因子及地形数据主要来自于现有的环境因子专题图,专题图的生成方法参见文献[27]。
所有因子都利用各样点记录的经纬度信息从相应的专题图中提取,主要包括年均降雨量(Raver)、年均雨季降
雨量(R789)、年均降雨量季节变化(Rsea),年均温(Taver)、生长季年均温(T410)、年均最高温(Th)、年均最低温
(Tc)、年均气温季节变化(Tsea),年均潜在蒸发量(E t)。 而海拔 Dem、坡向 Aspect(包括阳坡、半阳坡、阴坡、半
阴坡 4个坡向)、坡位 Positon(包括河道与沟间平地、下坡、中坡位、上坡、峁顶、高平地)、坡度(Slope)由野外
实测得到,其中,根据耕地坡度分级标准与水土流失强度对坡度分级,<2毅,2—6毅,6—15毅,15—25毅,>25毅。
除气候与地形因子外,本文实测了各样点土壤水分(Soil Moisture, SM),表土以下 0—200 cm 土层每 20
cm取一个土样,用烘干法测定其质量含水量(g / g),计算出整个土层的平均含水量。
1.4摇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前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性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以满足统计假设的需要。 对各样点植物功能性
645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状按照不同的植被区和主要科别(物种数或观测值不小于 3 次的科别)进行方差分析,利用 Post Hoc 多重比
较揭示不同植物区气候条件差异和遗传背景的差异能否引起功能性状的变异。 并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野外
实地调查,选取植被区代表气候综合因子,并考虑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土壤水分含量以及遗传背景(用科别
区分)的影响,不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以上 5 个因素作为固定效应处理,利用方差分析,剖析它
们对各性状的相对影响。 对于每个样点,根据获取的环境数据,所有的气候地形因子分别按照豆科、菊科、禾
本科、蔷薇科 4种科别对植物功能性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探究在排除遗传背景的影响下,植物功能性状与
环境梯度的响应关系。 以上所有数据分析与成图都在 Excel、SPSS 16.0、SigmaPlot 10.0中完成。
2摇 结果
2.1摇 植物功能性状对气候条件变化与遗传背景的响应
所调查植物的 SLA、SRL、LN、RN、LP 和 RP 性状值分别为(123.06依6.59) cm2 / g、(4.15依0.39) m / g、
(17郾 98依0.70) mg / g、(6.93依0.32) mg / g、(2.45依0.12) mg / g、(1.93依0.06) mg / g。 为比较植物功能性状对气候
条件变化与遗传背景的响应,本文分别以植被区(代表气候条件单元)及植物科别(代表遗传背景差异)为基
础对植物功能性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所测定的 6种植物性状,仅比叶面积 SLA、叶片质量氮含量 LN、
根质量磷含量 RP 在不同植被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 2)。 其中,植物比叶面积 SLA 沿森林区、森林草原过
渡区至草原区依次增加,即随降雨量减少、温度下降,植物的比叶面积增加,这与比叶面积一般随降雨量降低
而减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植物叶片氮含量则是森林区显著高于森林草原过渡区和草原区,根的质量磷含量
表现为森林区显著低于森林草原过渡区和草原区。 豆科、菊科、禾本科、蔷薇科植物间性状的多重比较表明
(图 3),比叶面积 SLA、比根长 SRL、叶片氮含量 LN、根氮含量 RN在不同科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比叶面积
SLA以豆科植物最高,蔷薇科植物最低;比根长 SRL以禾本科植物最高,蔷薇科植物最低;叶片质量氮含量 LN
以豆科植物最高,禾本科植物最低;根的质量氮含量 RN 以豆科植物最高,禾本科植物最低,其他性状无显著
差异。
图 2摇 不同植被带(气候条件)植物性状差异
Fig.2摇 The difference of plant trait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zone
2.2摇 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
上述结果表明,植物功能性状不仅随气候条件而变化,而且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为进一步定量分析环境
因素及遗传背景对植物功能性状差异的影响,本文选取植物科别与植被区,并考虑坡度、坡向和土壤含水量共
5个因子,分别代表遗传背景、气候条件和局部环境因子,对调查物种的植物功能性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745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莉摇 等: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3摇 物种水平上不同科别(遗传背景)植物性状差异
Fig.3摇 The difference of plant traits in different genera at species level
结果表明,模型对性状变异解释的比例范围在 20.08%— 70.40%(表 2)。 其中,植物科别属性解释的比例占
5.58%—42.70%,是性状变异主要来源,对 SRL、LN、RN 有显著影响,解释比例分别为 27. 86%、32. 78%、
42郾 70%;植被区变化解释比例为 0.25%— 11.03%,仅对 LP 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解释比例为 0.33%;坡度对
LN、LP、RN和 RP 均有显著影响,解释比例各占 12.84%、9.01%、2.18%、8.33%;坡向对 SRL、LN、LP、RN和 RP
均有显著影响,解释比例各占 3.05%、11.44%、4.50%、3.20%、7.25%。;土壤水分含量解释比例为 0郾 32%—
