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root interaction on growth and N uptake in a hedgerow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

等高植物篱/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With root partition method and 15N tracing technique,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oot interaction on plant growth and nitrogen uptake in a hedgerow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 The hedgerow species evaluated were Amorpha fruticosa and Vetiveria zizanio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itrogen uptake of soybean with no root and mesh separation in the Vetiver-soybean system was 20.1% and 0.6% higher than that with sheet separation, and nitrogen acquisition of Vetiver was increased by 7.4% and 24.2%. In the A. fruticosa-soybean system, however, the nitrogen uptake of soybean with no root and mesh separation was 28.3% and 15.9% lower than that with sheet separation, and nitrogen acquisitions of A. fruticosa was decreased by 14.3% and 24.3%. 15N% abundance of soybean with mesh separation in the Vetiver-soybean system was lower than that with no root separation and higher 15N% abundance of Vetiver was observed in no root separation. In the A. fruticosa-soybean system, lower 15N% abundance of soybean and A. fruticosa was observed in no root separ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owth of soybean was unexpectedly suppressed in two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e growth of A. fruticosa was also suppressed due to root interaction, yet the growth of Vetiver wa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The root distribution patter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itrogen uptake.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郭忠录(%)*"—),男,山西忻州人,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研究。
+,-:"!#$*#!**!’),./012-:))3453-67,8012- 9 431:9 ,;:9 <=。! 通讯作者 +,-:"!#$*#>#%"(&,./012-:等高植物篱 !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
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郭忠录%,钟 诚!,蔡崇法%!,丁树文%,王中敏(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长沙 ’%"""#;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
摘要:通过%&A标记土壤的箱栽试验,探讨了地下部分隔作用对植物篱 B大豆间作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
果表明,香根草 B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吸 A量,无隔和网隔处理比板隔处理分别增加 !"C%D和 "C>D,香根草吸 A量
分别高出 #C’D和 !’C!D;而紫穗槐 B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吸 A量,无隔和网隔处理比板隔处理分别降低 !*C(D和
%&C)D,紫穗槐吸 A量依次降低 %’C(D和 !’C(D。香根草 B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植株%&A丰度网隔处理低于无隔
处理,而香根草%&A丰度则表现为根系无隔时较高;紫穗槐 B大豆间作系统中紫穗槐和大豆的%&A丰度都表现为根系
无隔时较低。在培栽条件下,间作抑制了大豆生长,影响到大豆 A素的吸收利用;与大豆根系间相互作用抑制了
紫穗槐生长,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香根草生长,推测根系分布在养分吸收利用中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植物篱;大豆;间作;根系分隔;氮
中图分类号:E#&(C&(F >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H(!""*)"%$""&)$">
!""#$% &" ’&&% ()%#’*$%(&) &) +’&,%- *). / 01%*2# () * -#.+#’&,
*). 3&45#*) ()%#’$’&11()+ 343%#6
IJK L4M=5/-:%,LNKAI O4,=5!,OGP O4M=5/?1%!,QPAI E4:/7,=%,RGAI L4M=5/02=(
(! "#$$%&% #’ (%)#*+,% -./ 0.12+#.3%.4,5*-67#.& 8&+2,*$4*+-$ 9.21%+)24:,;*7-. <=>>?>,"72.-;@ 5*.-. 5:/+# -./ A#B%+
C%)2&. D.)424*4%,"7-.&)7- >>?,"72.-;= "7-.&E2-.& ;-4%+ (%)#*+,% A+#4%,42#. D.)424*4%,;*7-. <=>>F!,"72.-)
753%’*$%:R2S4 TMMS @1TS2S2M= 0,S4M; 1=; %&A ST1<2=5 S,<4=2U:,,1 @MS ,V@,T20,=S 71W TMMS 2=S,T1W@,<2,W ,Z1-:1S,; 7,T, 83#+G7- ’+*42,#)- 1=; H%421%+2- 626-.2#2/%) I +4, T,W:-SW W4M7,; S41S S4, =2STM5,= :@S1Y, M? WMX/
8,1= 72S4 =M TMMS 1=; 0,W4 W,@1T1S2M= 2= S4, H%421%+/WMX8,1= WXWS,0 71W !"C%D 1=; "C>D 4254,T S41= S41S 72S4 W4,,S
W,@1T1S2M=,1=; =2STM5,= 14M7,Z,T,S4, =2STM5,= :@S1Y, M? WMX8,1= 72S4 =M TMMS 1=; 0,W4 W,@1T1S2M= 71W !*C(D 1=; %&C)D -M7,T S41= S41S 72S4
W4,,S W,@1T1S2M=,1=; =2STM5,= 1WMX8,1= 72S4 0,W4 W,@1T1S2M= 2= S4, H%421%+/WMX8,1= WXWS,0 71W -M7,T S41= S41S 72S4 =M TMMS W,@1T1S2M= 1=; 4254,T %&AD
18:=;1=<, M? H%421%+ 71W M8W,TZ,; 2= =M TMMS W,@1T1S2M= 9 P= S4, 8 I ’+*42,#)-/WMX8,1= WXWS,0,-M7,T %&AD 18:=;1=<, M?
