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全 文 :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2015, 51 (9): 1482~1488  doi: 10.13592/j.cnki.ppj.2015.03271482
收稿 2015-06-19  修定 2015-08-28
资助 宁波科技攻关(2013C10018)和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技创
新团队(2012R10029-07和2010R50029)。
* 通讯作者(E-mail: gongyifu@163.com; Tel: 13486673796)。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王小飞, 张问, 王何瑜, 龚一富*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 本文以三角褐指藻为原料, 探究了不同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 EBR)对该藻生长及对多糖、蛋白
质、总脂、岩藻黄素等有机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EBR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
抑制。当外源EBR浓度为0~0.2 mg·L-1时, 随着EBR浓度的升高, 三角褐指藻的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及产量均呈先增加后下
降的趋势。生物量、多糖、蛋白质、岩藻黄素含量在EBR浓度为0.05 mg·L-1达到最大值, 分别是1.36 g·L-1、3.85%、
17.45%、0.065%。总脂含量在EBR浓度为0.1 mg·L-1时达到最大值33.33%, 是对照组的2.15倍, 且总脂单位体积产量极显著
的高于其他组(P<0.01), 藻油产量高达52.69 mg·L-1·d-1。表明适宜浓度的EBR可以促进三角褐指藻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 2,4-表油菜素内酯; 生长; 有机质
Effects of 2,4-Epibrassinolide 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Growth and Or-
ganics Accumulation
WANG Xiao-Fei, ZHANG Wen, WANG He-Yu, GONG Yi-Fu*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Abstract: Effects of 2,4-epibrassinolide (EBR) on the growth and accumulation of organics i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low concentration of EBR promoted the growth and content
of organic while high concentration inhibited i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exogenous EBR varied from 0
mg·L-1 to 0.2 mg·L-1, the biomass,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productivity were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
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EBR was 0.05 mg·L-1, the content of bio-
mass, polysaccharide, protein and fucoxanthin got the maximum, respectively were 1.36 g·L-1, 3.85%, 17.45%
and 0.065%. The maximum total lipid content was 33.33% with 0.1 mg·L-1 EBR, which was 2.15 times as
much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ightest volumetric produ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e algal
oil productivity was 52.69 mg·L-1·d-1. It indicated that the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EBR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P. tricornutum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s.
Key words: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2,4-epibrassinolide; growth; organics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真
核单细胞海洋硅藻(蔡卓平等2013), 生长速度快,
适应范围广(王溢等2012), 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
肪、多糖、岩藻黄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可被制成
药品、保健品、饲料等, 在医药、食品、水产养