10郾 16%,对 SRL、LN、LP 有显著影响,解释比例各为 3.92%、2.30%、10.16%。
表 2摇 植物性状变异来源
Table 2摇 The source of plant traits variation
变异来源
Source of variation df
比叶面积 SLA
F ss / %
比根长 SRL
F ss / %
叶片氮含量 LN
F ss / %
叶片磷含量 LP
F ss / %
根氮含量 RN
F ss / %
根磷含量 RP
F ss / %
科别 Families 11 1.43 14.96 4.97 27.86*** 9.40 32.78*** 0.85 5.58 10.79 42.70*** 0.87 6.77
植物区 Vegetation zone 2 0.11 0.92 1.81 0.25 2.71 11.03 3.78 0.33* 0.36 0.63 0.60 2.65
坡度分级 Slope classification 4 1.23 3.11 2.04 1.70 19.14 12.84*** 2.58 9.01* 3.37 2.18* 2.80 8.33*
坡向 Aspect 3 0.10 0.41 3.43 3.05* 12.17 11.44*** 4.42 4.50** 3.15 3.20* 3.27 7.25*
土壤水分 Soil water content 2 0.57 0.68 3.90 3.92* 5.25 2.30*** 9.67 10.16*** 2.53 1.85 0.29 0.32
累计比例 Cumulative proportion 174 — 20.08 — 36.78 — 70.40 — 29.59 — 50.56 — 25.32
摇 摇 *** P<0.000;** P<0.01;* P<0.05;df表示自由度,ss表示方差解释比例; SLA: Specific Leaf Area;SRL: Specific Root Length;LN: Leaf
Nitrogen;LP: Leaf phosphorus;RN: Root Nitrogen;RP: Root Phosphorus
2.3摇 排除遗传背景影响的植物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根据前述,植物功能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遗传背景差异。 为探讨剔除遗传背景影响后植物功能性状对环
境的响应关系,本文对由专题图获取的温度、降雨量、坡度、坡向、海拔、潜在蒸发量等 14 个变量,分别按照豆
科、菊科、禾本科、蔷薇科 4种科别对 6种植物功能性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文中仅列出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的回归模型(表 3)。
4种科别植物的功能性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豆科、禾本科植物的功能性状中
SLA、SRL对环境因素响应积极,其中豆科植物两种性状主要受限于植物可利用水分,包括降雨量、土壤含水
量情况和坡向对水分的重分配,而禾本科植物的 SLA、SRL 则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禾本科、菊科、蔷薇科植物
的根、叶营养元素 N、P 含量对环境反应也较为敏感,其中禾本科、菊科植物 LN受海拔、坡向影响较大,RN 对
845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温度响应积极, LP 分别受温度和海拔的影响,而蔷薇科植物 LN、RP 分别受温度和坡向的影响较大。 总体而
言,各环境因素对植物性状的影响中,气候因素以温度变化为主,而地形因素则以海拔和坡向为主。
表 3摇 不同科别植物性状逐步回归分析
Table 3摇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of traits in different plant familie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科别
Family
性状
Traits
线性回归模型
Linear regress model df R P R
2
豆科 log SLA y= 4.014-0.005Raver+5.997SM 24 0.594 0.008 0.294
Leguminosae log SRL y=-0.083+0.157Aspect 17 0.594 0.009 0.313
禾本科 log SLA y= 13.404-1.398Taver 39 0.431 0.006 0.164
Gramineae log SRL y= 12.123-6.616Tsea 39 0.367 0.02 0.112
log LN y=-3.793+0.003Dem+0.143Aspect 39 0.529 0.002 0.241
log LP y= 6.953-0.306Th 39 0.455 0.003 0.186
log RN y= 4.675-0.495Taver 39 0.363 0.021 0.109
菊科 log LN y=-1.375+0.002Dem+0.091Aspect 47 0.505 0.001 0.222
Asteraceae log LP y=-2.134+0.002Dem 48 0.403 0.004 0.144
log RN y= 2.014+0.176Tc 50 0.278 0.048 0.059
蔷薇科 Rosaceae log LN y= 5.188-2.28Tsea 20 0.466 0.033 0.176
log RP y= 0.071+0.056Aspect 17 0.662 0.003 0.403
摇 摇 SM: 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质量含水量;R789: 年均雨季降雨量;Raver: 年均降雨量;Rsea: 年均降雨量季节变化;T410: 生长季年均温;Taver:
年均温;Th: 年均最高温;Tc: 年均最低温;Tsea: 年均气温季节变化;Slope: 坡度;Aspect: 坡向;Et: 年均潜在蒸发量;Positon: 坡位;Dem: 海拔;
log: 对相应的植物性状值取以 10为底的对数值
3摇 讨论
3.1摇 植物功能性状差异来源
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建立在系统发育史的基础上。 不同植物对环境的敏感性不同,对环境变化的
