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脯氨酸测定方法的改进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3期,2005年6月 355
脯氨酸测定方法的改进
职明星* 李秀菊
河南科技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3
Improvement on the Method for Measuring Proline Content
ZHI Ming-Xing*, LI Xiu-J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China
提要 25 mg·mL-1 的酸性茚三酮溶液至少可以保存35 d,它与同体积脯氨酸充分反应的最大浓度为156 mg·mL-1,当样品提
取液的浓度大于 100 mg·mL-1 时,需适当稀释。酸性茚三酮与脯氨酸充分显色的时间至少 30 min 沸水浴。
关键词 脯氨酸; 酸性茚三酮; 测定方法
收稿 2004-11-11 修定   2005-03-14
资助 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2001513)。
*E-mail: sxhzmx@hist.edu.cn, Tel: 0373-3040483
测定植物脯氨酸含量一般多采用酸性茚三酮
显色法。已有文献表明,酸性茚三酮在 4℃低温
避光处可以稳定保存 1~3 d[1~10],因此需随用随
配,很不方便。另外,不同实验指导书中测定
的样品提取液和酸性茚三酮在沸水浴中加热时间也
不一样。通常认为,当脯氨酸的含量在10 mg·mL-1
以下,同时显色液中茚三酮的浓度要达到 1 0
mg ·mL -1 时才能保证脯氨酸充分反应[11]。为此,
我们对酸性茚三酮显色测定脯氨酸的方法作了一些
改 进 。
实验方法
1 溶液的配制与保存
配制25 mg·mL-1 酸性茚三酮溶液时,称取茚
三酮5.0 g,放入500 mL的烧杯中,加入120 mL
的冰醋酸和80 mL的6 mol·L-1磷酸,于70℃的水
浴锅中加热溶解。
配制脯氨酸标定溶液时,称取0.050 g 脯氨
酸,配成100 mg·mL-1 溶液 500 mL。取部分溶液
稀释 1 倍,得到 50 mg·mL-1 的脯氨酸溶液。
2 显色时间的测定
分别取浓度为50 和 100 mg·mL-1 的脯氨酸溶
液各2 mL,放入50 mL的试管中。再加25 mg·mL-1
酸性茚三酮 2 mL 和冰醋酸 2 mL,混匀后放入水
浴锅中煮沸,每隔5 min后重复1次,共计10组。
最后一组试管煮沸 5 min 后,取出全部试管,在
常温下冷却后加 20 mL 的甲苯,充分振荡萃取静
置后,用756分光光度计测定520 nm(最大吸收峰)
处的光密度。重复 4 次。
根据脯氨酸与酸性茚三酮反应产物与其含量
的多少成正比的关系,从煮沸时间最短的开始,
对两种不同浓度溶液(50 和100 mg·mL-1的脯氨酸)
反应生成物的测定值(OD 值)进行连续的相关分
析,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3 脯氨酸溶液与同体积25 mg·mL-1的酸性茚三酮
充分反应的最大浓度的测定
取4 mL 的 20 000 mg·mL-1 脯氨酸溶液,用2
倍稀释法依次稀释至浓度为2.44 mg·mL-1,再分别
加入2 mL 的 25 mg·mL-1 酸性茚三酮和2 mL冰醋
酸混匀,然后放入水浴锅中煮沸 30 min 充分显
色。取出冷却后加入 20 mL 甲苯萃取。用 756 分
光光度计测定 520 nm 处的光密度。重复 4 次。
确定脯氨酸最大浓度时,先根据测定值做出
脯氨酸和 O D 值关系的实测图。从理论上来讲,
OD值的大小和脯氨酸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成
直线关系,当脯氨酸含量很高时,茚三酮反应完
毕,反应曲线会变成一条与 X 轴平行的直线,即
OD 达到一个稳定值,最大值就是在该稳定点对
应的脯氨酸含量。用 SPSS 统计软件,做出线性
回归模拟直线方程,但是并不能找到该稳定值。
因为该反应属于有机反应,当茚三酮含量低于一
定值时,并不能按固定的比例进行反应,所以最
大值应在实测值近似直线段。为了准确找到这一
最大值,我们依据试验设计时脯氨酸含量呈二倍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3期,2005年6月356
法增加,O D 值相应也呈二倍关系,做出 O D 值
之间的倍数值,并计算其与 2 之间的差异显著
性。另外,计算每递增一组脯氨酸和 OD 值的相
关系数,验证浓度的最大值。
4 酸性茚三酮溶液保存时间的测定
按照上述方法每隔5 d配制25 mg·mL-1 200 mL
的酸性茚三酮溶液,并将其均分到100 mL的试剂
瓶中,分别放在 4 和 -20℃的冰箱中待用。连续
配置 8 次,最后一次配制后的第 2 天进行测定。
从每次配制的25 mg·mL-1 酸性茚三酮溶液中
各取 2 mL 加到 50 mL 的试管中,分两组,再分
别加入2 mL 冰醋酸 +2mL 的 50 mg·mL-1 脯氨酸溶
液和2 mL 冰醋酸 +2 mL 的 100 mg·mL-1 脯氨酸溶
液,混匀后放入水浴锅中煮沸30 min 充分显色。
取出冷却后,加 20 mL 甲苯,充分振荡萃取。用
756 分光光度计测定520 nm 处的光密度变化。
实验结果
1 显色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由图 1 可知,在沸水浴煮沸的初期,50 和
100 mg·mL-1的脯氨酸溶液的OD值均随显色时间的
增加而逐渐增大,30 min左右达到相对稳定的值,
说明测定脯氨酸的显色时间达到30 min以上即可。
两个溶液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说明两者的变
化趋势相似。这与张殿忠等[11]的结果基本相似。
2 酸性茚三酮与脯氨酸反应的关系
现有的实验指导书中,制作标准曲线设定的
脯氨酸浓度一般为 6~25 mg·mL-1,这一浓度范围
