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ZKS-HX)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形态标记的定位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5卷 第 4期,2009年 4月 345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ZKS-HX)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形态标记的定位
吕祝章 1,*, 丁立孝 1, 田纪春 2, 常汝镇 3, 邱丽娟 3
1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日照 276826; 2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国家农
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
提要: 以大豆品种 ‘合丰 25’为母本, 半野生大豆 ‘新民 6号 ’为父本杂交得到的 F2:9代 122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 构建
了含有 124个 SSR标记、1个 EST标记、3个形态学标记的大豆遗传图谱。此图谱覆盖的基因组长度为 2 348.3 cM, 标记
间平均距离为 18.3 cM。每个连锁群长度范围为 15.1~195.9 cM之间, 标记数范围 2~10个。本文将控制茸毛色(Pb)基因定
位于 LG06-C2连锁群上, 与 Sat_402的遗传距离为 39.6 cM; 控制叶耳色(Le)、花色(W)基因定位于 LG12-F连锁群上, 它们
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9.9 cM, 与两边的 Satt348、Sat_240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 13.3 cM和 10.5 cM。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 遗传图谱; SSR; EST
A Genetic Map of Soybean Using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ZKS-
HX) and Mapping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LÜ Zhu-Zhang1,*, DING Li-Xiao1, TIAN Ji-Chun2, CHANG Ru-Zhen3, QIU Li-Juan3
1Rizhao Polytechnic College, Rizhao, Shandong 276826, China; 2College of Agronom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3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National Key Facilit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rmplasm & Biotechnology (MOA),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 F2:9 RIL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with 122 lines was derived from a cross of ‘Hefeng
25’ as a female parent and ‘Xinmin 6’ as a male parent. A new soybean molecular genetic map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Mapmaker. The new soybean genetic map covered 2 348.3 cM, and the average distance among
markers was 18.3 cM. The length of linkage group varied from 15.1 cM to 195.9 cM, and the markers on each
linkage group varied from 2 to 10. 124 SSRs, 1 EST and 3 morphology markers were located in this map. A
pubescence color (Pb) gene was located on LG06-C2 linkage group, 39.6 cM far from the marker of Sat_402.
The auricle color gene (Le) and flower color gene (W) were located on LG12-F linkage group, the distance
between Le and W was 9.9 cM,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two genes and the markers of Satt348 and Sat_240
