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郭忠录(%)*"—),男,山西忻州人,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研究。
+,-:"!#$*#!**!’),./012-:))3453-67,8012- 9 431:9 ,;:9 <=。! 通讯作者 +,-:"!#$*#>#%"(&,./012-:<126@:8-2<9 749 489 <=
等高植物篱 !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
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郭忠录%,钟 诚!,蔡崇法%!,丁树文%,王中敏(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长沙 ’%"""#;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
摘要:通过%&A标记土壤的箱栽试验,探讨了地下部分隔作用对植物篱 B大豆间作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
果表明,香根草 B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吸 A量,无隔和网隔处理比板隔处理分别增加 !"C%D和 "C>D,香根草吸 A量
分别高出 #C’D和 !’C!D;而紫穗槐 B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吸 A量,无隔和网隔处理比板隔处理分别降低 !*C(D和
%&C)D,紫穗槐吸 A量依次降低 %’C(D和 !’C(D。香根草 B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植株%&A丰度网隔处理低于无隔
处理,而香根草%&A丰度则表现为根系无隔时较高;紫穗槐 B大豆间作系统中紫穗槐和大豆的%&A丰度都表现为根系
无隔时较低。在培栽条件下,间作抑制了大豆生长,影响到大豆 A素的吸收利用;与大豆根系间相互作用抑制了
紫穗槐生长,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香根草生长,推测根系分布在养分吸收利用中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植物篱;大豆;间作;根系分隔;氮
中图分类号:E#&(C&(F >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H(!""*)"%$""&)$">
!""#$% &" ’&&% ()%#’*$%(&) &) +’&,%- *). / 01%*2# () * -#.+#’&,
*). 3&45#*) ()%#’$’&11()+ 343%#6
IJK L4M=5/-:%,LNKAI O4,=5!,OGP O4M=5/?1%!,QPAI E4:/7,=%,RGAI L4M=5/02=(
(! "#$$%&% #’ (%)#*+,% -./ 0.12+#.3%.4,5*-67#.& 8&+2,*$4*+-$ 9.21%+)24:,;*7-. <=>>?>,"72.-;@ 5*.-. 5:/+# -./ A#B%+
C%)2&. D.)424*4%,"7-.&)7- >>?,"72.-;= "7-.&E2-.& ;-4%+ (%)#*+,% A+#4%,42#. D.)424*4%,;*7-. <=>>F!,"72.-)
753%’*$%:R2S4 TMMS @1TS2S2M= 0,S4M; 1=; %&A ST1<2=5 S,<4=2U:,,1 @MS ,V@,T20,=S 71W
8,1= 72S4 =M TMMS 1=; 0,W4 W,@1T1S2M= 2= S4, H%421%+/WMX8,1= WXWS,0 71W !"C%D 1=; "C>D 4254,T S41= S41S 72S4 W4,,S
W,@1T1S2M=,1=; =2STM5,= 1
W4,,S W,@1T1S2M=,1=; =2STM5,= 1
18:=;1=<, M? H%421%+ 71W M8W,TZ,; 2= =M TMMS W,@1T1S2M= 9 P= S4, 8 I ’+*42,#)-/WMX8,1= WXWS,0,-M7,T %&AD 18:=;1=<, M?