WMX8,1= 1=; 8 I ’+*42,#)- 71W M8W,TZ,; 2= =M TMMS W,@1T1S2M= 9 +4,W, T,W:-SW 2=;2<1S,; S41S S4, 5TM7S4 M? WMX8,1= 71W :=/
,V@,S2M=,X,S S4, 5TM7S4 M? H%421%+ 71W ,=41=<,; W25=2?2<1=S-X 9 +4, TMMS ;2WST28:S2M= @1SS,T= 01X @-1X 1= 20@MTS1=S TM-, 2= =2/
STM5,= :@S1Y,9
8#4 ,&’.3:4,;5,TM7;WMX8,1=;2=S,T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
[-1=S A:ST2S2M= 1=; \,TS2-23,T E<2,=<,
等高植物篱种植是我国南方湿润区广泛示范的
一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坡耕地沿
等高线布设密植灌木或灌化乔木以及灌草结合的植
物篱带,带间布置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与传统耕作
相比,该模式具有减轻土壤侵蚀,减少坡耕地养分流
失,改善土壤理化形状,有效恢复土壤肥力等优
点[!"#]。但是,植物篱对光能、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可
能会抑制农作物生长。紫色土不仅氮素含量偏低,
而且肥料的利用率也较低[$],物种之间对氮肥和土
壤氮素资源的竞争常是限制复合系统生产力的重要
因素。因此,弄清紫色土—植物篱复合种植模式组
分间氮素作用机制,对优化系统物种配置,指导紫色
土合理施肥和提高资源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农林复合系统组分之间的竞争 %协同关系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地下部分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树
篱与农作物根系间相互作用常是系统生产力和持续
性的决定因素[’]。可是,目前关于根系相互作用对
系统养分吸收利用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借鉴众
多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排除水分因素
干扰,通过地下部分隔箱栽试验,探讨了等高植物篱
%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相对于无根系相互作用条
件下植株生长和吸 *量的变化,以深入了解根系相
互作用对系统组分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植物篱
复合经营模式在丘陵山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材料
箱栽用土壤采自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的紫色
土,为 +—!’ ,-的表层土,以前为荒地。其有机质
含量 )./+ 0 % 10、全 * +.&$ 0 % 10、速效 * $+ -0 % 10、全
2 +.$/ 0 % 10、速效 2 !’ -0 % 10、全 3 !’.& 0 % 10、速效 3
!+’ -0 % 10、45值(土水质量比为 ! 6 #.’)7.!。
供试植物篱为豆科紫穗槐(!"#$%&’ ($)*+,#-’)和
禾本科香根草( ./*+0/$+’ 1+1’2+#+3/-);供试作物为大
豆(456,+2/ "’7),品种为皖豆"!’号(8’23#) !’)。
同位素示踪材料为!’*标记的 89(*5#)#,其丰
度为 !+.$’:,购自上海化工研究院。
栽培箱规格为上底面(7’ ,- ; ’+ ,-),下底面
(7+ ,- ; && ,-),高 ’+ ,-。每箱装土 !’+ 10,土深 $)
,-,容重 !.!/ 0 % ,-。试验用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
和氯化钾,按每千克土 *、2#9’、3#9各 +.! 0混施。
