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apid Propagation in Vitro of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桂林小花苣苔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全 文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0, 45 (6): 744–750, www.chinbullbotany.com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6.012

——————————————————
收稿日期: 2010-04-29; 接受日期: 2010-06-17
基金项目: 广西科技攻关项目(No.0992003B-31)
* 通讯作者。E-mail: hnzhen68@yahoo.com.cn, huangnz@gxib.cn
桂林小花苣苔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黄宁珍*, 付传明, 赵志国, 唐凤鸾, 石云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桂林 541006
摘要 对抗结核植物桂林小花苣苔(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进行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桂
林小花苣苔叶片外植体的最适初代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05 mg·L–1IBA, pH8.0; 最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
MS+0.1 mg·L–16-BA+0.05 mg·L–1IBA, pH6.0, 繁殖系数7.0/35天; 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NAA, pH6.0, 生根
率为93.6%。模拟桂林小花苣苔自然生境, 在春季对生根试管苗进行大棚移栽, 成活率达90%。根据上述快繁技术, 理论上
每株试管苗每年可繁殖桂林小花苣苔种苗46万株。
关键词 抗结核, 桂林小花苣苔, 离体培养, 快速繁殖
黄宁珍, 付传明, 赵志国, 唐凤鸾, 石云平 (2010). 桂林小花苣苔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植物学报 45, 744–750.
近年来, 结核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 再次成为全
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之一, 其发病和死亡人数在传染病中列第1位。耐药
尤其是“耐多药”结核杆菌的出现, 是引发结核病再
次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也使目前治疗结核病的药物
失去效力(吴虢东和王玲, 2007; 蒋成全, 2007)。从丰
富的植物资源中寻找新型抗结核药物, 是今后研制
“耐多药”结核病新药的主要途径和突破口。
在抗结核植物类群中, 苦苣苔科植物是含有抗结
核药材种类较多的植物家族之一, 其已知的抗结核活
性成分石吊兰素 (nevadensin)先后从吊石苣苔属
(Lysionotus)和半蒴苣苔属(Hemiboea)的多种植物中
分离出来(徐垠等, 1979; Liu et al., 1996; 房秀华,
1997; 李振宇和王印政, 2004; 冯卫生等, 2007)。目
前, 石吊兰素已研制成片剂和针剂, 在临床上应用于
治疗肺结核和淋巴结核(李振宇和王印政, 2004)。然
而, 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使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苦苣苔科植物的许多物种逐渐演变成极小种群, 分布
范围日益缩小, 个体数量急剧减少, 濒临灭绝。而组
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快速繁育种质, 扩大个体数量,
还在物种保育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几十
年来, 组织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苦苣苔科一些名
贵观赏花卉(如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hybrida)和大
岩桐(Sinningia specioca))的快速繁殖(Kukulczanda
and Suszynska, 1972; Bilkey et al., 1978)和珍稀濒
危植物(如弄岗唇柱苣苔(Chirita longgangensis)和报
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的人工繁育、种质离体保
存、物种原生地回归种植和种群生态恢复(汤正辉,
2007; 马国华等, 2009)等。桂林小花苣苔(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是苦苣苔科小花苣苔属
(Chiritopsis)小花苣苔(Chiritopsis repanda)的变种之
一,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广西特有珍稀物种, 主要
