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the Blueberry Polyphenols on IL-1β, IL-6 Gene Expression in Mice Macrophages

蓝莓多酚对巨噬细胞IL-1β、IL-6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测定EPP和NEPP对IL-1β和IL-6mRNA表达的影响,确定蓝莓可萃取多酚(EPP)及不可萃取多酚(NEPP)是否具有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蓝莓中EPP和NEPP均能抑制细胞中IL-1β、IL-6 mRNA的表达,EPP的抑制效果要优于NEPP.当培养时间为48 h时,EPP和NEPP的添加浓度为10~200μg·mL-1对IL-1β和IL-6 mRNA抑制作用明显.当EPP的添加浓度为100μg·mL-1时,在12~48 h培养时间内,对IL-1β和IL-6 mRNA抑制作用明显;而100μg·mL-1 NEPP处理组中,在48h时对IL-1β和IL-6 mRNA抑制效果明显.这表明从蓝莓中的NEPP同EPP一样可通过抑制IL-1β、IL-6 mRNA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抗炎作用,对今后蓝莓在医药保健方面研究奠定基础,不可萃取多酚的研究为多酚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全 文 :核 农 学 报!"### &"& )$&(( !"#$%&’"()#*’+&$,-$.*#’/#$&’0*.+%*+1 收稿日期!"#$(*$"*#%!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阎海青!女!主要从事果蔬加工研究% /*0123AA&&’’%4P2518;J0 通讯作者!程安玮!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食品新资源的开发研究% /*0123$15e92;U4$"H8;J0 文章编号!$###*&..$""#$%#$#*$&"&*#H 蓝莓多酚对巨噬细胞 CB@$-(CB@H 基因表达的影响 阎海青$!"!曲静然"!程安玮$!陈相艳$!王文亮$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 济南!".#$##* " 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工学院!山东 济南!".#(.(# 摘!要!本试验通过测定 /VV和 E/VV对 CB@$-和 CB@H0WE,表达的影响!确定蓝莓可萃取多酚 "/VV#及不可萃取多酚"E/VV#是否具有抗炎作用’ 结果表明!蓝莓中 /VV和 E/VV均能抑制细胞中 CB @$-$CB@H 0WE,的表达!/VV的抑制效果要优于 E/VV’ 当培养时间为 %& U 时!/VV和 E/VV的添加 浓度为 $# )"##"L%0B@$对 CB@$-和 CB@H 0WE,抑制作用明显’ 当 /VV的添加浓度为 $##"L%0B@$ 时!在 $" )%& U 培养时间内!对 CB@$-和 CB@H 0WE,抑制作用明显&而 $##"L%0B@$ E/VV处理组中! 在 %&U 时对 CB@$-和 CB@H 0WE,抑制效果明显’ 这表明从蓝莓中的 E/VV同 /VV一样可通过抑制 CB@$-$CB@H 0WE,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抗炎作用!对今后蓝莓在医药保健方面研究奠定基础!不可 萃取多酚的研究为多酚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蓝莓&可萃取多酚&不可萃取多酚&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SC#Q&HAT682PP58$##*&..$Q"#$%Q$#8$&"& !!植物多酚是经苯丙烷类和类黄酮代谢途径产生的 一大类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酚酸(花色苷类(黄酮类(黄 酮醇类(黄烷酮类(异黄酮类(原花青素等成分 &$ @(’ % 文献表明蓝莓多酚主要成分有绿原酸(飞燕草素 @( @ 半乳糖苷(飞燕草素 @( @葡萄糖苷(矢车菊素 @( @葡 萄糖苷(牵牛花色素 @( @葡萄糖苷和芍药花色素 @( @葡萄糖苷 &%’ % 我们通过测定蓝莓可萃取多酚中的 主要成分有 $. 种!其中这六种成分含量最高!并且这 六种含量较高的成分也存在于不可萃取多酚中% 蓝莓 中高含量的多酚表现出明显的抗突变(抗肿瘤(抗氧化 等作用 &. @H’ % 近几年!