!"# 试验设计
!.#.! 箱栽试验 试验设 $种种植方式:!)大豆单
一种植(单作);#)紫穗槐(!"#$%&’ ($)*+,#-’)"大豆
(紫间);$)香根草( ./*+0/$+’ 1+1’2+#+3/-)" 大豆(香
间)。$种地下部分隔处理:!)植物篱与大豆间根系
不分隔(下称“无隔”);#)植物篱与大豆间根系用
+.( --的尼龙网分隔(下称“网隔”);$)植物篱与大
豆间根系用塑料板完全分隔(下称“板隔”)。试验设
$个重复。每箱种植植物篱 ! 行,共 $ 棵,株距 #+
,-;大豆 #行,每行 $株,行距 ## ,-,株距 ## ,-,第
一行(毗邻植物篱行)大豆距植物篱 #’ ,-。植物篱
区与大豆区的比例为 ! 6#(图 !)。
图 ! 盆分隔及!$%施用示意图
&’()! *+,-./0’+ 1-21-3-40/0’54 56 250 2/10’0’54 /47 !$ %/228’+/0’54
!.#.# !’*标记试验 大豆 &片叶时,在距植物篱
或大豆(单作)行 #+ ,-处,挖长约 &+ ,-,深 !+ ,-的
沟(图 !),均匀地施入 89(!’*5#)# !.+!# 0,板隔处理
施入等量 89(*5#)#。整个过程严格控制条件,防止
!’*对邻近植物或对土壤污染。在大豆收获和植物
篱修剪期,分别测定大豆地上部与植物篱修剪物干
重和含氮量。但由于植物篱和大豆根系相互缠绕,
很难区分,故本试验没有测定根系数据。
试验在可移动的遮雨大棚内进行,防止雨雪落
入实验箱。作物生长期间充分供应水分,以满足作
物对水分的需求。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样品采集、分析及计算
在 !月 "#日按行收获大豆,并把地上部分分为
子粒和秸秆;在 !月 "$日将植物篱修剪为 #% &’高,
收集修剪物。在 "(%)杀青 *(’+,,-()烘干至恒重。
分别称干物质重,粉碎后用凯氏半微量蒸馏定氮法测
定全 .含量,样品经浓缩用质谱仪测定"%.丰度。
试验中把施用 "% . 肥料处理的植株样品丰度
(/01’ "%. 2 )与"%.的天然丰度((3*44*2)差值计
为该样品的"%.原子百分超(/01’ 2"%. 56&577)。
植株的 /01’ 2"%. 56&577 8 标记植株的 /01’
"%. 2 9 (3*44*2;
植物来自"%.的百分数 .:;;2 8植物的"%.原
子百分超 < "(( =肥料"%.的原子百分超;
植株 "% . 吸收量 8 植株干重 < 含 . 量 <
.:;;2;
植株吸 .量 8 植株干重 <含 .量。
$ 结果与分析
$"! 间作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图 #表明,间作影响了大豆的生长,紫穗槐和香
根草间作条件下,其地上部干物质量比单作分别降
低 >*3"2和 43#2。地下部隔开处理对大豆地上部
的生长量具有明显影响,又以间作无隔处理对大豆
生长的影响最为明显。紫穗槐间作条件下,根系分
隔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豆生长,网隔处理居中,
板隔处理与单作相差最少;与板隔处理相比,间作
无隔和网隔处理分别使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降低
*"3-2和 "$3>2。香根草间作条件下,根系分隔处
理影响了大豆生长,网隔处理居中,板隔处理与单作
相差最多;与板隔处理相比,间作无隔和网隔处理
分别使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 -3%2和 >342。
同一种植系统,由于地上部环境条件完全相同,因
此,可以推断差异的产生主要来自地下部的作用。
图 #还看出,塑料板分隔条件下,第一行大豆干
物质量都高于第二行,表明施肥提高了大豆的生长
量。但大豆干物质量,紫穗槐间作系统 ?香根草间
作系统 ?单作。塑料板分隔后,种间地下部作用被
消除,阻止了养分的移动,而且灌溉和施肥条件完全
相同,可见,板隔处理中大豆生长的差异主要来自地
上部的作用。
图 $ 间作和分隔方式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 .* /..- 0+12/2-&.3 234 5+4’+/.6 01+,&+0 .3 0.78+23 ’/.6-5
