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oxic and feeding behavioral effects of L-arabinose on Bemisia tabaci biotypes B and Q

L-阿拉伯糖对B型和Q型烟粉虱毒性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全 文 :植物保护学报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2016, 43(1): 111 - 116 DOI: 10􀆰 13802 / j. cnki. zwbhxb. 2016􀆰 01􀆰 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1776)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fmyan@ henau. edu. cn
收稿日期: 2015 - 09 - 05
L⁃阿拉伯糖对 B型和 Q型烟粉虱毒性
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黄翠虹1   王雪丽2   李静静2   闫凤鸣2∗
(1.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广州 528333; 2.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郑州 450002)
摘要: 为明确 L⁃阿拉伯糖对 B型和 Q型烟粉虱毒性及其取食行为的影响,调查了饲喂含有 L⁃阿拉
伯糖人工饲料后烟粉虱的死亡率,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记录其取食行为,并观察了饲喂后其在
人工饲料膜上的刺孔数量及直径。 结果表明,B型和 Q 型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均随 L⁃阿拉伯糖浓
度及饲喂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 3 种浓度下,B 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 Q 型烟粉虱;在
5% 、10%浓度下,Q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分别在第 5 天和第 3 天达 100% ,B 型烟粉虱分别在第 3
天和第 2 天达到 100% ;5% L⁃阿拉伯糖对 B型烟粉虱取食行为影响比 Q型大;在 5%浓度下,B 型
和 Q型烟粉虱在膜上的刺孔数量总体少于对照组。 研究表明,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具有杀虫活性,
且对 B型和 Q型烟粉虱的毒性效果不同。
关键词: L⁃阿拉伯糖; 烟粉虱; 毒性; 取食行为; 刺孔
Toxic and feeding behavioral effects of L⁃arabinose on
Bemisia tabaci biotypes B and Q
Huang Cuihong1   Wang Xueli2   Li Jingjing2   Yan Fengming2∗
(1. Medical Department, Shunde Ploytechic Institute, Guangzhou 528333,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Hen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oxic and feeding behavioral effects of L⁃arabinose on Bemisia tabaci
biotypes B and Q, the mortality of B. tabaci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artificial diet with L⁃arabinose,
the feeding behaviors of B. tabaci adults were recorded by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 technique,
and the numbers and sizes of piercing holes on the artificial diet membrane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cted mortality of B. tabaci biotypes B and Q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arabinose
concentration or feeding time. The corrected mortality of B. tabaci biotype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iotype Q under three concentrations. Under 10% and 5% concentrations, the corrected mortality of B.
tabaci biotype Q reached to 100% on the 3rd and the 5th days, and biotype B reached to 100% on the
2nd and 3rd days. The effects of 5% L⁃arabinose on the feeding behaviors of B. tabaci biotype B was
stronger than biotype Q. Under 5% concentration, piercing hole numbers of biotypes B and Q 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 L⁃arabinose had insecticidal toxicity to B. tabaci, and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biotypes
B and Q.