殖等领域具有重要开发应用价值。比如具有抗
癌、抗心血管疾病、抗肥胖等作用的岩藻黄素,
5%粗品每公斤售价可高达450美元。如何提高三
角褐指藻的生长水平和有机质的积累, 成为制约
三角褐指藻深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lide, BR)又称芸薹素内
酯, 是一类多羟基甾醇类物质(Grove等1979), 广泛
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粉和种子等器官中,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Bajguz和Tretyn
2003), 被称为“第六大植物激素” (Bajguz 2000)。
纳摩尔浓度的BR就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包
括细胞的分裂和伸长、细胞膜超级化、核酸和蛋
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及内源激素(如乙烯)的合
成(Bajguz和Czerpak 1996; Bajguz 2000; Choudhary
等2012)。目前已经分离或合成了超过70种油菜素
内酯化合物(Bajguz 2009), 其中2,4-表油菜素内酯
(2,4-epibrassinolide, EBR)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Ozdemir等2004)。目前国内外对于EBR的研究多
集中在番茄、甘薯、黄瓜等农作物上, 对单细胞
王小飞等: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1483
藻类研究较少 , 仅有小球藻(Bajguz和Czerpak
1996b)、盐藻(袁琳和赵毓橘1999)、亚心形扁藻
及球等鞭金藻(侯和胜和陈敏资1997)等被报道过,
EBR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方面的
影响鲜有研究。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EBR对三角褐指藻生
长及对多糖、蛋白质、总脂、岩藻黄素等有机质
积累的影响, 拟找出促进三角褐指藻生长和有机
质积累的最适浓度, 缩短生长周期, 改善藻细胞品
质, 为其大规模培养及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三角褐指藻的培养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由宁
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藻种室提供。天
然海水经沉淀和脱脂棉过滤后, 高温灭菌。待冷
却至室温后, 按1:1 000的比例加入宁波大学3#母
液(表1), 摇晃均匀后备用。以1:10的比例接入对数
期生长的藻种, 并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培养
温度为20 ℃, 光照强度为90 μmol·m-2·s-1, 光照周期
为12 h/12 h (光/暗), 每天充分摇瓶3次, 并随机交换
位置以减少光照差异, 共培养10 d。
OD680为X轴, 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为Y轴, 绘制光
密度 -细胞密度标准曲线 , 得到回归方程为
y=18.063x+0.0047, 直线方程的相关系数是0.9964,
说明OD680可以表征细胞密度。
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从不同质量浓度EBR处
理的培养液中取3 mL藻液, 测定OD680值, 并根据上
述光密度-细胞密度回归方程, 计算各样品中三角
褐指藻的细胞密度, 绘出三角褐指藻生长曲线。
比生长速率计算公式为μ=(lnNt–lnN0)/T, N0是
接种后初始的细胞数, Nt是经过t天后达到对数生
长期时的细胞数。
4 生物量的测定
取稳定期的藻液40、80、120、160、200
mL, 分别加入160、120、80、40、0 mL海水培养
液, 测定其OD680的值。然后将这5组样品5 000
r·min-1离心10 min, 收集藻泥, 冷冻干燥48 h, 称重,
每个样品设3个平行组。以OD680为X轴, 生物量
(g·L-1)为Y轴, 绘制OD680-生物量标准曲线, 其线性
关系为y=1.5961x+0.031, 相关系数为0.9955。根据
不同浓度EBR处理下样品的吸光值, 通过该标准曲
线, 计算稳定期时三角褐指藻细胞的生物量。
5 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5.1 多糖含量的测定
取一定体积的藻液 , 测定OD 680后 , 5 000
r·min-1离心10 min, 用去离子水洗涤2次后收集沉
淀, 加入少量蒸馏水, 反复冻融3次破壁, 离心得上
清液, 藻渣重复洗涤2次, 合并上清液。采用蒽酮
法测定多糖含量, 每组设3个平行。
5.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取一定体积的藻液 , 测定其OD 680的值后 ,
5 000 r·min-1离心10 min, 用去离子水洗涤2次后收
集藻泥, 加入适量蒸馏水, 反复冻融3次破壁, 5 000
r·min-1离心10 min得上清液, 藻渣重复洗涤2次, 合
并上清液。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每组设3个平行。
5.3 总脂含量的测定
取一定体积的藻液, 5 000 r·min-1离心10 min,
用去离子水洗涤2次后收集藻泥, 冷冻干燥48 h后
称重。采用Bligh-Dyer法(Bligh和Dyer 1959)抽提
总脂, 每组设3个平行。
总脂含量=(藻油质量/藻粉干重)×100%
表1 宁波大学3#母液配方
Table 1 Composition of culture fluid
营养盐成分 质量浓度/g·L-1
KNO3 100
KH2PO4 10
