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羽叶薰衣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6期,2007年 12月 1141
收稿 2007-09-13 修定  2007-10-19
资助 广东省天河科技项目(04 5C01 3)。
* 通讯作者(E-mail:Lia ojp@scib .ac.cn)。
羽叶薰衣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黄珊珊 1,2,廖景平 1,*,曾宋君 1,陈之林 1
1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Lavandula pinnata L.
HUANG Shan-Shan1,2, LIAO Jing-Ping1,*, ZENG Song-Jun1, CHEN Zhi-Lin1
1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1 植物名称 羽叶薰衣草(Lavandula pinnata L.)。
2 材料类别 茎尖或腋芽的茎段。
3 培养条件 不定芽诱导和增殖培养基:(1) MS+6-
BA 0.5 mg·L-1 (单位下同);(2) MS+6-BA 1.0。生根
培养基:(3) MS+NAA 0.2+0.1%的活性碳;(4)
1/2MS+IBA 0.2+0.1%的活性碳。以上培养基均加
入 3%的蔗糖和 0.6%的琼脂,pH 5.8。培养温
度 25~28 ℃,光照强度 27~36 µmol·m-2·s-1,光照
时间 12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 将1~2 cm的茎尖或带节
茎段装入干燥、无菌的消毒瓶中,在超净工作台
上,先在 70% 的乙醇中浸泡 10 s,然后用无菌
水冲洗 2~3次,再用 0.1% HgCl2消毒 10 min,无
菌水冲洗 3~4次,接种于增殖培养基(1)和(2)上。
接种约 15 d后,在培养基(1)上形成大量的丛生
芽,约 30 d后在相同的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
丛生芽增殖系数为 4~5;接种在培养基(2)上的外
植体能产生更多的芽,但在幼苗基部形成白色松
脆的愈伤组织,并易玻璃化。由此可见,羽叶
薰衣草组织培养过程中对激素特别敏感,很容易
形成玻璃化苗,而相对较高浓度的6-BA对愈伤组
织的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2 生根培养 将高 3~5 cm、生长健壮的无根苗
接种到生根培养基(3)和(4)上诱导生根。15~20 d
后苗的基部开始长根(图 1),但培养基(3)上的生
根率仅为 30%,根系细长,而培养基(4)的生根
率达 9 0 %,根系较粗,每苗约 5 条根。
4.3 试管苗的移栽 移栽前打开试管苗瓶盖,置于
室温下炼苗 1 周,取出苗,洗净培养基,选择
阴天傍晚的时候,种植于排水良好、经 0.1%多
菌灵灭菌后的土壤中,保温、保湿,1~2星期内
避免强光直射,喷雾浇灌,直到长出新根为止。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小苗成活率达 70%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羽叶薰衣草为唇形科薰衣草属多年
生亚灌木,原产于加纳利岛。20 世纪 60 年代,
我国开始引种,现已在河南、陕西、新疆等地
建立了生产基地。薰衣草是芳香植物,从鲜花中
可提取芳香油用于制造香皂、花露水、清凉油等
化工产品;还可以治疗神经性心跳、气胀,具
有镇静、驱风、缓解压力等功效;花可制成花
茶,也适于庭院美化、花坛美化或盆栽,具有
很大的商业价值。羽叶薰衣草较其他薰衣草品种
更耐热,现已在我国南方得到广泛种植。迄今为
止,已有一些薰衣草属植物的组织培养获得成功
(廖苏梅等 2004;倪苏和刘帆 2005),但未见羽
叶薰衣草组织培养成功的报道。
参考文献
廖苏梅, 周巍, 徐程(2004). 薰衣草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40 (3): 336
倪苏, 刘帆(2005). 薰衣草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
通讯, 41 (4): 500
图 1 羽叶薰衣草幼苗在生根培养基中开始长根(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