Key words: L⁃arabinose; Bemisia tabaci; toxicity; feeding behavior; piercing hole
    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属半翅目
Hemiptera胸喙亚目 Sternorrhyncha 粉虱科 Aleyrodi⁃
dae,为多食性刺吸式昆虫,寄主范围广、抗药性强,
严重为害农作物、蔬菜、花卉、绿化植物等。 烟粉虱
是 1 种由多个生物型组成的物种复合体,广泛分布
于全球(Sun et al. ,2010;de Barro et al. ,2011;Liu et
al. ,2012),其中 B型和 Q型烟粉虱是我国分布最广
泛、为害最严重的入侵生物型。 烟粉虱的寄主植物
超过 600 种,主要通过刺吸植物汁液 ( Schuster et
al. ,1990)、传播植物病毒 ( Jones,2003)等方式为
害,其中传播病毒病为害最严重 ( Polston et al. ,
2014)。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控烟粉虱的主要方
法,长期使用药剂易使烟粉虱产生抗药性,且对人畜
及环境危害较大 (邓业成等,2004; Yuan et al. ,
2012),因此,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防治方法刻不
容缓。
L⁃阿拉伯糖(L⁃arabinose)在自然界中通常与其
它单糖结合以杂多糖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秦
海敏等,2006)。 关于糖类在害虫防治方面的研究
报道较少,Hu et al. (2010)报道 L⁃阿拉伯糖对烟粉
虱 2、3、4 龄若虫及成虫的存活率有抑制作用,对消
化酶 α⁃葡萄糖苷酶、海藻糖合酶及烟粉虱内共生菌
的活性无影响,但可以显著减少蔗糖、蛋氨酸、菊粉
的吸收以及 CO2 和蜜露的产生;Neal et al. (1994)
证明了茄科植物产生的糖酯对一些园艺害虫有生物
活性;Stranghellini et al. (2005)则利用糖酯防治蜜
蜂的寄生螨。
糖类物质用于防治虫害是植保绿色防控的新视
角,由于 L⁃阿拉伯糖具有防控烟粉虱方面的潜在利
用价值而且对人畜安全,因此,阐明其毒性机理和作
用方式对其开发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膜饲喂技术
是研究刺吸式昆虫对生物活性物质反应的基本方
法,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
是研究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植
物抗性机理等的技术方法 (汤清波等,2011),而
EPG技术结合液体人工饲料可研究生物活性物质
对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的影响(李晓敏等,2013)。
目前,采用膜饲喂技术结合 EPG技术研究 L⁃阿
拉伯糖对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尚未有报道。 本研
究利用人工饲料、EPG 技术探讨了烟粉虱取食 L⁃阿
拉伯糖后的取食行为情况以及其对烟粉虱的毒性,
并比较了该糖对 B 型和 Q型烟粉虱影响的差异,以
期为利用 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进行安全绿色防控
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昆虫及烟草:烟粉虱成虫采自河南农业大
学科教园区,于饲养笼中在烟草 Nicotiana tabacum
植株上饲养多代,饲养条件为温度 28 ± 0􀆰 5℃、相对
湿度(75 ± 5)% 、光周期 L 16 h ∶ D 8 h,通过 mtDNA
COI 分子标记的方法鉴定 B型和 Q 型烟粉虱(潘慧
鹏等,2010);供试烟草品种为中烟 100,采自豫西卢
氏烟草良种繁殖基地。
试剂及仪器:蔗糖,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
司;L⁃阿拉伯糖,美国 Sigma 公司;牛血清蛋白,瑞士
Roche公司。 Giga⁃4 型直流刺吸电位仪、金丝(直径
10 μm),荷兰瓦赫宁根大学;VH⁃S30K 型超景深三
维显微镜,日本 KEYENCE 公司产品; PM⁃996 型
Parafilm封口膜(厚度 127 μm),美国 Bemis公司。
1􀆰 2 方法
1􀆰 2􀆰 1 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死亡率的影响
将蔗糖、L⁃阿拉伯糖、牛血清蛋白与 TE(pH =
7􀆰 41、10 mmol / L TrisHCl、1 mmol / L EDTA)按质量
比混合成蔗糖浓度为 15%的人工饲料,其中牛血清
蛋白为 1% ,L⁃阿拉伯糖浓度分别为 1% 、5% 、10% 。
用一端开口的 50 mL 离心管与纱布、离心管盖
制成小型饲养室,在空心离心管盖上覆上经拉伸的
双层 Parafilm膜(厚度 10 μm),膜间分别加入 1% 、
5% 、10% 的 L⁃阿拉伯糖溶液 400 μL,每个膜间加入
1 种浓度,四周压紧,形成液体饲料囊。 每个饲养室
分别放入刚羽化 2 d内的 B型或 Q型烟粉虱成虫约
100 头。 用 3 种不同浓度的 L⁃阿拉伯糖液体饲料囊
分别饲喂 2 种烟粉虱,每天更换新的饲料,记录饲喂
后 7 d中每天烟粉虱的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及校