FeSO4·7H2O 2.5
MnSO4 0.25
EDTA-Na2 10
VB1 6×10
-3
VB12 5×10
-5
2 EBR浓度设置
设置5个水平的EBR质量浓度 , 分别为0、
0.05、0.1、0.15和0.2 mg·L-1, 每个浓度梯度设3个
平行。
3 三角褐指藻生长曲线及比生长速率测定
取5 mL对数生长期的三角褐指藻藻液, 倍比
稀释,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稀释液的光吸收
值OD680, 同时用血球计数法计算各组样品中三角
褐指藻的细胞密度。根据测定结果以光吸收值
植物生理学报1484
5.4 岩藻黄素含量的测定
取一定体积的藻液, 5 000 r·min-1离心10 min,
用去离子水洗涤2次后收集藻泥, 冷冻干燥后研磨
得到藻粉。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岩藻黄素, 向藻粉
中加入无水乙醇, 使其料液比为1:40 (g·mL-1), 在60
℃的条件下避光静置, 浸提2次, 每次1 h。5 000
r·min-1离心10 min, 得到上清液, 稀释后测定样品在
445 nm处的吸光值, 按如下公式计算岩藻黄素含量
(惠伯棣2005): 岩藻黄素含量(mg·g-1)=1 000A445NV/
(A1%1cmM×100); 式中, A445为岩藻黄素最大吸收峰
值; N为稀释倍数; V为粗提液总体积(mL); A1%1cm为
在1 cm光程长的比色皿中1 g·L-1岩藻黄素的理论
吸收值, 即1 600; M为样品质量g。
实验结果
1 EBR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不同质量浓度EBR诱导培养后, 三角褐指藻
细胞生长结果见图1。由图1可见, 三角褐指藻在
密度均在稳定期时达到最大值, 最高细胞密度出
现在0.05 mg·L-1处理7 d后, 为7.374×106个·mL-1, 是
对照组(0 mg·L-1)培养下的1.16倍, 0.1 mg·L-1培养
的1.19倍, 0.15 mg·L-1培养的1.28倍, 0.2 mg·L-1培养
的1.68倍。
由图2可以看出, 当EBR浓度小于0.05 mg·L-1
时, 三角褐指藻的生物量和比生长速与浓度成正相
关, 处理浓度大于0.05 mg·L-1时, 与EBR浓度呈负相
关。经SPSS 19.0单因素方差分析, EBR浓度对三角
褐指藻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0.05 mg·L-1
培养条件下的生物量最高, 达1.54 g·L-1, 是对照组
的1.29倍, 0.1 mg·L-1培养下的1.18倍, 0.15 mg·L-1培
养下的1.27倍, 0.2 mg·L-1培养下的1.64倍。比生长
速率也在0.05 mg·L-1条件下达到最大, 是对照组的
1.04倍, 其他各组比生长速率均小于对照组。
0~0.2 mg·L-1的EBR浓度范围内均可生长, 在1~6 d
内整体均生长比较快, 处于对数生长期; 7~8 d内藻
细胞密度变化不大, 处于稳定期; 第8天之后, 藻细
胞密度逐渐降低, 处于衰亡期。从各曲线可以看
出, 在整个培养周期内, 0.05 mg·L-1的EBR处理后,
细胞密度均高于对照组 , 即此浓度促进细胞生
长。0.1 mg·L-1浓度处理后三角褐指藻的生长状况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 , 略低于对照组。0.15
mg·L-1和0.2 mg·L-1处理条件下, 细胞密度明显低于
对照组, 且0.2 mg·L-1浓度影响作用最大, 即此浓度
的EBR抑制三角褐指藻细胞生长, 浓度越高, 抑制
作用越明显。各组实验条件下, 三角褐指藻细胞
2 EBR对三角褐指藻多糖、蛋白质、总脂、岩藻
黄素含量的影响
对图3数据经SPSS 19.0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
E B R对多糖、蛋白质、总脂均有极显著影响
(P<0.01)。随EBR浓度的增加, 三角褐指藻多糖含
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在0.05 mg·L-1时达到最
大值, 为3.84%, 是对照组(2.98%)的1.29倍。之后
随浓度变大, 促进作用越来越弱, 0.2 mg·L-1时表现
为抑制作用, 多糖含量仅为2.86%。EBR对三角褐
指藻蛋白质含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浓度为0.05
mg·L-1时 , 蛋白质含量达17.46%, 仅为对照组
(16.83%)的1.04倍。当EBR浓度超过0.05 mg·L-1时,
抑制作用非常明显, 浓度增大到0.2 mg·L-1时, 蛋白
质含量比对照组下降了49.2%。EBR对总脂的含
图1 EBR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EBR on the growth of P. tricornutum
图2 EBR对三角褐指藻生物量及比生长速率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EBR on the biomass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P. tricornutum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下图同此。
王小飞等: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1485
量影响也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且差异非常
显著, 在0.1 mg·L-1时到达最大值33.32%, 为对照组
(15.48%)的2.15倍。在0.05 mg·L-1和0.15 mg·L-1时
总脂含量虽然低于最大值, 但仍然起到促进作用,
0.2 mg·L-1时表现为抑制作用, 仅为11.75%, 比对照
组下降了24.10%。如图3所示, EBR对岩藻黄素含
