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Wheat Somaclonal Vari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n the Resistance to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n Smaclonal Line 4-8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4-8抗条锈遗传分析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以用于植物品种改良及种质创制.本研究以陇春21号、宁春4号和花培9355三个不同基因型材料为供试材料,取其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继代愈伤组织培养6个月后进行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这些无性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筛选,从R5中筛选出了12份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材料.同时,为明确体细胞无性系4-8的抗条锈性的遗传基础,对试验材料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及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具有较好的抗条锈特性,尤其对当前甘肃省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3号(CY33)表现免疫;且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系对条中33号的抗性基因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这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锈新种质的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全 文 :!核 农 学 报!"#$%!"&"$## $$’.$ )$’.A
!"#$%&’"()#*’+&$,-$.*#’/#$&’0*.+%*+1
收稿日期!"#$(*$$*#(!接受日期!"#$%*#A*#H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AHW>m,#"’ # !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 " $$#%EkI,#’(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
""#$#G,,?#(#
作者简介!王炜!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细胞工程育种研究% /*0123$U1Y3J2:杨随庄!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细胞工程育种研究% /*0123$M15LPl4$"H8;J0% 同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罗俊杰!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技术育种与栽培工作% /*0123$U5P36294$H(8;J0
文章编号!$###*&..$""#$%#$#*$’.$*#A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 % @& 抗条锈遗传分析
王!炜$!杨随庄"!谢志军$!欧巧明$!叶春雷$!曹世勤(!罗俊杰$
"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肃 兰州!’(##’#*"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
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H"$#$#*(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兰州!’(##’##
摘!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以用于植物品种改良及种质创制’ 本研究以陇春 "$ 号$宁春 % 号和花培
A(.. 三个不同基因型材料为供试材料!取其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继代愈伤组织培养 H 个月后
进行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这些无性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筛选!从 W. 中
筛选出了 $" 份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材料’ 同时!为明确体细胞无性系 % @& 的抗条锈性的遗传基础!对
试验材料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及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 % @& 具有较
好的抗条锈特性!尤其对当前甘肃省主要流行小种条中 (( 号"Ij((#表现免疫&且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
明该品系对条中 (( 号的抗性基因是由 $ 对显性基因控制’ 这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锈
新种质的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条锈病&遗传分析
-SC$$#Q$$&HAT682PP58$##*&..$Q"#$%Q$#8$’.$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指在植物细胞(组织和
器官培养过程中!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产生的遗传
变异或表观遗传学变异 &$’ % 大量资料表明!体细胞无
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 对
各种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后代的分析证明绝大多数
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而在育种上能够加以利用 &"’ %
目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已广泛应用于植物抗病(抗除
草剂(品质及抗非生物逆境"耐盐(耐旱(耐寒#育种!
并获得了一系列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新品种
"系# &( @$"’ %
本研究以陇春 "$ 号(宁春 % 号和花培 A(.. 三个
不同基因型材料为供试材料!取其幼胚为外植体进行
组织培养!继代愈伤组织培养 H 个月后进行分化培养
获得了再生植株% 从无性系第二代"W" #开始!对这些
无性系材料进行农艺性状的观察记载!以期利用无性
系变异方法获得综合性状优良或具有特异性状的种质
资源*同时杨随庄等 &$(’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方法所
筛选出来的抗条锈体细胞无性系 % @& 初步进行了抗
条锈遗传分析!为进一步明确无性系 % @& 的抗病遗传
特性!并为利用该方法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新种质创制
提供技术支撑%
!"材料和方法
!#!"无性系植株的获得
供试材料为春小麦陇春 "$ 号(宁春 % 号及花培
A(..% 连续套袋自交三代!在田间表现整齐一致!以保
证供试材料的基因型纯合%
在小麦授粉"自花授粉#后 $% : 取其幼胚!接种于
诱导培养基!成分为$Z? 培养基附加 "! % @-"" 0L)
B@$#(kF"#Q. 0L)B@$#(,LES("& 0L)B
@$#(水解酪蛋
白"(## 0L)B@$ #(蔗糖 "(R#(琼脂粉 "#Q.R#!置于
".^条件下黑暗避光培养*(# : 后挑选形成的新鲜愈
伤组织接种于继代培养基!成分为$Z? 培养基!附加
"! % @-"$ )" 0L)B@$ #(kF"#Q. 0L)B@$ #(水解酪蛋
白"(## 0L)B@$ #(,+,"#Q. 0L)B@$ #(蔗糖"HR#(谷
$.’$
核!农!学!报 "& 卷
氨酰胺"#Q. L)B@$#(琼脂粉"#Q.R#!于 ".^(自然散
射光照下进行继代培养!每 ". )(# : 继代培养 $ 次*H
个月后!将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成
分为$Z? 培养基附加 kF"$Q# 0L)B@$#(C,,"#Q. 0L)
B@$#(水解酪蛋白 " (## 0L)B@$ #(蔗糖 " (R#!于
".^($H U"光!光照强度为 " ### )( ### 3=#T& U"暗#
交替条件下进行分化培养!将获得的再生植株"W$ 植
株#在清水中练苗后移栽到温室中!同时种植供体亲
本作为对照!常规管理!抽穗后套袋自交!成熟后按单
株收获种子%
!#$"无性系植株 V$ BVG 的田间种植"变异材料的获
得及各世代农艺性状的观察记载
将每个 W$ 的自交种子"W" #种成 $ 个株系!每个
株系根据种子数量的多少种植 $ )( 行!同一品种
"系#不同的株系相邻排列!每隔 $# 个株系种 ( 行种
子来源的亲本为对照% 生育期间观察比较无性系材料
与其供体亲本之间的异同!成熟后从小区中间拔取数
量不等的单株进行室内考种!考查记录株高(穗长(有
效分蘖(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以超出对照范
围的植株为变异株!凡含变异株的系行即为变异系行!