正死亡率,每处理重复 3 次。 以饲喂不加 L⁃阿拉伯
糖溶液作对照(CK)。 死亡率:P1 = K / N × 100% ,式
中 P1 为处理死亡率,K 为死亡虫数,N 为处理总虫
数;校正死亡率:P2 = (P1 - P0) / (1 - P0) × 100% ,
式中 P2 为校正死亡率,P1 为处理死亡率,P0 为空白
对照死亡率。
1􀆰 2􀆰 2 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人工饲料采用 10%的蔗糖加 5%的 L⁃阿拉伯
糖,以 10%的蔗糖作为对照(CK);选用刚羽化 2 d
内的 1 头烟粉虱成虫作为试虫放在圆柱形容器中
(高 8􀆰 7 cm,直径 2􀆰 7 cm),一端覆盖双层 Parafilm
膜,膜间加入 5% L⁃阿拉伯糖溶液 400 μL,四周压
紧,使之形成液体饲料囊。 将 5 ~ 8 cm 长的铜丝的
211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
一端浸入饲料囊的液体中,另一端连接到 EPG电路
系统,作为输入电极。 按照汤清波等(2011)方法将
1􀆰 5 ~ 3 cm的金丝(直径 10 μm)用导电银胶粘连到
烟粉虱成虫的前胸背板上,对粘连金丝的烟粉虱进
行 20 min饥饿处理,随后将昆虫电极接入 EPG 装
置,将烟粉虱放置在人工饲料膜上开始记录,连续记
录 6 h,每处理选取 B型和 Q型烟粉虱各 20 头。
烟粉虱在人工饲料上 EPG 波形的识别参照
Joost et al. (2006)和 Sprawka & Goławska(2010)的
方法。 np波(non⁃probing 或 non⁃penetration)表示昆
虫的口针尚未刺穿液体饲料膜,基本是 1 条直线;路
径波(pathway waveforms)表示昆虫在吸食之前的刺
探行为,代表口针刺破囊膜、鞘唾液分泌及逐渐凝
固、水溶性唾液分泌等行为,本试验以 C 波表示;E1
波表示在吸食汁液前水溶性唾液的分泌行为;E2 波
表示昆虫吸食液体的行为,E2 > 10 min 则指持续取
食 10 min以上昆虫对汁液接受的程度;E 波表示昆
虫吸食汁液的整个过程。 本试验所选择的液体饲料
上 EPG指标如 C 波次数、C 波总持续时间等参考李
晓敏(2013)方法并稍作改进。
1􀆰 2􀆰 3 人工饲料膜上刺孔直径和数量的测定
EPG记录烟粉虱取食行为 6 h 后,取下 5%的
L⁃阿拉伯糖溶液和对照组(CK)的人工饲料膜,在超
景深三维显微镜下测量并记录 Parafilm膜上 B 型和
Q型烟粉虱刺穿的每孔直径及孔洞数,每孔直径大
小参照 Jahan et al. (2014)标准进行分级,将孔洞分
为小孔(直径 < 10 μm)、中孔(10 ~ 20 μm)、大孔
(直径 > 20 μm),以此判断昆虫对饲料的喜好程度,
孔洞直径越大则烟粉虱口针刺探进去的越深,表明
越喜好该食物,随着烟粉虱口针刺入人工饲料囊膜
深度的不同,膜上会出现大小不同的孔洞。
1􀆰 3 数据分析
利用 SPSS 21􀆰 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LSD法对不同浓度 L⁃阿拉伯糖的校正死亡率和 EPG
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的 t 测验对
B型和 Q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及 5% L⁃阿拉伯糖处理
与对照间的刺孔数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 1 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死亡率的影响
B型和 Q 型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均随 L⁃阿拉
伯糖浓度及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B 型烟粉虱校
正死亡率在相同取食时间不同 L⁃阿拉伯糖浓度下
均存在差异,在 10% L⁃阿拉伯糖浓度下的校正死亡
率均显著高于 1%浓度;除第 1 天外,在 5%浓度下
的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 1%浓度;在第 5 ~ 7 天,
5% 、10%浓度下校正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图 1⁃
A)。 在 5% 、10% L⁃阿拉伯糖浓度下 Q 型烟粉虱的
校正死亡率均高于 1%浓度;除第 1 天外,在 5% 、
10%浓度间校正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图 1⁃B)。
图 1 饲喂不同浓度 L⁃阿拉伯糖后 B型和 Q型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
Fig. 1 Corrected mortality of Bemisia tabaci biotypes B and Q fed on L⁃arabinose
A: Q型烟粉虱; B: B型烟粉虱。 图中数据为平均数 ±标准误。 不同字母表示经 LSD法检验在 P < 0􀆰 05 水平差异显
著。 A: B. tabaci biotype Q; B: B. tabaci biotype B. Data are mean ± SE. 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5 level by LSD test.
