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interaction on soil NO3--N transport,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wheat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0 $ "()资助。
作者简介:王小燕(%#*)—),女,山东泰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123456:743456274,89%’(: .;3
! 通讯作者 <=6:"&()$)!+%+)+,123456:->?79 @A4>B =A>B .,
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及水、氮
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小燕%,!,褚鹏飞!,于振文!!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泰安 !*%"%))
摘要:为给强筋小麦(!"#$#%&’ ()($#*&’ CB)高产优质栽培的水、氮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产地力条件下,选用
强筋小麦品种济麦 !",设置不施氮(D")、施氮 %)" E8 F G3!(D%)、!+" E8 F G3!(D!)(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
不灌水(H")、底墒水 I拔节水 I开花水(H%)、底墒水 I冬水 I拔节水 I开花水(H!)、底墒水 I冬水 I拔节水 I开
花水 I灌浆水(H()+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量均为 ’" 33,研究了水氮互作对麦田耗水量、土壤硝态氮运移、氮素利
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开花期和成熟期 "—%+" .3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
显著升高;增加灌水时期,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加剧,成熟期 "—)" .3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
%+" .3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升高。D%H%处理在开花期 "—’" .3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成熟期土壤硝态
氮向 %""—%+" .3土层运移少,有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随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以 D%最
高。D%水平下,H%处理获得了较高的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
力;在此基础上增加冬水(H!),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再增加灌浆水(H(),上述指标显著降低。(()施氮提高了小
麦对土壤水的利用能力,随施氮量增加,土壤供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升高。D%水平下,H%处理获得了
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再增加灌水时期,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模系数显著升高,灌水量
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升高,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为 %)" E8 F G3!,灌底墒
水 I拔节水 I开花水 (水的 D%H%处理,是兼顾高产、高效的水氮运筹模式。
关键词:小麦;水氮互作;土壤硝态氮;产量;氮素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K 文章编号:%"")$&"&L(!""#)"&$"##!$%%
!""#$%& ’" ())(*+%(’, +,- ,(%)’*#, (,%#)+$%(’, ’, &’(. /0 $( 1/ %)+,&2’)%,
,(%)’*#, 3 #""($(#,$4 +,- 5+%#) 3 #""($(#,$4 (, 56#+%
HKDM L54;2-4,%,!,NOP Q=,82R=5!,SP TG=,27=,! !
(+ ,-"./.’0 1.22)-),3(/-$4) 5/#*)"6#$0,7#/-48.&,9&:)# ;<;=>?,18#/(;> @)0 A(:."($."0 .B 1".C D%.C806#.2.-0 (/E
1&2$#*($#./,F#/#6$"0 .B ,-"#%&2$&") G H8(/E./- ,-"#%&2$&"(2 5/#*)"6#$0,!(#(/,H8(/E./- >I+=+J,18#/()
78&%)+$%:<; UV;W5A= /G=;V=/5.46 X4@5@ R;V /G= .>6/>V= ;R @/V;,8 86>/=, 7G=4/(!"#$#%&’ ()($#*&’ CB),/G= =RR=./@ ;R 5VV52
84/5;, 4,A ,5/V;8=, 5,/=V4./5;, ;, 74/=V .;,@>3U/5;,,@;56 DY$( 2D /V4,@U;V/,,5/V;8=, >@= =RR5.5=,.- 4,A 74/=V >@= =RR52
.5=,.- 7=V= @/>A5=A >@5,8 75,/=V 7G=4/ .>6/5W4V Z5345 !" 7G5.G G4A G58G 8V45, -5=6A 4,A G58G UV;.=@@ [>465/- B
[H"(,; 5VV584/5;,),H%(5VV584/5;, X=R;V= @;75,8,4/ \;5,/5,8 4,A 4/ 4,/G=@5@ @/48=),H!(5VV584/5;, X=R;V= @;75,8,X=2
R;V= 75,/=V,4/ \;5,/5,8 @/48= 4,A 4/ 4,/G=@5@)4,A H((5VV584/5;, X=R;V= @;75,8,X=R;V= 75,/=V,4/ \;5,/5,8 @/48=,4/ 4,2
/G=@5@ 4,A A>V5,8 8V45, R5665,8,75/G ’" 33 74/=V =4.G /53=)]7=V= 4A4U/=AB
D .;,/=,/ 5, " $ %+" .3 @;56 64-=V@ 4/ 4,/G=@5@ 4,A 34/>V5/- 74@ 5,.V=4@=A 75/G /G= 5,.V=4@= ;R D R=V/565?=V V4/= B K/ /G=
@43= D R=V/565?=V V4/=,5,.V=4@5,8 5VV584/5;, V4/= V=A>.=A @;56 DY$( 2D .;,/=,/ 5, " $ )" .3 @;56 64-=V@ 4,A 5,.V=4@=A /G4/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Q64,/ D>/V5/5;, 4,A ]=V/565?=V J.5=,.=
!"# $ !%# &’ ()*+ +,-./( ,0 ’,01/*0- 2 34. 0/.,0’.50 6!7! 8/)’)0.9 :4.,0 8+,50 180,;. 6 ,59 /.(1+0.9 *5 , /.,()5,<+.
()*+ 6=$> ?6 &)50.50 :*04*5 #$@# &’ ()*+ +,-./ ,59 !## $ !%# &’ ()*+ +,-./ /.(8.&0*A.+-,,0 ’,01/*0- 2(")7*04 04. *5?
&/.,(*5B )C 6 C./0*+*D./,04. B/,*5 -*.+9 *5&/.,(.9 C*/(0 04.5 9.&/.,(.92 3/.,0’.50 6! 4,9 04. 4*B4.(0 B/,*5 -*.+9 *5 04.
.592 E59./ 04. 6 +.A.+ )C 6!,7! 4,9 4*B4./ B/,*5 -*.+9,4*B4./ B/,*5 6 ,<()/80*)5,4*B4./ 6 1(. .CC*&*.5&-,4*B4./ ,?