适应策略也不相同,较多研究都反映出遗传背景对植物性状的影响[28鄄30]。 植物适应环境的策略是经过漫长
的进化演变而来,植物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化出另一套完备的性状组合,而只能在已有遗传性状的基础
上扬长避短,因此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极大地受到遗传背景的限制。 就延河流域植物性状变异而言,
本文研究表明,遗传背景对 3个性状 SRL、LN、RN 有显著影响,是决定其性状变异的首要因子。 流域内植物
以豆科、禾本科、菊科和蔷薇科为最主要的科属,各自在其系统发育背景基础上适应环境变化。 豆科植物具有
自身固氮优势,其 SLA、LN、RN分别高出物种平均值 16.33%、65.23%、97.78%,能在养分水分逐渐缺乏和土壤
侵蚀强度逐渐加大的环境趋势下保持较高的氮含量且支撑相对较高的光合效率和 SLA;禾本科植物根系比较
发达,其 SRL高出物种平均值 103.11%,能更好地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而菊科、蔷薇科植物则能较好地协
调各功能性状,使植株整体上更为均衡。 可见,不同的遗传背景导致植物适应环境的策略不同,决定了环境变
化时植物性状的发展方向不同。
但环境的本底状况也会影响到环境因子与遗传背景对某些植物性状的相对作用。 以磷为例,流域内土壤
普遍缺磷且磷的可利用性较低,不同科属植物的 LP、RP 差异不显著,受遗传背景的影响较小,但植物体内磷
含量受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大,属于环境敏感型性状。 同时,环境的变化与扰动对一些功能性
状的塑造与保持也极为重要[31鄄33]。 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植物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 其
中,SLA表现出随湿润向干旱环境变化而增加的趋势,森林区植物 SLA较草原区植物偏低 33.02%,这可能与
研究尺度较小有关,但另一方面,SLA的变化在不同科属间差异较大,影响因素各不相同(表 3),这也可能是
造成 SLA变化不一致的原因(见讨论 3.2)。 而森林区植物 RP 低于森林草原过渡区和草原区植物 19.94%,则
与土壤中磷含量受气候条件影响相对较小有关。
3.2摇 排除遗传背景影响后植物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环境因子对物种的筛选作用明确了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存在相关性,但跨物种分析性状与环境的关系会
945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莉摇 等: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包含较多的不确定性,植物的种间关系和自身适应策略的差异会使得环境对不同物种性状的影响不一致,可
能出现抵消或强化等作用[28]。 与同一遗传背景下的植物性状相比,由物种多度加权得到的群落性状虽然更
具有代表性,但同时也会因为平均化过程而掩盖性状与环境的响应关系。 以群落性状 SLA、SRL为例,SLA与
14个环境因素不存在显著的回归模型,而 SRL 回归模型中仅含有海拔因子,log SRL = -0.358+ 0.001Dem,模
型 P值为 0.035,调整后 R2为 0.201,与不同科别植物与环境的响应关系有较大差异。 对各科植物性状的回归
分析避开了遗传背景的限制,反映出相同的系统发育背景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同科属的植物由于各
自的环境耐受性不同、生存竞争策略不同,对环境变化的是否产生响应和响应方式也不尽相同。 以 SLA 为
例,豆科植物 SLA与年均降水量负相关、与土壤平均含水量正相关,且受后者影响较大,而禾本科植物 SLA则
与年均温度负相关。 其中 SLA与温度或降水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与植物叶密度和叶厚度对温度、降水变化的
响应有关,叶密度和叶厚度均与 SLA呈负相关,但随温度增加或降水减少,叶厚度增加而叶密度下降,即温度
与叶厚度正相关、与叶密度负相关,而降雨与叶厚度负相关、与叶密度正相关,不同科属植物叶密度和叶厚度
对温度、降水变化的响应各不相同,叶厚度与叶密度的权衡导致了其 SLA与温度或降水的负相关关系[34]。 不
同的适应策略导致豆科植物在养分缺乏的条件下保持相对优势,而禾本科植物在养分水分都缺乏的条件下存
活的可能性更大。 环境适应策略的差异利于物种的共存,更好地利用环境中的资源,丰富植物功能多样性和
群落的生态多样性。
对不同科属植物性状和环境关系的定量化研究,能更好地反映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适应策略,细化区域内
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对于预测植被变化趋势和地表覆盖变化对环境的反馈效应,研究植被的演替和恢复
均有积极作用。
4摇 结论
在研究区域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时,植物系统发育背景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对于某些植物性
状,遗传背景对性状变异的影响甚至高于环境变化的影响。 通过比较遗传背景与环境变化对性状变异的相对
影响,可以找出特定环境敏感性状,利于运用功能性状衡量环境变化。 本研究发现 LP、RP 对环境因子较为敏
感,但未探明相应的环境因子。 同时,排除植物系统发育背景的影响,对植物性状和环境关系的定量化分析,
有利于揭示植物适应环境的机理。
致谢:承蒙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对野外工作的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资源环境学院测试中心提供实验设备和场所,特此致谢。
References:
[ 1 ]摇 Meng T T, Ni J, Wang G H.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environment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Chinese Version, 2007, 31
(1): 150鄄165.