 
    在 1% L⁃阿拉伯糖浓度下,B 型和 Q 型烟粉虱
间的校正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均在 10% ~ 20%之
间,前 2 d二者死亡率均很低(图 2⁃A);在 5%浓度
下,前 4 d B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 Q 型
烟粉虱,B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在第 3 天达 100% ,
而 Q型烟粉虱在第 5 天达 100% (图 2⁃B);在 10%
3111 期 黄翠虹等: L⁃阿拉伯糖对 B型和 Q型烟粉虱毒性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浓度下,前 2 d B 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 Q
型烟粉虱, B 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在第 1 天为
97􀆰 18% ,第 2 天达 100% ,而 Q 型烟粉虱在第 3 天
达 100% (图 2⁃C)。 在 5%和 10%浓度下,B型烟粉
虱的校正死亡率比 Q 型更快达到 100% ,说明 B 型
烟粉虱较 Q型对 L⁃阿拉伯糖更敏感。
图 2 饲喂不同浓度 L⁃阿拉伯糖后 B型和 Q型
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比较
Fig. 2 Comparison of corrected mortality of biotypes B and Q
of Bemisia tabaci fed with L⁃arabinose
A: 1% L⁃阿拉伯糖; B: 5% L⁃阿拉伯糖; C: 10%
L⁃阿拉伯糖。 图中数据为平均数 ±标准误。 ∗、∗∗表示
经 t测验在 P < 0􀆰 05 和 P < 0􀆰 01 水平差异显著。 A: 1%
L⁃arabinose; B: 5% L⁃arabinose; C: 10% L⁃arabinose.
Data are mean ± SE. ∗, ∗∗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5 and P < 0􀆰 01 levels by t test.
 
2􀆰 2 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利用 EPG技术选择 12 个指标评价了烟粉虱的
取食行为,结果显示,5% L⁃阿拉伯糖对 B 型烟粉虱
的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对 Q型烟粉虱 E2 > 10 min
次数及持续取食时间有显著影响。 在 6 h 记录时间
内,B型烟粉虱的 C波总持续时间为 211􀆰 98 min,比
Q型烟粉虱长;B 型烟粉虱的 E1 波总时间为 13􀆰 73
min,而 Q型烟粉虱仅为 3􀆰 75 min,表明 B 型烟粉虱
更不适应 L⁃阿拉伯糖;Q型烟粉虱的 E2 > 10 min 次
数为 1􀆰 17、持续取食时间为 25􀆰 25 min,均显著高于
B型烟粉虱,B型烟粉虱的 E2 > 10 min 次数与持续
取食时间分别为 0􀆰 29、4􀆰 71 min,表明 5% L⁃阿拉伯
糖对 B型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比 Q型大(表 1)。
2􀆰 3 人工饲料膜上刺孔数量
在 EPG记录后统计饲料膜上刺孔数量,结果显
示,在 5% L⁃阿拉伯糖浓度下,B型、Q型烟粉虱小孔
的数量均高于中孔和大孔,说明烟粉虱口针刺入饲
料囊膜的深度较浅;在 5% L⁃阿拉伯糖浓度下,B 型、
Q型烟粉虱小孔、中孔、大孔的数量均与对照组间无
显著差异。 在 5%浓度下,除 Q 型烟粉虱大孔数量
外,B型和 Q型烟粉虱的刺孔数量均少于对照饲料
膜,且 Q型烟粉虱的小孔数量和总数量均比对照组
的数量低 1 倍左右(表 2)。
3 讨论
在糖溶液中添加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方便有效地
研究单一物质的作用,Hu et al. (2010)通过对烟粉
虱饲喂含有 L⁃阿拉伯糖人工饲料,证实了 L⁃阿拉伯
糖对烟粉虱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即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随其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在 5%和 10%浓度下,第 3 天的校正死亡率即可达
到 90% ~100% 。 本试验还发现,在 1% L⁃阿拉伯糖
浓度下,B型与 Q型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无显著差
异,均在 10% ~ 20%之间;而在 5%和 10%浓度下,
前 4 d B型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 Q 型,说
明 L⁃阿拉伯糖对 B型比对 Q型烟粉虱毒性更大。