WMX8,1= 1=; 8 I ’+*42,#)- 71W M8W,TZ,; 2= =M TMMS W,@1T1S2M= 9 +4,W, T,W:-SW 2=;2<1S,; S41S S4, 5TM7S4 M? WMX8,1= 71W :=/
,V@,S2M=,X,S S4, 5TM7S4 M? H%421%+ 71W ,=41=<,; W25=2?2<1=S-X 9 +4, TMMS ;2WST28:S2M= @1SS,T= 01X @-1X 1= 20@MTS1=S TM-, 2= =2/
STM5,= :@S1Y,9
8#4 ,&’.3:4,;5,TM7;WMX8,1=;2=S,T
""""""""""""""""""""""""""""""""""""""""""""""""""""""""""""""
[-1=S A:ST2S2M= 1=; \,TS2-23,T E<2,=<,
等高植物篱种植是我国南方湿润区广泛示范的
一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坡耕地沿
等高线布设密植灌木或灌化乔木以及灌草结合的植
物篱带,带间布置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与传统耕作
相比,该模式具有减轻土壤侵蚀,减少坡耕地养分流
失,改善土壤理化形状,有效恢复土壤肥力等优
点[!"#]。但是,植物篱对光能、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可
能会抑制农作物生长。紫色土不仅氮素含量偏低,
而且肥料的利用率也较低[$],物种之间对氮肥和土
壤氮素资源的竞争常是限制复合系统生产力的重要
因素。因此,弄清紫色土—植物篱复合种植模式组
分间氮素作用机制,对优化系统物种配置,指导紫色
土合理施肥和提高资源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农林复合系统组分之间的竞争 %协同关系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地下部分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树
篱与农作物根系间相互作用常是系统生产力和持续
性的决定因素[’]。可是,目前关于根系相互作用对
系统养分吸收利用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借鉴众
多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排除水分因素
干扰,通过地下部分隔箱栽试验,探讨了等高植物篱
%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相对于无根系相互作用条
件下植株生长和吸 *量的变化,以深入了解根系相
互作用对系统组分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植物篱
复合经营模式在丘陵山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材料
箱栽用土壤采自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的紫色
土,为 +—!’ ,-的表层土,以前为荒地。其有机质
含量 )./+ 0 % 10、全 * +.&$ 0 % 10、速效 * $+ -0 % 10、全
2 +.$/ 0 % 10、速效 2 !’ -0 % 10、全 3 !’.& 0 % 10、速效 3
!+’ -0 % 10、45值(土水质量比为 ! 6 #.’)7.!。
供试植物篱为豆科紫穗槐(!"#$%&’ ($)*+,#-’)和
禾本科香根草( ./*+0/$+’ 1+1’2+#+3/-);供试作物为大
豆(456,+2/ "’7),品种为皖豆"!’号(8’23#) !’)。
同位素示踪材料为!’*标记的 89(*5#)#,其丰
度为 !+.$’:,购自上海化工研究院。
栽培箱规格为上底面(7’ ,- ; ’+ ,-),下底面
(7+ ,- ; && ,-),高 ’+ ,-。每箱装土 !’+ 10,土深 $)
,-,容重 !.!/ 0 % ,-。试验用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
和氯化钾,按每千克土 *、2#9’、3#9各 +.! 0混施。
!"# 试验设计
!.#.! 箱栽试验 试验设 $种种植方式:!)大豆单
一种植(单作);#)紫穗槐(!"#$%&’ ($)*+,#-’)"大豆
(紫间);$)香根草( ./*+0/$+’ 1+1’2+#+3/-)" 大豆(香
间)。$种地下部分隔处理:!)植物篱与大豆间根系
不分隔(下称“无隔”);#)植物篱与大豆间根系用
+.( --的尼龙网分隔(下称“网隔”);$)植物篱与大
豆间根系用塑料板完全分隔(下称“板隔”)。试验设
$个重复。每箱种植植物篱 ! 行,共 $ 棵,株距 #+
,-;大豆 #行,每行 $株,行距 ## ,-,株距 ## ,-,第
一行(毗邻植物篱行)大豆距植物篱 #’ ,-。植物篱
区与大豆区的比例为 ! 6#(图 !)。
图 ! 盆分隔及!$%施用示意图