[ 2 ] 摇 Feng Q H, Shi Z M, Dong L L. Response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4):
125鄄131.
[ 3 ] 摇 Gong C M, Bai J, Liang Z S. Advance on indicating functions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Acta Botanica Boreali鄄Occidentalia
Sinica, 2011, 31(11): 2355鄄2363.
[ 4 ] 摇 Meng T T, Ni J, Harrison S P. Plant morphometric traits and climate gradients in northern China: a meta鄄analysis using quadrat and flora data.
Annals of Botany, 2009, 104(6): 1217鄄1229.
[ 5 ] 摇 Lienin P, Kleyer M. Plant trait response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effects on ecosystem properties. 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 2012, 13(4):
301鄄311.
[ 6 ] 摇 Song L L, Fan J W, Wu S H. Research advances on changes of leaf traits along an altitude gradient.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11): 1431鄄
1439.
[ 7 ] 摇 Maharjan S K, Poorter L, Holmgren M, Bongers F, Wieringa J J, Hawthorne W 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west African rain
forest trees along the rainfall gradient. Biotropica, 2011, 43(5): 552鄄561.
[ 8 ] 摇 Reich P B, Oleksyn J. 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4, 101(30): 11001鄄11006.
055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 9 ]摇 Xu Z Z, Zhou G S, Li H. Responses of gas 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leaves of Leymus Chinensis to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004, 28(3): 300鄄304.
[10] 摇 D侏az S, Cabido M, Casanoves 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environmental filters at a regional scale.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8, 9(1):
113鄄122.
[11] 摇 Xu B, Cheng Y X, Gan H J, Zhou W J, He J S. Correlations between leaf and fine root traits among and within species of typical temperate
grassland in Xilin River Basin, Inner Mongolia,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0, 34(1): 29鄄38.
[12] 摇 Zhu B R, Xu B, Zhang D Y. Extent and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grassland.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1, 47(5): 485鄄489.
[13] 摇 Givnish T J. Comparative studies of leaf form: Assessing the relative roles of selective pressures and phylogenetic constraints. New Phytologist,
1987, 106(Suppl 1): 131鄄160.
[14] 摇 Sun S C, Jin D M, Li R J. Leaf emergence in relation to leaf traits in temperate woody species in East鄄Chinese Quercus fabri forests. Acta
Oecologica, 2006, 30(2): 212鄄222.
[15] 摇 Zhang S B, Ferry S J W, Zhang J L, Cao K F. Spatial patterns of wood traits in China are controlled by phylogeny and the environment.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1, 20(2): 241鄄250.
[16] 摇 Peng Z H, Dong L S, Zhang X D, Zhou J X. Anylysi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trategies in severe soil erosion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Forest Research, 2005, 18(4): 471鄄478.
[17] 摇 Han L Y, Jia Y F, Wang N, Jiao J Y. Soil anti鄄erodibility and soil erosion evolution of during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covering in Loess Hilly鄄Gully
Region. Soil, 2009, 41(3): 483鄄489.
[18] 摇 Zhang H H, Huang Z B. Bio鄄climate divis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degraded ecosystem on the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1, 15(1): 64鄄71.
[19] 摇 Wang Z Q, Liu B Y, Wang X L. Effects of natural shrub of Caragana opulens Kom on soil moisture in a semiarid area on the Loess Platea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1): 113鄄120.
[20] 摇 Wei L Y, Shangguan Z P.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ine root in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and soil
environment in Loess Plateau.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11): 3740鄄3748.
[21] 摇 Wu Y Z, Huang M B, Zhao S W. Plant coefficient variation and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succession communities on the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8, 23(5): 849鄄857.
[22] 摇 Shi Y, Wen Z M, Gong S H, Song G, Zheng Y, Ding M. Trait variations along a climate gradient in 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2, 19(1): 107鄄116.
[23] 摇 Gong S H, Wen Z M, Shi Y. The response of community鄄weighted mea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in Yanhe river catchment.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20): 6088鄄6097.
[24] 摇 Zou H Y.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divi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orestand grasslands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nnxi.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0, 7(2): 96鄄101.
[25] 摇 Cornelissen J H C, Lavorel S, Garnier E, Diaz S, Buchmann N, Gurvich D E, Reich P B, Steege H, Morgan H D, Heijden M G A, Pausas J G,
Poorter H. A handbook of protocols for standardised and easy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2003,
51(4): 335鄄380.
[26] 摇 Eissenstat D 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root length and the rate of root proliferation: a field study using citrus rootstocks. New
Phytologist, 1991, 118(1): 63鄄68.
[27] 摇 Wen Z M, He X H, Jiao F, Jiao J Y. The predictive distribution of Stipa bungeana in Yanhe River catchment: GAM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1): 193鄄202.