国外学者根据多酚结合方式和 萃取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可萃取多酚"/VV#和不可 萃取多酚 "E/VV#!目前文献中有关多酚的研究实际 上是指可萃取部分!而忽视了不可萃取部分!但通过体 外抗氧化实验证明!不可萃取部分同可萃取多酚一样 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性贡献甚至超过 可萃取部分 &’’ % 但是在细胞水平上有关不可萃取多 酚的活性研究很少!特别是抗炎活性方面% 炎症是机体防御的保护性反应!但过多的炎症可 引起众多疾病甚至引发癌症% 多酚通过抗氧化应激途 径!打断氧化应激!主要通过促进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吞噬细胞在炎症灶积累!大量释放 活性氧簇并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自由基促进溶酶体 的释放!减少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 CB@$-是活化巨 噬细胞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它可促进 +淋巴细胞分 泌抗体和 F淋巴细胞表达 CB@" 受体并分泌 CB@"!CB @$-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 @A’ % CB@H 的主要作用是诱导 +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 + 细胞的终末分化!分泌抗体!并能提高 B,k和 IFB的 杀瘤能力 &$# @’ % CB@-和 CB@H 作为炎症反应中的 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测定这两个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能探明活性物质的抗炎机作用理% 本试验从蓝莓中分离纯化出可萃取多酚"/VV#和 不可萃取多酚 "E/VV#!用 BV?"脂多糖#预刺激的小 鼠巨噬细胞 W,d"H%Q’ 构建炎症细胞模型!在细胞培 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 /VV和 E/VV!并培养不同的 时间!利用荧光定量 VIW测定 CB@-和 CB@H 因子
基因表达水平!首次探讨可萃取和不可萃取多酚在抗
炎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差异%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引
起人们对不可萃取多酚等活性成分的重视!打破目前
&"& !# 期 蓝莓多酚对巨噬细胞 CB@$-(CB@H 基因表达的影响
的研究思维束缚!为植物多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方向%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仪器
新鲜蓝莓从济南市场购买!品种为北高丛兰丰品
种% 茶多酚"FV#标准品"纯度 qA&R#购自于上海惠
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Z/Z中糖培养基(胎牛血清
"D+?#(以及青 @链霉素均购于 G2<;J"美国#*脂多糖
"BV?# 来自于 ?2L01"美国 #*V+? 缓冲液来自于
]M;3J59"美国#*". ;0" 细胞培养瓶来自于 E75;"丹
麦#% FX2lJ3试剂来自于 C5\2[XJL95"美国#*氯仿(异丙
醇(无水乙醇(-/VI]"S均购于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
术有限公司*++C第一链 ;-E,合成试剂盒",ZOD2XP[
?[X15: ;-E, ?M5[U9P2Pk2[#! 定 量 VIW 试 剂! ,+C
?M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大孔树脂 ]V@"#"粒径范围 #Q"
)#Q. 00!比表面积 H## 0")L@!平均孔径 %H }#和 ]V-@##I"粒径范围 #Q( )Q". 00!比表面积 H.# )’## 0")L@!平均孔径 &. )&# }#来自于郑州勤实科
技有限公司%
小鼠 W,d"H%Q’ 巨噬细胞 "EJ8G-I%(#!购于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 D-@ 冷冻干燥机"北京博医康实验仪器有限公
司#!iS*?Z## 超声微波组合反应系统"南京先欧仪 器制造有限公司#!Z?#%? 分析天平"瑞士 Z9[39X#!