&’()! *+,-./0’+ 1-21-3-40/0’54 56 250 2/10’0’54 /47 !$ %/228’+/0’54
!.#.# !’*标记试验 大豆 &片叶时,在距植物篱
或大豆(单作)行 #+ ,-处,挖长约 &+ ,-,深 !+ ,-的
沟(图 !),均匀地施入 89(!’*5#)# !.+!# 0,板隔处理
施入等量 89(*5#)#。整个过程严格控制条件,防止
!’*对邻近植物或对土壤污染。在大豆收获和植物
篱修剪期,分别测定大豆地上部与植物篱修剪物干
重和含氮量。但由于植物篱和大豆根系相互缠绕,
很难区分,故本试验没有测定根系数据。
试验在可移动的遮雨大棚内进行,防止雨雪落
入实验箱。作物生长期间充分供应水分,以满足作
物对水分的需求。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样品采集、分析及计算
在 !月 "#日按行收获大豆,并把地上部分分为
子粒和秸秆;在 !月 "$日将植物篱修剪为 #% &’高,
收集修剪物。在 "(%)杀青 *(’+,,-()烘干至恒重。
分别称干物质重,粉碎后用凯氏半微量蒸馏定氮法测
定全 .含量,样品经浓缩用质谱仪测定"%.丰度。
试验中把施用 "% . 肥料处理的植株样品丰度
(/01’ "%. 2 )与"%.的天然丰度((3*44*2)差值计
为该样品的"%.原子百分超(/01’ 2"%. 56&577)。
植株的 /01’ 2"%. 56&577 8 标记植株的 /01’
"%. 2 9 (3*44*2;
植物来自"%.的百分数 .:;;2 8植物的"%.原
子百分超 < "(( =肥料"%.的原子百分超;
植株 "% . 吸收量 8 植株干重 < 含 . 量 <
.:;;2;
植株吸 .量 8 植株干重 <含 .量。
$ 结果与分析
$"! 间作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图 #表明,间作影响了大豆的生长,紫穗槐和香
根草间作条件下,其地上部干物质量比单作分别降
低 >*3"2和 43#2。地下部隔开处理对大豆地上部
的生长量具有明显影响,又以间作无隔处理对大豆
生长的影响最为明显。紫穗槐间作条件下,根系分
隔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豆生长,网隔处理居中,
板隔处理与单作相差最少;与板隔处理相比,间作
无隔和网隔处理分别使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降低
*"3-2和 "$3>2。香根草间作条件下,根系分隔处
理影响了大豆生长,网隔处理居中,板隔处理与单作
相差最多;与板隔处理相比,间作无隔和网隔处理
分别使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 -3%2和 >342。
同一种植系统,由于地上部环境条件完全相同,因
此,可以推断差异的产生主要来自地下部的作用。
图 #还看出,塑料板分隔条件下,第一行大豆干
物质量都高于第二行,表明施肥提高了大豆的生长
量。但大豆干物质量,紫穗槐间作系统 ?香根草间
作系统 ?单作。塑料板分隔后,种间地下部作用被
消除,阻止了养分的移动,而且灌溉和施肥条件完全
相同,可见,板隔处理中大豆生长的差异主要来自地
上部的作用。
图 $ 间作和分隔方式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 .* /..- 0+12/2-&.3 234 5+4’+/.6 01+,&+0 .3 0.78+23 ’/.6-5
[注(.105):@A—单作 @1,1&B1C;/D—紫穗槐大豆间作 !"#$%&’E71FG5H, 7F705’;ID—香根草大豆间作 ()*+,)$E71FG5H, 7F705’;.D—.1 B110 75CHBH0+1,;
@D—@57J 75CHBH0+1,;DD:DJ550 75CHBH0+1,K 图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2显著水平 :+LL5B5,0 M5005B7 ’5H, 7+N,+L+&H,0 H0 %2 M5O5M K 下同 7H’5 H7 L1MM1P7K]
$"$ 间作对大豆吸 9量的影响
大豆与紫穗槐间作明显降低了大豆体内的氮素
含量,大豆与香根草间作大豆体内的氮素含量与单
作没有显著差异。单作大豆第一行和第二行茎叶含
氮量分别为 "$3*4和 ""3%* N = QN,子粒含氮量分别为
443#!和 4"3*> N = QN。紫穗槐间作条件下,大豆茎叶
与子粒含氮量,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为 "#3%>、
""3#4、4#34>和 4(3>$ N = QN;香根草间作条件下,则
依次为 "$3$*、""3%4、443#" 和 %!3$> N = QN。在根系
完全分隔,尼龙网隔和无隔 *种方式下,紫穗槐间作
大豆含氮量为无隔 ?网隔 ?板隔,香根草间作为无
隔 R网隔 R板隔(表 ")。表明间作影响了大豆体内
氮的吸收积累,紫穗槐和大豆根系间相互作用使大
豆体内氮的累积量降低。
图 *看出,大豆间作与单作相比,紫穗槐间作的
大豆吸 .量显著低于单作,香根草间作的大豆吸 .