超出对照 .R的株系为变异株系!以上代中观察到的
变异特点在下代株系中出现的百分数表示变异性状的
遗传%
根据 W" 株系的变异类型!将 W( 材料分两类进行
种植$若 W" 为一致变异!则每个变异系种植 "# 个株
系!每个株系种植 " )% 行*若 W" 为分离变异!则将单
收考种的单株全部种成株系!每个株系根据种子数量
多少种植 $ )% 行!每隔 $# 个株系种植 ( 行种子来源
的供体亲本材料作对照% W( 及其以后的世代主要观
察W" 发生变异的遗传表现!其田间种植(排列(调查记
载和分析方法与 W" 相同%
各世代材料在田间种植时!按行长 $Q& 0!行距
#Q" 0!粒距 #Q#% 0点播!每行点播 %H 粒!田间管理同
育种试验田%
!#F"无性系 K BW 抗条锈病鉴定
$Q(Q$!人工接种鉴定!苗期混合菌接种鉴定在智能
人工温室中进行% 当小麦生长到 ( 叶 $ 心期时!采用
抖孢子粉法将于铭贤 $HA 上繁殖好的混合菌菌系进行
接种% 接种后的幼苗置于 $#^以下的黑暗条件下保
湿 "% )%& U!之后在温室平均温度为 $" )$&^!光照
强度 . ### )& ### 3=的条件下光照 $# )$" U): @$!生
长 $# )$. : 后分别记载发病级别%
成株期接种鉴定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
究所甘谷试验站进行!条锈菌分 H 个甘肃省主要流行
小种及致病类型圃和 $ 个混合菌圃% 在小麦挑旗期的
傍晚!采用喷孢子悬浮液法分别接种供试菌系并分别
用塑料棚遮盖保湿!翌日当棚内温度高于 $#^时揭开
塑料大棚!接种后 $. )$& :!待对照品种铭贤 $HA 充分
发病后记载发病级别%
$Q(Q"!自然发病鉴定!在天水市农科所甘谷试验站
"陇南川道地区#(甘谷县白家湾乡东三十里铺村"陇
南半山地区#(甘谷县古坡乡魏家坪村 "陇南高山地
区#及天水市秦州区汪川良种场"陇南高山地区#自然
生态环境中种植无性系 % @&!成株期观察记载抗条锈
病反应型进行抗病性鉴定%
$"结果与分析
$#!"再生植株#V!$表现
本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的
当代植株"W$ #在株高(抽穗期(成熟期(株型等方面!
均表现出较大变异% ( 个供试基因型的再生植株!移
栽后共成活 W$ 植株 $($ 株% 各基因型 W$ 中!约 .#R
的植株表现了基本相同的负向生长效应$株高显著降
低约为对照的 (#R )’#R!叶片变窄变短!株型小而
紧凑!穗长变小!小穗数减少!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提
早!甚至有的植株移栽成活后 (# 多天即抽穗*而另外
.#R的再生植株与对照相似% 产生这种现象部分归因
于再生苗成苗时间的不一致!由于移栽到温室的时间
先后有别!造成再生苗在温室生长环境的不一致!而导
致再生植株性状表现的差异加大% 但即使成苗时间相
同(同一时间移栽到温室的同一基因型的无性系W$ 再
生植株处于同一生长环境条件下!上述性状也表现较
大的差异% 因此将这些植株自交后种植于田间以进一
步观察分析其变异情况%
$#$"无性系 V$ 变异
"Q"Q$!变异频率!将从温室中单独收获的 $($ 个 W$
再生植株自交种子全部播种于田间!形成 $($ 个 W" 株
系%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W" 的变异类型可分为两类$一
类为虽然性状发生了变异!但这一性状在株系内表现
整齐一致!称为一致性变异*另一类则是性状发生了变
异!且同一株系内单株间性状出现分离!称为分离变
异%
对 ( 个不同基因型材料 W" 的株高(穗长(千粒重(
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有效分蘖数进行的统计"表 $#
结果表明$同一基因型的无性系后代材料!有的性状易
发生变异!有的性状则比较稳定% ( 个基因型的 $($
个 W" 无性系株系!H 个性状变异频率平均值介于
".’$
!$# 期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 % @& 抗条锈遗传分析
$"Q"R )".Q"R!其中千粒重的变异频率最高!而穗长
的变异频率最低!千粒重的变异频率是穗长的 "Q$ 倍%
根据变异变频率的高低!H 个性状依次排序为$千粒重
q穗粒数 q结实小穗数 q株高 q有效分蘖 q穗长% 这
说明同一基因型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因性状不同
而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因性
状的不同而不同%
同一性状在不同的基因型中的变异频率也不尽相
同% 如陇春 "$ 号的株高变异频率最高!为 "#Q#R!宁
春 % 号最低!为 $$Q$R!前者是后者的 $Q& 倍*就穗长
的变异频率而言!宁春 % 号的最高!为 $.QHR!花培
A(.. 的最低!为 AQ&R!前者是后者的 $QH 倍% 同一性
状不同基因型的无性系株系变异频率因基因型不同而
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具有很强的
基因型依赖性%
就 " 种类型的变异而言!由表 $ 还可以看出!同一
基因型不同性状的 " 种类型变异频率不同!如宁春 %
号株高的变异中!表现为一致的变异频率为 %Q%R!分
离的变异频率为 HQ’R*穗长的变异中!表现为一致的
变异频率为 &QAR!分离的变异频率为 HQ’R!前者是
后者的 $Q( 倍% 同时!同一性状在不同的基因型上表
现为一致性的变异频率和分离变异频率不同!如在株
高上花培 A(.. 的一致变异频率为 ’Q&R!是分离变异
频率的 "Q# 倍*宁春 % 号为 %Q%R!是分离变异的 #Q’
倍*陇春 "$ 号为 .Q’R!是分离变异的 #Q% 倍% 在穗
长上在宁春 % 号的一致变异频率为 &QAR!是分离的
变异频率的 $Q( 倍*陇春 "$ 号为 "QAR!是分离变异
的 #Q( 倍*花培 A(.. 上为 (QAR!是分离变异的 #Q’
倍% 由此可以看出!除千粒重外 "一致变异频率高于
或等于分离变异频率#!其它 . 个性状的一致性变异
频率均低于分离变异频率!但变异频率之间存在差异!