IW""G%高速冷冻离心机"日本日立有限公司#!IS"
细胞培养箱 "美国 FU9X0J?;295[2f2;#!i. @,"V] 倒置相差显微镜"日本 S3M0Y7P#!?[9YJ59Y37P实时荧 光定量 VIW仪",+C#% !#"试验方法
Q"Q!蓝莓 /VV与 E/VV的制备!蓝莓 /VV的制
新鲜蓝莓冷冻干燥后粉碎成粉!称取适量蓝莓干粉 按料液比 b". 加入 .#R乙醇溶液!放入超声微波组
合反应器中 H# ^反应!微波时间 %. P!微波功率 (%#
d!超声时间 ’. 025!超声功率 ’.# d% 反应完成后离
心取上清!残渣用于制备 E/VV!旋蒸去除乙醇!过 ]V
@"# 树脂进行纯化!使用 &#R乙醇溶液进行洗脱!完
成后旋蒸去乙醇!冻干成粉%
蓝莓 E/VV的制备收集提取 /VV后的残渣! .. ^烘干粉碎% 称取适量干粉按料液比 b"# 加入
(Q# 0J3)B@E1S]溶液!%## d条件下超声 . U% 离心 去沉淀!将上清液与等体积的乙酸乙酯混合加热除去 E1S]!旋蒸去除反应产物% 旋蒸后 E/VV溶液过 ]V- @##I大孔树脂纯化!冷冻干燥成粉%
Q"Q"!多酚含量的测定!采用福林 @酚法测定多酚 含量 &%’ % 取 ## "B萃取液!加 " 0B蒸馏水和 "## "B 福林 @酚试剂混匀!然后加 A## "B"#R的 E1"IS(!混 匀!在暗处存放 " U!测定 ’H. 50处吸光度值% 以没食 子酸为标准物!在 # )%## "L)0B@范围制得标准曲 线为 5_#Q##(7K#Q#"A!@" _#QAAA"!根据标准曲线计 算多酚萃取率% 设置 ( 个平行试验!取其平均值% Q"Q(!小鼠巨噬细胞 W,d "H%Q’ 的培养!用完全培
养基"含 #R的 D+? 和 R的青 @链霉素#调整细胞
密度为 #H 个)0B@!然后将细胞接种于 ". ;0" 的培养 瓶中! 每 瓶加 入 ’ 0B! 然 后 加 入 终 浓 度 "L)0B@的 BV?!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 ".RIS"!(’ ^#中预刺激 "% U 后!弃去培养液!用 V+? 缓冲液冲洗 " 次!分别加入含终浓度 #(##("##(%##"L)0B@
/VV和 E/VV培养基!以不添加药物为空白对照!以终
浓度 ##"L)0B@的茶多酚"FV#为阳性对照!于二氧
化碳培养箱培养 %& U!收集细胞用于 CB@-和 CB@ H0WE,的测定% 用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为 #H 个) 0B@!然后将细胞接种于 ". ;0" 的培养瓶中!每瓶加
入 ’ 0B!加入终浓度为 "L)0B@的 BV?!放置于二氧
化碳培养箱".RIS"!(’ ^#预刺激 "% U 后!弃去培养
液!用 V+? 缓冲液冲洗 " 次!加入含终浓度 ## "L)0B@的 /VV和 E/VV培养基!于二氧化碳培养箱
中分别培养 H("("%(%&(’" U!以不添加药物为空白对 照!收集细胞用于 CB@-和 CB@H0WE,的测定%
Q"Q%!WE,抽提!各处理弃除培养液!细胞中加入
0BFX2lJ3充分匀浆!室温静置 . 025% 加入 #Q" 0B氯
仿!剧烈振荡 . P!静置 ( 025% % ^离心! " ###
X)025 @离心 # 025!取上清% 加入 #Q. 0B异丙醇!混
匀!冰上静置 ". 025% 然后 % ^离心!" ### X)025 @
离心 # 025!弃上清% 加入 0B’.R乙醇!洗涤沉淀%
% ^!’.## X)025 @离心 . 025!弃上清% 室温放置晾干 或超净台中吹干 . 025 左右!加入 W51P9*fX99]"S溶 解% Q"Q.!WE,的反转录!取 #Q" 0BVIW管加入 . "B
WE,! "BW15:J0VX209XY " :E# H "#Q""L)"B @ #!.