[28] 摇 Yao T T, Meng T T, Ni J, Yan S, Feng X H, Wang G H. Leaf functional trait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lant phylogenic background and
the climate in Xinjiang Junggar Basin, NW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0, 18(2): 201鄄211.
[29] 摇 Pilar C D, Pedro V S, Carmen P R, Melchor M M, Gabriel M M. Leaf morphology and leaf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ree Quercus (Fagaceae)
species along a rainfall gradient in NE Spain. Trees, 1997, 11(3): 127鄄134.
[30] 摇 Scheepens J F, Frei E S, Stocklin J. Genotyp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in specific leaf area in a widespread Alpine plant after transplantation to
different altitudes. Oecologia, 2010, 164(1): 141鄄150.
[31] 摇 Reich P B, Wright I J, Cavender鄄Bares J, Craine J M, Oleksyn J, Westoby M, Walters M B. The evolu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variation: traits,
spectra, and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03, 164(Suppl.3): S143鄄S164.
[32] 摇 Hoiss B, Krauss J, Potts S G, Roberts S, Steffan鄄Dewenter I. Altitude acts as an environmental filter on phylogenetic composition, traits and
diversity in bee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of Biological Science, 2012, 279(1746): 4447鄄4456.
155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莉摇 等: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3]摇 Tanaka Y. Trait response in communiti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effect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trait covariance structure. Theoretical
Ecology, 2010, 5(1): 83鄄98.
[34] 摇 Hu M Y, Zhang L, Luo T X, Shen W. Variation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Stipa purpurea along a rainfall gradient in Xizang,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2, 36(2): 136鄄143.
参考文献:
[ 1 ]摇 孟婷婷, 倪健, 王国宏.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1): 150鄄165.
[ 2 ] 摇 冯秋红, 史作民, 董莉莉. 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的响应及其应用. 林业科学, 2008, 44(4): 125鄄131.
[ 3 ] 摇 龚春梅, 白娟, 梁宗锁. 植物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11): 2355鄄2363.
[ 6 ] 摇 宋璐璐, 樊江文, 吴绍洪. 植物叶片性状沿海拔梯度变化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1): 1431鄄1439.
[ 9 ] 摇 徐振柱, 周广胜, 李晖. 羊草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3): 300鄄304.
[11] 摇 徐冰, 程雨曦, 甘慧洁, 周文嘉, 贺金生.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植物叶片与细根性状在种间及种内水平上的关联.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 29鄄38.
[12] 摇 朱璧如, 徐冰, 张大勇. 草地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的程度和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47(5): 485鄄489.
[16] 摇 彭镇华, 董林水, 张旭东, 周金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4): 471鄄478.
[17] 摇 韩鲁艳, 贾燕锋, 王宁, 焦菊英.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与细沟侵蚀演变. 土壤, 2009, 41(3): 483鄄489.
[18] 摇 张厚华, 黄占斌. 黄土高原生物气候分区与该区生态系统的恢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15(1): 64鄄71.
[19] 摇 王志强, 刘宝元, 王晓兰.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锦鸡儿灌丛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5, 24(1): 113鄄120.
[20] 摇 韦兰英, 上官周平. 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草地植被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06, 26(11): 3740鄄3748.
[21] 摇 吴元芝, 黄明斌, 赵世伟.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不同阶段植物系数的变化与适应性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 849鄄857.
[22] 摇 施宇, 温仲明, 龚时慧, 宋光, 郑颖, 丁曼. 黄土丘陵区植物功能性状沿气候梯度的变化规律.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1): 107鄄116.
[23] 摇 龚时慧, 温仲明, 施宇. 延河流域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环境梯度的响应. 生态学报, 2011, 31(20): 6088鄄6097.
[24] 摇 邹厚远.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区划及与林草建设的关系.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7(2): 96鄄101.
[27] 摇 温仲明, 赫晓慧, 焦峰, 焦菊英. 延河流域本氏针茅(Stipabungeana)分布预测———广义相加模型及其应用. 生态学报, 2008, 28(1):
193鄄202.
[28] 摇 尧婷婷, 孟婷婷, 倪健, 阎顺, 冯晓华, 王国宏. 新疆准噶尔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进化和环境驱动机制初探. 生物多样性, 2010, 18
(2): 201鄄211.
[34] 摇 胡梦瑶, 张林, 罗天祥, 沈维. 西藏紫花针茅叶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的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2): 136鄄143.