说明一致性变异和分离变异与性状相关!同时具有基
因型依赖性%
对 ( 个基因型的 H 个性状的一致性变异频率和分
离变异频率进行统计!株高的一致性变异频率为
HQ$R!分离的变异频率为 ’QHR*穗长的一致性变异
频率为 .Q(R!分离的变异频率为 HQAR*有效分蘖的
一致性变异频率为 .Q(R!分离的变异频率为 ’QHR*
结实小穗数的一致性变异频率为 ’QHR!分离的变异
频率为 &Q%R*穗粒数的一致性变异频率为 HQAR!分
离的变异频率为 AQAR*千粒重的一致性变异频率为
$’QHR!分离的变异频率为 ’QHR% 因此!小麦体细胞
无性系变异中一致变异占少数!而分离变异占多数%
"Q"Q(!一个株系同时发生变异的性状数!小麦体细
胞无性系的变异表现在多个性状上!如$株高(抽穗期(
株型(生育期(穗长(小穗数(千粒重和抗锈性等!但以
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异出现频率最高!以穗长的变异
频率最低!而且一个性状的变异往往伴随有其它性状
变异的发生!这意味着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同时
进行多个性状的改良% 本研究中的 $($ 个 W" 株系中!
发生变异的株系数为 ." 个!发生变异的频率为
(AQ’R!对这 ." 个变异株系中的每个株系发生变异的
性状个数进行统计表明!&HQ.R的株系发生了 " )% 个
性状的变异!AQ’R的株系发生了 . )H 个性状的变异!
而只有 (Q&R的株系发生了 $ 个性状变异!这说明小
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系的绝大部分株系内可同时出现
多个性状变异!并且这种现象不存在基因型对变异性
状数的特别效应!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 %
"Q"Q%!变异方向!本研究结果表明!( 个基因型供试
材料的 $($ 个 W" 株系中!株高(穗长(有效分蘖(结实
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发生变异的株系分别为 $&(
$H($’("$("" 和 (( 个!其中分别有 $# 个株系的株高(
. 个株系的穗长($# 个株系的有效分蘖(A 个株系的结
实小穗数(’ 个株系的穗粒数和 H 个株系的千粒重的
平均值大于原供体亲本对应性状的平均值!其余则小
于原供体亲本的平均值% 从性状的变异情况来看!株
高和有效分蘖增大的变异株系数多于减小的变异株系
数!而其它 % 个性状变小的株系数超过变大的株系数%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平均值与对照差异不大的变异
株系中存在超亲变异单株!这为进一步选育有利变异
性状提供了基础%
$#F"V$ 中表现分离变异株系在 VF 及其以后世代中
的遗传稳定性
对 W" 中各性状表现为分离变异的 ( 个基因型的
H 个性状在 W( 中的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W" 中!株高表现为分离变异的株系!在 W( 株系中!株
高(穗长(有效分蘖(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 H
个性状依次分别有 &#Q#(’’Q&(&#Q#(&$Q&(&%QH 和
A#Q#R的株系表现为株系内整齐一致!无分离现象
"表 "#!而各株系与原供体亲本之间保持 W" 中的差
异!说明W" 中上述各性状的变异传递到W( 中!只有少
部分株系表现为分离!如在W" 中株高表现为分离变异
的株系!在 W( 中仅有 "#Q#R的株系表现为分离!并且
其中 $#Q#R的株系恢复到原供体亲本的表现%
!!总的来说!W" 中表现为变异的株系!绝大部分株
系能够将 W" 中的变异性状遗传到 W(!这种现象在性
状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也没有基因型的特别效应!是小
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一个普遍现象! 本项研
(.’$
核!农!学!报 "& 卷
!!!!!! 表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 V$ 变异频率
%&’()!"4+)X-)18N ,0.9)1,2N.38/,:&8(,1&(Q&+3&23,131<9)&2V$ (31)/
性状
FX12[
品种"系#
O1X29[M
"3259#
W"
株系数
E70<9XPJf
325925 W"
L959X1[2J5
未变异株系
EJX0133259570<9XP
变异株系
B259e2[U YU95J[MY2;\1X21[2J5 3259
株系数
E70<9XP
Jf3259
百分率
V9X;95[TR
一致变异
B259e2[UJ7[
P9LX9L1[2J5
百分率
V9X;95[TR
分离变异
?9LX9L1[2J5
3259
百分率
V9X;95[TR
总变异
FJ[13
百分率
V9X;95[TR
株高 宁春 % 号 %. %# &&8A " %8% ( H8’ . $$8$
V315[ 陇春 "$ 号 (. "& # " .8’ . $%8( ’ "#8#
U92LU[T;0 花培 A(.. .$ %. &&8" % ’8& " (8A H $$8&
总计 $($ $$( &H8( & H8$ $# ’8H $& $(8’
穗长 宁春 % 号 %. (& &%8% % &8A ( H8’ ’ $.8H
/1X 陇春 "$ 号 (. ($ &&8H $ "8A ( &8H % $$8%
395L[UT;0 花培 A(.. .$ %H A#8" " (8A ( .8A . A8&
总计 $($ $$. &’8& ’ .8( A H8A $H $"8"
有效分蘖 宁春 % 号 %. (’ &"8" ( H8’ . $$8$ & $’8&
F239XP 陇春 "$ 号 (. (" A$8% " .8’ $ "8A ( &8H
Y9XY315[ 花培 A(.. .$ %. &&8" " (8A % ’8& H $$8&
总计 $($ $$% &’8# ’ .8( $# ’8H $’ $(8#
结实小穗数 宁春 % 号 %. %$ A$8$ ( H8’ $ "8" % &8A
?Y2N939[P 陇春 "$ 号 (. "& # % $$8% ( &8H ’ "#8#
Y9X91X 花培 A(.. .$ %$ % ( .8A ’ $(8’ $# $A8H
总计 $($ $$# &%8# $# ’8H $$ &8% "$ $H8#
穗粒数 宁春 % 号 %. (. ’’8& % &8A H $(8( $# ""8"
k9X593P 陇春 "$ 号 (. ($ &&8H ( &8H $ "8A % $$8%
Y9XPY2N9 花培 A(.. .$ %( &%8( " (8A H $$8& & $.8’
总计 $($ $#A &(8" A H8A $( A8A "" $H8&
千粒重 宁春 % 号 %. %$ A$8$ " %8% " %8% % &8A
$### @N9X593 陇春 "$ 号 (. "A &"8A $( (’8$ % $$8% $’ %&8H
e92LU[TL 花培 A(.. .$ (A ’H8. & $.8’ % ’8& $" "(8.