"BW51P9*fX99:: ]"S% ’# ^温浴 . 025!冰浴 # P!离 心后加入下列试剂% "BW91;[2J5 +7f9X!" "B:EFV
Z2=" # 00J3)B@ #! "BW51P925U2<2[JX" "# a) "B@#!" "B,ZOW9\9XP9FX15P;X2Y[1P9"# a)"B@#%
将上述总溶液先 (’ ^温浴 . 025!然后 %" ^温浴 H#
025!最后 ’# ^温浴 # 025!终止反应% 反应完成后将 A"&
核!农!学!报 "& 卷
上述溶液 @"# ^保存备用%
表 !">@V反应体系
%&’()!">@V+)&823,1/N/2):
试剂
W91L95[
浓度
IJ5;95[X1[2J5
体积
OJ3709
?M合成上游引物 #"Z "B
合成下游引物 #"Z "B
::]"S ’ "B
F90Y31[9";-E,# "B FJ[13 "# "B 表 "%B&8231’ J?B!%和 J?BG 引物序列
%&’()$"%B&8231’ J?B!%&1;J?BG .+3:)+/)X-)18)/
基因
VX209XP
引物序列
?9o795;9
目的片段
,0Y32;J5 P2l9T-@1;[25 D@.nGFGIF,FGFFGIFIF,G,IFFIG(n
W@.n,FGII,I,GG,FFII,F,II(n
’% CB@- D@.n,G,F,G,,GFI,,G,GI,,,GFGG,(n
W@.n.FGGGG,,GGI,FF,G,,,I,G(n
&H CB@H D@.nIFGGG,,,FIGFGG,,,FG,G(n W@.nG,IFIFGGIFFFGFIFFFIFFGFF,(n "%’ Q"QH!实时定量 VIW检测!将转录获得的 ;-E,稀
释 & 倍作为样品!在冰浴条件下按顺序加入表 中各 种试剂% 先 A. ^预变性 " 025!然后 A. ^变性 # P!
退火和延伸条件为 H# ^ %# P!循环 %# 次% 反应完成
后!把加好样品的 AH 孔板放入荧光定量 VIW仪器中
进行反应% 以 -@1;[25 作为内参照!各引物序列见表
"!目的基因的表达为相对表达量!对照组 "Ik# 的
" @"00I[#定义为 % !#F"统计分析 每个处理重复 ( 次!取平均值!结果以 &7h1表示% 将试验结果用 ?YPP"Q# 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 "2 v
#Q#.#%
"结果与分析 #!"蓝莓 M>>和 EM>>中总多酚的含量
蓝莓中 /VV和 E/VV通过粗提(纯化等过程!然后
采用福林酚试剂法测定纯化后 /VV和 E/VV中总多酚
的含量分别为 H".Q’" h%Q&# 0L)L@ -d和 .H’Q("
h’Q"’ 0L)L@ -d% 将纯化后的 /VV和 E/VV添加
到巨噬细胞中!研究对细胞中 CB@-和 CB@H 基因表 达的影响% #"M>>和 EM>>添加浓度对 J?B!%:VET表达 的影响 固定培养时间为 %&U!研究 /VV和 E/VV不同添 加浓度对 CB@-0WE,表达的影响% 从图 可以看 出!不加 BV? 诱导的细胞中 CB@-0WE,的表达量很
低!用BV? 诱导 "% U 后!CB@-0WE,表达急速上升% 在 BV? 诱导的细胞中添加不同剂量的E/VV和/VV均 对 CB@-0WE,的表达产生影响!较低浓度的添加量
对 CB@-0WE,的抑制效果比较明显!随着添加浓度 的增加!抑制效果变弱!当多酚添加量为 %## "L)0B@
时!对 CB@-0WE,的表达表现出抑制效果很弱% 这 可能是由 BV? 诱导的巨噬细胞表现炎症反应!由于添 加合适浓度的多酚对炎症反应起了抑制修复效果!当 /VV和 E/VV的添加浓度较高时!巨噬细胞表现出吞 噬作用!呈现炎症反应!相应的表现抑制效果减弱% 由 于 /VV中有效多酚含量高于 E/VV中多酚含量!表现 出 /VV对 CB@-0WE,的抑制效果要好于 E/VV%
在添加浓度相同的条件下!/VV和 E/VV的抑制效果
达到阳性对照组 "FV# 水平% 这表明!在 # )"## "L)0B@范围内!E/VV和 /VV同 FV一样表现出相同
的活性%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2v#Q#.# % 下同% EJ[9 ?01339[9XP0915 P2L252f2;15[:2f9X95;9
1[#Q#. 39\938FU9P1091PfJ3Je25L8
图 !"不同添加浓度的 EM>>和 M>>对 J?B!%
:VET表达的影响
4356!"M00)82,0EM>>&1;M>>,1J?B!%:VET
)O.+)//3,131VTY GK#] #F"细胞培养时间对 J?B!%:VET表达的影响
在研究 /VV和 E/VV不同添加浓度对 CB@- 0WE,表达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细胞培养时间 对 CB@-0WE,表达的影响% 固定 /VV和 E/VV添
#(& !# 期 蓝莓多酚对巨噬细胞 CB@-(CB@H 基因表达的影响 加浓度为 ##"L)0B@!由图 " 可知!在不同培养时间 内!/VV和 E/VV对巨噬细胞 CB@-0WE,的表达均
具有抑制作用% /VV处理组!在 " )"% U 内抑制效果 明显!而对 E/VV处理组!在 "% U 抑制效果最弱% 主 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经过 BV? 诱导产生炎症反应! 在较短的培养时间内!对炎症的抑制效果表现不明显!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添加的药物逐渐发挥 其抗炎效果!因此 CB@-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但是过
长的培养时间!添加的药物基本发挥完了其抗炎作用!