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 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
浓度抑制。浓度为0.05 mg·L-1时, 含量达到最大值
(0.065%), 为对照组(0.053%)的1.23倍。随EBR浓
度增加, 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当达到0.2 mg·L-1时表
现为抑制作用, 比对照组下降了3.77%。
3 EBR对三角褐指藻多糖、蛋白质、总脂及岩藻
黄素产量的影响
EBR对三角褐指藻多糖、蛋白质、总脂、岩
藻黄素产量的影响如图4所示, 与各有机物含量积
累趋势相同。多糖产量的最高值出现在0 . 0 5
mg·L-1的处理组中, 达4.00 mg·L-1·d-1, 是未添加
EBR的对照组的1.22倍。EBR浓度为0.2 mg·L-1时,
其对多糖产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EBR浓度对蛋白质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
0.01), 随EBR浓度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0.05
mg·L-1时达到最大值, 当浓度超过0.05 mg·L-1时, 蛋
白质产量均低于对照组。总脂的产量随EBR浓度
增加变化非常明显, 在0.1 mg·L-1时达到最大值, 为
52.69 mg·L-1·d-1, 对照组仅为24.44 mg·L-1·d-1。浓度
大于0.2 mg·L-1时, 表现为抑制作用, 总脂产量比对
照组下降了23.36%。在0.05 mg·L-1浓度的EBR培
养条件下, 岩藻黄素产量达到最高0.029 mg·L-1·d-1,
为对照组的1.38倍, 之后随着EBR浓度的增加, 促
进作用逐渐减弱, 当达到0.2 mg·L-1时, 岩藻黄素产
量比对照组降低了2.37%。
讨  论
作为绿色环保型植物生长调节剂, 油菜素内
酯是公认的活性最高的高效、广谱、无毒的植物
生长激素, 它最突出的生理作用就是促进植物细
胞的伸长与分裂(张琳2011), 然而其作用机制目前
还未完全揭示。一些学者认为BR在植物体内单一
或协同其他激素对细胞分裂等过程起作用(Adam和
Marquardt 1986; Mandava 1988), 它通过激活CycD3
转录因子来调节细胞分裂素的水平, 进而控制细
胞分裂(Gaudinova等1995; Hu等2000)。袁琳和赵
毓橘(1999)认为EBR对盐藻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
可能是通过增加Ca2+通道的开放, 从而以较高的细
胞质Ca2+浓度经过钙调素的调控作用或Ca2+对其它
生理过程的调节作用而达到的。而鲁旭东和刘华
英(2005)认为油菜素内酯是促使细胞壁松弛、增
加细胞渗透吸水以及调节微管分布的方向等方面
来诱导细胞分裂和伸长。有研究证明, 用10-12~10-8
mol·L-1的BR处理小球藻36 h后, 细胞数目明显增
多, 并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最高可以达
到对照组的3.37倍(Bajguz 2000), 其中EBR的作用
效果非常显著。侯和胜和陈敏资(1997)用BR处理
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 , 结果证明在0~0.05
mg·L-1浓度下即可促进这两种单细胞藻的增值, 使
其生长延缓期缩短, 迅速进入指数生长期, 且可使
细胞保持较长时间的旺盛生长。在对盐藻的研究
中也证明, 很低浓度(0.005 mg·L-1)的EBR对盐藻细
胞的分裂就具有促进作用, 并且在0.5 mg·L-1时其
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超过0.5 mg·L-1后, 促进作用逐
渐减弱(袁琳和赵毓橘1999)。本实验也得到了相
图3 EBR对三角褐指藻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 EBR on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of P. tricornutum
图4 EBR对三角褐指藻有机物产量的影响
Fig.4 Effects of EBR on organic matter productivity
of P. tricornutum
植物生理学报1486
似结果, 这表明EBR可以显著影响三角褐指藻生长
和生物量积累。
植物细胞中可溶性总糖可以作为一种渗透调
节物质, 淀粉是植物主要的能量贮存物质, 蔗糖是
植物碳水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 其含量受蔗糖
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酸性转化酶调节。
EBR能调节番茄叶片中相关酶在mRNA水平上的
表达(李天来等2008), 来维持蔗糖的合成与分解平
衡, 减少其在叶片中的积累, 使其更多地向相邻果
实运输, 从而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李宁等2014),
通过C14标记, 也证实了BR可以加强蔗糖的运输
(Vardhini和Rao 1998)。Mekhalfi等(2012)在对硅藻
的研究中发现EBR可以通过刺激卡尔文循环的关
键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活性, 从而加速卡
尔文循环, 提高光合作用。用6种油菜素内酯和3
种细胞分裂素、4种生长素互相作用于小球藻, 发
现无论哪种组合都可以显著增加小球藻细胞中多
糖的含量, 且均比单一激素处理时要高(Bajguz和
Niczyporuk 2013, 2014), 这可能是因为BR可以和
其他植物激素协同作用, 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代
谢(Sasse 2003)。胡伟等(2014)对浒苔的研究结果