255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猿袁晕燥援圆园 韵糟贼援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泽皂葬造造 葬灶凿 皂藻凿蚤怎皂 泽糟葬造藻泽忆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遭怎灶凿葬灶糟藻 燥枣 韵皂皂葬泽贼则藻责澡藻泽 遭葬则贼则葬皂蚤蚤 蚤灶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孕葬糟蚤枣蚤糟
再粤晕郧 酝蚤灶早曾蚤葬袁 悦匀耘晕 载蚤灶躁怎灶袁 云耘晕郧 再燥灶早躁蚤怎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圆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皂燥蚤泽贼怎则藻 葬灶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燥灶 泽燥蚤造 悦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憎藻贼造葬灶凿 葬灶凿 泽贼藻责责藻 燥枣 贼澡藻 在燥蚤早藻 则藻早蚤燥灶袁 悦澡蚤灶葬
宰粤晕郧 阅葬灶袁 蕴灾 再怎造蚤葬灶早袁 载哉 蕴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葬灶凿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遭蚤燥灶燥皂蚤糟 泽贼则葬贼藻早蚤藻泽 燥枣 凿藻泽藻则贼 则燥凿藻灶贼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贼燥憎葬则凿泽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燥枣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蚤燥灶
再哉粤晕 杂澡怎葬蚤袁 云哉 匀藻责蚤灶早袁 宰哉 载蚤葬燥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月贼鄄糟燥贼贼燥灶 燥灶 孕则燥责赠造藻葬 躁葬责燥灶蚤糟葬袁 葬灶 耘灶藻皂赠 陨灶泽藻糟贼 燥枣 月藻皂蚤泽蚤葬 贼葬遭葬糟蚤 渊郧藻灶灶葬凿蚤怎泽冤
在匀韵哉 云怎糟葬蚤袁郧哉 粤蚤曾蚤葬灶早袁再粤晕郧 再蚤扎澡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远源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蚤灶 贼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皂蚤糟则燥鄄造葬灶凿枣燥则皂 皂燥凿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宰耘陨 宰藻蚤袁 再哉 再怎灶袁 允陨粤 云怎赠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远圆冤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粤 皂怎造贼蚤鄄泽糟葬造藻 枣藻藻凿蚤灶早 澡葬遭蚤贼葬贼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燥枣 砸藻凿鄄糟则燥憎灶藻凿 糟则葬灶藻 凿怎则蚤灶早 泽责则蚤灶早 皂蚤早则葬贼蚤燥灶 葬贼 贼澡藻 杂澡怎葬灶早贼葬蚤澡藻噪燥怎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袁
蕴蚤葬燥灶蚤灶早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宰哉 匝蚤灶早皂蚤灶早袁 在韵哉 匀燥灶早枣藻蚤袁 允陨晕 匀燥灶早赠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苑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怎则枣葬糟藻 责燥造造藻灶 则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枣 晕葬灶泽澡葬灶 则藻早蚤燥灶袁 杂澡蚤澡藻扎蚤 悦蚤贼赠 蚤灶 载蚤灶躁蚤葬灶早 在匀粤晕郧 匀怎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灶袁 再粤晕郧 在澡藻灶躁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远源苑愿冤噎噎
阅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造藻葬枣 糟葬则遭燥灶袁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灶凿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燥枣 贼憎燥 凿燥皂蚤灶葬灶贼 泽责藻糟蚤藻泽 蚤灶 葬 孕燥赠葬灶早 蕴葬噪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
在匀耘晕郧 再葬灶皂蚤灶早袁 再粤韵 月燥袁 宰哉 匝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泽贼蚤皂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葬遭燥增藻早则燥怎灶凿 遭蚤燥皂葬泽泽 怎泽蚤灶早 澡蚤早澡 泽责葬贼蚤葬造 则藻泽燥造怎贼蚤燥灶 则藻皂燥贼藻 泽藻灶泽蚤灶早 蚤皂葬早藻则赠
匀哉粤晕郧 允蚤灶造燥灶早袁 允哉 宰藻蚤皂蚤灶袁 在匀耘晕郧 郧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泽贼鄄遭藻灶藻枣蚤贼泽 燥枣 贼澡藻 糟造燥灶葬造 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蚤燥灶 燥枣 悦赠灶燥凿燥灶 凿葬糟贼赠造燥灶袁 葬 泽贼燥造燥灶 澡藻则遭葬糟藻燥怎泽 责造葬灶贼袁 怎灶凿藻则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燥怎泽 造蚤早澡贼蚤灶早 糟燥灶凿蚤贼蚤燥灶
栽粤韵 再蚤灶早泽澡蚤袁 匀韵晕郧 杂澡藻灶早糟澡怎灶袁蕴陨粤韵 再燥灶早皂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远缘园怨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月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赠糟造蚤灶早 燥枣 运燥藻造则藻怎贼藻则蚤葬 责葬灶蚤糟怎造葬贼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皂蚤糟则燥藻造藻皂藻灶贼泽 蚤灶 载蚤葬灶早贼葬灶 酝葬灶早葬灶藻泽藻 酝蚤灶藻 憎葬泽贼藻造葬灶凿