所表现的抑制效果有些降低!并且由于 /VV与 E/VV
中多酚的含量有些差别!所以在不同培养时间点表现
出的抑制效果有些差异% 由于 /VV中有效多酚含量
高于 E/VV中多酚含量!在相同细胞培养时间下!/VV
对巨噬细胞 CB@-0WE,的表达抑制作用要优于 E/VV% 图 "不同培养时间 M>>和 EM>>对
J?B!%:VET表达的影响
4356"M00)82,0318-’&23,123:),1J?B!%:VET )O.+)//3,131VTY GK#]
#K M>>和 EM>>添加浓度对 J?BG :VET表达的 影响 同样测定了 /VV和 E/VV对 CB@H 0WE,表达影 响% 从图 ( 可以看出 /VV对巨噬细胞 CB@H 0WE,的 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当 /VV添加量在 # )"##"L)
0B@范围内!抑制效果最明显*高浓度"%##"L)0B@ #
的 /VV添加量抑制效果反而有些降低% E/VV在 ## )"##"L)0B@范围内对巨噬细胞中 CB@H 0WE,的
表达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抑 制 作 用! 添 加 浓 度 过 低
"#"L)0B@#或 者 过 高 " %##"L)0B@ # 对 CB@H 0WE,表达抑制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也是由于高添 加浓度的 /VV和 E/VV!使巨噬细胞发挥了吞噬异物 的功能!降低了其抑制效果% 阳性对照组 " ##"L)
0B@ FV#的抑制效果也不明显% 对比 /VV和 E/VV! /VV对 CB@H 0WE,表达的抑制效果要好于 E/VV!这 主要是由于 /VV中有效多酚含量高于 E/VV中多酚含 量!因此 EVV表现出的抗炎活性要好于 E/VV% 图 F"不同添加浓度的 EM>>和 M>>对 J?BG:VET表达的影响 4356F"M00)82,0EM>>&1;M>>,1J?BG:VET )O.+)//3,131VTY GK#]
#P"细胞培养时间对 J?BG :VET表达的影响 固定 /VV和 E/VV添加浓度为 ##"L)0B@!细胞 培养时间"H )’" U#对 CB@H 0WE,表达的影响见图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VV处理组!培养时间为 " U
时!对 CB@H 0WE,表达抑制效果最好!较短"H U#或
较长培养时间"’" U#!抑制效果减弱% 在 E/VV处理
组!在 %& U 时对CB@H 0WE,表达抑制效果最好!较短
"" U 内#或较长培养时间"’" U#!抑制作用也表现出 减弱的效果% 可能的原因和对 CB@-基因表达影响
是一致的% 由于 /VV中有效多酚含量高于 E/VV中多
酚含量!所以 /VV的表达抑制作用优于 E/VV%
图 K"不同培养时间 M>>和 EM>>对
J?BG:VET表达的影响
4356K"M00)82,0318-’&23,123:),1J?BG:VET
)O.+)//3,131VTYGK#] F"讨论 巨噬细胞通过清除体内异常细胞保持正常的细胞 (& 核!农!学!报 "& 卷 稳态!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V? 是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活性组分!可激活单核巨噬 细胞(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肿 瘤坏死因子 @,"FED@,#(白细胞介素 @"CB@#和 一氧化氮 "ES# 等炎性因子!导致全身性炎症反 应 &( @.’ % CB@ 由 CB@,和 CB@-构成!酸性的 CB@ 称 为 CB@,!中性的 CB@ 称为 CB@-!两种 CB@ 的 氨基酸排列顺序同源性为 "HR!两者结合同种受体! 表现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CB@H 是由多种免疫和非免 疫细胞分泌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 在炎症反 应时!可诱导肝细胞产生急性反应蛋白!对宿主自身破 坏性炎症起增强作用 &H’ % 研究表明多酚中的黄酮(原
