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麦根区的化感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全 文 : ,一 {
第1 7卷第4期
1 9 9 7年 7月
、袁, 倭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2 ~-/L( 7)

Vo1.17.No.4
Ju1., l997
小麦根区的化感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sTUDY 0N THE ALLEL0CHM ICALS PR0DUCED BY BACTERIA AND
FUNGI IN RHIZ0SPHERE AND THEIR B10ACTIVITY
马瑞霞 刘秀芬 /袁光林
- —— ——一 、——————^,
孙思恩
№ a

L

iu Xi

ufen

Yu anG u

anglin 5 三·/o
100085 7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 一 ⋯ ,
根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微生境,其中有很多化感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这些化感物质 ,来源于植物体,土壤生物及植物残体的分解。植物及土壤生物的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以
及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所产生的化感物质不同._]叫 近年来国外这方面研究相当活跃,发表的文章成指数
增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于 8O年代束.研究报告很少。本文着重研究小麦根区土壤中细菌和真菌
产生的化感物质及其生物活性,通过 HPLC。GC—MS分析谢定,确定小麦根区的细菌和真菌所产生的化感
物质的种类,通过生物活性检验。明确化感物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研究根 区作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化感
作用及影响作物生长的生l物化学机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在中国农业太学小麦品种为‘北京 437’的实验地中,随机取小麦 l0摄,将根上所附着的土.放入消过
毒的三角瓶内,磨碎,混音均匀备用。采用牛肉汁、蛋白胨普通细菌培养液及 PDA真菌培养液。向250ml培
养艟中放入 20 rag小麦根际土作为菌源,在28~3oC下恒温培养。分别培养土壤细菌和真菌。
培养 3d,l周、2周、4周后。分别取样 ,分别在pH2和pHI2条件下 用二氯甲烷提取。分别得到真菌、细
菌酸性提取浓(以下简称 Fa、Ba、CKa).和碱性提取液(以下简称 Fb、Bb CKb),提取液经旋转蒸发器浓缩
至 lml,从中取出 0.5ml备做色质谱(GC-MS)测定.另外 0.5mI蒸干后,加入 l0m【水,用于生物活性、高
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
分别用上述各提取液.进行小麦.玉米种子萌发实验。用直径为 9 cm的培养皿,每皿摆 l0粒小麦种
子 ,用 13 cm的培养皿,摆入20粒玉米种子。每皿底铺一层滤纸用于保湿.每处理均重复 3皿.9 cm的皿内
放 3ml上述提取液,I3 cm皿内放 5ml上述提取液。培养皿在 25℃恒温上 ,培养 48 h后.取出分别测量小
麦、玉米的根长和芽长。
高压液相色谱及色质谱的测定条件,同文献[12].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根区土壤细菌,真菌所产生的化感物质.对小麦玉米根长的影响
培养 3 d的提取液 ,Ba和 Fa对小麦和玉米根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麦的抑制更为显著(P<
0.0【)。Fb对小麦根长有促进作H】(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收稿时间:1995 02—10,修改椿收到时间 1997—01—1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50 生 态 学 报 1 7卷
有显著的刺激作用,Fa、Ba的差异显著性 P<0.01。培养 2周的样品提取液,Ba对小麦,玉米根生长抑翩作
用明显+P其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1及 0.05(详见表 1)。
衰 1 根区土壤微物对小麦、玉米根长、芽长的群响
Table 1 [nrluences of mlcroogmnl~ms in wheat rhizosphers to root and shoot lenglh Of wheat and mRIze
2-2 GC-MS测定结 果
GC-MS的分析出的化台物+主要有有机酸(如苯丙酸、二甲基丙二酸、四甲基乙酸、四甲基戊酸等),酚
类(如四一甲酚等),醛类 (如二甲基踪戊醛等),醇类(如 1.2乙基一3一呱啶醇、1.3-丁二醇等),胺类(如 2.7-二
甲基-1.7辛二烯一3胺、丁酰胺等)+酮类(如 5庚基二(3H)呋喃酮、四.6一丙基一2H一吡哺 2.酮等)
Fa和 Ba中含有许多酸性化台物t并且有些是类似的化台物,所以两者的生物检测结果也比较近似.
对小麦根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翩作用。而 Bb中的化台物与它们不同,没有酸类化台物,因而xCd,麦的抑
制作用不明显。起抑制作用是由于样品中的酸类 ,醛类.醇类.酮类物质所致
2.3 GC—MS鉴定出的某些化台物的生物活性检验
由 GC—MS鉴定出的化台物中,因标样所限,只选择苯_内酸、4-甲酚、1. r二醇几种化台物+再进行
物活性检验,进一步明确根区微生物产生的化感作用,结果列入表 2。
衰 2 质谱鉴定出的化学物质生物检验结果
Table 2 Bi~mssay Of allelochmicals idemified by GC MS
+ 抑制率在 15 下 Lowthen15% of Lnlubifoa,++ 抑带j率在 15%~3O 15 ~3O 0finhlbitlon、+4-+