分布在广西桂林、鹿寨和上林等地的石灰岩石山的岩
壁上或溶洞口, 全草入药, 民间用于治疗肺结核(李
振宇和王印政, 2004), 具有研发抗结核新药的潜力。
但由于其分布区域窄、资源数量少, 目前还没有足量
的材料进行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此外其种子细小, 且
分布在环境十分恶劣的石灰岩石山崖壁, 缺水、少肥,
在自然条件下难以萌发存活。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建
立起人工繁育和保护技术体系, 以获得大规模的种苗
和植物材料, 加快其有效成分的开发应用研究进程。
但迄今为止未见有关桂林小花苣苔组织培养和快速
繁殖的研究报道。本文以该植物叶片为材料, 建立了
桂林小花苣苔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 旨在为该
物种的大规模繁殖、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实验和技
术基础。
·技术方法·
黄宁珍等: 桂林小花苣苔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745
1 植物材料
以桂林小花苣苔(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
sis)为材料, 剪取比较肥厚的叶片, 用自来水清洗干
净后 ,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0%乙醇浸泡30–60秒 ,
0.1%HgCl2消毒4–6分钟, 无菌水漂洗5–6次, 用无菌
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后, 将叶片剪成小块, 接种于初
代诱导培养基上。定期观测材料的污染率、死亡率和
成活率, 确定合适的外植体灭菌方法。
2 培养基成分与培养方法
2.1 培养基成分
以MS(Murashige and Skoog, 1962)和1/2MS为基本
培养基, 根据实验目的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配比的
6-BA、IBA、NAA和2,4-D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培养基
附加2.0%–3.0%蔗糖和0.7%琼脂, pH值为6.0(除特
别标明外), 配制分装后, 于121°C灭菌20–25分钟待
用。所采用的初代诱导培养基成分如下: (1) MS+ 0.5
mg·L–16-BA+0.05 mg·L–1NAA; (2) MS+0.5 mg·L–16-
BA+0.1 mg·L–1NAA; (3) MS+0.5 mg·L–1 6-BA+0.05
mg·L–1IBA (pH6.0和8.0各1份); (4) MS+ 0.5
mg·L–16-BA+0.1 mg·L–1IBA; (5) MS+0.5 mg·L–1 6-
BA+0.05 mg·L–12,4-D; (6) MS+0.5 mg·L–1 6-BA+ 0.1
mg·L–12,4-D; 各培养基中均加3.0%蔗糖。继代增殖
培养基成分如下: (1) MS+0.5 mg·L–16-BA+0.05 mg·
L–1IBA; (2) MS+0.25 mg·L–1 6-BA +0.025 mg·L–1
IBA; (3) MS+0.2 mg·L–1 6-BA +0.02 mg·L–1IBA; (4)
MS+0.1 mg·L–16-BA+0.01 mg·L–1IBA; (5) MS (pH
6.0和8.0各1份); 各培养基中均加3.0%蔗糖。生根培
养基成分如下: (1) 1/2MS+0.1 mg·L–1NAA; (2) 1/2
MS+0.2 mg·L–1NAA; (3) 1/2MS+0.3 mg·L–1 NAA; (4)
1/2MS +0.4 mg·L–1NAA; (5) 1/2MS+0.5 mg·L–1NAA;
(6) 1/2MS+0.1 mg·L–1IBA; (7)1/2 MS+0.2 mg·L–1
IBA; (8) 1/2MS+0.3 mg·L–1IBA; (9)1/2 MS+0.4
mg·L–1IBA; (10) 1/2MS +0.5 mg·L–1 IBA; 各培养基
中均加2.0%蔗糖。
2.2 接种和培养过程
材料接种后 , 在温度(28±3)°C、光照强度为30–40
μmol·m–2·s–1、光照时间每天12小时的条件下培养。
2.2.1 初代培养
将表面消毒后的叶片外植体剪成大小约0.5 cm×1.0
cm、1.0 cm×1.5 cm、1.5 cm×2.0 cm的小块, 接种在
不同的初代诱导培养基中, 每种培养基30–60管, 每
管接种1块外植体。每隔3–5天观测1次, 及时移走污
染材料, 并根据污染情况补充新的培养基及培养材
料 , 保证每种培养基最终获得20管左右的无菌材
料。培养50–60天后, 记录材料的生长情况并统计芽
诱导率(芽诱导率=分化出芽的外植体数 /未污染的
外植体总数×100%)。根据不同培养基上外植体的生
长分化情况, 筛选出适合桂林小花苣苔初代诱导的培
养基。

2.2.2 继代培养
将初代培养获得的无菌小芽苗分割成单株, 转接在不
同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上, 每种培养基5–10瓶, 每瓶接
种3–5株; 每周观测1次。培养30–35天, 形成大量的
丛生芽, 统计材料的繁殖系数(繁殖系数=1株芽苗经
过1次继代所获得的有效芽苗的数量), 根据繁殖系数
和种苗的粗壮程度, 筛选出适合桂林小花苣苔继代增
殖的培养基。在正常情况下, 桂林小花苣苔每35天左
右更新继代1次, 继代的次数根据所需要的种苗数量
而定, 一般不超过20代。

2.2.3 生根培养
当继代增殖的芽苗长出3–4片叶时, 从基部将芽苗剪
下, 转接在不同的生根培养基中。每种培养基约10瓶,