总计 $($ $#A &(8" "( $’8H $# ’8H (( ".8"
究进一步证实了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 将 W( 中一致
变异和分离变异株系种成 W% 株系!W( 中表现一致变
异的大部分株系在 W% 株系中表现一致!少数出现分
离!W( 表现分离变异的株系在 W% 株系中!大部分表现
稳定!少部分表现分离!W. 株系的表现与此相似%
通过系谱分析!W. 材料在株高(穗长(有效分蘖(
穗粒数(小穗数(千粒重方面保持 W" 中变异特征的株
系百分率分别为 &%Q(R( H&Q$R( H&Q.R( ’"Q$R(
HHQ&R与 ’#Q%R "以 W" 中的变异株系数为基数计
算#!说明 W" 中所表现的变异性状!在 W( 及其以后世
代中!绝大部分株系的变异性状能够遗传下来!而且稳
定速度快!在 W" 有些株系变异性状已经稳定!这是由
于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易发生较高频率的纯合突
变!这种突变从再生植株当代表现纯合!无分离表现!
是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一个普遍特点%
$#K"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系综合性状表现
作物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价值取决于品种的
综合农艺性状表现!因此考查无性系后代材料的综合
性状是进一步选育品种的必要条件% 本研究根据 W(
无性系后代材料的田间表现和考种结果综合分析!从
中筛选出 $ #%. 份某一性状突出或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的株系在 W% 进一步鉴评!根据这 $ #%. 份材料 W% 中
的表现!从中筛选 (H" 份材料!在 W. 中有 $" 份材料其
综合性状较原供体亲本表现突出"表 (#%
%.’$
!$# 期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 % @& 抗条锈遗传分析
表 $"V$ 中分离变异的株系在 VF 中的分离情况
%&’()$"7)5)+&23,131VF ,0(31)/:&1)0)/2);/)5)+&2);Q&+3&23,131V$ 5)1)+&23,1
性状
FX12[
品种"系#
O1X29[M"3259#
W( 株系数
E70<9XPJf325925
W( L959X1[2J5
与 W" 代表现相同的变异株系
d2[UJ7[P9L9X1[2J5
分离株系
VU95J[MY2;\1X21[2J5 3259
株系数
E70<9XPJf3259
百分率
V9X;95[TR
株系数
?9LX9L1[2J5 3259
百分率
V9X;95[TR
株高 宁春 % 号 $$& A. . "( $A8.
V315[U92LU[ 陇春 "$ 号 $’( $(A ( (% $A8’
花培 A(.. A% ’% ’&8’ "# "$8(
总计 (&. (#& # ’’ "#8#
穗长 宁春 % 号 $$( A$ . "" $A8.
/1X395L[U 陇春 "$ 号 $$& A" ’&8# "H ""8#
花培 A(.. $$H &’ ’.8# "A ".8#
总计 (%’ "’# ’’8& ’’ ""8"
有效分蘖 宁春 % 号 $(’ $$" &$8& ". $&8"
F239XPY9XY315[ 陇春 "$ 号 %$ (# ’(8" $$ "H8&
花培 A(.. $(" $#H ( "H $A8’
总计 ($# "%& # H" "#8#
结实小穗数 宁春 % 号 %H (A &%8& ’ $.8"
?Y2N939[PY9X91X 陇春 "$ 号 $"$ $#( &.8$ $& $%8A
花培 A(.. ""( $’’ ’A8% %H "#8H
总计 (A# ($A &$8& ’$ $&8"
穗粒数 宁春 % 号 $AH $’. &A8( "$ $#8’
k9X593PY9XPY2N9 陇春 "$ 号 %’ (A &(8# & $’8#
花培 A(.. "#H $HH H %# $A8%
总计 %%A (&# &%8H HA $.8%
千粒重 宁春 % 号 A" && A.8’ % %8(
$### @N9X593e92LU[ 陇春 "$ 号 $(" $$$ &%8$ "$ $.8A
花培 A(.. $". $$. A"8# $# &8#
总计 (%A ($% A#8# (. $#8#
$#P"抗条锈病鉴定
"Q.Q$!人工接种鉴定!温室及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
明!无性系 % @& 在苗期对供试的条锈菌混合菌表现免
疫!成株期对条中 (( 及致病类型水 $$ @%(水 $$ @.(
水 $$ @’ 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对条中 (" 表现中抗!
对条中 ($ 表现感病!但反应型和严重度均相对较低!
抗性表现较好"表 %#%
"Q.Q"!自然发病鉴定!调查结果显示!无性系 % @&
对陇南不同生态区自然诱发的条锈病!均表现免疫 )
中抗水平!而其亲本材料在上述各地均表现高度感病!