本试验利用 EPG 技术探讨了 L⁃阿拉伯糖对烟
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B 型和 Q 型烟粉虱的 C 波、
E1 波、E2 波和 E2 > 10 min 等指标差异均说明 5%
L⁃阿拉伯糖对 2 种烟粉虱生物型的取食行为的影响
不同,与 Q 型烟粉虱相比,5% L⁃阿拉伯糖对 B 型烟
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更大。 但总体来说,本试验结
果中大部分 EPG指标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这
种现象可能是由于 EPG试验试虫较少,且记录时间
太短,而昆虫对 L⁃阿拉伯糖的反应可能需要更长
时间。
在 EPG记录之后检测到的人工饲料膜上的刺
孔直径及其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昆虫在 6 h
EPG记录时间内对人工饲料刺探过程及喜好程度。
由于本试验记录时间较短使得 B 型和 Q 型烟粉虱
造成的刺孔数量差异较大,因此统计结果不太理想,
411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
      表 1 不同 L⁃阿拉伯糖浓度对 B型和 Q型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Table 1 Influences of L⁃arabinose on EPG⁃recorded feeding behaviors of Bemisia tabaci biotypes B and Q
指标
Variable
B型烟粉虱 B. tabaci biotype B Q型烟粉虱 B. tabaci biotype Q
5% L⁃阿拉伯糖
5% L⁃arabinose
CK
5% L⁃阿拉伯糖
5% L⁃arabinose
CK
C波次数
Total number of C
106. 18 ± 15. 33 a 111. 00 ± 17. 16 a 84. 11 ± 12. 09 a 80. 41 ± 12. 77 a
np波次数
Total number of np
78. 06 ± 13. 48 a 86. 20 ± 17. 87 a 58. 80 ± 9. 73 a 70. 06 ± 12. 71 a
C波总持续时间
Total duration of C (min)
211. 98 ± 14. 68 a 233. 94 ± 12. 30 a 183. 13 ± 17. 64 ab 188. 49 ± 15. 76 b
np波总持续时间
Total np duration (min)
126. 49 ± 22. 22 ab 84. 15 ± 12. 58 b 133. 62 ± 18. 26 a 147. 00 ± 16. 82 a
E1 总时间
Total duration of E1 (min)
13. 73 ± 4. 57 a 25. 34 ± 11. 67 a 3. 75 ± 1. 70 a 4. 43 ± 1. 74 a
E2 总时间
Total duration of E2 (min)
19. 16 ± 6. 44 a 16. 80 ± 6. 02 a 39. 11 ± 9. 93 a 19. 67 ± 5. 92 a
E波总时间
Total duration of E (min)
32. 89 ± 9. 02 a 42. 14 ± 11. 68 a 42. 52 ± 9. 85 a 24. 10 ± 5. 67 a
E2 > 10 min次数
E2 > 10 min times
0. 29 ± 0. 21 b 0. 40 ± 0. 18 b 1. 17 ± 0. 35 a 0. 35 ± 0. 15 b
持续取食时间
Time of feeding duration (min)
4. 71 ± 3. 23 b 6. 13 ± 2. 80 b 25. 25 ± 8. 28 a 6. 46 ± 3. 51 b
第 1次刺探到第 1次 E1的时间
Time from 1st probe to 1st E1 (min)
50. 87 ± 22. 07 a 72. 93 ± 20. 90 a 107. 53 ± 22. 73 a 106. 95 ± 20. 84 a
第 1 次 C 波持续时间
Duration of the first C (min)
7. 71 ± 3. 83 a 9. 28 ± 4. 12 a 3. 02 ± 1. 57 a 5. 26 ± 1. 90 a
第 1 次 C波后 np波持续时间
Duration of np after the first C (min)
4. 34 ± 3. 39 a 1. 47 ± 0. 70 a 1. 02 ± 0. 37 a 7. 62 ± 6. 70 a
    图中数据为平均数 ±标准误。 同行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经 LSD法检验在 P < 0􀆰 05 水平差异显著。 Data are mean ± SE. Dif⁃
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row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5 level by LSD test.