were 13.3 cM and 10.5 cM, respectively.
Key words: soybean; RIL; genetic map; SSR; EST
收稿 2008-10-20 修定  2008-12-22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 4 90 2 5 0)。
* E-mail: ytzhuzhang@tom.com; Tel: 0633-8172898
遗传图谱是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TL)、基因
的图位克隆、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
助育种等的基础。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 由
古四倍体演变而来的二倍体, 基因组较大(Arumu-
ganathan和 Earle 1991; Shoemaker等 1996)、染色
体又很小, 难以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 因此, 构建分
子遗传图谱就显得尤其重要。
Apu ya 等于 1 9 8 8 年以 2 个栽培大豆品种
‘Minsoy’和‘Noir1’杂交得到的60个F2为作图群体,
首次利用 11个 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标记构建了第1张含有4个连锁群的
遗传图谱。随后各国学者先后用 RFLP、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同功酶及形态学标记
构建了多张大豆遗传图谱(Keim等1990; Lark 1993;
Shoemaker和 Olson 1993; Akkaya等 1995; Shoe-
maker和 Specht 1995; Lee等 1996; Mansur等 1996;
Keim等 1997; Apuya等 1998; Cregan等 1999; Song
等 2004)。Cregan等(1999)将 3个不同群体的连锁
图谱整合为含 20个连锁群、1 423个标记的大豆
“公共图谱 ”。该图谱包括 689个 RFLP、606个
SSR、79个 RAPD、10个 AFLP、10个同工酶
标记和 26个经典遗传学标记。Song等(2004)采用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5卷 第 4期,2009年 4月346
5个群体对大豆整合遗传图谱进行加密, 补加了
420个新的 SSR, 使标记间的平均距离缩短为 2.5
cM, 标记总数达 1 849个。这是迄今为止标记数
最多、密度最高的一张大豆 “ 公共图谱 ”。
我国大豆遗传图谱研究工作始于1997年, 到
目前为止, 共用 ‘长农 4号 ’ב新民 6号 ’、‘科丰
1号 ’ב南农 1138-2’、‘晋豆 23’ב灰布支黑豆 ’、
‘科新3号 ’ב中黄20’和美国大豆 ‘Charleton’ב东
农594’等5个不同群体构建了9张遗传图谱(张德
水等 1997; 刘峰等 2000; 吴晓雷等 2001; 王永军
等 2004; Zhang等 2004; 杨喆等 2004; 宛煌嵩等
2005; 吕蓓等 2005; 陈庆山等 2005)。其中, 密度
较为饱和的是吴晓雷等(2001)用栽培大豆 ‘科丰1
号 ’ב南农1138-2’的F7:9代群体构建的含 24个连
锁群, 总长度为2 320.7 cM的遗传图谱, 以及Zhang
等(2004)用 ‘科丰1号 ’ב南农1138-2’重组自交家
系经符合性测验调整后的群体构建的含21个连锁
群、总长度为 3 595.9 cM的遗传图谱。与国外
遗传图谱相比, 国内构建的大豆遗传图谱存在标记
数偏少、部分区段标记间距离偏大等问题。
在大豆中, 虽然己鉴定出色素、同工酶、抗
病基因及形态标记达 250余个, 但仅有不到1/3的
标记被定位到遗传图谱上, 这是由于用来构建遗传
图谱所选用的亲本及其衍生群体的差异性有限。
我国是大豆的发源地, 有占世界 90%以上丰富的
野生资源, 如何利用野生种与栽培种在表现型与基
因型上的较大差异, 构建适宜作图的群体, 绘制更
加精密的遗传图谱, 并利用遗传图谱发掘新的优异
基因, 提高我国的大豆育种水平, 是亟待深入研究
的课题。
本文用半野生大豆‘新民6号’与栽培大豆品
种 ‘合丰 25’的种间杂交群体 F2:9中 122个重组自
交系 RIL (recombinant inbred line)为材料, 构建了
遗传图谱, 该重组自交系群体被命名为 ZKS-HX
(ZKS是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的缩写, HX是指父母
本名称的缩写)。根据该图谱对形态性状进行了
定位, 以供定位农艺性状基因和进一步开展分子标
记辅助育种作参考。
材料与方法
以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品种
‘合丰 25’为母本与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
Skvortzow) ‘新民 6号 ’为父本, 1998年在河北省
承德市农科所试验地配制杂交组合。1999年种植
F1单株自交, F2代采用单粒传法(single seed descent,
