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石香薷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 689
石香薷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蒋红梅1,2 卢向阳2,* 徐向丽2 方俊2 葛冰2
湖南农业大学1理学院, 2生化与发酵工程实验室,长沙410128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Mosla chinensis Maxim.
JIANG Hong-Mei1,2, LU Xiang-Yang2,*, XU Xiang-Li2, FANG Jun2, GE Bing2
1College of Science, 2Laboratory of Biochemistry &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收稿 2006-02-20 修定  2006-04-17
资助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04B030)和湖南农业大学后
备人才团队项目(04TD04)。
*通讯作者(E-mail: jianghongmei730423@yahoo.com.cn,
Tel: 0731-4635292)。
1 植物名称 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又
名青香薷、细叶香薷、小香葇、华荠苎。
2 材料类别 带腋芽茎段。
3 培养条件 参照何碧栋等(2004)条件。启动培养
基:(1)愈伤组织发生型丛生苗,MS+6-BA 0.5~
1.0 mg·L-1 (单位下同)+IBA 0.5~1.0;(2)腋芽发生
型,MS+6-BA 0.5~1.0+NAA 0.5~1.0。有效苗诱
导培养基:(3) MS+6-BA 0.5+IBA 0.1+GA3 0.5~1.0。
生根培养基:(4) 1/2MS+IBA 2.0。以上培养基均
含3% 蔗糖、0.7%~0.8% 琼脂,pH 5.8~6.0,培
养温度(27±1)℃,光强30 mmol·m-2·s-1,光照时间
10~12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在晴天选取幼嫩枝条,剪取
约4~5 cm 带腋芽茎段,自来水冲洗0.5~1 h 后,
75% 的酒精浸泡约30~50 s,转入 0.1% 升汞溶液
中灭菌10 min,无菌水冲洗5~6次,切去展开的
叶片,取1.5 cm左右带2个腋芽的茎段接种到启
动培养基(1)和(2)上。
4.2 有效苗诱导培养 带腋芽茎段接种在启动培养
基(1)上,10 d 后腋芽开始萌动,同时茎段切口
处开始膨大。20~30 d 后出现丛生芽(1~8 个新
芽),可长至1.5~2.0 cm。连续观察的结果显示:
石香薷丛生苗的诱导是在茎段基部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表面为绿色致密颗粒。愈伤组织表面逐
步分化出芽,并进一步形成丛生苗。此繁殖系数
很高,生长较快,一代可长至 1.5~2 cm,但苗
纤细,待芽长至2 cm 时将其转至培养基(3)中继
续培养,可诱导成有效苗。带腋芽茎段接种在启
动培养基(2)上,15 d 后腋芽开始萌动,是由腋
芽直接萌发而形成芽,认为是腋芽发生型。这种
类型增殖倍数较低(1~3 倍),但小苗粗壮,叶片
大小适中,可以直接获得较多的有效苗。故生产
上可依据快繁或移栽来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
4.3 诱导生根及移栽 将高3 cm以上的苗切下,分
别置于培养基(4)上培养,10 d 可生根。平均生
根率为 100%,须状根。苗长出新根 15 d 后打开
瓶盖放置 2~3 d,放入营养钵中炼苗,第 1 次浇
足水,下部用培养皿放置适量水,将营养钵放
入,每3 d 喷 MS 稀释液1 次,炼苗7~15 d,后
移栽,成活率为 1 0 0 % 。
5 意义与进展 石香薷是唇形科石荠苎属一年生草
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材。石香薷挥发油对
脑膜炎球菌、伤寒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
肺炎杆菌等多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具有
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提高机体防御机能
等作用(刘静等1996; 吴廷楷等1992)。石香薷在
病虫害防治,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
对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
代才有少量报道。本文建立起来的离体培养再生
体系具有稳定性好、繁殖周期短等特点,对石香
薷药材资源的保存、品质改良以及生产中的快繁
等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石香薷的组织培养及其无
性繁殖体系的建立尚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何碧栋, 林碧英, 林义章(2004). 费菜的离体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
学通讯, 40 (6): 715
刘静, 黄鹤, 陈殊(1996). 石香薷挥发油抑菌和免疫应答作用. 中
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5 (4): 52~54
吴廷楷, 周永录, 周世清(1992). 四种香薷挥发油药理作用比较研
究. 中药材, 15 (8):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