B/)5)’*& .CC*&*.5&- )C 6 C./0*+*D./ ,59 4*B4./ 6 8,/0*,+ C,&0)/ 8/)91&0*A*0- 2 F):.A./,5) (*B5*C*&,50 9*CC./.5&.( <.0:..5
04.(. *59.G.( :./. C)159 159./ 7" +.A.+ 2(>)6*0/)B.5 ,88+*&,0*)5 8/)’)0.9 04. 10*+*D,0*)5 )C ()*+ :,0./ 2 7*04 04. *5?
&/.,(. )C 6 C./0*+*D./ /,0.,04. ()*+ :,0./ &)5(1’80*)5 ,59 04. /,0*) )C *0 0) 0)0,+ :,0./ &)5(1’80*)5 (*B5*C*&,50+- *5&/.,(.92
E59./ 04. 6! +.A.+,7! 4,9 04. 4*B4.(0 :,0./ 1(. .CC*&*.5&-(7EH)2 I99*0*)5,+ :,0./ (188+- /.91&.9 7EH (*B5*C*&,50?
+- ,59 .54,5&.9 :,0./ &)5(1’80*)5 *59.G C/)’ 04. <+))’*5B (0,B. 0) ’,01/*0- 2 E59./ 04. .G8./*’.50 (0,0*)5,04. 0/.,0?
’.50 6!7![ 6 !@# ;B 8./ 4, ,59 > 0*’.( *//*B,0*)5(<.C)/. ():*5B,,0 J)*50*5B (0,B. ,59 ,0 ,504.(*()]:,( /.&)’’.59?
.9 91. 0) *0( 4*B4 B/,*5 -*.+9,4*B4 8/)&.(( K1,+*0- ,59 4*B4 6EH ,59 7EH2
!"# $%&’(::4.,0;*//*B,0*)5 ,59 5*0/)B.5 *50./,&0*)5;()*+ 6=$> ?6;B/,*5 -*.+9;5*0/)B.5 1(. .CC*&*.5&-;
:,0./ 1(. .CC*&*.5&-
近年来,水资源不足成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
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
内,由水分亏缺所造成的小麦减产,要超过其他因素
所导致的产量损失的总和["]。同时,在小麦生产中,
为了追求高产,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导致小麦
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因此,要缓解过量
灌溉和过量施肥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必须深入进行
水、氮条件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其利用效率影响的研
究。前人研究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子粒产
量和蛋白质含量[L$M],而过量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
中硝态氮大量累积,使氮肥利用效率和增产效果降
低,并导致环境污染[@$!#]。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土壤
硝态氮的淋失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不合理的灌
溉会引起土壤中硝态氮的大量淋失[!"]。总之,关于
水、氮条件对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前人
已做过较多研究,但是在水氮互作对土壤硝态氮运
移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方面却尚少见报道。本
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施氮量条件
下的不同灌水处理,研究水氮互作对小麦 #—!%# &’
土层硝态氮运移的影响,探讨其对氮素利用效率、氮
肥农学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边际效应的影
响,以期为小麦栽培中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理论依
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于 "##%!"##L 年在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
学实验农场进行,试验点位于东经 !!MNOP,北纬 >QN
OP,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R>!!>RQS,一月份气温 $ !R@! $ >RLS,极端最
低气温 $ !QR#! $ "LRQS,年降水量平均 M%QR@ ’’。
"##%!"##L 年小麦( !"#$#%&’ ()($#*&’ T2)生育期间
降水量为:播种至冬前期 >LR% ’’,冬前至拔节期
>LRL ’’,拔节至开花期 >#R@ ’’,开花至成熟期
O%R% ’’,小麦生育期间总降水量为 !@QR! ’’。
)*+ 试验材料与设计
供试材料为强筋品种济麦 "#。播种前 #—"#
&’土层有机质含量 !#R# B U ;B,全氮 !R# B U ;B,速效
氮 @LR" ’B U ;B,速效磷 L"R> ’B U ;B,速效钾 @>R#
’B U ;B。试验设置 >个施氮量水平:不施氮(6#)、施
氮 !@# ;B U 4’"(6!)、"%# ;B U 4’"(6")。每个施氮水平
下设置 %个灌水处理:不灌水(7#)、底墒水 V拔节
水 V开花水(7!)、底墒水 V冬水 V拔节水 V开花水
(7")、底墒水 V 冬水 V 拔节水 V 开花水 V 灌浆水
(7>),每次灌水量均为 Q# ’’,用水表控制灌水量。
试验为裂区设计,施氮水平为主区,灌水处理为
副区。小区面积 !RL ’ W M ’ X !#RL ’",行距 #R"L
’,每小区 @ 行,重复 > 次。各灌水处理间设置 !RL
’隔离带[!>$!L]。播前施氮肥总量的 ! U "、Y"=L !#L
;B U 4’"、Z"= !>L ;B U 4’",随耕地翻入地下;剩余氮
肥总量的 ! U "于拔节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开沟追
施;氮肥为尿素(含 6 %Q[),磷肥为过磷酸钙(含
Y"=L !%[),钾肥为硫酸钾(含 Z"= %M[)。"##% 年
!#月 !! 日播种,% 叶期定苗,基本苗为 !L# 株 U ’"。
其他管理同一般高产田。
)*, 测定项目与方法
!R>R!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用土钻取 #—!%# &’土
层土壤,每 "# &’为一层,取样后立即装入铝盒,称
鲜土重,!!#S烘干至恒重,计算土壤含水量。
!R>R" 土壤干容重测定 本试验采用环刀法测土
>OOL期 王小燕,等: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壤干容重[!"],在田间适宜位置挖土壤剖面,用修土
刀修平土壤剖面,按剖面层次分层采样,每层重复 #
次。同时在同层采样处用铝盒采样,测定土壤含水
量。土壤干容重按下式计算:
$% & ’ ( !)) *[+ ((!)) , -)]
式中:$%—土壤容重(. * /0#);’—环刀内湿样重
(.);+—环刀容积(/0#);-—样品含水量(1)。
!2#2# 土壤硝态氮含量测定 在小麦拔节期、开花
期、成熟期分别在各处理小区中取两个土壤样点,用
土钻取 )—!3) /0土层土壤,每 4) /0一层,分别混
匀,放入自封袋中封好,贮存在 5 4)6冰箱中,用于
硝态氮的测定。取冰冻土壤样品,充分混匀后过 4
00筛,称取 !) .土壤样品,加入 !)) 07 )2)! 089 * 7
的 :;:94溶液,振荡 #) 0<=后过滤,即为提取液。利
用德国 >$?@ , 7AB>>B公司生产的 ??#连续流动
分析仪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
农田耗水量的计算:采用测定土壤含水量计算
作物耗水量[!C],耗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4 $ !)!