进一步表明无性系 % @& 对条锈病菌抗性较好!推测其
抗性基因不是来自亲本材料宁春 % 号"表 .#%
$#G"抗病基因遗传分析
接种条中 (( 后!亲本材料 % @& 对条中 (( 全部表
现抗病!而亲本材料铭贤 $HA 对条中 (( 全部表现感
病!说明 % @& 对条中 (( 具有抗性!而铭贤 $HA 不抗条
中 ((% 体细胞无性系 % @& 与铭贤 $HA 组配的杂交组
合 D$ 对条中 (( 全部表现抗病!说明 % @& 对条中 ((
的抗性受显性基因控制*% @&T铭贤 $HA 的 D" 群体中
$H& 株抗病!.% 株感病!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 #Q#.%!
V值为 #Q&$H#!抗性基因的遗传符合由 $ 对显性基因
控制的 (b$理论比例!说明 % @& 携带 $ 个抗性基因%
据此分析可以得出!小麦体细胞无性系 % @& 对小麦条
锈菌条中 (( 的抗病性由 $ 对显性基因控制"表 H#%
..’$
核!农!学!报 "& 卷
表 F"!$ 份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的主要农艺性状
%&’()F"D&31&5+,1,:382+&32/31!$ <9)&2/,:&8(,1)/
品种"系#
O1X29[M"3259#
株高
V315[U92LU[T;0
穗长
/1X395L[UT;0
有效分蘖
F239XPY9XY315[
结实小穗数
?Y2N939[PY9X91X
穗粒数"粒#
k9X593PY9X91X
千粒重
$### @N9X593e92LU[TL
生育期
GXJe[U Y9X2J:T:
宁春 % 号 &.Q#1< $"Q(< (Q"<; "#Q"< %&Q&< (&Q’1 $#%1
% @" &(QH<; $(Q#1 "Q&; "#Q%< %"Q$; %#Q.1 $#%1
% @. &’Q#1 $"Q&1< %QA1 "$Q#1< %%Q(<; (&Q"1 $##1<
% @& &"Q#; $$Q&< (QH1< "$Q#1< %HQ(<; (’Q"1< A&<
% @$" &"Q$; $(Q$.1 (Q%1< "(Q%1 .$QA1< (.Q$<; AH<
% @$% @. &"Q(; $.Q.1 (Q(< "%Q#1 .%Q%1 ((Q#; $#"1
陇春 "$ 号 A#Q.1 $$Q(1 .QA< $AQ.1 %.QA< (.Q#1 $#A1
"$ @H &.QH< $#Q.1 HQ&1 $’QH< %#QA; (’QH1 $#"<
"$ @$# &AQ.1 $"QA1 HQ’1 "#Q&1 .#Q&1 ($QH< $#.1<
花培 A(.. $#%Q.1 $(Q$1 %Q&; "$Q&1 H.Q$1 ((Q%< $$"1
A(.. @( A"Q%<; $"Q"1< %QH; "$Q#1 H"Q#1< ($QH<; $#$1<
A(.. @H @"# &AQ%<; $$QA< ’Q"1 "#Q$1 %.QA; ($Q&<; $#(1<
A(.. @$# AHQH< $"Q’1< (Q": "#Q%1 .&Q%<; (&QH1 $#&1
A(.. @$" AHQ%< $"Q(1< .Q$<; "$Q"1 .&Q&<; ("Q(<; A&<
A(.. @$& &$Q%; $"Q$1\ HQ$1< "#Q%1 %.Q&; "AQ%; $##1<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Q.R水平上差异显著%
EJ[9$ -1[125 [U9P109;J3705 fJ3Je9: 表 K"无性系 K BW 苗期和成株期对供试条锈小种的反应
%&’()K"V)/.,1/),07,:&8(,1&((31)K BW 2, 2)/2315 +&8)/,0/2+3.)+-/2&2/));(315 &1;&;-(2/2&5)/
苗期
?99:325LP[1L9
成株期
,:73[P[1L9
混合菌
Z2=9: X1;9P
条中 ($ 号
F21JlUJ5L($
条中 (" 号
F21JlUJ5L("
条中 (( 号
F21JlUJ5L((
水 $$ @%
?U72$$ @%
水 $$ @.
?U72$$ @.
水 $$ @’
?U72$$ @’
混合菌
Z2=9: X1;9P
# (T$#T"# " @(T$#T%# # # # # #
表 P"无性系 K BW 在陇南不同生态区的抗条锈性田间诱发鉴定
%&’()P"J1;-8);3;)123038&23,1,0+)/3/2&18)2, /2+3.)+-/2,0/,:&8(,1&((31)K BW 3129)03)(;2+3&(/&2
;300)+)12)8,(,538&(+)53,1/31?,151&1
品种"系#
O1X29[M"B259#
川道地区$
O139M1X91$
半山地区"
?902*0J75[125J7P
1X91"
高山地区(
]2LU 0J75[125
1X91(
高山地区%
]2LU 0J75[125
1X91%
% @& # $ T.T. "T$#T%# " T$#T"#
宁春 % 号 E25L;U75 % % T&#T$## % TH#T$## % TH#T$## % T%#T$##
铭贤 $HA Z25L=215 $HA % T&#T$## % T$## T$## % T&#T$## % T&#T$##
!!注$$ 天水市农科所甘谷试验站*"甘谷县白家湾乡东三十里铺村*(甘谷县古坡乡魏家坪村*%秦州区汪川良种场%
EJ[9$$ G15L7 D293: ?[1[2J5 JfF215PU72C5P[2[7[9Jf,LX2;73[7X13?;295;9P*"8-J5LP15PU232Y7 \231L9! +12621e15 [Je5! G15L7 ;J75[M! G15P7! IU251*(
d92621Y25L\231L9! G7Y9[Je5! G15L7 ;J75[M! G15P7! IU251*%8?99: 073[2Y32;1[2J5 f1X025 d15L;U715! c25lUJ7 -2P[X2;[! G15P7! IU2518
H.’$
!$# 期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 % @& 抗条锈遗传分析
表 G"体细胞无性系 K BW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G"J19)+32&18)&1&(N/3/,029)+)/3/2&18)2, /2+3.)+-/231/:&8(,1&((31)K BW
亲本及组合
-J5JXY1X95[P15:
;XJPP;J0<251[2J5
世代
G959X1[2J5
D" 群体
D" YJY731[2J5
抗感分离比
W1[2JJfX9P2P[15;915: P7P;9Y[2<32[M
抗病株
W9P2P[15[Y315[P
感病株
?7P;9Y[2<39Y315[P
实际比
FU91;[713X1[2J
理论比
FU9[U9JX9[2;13X1[2J
卡方值
IU2*Po71X9
\3179
2值
2\1379
% @& V$ $’ #
铭贤 $HA Z25L=215 $HA V" # $H
% @&T铭贤 $HA % @&TZ25L=21$HA D$ $% #
% @&T铭贤 $HA % @&TZ25L=21$HA D" $H& .% (Q$$b$ (b$ #Q#.% #Q&$H
F"讨论
F#!"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无性系变异中现多采用以 W" 变异的株系数占总
株系数的百分数统计变异频率% 为相互比较研究结
果!本研究也采用了这种统计方法% 实际上!这种方法
统计的变异频率显著偏高!而采用变异单株数占总群
体单株数的方法则反映了实际变异量% 沈秋泉等 &$%’
对大麦无性系变异的 & 个性状统计变异频率!采用株
系法的平均变异频率高达 H.Q(R!而采用单株法则为
$$QHR!前者比后者高出约 H 倍% 梁竹青等 &$.’对小麦
体细胞无性系的 A 个性状统计变异频率!采用株系法
的平均变异频率为 $’Q&R!用穗系法则为 $(QAR!而
用单株法则为 %Q$R!说明不同的统计方法产生不同
的变异频率% 本研究对小麦 ( 个品种 $($ 个 W" 株系
采用株系法的变异频率平均为 $"Q"R )".Q"R!而采