抻制率在 3O ~40 30 ~40“in[nnhlbition,++++抑制率在 40% 上 More then 4O 。{inhibido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期 马瑞霞等 、麦根区的化感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451
3 讨论
3.1 不同培养时间所产生的化感物质及生物活性的差别
不同培养时间所产生的化感物质的数量以及种类有明显差别 培养两周的细菌及真菌产生的化感物
质较多,生物活性检验结果也反应 出抑制作用最强.这与Kimber“叫 和张玉铭:”3等人的研兜结果一致。他
们研究小麦秸秆在堆放过程中.发现对作物所产生的毒害作用,在 2~10 d内最强。毒性物质是由于傲生物
本身分泌及其分解秸秆的结果。掌握这一规律后,可以更合理地科学地安排作物的种植期,以避免减少化
憋的有害作用
3.2 不同pH条件下提取液的化感作用
在细菌和真菌的酸性提取物中t主要是低碳脂肪族与芳香族有机酸,酚酸,芳香酸等,这类化台物对种
子萌发起抑制作用。在碱性提取物中,主要是胺类及氮杂环化台物,大部分表现对小麦、玉米种子萌发起促
进作用 。在生态农业中t充分利用能产生促进作用及起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的微生物 ,制成生物生长调节
剂或抑制剂,作为新一代生物农用化学品,前景广阔。
3.2 对不同作物的影响
相同时间的细菌,真菌酸性提取液,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不同。如第 3天的细菌(A)和真
菌 (A)对小麦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玉米 。对小麦根抑制强度又高于对芽的强度,这一结果与Kimber
在研究小麦秸秆腐烂产生毒性物质结果一致,小麦根部比顶部对毒性物质更敏感 而对玉米的根和芽影响
差删不大,有时对玉米芽的影响反而强于对根的影响。根区赣生物分泌的化感物质多种多样.不同作物及
川一作物中的不同品种.其反应不蚓。S.V.Hickslu3等人研究棉花时,发现抗病品种 ,耐病品种.感病品种
对l 一种化感物质的反应大不相同。由此得到启发,化感物质可用于抗病品种的鉴定及在作物育种中得“
应 H】。
参 考 文 献
1 Fred A.Norstadt and T.M .McCatla rDivision S 3 sol[micro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ly induced phytotoxiei—
tyin stubble—M u boned soil Soil Sci.Soc Amer.Proc.,1968.132;23~ 23
2 W.H White r J.N.Jenki~ ,W.L.Parc~tt,J C McCarty etal,Strain and Within-Season vat~abi]ity of v| io lid
chemicalswithin a diverse group of cOttOns.Crop.Sci~ esl982,122 November December r56~ 75
3 Jamesw.Steinslek.LawreaceR.o[ver and FredC.colti~ ,Atlelopathic potential ofwheat(TrJticum aesivum)straW on
se Lected weed species,Weed scieace,1982,130 495~499
4 W i L L A.Cope,Inhibltioa of ge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eitht forage species by leavhates from seeds.C sci
⋯ 1982,122:34~38
5 Ramesh S-Hegade and Di A Miller,A L Le Lopathy and Autotoxiclty in a Lfa Lfa!charactorizatioa and eff~ts of preceding
crops and residue incorpation.Crop Sc 1990 r30 1255~ 1259
6 S.K.Hicks,c.W.WendttJ.R.Gannanway,and R B Baker,Atlelopatie effects ofwheat strflw on COttOI1 gemitation.
Emergence and yietd.Crop Science 1989 r29:1057~ 1061
7 R.L.Z.ThometG-R.Wa Ller,J.K.MepHersoa,E G Krenzgr,Jr..and c-C Yoag Autotoxic effects of old aod new
wheat StT~W in convebationa[tillage andI10 dl[age wheat soft.Bo~.Bul1.Acad~ ia Sinica,1990,31:35~49
8 马瑞霞,刘香棼r袁光林等 小麦根区微生物分介小麦残体产生的化感物资及其生物涟性的研究.生态学报,1996.16
(6):632~ 639
9 R W L.Ktmber rpHytutoxicity from plant resisues I.The influemces of growth wheat stTaw 0力seedtlng growth Aus
tY.,.Agr.Re5·1967,18:36【~ 374
10 R W L Klmber rpHytotoxicity from paint residues 1.The relative effect of toxins and nutrogen immobili~tlon On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wheat Plant and Soil,1973,38:347~ 髂 1
11 张玉钻,马永清.麦秸覆盖玉米对苗期生长发育的生化他感作用研究初报 .生态学杂志,1994,13(3) 7O~72
12 S.K Hicks,C.W.WeadttJ.R.Gannaway,and R.B.Ba kerCropecology production 8L anagement a LLe Lopathic efects
of wheat StrSW On COttOn gemination emergence and yietd,Crop Science,1989,29}1057~10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