%
& $ !
!&’&("&! #"&4)( ) ( *) ( +
式中:!"!#4—阶段耗水量(00); &—土壤层次号
数;%—土壤层次总数;!&—第 & 层土壤干容重
(. * /0#);’&—第 & 层土壤厚度(/0);"&!—第 & 层土
壤时段初的含水量,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4—
第 & 层土壤时段末的含水量,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
计;)—时段内的灌水量(00);*)—时段内降水量
(00);+—时段内的地下水补给量(00),当地下水
埋深大于 42D 0时,可以不计,本试验地的地下水埋
深在 " 0以下,地下水补给量视为 )。
耗水模系数(1)& 各生育阶段麦田耗水量
(00)*总麦田耗水量(00)( !))
日耗水量(00 * E)& 各生育阶段麦田耗水量
(00)*生育阶段天数(E)
水分边际效应(F. * 00)& 子粒产量增加量
(F.)*灌水量增加量(00)
水分利用效率 -AB[F. *(00·G04)]& H * BI
式中:-AB 为水分利用效率;H 为子粒产量
(F. * G04);BI为农田耗水量(00)[!#,!J]。
!2#23 子粒产量测定 成熟期在每小区实收 #04,
脱粒后于室外晾晒,子粒含水量达 !42D1时称重计
产,据此换算每公顷子粒产量。
!2#2D 植株含氮量的测定 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
法[!K]。
氮素收获指数等相关指标按如下公式计算[4)]:
氮素收 获 指 数(1)& 子 粒 氮 素 积 累 量
(F. * G04)*植株氮素积累量(F. * G04)( !))
氮素利用效率(F. * F.)&子粒产量(F. * G04)*氮
素积累量(F. * G04)
氮肥农学利用率(F. * F.)&[施氮处理子粒产量
(F. * G04)5 对照子粒产量( F. * G04)]*施氮量
(F. * G04)
氮肥偏生产力( F. * F.)& 施氮处理产量
(F. * G04)*施氮量(F. * G04)
氮肥边际效应(F. * F.)& 子粒产量增加量
(F. * G04)*施氮量增加量(F. * G04)
!2#2"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 BL:B7和 MN%4)))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处理。
! 结果与分析
!"# 不同处理对不同水分来源耗水量及其占总耗
水量百分率的影响
由表 !可以看出,@)水平下,-)处理的总耗水
量显著低于各灌水处理,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总
耗水量的比例高于各灌水处理。灌水处理间比较,
随灌水时期的增加,总耗水量显著增加,灌水量占总
耗水量的比例上升,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下降,
土壤供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呈降—升—降的
变化趋势,除-)处理外,以 -4处理最高。表明在
不施氮的条件下,灌底墒水 ,冬水 ,拔节水 ,开花
水(-4)提高了对小麦土壤储水的利用能力。
@!水平下,随灌水时期的增加,总耗水量显著
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上升,降水量和土壤
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下降。与 @) 水平相比,
总耗水量显著增加,土壤供水量及土壤供水占总耗
水量的比例亦显著增加,表明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
高土壤储水的利用率。
@4水平下,与 @!水平下的变化趋势相同,总耗
水量、土壤供水量及土壤供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
著升高,灌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但
其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不利于水分
的高效利用。
本试验中,施氮 !J) F. * G04水平下,灌底墒水 ,
拔节水 ,开花水的 -!处理的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
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最高,其水分利用效率亦最高,有
利于水分的高效利用。
!"! 不同处理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模
系数及日耗水量的影响
表 4显示,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表现
3KK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D卷
表 ! 不同处理对耗水量的水分来源及其占耗水量的百分率的影响
"#$%& ! ’((&)*+ ,( -.((&/&0* */*1&0*+ ,0 2#*&/ ),0+314*.,0 #1,30* (/,1 -.((&/&0* +,3/)&+
#0- *5&./ 4&/)&0*#6& *, *,*#% 2#*&/ ),0+314*.,0 #1,30*
处理
!"#$%’%
总耗水量
()*
(&&)
灌水量
+"",-$%,.’ $&./’%
降水量
0"#1,2,%$%,.’ $&./’%
土壤供水量
3.,4 5$%#" $&./’%
(&&) (6) (&&) (6) (&&) (6)
78 (8 9:;<8 => 8 8 ?;@ AB<; *$ ?9?(? C8@<8 DE ?;8 CC<9 )F ?;@ C;<9 )G :B(: A8:<8 L# :C8 CI<; )G ?;@ 9B =- @A(9 A98<8 L1 988 A@<@ *$ ?;@ 9I<8 =, 99 @
7? (8 9@8<8 DK 8 8 ?;@ AC(? CA?<@ )- ?;8 9B(: A?B<: LG :C8 C@<: )# ?;@ 9I<; =E ;9 =F ?@(9 A@@
注(7.%#):()*代表总耗水量,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 ?6和 A6显著水平,下同 N ()* O%$’GO F." 5$%#" 1.’O/&2%,.’