用单株法的变异频率平均为 %Q.R )HQ%R!二者之间
相差约 ( )% 倍% 但这两种指标在应用中有着不同的
功能和目的$以 W" 株系为基础计算的变异株系频率!
主要用以对各 W$ 供试材料的离体培养反应好坏进行
评估*以W" 单株为基础计算的单株变异频率除了反应
离体培养效率外!还用于指导今后W" 群体大小的设计
和育种程序安排*以W" 穗系为基础计算的穗系变异频
率有利于区分来源于同一块愈伤组织不同穗子所产生
的不同变异!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以发生在愈伤
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培养的任何一个阶段!而且再
生植株往往是 " )( 株苗或更多连在一起形成一簇!移
栽成活后形成多个穗子!同一块愈伤组织上产生的穗
子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异 &$.’ !因此按穗系种成 W" 穗系!
一方面可以区分不同的变异!同时可以避免不同变异
混合在一起而增加一代田间工作量% 本研究中按单株
收获!在W" 中种植成株系!无法区分穗系间的变异!这
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要注意!在无性系W" 中按穗系种
植!既可以减少以后的田间工作量!又可以区分不同穗
系间的变异%
分析 W" 中表现变异株系的相应 W$ 再生单株发
现!在 W$ 中!与供体亲本表现差异较明显的单株"如
植株矮化(叶片变小(穗长变小(结实率降低等#占变
异总数的 .&QAR! 而其它 %$Q$R的变异系来自 W$ 中
与供体亲本相差不大的单株!说明W$ 中表现出较大生
理损伤的再生植株在W" 株系中出现变异的可能性大%
但W" 中表现正常的株系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W$ 中表
现生理损伤较大的单株!说明这种生理损伤已得到获
复% 因此!根据无性系W$ 材料的表现可以进行有关性
状的评价和选育!选择的可靠性也较高!但这样会丢失
那些在 W$ 中与供体亲本表现一致!而在 W" 中表现变
异的材料% 由于小麦组织培养植株再生率总体上来说
比较低!获得再生植株比较少!所以!无性系W$ 中收获
的材料在 W" 中全部种植成株系进行有关变异性状的
观察和选育!避免从W$ 开始选育而造成的变异材料丢
失%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表现在再生植株当代!但当代
表现的许多性状并不能传递到下一代!人们普遍认为
出现这种回复突变并不可遗传的现象与表观遗传和生
理方面的影响有关 &$H @$’’ % 因此!多数研究者一般从再
生植株第 " 代开始研究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情况!大
多数W" 中表现出的变异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到W( 及
其以后的世代*另外!由于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同源染色
体间易发生较高频率的相同等位基因突变!即纯合突
变!表现在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当代!在以后的世代
中不分离!这是无性系变异稳定快的原因之一!也是植
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一个特点 &$&’ *但另外也有研究
者认为这种可遗传的变异可能是供体材料本身就存在
的变异 &$!$H’ % 本研究表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中的大
多数变异能够稳定遗传到以后的 ( 个世代!有些 W" 中
’.’$
核!农!学!报 "& 卷
表现出的变异在以后的各世代中未出现分离!可能是
由于纯合突变而产生的结果!当然也不能排除供体材
料基因型本身的原因% 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对 W" 中
表现突出的一致变异类型株系在W( 中重点观察!如果
不出现分离!则可进行品系鉴定(品种比较和多点试
验!加速品种选育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一
般只对他们所需的某一目标性状的变异进行研究!因
而忽略了其他一些性状的变异% 而在作物育种中!除
了需要一些特异性状的材料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得
到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品系以便直接可以在生产中利
用% 本项研究统计了 ( 个基因型的 $($ 个 W" 株系 H
个性状!结果表明!AHQ"R的株系同时发生了 " 个或 "
个以上的性状变异!其中 $ 个株系在 H 个性状上都发
生了变异% 这与沈秋泉等 &$%’在大麦上的试验结果相
似!他们观察了 HA 个 W" 株系的 & 个性状!结果所有无
性系均在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了变异!甚至存在 & 个
性状均发生变异的无性系株系!’"Q%HR的株系同时发
生 . )H 个性状的变异情况!B1XN25 等 &$’ (孙光祖等 &$A’
在小麦上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且在谷子 &"#’ (高粱 &"$’
上也有类似的报道%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广泛!在
一个株系"或单株#上可同时发生多个性状的变异!因
此不失为品种改良提供了机会%
F#$"体细胞无性系 K BW 的抗条锈遗传分析
条锈病"2#**.%.& 1/$.("$6.1M+1/+%= f8PY8B$./.*.#
是我国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小麦病害% 甘
肃陇南地区则是我国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于 "##"
及 "##A 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究其原因是条中
(" 和条中 (( 在甘肃的流行所致*以条中 ("(条中 ((
为代表的 ]j和水源致病类群是当前甘肃省及我国主
要条锈菌流行小种!特别是条中 ((!在甘肃省!从 "##(
年开始超过条中 ("!成为第一位流行小种 &""’ % 为了
实现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持久化!就必须实现小麦品种
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多样化!不断创制(引进和收集抗
源!并对其抗病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研究!以掌握不同
抗病基因的抗性特点和遗传特点!才能为抗病品种的
培育提供丰富的抗源和广泛的基因选择余地!以提高
抗条锈病育种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 %
体细胞无性系 % @& 是以宁春 % 号小麦幼胚为外
植体进行离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H 次后进行再分化培养而获得再生植株!经条锈病田
间诱发鉴选而育成抗条锈病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新
品系 &$(’ % 本试验中经田间和室内接种鉴定表明!无性
系 % @& 对条中 (( 及水 $$ @%(水 $$ @.(水 $$ @’ 均
表现免疫!对条中 (" 号表现中抗!对条中 ($ 号感病!