蕴哉韵 在澡葬燥澡怎蚤袁 栽陨粤晕 阅葬造怎灶袁 栽陨粤晕 匀燥灶早凿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缘员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藻糟贼燥皂赠糟燥则则澡蚤扎葬造 枣怎灶早蚤 渊 贼蚤灶糟贼燥则蚤怎泽 渊孕藻则泽援冤 悦燥噪藻则 驭 悦燥怎糟澡冤燥灶 贼澡藻 遭蚤燥皂葬泽泽 燥枣 皂葬泽泽燥灶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皂葬泽泽燥灶蚤葬灶葬冤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怎灶凿藻则 泽蚤皂怎造葬贼藻凿 葬糟蚤凿 则葬蚤灶 悦匀耘晕 在澡葬灶袁宰粤晕郧 蕴蚤灶袁 杂匀粤晕郧 匀藻 渊远缘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遭蚤燥糟澡葬则 燥灶 泽藻造藻糟贼藻凿 泽燥蚤造 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葬灶凿 燥灶 憎澡藻葬贼 葬灶凿 皂蚤造造藻贼 赠蚤藻造凿
悦匀耘晕 载蚤灶曾蚤葬灶早袁匀耘 载怎泽澡藻灶早袁郧耘晕郧 在藻灶早糟澡葬燥袁藻贼 葬造 渊远缘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燥怎则糟藻 燥枣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造葬灶贼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蚤灶 贼澡藻 再葬灶澡藻 则蚤增藻则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院 贼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葬灶凿 责澡赠造燥早藻灶藻贼蚤糟 遭葬糟噪鄄
早则燥怎灶凿 在匀粤晕郧 蕴蚤袁 宰耘晕 在澡燥灶早皂蚤灶早袁酝陨粤韵 蕴蚤葬灶责藻灶早 渊远缘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早藻灶藻则葬造 遭蚤燥造燥早赠 葬灶凿 藻曾责藻则蚤皂藻灶贼葬造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造蚤枣藻 贼葬遭造藻 葬遭燥怎贼 粤泽赠灶葬糟贼葬 葬皂遭则燥泽贼燥皂葬藻
宰粤晕郧 载蚤怎皂藻蚤袁 在粤晕郧 蕴蚤葬灶泽澡藻灶早袁 蕴陨晕 月葬燥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缘缘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泽藻增藻则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燥灶 藻皂遭则赠燥灶蚤糟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杂藻责蚤葬 造赠糟蚤凿葬泽
孕耘晕郧 砸怎蚤遭蚤灶早袁允陨粤晕郧 载蚤葬皂蚤灶袁再哉 杂澡怎早怎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远缘远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栽澡藻 贼澡蚤灶灶蚤灶早 则藻早怎造葬则 燥枣 贼澡藻 贼澡藻 泽澡则怎遭遭藻则赠 葬贼 栽燥灶早早怎造蚤灶早 晕葬贼蚤燥灶葬造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 燥灶 匀葬蚤灶葬灶 陨泽造葬灶凿袁悦澡蚤灶葬
在匀韵哉 宰藻蚤袁蕴韵晕郧 悦澡藻灶早袁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遭燥袁藻贼 葬造 渊远缘远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葬怎泽藻 燥枣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蚤灶 郧燥造燥早 栽蚤遭藻贼葬灶 粤怎贼燥灶燥皂燥怎泽 孕则藻枣藻糟贼怎则藻 蚤灶 贼澡藻 栽澡则藻藻 砸蚤增藻则泽 匀藻葬凿憎葬贼藻则泽 砸藻早蚤燥灶 燥枣 匝蚤灶早澡葬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在匀粤韵 在澡蚤责蚤灶早袁宰哉 载蚤葬燥责怎袁蕴陨 郧怎燥袁藻贼 葬造 渊远缘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蚤皂怎造葬贼藻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凿藻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灶 泽怎遭泽贼则葬贼藻 择怎葬造蚤贼赠 燥枣 造蚤贼贼藻则枣葬造造 蚤灶 葬 孕造藻蚤燥遭造葬泽贼怎泽 葬皂葬则怎泽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砸葬蚤灶赠 粤则藻葬 燥枣 宰藻泽贼
悦澡蚤灶葬 载陨粤韵 再蚤灶造燥灶早袁 栽哉 蕴蚤澡怎葬袁 匀哉 栽蚤灶早曾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缘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责蚤早皂藻灶贼 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蚤灶 匝蚤灶扎澡燥怎 遭葬赠 凿怎则蚤灶早 葬增藻则葬早藻 憎葬贼藻则 责藻则蚤燥凿
蕴粤晕 宰藻灶造怎袁 蕴陨 酝蚤灶早皂蚤灶袁 蕴陨 栽蚤葬灶泽澡藻灶 渊远缘怨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鄄遭葬泽藻凿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造葬灶贼 枣蚤则藻责则燥燥枣蚤灶早 糟葬责葬遭蚤造蚤贼赠 枣燥则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 遭则燥葬凿鄄造藻葬增藻凿 憎燥燥凿赠 责造葬灶贼泽
蕴陨 载蚤怎责藻灶早袁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凿燥灶早袁 再哉 杂澡怎择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园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贼藻则泽责藻糟蚤枣蚤糟 葬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孕葬则怎泽 皂葬躁燥则 葬灶凿 燥贼澡藻则 遭蚤则凿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蚤灶 月藻蚤躁蚤灶早 载蚤泽澡葬灶 则藻早蚤燥灶
阅韵晕郧 阅葬赠蚤灶早袁 云粤晕 在澡燥灶早躁蚤袁 蕴陨 在澡葬曾蚤躁蚤藻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员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藻葬泽蚤遭蚤造蚤贼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责葬泽泽蚤增藻 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藻凿 贼则葬灶泽责燥灶凿藻则泽 蚤灶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赠 泽贼怎凿蚤藻泽 燥枣 杂蚤遭藻则蚤葬灶 糟澡蚤责皂怎灶噪