也证实, EBR可以促进浒苔细胞中多糖含量的积
累, 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本实验结
果也表明在低浓度范围内(0~0.05 mg·L-1)内, EBR
可以增加三角褐指藻细胞中多糖的含量, 超过0.05
mg·L-1时, 抑制作用非常显著(P<0.01)。
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是植物代谢的主要调控
和促进物质, 其含量变化反映了植物的合成和代
谢能力(孙克香等2015)。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高
可以增加细胞的渗透势和功能蛋白(如热激蛋白)
的数量, 有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 提高植物的
抗逆性(吴雪霞等2013)。BR主要从翻译(Altmann
1999)和转录(Xu等1995)两个水平对相关基因的表
达进行调节, 它可以促进RNA聚合酶的活性, 抑制
RNA、DNA水解酶的活性, 从而增加DNA、RNA
的含量, 促进植物核酸、蛋白质的代谢(吴登如和
赵毓橘1993)。一系列研究表明, 适宜浓度的BR处
理可以显著增加花生(Vardhini和Rao 1998)、甜瓜
(张永平等2011)、茄子(吴雪霞等2013)、木薯(李
一萍等2013)等农作物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用10
μg·L-1的BR处理亚心形扁藻, 藻细胞内的DNA、
RNA、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6.3%、37.4%、
14.3% (侯和胜和陈敏资1997)。10-8 mol·L-1的BR
处理小球藻36 h后, 藻细胞中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
是未处理组的2.96倍(Bajguz 2000)。低浓度的EBR
还可以提高浒苔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随处理浓度
的增加, 浒苔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
的趋势, 且0.2 mg·L-1的效果最好(胡伟等2014)。本
研究和其结果基本一致, 用系列浓度的EBR处理三
角褐指藻, 可溶性蛋白含量在0.05 mg·L-1时达到最
大值, 高浓度的EBR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浓度
EBR处理三角褐指藻, 一方面可以提高细胞干物质
含量, 另一方面也改善了藻细胞的品质, 提高了营
养价值。
郝宗娣等(2012)研究了5种植物激素(IBA、
NAA、6-BA、2,4-D、TDA)对小球藻油脂含量的
影响, 结果表明添加2,4-D的培养液对小球藻油脂
含量积累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 比空白对照高
26.21%。不同浓度的吲哚-3-乙酸(IAA)对枝鞘藻
总脂含量的影响也很显著, 0.5~1.5 mg·L-1浓度范围
内IAA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枝鞘藻总脂含量, 其中
1.0 mg·L-1达到最大值, 是对照组高的2.41倍(杨凯
和史全良2009)。此外, 用1 mg·L-1的脱落酸处理三
角褐指藻也证明了植物激素可以提高油脂产量,
静止期比未添加脱落酸培养时油脂产量提高了
50%, 可能是因为脱落酸可以作为信号诱导油脂合
成代谢途径中一些基因的表达(王晓青等2011)。
植物激素造成油脂含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在培养
前期植物激素提升了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 从而
大量积累淀粉等储藏物质, 但植物激素对微藻来
说是一种环境胁迫, 在培养后期它刺激微藻启动
了抗逆生理反应, 即通过过量积累油脂来渡过不
利环境(范新照等2013)。具体表现为在培养后期
微藻中的多糖逐渐降解为葡萄糖单体, 葡萄糖进
入EMP途径从而大量生成脂肪酸脂肪酸合成的前
体——乙酰辅酶A转化, 再在乙酰辅酶A羧化酶作
用下进行碳链延长进入脂肪酸合成途径, 进而生
成油脂(杨凯和史全良2009; 郝宗娣等2012)。本研
究中采用不同浓度梯度EBR处理三角褐指藻, 其总
脂含量和产量均显著提高, 在0.1 mg·L-1时达到最
大值, 表明适宜浓度的EBR可以提高三角褐指藻中
油脂的积累。
王小飞等: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1487
植物激素对三角褐指藻中岩藻黄素代谢的影
响少有报道。本实验室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铈
铵、甲基茉莉酸、水杨酸等诱导子来培养三角褐
指藻, 结果表明这些诱导子在低浓度时对岩藻黄素
积累有促进作用, 高浓度有抑制作用, 较低浓度的
诱导子可以显著提高岩藻黄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
录水平, 特别是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八氢番茄
红素脱氢酶基因的表达(朱帅旗等2014)。可以推
测, EBR提高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的作用机理可能
和甲基茉莉酸等植物激素类似, 通过调节岩藻黄素
合成关键基因的转录, 来控制岩藻黄素的积累。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和有
机质的积累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现
象。0.05 mg·L-1的EBR处理三角褐指藻, 可显著提
高细胞密度、生物量及多糖、蛋白质、岩藻黄素