表 2 B型和 Q型烟粉虱取食 L⁃阿拉伯糖产生的刺孔数量的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iercing⁃hole numbers produced by Bemisia tabaci biotypes B and Q fed with L⁃arabinose
孔类型
Hole size
B型烟粉虱 B. tabaci biotype B Q型烟粉虱 B. tabaci biotype Q
小孔 中孔 大孔 总计 小孔 中孔 大孔 总计
Small hole Middle hole Large hole Total Small hole Middle hole Large hole Total
对照 CK 295􀆰 20 ±
81􀆰 84 a
78􀆰 75 ±
19􀆰 64 a
17􀆰 50 ±
4􀆰 71 a
391􀆰 45 707􀆰 80 ±
155􀆰 26 a
199􀆰 20 ±
45􀆰 45 a
29􀆰 45 ±
6􀆰 90 a
936􀆰 45
5% L⁃阿拉伯糖
5% L⁃arabinose
225􀆰 90 ±
65􀆰 82 a
68􀆰 00 ±
19􀆰 18 a
17􀆰 35 ±
5􀆰 67 a
311􀆰 25 347􀆰 00 ±
89􀆰 24 a
149􀆰 30 ±
53􀆰 65 a
42􀆰 50 ±
19􀆰 66 a
538􀆰 80
    图中数据为平均数 ±标准误。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种烟粉虱不同 L⁃阿拉伯糖浓度间经 t 测验在 P < 0􀆰 05 水平差异
显著。 Data are mean ± SE. 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different L⁃arabinos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ame B. tabaci
biotype at P < 0􀆰 05 level by t test.
但从刺孔数量上来看,Q 型刺探所形成的大孔数量
比 B型多,说明与 Q型烟粉虱相比,L⁃阿拉伯糖对 B
型的取食影响更大。 为了能更客观反映 L⁃阿拉伯
糖对 2 种生物型刺探行为的影响,应在以后类似试
验中,延长昆虫取食时间,并增加试虫数量。
关于 L⁃阿拉伯糖致死烟粉虱的机理,Hu et al.
(2010)推测 L⁃阿拉伯糖的杀虫活性可能是由于其
拒食作用。 但 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的毒性机理,需
5111 期 黄翠虹等: L⁃阿拉伯糖对 B型和 Q型烟粉虱毒性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要进一步采用 EPG技术和行为观察,并结合味觉感
受、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全面阐述。
由于 L⁃阿拉伯糖是天然物质,能够抑制烟粉虱的生
长发育并提高其死亡率,是将来烟粉虱安全治理中
的一种新措施,可以通过转基因植物表达 L⁃阿拉伯
糖,研发成制剂或与常用杀虫剂混用以提高杀虫效
果,并降低杀虫剂用量。 同时,根据本研究结果,
L⁃阿拉伯糖对 Q 型和 B 型烟粉虱的毒性效果有所
差异,因此,在今后的防治应用中应该对这 2 种烟粉
虱生物型施用不同浓度的 L⁃阿拉伯糖。
参 考 文 献 (References)
de Barro PJ, Liu SS, Boykin LM, Dinsdale AB. 2011. Bemisia
tabaci: a statement of species status. Annual Review of Ento⁃
mology, 56(1): 1 - 19
Deng YC, Xu HH, Lei L. 2004. Chemical control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Bemisia tabaci.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s, 43
(1): 10 - 15 (in Chinese) [邓业成, 徐汉虹, 雷玲. 2004.