$&./’% N P$4/#O F.44.5#G MQ G,FF#"#’% 1$2,%$4 4#%%#"O $’G O&$44 4#%%#"O ,’ %E# O$ 1.4/&’ $"# O,-’,F,1$’% $% ?6 $’G A6 4#R#4O,"#O2#1%,R#4QN !E# O$ OQ&M.4 ,O
/O#G F." .%E#" %$M4#ON
为开花至成熟 S冬前至拔节 S拔节至开花 S播种至
冬前阶段,日耗水量为拔节至开花 S开花至成熟 S
播种至冬前 S冬前至拔节阶段。
78水平下,播种至冬前阶段,(8处理的耗水量
和日耗水量显著低于各灌水处理,耗水模系数为(8
S (? S (: S (9;冬前至拔节阶段,耗水量和日耗
水量为(:、(9 S (? S (8,其中(:、(9处理间无显
著差异,耗水模系数为 (8 S (? S (: S (9;拔节至
开花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量为 (:、(9 S (? S (8,
耗水模系数为 (: S (8、(9 S (?;开花至成熟阶
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耗水量均为 (9 S (: S
(? S (8。表明增加灌水时期能提高小麦在各个生
育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并提高了小麦在开花
至成熟阶段的耗水模系数。
7?水平下,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和日耗水量的
变化趋势与 78水平相同,播种至冬前、冬前至拔节
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模系数的变化趋势亦与
78水平相同,拔节至开花阶段的耗水模系数为 (:
S(9 S (8 S (?。与 78水平相比,7?水平下各生
育阶段的耗水量和日耗水量显著升高,表明增施氮
肥麦田耗水量增加,这与增施氮肥后小麦植株生长
旺盛,需水量增加相一致。
7:水平下,各灌水处理的耗水量和日耗水量在
播种至冬前、冬前至拔节和拔节至开花阶段显著高
于 7?水平,在开花至成熟阶段显著低于 7? 水平,
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提高到 :C8 >- T E&:
(7:),开花之前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显
著升高,但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降
低,其子粒产量亦相应降低(表 9)。
789 水氮互作对 :—!;: )1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的影响
开花期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
化趋势,其中 ;8—?88 1&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最低
(图 ?),表明开花前各生育期至开花期土壤硝态氮
主要集中在 8—@8 1&土层,向 @8—;8 1&以下土层
运移较少。
78 水平下,8—:8 1&、:8—C8 1&、C8—@8 1&、
@8—;8 1&和 ;8—?88 1&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
表现为:灌水处理 (?、(:、(9 均大于不灌水处理
(8,差异达显著水平;各灌水处理间比较,(?显著
大于 (:、(9,(:、(9处理间无显著差异;?88—?:8
1&和 ?:8—?C8 1&土层为 (:、(9 S (? S (8,差异
均达显著水平,(:、(9 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开
花以前灌底墒水 U拔节水的 (?处理,8—@8 1&土
层土壤硝态氮最多,其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量较不
灌水的(8处理、灌底墒水 U冬水 U拔节水的(:和
(9处理少,有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
7?水平下,8—:8 1&、:8—C8 1&、C8—@8 1&土
ABBA期 王小燕,等: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图 ! 小麦开花期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 &’()$*+ ,- ./01 2. 3,)4*)4 ,- 5#--*6*)4 7(8*6+ #) +,#7 (4 ()4’*+#+ +4($* ,- 9’*(4
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 !" 水平;!# 水平
下,"—#" $%、#"—&" $%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
著高于 !’。表明增施氮肥,"—#" $%、#"—&" $%、
&"—(" $%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 $%
土层小麦根系生长量最多[#’],此土层硝态氮含量增
加,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氮素吸收量。
在 !’或 !# 施氮量水平下,各灌水处理与不灌
水处理 )"间比较,"—(" $%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表
现为:)’ * )#、)+ * )",差异达显著水平,)#、)+
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灌水不足()")或过量灌水
()#、)+)均不利于在 "—(" $%土层维持较高的硝
态氮含量;适当灌水()’)"—(" $%土层硝态氮含
量提高,能促进小麦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这也是获得
较高氮肥利用率的生理基础。
由图 # 可以看出,成熟期 "—’&" $%土层土壤
硝态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最低值出
现在 ,"—’"" $%土层。与开花期相比,各土层的土
壤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降低。
!"水平下,"—#" $%、#"—&" $%、&"—(" $%和
("—," $%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 )’ *
)# * )+ * )",差异显著;,"—’"" $%和 ’""—’#"
$%土层为 )’、)#、)+ * )",差异达显著水平;
’#"—’&" $%土层为 )+ * )# * )’ * )",差异亦达
显著水平。表明随灌水时期增加,"—," $%土层的
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 $%土层的土壤硝态
氮含量升高,即硝态氮向深层运移加剧。
!’水平下,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
!"水平,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 "—’&" $%各土
图 : 小麦成熟期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 &’()$*+ ,- ./01 2. 3,)4*)4 ,- 5#--*6*)4 7(8*6+ #) +,#7 (4 ;(4<6#48 +4($* ,- 9’*(4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各灌水处理间比较,!—"!
#$、"!—%! #$、%!—&! #$和 &!—’! #$土层的土壤
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 () * (" * (+ * (!,差异显
著;’!—)!! #$和 )!!—)"! #$土层为 ()、("、(+
* (!,差异达显著水平;)"!—)%! #$土层为 (+ *
(" * () * (!,差异亦达显著水平。表明全生育期
不灌水((!),!—)%! #$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
不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灌底墒水 ,拔节水 ,开
花水的()处理在开花期 !—&! #$土层土壤硝态氮
含量高,由于小麦根系大量分布于 !—&! #$的土层
中[""],开花期该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有利于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对氮素的吸收;灌水过量
(("、(+),硝态氮向深层(’! #$ 以下)淋溶加剧,亦
不利于植株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水平下,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
-)水平。其中,!—"! #$、"!—%! #$、%!—&! #$和
&!—’! #$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 () *
(" * (!、(+,差异显著;’!—)!! #$和 )!!—)"! #$
土层为 () * (" * (+ * (!,差异达显著水平;
)"!—)%! #$土层为 (+ * (" * () * (!,差异亦达
显著水平。表明,随灌水时期增加,!—)"! #$土层
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 #$土层的土
壤硝态氮含量升高,即增加灌水量,硝态氮向深层淋
溶加剧,不利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 水氮互作对子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及经济
效益的影响
表 +显示,-!水平下,子粒产量为 ()、(" * (+
* (!,()、("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总吸氮量为()、
("、(+ * (!;子粒氮素积累量为 ()、(" * (+ *
(!;氮素收获指数为 (" * () * (! * (+;氮素利
用效率为 (! * ()、(" * (+;水分利用效率为 (!