量与单作没有显著差异。紫穗槐间作条件下,根系
分隔提高了大豆的吸 .量,与板隔处理相比,无隔
"4"期 郭忠录,等:等高植物篱 =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和网隔处理分别降低 !"#$%和 &’#(%;香根草间作
下,无隔和网隔处理分别比板隔处理增加 !)#&%和
)#*%。图 $ 还可以看出,紫穗槐间作的隔板处理,
香根草间作的三种分隔方式和大豆单作条件下,第
一行大豆茎叶和子粒的吸 +量高于第二行,而紫穗
槐无隔和网隔处理中,第二行却高于第一行。表明
植物篱种类和养分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大豆体内氮
的吸收积累。
表 ! 大豆的含 "量(# $ %#)
&’()* ! &+* " ,-./*./ -0 1-2(*’.
植物部位 行号 紫穗槐 ,大豆 !"#$%&’-./01234 .0.526 香根草 ,大豆 ()*+,)$-./01234 .0.526 单作
78345 93:5 ;/< +/= 无隔 +> 网隔 ?> 板隔 >> 无隔 +> 网隔 ?> 板隔 >> ?/4/@:/9
茎叶 >5:3< & &!#’A 2 &(’ B &’* C &"#"$ 3 &$#$* D &A#*E @ &"#$* 1
! &!* @ &)" @ &)#"E @ &’* 1 &!#)E 3 &)#(* @ &’$ 1
子粒 F:3G4 & *!#*A 1 *!#’& 2 *’#$& D **#!& 3 *$#"! D *A#’! @ **#!( 3
! *)#A" @ *E! 3 *!#’( 31 ’(#"A D *!#)E @ *)#*$ @D *$A 31
图 3 间作和分隔方式对大豆吸 "量的影响
45#63 700*,/ -0 8--/ 1*9’8’/5-. ’.: +*:#*8-; 19*,5*1 -. " <9/’%* -0 1-2(*’.
间作和单作条件下,大豆吸收&’+量差异显著,
紫穗槐和香根草间作条件下,依次比单作低 "$#)%
和 $!#!%。地下部隔开处理提高了大豆对肥料 +
的吸收,其中香根草间作条件下,网隔处理大豆&’+
的吸收量显著高于单作;紫穗槐间作条件下,网隔
处理大豆&’+的吸收量,虽较无隔处理有增加趋势,
但仍低于单作(表 !)。表明大豆与植物篱根系间相
互作用影响到大豆肥料氮的吸收积累。
表 = 大豆吸!>"量(?# $ 9-/)
&’()* = !>" <9/’%* ’?-<./ (2 1-2(*’.
行号 植物部位 紫穗槐 ,大豆 !"#$%&’-./01234 .0.526 香根草 ,大豆 ()*+,)$-./01234 .0.526 单作
;/< +/= 78345 93:5 无隔 +> 网隔 ?> 无隔 +> 网隔 ?> ?/4/@:/9
第 &行 茎叶 >5:3< )#!A D )#E" @ "’ 1 !#"! 3 !#*! 3
&.5 :/< 子粒 F:3G4 )#(E 2 ’#$E 1 !#(( D (#’$ 3 A#** @
第 !行 茎叶 >5:3< )#&E 2 )#!" D )#$* @ )#’$ 3 )#A$ 1
!4D :/< 子粒 F:3G4 )#&’ D )#"E @ )#(& 1@ )#(E 1 $) 3
=@3 间作对植物篱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植物生物量的大小,反映植物对土壤
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和竞争能力。本试验植物篱仅移
栽半年,个体间差异不大,但结果(表 $)仍可看出,
地下部隔开处理对植物篱地上部生物量有显著影
响。根系分隔促进了紫穗槐的生长,但影响了香根
草的生长。紫穗槐地上部生物量,无隔和网隔处理
分别比板隔处理降低 !)#*%和 &)#’%;而香根草地
上部生物量,则依次增加 $"#A%和 !E%。说明植
物篱与大豆根系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植物篱对养分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A卷
表 ! 分隔方式对植物篱生长和含氮量的影响
"#$%& ! ’((&)* +( ,++* $#,,-&, +. */& 0,+1*/,2 )+.)&.*,#*-+. #.3 45*#6& +( /&30&,+17
处理
!"#$%’%(
植物篱
)#*+#",-(
地上部干重
./,,% *"0 &$%%#"
含氮量
1 2,’%#’%
吸 1量
1 34%$5#
吸671量