烟粉虱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 农药, 43(1): 10 - 15]
Hu JS, Gelman DB, Salvucci ME, ChenYP, Blackburn MB. 2010.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some reducing sugars against the sweet
potato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biotype B.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 10: 203
Jahan SMH, Lee GS, Lee S, Lee KY. 2014. Upregulation of pro⁃
bing⁃ and feeding⁃related behavioural frequencies in Bemisia
tabaci upon acquisition of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70(10): 1497 - 1502
Jones DR. 2003. Plant viruses transmitted by whitefl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09(3): 195 - 219
Joost PH, Backus EA, Morgan D, Yan FM. 2006. Correlation of
stylet activities by the glassy⁃winged sharpshooter, Homalodisca
coagulata ( Say ), with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 EPG)
waveforms.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52(2): 327 - 337
Li XM. 2013. Comparative study on feeding behaviors and RNAi ef⁃
ficacy in B and Q biotypes of Bemisia tabaci using liquid diet
sac. Master Thesis. Zhengzhou: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Chinese) [李晓敏. 2013. 利用液体饲囊技术比较 B 和
Q 型烟粉虱的取食行为和 RNA干扰效果.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Li XM, Li JJ, Tang QB, Yan FM. 2013. Effects of nicotine on feed⁃
ing behavior of Bemisia tabaci B and Q biotypes based on EPG
and liquid diet sac technique.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46
(10): 2041 - 2049 (in Chinese) [李晓敏,李静静,汤清波,
闫凤鸣. 2013. 烟碱对 B 型和 Q 型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
响—基于 EPG和液体饲囊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 46
(10): 2041 - 2049]
Liu SS, Colvin J, de Barro PJ. 2012. Species concepts as applied to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systematics: how many species are
ther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11(2): 176 - 186
Neal JW, Buta JG, Pittarelli GW, Lusby WR, Benz JA. 1994. No⁃
vel sucrose esters from Nicotiana gossei: effective biorationals
against selected horticultural insect pests.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87(6): 1600 - 1607
Pan HP, Ge DQ, Wang SL, Wu QJ, Xu BY, Xie W, Zhang YJ.
2010. Replacement of B type Bemisia tabaci by Q type B. tabaci
in some areas of Beijing and Hebei. Plant Protection, 36(6):
40 -44 (in Chinese) [潘慧鹏, 戈大庆, 王少丽, 吴青君, 徐
宝云, 谢文, 张友军. 2010. 在北京和河北局部地区 Q 型烟
粉虱取代了 B型烟粉虱. 植物保护, 36(6): 40 -44]
Polston JE, de Barro PJ, Boykin LM. 2014. Transmission specifici⁃
ties of plant viruses with the newly identified species of the
Bemisia tabaci species complex.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70
(10): 1547 - 1552
Qin HM, Yu ZY, Rong RB. 2006. Advances in L⁃arabinose re⁃
search. Chemistry & Bioengineering, 23(2): 50 - 52 (in Chi⁃
nese) [秦海敏, 喻宗沅, 容如滨. 2006. L⁃阿拉伯糖研究进
展. 化学与生物工程, 23(2): 50 - 52]
Schuster DJ, Mueller TF, Kring JB, Price JF. 1990. Relationship of
the sweetpotato whitefly to a new tomato fruit disorder in Flori⁃
da. HortScience, 25(2): 1618 - 1620
Sprawka I, Goławska S. 2010. Effect of the lectin PHA on the feed⁃
ing behavior of the grain aphid.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83
(2): 149 - 155
Stranghellini M, Hayes J, Burns E, Diaz J, Raybold P, Westervelt
D. 2005. Varroa mite suppression with a simplified sucrocide
application method and the effects of sucrose octanoate on
honey bee eggs and larvae. The American Bee Journal, 145
(7): 587 - 590
Sun DB, Xu J, Luan JB, Liu SS. 2010. Reproductive incompatibili⁃
ty between the B and Q biotypes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in China: genetic and behavioural evidence. Bulletin of Ento⁃
mological Research, 101(2): 211 - 220
Tang QB, Zhang DS, Ji K, Ding SB, Yan FM. 2011. Some key
points in applications of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techniqu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48(5): 1519 - 1527
(in Chinese) [汤清波, 张大山, 姬琨, 丁识伯, 闫凤鸣.
2011. 刺吸电位技术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应用昆虫学报, 48
(5): 1519 - 1527]
Yuan LZ, Wang SL, Zhou JC, Du YZ, Zhang YJ, Wang JJ. 2012.
Status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nd associated mutations in
Q⁃biotype of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from eastern China. Crop
Protection, 31(1): 67 - 71
(责任编辑:王  璇)
611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