SSD)的方式繁殖, 在 F3~F7代采用株系内混合收获
播种(multiple seed descent, MSD)的方式繁殖, 在 F7
代于每个株系内随机选择1株收获, 然后种植得到
F8代。F4和 F6代分别于 2000~2001、2001~2002
年度在海南省三亚市加代得到, 其余世代均在北京
昌平试验农场种植。于 2004年获得含 122个株系
的 F2:9代 RIL群体, 以后家系内混合留种。F8~F10
代, 重复 3次, 随机区组排列, 2行区、行长 5 m、
行距 1 m、株距 55 cm。本文用于作图的共有 122
个株系。
对群体的花色、叶耳色(指叶柄基部的颜
色)、茸毛色等农艺性状进行 2 年的田间鉴定。
大豆总DNA提取, 从田间取各株系嫩绿叶片,
按照SDS法提取基因组DNA (关荣霞等2003)。引
物参照大豆 “公共图谱 ” (Cregan等 1999), 根据
Soybase网站(http//www.129.186.26.94)提供的大豆
SSR序列合成引物。EST-SSR标记是通过 ‘绥农
14’的叶片构建的DNA文库得到Contig-139, 通过
比对发现该标记是与核转运因子(信号蛋白分子的
入核及出核转运)有关的功能基因。
PCR扩增反应体系为10 µL, 含1.0 µL 10×PCR
缓冲液(含 15 mmol·L-1 Mg2+)、0.75 µL dNTP (10
mmol·L-1)、0.2 µL Tag酶(2.5 U·µL-1)、0.75 µL
SSR引物、5.3 µL双蒸水、2 µL模板 DNA (20
mg·L-1)。反应在(MJ Research) PCR扩增仪 PTC-
225上进行, PCR反应程序为 94 ℃预变性 5 min,
94 ℃变性 30 s, 47 ℃退火 30 s, 72 ℃延伸 30 s, 运
行 35个循环, 最后 72 ℃延伸 10 min后于 4 ℃保
存。在扩增产物中加入 4 μL Loading缓冲液, 94
℃变性5 min, 取出后置于冰水混合物中迅速冷却。
扩增产物用 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胶进行分离, 银
染检测。
数据统计和遗传作图时, 将来源于亲本 ‘合丰
25’ (母本)的带型记为A, 来源于 ‘新民 6号 ’(父本)
的带型记为B, 双亲杂合带型、缺失或模糊带型记
为 0。花色、叶耳色、泥膜有 /无、茸毛色等形
态性状分离数据也按同样的原则进行归类。利用
MAPMAKER/EXP 3.0作图软件构建分子标记连锁
图谱。应用 Group命令(LOD值大于 3.0, 重组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5卷 第 4期,2009年 4月 347
小于50)进行连锁分析和分组, 连锁标记少于8个的
用 Compare命令进行优化排序、多于 8 个的用
Ripple命令进行排序, 错误检测水平设为 1%, 利用
Kosambi函数将重组率转化为遗传图距(cM)。根
据已有 Cregan等(1999)定位的 SSR标记作为锚定
标记以确定相应的连锁群。利用WinQTLCart 2.5
版本绘制连锁图谱。
实验结果
1 亲本多态性引物筛选
对 2个亲本共筛选了 600对 SSR引物, 有 192
对引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 占检测总数的 32%。
2 遗传图谱构建
用MAPMAKER/EXP 3.0软件对其中 135个
图 1 ZKS-HX大豆遗传图谱
Fig.1 Soybean ganetic map of ZKS-HX RIL
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表明, 124个 SSR标记被整
合到连锁群上, 再加上 3个形态学标记和 1个 EST
标记, 最终的连锁图谱(图 1) 含 128个标记, 分布
于 23个(其中 E、F、G 连锁群分别被分成两段)
连锁群。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为 2 348.3 cM, 标
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 18.3 cM, 每个连锁群长度的
范围是 15.1~195.9 cM, 标记数范围是 2~10个。其
中标记数最多的是LG23-O连锁群, 含10个SSR标
记; 标记数最少的连锁群是 LG16-H和 LG18-I, 各
含 2个 SSR标记。比较该图谱和公共图谱(Cregan
等 1999)的结果表明, 各个连锁群均能与之相对应,
其中 E (LG10-E和 LG11-E)、F (LG12-F和 LG13-
F)、G (LG14-G和 LG15-G)连锁群在该图谱中被
分成两段, 这是由于中间缺少标记所致。本文构建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5卷 第 4期,2009年 4月348
的遗传图谱, 与公共图谱吻合性很好的连锁群有
A1、A2、B2、E、G、I (Satt292与 Satt148位
置颠倒)、K、L (Satt418与 Satt523位置颠倒)、
M、N (Sat_084与 Satt683位置颠倒)和O, 连锁群
上的SSR标记排列顺序基本一致, 相同标记间的图
距表现相似。其他连锁群上的 SSR标记与公共图
谱排列顺序不尽相同, 如 L G 0 3 - B 1 连锁群上
Sat_149与 Sat_128、Satt332与 Satt444标记和公
共图谱比较排列位置发生颠倒, 这可能是由于染色