花青素等可以抑制一些炎症因子的分泌!如 .!’ @二
羟黄酮抑制BV? 诱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FED@,(CB@
和 CB@H 的分泌 &’’ *燕麦多酚可以通过 ED@1+信
号传导途径抑制 CB@-促炎因子的分泌 &A’ % 所谓可
萃取多酚主要是指通过简单的有机溶剂萃取或水就可
以获得处于游离状态的多酚!不可萃取多酚主要是指
结合于细胞壁上的一些水合单宁酸和原花青素!需通
过化学或者酶处理方法!打破多酚物质与细胞壁结合
的化学键!才将其分离出来的部分 && @A’ % 这些多酚都
是以可萃取部分为研究对象!忽略了不可萃取部分%
目前这些不可萃取多酚一直不被列为食物的营养组
成!实际上如果考虑不可萃取多酚!果蔬中有益多酚的
含量将大大增加% 这些不可萃取多酚是食物中具有生
物活性的成分!可被结肠中细菌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
对人体十分有益% Z1:U762[U 等 &"#’采用碱水解的方式
研究了大麦中可萃取和不可萃取多酚的含量及其抗氧
化性!结果表明不可萃取多酚抗氧化性明显高于可萃
取多酚%
在本试验中我们通过粗提(纯化从蓝莓中分离制备
出 /VV!将剩余的残渣运用碱水解的方法!将 E/VV水
解成游离的多酚!进一步分离纯化出不可萃取部分!通
过测定 /VV的多酚的含量为 H".Q’" h%Q&# 0L)L@
-d!而 E/VV中的多酚含量也很高!达到 .H’Q(" h
’Q"’ 0L)L@ -d% 由于不可萃取多酚同可萃取部分一
样表现出体外抗氧化活性表现明显!因此以 W,d"H%Q’
细胞为模型!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 /VV和 E/VV!研究
对细胞中 CB@-和 CB@H 0WE,基因表达的影响% CB @-和 CB@H 作为促炎症细胞因子!通过激活和分泌!
介导巨噬细胞的分化% 因此通过测定 E/VV和 /VV对
CB@-和 CB@H 0WE,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炎机 理% 本实验中选择不同的添加浓度"#(##("##(%## "L)0B@#和培养时间"H("("%(%&(’"U#研究对 CB@-
和 CB@H 0WE,基因表达的影响%
K"结论
本试验首次提取了蓝莓中 /VV和 E/VV进行抗炎
活性的研究!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蓝莓中的 /VV和
E/VV对 BV? 激活的巨噬细胞中 CB@-和 CB@H 0WE,的表达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添加浓度和 培养时间的变化均能获得较好的抑制效果!呈现出明 显得抗炎活性% 但相比较 /VV的抑制效果要好于 E/VV!这表明从蓝莓中分离制备的 E/VV同 /VV一 样!表现出一定的抗炎活性% 当培养时间为 %& U 时! /VV和 E/VV的添加浓度为 # )"##"L)0B@对 CB@ -和 CB@H 0WE,抑制作用明显% 当 /VV的添加浓
度为 ##"L)0B@时!在 " )%& U 培养时间内!对 CB@ -和 CB@H 0WE,抑制作用明显*而 ##"L)0B@
E/VV处理组中!在 %&U 时对 CB@-和 CB@H 0WE, 抑制效果明显% 本试验为植物多酚的研究提供了一个 新的方向!有些部分还需进一步进行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 ’!V9[9XI]! C361Id8D31\J5J3P! f31\J59P15: f31\15J3P*51[7X9!
J;;7XX95;915: :29[1XM <7X:95 & >’8 ?;295;9 JfDJJ: 15:
,LX2;73[7X9! "###! &#"’# #&$ @$#A( & " ’!吕业春! 刘翼翔! 吴薇! 周峰! 籍保平! 苏春元8蓝莓多酚对油 酸诱导 ]9YG" 细胞脂肪累积的干预作用&>’8食品科学! "#!