每瓶接种3–5株。每周观测1次。培养30天后, 统计生
根率(生根率=生根苗数量/生根培养基中苗的总数)。
根据生根率和苗的大小及形态, 筛选出适合桂林小花
苣苔生根的培养基。
2.3 生根苗移栽
将生根的试管小苗移出培养室, 在室外炼苗2天, 洗
净根系上的培养基。根据桂林小花苣苔原生地的生态
环境, 在荫蔽度为70%的连栋大棚中堆砌苗床, 苗床
下层铺1层厚3–4 cm的石灰岩碎石, 上层盖1层有机
质含量比较丰富的塘泥或腐质土。将生根小苗浅栽在
苗床上, 根据天气情况定期浇水, 保持苗床湿度。40
天后统计成活率。
746 植物学报 45(6) 2010
3 结果与讨论
3.1 叶的初代培养及植株再生
实验结果表明, 0.1%HgCl2消毒4分钟为桂林小花苣
苔适宜的外植体灭菌方法。在初代培养中, 剪切的叶
片外植体块大小对材料在初代培养中的成活和再生
有较大的影响。小于1.0 cm×1.5 cm的外植体, 其死
亡率高; 大于1.5 cm×2.0 cm的外植体, 外形偏大并
容易被污染, 但成活率较高且再生能力较强。因此,
在初代诱导阶段, 叶片外植体剪成1.5 cm ×2.0 cm小
块为宜。
获得的无菌叶片外植体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5
天后, 外植体块变厚, 边缘形成少量愈伤组织。培养
50天后, 逐渐从外植体块上长出绿色圆形小芽点。再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分化, 圆形小芽点直接长成具
有茎、叶和顶芽的小植株(图1A, B)。
在初代培养中还观察到,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种
类和浓度对叶片外植体芽诱导和植株再生有比较大
的影响。对细胞分裂素而言, 以浓度为0.5 mg·L–1
6-BA最适宜叶片外植体芽的诱导, 6-BA浓度低于0.5
mg·L–1会使外植体的芽诱导率偏低 ; 而高于 0.5
mg·L–1易使初代培养后期的培养材料玻璃化。在添加
NAA、IBA和2,4-D等不同种类生长调节物质的培养基
中, IBA的适宜浓度为0.05 mg·L–1; 而在相同的浓度
条件下, NAA和2,4-D则易使初代培养材料褐化, 降
低成活率。另外, 与pH6.0相比, 将培养基pH值调至
8.0(桂林小花苣苔原生环境的pH值)更有利于提高初
代培养中外植体的成活率。从表1可见, 桂林小花苣
苔初代培养及植株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 : MS+0.5
mg·L–16-BA+0.05 mg·L–1IBA, pH 8.0。
3.2 继代增殖及壮苗培养
表2为桂林小花苣苔再生芽继代培养的统计结果。由
表2可知, 在继代培养过程中, 细胞分裂素6-BA浓度
的高低是影响桂林小花苣苔再生苗质量的关键因素。
当培养基中6-BA浓度较高(0.5 mg·L–1)时, 不定芽生
长速度较快, 形成大量的丛生小芽, 繁殖系数高达
12.0/35天, 但容易玻璃化, 产生的幼苗叶子很小且
植株较弱。而当培养基中 6-BA浓度为 0.2–0.25
mg·L–1时, 再生芽的生长速度也很快, 繁殖系数为
9.0/35天, 仅部分材料玻璃化, 比用0.5 mg·L–16-BA
培养时幼芽大, 植株也更为健壮。而在6-BA浓度较低
(0.1 mg·L–1)的培养基中, 不定芽的长势最好, 繁殖
系数为7.0/35天, 不仅幼苗健壮、叶子肥大, 且产生
玻璃化的幼芽很少。综合繁殖系数、玻璃化程度及继
代苗质量等因素, 得出桂林小花苣苔幼芽继代增殖的
最适培养基为 : MS+0.1 mg·L–16-BA+0.05 mg·L–1
IBA (pH 6.0), 繁殖系数为7.0/35天(图1C–E)。
另外, 在继代培养中, 试管苗进行多次继代后或
在生根之前, 用无激素的MS培养基进行培养, 获得


表1 桂林小花苣苔叶片外植体的初代诱导
Table 1 Primary culture of explants of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leaves
Media Number of explants
(budding/germfree)
Rate of buds
induced (%)
Growth condition
(1) MS+0.5 mg·L–16-BA+0.05 mg·L–1NAA,
pH6.0
3/18 16.7 The most of explants brown and gradually
dead
(2) MS+0.5 mg·L–16-BA+0.1 mg·L–1NAA,
pH6.0
2/19 10.5 The most of explants brown and gradually
dead
(3) MS+0.5 mg·L–16-BA+0.05 mg·L–1IBA,
pH6.0
7/23 30.4 Nearly one-third of explants grow well and
the others brown and gradually dead
(3) MS+0.5 mg·L–16-BA+0.05 mg·L–1IBA,
pH8.0
8/20 40.0 Nearly half of explants grow well and the
others brown and gradually dead
(4) MS+0.5 mg·L–16-BA+0.1 mg·L–1IBA,
pH6.0
7/24 29.2 Nearly one-third of explants grow well and
the others brown and gradually dead
(5) MS+0.5 mg·L–16-BA+0.05 mg·L–12,4-D,
pH6.0
2/24 8.3 Nearly all explants brown and gradually dead
(6) MS+0.5 mg·L–16-BA+0.1 mg·L–12,4-D,