体发生易位或倒位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 个别
SSR标记的定位与公共图谱完全不同, 位于公共图
谱的 Satt213 (LGE)和 Satt561 (LGL), 在本文图谱
中被定位到LG05-C1连锁群, 位于公共图谱Satt353
(LGH)、Satt513 (LGL)和 Satt150 (LGM)在本文中
被定位在 LG09-D2连锁群中。
3 偏分离分析
135个 SSR标记在群体各株系中的分布分析
表明, 具有‘合丰25’基因型的平均频率为47.1%, 具
有 ‘新民 6号 ’基因型的平均频率为 52.9%。2个
亲本在群体中的分离比符合1:1的二项式分布。有
42个 SSR标记表现为偏分离(表 1), 但并没有明显
偏向于某一亲本的趋势。
4 形态标记定位
定位了 3个形态标记。控制茸毛色(Pb)的基
因定位于LG06-C2连锁群上, 与 Sat_402的遗传距
离为 39.6 cM; 控制叶耳色(Le)和花色(W)的基因定
位于LG12-F连锁群上, 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9.9
cM, 与两边的 Satt348和 Sat_240标记遗传距离分
别为 13.3 cM和 10.5 cM。
5 EST-SSR标记定位
将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
实验室以 ‘绥农 14’叶片为材料构建的 cDNA文库
开发出的与控制核转运因子有关的 EST-SSR标记
Contig-139定位于 LG14-G 连锁群上, 与标记
Sat_141的遗传距离为 20.7 cM。
表 1 不同连锁群的组成及偏分离标记比例
Table 1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linkage groups and segregation distortion percentage of markers
偏分离标记
连锁群 长度 /cM 标记数 /个 平均距离 /cM
个数 比例 /%
LG01-A1 74.0 7 10.57 2 28.6
LG02-A2 143.8 4 35.95 2 50.0
LG03-B1 69.4 6 11.56 1 16.7
LG04-B2 85.2 3 28.40 1 33.3
LG05-C1 173.5 8 21.68 6 75.0
LG06-C2 179.9 8 22.40 3 37.5
LG07-D1a 137.1 5 27.42 2 40.0
LG08-D1b 54.0 3 18.00 1 33.3
LG09-D2 178.8 9 19.70 0 0
LG10-E 33.7 2 16.85 1 50.0
LG11-E 88.2 4 22.05 1 25.0
LG12-F 47.0 6 7.83 1 16.7
LG13-F 88.2 6 14.70 3 50.0
LG14-G 48.6 4 12.15 4 100.0
LG15-G 89.8 8 11.22 3 37.5
LG16-H 15.1 2 7.55 1 50.0
LG17-I 130.9 7 18.70 2 28.5
LG18-J 21.9 2 10.95 1 50.0
LG19-K 183.4 6 30.56 0 0
LG20-L 123.1 6 20.51 1 16.7
LG21-M 135.3 6 22.55 0 0
LG22-N 49.7 6 8.28 1 16.7
LG23-O 195.9 10 19.59 5 50.0
总计 2348.3 128 18.30 42 32.8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5卷 第 4期,2009年 4月 349
讨  论
作图亲本的选择直接影响遗传图谱构建的难
易程度及应用范围。在亲本的选择上要求亲本间
有足够的DNA序列多态性, 如果缺少DNA多态性,
分离分析及连锁作图将受到限制。因此, 本文所用
的母本 ‘合丰 25’是全国种植时间最长(20多年)且
累计种植面积最大(达1.8亿亩)的栽培大豆品种, 父
本是高蛋白、结荚多的半野生大豆 ‘新民6号 ’, 它
们之间在种子蛋白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生
育期等许多重要农艺性状中都有显著差异, 我们也
定位了这些性状的 QTL。
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 杂种F1单株经自
交得到 F2后, 通过 SSD或MSD继代自交 5代便可
得到家系内纯合稳定、家系间基因型各异的 RIL
群体(Keim 1994)。本文采用此法获得的半野生大
豆与栽培大豆种间 RIL群体。由于经过多代的自
然和人工选择, 以致群体发生偏分离的可能性加
大。由于遗传搭车效应, 与影响偏分离的遗传因子
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会表现出严重的偏分离(Xu等
1997), 而且偏分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Konish等
1990)。本文结果表明, 有 32.8%的 SSR位点呈现
出偏分离(表 1), 与张德水等(1997)的报道(25%)接
近, 介于Keim等(1990)和陈庆山等(2005)报道的结
果之间(13.3%~44.72%)。在所有 23个连锁群中,
除了 LG09-D2、LG19-K、LG21-M连锁群中未发
现偏分离位点以外, 其余20个连锁群都存在偏分离