的含量, 而0.1 mg·L-1的EBR更适合三角褐指藻中
油脂的积累。
参考文献
蔡卓平, 段舜山, 朱红惠(2013). 氮和硅对三角褐指藻细胞增殖的交
互作用研究. 水产科学, 32 (3): 125~129
范新照, 费晓雯, 吴小霞, 邓晓东(2013). 植物生长调节剂2,4-D和
GA3对微茫藻18A8 (Micractinium sp.)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33 (2): 4~8
郝宗娣, 刘平怀, 时杰, 杨勋, 张森(2012). 不同植物激素对原始小球
藻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8): 104~107
侯和胜, 陈敏资(1997). 油菜素内酯对两种单细胞藻生长和某些生
理活性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8 (4): 371~375
胡伟, 孙雪, 范美华, 高秀秀, 徐年军(2014). 24-表油菜素内酯对浒
苔(Ulva prolifera)内源植物激素及相关生理影响. 海洋与湖沼,
45 (5): 1071~1077
惠伯棣(2005). 类胡萝卜素化学及生物化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 90~94
李宁, 苏晓琼, 孙锦, 束胜, 郭世荣(2014).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对
弱光胁迫下番茄叶片内源激素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及果实的影
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7 (3): 51~56
李天来, 赵聚勇, 崔娜, 李国强(2008). 苗期喷施表油菜素内酯对番
茄叶中蔗糖代谢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44 (3): 417~420
李一萍, 黄洁, 许瑞丽, 高秀云, 罗微(2013). 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和油
菜素内酯对木薯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33 (10):
6~15
鲁旭东, 刘华英(2005). 油菜素内酯促进植物伸长生长机理研究进
展. 生物学教学, 6: 3~4
孙克香, 杨莎, 郭峰, 刘翠敏, 孟静静, 胡春梅, 李新国(2015). 高温强
光胁迫下外源钙对甜椒(Capsicum fructescens L.)幼苗光合生
理特性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51 (3): 280~286
王晓青, 王嫁, 江雪, 涂丽, 李湘, 兰利琼, 卿人韦(2011). 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rn)油脂富集培养的研究. 四川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48 (3): 691~696
王溢, 符茹, 裴国凤, 王海英(2012). 不同氮源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
脂类含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51 (23): 5311~5314
吴登如, 赵毓橘(1993). 表油菜素内酯对绿豆上胚轴核酸代谢的影
响. 植物生理学报, 19 (1): 49~52
吴雪霞, 查丁石, 朱宗文, 许爽(2013).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对高温
胁迫下茄子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49
(9): 929~934
杨凯, 史全良(2009). 不同浓度IAA对微藻TH6 (Oedocladium sp.)生
长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8 (2): 80~83,
96
袁琳, 赵毓橘(1999). 24-表油菜素内酯对盐藻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
及与Ca2+和钙调素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报, 25 (2): 145~150
张琳(2011). 油菜素内酯的生理效应及发展前景. 北方园艺, 20:
188~191
张永平, 杨少军, 陈幼源(2011). 2,4-表油菜素内酯对高温胁迫下甜
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31
(7): 1347~1354
朱帅旗, 龚一富, 刘浩, 张兵兵, 王何瑜(2014). 硫酸铈铵对三角褐
指藻岩藻黄素含量的影响及转录差异研究. 中国稀土学报, 32
(6): 750~757
Adam G, Marquardt V (1986). Brassinosteroids. Phytochemistry, 25
(8): 1787~1799
Altmann T (1999). Molecular physiology of brassinosteroids revealed
by the analysis of mutants. Planta, 208: 1~11
Bajguz A (2000). Effect of brassinosteroids on nucleic acids and pro-
tein content in cultured cells of Chlorella vulgaris. Plant Physiol
Biochem, 38 (3): 209~215
Bajguz A (2009).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rassinosteroids