pH6.0
1/23 4.3 Nearly all explants brown and gradually dead

黄宁珍等: 桂林小花苣苔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747
表2 桂林小花苣苔再生芽的继代培养
Table 2 Subculture of regenerative buds of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Media Proliferation
coefficient
Growth condition
(1) MS+0.5 mg·L–16-BA+0.05 mg·L–1IBA, pH6.0 12.0 Numerous regeneration buds with mini-leaves and
most buds vitrification
(2) MS+0.25 mg·L–16-BA+0.025 mg·L–1IBA, pH6.0 9.0 Many regeneration buds with small leaves and some
buds vitrification
(3) MS+0.2 mg·L–16-BA+0.02 mg·L–1IBA, pH6.0 9.0 Many regeneration buds with small leaves and some
buds vitrification
(4) MS+0.1 mg·L–16-BA+0.01 mg·L–1IBA, pH6.0 7.0 Moderate amount of regeneration buds with normal
leaves and a few buds vitrification
(5) MS, pH6.0 5.0 Moderate amount of regeneration buds with strong
leaves and few buds vitrification
(5) MS, pH8.0 5.0 Moderate amount of regeneration buds with strong
leaves and few buds vitrification


的再生苗更为健壮。这些苗在生根培养阶段易生根,
在大棚移栽阶段生长速度快。因此, 桂林小花苣苔壮
苗培养基为MS。
3.3 生根与移栽
将桂林小花苣苔无根苗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培养30
天后, 观察发现, 与IBA生根效果相比, 在培养基中
添加NAA时, 不仅幼芽的生根率高且生根效果稳定。
其中 , 在添加低浓度(0.1 mg·L–1)NAA的培养基中 ,
幼苗生长良好, 叶片大, 须根多但细弱; 而在NAA中
等浓度(0.2–0.3 mg·L–1)的培养基中, 不仅幼苗长势
好、生根较多 , 且根系较粗壮 ; 在NAA浓度较高
(0.4–0.5 mg·L–1)的培养基中, 虽然幼苗根系粗壮, 须
根也较多, 但植株长势较差, 叶色偏黄。上述结果表
明 , 桂林小花苣苔不定芽最适生根培养基为 :
1/2MS+0.2 mg·L–1NAA(pH 6.0), 其幼苗生根率达
93.6% (表3和图1F)。
模拟桂林小花苣苔自然生境(图1H), 于荫蔽度为
75%的连栋大棚中移栽桂林小花苣苔生根试管苗, 40
天后, 成活率达90%以上(图1G)。
3.4 快繁效率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 以桂林小花苣苔无菌试管苗为起
始材料, 1年继代增殖7代、壮苗培养1代、生根培养1
代、移栽炼苗1次; 由于污染、玻璃化及死亡等各种
原因每代损失率约为20%。根据以上参数, 1株试管苗
通过1年的快繁 , 理论上可获得种苗 (7×0.8)7×(5×
0.8)×(0.936×0.8)×0.9 = 465 569株。
3.5 讨论
在植物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过程中, 继代培养是材料
增殖至特定数量的必需过程, 也是整个技术能否成功
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而继代过程中材料
的玻璃化问题是组培快繁技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
问题之一。蔡能等(2003)和蔡祖国等(2005)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导致组培苗玻璃化的因素包括:
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基本培养基种类、支撑材料、
透气性和光照强度等。在这些因素中, 激素浓度特别
是长期继代培养时使用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是导致
组培苗玻璃化的主要原因(顾德峰等, 2007; 王爱芝
等, 2009)。在已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的苦苣苔科植
物中, 大岩桐、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和
异裂苣苔(Pseudochirita guangxiensis)3种植物在继
代培养中6-BA浓度高达3.0 mg·L–1(汤正辉等, 2005;
刘雪莲等, 2008; 刘伟和黄勇, 2010); 而非洲紫罗兰
继代增殖的最适6-BA浓度为0.1–1.0 mg·L–1, 6-BA浓
度超过1.0 mg·L–1培养材料易出现玻璃化现象(何家
涛, 2006)。另外, 梁桂友(2007)对广西牛耳朵(Chirita
eburnea)、蚂蝗七(Chirita fimbrisepala)和尖粤唇柱苣