标记, 以 LG05-C1和 LG14-G连锁群上分布较多。
同时也发现大多数偏分离标记是集中成簇分布, 与
吴晓雷等(2001)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这可能是由于
其附近有影响偏分离的遗传因子与分离标记紧密连
锁造成的。在实验中还发现个别位点出现两个亲
本的杂合带型, 推测这一位点可能还没有纯合。还
发现个别位点出现了异于亲本的带型, 这可能是遗
传漂变或基因突变造成的。
本文将控制叶耳色(Le)和花色(W)基因定位在
LG-12F连锁群上的 Satt348与 Sat_240标记之间。
叶耳色与花色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9.9 cM,它们
与两边的 Satt348和 Sat_240标记间遗传距离分别
为 13.3 cM和 10.5 cM。本文的结果初步定位了控
制叶耳颜色的基因。另外, 控制花色的基因也位于
连锁群LG-12F上, 与标记Sat_240间的距离为 10.5
cM (图 1), 而刘峰等(2000)的结果表明控制花色的
基因距 Sat_039标记 11.0 cM。
控制叶耳颜色与花色基因的遗传距离较近, 这
些定位的QTL在连锁群中聚集在一起。基因成簇
分布的现象已有较多的报道, 例如大量抗病基因成
簇分布于大豆 F连锁群上的(刘峰等 2000; Kanazin
等1996; Yu 1996)。影响不同性状的基因的成簇存
在的原因, 可能是 “一因多效 ”(杨喆等 2004), 也可
能是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排列紧密, 导至了遗传加
性效应增大(Mansur等 1993)。
本文构建的图谱与其他遗传图谱的个别标记
排序不尽一致或不在同一个连锁群上, 这可能是由
于在不同的染色体区域存在大片段的同源区域(刘
峰等2000), 也可能是由于DNA重排或染色体间的
易位或倒位(刘峰等 2000)。
参考文献
陈庆山, 张忠臣, 刘春燕, 王伟权, 李文滨(2005). 应用 Charleston×
东农 594 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 SSR 大豆遗传图谱. 中国农
业科学, 38 (7): 1312~1316
关荣霞, 常汝镇, 邱丽娟(2003). 用于 SSR 分析的大豆DNA 的快
速提取. 大豆科学, 21 (1): 73~74
刘峰, 庄炳昌, 张劲松, 陈受宜(2000).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分
析. 遗传学报, 27 (11): 1018~1026
吕蓓, 张丽霞, 宛煌嵩, 肖英华, 刘丕庆, 方宣钧(2005). 用AFLP
标记饱和大豆SSR遗传连锁图. 分子植物育种, 3 (2): 163~172
宛煌嵩, 王珍, 肖英华, 吕蓓, 方宣钧(2005). 一张含有 227个 SSR
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 分子植物育种, 3 (1): 15~20
王永军, 吴晓雷, 喻德跃, 章元明, 陈受宜, 盖钧镒(2004). 重组自
交系群体的检测调整方法及其在大豆 NJRIKY群体的应用.
作物学报, 30 (5): 413~418
吴晓雷, 贺超英, 王永军, 张志永, 东方阳, 张劲松, 陈受宜, 盖钧镒
(2001).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分析. 遗传学报, 28 (11):
1051~1061
杨喆, 关荣霞, 王跃强, 刘章雄, 常汝镇, 王曙明, 邱丽娟(2004). 大
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若干农艺性状的 QTL定位分析. 植物
遗传资源学报, 5 (4): 309~314
张德水, 董伟, 惠东威, 陈受宜, 庄炳昌(1997). 用栽培大豆与半野
生大豆间的杂种 F2 群体构建基因组分子标记连锁框架图. 科
学通报, 42 (12): 1326~1330
Akkaya MS, Shoemaker RC, Specht JE, Bhagwat AA, Cregan PB
(1995). Integration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 DNA markers
into a soybean linkage map. Crop Sci, 35: 1439~1445
Apuya NR, Frazier BL, Keim P, Roth JE, Lark KG (1988).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as genetic mak-
er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ill. Theor Appl Genet,
75: 889~901
Arumuganathan K, Earle ED (1991). Nuclear DNA content of
some important plant species. Plant Mol Biol Rep, 9: 208~218
Cregan PB, Jarivk T, Bush AL, Shoemaker RC, Lark KG, Kahler
AL, Kaya N, VanToai TT, Lohnes DG, Chung J et al (1999).