再粤晕郧 匀怎蚤袁 酝粤 允蚤葬灶扎澡葬灶早袁 砸韵晕郧 运藻 渊远远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阅赠灶葬皂蚤糟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憎葬贼藻则 凿藻枣蚤糟蚤贼 燥枣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葬灶凿 蚤贼泽 责燥泽泽蚤遭造藻 糟造蚤皂葬贼蚤糟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晕燥则贼澡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匝蚤灶袁 酝耘陨 载怎则燥灶早袁 再粤晕 悦澡葬灶早则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源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贼澡藻 造藻增藻造泽忆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则燥增蚤灶糟蚤葬造 造燥憎鄄糟葬则遭燥灶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云粤匀孕鄄栽韵孕杂陨杂 皂藻贼澡燥凿
匀哉 蕴蚤灶造蚤灶袁 允陨粤 允怎灶泽燥灶早袁 酝粤韵 阅怎葬灶择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泽葬枣藻贼赠 贼澡则藻泽澡燥造凿 燥枣 葬 枣造燥燥凿责造葬蚤灶 憎藻贼造葬灶凿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贼澡藻 耘则鄄运葬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袁 悦澡蚤灶葬
匀哉 悦澡怎灶皂蚤灶早袁 蕴陨哉 孕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蕴蚤贼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远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藻 遭蚤泽泽燥灶灶葬蚤泽 皂藻贼澡燥凿 贼燥 泽贼怎凿赠 泽燥蚤造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 泽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蚤燥灶 燥灶 贼澡藻 造燥藻泽泽 责造葬贼藻葬怎
蕴陨哉 蕴藻蚤袁粤晕 杂澡葬燥泽澡葬灶袁匀怎葬灶早 匀怎葬憎藻蚤 渊远远苑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泽燥蚤造 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澡怎皂葬灶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蚤灶 造葬噪藻泽蚤凿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袁 晕葬责葬澡葬蚤
栽粤晕郧 酝蚤灶早赠葬灶袁 再粤晕郧 再燥灶早曾蚤灶早 渊远远愿员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泽怎则枣葬糟藻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贼燥 怎则遭葬灶蚤扎葬贼蚤燥灶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藻曾贼则藻皂藻 澡蚤早澡鄄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遭葬糟噪早则燥怎灶凿 蚤灶 则藻糟藻灶贼
贼藻灶 赠藻葬则泽 燥枣 月藻蚤躁蚤灶早 蕴陨 载蚤葬燥皂藻灶早袁 杂哉晕 再燥灶早澡怎葬袁 酝耘晕郧 阅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葬遭造藻 蚤泽燥贼燥责藻 渊 员猿悦 葬灶凿员缘晕冤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枣蚤泽澡 枣燥燥凿 憎藻遭 燥枣 贼澡藻 载蚤葬燥躁蚤葬灶早 月葬赠 蚤灶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蕴陨 月蚤灶袁 载哉 阅葬灶凿葬灶袁 宰粤晕郧 在澡蚤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苑园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晕燥贼藻泽
阅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悦韵圆 藻曾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蚤贼泽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糟燥灶贼则燥造泽 蚤灶 葬灶 怎则遭葬灶 早则藻藻灶鄄造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月藻蚤躁蚤灶早 韵造赠皂责蚤糟 云燥则藻泽贼 孕葬则噪
悦匀耘晕 宰藻灶躁蚤灶早袁 蕴陨 悦澡怎灶赠蚤袁 匀耘 郧怎蚤皂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苑员圆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匀燥灶早赠葬 悦燥怎灶贼则赠 蚤灶 则藻糟藻灶贼 员缘 赠藻葬则泽
宰粤晕郧 孕藻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灶憎藻蚤袁 在匀粤韵 粤灶躁蚤怎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苑圆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葬灶凿 杂粤酝杂 早藻灶藻 藻曾责则藻泽泽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则藻凿 葬造早葬 孕燥则责澡赠则葬 赠藻扎燥藻灶泽蚤泽 哉藻凿葬 怎灶凿藻则 澡蚤早澡 泽葬造蚤灶蚤贼赠
在匀韵哉 载蚤葬灶早澡燥灶早袁 再陨 蕴藻枣藻蚤袁 载哉 允怎灶贼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苑猿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远源苑远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猿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猿园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宋金明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猿卷摇 第 圆园期摇 渊圆园员猿年 员园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猿摇 晕燥郾 圆园 渊韵糟贼燥遭藻则袁 圆园员猿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