苔(Chirita pungentisepala)3种唇柱苣苔属植物进行
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后发现, 它们在继代增殖中所用的
6-BA浓度低至0.05–0.1 mg·L–1。与上述一些苦苣苔
科植物相比, 本研究中桂林小花苣苔的组培快繁所需
的6-BA浓度较低, 芽诱导和继代增殖最适6-BA浓度
分别为0.5和0.1 mg·L–1, 属对6-BA比较敏感的植物
材料; 同属植物心叶小花苣苔(Chiritopsis cordifolia)
748 植物学报 45(6) 2010
初代培养和继代增殖所用的6-BA浓度也比较低, 均
为0.2 mg·L–1 (温放, 2008)。说明2个物种有类似之
处。因此, 本研究结果除了为桂林小花苣苔的保护和
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外, 还可为其它




图1 桂林小花苣苔的组培快繁及其自然生境
(A), (B) 叶片外植体在MS+0.5 mg·L–16-BA+0.05 mg·L–1IBA培养基上培养50天(A)和63天(B)获得的再生芽; (C) 在MS+0.25 mg·L–1
6-BA+0.025 mg·L–1IBA培养基上继代培养30天获得的丛生芽; (D) 在MS+0.1 mg·L–16-BA+0.01 mg·L–1IBA培养基上继代培养30天
获得的丛生芽; (E) 在MS培养基上培养35天获得的小苗; (F) 在1/2MS+0.2 mg·L–1NAA培养基上培养30天获得的生根苗; (G) 试管
苗移栽67天长成的小苗; (H) 生长于岩石上的野生植株

Figure 1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liferation procedures of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and its nature distributing land
(A),(B) Regeneration buds developed from leaf when cultivated 50 (A) and 63 (B) days on the medium of MS+0.5 mg·L–1
6-BA+0.05 mg·L–1IBA; (C) The cluster regeneration buds cultivated 30 days on the medium of MS+0.25 mg·L–16-BA +0.025
mg·L–1IBA during subculture; (D) The cluster regeneration buds cultivated 30 days on the medium of MS+0.1 mg·L–1 6-BA+0.01
mg·L–1IBA during subculture; (E) The plantlets cultivated 35 days on the medium of MS; (F) The rooting seedlings cultivated 30
days on the medium of 1/2 MS+ 0.2 mg·L–1NAA; (G) The seedlings transplanted 67 days; (H) Wild seedling growing on limestone
黄宁珍等: 桂林小花苣苔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749
表3 桂林小花苣苔再生芽的生根培养
Table 3 Rooting culture of regeneration buds of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Media Rooting
rate (%)
Growth condition
(1) 1/2MS+0.1 mg·L–1NAA 92.4 Plantlets with numerous thin roots and normal leaves
(2) 1/2MS+0.2 mg·L–1NAA 93.6 Plantlets with many thickset roots and normal leaves
(3) 1/2MS+0.3 mg·L–1NAA 93.7 Plantlets with moderate thickset roots and a few seedlings with etiolated leaves
(4) 1/2MS+0.4 mg·L–1NAA 92.5 Plantlets with moderate thickset roots and some seedlings with etiolated leaves
(5) 1/2MS+0.5 mg·L–1NAA 91.7 Plantlets with moderate thickset roots and some seedlings with etiolated leaves
(6) 1/2MS+0.1 mg·L–1IBA 82.3 Plantlets with numerous thin roots and normal leaves
(7) 1/2MS+0.2 mg·L–1IBA 83.3 Plantlets with numerous thin roots and normal leaves
(8) 1/2MS+0.3 mg·L–1IBA 75.0 Plantlets with numerous thin roots and normal leaves
(9) 1/2MS+0.4 mg·L–1IBA 84.6 Plantlets with moderate thickset roots and some seedlings with etiolated leaves
(10) 1/2MS+0.5 mg·L–1IBA 83.5 Plantlets with numerous thin roots and normal leaves