671 34%$5#
(+ 8 4,%) (&+ 8 4,%)
无隔 1. 紫穗槐 !"#$%&’ ($)*+,#-’ 9:;< # 69;<= 2 6>?@;@ * >;<= 2
香根草 ./*+0/$ 1+1’2+#+3/- =97;6 $ >;:? # 6@?6;6 A 6B;@? $
网隔 C. 紫穗槐 !"#$%&’ ($)*+,#-’ @9;7 * 6@;?9 A 69:@;< A 9;9: A
香根草 ./*+0/$ 1+1’2+#+3/- =7?;: $A :;?> * 6:>@;@ 2 <;板隔 .. 紫穗槐 !"#$%&’ ($)*+,#-’ 66?;6 2 6@;B< $ =6=@;B $
香根草 ./*+0/$ 1+1’2+#+3/- =?7;@ A :;的吸收。
89: 间作对植物篱吸 2量的影响
地下部隔开处理显著影响了植物篱体内氮的吸
收积累。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种分隔方式中,紫
穗槐体内氮的积累差异显著;香根草体内氮的吸收
积累,无隔处理与网隔、板隔处理差异显著;与网隔
处理相比,板隔处理的香根草体内氮的吸收积累虽
有增加趋势,但没有显著差异(表 B)。表明紫穗槐
生物量和含氮量影响到紫穗槐的吸 1量,而香根草
8大豆间作主要是地下部隔开处理影响到香根草生
物量,从而影响了香根草的吸 1量。根系分隔提高
了紫穗槐对氮素的吸收,但降低了香根草对氮素的
吸收。根系无隔和网隔处理的紫穗槐吸 1 量比板
隔处理分别降低 6<;BD和 =<;BD;而香根草的吸 1
量则分别增加 :;
物篱对肥料 1的吸收。紫穗槐吸收671的量,无隔
处理显著低于网隔处理,而香根草无隔处理显著高
于网隔处理;无隔处理的紫穗槐吸收671的量低于
香根草吸收671的量,但网隔处理的紫穗槐吸收671
的量高于香根草吸收671的量。这说明与大豆根系
相互接触有利于香根草对肥料 1的吸收,但不利于
紫穗槐对肥料 1的吸收。
! 讨论
EFG#(H#0[@]等认为,不存在根系间竞争和化感作
用的情况下,农林复合经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张
文安等[6?]的试验表明,紫穗槐、香根草与玉米种植,
玉米产量逐年增加。但本试验条件下,大豆与香根
草,尤其紫穗槐种植后,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吸 1
量,间作都低于单作,说明可能是大豆与紫穗槐或香
根草间作系统中两种植物的种间竞争或化感作用影
响了大豆生长。其原因可能是大豆为豆科作物,玉
米为禾本科作物,它们与紫穗槐、香根草种群之间的
生态和生理特征有所差别。而且本试验作物生长期
间,水分供应充足,而作物生长在田间会受到水分的
限制。同时,本试验植物篱与大豆生长于土深 B9 2&
的栽培箱中,根系在有限的土壤空间中强烈竞争,此
消彼长;而玉米与紫穗槐和香根草的作用在田间,
根系在垂直分布上可能处于不同的土层,大大降低
了养分竞争的强度。因此,本试验的结果是否适用
于田间,在田间条件下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有待进
一步研究。
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间套种,豆科作物不仅能通
过生物固氮作用满足自身氮素营养要求,同时还可
以把固定的氮转移给与其邻近的作物,或通过豆科
作物的氮素节约效应(1F%",+#’ (4$"F’+ #II#2%),节约
土壤氮素供给与其邻近的作物,从而提高单位面积
土地的生产力[66]。本试验中,尽管间作大豆的生物
量、吸氮量低于单作大豆,但是根系相互交织在一起
时(无隔),香根草的吸 1量高于根系分隔方式,香
根草肥料氮的吸收量高于部分分隔(网隔),说明根
系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香根草对氮素的吸收。从生
态学角度分析,在资源可利用性减少的情况下,物种
的生态位宽度应该增加,使单位面积的报酬达到最
大。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根系的向肥性,香根草根系
伸入大豆根区,根系吸收空间的扩大获得了更多的
氮素。
据报道,豆科树篱和间作农作物之间氮素竞争
很微弱或不存在竞争[6=]。本研究表明,紫穗槐间作
条件下,紫穗槐与第一行大豆的吸 1量和肥料氮的
吸收量根系接触时表现为最低,部分分隔的紫穗槐
和第一行大豆吸 1量和肥料 1的吸收量有所提高,
但仍低于第一行,充分肯定了这一研究成果,说明氮