内的 OD 值依然较低[11],而且都没有明确指出 25
mg·mL-1 的酸性茚三酮溶液与同体积的脯氨酸充分
反应的最大浓度是多少。一般来说,随着脯氨酸
浓度的增大,反应产物也应同比例增大,脯氨酸
浓度达到最大值后,反应产物即由于茚三酮不足
而无法继续生成红色产物,以致红色产物的 O D
值不再随脯氨酸浓度的增加而等比例增大。我们
按照浓度加倍法依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增加脯氨酸
含量,分别与同体积的25 mg·mL-1 的酸性茚三酮
溶液反应,测定反应产物的 OD 值时,发现脯氨
酸的浓度小于156.25 mg·mL-1时,脯氨酸的浓度增
大 1 倍,OD 值也增大 1 倍,相关系数均在 0.99
以上(表 1 )。可见,脯氨酸的浓度在 1 5 6 . 2 5
mg·mL-1 以下时,同体积的25 mg·mL-1 酸性茚三酮
可与之充分反应。
3 酸性茚三酮溶液保存时间与贮藏温度的关系
由图 2 可见,在 4 和 -20℃暗条件下保存 0~
35 d的酸性茚三酮溶液,均能与同体积浓度分别
为50 和 100 mg·mL-1 的脯氨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
O D 值之间保持一个稳定值,而且浓度为 1 0 0
mg·mL-1 脯氨酸的OD 值是浓度为50 mg·mL-1 脯氨
酸的OD值的 2倍。这说明在 -20 和 4℃暗条件下
的酸性茚三酮至少可以保存35 d。这比现有方法
中采用4℃下暗条件保存2~3 d延长了 30 d [1,2],
这样测定更加准确和方便。另外,-20 和 4℃的
图1 显色时间与OD值的关系
表1 不同浓度脯氨酸及其与同体积25 mg·mL-1的酸性
茚三酮反应产物的 OD 值的关系
脯氨酸溶液 OD520 OD值2n/n 相关系数 浓度/mg·mL-1
0 0
2.44 0.018 1
4.88 0.036 2.042 0.999
9.77 0.073 2.008 0.999
19.53 0.149 2.045 0.998
39.06 0.311 2.093 0.999
78.13 0.642 2.066 0.999
156.25 1.260 1.963 0.999
312.50 2.250 1.786** 0.998
625.00 3.720 1.653** 0.993
1 250.00 6.075 1.633** 0.989
2 500.00 8.820 1.452** 0.976
5 000.00 10.890 1.235** 0.941
10 000.00 10.740 0.986** 0.849
20 000.00 10.758 1.002** 0.758
  OD520 值为 4 次重复的平均值;OD 值 2n/n 为两个相邻浓度
脯氨酸显色产物的 O D 值的比值,其理论值为 2 。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1卷 第3期,2005年6月 357
贮藏条件对试剂没有明显的影响。
讨  论
由于我们的实验仅做到保存35 d,此后是否
还可以继续使用尚需进一步探讨。但一般情况
下,用脯氨酸测定抗逆性的实验,1 个月时间就
能满足实验要求。
为了更准确测定脯氨酸含量,保证反应液中
有充足的酸性茚三酮,当样品提取液中脯氨酸浓
度大于100 mg·mL-1时,建议样品提取液作适当稀
释后测定。如果产物中出现悬浮物时,应考虑样
图2 酸性茚三酮保存时间与贮藏温度对OD值的影响
品提取液的稀释或者增加甲苯的使用量。但增加
甲苯使用量时需要增加萃取时间和振荡次数,而
且这也仅局限于呈现极少量悬浮物时。反之,如
果样品提取液中脯氨酸含量较低和产物较少时,
要适当减少甲苯的使用量,使测得的 OD 值尽可
能保持在理想的范围内。
此外,所用试剂中的脯氨酸为白色结晶或者
白色结晶性粉末,茚三酮为白色或浅黄结晶性粉
末。如果出现结块或变色时,应注意其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晓峰, 朱才. 小麦叶中脯氨酸测定方法的研究. 生物技术,
1997, (1): 40~42
2 刘友良. 植物水分逆境生理.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84~89
3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 现
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03
4 邹琦.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指导.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96~97
5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0.258~260
6 张志良.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259~260
7 白宝璋. 植物生理学测试技术.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3.156~157
8 汪沛洪.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6.55~56
9 王韶唐.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7.148~149
10 龚富生, 张嘉宝. 植物生理学实验.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5.256~259
11 张殿忠, 汪沛洪, 赵会贤. 测定小麦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
方法.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0,(4):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