* () * (" * (+。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显著降低了
小麦的子粒产量、总吸氮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提高
了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处理
间比较,在底墒水 ,拔节水 ,开花水(())的基础上
增加冬水(("),子粒产量、总吸氮量、子粒氮素积累
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氮素收获指数显著
升高,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再增加灌浆水
((+),总吸氮量无显著变化,但子粒产量、子粒氮素
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
率显著降低。
-)水平下,灌底墒水 ,拔节水 ,开花水的 ()
处理获得了较高的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氮素
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
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增加冬水(("),氮素收获指数
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
再增加灌浆水((+),总吸氮量升高,其他指标显著
降低。与 -!水平相比较,每公顷施氮素 )’! ./ 0 1$"
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子粒产量、总吸氮量、子粒氮素积
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
效率显著降低。
-"水平下,变化趋势与 -)水平相同。与 -)水
平相比,-"水平下的总吸氮量显著升高,子粒产量、
子粒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氮
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
著降低。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将施氮量从 )’! ./ 0
1$"提高到 "%! ./ 0 1$" 不利于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
的提高。
氮肥边际效应和水分边际效应是衡量氮肥和水
分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由表 +可以看出,-)水平
下各灌水处理氮肥边际效应显著大于 -"水平。同
一施氮量下,随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增加,氮肥边际效
应先增加后降低,其中 ()、(" 处理氮肥边际效应
最大。表 +还显示,随施氮量增加,水分边际效应先
增加后降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全生育期灌 +水的
()处理水分边际效应最大,在此基础上增加冬水
或冬水 ,灌浆水,边际效应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在
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 )’! ./ 0 1$",全生育灌 +水
(底墒水 ,拔节水 ,开花水)条件下,氮肥边际效应
最大,水分边际效应亦最大,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
益,在此施氮水平下,进一步增施氮肥至 "%! ./ 0 1$"
或增加灌水(增加冬水或冬水 ,灌浆水),均导致经
济效益降低。
同时从表 +还可以看出,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
量和灌水量对子粒产量、总吸氮量、子粒氮素积累
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氮肥边际效应、水分边际效应等的影
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
偏生产力外,其余各项指标的水氮互作效应亦达显
著或极显著水平。
$ 讨论
硝态氮是土壤中极为活跃的营养成分,关于氮
肥和土壤水分对不同土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前人
已分别做过较多研究。其中关于施氮量对各土层土
壤硝态氮的影响,结论基本一致,即随施氮量增加,
各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长期大量施用氮肥会
造成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2)!]。关于土壤水分对
3334期 王小燕,等: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硝态氮运移的影响,前人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有研
究表明,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灌
水量或降水量越多,硝态氮淋失就越多[!"#!$];但也
有研究表明,在作物生长期,虽然灌水量较大,但硝
态氮淋失并不多[!%]。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随施氮量
的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 &—’$& ()各土层的土壤
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小麦
全生育期不灌水的处理,&—’$& ()土层的土壤硝态
氮含量低;随灌水时期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向深层
的运移加剧,成熟期 &—*& ()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
含量降低,’!&—’$& () 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升
高;其中,施氮量为 ’*& +, - .)!,灌底墒水 /拔节水
/开花水的处理在开花期 &—0& ()土层土壤硝态
氮含量较高,成熟期向 ’&&—’$& ()土层运移少,有
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
关于施氮量和灌水对小麦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
效率的影响亦有较多报道。有研究表明,在一定阈
值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提高,超过一定
阈值随施氮量增加,子粒产量增加不显著甚至降
低[!0]。亦有研究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氮肥利
用效率递减[!1]。还有研究显示,随灌水量和灌水次
数增加,小麦子粒产量增加;而水分亏缺显著降低
了小麦的子粒产量,降低了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
效率[!*#!2]。干旱胁迫和过量灌水均不利于小麦子
粒产量的提高,适宜灌溉量是获得较高子粒产量的
基础["&]。总之,关于氮肥和土壤水分对小麦子粒产
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前人已做过较多研究,但
结论颇不一致,而且水氮互作对其影响的报道较少。
本试验结果表明,不施氮和施氮量为 !$& +, - .)! 水
平下,各灌水处理的子粒产量显著低于施氮量为
’*& +, - .)!水平。氮量为 ’*& +, - .)! 时,全生育期
不灌水不利于氮肥的高效利用;在灌 "水即底墒水
/拔节水 /开花水的基础上增加冬水,子粒产量、总
吸氮量、子粒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
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著变化,氮素收获指数