from algal cultures of Chlorella vulgaris Beijerinck (Trebouxio-
phyceae). J Plant Physiol, 166 (17): 1946~1949
Bajguz A, Czerpak R (1996). Effect of brassinosteroids on growth and
proton extrusion in the alga Chlorella vulgaris Beijerinck (Chlo-
rophyceae). J Plant Growth Regul, 15: 153~156
Bajguz A, Niczyporuk AP (2013). Synergistic effect of auxins and
brassinosteroids on the growth and regulation of metabolite
content in the green alga Chlorella vulgaris (Trebouxiophyceae).
Plant Physiol Biochem, 71: 290~297
Bajguz A, Niczyporuk AP (2014). Interactive effect of brassinos-
teroids and cytokinins on growth, chlorophyll, monosaccharide
and protein content in the green alga Chlorella vulgaris (Tre-
bouxiophyceae). Plant Physiol Biochem, 80: 176~183
Bajguz A, Tretyn A (2003).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d dis-
tribution of brassinosteroids in plants. Phytochemistry, 62:
1027~1046
Bligh EG, Dyer WJ (1959). A rapid methed of total lipid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Can J Biochem Physiol, 37: 911~917
Choudhary SP, Yu JQ, Yamaguchi-Shinozaki K, Shinozaki K, Tran
LSP (2012). Benefits of brassinosteroid crosstalk. Trends Plant
Sci, 17: 594~605
Gaudinova A, Sussenbekova H, Vojtechnova M, Kaminek M, Eder
J, Kohout L (1995). Different effects of two brassinosteroids on
growth, auxin and cytokinin concentrations in tobacco callus
tissue. Plant Growth Regul, 17: 121~126
植物生理学报1488
Grove MD, Spencer GF, Rohwedder WK (1979). Brassinolide, a plant
growth-promoting steroid isolated from Brassica napus pollen.
Nature, 281: 216~217
Hu YX, Bao F, Li JY (2000). Promotive effect of brassinosteroids on
cell division involves a distinct CycD3-induction pathway in
Arabidopsis. Plant J, 24 (5): 693~701
Mandava NB (1988). Plant growth-promoting brassinosteroids. Ann
Rev Plant Physiol Mol Biol, 39: 23~52
Mekhalfi M, Avilan L, Lebrun R, Botebol H, Gontero B (2012). Con-
sequences of the presence of 2,4-epibrassinolide, on cultures of a
diatom, Asterionella Formosa. Biochimie, 94: 1213~1220
Ozdemir F, Bor M, Demiral T, Turkan I (2004). Effects of 2,4-epi-
brassinolide on seed germination, seedling growth, lipid perox-
idation, proline content and antioxidative system of rice (Oryza
sativa L.) under salinity stress. Plant Growth Regul, 42 (3):
203~211
Sasse JM (2003). Physiological actions of brassinosteroids: an update.
J Plant Growth Regul, 22 (4): 276~288
Vardhini BV, Rao SSR (1998). Effect of brassinosteroids on growth,
metabolite content and yield of Arachis hypogaea. Phytochemis-
try, 48 (6): 927~930
Xu W, Purugganan MM, Polisebsky DH (1995). Arbidopsis TCH4
regulated by hormone and enviroment encode a xylogucan endo-
transglyase. Plant Cell, 7: 1555~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