素不是影响大豆和紫穗槐生长的主要因素。但是,
J/,(/等[6B]研究表明,大豆 8木豆间作,大豆不但能
B>6期 郭忠录,等:等高植物篱 8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从木豆获益,而且大豆和木豆对氮素竞争激烈。这
说明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和生理特征有所差别,植
物有 !"和 !#之分,根系形态亦有直根系和须根系
之分,这就决定了种群之间的养分竞争表现形式具
有“不一致性”($%&%’()%*%+&,)。另外一些学者认为
根系分泌物、残留物的分解物也是影响作物生长的
重要因素[-#]。间作紫穗槐或大豆根系分泌物作用
是否是生长抑制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结语
紫穗槐、香根草间作与大豆单作相比,间作大豆
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吸 .量降低,尤其是紫穗槐间作
的大豆吸 .量和吸-/.量明显低于单作,说明本试
验条件下,紫穗槐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强于
香根草。
地下部分隔后,紫穗槐 0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吸
.量和吸-/.量与无隔处理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仍低于单作;间作也降低了紫穗槐体内氮素含
量,无隔处理的紫穗槐吸 .量较网隔和板隔处理分
别降低了 -#1"2和 3#1"2,-/.吸收量比网隔处理
降低了 34152。表明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
紫穗槐和大豆对 .素的吸收积累。香根草 0大豆间
作系统中大豆吸 .量与无隔处理相比有所降低,但
网隔处理的大豆吸-/.量高于单作大豆和无隔处理
的。香根草与大豆间作明显提高了香根草体内的氮
素含量,无隔处理的香根草吸 .量较网隔和板隔处
理分别增加了 41#2和 3#132,-/.吸收量较网隔处
理增加了 3-"142。说明植物篱种类和根系分布特
征是影响作物养分吸收的重要因素。
参 考 文 献:
[-] 孙辉,唐亚,谢嘉穗 6 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
用[7]6 水土保持学报,388#,-9(3):--#:--41
;<* $,=>*) ?,@+% 7 ;6 A%B%>’CD >*E >FFG+C>&+(* (H D%E)%’(I +*&%’J
C’(FF+*) +* !D+*>[7]6 7 6 ;(+G 6K>&%’ !(*B%’L6,388#,-9(3):--#:
--41
[3] 许峰,蔡强国,吴淑安,等 6 等高植物篱控制紫色土坡耕地侵
蚀的特点[7]6 土壤学报,3883,"M(-):4-:4M1
@< N,!>+ O P,K< ; Q !" #$ 6 !D>’>C&%’+B&+CB (H %’(B+(* C(*&’(G R,
C(*&(<’ D%E)%’(IB (* C
S%E(G 6 ;+*6,3883,"M(-):4-:4M1
["] 何毓蓉,郑霖,陈学华,等 6 中国紫色土(下篇)[T]6 北京:科
学出版社,388"1 3-5:3-41
$% ? A,UD%*) V,!D%* @ $ !" #$ 6 S<’FG% B(+GB +* !D+*>(3)[T]6
W%+X+*):;C+%*C% S’%BB,388"1 3-5:3-41
[#] V%DY>** 7,S%&%’ Z,;&%G+CD ! !" #$ 6 W%G(IJ)’(<*E +*&%’>C&+(* +* E’,J
G>*E >)’(H(’%B&’,[7]6 N(’ 6 [C(G 6 T>*>)6,-MM9,---:-/4:-5M1
[/] \*) ! ],!(’G%&& 7 [,;+*)D A S !" #$ 6 QR(L% >*E R%G(I)’(<*E +*&%’J
>C&+(*B +* >)’(H(’%B&’, B,B&%YB[7]6 N(’ 6 [C(G 6 T>*>)6,-MM-,#/:#/
:/41
[5] QGG%* ; !,;D+R< 7(B%,.>+’ S ] A !" #$ 6 !(YF%&+&+(* H(’ -/. : G>J
R%G%E H%’&+G+^%’ +* F%C>*(%#&’# ($$)*!)+(+ ]6 ](CD)JC(&&(*(,*++’-(.