降低;再增加灌浆水,总吸氮量升高,子粒产量、子
粒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氮肥
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
分析表明,施氮量为 ’*& +, - .)!,全生育期灌 "水的
处理氮肥边际效应最高。
肥水运筹不仅影响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对水分利用效率也有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一定
范围内增施氮肥能够降低植株耗水量,提高水分利
用效率,超过一定范围,水分利用效率不再增加甚至
降低["’]。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随着灌水时期的增
加,灌水量增多,小麦农田耗水量增加,土壤贮水消
耗量减少,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本试验条件
下,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能力,随施
氮量增加,土壤供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
升高,总耗水量亦升高,这与增施氮肥后小麦植株生
长旺盛,需水量增加相一致。本研究显示,在施氮量
为 ’*& +, - .)!,灌底墒水 /拔节水 /开花水能获得
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水分边际效应亦最高,因此认
为,这一水氮组合为产量和效益兼优的水氮运筹。
参 考 文 献:
[’] 杨永华,林培龙,臧春华 3 山东省水资源战略发展研究及实证
分析[4]3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1,(%):$#15
678, 6 9,:;8 < :,=78, > 93 ?@A@7B(. C8 ADB7D@,;( E@F@GCH)@8D CI
J.78EC8, K7D@B B@ACLB(@ 78E HCA;D;F;A) 787GMA;A[4]3 N7D@B J(; 3 O8,3
P@(.8CG,!&&1,(%):$#15
[!] 赵丽英,邓西平,山仑 3 渗透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
的影响[4]3 应用生态学报,!&&%,’0(1):’!0’#’!0$5
=.7C : 6,Q@8, R <,J.78 : 3 OII@(DA CI CA)CD;( ADB@AA C8 (.GCBCS
H.MGG IGLCB@A(@8(@ H7B7)@D@BA CI K.@7D A@@EG;8,[4]3 >.;83 43 THHG 3
O(CG 3,!&&%,’0(1):’!0’#’!0$5
["] <7DB;U;7 ?,JD@I78C <,>7B)@G7 V !" #$ % QBCL,.D ADB@AA B@AHC8A@ ;8
K.@7D:H.MA;CGC,;(7G 78E )CG@(LG7B 787GMA;A CI B@A;AD78D 78E A@8A;D;F@
,@8CDMH@A[4]3
[$] 朱兆良 3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4]3 土壤与环境,!&&&,2
(’):’#05
=.L = :3 :CAA CI I@BD;G;U@B W IBC) HG78DASAC;G AMAD@) 78E D.@ ADB7D@,;@A
78E D@(.8;XL@A ICB ;DA B@EL(D;C8[4]3 JC;G O8F;BC83 J(; 3,!&&&,2(’):
’#05
[%] 郭天财,冯伟,赵会杰,等 3 水氮运筹对干旱年型冬小麦旗叶生
理性状及产量的交互效应[4]3 应用生态学报,!&&$,’%("):
$%"#$%15
VLC P >,Y@8, N,=.7C 9 4 !" #$ % Z8D@B7(D;F@ @II@(D CI ;BB;,7D;C8 78E
8;DBC,@8 7HHG;(7D;C8 C8 H.MA;CGC,;(7G (.7B7(D@B;AD;(A CI IG7, G@7I 78E
,B7;8 M;@GE CI K;8D@B K.@7D ;8 EBM M@7BA[4]3 >.;83 43 THHG 3 O(CG 3,
!&&$,’%("):$%"#$%15
[0] 崔振岭,石立委,徐久飞,等 3 氮肥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
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研究[4]3 应用生态学报,!&&%,’0(’’):
!&1’#!&1%5
>L; = :,J.; : N,RL 4 Y !" #$ % OII@(D CI W I@BD;G;U7D;C8 C8 K;8D@B
K.@7D ,B7;8 M;@GE 78E ;DA (BLE@ HBCD@;8 (C8D@8D 78E 7HH7B@8D W GCAA@A
[4]3 >.;83 43 THHG 3 O(CG 3,!&&%,’0(’’):!&1’#!&1%5
[1] 王月福,姜东,于振文,等 3 氮素水平对小麦子粒产量和蛋白质
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4]3 中国农业科学,!&&","0(%):%’"
#%!&5
N78, 6 Y,4;78, Q,6L = N !" #$ % OII@(DA CI 8;DBC,@8 B7D@A C8 ,B7;8
M;@GE 78E HBCD@;8 (C8D@8D CI K.@7D 78E ;DA H.MA;CGC,;(7G [7A;A[4]3 J(; 3
T,B;(3 J;83,!&&","0(%):%’"#%!&5
[*] VL;GG7BE \,VB;II;8 V Y,TGG;8AC8 Q N !" #$ % W;DBC,@8 LD;G;U7D;C8 CI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 !-!%". *+ %/" 01 21 3(’%/"4!%:2(*# )’(5*#" +*%’4%"
&*!%’*67%*(+ 4+& 4$$7.7#4%*(+[8]1 9,’(+1 81,:;;<,=>::;;?@A>B
[;] C*7 D 8,87 D E,F/4+, G 2 !" #$ % 3*%’(,"+ &-+4.*$! 4+& 67&,"%! *+
4 H*+%"’ H/"4% ? .4*I" $’())*+, !-!%". *+ %/" 3(’%/ J/*+4 )#4*+[8]1
G*"#& J’()! K"!1,@AAL,=L::::?:@MB
[:A] N4#/* 2 2,O’4+&% 2 9,0#’*$/ P !" #$ % 9$$7.7#4%*(+ *+ %/" !(*# )’(Q
5*#" 7+&"’ R4’*(7! 4#%"’+4%*R" $’())*+, !-!%".[8]1 8 1 S#4+% 37%’ 1,
@AA@,@<:@M;;?@<@AB
[::] 袁新民,同延安,杨学云,等 1 灌溉与降水对土壤 3T?L ?3累积
的影响[8]1 水土保持学报,@AAA,:M(L):>:?>LB
U74+ D N,E(+, U 9,U4+, D U !" #$ % V55"$% (5 *’’*,4%*(+ 4+& )’"Q
$*)*%4%*(+ (+ !(*# +*%’4%" +*%’(,"+ 4$$7.7#4%*(+[8]1 8 1 2(*# W4%"’
J(+!1,@AAA,:M(L):>:?>LB
[:@] 吕殿青,同延安,孙本华,等 1 氮肥施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8]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M(:):=?:C7 P X,E(+, U 9,27+ O Y !" #$ % 2%7&- (+ "55"$% (5 +*%’(,"+ 5"’%*#Q
*I"’ 7!" (+ "+R*’(+."+% )(##7%*(+[8]1 S#4+% 37%’ 1 G"’% 1 2$* 1,:;;=,
M(:):=?:[:L]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等 1 优化灌溉与施肥对冬小麦冠层结
构的影响研究[8]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AA<,:L(L):>;?=:B
G4+ F D,W4+, S,C*4+, F D !" #$ % V55"$%! (5 ()%*.*I"& *’’*,4%*(+