总体抗性表现较好*从陇南不同生态区抗性鉴定结果
看!无性系 % @& 抗性表现较好*通过初步的遗传分析!
其抗锈性由 $ 对显性基因控制% 至于其是否携带新的
抗条锈基因及抗条锈机理!还需要做等位性分析和分
子标记检测等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体
细胞无性系变异无疑是进行抗条锈病种质资源创制的
一条途径*体细胞无性系 % @& 在对条中 (( 免疫及甘
肃陇南地区的抗锈表现良好!综合性状优良!因此是一
个极具应用价值的抗条锈资源材料%
K"结论
本研究对三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的幼胚进行培养产
生的无性系!在田间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筛选!研究
了小麦无性系变异的规律% 结果表明!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且因性状的不同而不
同!而且具有稳定速度快!后代出现超亲变异单株等特
点% 从这些无性系的 W. 中筛选出了 $" 份综合性状表
现突出的材料!对其中的无性系 % @& 的抗条锈性遗传
分析的结果表明其抗锈性由 $ 对显性基因控制% 本研
究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锈新种质的创
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 ’!B1XN25 V>! ?;Je;XJf[dW8?J01;3J513\1X21[2J5-15J\93PJ7X;9Jf
\1X21<232[MfXJ0;93;73[7X9PfJXY315[20YXJ\9095[&>’8FU9JX9[2;13
15: ,YY329: G959[2;P! $A&$! H#".# $ %%( @%..
& " ’!孙振元!韩蕾!李银凤8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与应用
&>’8核农学报!"##.!$A"H# $%’A @%&%
& ( ’!汪勋清!刘录祥8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应用与展望 &>’8核农学
报!"##&!""".# $H(. @H(A
& % ’!李晓玲!丛娟!于晓明!董英山8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进
展&>’8植物学通报!"##&!"."$# $$"$ @$"&
& . ’!韦彦余!赵民安!王晓军8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植物性状改
良中的应用&>’8植物生理学通讯!"##%!%#"H# $’H( @’’$
& H ’!,U09: km! ,<:93N1X990,,8?J01;3J513\1X21[2J5 25 "B$./.*#6&+1/.>#6B8#8CC8D293: Y9XfJX015;9JfPJ01;3J59P&>’8
I9X913W9P91X;U IJ00752;1[2J5P! "##.! (("" @(# $%&. @%A"
& ’ ’!-J739W+8I159M293: 15: o7132[M;U1X1;[9XPJfPJ09YXJ02P25L
PJ01;3J513\1X215[PJfP7L1X;159&>’8?7L1XF9;U5J3JLM! "##H! &""
@(# $$A$ @$A(
& & ’!m9C8C5 \2[XJP939;[2J5 25 X9P2P[15;9"9$&-&$.& 7&%&%&11& =#*;?# &>’8IJ00752;1[2J5P25 1LX2;73[7X13
15: 1YY329: <2J3JL2;13P;295;9P! "#$#! ’."%# $HAA @’#%
& A ’!B99? j! ?7 ja! IUJ7 I?! B27 II! IU95 II! IU1JIV8
?939;[2J5 Jf159ePJ01;3J59;73[2\1X.F12*IU21J5J8. / ",,,!
&.’$
!"#$%&’"()#*’+&$,-$.*#’/#$&’0*.+%*+1
"#$%!"&"$## $$’.$ )$’.A
;1\95:2PU# e2[U X9P2P[15;9[Jf7P1X270 e23[Jf<1515125 IU259P9
F12Y92&>’8,;[1]JX[2;73[7X19! "#$$! &A’"$(# $ (A$ @(A&
&$#’!?U1U2: Z F ]! kU15 D ,! ?199: ,! ,P310 Z! W1P73D8
-9\93JY095[JfPJ01;3J59P25 P7L1X;159L95J[MY9+D@$H" 15:
1PP9PP095[Jf\1X21<232[M"W,V-# 15: & $$ ’ P20Y39P9o795;9X9Y91[P" ??W# 01XN9XP25
P939;[9: X9: XJ[X9P2P[15[PJ01;3J59P & >’8,fX2;15 >J7X513Jf
+2J[9;U5J3JLM! "#$"! $$ "$.# $ (.#" @(.$(
&$"’!O9X01-! ,5P1X2Zd! ,LX1e13Gk! W1Ne13W! ?U7N31,! F7[961
E8C5 \2[XJP939;[2J5 15: f293: X9PYJ5P9PJfPJ01;3J513\1X215[Y315[P
JfX2;9;\VW$$( fJX:XJ7LU[[J39X15;9&>’8V315[?2L51325L15:
+9U1\2JX! "#$(! & "%# $ 9"(.$A$ @9"(.$A.