苦苣苔科植物, 特别是同属其它物种的组织培养研究
提供借鉴和参考。
致谢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盘波同志和刘演
研究员在物种的采集和鉴定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在
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蔡能, 场自力, 李祥 (2003). 改善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条件
的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 745–751.
蔡祖国, 徐小彪, 周会萍 (2005).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
现象及其预防. 生物技术通讯 16, 353–355.
房秀华 (1997). 苦苣苔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系统
学初探. 博士论文.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pp. 39–72.
冯卫生, 李倩, 郑晓珂 (2007). 吊石苣苔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
国药学杂志 42, 337–338.
顾德峰, 赵春莉, 张红伟, 宋彦君, 谷素敏, 张家旭 (2007).
蝴蝶兰无性快繁规模化生产中玻璃化原球茎状体产生的原
因及其恢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5, 55–56.
何家涛 (2006). 非洲紫罗兰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西北农业
学报 15, 173–175, 179.
蒋成全 (2007). 中药抗结核杆菌的研究概况. 中国实用医药
2, 95–96.
李振宇, 王印政 (2004).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 郑州: 河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 pp. 627–651.
梁桂友 (2007). 三种苦苣苔科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硕士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pp. 23–33.
刘伟, 黄勇 (2010). 吊石苣苔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
理学通讯 46, 159–160.
刘雪莲, 顾地州, 高艳蕊, 戴广忠 (2008). 大岩桐腋芽丛生的
诱导及植株再生. 北方园艺 (7), 222–223.
马国华, 任海, 张倩媚, 李世晋, 胡玉姬, 何长信, 张新华, 焦
德强 , 邓伟雄 , 杨伟雄 (2009). 一种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组织培养繁殖及野外栽培方法. 中国科学
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 ZL 200710030266.0. 2008-02-06.
汤正辉, 石雷, 陈维伦, 苗琛, 邢全 (2005). 异裂苣苔的组织
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1, 643–643.
汤正辉 (2007). 苦苣苔科植物的快速繁殖、离体保存及耐阴性
研究. 博士论文. 成都: 四川大学. pp. 1–48.
王爱芝, 沈海龙, 张鹏, 尹永花, 李长海 (2009). 花楸组织培
养中玻璃化现象的发生与防治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7,
18–22.
温放 (2008). 广西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引种研究.
博士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pp. 151–168.
吴虢东, 王玲 (2007). 抗结核中药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13,
475–477.
徐垠, 胡之璧, 冯胜初, 范广进 (1979). 石吊兰抗结核有效成
分的研究 . I. 石吊兰素的分离和鉴定 . 药学学报 14,
447–448.
Bilkey PC, McCown BH, Hildebrant AC (1978). Micro-
propagation of African violet from petiole cross-sections.
HortScience 13, 37–38.
Kukulczanda K, Suszynska G (1972). Regenerative prop-
erties of Saintpaulia ionantha Wendl. leaves cultured in
vitro. Acta Soc Bot Pol XLI, 503–510.
Liu Y, Wagner H, Bauer R (1996). Nevadensin glycosides
from Lysionotus pauciflorus. Phytochemistry 43, 1203–
750 植物学报 45(6) 2010
1206.