4+& +*%’(,"+ 5"’%*#*I4%*(+ (+ %/" $4+()- !%’7$%7’" (5 H*+%"’ H/"4%[8]1
J/*+1 81 V$(Q9,’*$1,@AA<,:L(L):>;?=:B
[:M] 李永光,王小伟,黄兴发,等 1 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条件下桃
树滴灌的耗水量研究[8]1 水利学报,@AA:,;:<C* U [,W4+, D W,Y74+, D G1 2%7&- (+ H4%"’ 7!" (5 &’*) *’’*,4Q
%*(+ )"4$/ %’"" 7+&"’ %/" $(+&*%*(+ (5 57##- *’’*,4%"& 4+& ’",7#4%"&
&"5*$*% *’’*,4%*(+[8]1 8 1 Y-&’ 1 V+,1,@AA:,;:<[:<] 党益春,张建萍,谭永飞,等 1 不同灌溉条件下棉叶螨的种群
动态[8]1 生态学杂志,@AA=,@>(;)::<:Z?:<:;B
P4+, U J,F/4+, 8 S,E4+ U G !" #$ % S()7#4%*(+ &-+4.*$! (5 $(%%(+
!)*&"’ .*%" 7+&"’ &*55"’"+% *’’*,4%*(+ !-!%".![8]1 J/*+1 81 V$(# 1,
@AA=,@>(;)::<:Z?:<:;B
[:Z] 刘光崧 1 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N]1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
社,:;;Z:C*7 [ 21 2(*# )/-!*$4# 4+& $/".*$4# 4+4#-!*! \ &"!$’*)%*(+ (5 !(*#
)’(5*#"![N]1 O"*]*+,:2%4+&4’&! S’"!! (5 J/*+4,:;;ZB
[:>] 刘增进,李宝萍,李远华,等 1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最优灌
溉制度的研究[8]1 农业工程学报,@AAM,@A(M):@L;?@M;B
C*7 F 8,C* O S,C* U Y !" #$ % K"!"4’$/ (+ %/" H4%"’ 7!" "55*$*"+$-
4+& ()%*.4# *’’*,4%*(+ !$/"&7#" (5 %/" H*+%"’ H/"4%[ 8]1 E’4+!1
J29V,@AAM,@A(M):@L;?@M;B
[:=] 侯连涛,江晓东,李增嘉,等 1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气体交
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8]1 农业工程学报,@AAZ,@@
(;):<=?ZLB
Y(7 C E,8*4+, D P,C* F 8 !" #$ % V55"$%! (5 &*55"’"+% .7#$/*+,
%’"4%."+%! (+ %/" ,4! "^$/4+," )4’4."%"’!4+& H4%"’ 7!" "55*$*"+$- (5
H*+%"’ H/"4%[8]1 E’4+!1 J29V,@AAZ,@@(;):<=?ZLB
[:;] 刘春生,杨守祥 1 农业化学分析[N]1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
版社,:;;ZB :>M?:>ZB
C*7 J 2,U4+, 2 D1 9,’*$7#%7’" $/".*!%’- 4+4#-!*![N]1 O"*]*+,:
J/*+4 9,’*$7#%7’4# 0+*R"’!*%- S’"!!,:;;ZB :>M?:>ZB
[@A] 赵俊晔,于振文 1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
利用的影响[8]1 作物学报,@AAZ,L@(M):M=M?M;AB
F/4( 8 U,U7 F W1 V55"$%! (5 +*%’(,"+ 5"’%*#*I"’ ’4%" (+ 7)%4_",&*!Q
%’*67%*(+ 4+& 7%*#*I4%*(+ (5 +*%’(,"+ *+ H*+%"’ H/"4% 7+&"’ /*,/ -*"#&*+,
$7#%*R4%"& $(+&*%*(+[8]1 9$%4 9,’(+1 2*+1,@AAZ,L@(M):M=M ?
M;AB
[@:] 刘立军,桑大志,杨建昌,等 1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
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8]1 中国农业科学,@AAL,LZ(:@)::M
C*7 C 8,24+, P F,U4+, 8 J !" #$ % "55"$%! (5 ’"4#Q%*." 4+& !*%"Q!)"Q
$*5*$ +*%’(,"+ .4+4,"."+%! (+ ’*$" -*"#& 4+& +*%’(,"+ 7!" "55*$*"+$-
[8]1 2$* 1 9,’*$1 2*+1,@AAL,LZ(:@)::M
出版社,:;;;B ::>B
N4 U D,W4+, J U,Y" P D !" #$ % K((%! (5 H/"4%[N]1 O"*]*+,:
J/*+4 9,’*$7#%7’" S’"!!,:;;;B ::>B
[@L] 陈子明,袁锋明,姚造华,等 1 北京潮土 3T?L Q3在土壤中的移
动特点及其淋失动态[8]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B
J/"+ F N,U74+ G N,U4( F Y !" #$ % E/" .(R"."+% 4+& #"4$/*+,
#(!! (5 3T?L Q3 *+ )’(5*#" (5 J/4( !(*# *+ O"*]*+,[8]1 S#4+% 37%’ 1 G"’% 1
2$* 1,:;;<,:(@):>:?>;B
[@M] 王小彬,蔡典雄,张志田,等 1 稳态水流下肥料氮的运移[8]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Z,@(@):::A?::W4+, D O,J4* P D,F/4+, F E !" #$ % 2%7&- (+ 5"’%*#*I"’ 3 %’4+!5"’
7+&"’ !%"4&- !%4%" 5#(H[8]1 S#4+% 37%’ 1 G"’% 1 2$* 1,:;;Z,@(@):::A
?::[@<] 范丙全,胡春芳,平建立 1 灌溉施肥对壤质潮土硝态氮淋溶的
影响[8]1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M(:)::Z?@:B
G4+ O X,Y7 J G,S*+, 8 C1 V55"$% (5 *’’*,4%*(+ 4+& 5"’%*#*I4%*(+ (+
+*%’4%" #"4$/*+, *+ #(4.- G#7R(Q4‘7*$ !(*#[ 8]1 S#4+% 37%’ 1 G"’% 1
2$* 1,:;;=,M(:)::Z?@:B
[@Z] 林琪,侯立白,韩伟 1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
和品质的影响[8]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AAM,:A(Z):
C*+ X,Y(7 C O,Y4+ W1 V55"$%! (5 +*%’(,"+ ’4%" !(+ ,’4*+ -*"#& 4+&
‘74#*%- (5 H/"4% *+ &*55"’"+% !(*# 5"’%*#*%-[8]1 S#4+% 37%’ 1 G"’% 1 2$* 1,
@AAM,:A(Z):
[@>] 霍中洋,葛鑫,张洪程,等 1 施氮方式对不同专用小麦氮素吸
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8]1 作物学报,@AAM,LA(<):MM;?M
$4%*(+ %-)"! (+ 3Q46!(’)%*(+ 4+& 3Q7%*#*I4%*(+ ’4%" (5 !)"$*5*$ 7!" $7#Q
%*R4’! (5 H/"4%[8]1 9$%4 9,’(+1 2*+1,@AAM,LA(<):MM;?M
留氮的影响[8]1 应用生态学报,@AAM,:<(=)::LL;?:LMLB
W4+, J Y,W4+, O,C* 2 D1 a+5#7"+$" (5 H4%"’ &"5*$*% 4+& !7))#"Q
."+%4# *’’*,4%*(+ (+ +*%’(,"+ 7)%4_" 6- H*+%"’ H/"4% 4+& +*%’(,"+
’"!*&74# *+ !(*#[8]1 J/*+ 81 9))# 1 V$(# 1,@AAM,:<(=)::LL; ?