&$(’!杨随庄!叶春雷!曹世勤8用无性系变异获得抗条锈小麦新品系
% @& 研究&>’8植物保护!"##&!(%"$# $%$ @%%
&$%’!沈秋泉!陈世明!徐忆中!俞申平!杨建明8大麦体细胞无性系二
代若干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8浙江农业学报!$AA$!( "( # $
$$" @$$’
&$.’!梁竹青!高明尉!成雄鹰!刘国振8普通小麦体细胞无性系 W" 代
变异发生特点&>’8作物学报!$AA.!"$"$# $%A @.H
&$H’!+12X7 Z d! ,X907 S,! O15 ?[1:95 >8?J01;3J513\1X21[2J5 25
Y315[P$ ;17P9P 15: :9[9;[2J5 09[UJ:P & >’8 V315[ GXJe[U
W9L731[2J5! "#$$! H(""# $ $%’ @$’(
&$’’!k19YY39X? Z! k19YY39X] D! WU99j8/Y2L959[2;1PY9;[PJf
PJ01;3J513\1X21[2J5 25 Y315[P&>’8V315[ZJ39;731X+2J3JLM! "###!
%(""# $$’A @$&&
&$&’!张怀刚!陈集贤!胡含8小麦体细胞无性系G37 @$ 基因突变体的
遗传分析&>’8遗传!$AA’!$A"$# $"( @".
&$A’!孙光祖!王广金!陈义纯!张月学!唐凤兰!闫文义!李忠杰8小麦
抗赤霉病突变体的选育及其变异研究 &>’8核农学报!$AA.!A
"$# $$ @H
&"#’!刁现民!王鹏!智慧!陈振玲!段胜军!孙敬三8谷子体细胞无性
系变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8作物学报!"##"!"&"%# $%&# @
%&.
&"$’!王良群!王呈祥!白志良!杨伟!刘勇!武秀兰!侯丽萍8高粱体细
胞无性系变异的筛选与利用&>’8中国农学通报!"##H!"" "H# $
$.A @$H"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骆惠生!金明安!张勃8警惕小麦条锈
菌条中 (( 号的流行与危害&>’8甘肃农业科技!"#$#!$"$# $($
@(%
&"(’!李振岐!商鸿生!中国农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Z’8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 @’&
Y9)&27,:&8(,1&(Z&+3&23,1&1;*)1)238T1&(N/3/,129)V)/3/2&18)2,
!)’’%$%" *13%7,3.%*06/.613%1%’%317:&8(,1&(?31)K BW
d,EGd92$!j,EG?72*lU715L"!iC/mU2*675$!Sac21J*025L$!j/IU75*392$
I,S?U2*o25(!BaS>75*629$
" $ 8."N/+*;%"’"-5O%1/./#/+! K&%1# ,*&=+65"(,-$.*#’/#$&’0*.+%*+1! A&%:;"#! K&%1#!’(##’#*
" 0*;""’"(A.(+0*.+%*+&%= E%-.%++$.%-! 0"#/;P+1/D%.>+$1./5"(0*.+%*+&%= B+*;%"’"-5! G.&%5&%-! 0.*;#&%!H"$#$#*
( O%1/./#/+"(2’&%/2$"/+*/."%! K&%1# ,*&=+65"(,-$.*#’/#$&’0*.+%*+1! A&%:;"#! K&%1#!’(##’##
T’/2+&82$?J01;3J513\1X21[2J5 ;15 <917P9f73[JJ3fJXY315[L959[2;20YXJ\9095[8C5 [U2PP[7:M! [U92001[7X990[UX99eU91[;73[2\1XP"3259P# e9X97P9: [J25:7;9\1X21[2J5 \21[2PP79;73[7X9! 15: X9L959X1[9: PJ01;3J513Y315[Pe9X9
;U1X1;[9X2l9: 15: P939;[9: 25 f293:8,[J[13Jf$" 932[9PJ01;3J513\1X215[Pe9X9f2513MJ<[1259: 1;;JX:25L[J[U92X
;J0YX9U95P2\91LXJ5J02;[X12[P25 W. L959X1[2J58,3PJ! [U925U9X2[15;9JfP[X2Y9X7P[X9P2P[15;9JfPJ01;3J5133259% @&
e2[U X9P2P[15;9[JP[X2Y9X7P[! eU2;U X9YJX[9: YX9\2J7P3Me1P:9[9X0259: 15: [U9D$ 15: D" L959[2;YJY731[2J5Pe9X9
;J5P[X7;[9: 25J;731[25L2#**.%.& 1/$.("$6.1(?PY /$./.*.1[P99:325LP[1L925 LX995UJ7P915: 1[1:73[P[1L925 f293:! PUJe9: [U2P3259
;J5f9XX9: 9=;9395[X9P2P[15;9[JeU91[P[X2Y9X7P[! 9PY9;213M200759[JF21JlUJ5L(("Ij((#! [U90125 9Y2:902;P[X2Y9
X1;91[YX9P95[25 G15P7* [U9X9P73[PJf25U9X2[15;91513MP2P25:2;1[9: [U1[X9P2P[15;9L95925 3259% @& e1P;J5[XJ39: 1Y12XJf:J02515[L959P8FU9X9P73[PYXJ\2:99\95:95;9fJX:9\93JY25LJfeU91[59eL9X0Y31P0e2[U X9P2P[15;9[JP[X2Y9
X7P[15: U)N <,+;/$dU91[* ?J01;3J5133259* W9P2P[15;9[JeU91[P[X2Y9X7P[* G959[2;1513MP2P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