(""’# (#& @(" & ( ’!陈杭君! 李兴飞! 郜海燕! 房祥军8山核桃仁多酚组分分析及抗 氧化研究&>’8核农学报! "#(! "’"# H$ @H’
& % ’!B17 DI! >JP9YU >,! Z;-J513: >/! k13[d8,[9571[2J5 Jf2ES?
15: ISi" P7YYX9PP2J5 JfED@1+1;[2\1[2J58>J7X513JfD75;[2J513DJJ:P&>’ !
"##A!"(# "’% @"&(
& . ’!?99X10EV8+9XXMfX72[PfJX;15;9XYX9\95[2J5 I7XX95[P[1[7P15: f7[7X9YXJPY9;[P&>’8>J7X513Jf,LX2;73[7X1315: DJJ: IU902P[XM! "##&! .H"(# H(# @H(.
& H ’!G2J\15932G! +7X1[2?8IJ0Y1X2PJ5 JfYJ3MYU95J32;;J0YJP2[2J5 15:
15[2J=2:15[1;[2\2[MJfe23: C[13215 <379<9XX29P15: PJ09;73[2\1[9:
\1X29[29P&>’8DJJ: IU902P[XM! "##A! ""%# $A#( @A#& & ’ ’!kX2P[3>! ?39NJ\9;Z! FJ65NJ?! a57N F8/=[X1;[1<3915[2J=2:15[P 15: 5J5*9=[X1;[1<39YU95J32;P25 [U9[J[1315[2J=2:15[1;[2\2[MJf P939;[9: Y370;73[2\1XP" VX757P:J09P[2;1B8# $ /\J37[2J5 :7X25L J5*[X99X2Y9525L&>’8DJJ: IU902P[XM! "#! "."# "A @(% & & ’!-251X131-,8C5[9X397N25 @ 15: 2[P<2J3JL2;13MX931[9: ;M[JN259
&>’8,:\15;9P25 C0075J3JLM! A&A! %%.( @"#. & A ’!SU[1k! V15LiV! +9XLB! ]9XPU015 >Z8,5[2[70JX1;[2J5 Jf ;M[JN259PJ5 59eU7015 Y1Y231XM[UMXJ2: ;1X;25J01;933259P&>’8 "(&
!"#%&’"()#*’+&,-.*#’/#&’0*.+%*+1
"#%!"&"## $$&"& )$&((
I3252;13/5:J;X25J3JLMxZ9[1&#’!]1l59:1XJL37 CI! Sl;9<9SC! Sl:902XS! I932N C! -75:1X? O! k2X1l32?8C0Y12X9: U190JP[1[2;N259[2;P15: 95:J[U93213f75;[2J5 25 +9U;9[rP:2P91P9&>’8C5[9X513Z9:2;259! AA.! ..".# ((A @(%# &$’!CPU2<1PU2F! k207X1]! ?U2N101j! a;U2:1F! k1X2MJ59?! ]2X15J
F! k2PU20J[JF! F1N1[P7N2D! ,N2M101j8C5[9X397N25 @H 2P1
YJ[95[[UXJ0’8+3JJ:! A&A! ’
"%# "%$ @$"%% &$"’!?320N1X: k! ?25L39[J5 OB8FJ[13YU95J31513MP2P$ ,7[J01[2J5 15: ;J0Y1X2PJ5 e2[U 01571309[UJ:P&>’8,52013>J7X513Jf/5J3JLM 15: O2[2;73[7X9! $A’’! "&"$# $ %A @.. &$(’!丁宁! 姜永8细菌脂多糖识别系统&>’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 "##’! "("A# $’ @’’ &%’!荣岳光! 佟建明8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8中
国畜牧兽医! "##’! (%".# A @(
&.’!段慧琴! 乔健! 张永东! 索占伟! 穆翔! 许剑琴8BV? 对大鼠肠 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ES的影响 &>’8畜牧兽医学报! "##.! (H"A# A’% @A’H8
&H’!翟钦辉!荣岳光!董晓芳!佟建明8苜草素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 和 ES(CB@H(FED@,分泌的影响 &>’8营养学报! "#"! (%
""# & @&.