:LMLB
[@;] S#47% F,O7%(H O 8,O#7."+%/4# J 2 !" #$ % E’4+!)(’% (5 &’- .4%%"’
*+%( &"R"#()*+, H/"4% _"’+"#! 4+& *%! $(+%’*67%*(+ %( ,’4*+ -*"#& 7+&"’
)(!%Q4+%/"!*! H4%"’ &"5*$*% 4+& "#"R4%"& %".)"’4%7’"[8]1 G*"#& J’()!
:AA:<期 王小燕,等: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 01 2 2,34 2 5,5678 9 !" #$ % :;<=>8"7 6??4@4A6<;>7 67B <=67#A>C
?6<;>7 D>= E;7<"= EF"6< 47B"= B;DD"="7< ;==;86<;>7 ="8;@"#[G]$ H8=>7$
I=>J K?; $,%&&+,*-*:’/-,’’-.
[/*] 王敏,张胜全,方保停,等 $ 氮肥运筹对限水灌溉冬小麦产量
及氮素利用的影响[G]$ 中国农学通报,%&&L,%/(L):/’-,/+/.
5678 M,2F678 K N,O678 P Q !" #$ % RDD"?< >D 7;<=>8"7 6JJA;?6<;>7#
>7 8=6;7 S;"AB 67B 7;<=>8"7 4#" "DD;?;"7?S >D E;7<"= EF"6< ;7 A;@;<"B
E6<"= #4JJAS[G]$ IF;7$ H8=;?$ K?; $ P4AA $,%&&L,%/(L):/’- ,
/+/.
[/%] 李建民,王璞,周殿玺,等 $ 灌溉制度对冬小麦耗水及产量的
影响[G]$ 生态农业研究,*---,L(’):%/,%).
T; G M,5678 U,2F>4 9 0 !" #$ % RDD"?<# >D ;==;86<;>7 #S#<"@ >7
!"#$,*---,L(’):%/,%).
[//] 张忠学,于贵瑞 $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
率的影响[G]$ 灌溉排水学报,%&&/,%%(%):*,’.
2F678 2 0,34 V !$ RDD"?<# >D ;==;86<;>7 #?F"B4A;78 >7 B"W"A>J@"7<
67B E6<"= 4#" "DD;?;"7?S ;7 E;7<"= EF"6<[G]$ G $ X==;8 $ 9=6;7$,%&&/,
%%(%):
!!!!!!!!!!!!!!!!!!!!!!!!!!!!!!!!!!!!!!!!!!!!!!!
*,’.
欢迎订阅 %&*&年《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
《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主要刊登农牧业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
科学研究论文、综述、简报等。设有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
业生态环境;园艺;园林;贮藏·保鲜·加工;畜牧·兽医等栏目。读者对象是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农业
大专院校的科研、教学人员。
《中国农业科学》中文版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连续多年居全国农业科技期刊最前列或前列位次。*---
年起连续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
*---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年获“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年连续荣获第
四、五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特等奖;%&&*年起 )次被中信所授予“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年获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精品科技期刊”称号,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权威期刊”称号。在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年版)》中位居“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表”首位。%&*&年起中文版改为半月
刊,将有更多最新农业科研成果通过《中国农业科学》及时报道。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 ,*)!-*!. )- /0)-#)%&&%年创刊,%&&)年 *月起正式与国际著名出版集
团 RA#"W;"=合作,海外发行由 RA#"W;"=全面代理,全文数据在 K?;"7?"9;="?<平台面向世界发行。%&*&年起英文
版页码增至 *)&页。
《中国农业科学》中文版大 *)开,每月 *、*)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 %%’页,定价 ’- $ +&元,全年
定价 **(( $&&元,国内统一刊号:I:**,*/%( Y K,国际标准刊号:XKK:&+L(,*L+%,邮发代号:%,*/(,国外代号:
PM’/。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大 *)开,每月 %&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 *)&页,国内订价 /) $ &&元,全
年 ’/% $&& 元,国内统一刊号:I:**,’L%& Y K,国际标准刊号:XKK:*)L*,%-%L,邮发代号:%,(+*,国外代号:
*+-*M。
邮编:*&&&(* 地址:北京 中关村南大街 *%号《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
电话:&*&,(%*&-(&(,(%*&)%L-,(%*&)%(/,(%*&)%(% 传真:&*&,(%*&)%’L
网址:EEE$IF;76H8=;K?; $ ?>@ RC@6;A:Z87S[\]@6;A $ ?66# $ 7"< $ ?7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