Murashige T, Skoog F (1962). A revised medium for rapid
growth and bioassays with tobacco tissue. Physiol Plant
15, 473–497.

Rapid Propagation in Vitro of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Ningzhen Huang*, Chuanming Fu, Zhiguo Zhao, Fengluan Tang, Yunping Shi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 Guangxi Zhuangzu Autonomous Region and Academia Sinica,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 We investigated in vitro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the antituberculosis plant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The optimal medium for primary culture for bud induction and seedling regeneration from leaves was MS+0.5
mg·L–16-BA+0.05 mg·L–1IBA (pH8.0). The optimal medium for subculture for bud multiplication was MS+0.1 mg·L–1
6-BA+0.05 mg·L–1IBA (pH6.0); the proliferation coefficient was 7.0/35 d. The optimal rooting medium was 1/2MS+0.2
mg·L–1NAA (pH6.0), and the rooting rate was 93.6%. The rooting plantlets were transplanted in a greenhouse that simu-
lated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 of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in spring; the survival rate was more than
90%. According to this rapid propagation technique, about 460 000 seedlings were reproduced from a germfree plantlet in
a year.
Key words antituberculosis,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in vitro culture, rapid propagation
Huang NZ, Fu CM, Zhao ZG, Tang FL, Shi YP (2010). Rapid propagation in vitro of Chiritopsis repanda var. guilinensis.
Chin Bull Bot 45, 744–750.
———————————————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hnzhen68@yahoo.com.cn, huangnz@gxib.cn
(责任编辑: 白羽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 谢 审 者
本刊编辑部向以下审稿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统计时间 2009-11-01–2010-10-31)
毕 阳 宾金华 柴团耀 陈 凡 陈 晖 陈靠山 陈受宜 陈信波 陈玉玲 陈之端 程祝宽 池宏康
种 康 储成才 崔素霞 崔秀珍 戴绍军 戴思兰 杜宇国 樊大勇 冯玉龙 傅向东 傅 缨 傅永福
付玉杰 高辉远 高锦明 高贤明 葛学军 耿 越 龚继明 巩志忠 顾红雅 顾明亮 顾铭洪 郭培国
郭 岩 郭振飞 何国振 何维明 何晓明 贺新强 胡赞民 胡正海 黄建辉 黄培佑 黄善金 黄上志
黄学林 贾敬芬 蒋高明 蒋明义 蒋湘宁 蒋跃明 金 城 景海春 康菊清 孔垂华 乐 捷 李传友
李海航 李寒冰 李洪清 李景文 李来庚 李立家 李 玲 李美茹 李先恩 李新荣 李镇清 梁建生
梁 宇 林宏辉 林忠平 刘本叶 刘春明 刘公社 刘健全 刘进元 刘兆普 鲁迎青 路安民 陆玲娣
吕颂辉 罗良国 罗毅波 麻 密 马力耕 孟庆伟 孟 征 裴克全 漆小泉 钱 前 乔格侠 秦跟基
秦国政 瞿礼嘉 任东涛 任 毅 桑卫国 沈世华 施和平 石 雷 宋纯鹏 苏都莫日根 苏培玺
孙蒙祥 谭敦炎 陶丽珍 陶跃之 田奇卓 田世平 王恒昌 王 红 王洪君 王 莉 王亮生 王宁宁
王仁卿 王仁忠 王 台 王小菁 王秀杰 王 毅 王幼群 王宇飞 王子成 温晓刚 文启光 吴 鸿
夏光敏 夏桂先 萧浪涛 谢道昕 谢 旗 谢宗强 徐凤霞 徐明良 徐文婷 徐云远 许盛宝 许亦农
严长杰 严重玲 杨淑华 杨维才 杨兴洪 杨跃生 杨仲南 叶 春 叶 德 叶和春 印莉萍 于 军
于 强 于顺利 喻德跃 袁 明 臧巩固 詹少华 张大兵 张大鹏 张奠湘 张海燕 张立新 张 鹏
张其德 张 泉 张守仁 张万科 张文驹 张 骁 张玉娥 张元明 章文华 赵可夫 赵立群 郑延海
钟 扬 周成虎 周广胜 周俭民 周世良 朱相云 庄国强 邹景忠 David E. Boufford Wenli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