An integrated genetic linkage map of the soybean genome.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5卷 第 4期,2009年 4月350
Crop Sci, 39 (5): 1464~1490
Kanazin V, Marek LF, Shoemaker RC (1996). Resistance gene
analogs are conserved and clustered in soybea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3: 11746~11750
Keim P, Beavis WD, Schupp JM, Baltazar BM, Mansur BM, Free-
stone RE, Vahedian M, Webb DM (1994). RFLP analysis of
soybean breeding populations: I. genetic structure differ-
ences due to inbreeding methods. Crop Sci, 34: 55~61
Keim P, Diers BW, Olson TC, Shoemaker RC (1990). RFLP
mapping in soybean: association between marker loci and
variation in quantitative traits. Genetics, 126: 735~742
Keim P, Schupp JM, Travis SE, Clayton K, Zhu T, Shi L, Ferreira
A, Webb DM (1997). A high-density soybean genetic map
based on AFLP markers. Crop Sci, 37: 537~543
Konishi T, Abe K, Matsuura S, Yano Y (1990). Drstorter segrega-
tion of the esterase isozyme genotypes in barley (Horrdeum
vulgare L.). Jpn J Genet, 65: 411~416
Lark KG, Weisemann JM, Matthews BF, Palmer R, Chase K,
Macalma T (1993). A genetic map of soybean (Clycine max
L.) using an intraspecific cross of two cultivars: ‘Minosy’ and
‘Noir 1’. Theor Appl Genet, 86: 901~906
Lee SH, Bailey MA, Mian MA R, Carter TE, Ashley DA, Hussey
RS, Parrott WA, Boerma HR (1996).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soybean plant height, lodging and maturity
across locations. Crop Sci, 36: 728~735
Mansur LM, Orf J, Lark KG (1993). Determining the linkage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to RFLP makers using extreme phe-
notypes of recombinant inbreds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Theor Appl Genet, 86: 914~918
Mansur LM, Orf JH, Chase K, Jarvik T, Cregan PB, Lark KG
(1996). Genetic mapping of agronomic traits using recom-
binant inbred lines of soybean. Crop Sci, 36: 1327~1336
Shoemaker RC, Olson TC (1993). Molecular linkage map of
soybean (glyxine max L.Merr.). In: O’Brien SJ (ed). Genetic
Maps Locus Maps of Complex Genomes.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6139~6148
Shoemaker RC, Polzin K, Labate J, Specht J, Brummer EC, Olson
T, Young N, Concibido V, Wilcox J, Tamulonis JP et al
(1996). Genome duplication in soybean (Glycine subgenus
soja). Genetics, 144: 329~338
Shoemaker RC, Specht JE (1995). Integration of the soybean
molecular and classical genetic linkage groups. Crop Sci, 35:
436~446
Song QJ, Marek LF, Shoemaker RC, Lark KG, Concibido VC,
Delannay X, Specht JE, Cregan PB (2004). A new integrated
genetic linkage map of the soybean. Theor Appl Genet, 109
(1): 122~128
Xu SJ, Singh RJ, Hymowitz T (1997). Establishment of a cytoge-
netic map of soybean: progress and prospective. Soybean
genetics newsletter, 24: 121~122
Yu YG, Buss GR, Saghai Maroof MA (1996). Isolation of a
superfamily of candidate disease-resistance genes in soybean
based on a conserved nucleotide-binding sit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3: 11751~11756
Zhang WK, Wang YJ, Luo GZ, Zhang JS, He CY, Wu XL, Gai JY,
Chen SY (2004). QTL mapping of ten agronomic traits on
the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genetic map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ST markers. Theor Appl Genet, 108:
113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