&$’’!]J7L99?! ?15:9XP,! D1<9X>! GX17PZ! d20+! G1XPP95 >! ?025
D! ]J269X,8-9;X91P9: YXJ*25f31001[JXM;M[JN259YXJ:7;[2J5 BV?*P[20731[9: V+ZI7YJ5 25 \2[XJ25;7<1[2J5 e2[U [U9f31\J5J2:P
1Y2L9525! 37[9J325 JX;UXMP25! :79 [J P939;[2\9 9320251[2J5 Jf
0J5J;M[9PT01;XJYU1L9P&>’8+2J;U902;13VU1X01;J3JLM! "##.! HA
""# "%3@"%& &&’!程安玮! 杜方岭! 王文亮! 陶海腾! 刘丽娜! 徐同成8蓝莓叶中
可萃取多酚和不可萃取多酚提取的研究 &>’8南方农业学报!
"#! %""# $$(A. @$(A&
&$A’!,XX15l?! ?17X1*I132=[JD! ?U1U1?! kXJJ5 V,8]2LU ;J5[95[Jf
5J59=[X1;[1<39YJ3MYU95J3P25 fX72[PP7LL9P[[U1[YJ3MYU95J3;J5[95[
JfY315[fJJ:PU1\9<995 75:9X9P[201[9: &>’8>J7X513Jf,LX2;73[7X13
DJJ: 15: IU902P[XM! "##A! .’"$H# $ ’"A& @’(#(
&"#’!Z1:U762[U F! ?U1U2:2D8,5[2J=2:15[YJ[95[213Jf<1X39M1P1f9;[9:
’8
DJJ: IU902P[XM! "##A! $$’"%# $ H$. @H"#
M0)82/,029)S(-)’)++N >,(N.9)1,(/,1J?B!%! J?BG *)1)
MO.+)//3,131D38)D&8+,.9&5)/
j,E]12*c25L$!"!ca>25L*W15"!I]/EG,5*d92$!I]/Ei215L*j15$!d,EGd95*B215L$
"$?O%1/./#/+"(,-$"N9""= 0*.+%*+&%= B+*;%"’"-5! 0;&%="%- ,*&=+65"(,-$.*#’/#$&’0*.+%*+! !.%&%! 0;&%="%-!".#$##*
"?9""= &%= 8."+%-.%++$.%- <"’+-+! W.’# D%.>+$1./5"(B+*;%"’"-5! !.%&%! 0;&%="%-!".#(.(#
T’/2+&82$FU99f9;[PJf/VV15: E/VVfXJ0 <379<9XX29PJ5 0WE,9=YX9PP2J5 39\93PJfCB@$-15: CB@H 25 BV?*
25:7;9: W,d "H%Q’ ;93Pe9X9P[7:29: 25 [U9YX9P95[Y1Y9X8FU9X9P73[PPUJe9: [U1[[U90WE,9=YX9PP2J5 39\93PJfCB
@$-15: CB@H 25 01;XJYU1L9Pe9X9:9;X91P9: JfE/VV8FU9P[XJ5L25U2<2[2J5 9f9;[J5 CB@-15: CB@H 0WE,9=YX9PP2J5 e1P:9[9;[9: 25 # )"## "L)0B@ /VV JXE/VV!1[%& U8C5 [U9[X91[095[Jf## "L)0B@ /VV! [U9P2L52f2;15[25U2<2[2J5 9f9;[J5 CB@-15: CB@H0WE,
9=YX9PP2J5 e1P:9[9;[9: 1[" )%& U! 15: [U9P2L52f2;15[25U2<2[2J5 9f9;[J5 CB@H0WE,9=YX9PP2J5 e1P:9[9;[9: 1[ %& U 25 [U9[X91[095[Jf## "L)0B@$ E/VV8C[2PP7LL9P[9: [U1[/VV15: E/VVfXJ0<379<9XX29PU1\9P2L52f2;15[15[2*
25f31001[JXM9f9;[U)N <,+;/+379<9XXM* /=[X1;[1<39VJ3MYU95J3P* EJ5*9=[X1;[1<39VJ3MYU95J3P* Z1;XJYU1L9P* IM[JN259P ((&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