/0 1(&+/"/0 V6)>GG%, C’(FF+*) B,B&%Y +* &D% B(<&D%’* _*+&%E ;&>&%B
[7]6 SG>*& ;(+G,388#,35":-/-:-5#1
[4]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 6 小麦 0 0蚕豆间作中的种间氮营养差异
比较研究[7]6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388",M(#):"M5:#881
@+>( ? W,V+ V,UD>*) N ;6 .+&’()%* C(YFG%Y%*&>’, C’(FF%E ID%>& >*E H>R>R%>*[7]6 SG>*& .<&’ 6 N%’& 6 ;C+ 6,388",M
(#):"M5:#881
[9] 褚贵新,沈其荣,张娟,等 6 用-/.富积标记和稀释法研究旱
作水稻 0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固定和转移[7]6 植物营养与肥
料学报,388",M(#):"9/:"9M1
!D< P @,;D%* O A,UD>*) 7 !" #$ 6 !(YF>’+B(* (H &I( Y%&D(EB &( B&
F%>*<& &( ’+C% +* >%’(R+C B(+G (H +*&%’C’(FF+*) B,B&%Y[7]6 SG>*& .<&’ 6
N%’& 6 ;C+ 6,388" M(#):"9/:"9M1
[M] V+L%BG%, ; 7,P’%)(’, S 7,W<’%BD A 76 !(YF%&+&+(* +* &’%% ’(I >)’(J
H(’%B&’, B,B&%YB 31 a+B&’+R<&+(*,E,*>Y+CB >*E
.[7]6 SG>*& ;(+G,3883,3#4:-44:-941
[-8] 张文安,徐大地,刘友云,等 6 黔中黄壤丘陵旱坡地香根草、
紫穗槐的水土保持效应[7]6 贵州农业科学,388-,3M(3):#-:
#31
UD>*) K Q,@< a a,G+< ? ? !" #$ 6 [HH%C& (H c%&+L%’> ^+^>*+(+E%B
>*E QY(’FD> H’<&+C(B> (* B(+G >*E I>&%’ C(*B%’L>&+(* +* ,%GG(I BG(F+*)
(3):#-:#31
[--] 褚贵新,沈其荣,曹金留,等 6 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中的
氮素固定与转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7]6 土壤学报,
388",#8(/):4-4:43"1
!D< P @,;D%* O A,!>( 7 V !" #$ 6 W+(G()+C>G *+&’()%* H+‘>&+(* >*E
*+&’()%* %‘F(’& (H )’(<*E*<& +*&%’C’(FF%E I+&D ’+C% C
R+C B(+G >*E +&B %HH%C& (* B(+G *+&’()%* H%’&+G+&,[7]6 QC&> S%E(G 6 ;+*6,
388",#8(/):4-4:43"1
[-3] Qb+**+H%B+ N ],]>*) W =,;>*)+*)> .,=+X>*+J[*+(G> $6 .+&’()%*
*E .JC(YF%&+&+(* R%&I%%* $!/2#!)# D%E)%’(IB >*E
Y>+^% +* >* >GG%, C’(FF+*) B,B&%Y[ 7]6 .<&’ 6 !,CG 6 Q)’(%C(B,B6,
-MM4,#4:4#:981
[-"] PD(BD S ],T(D>*&, T,W>*E,(F>ED,>, ] ] !" #$ 6 P’(I&D,C(YF%J
&+&+(*,,+%GEB >EL>*&>)% >*E %C(*(Y+CB +* B(,R%>* 0 F+)%(*F%> +*&%’J
C’(FF+*) B,B&%Y +* B%Y+J>’+E &’(F+CB (H Z*E+>6 ZZ 6 [HH%C& (H *<&’+%*&
Y>*>)%Y%*&[7]6 N+%GE !’(FB A%B6,3885,M5:M8:M41
[-#] Z*E%’X+& >*E T>G+b Q _6 !D%Y+C>G %C(G(), (H FG>*&B:QGG%G(F>&D, +*
>d<>&+C >*E &%’’%B&’+>G %C(B,B&%YB[T]6 W%’G+*:W+’bD>),
38831 3431
#5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