[注(.105):@A—单作 @1,1&B1C;/D—紫穗槐大豆间作 !"#$%&’E71FG5H, 7F705’;ID—香根草大豆间作 ()*+,)$E71FG5H, 7F705’;.D—.1 B110 75CHBH0+1,;
@D—@57J 75CHBH0+1,;DD:DJ550 75CHBH0+1,K 图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2显著水平 :+LL5B5,0 M5005B7 ’5H, 7+N,+L+&H,0 H0 %2 M5O5M K 下同 7H’5 H7 L1MM1P7K]
$"$ 间作对大豆吸 9量的影响
大豆与紫穗槐间作明显降低了大豆体内的氮素
含量,大豆与香根草间作大豆体内的氮素含量与单
作没有显著差异。单作大豆第一行和第二行茎叶含
氮量分别为 "$3*4和 ""3%* N = QN,子粒含氮量分别为
443#!和 4"3*> N = QN。紫穗槐间作条件下,大豆茎叶
与子粒含氮量,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为 "#3%>、
""3#4、4#34>和 4(3>$ N = QN;香根草间作条件下,则
依次为 "$3$*、""3%4、443#" 和 %!3$> N = QN。在根系
完全分隔,尼龙网隔和无隔 *种方式下,紫穗槐间作
大豆含氮量为无隔 ?网隔 ?板隔,香根草间作为无
隔 R网隔 R板隔(表 ")。表明间作影响了大豆体内
氮的吸收积累,紫穗槐和大豆根系间相互作用使大
豆体内氮的累积量降低。
图 *看出,大豆间作与单作相比,紫穗槐间作的
大豆吸 .量显著低于单作,香根草间作的大豆吸 .
量与单作没有显著差异。紫穗槐间作条件下,根系
分隔提高了大豆的吸 .量,与板隔处理相比,无隔
"4"期 郭忠录,等:等高植物篱 =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和网隔处理分别降低 !"#$%和 &’#(%;香根草间作
下,无隔和网隔处理分别比板隔处理增加 !)#&%和
)#*%。图 $ 还可以看出,紫穗槐间作的隔板处理,
香根草间作的三种分隔方式和大豆单作条件下,第
一行大豆茎叶和子粒的吸 +量高于第二行,而紫穗
槐无隔和网隔处理中,第二行却高于第一行。表明
植物篱种类和养分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大豆体内氮
的吸收积累。
表 ! 大豆的含 "量(# $ %#)
&’()* ! &+* " ,-./*./ -0 1-2(*’.
植物部位 行号 紫穗槐 ,大豆 !"#$%&’-./01234 .0.526 香根草 ,大豆 ()*+,)$-./01234 .0.526 单作
78345 93:5 ;/< +/= 无隔 +> 网隔 ?> 板隔 >> 无隔 +> 网隔 ?> 板隔 >> ?/4/@:/9
茎叶 >5:3< & &!#’A 2 &&#(’ B &&#’* C &"#"$ 3 &$#$* D &A#*E @ &"#$* 1
! &&#!* @ &&#)" @ &)#"E @ &&#’* 1 &!#)E 3 &)#(* @ &&#’$ 1
子粒 F:3G4 & *!#*A 1 *!#’& 2 *’#$& D **#!& 3 *$#"! D *A#’! @ **#!( 3
! *)#A" @ *&#E! 3 *!#’( 31 ’(#"A D *!#)E @ *)#*$ @D *&#$A 31
图 3 间作和分隔方式对大豆吸 "量的影响
45#63 700*,/ -0 8--/ 1*9’8’/5-. ’.: +*:#*8-; 19*,5*1 -. " <9/’%* -0 1-2(*’.
间作和单作条件下,大豆吸收&’+量差异显著,
紫穗槐和香根草间作条件下,依次比单作低 "$#)%
和 $!#!%。地下部隔开处理提高了大豆对肥料 +
的吸收,其中香根草间作条件下,网隔处理大豆&’+
的吸收量显著高于单作;紫穗槐间作条件下,网隔
处理大豆&’+的吸收量,虽较无隔处理有增加趋势,
但仍低于单作(表 !)。表明大豆与植物篱根系间相
互作用影响到大豆肥料氮的吸收积累。
表 = 大豆吸!>"量(?# $ 9-/)
&’()* = !>" <9/’%* ’?-<./ (2 1-2(*’.
行号 植物部位 紫穗槐 ,大豆 !"#$%&’-./01234 .0.526 香根草 ,大豆 ()*+,)$-./01234 .0.526 单作
;/< +/= 78345 93:5 无隔 +> 网隔 ?> 无隔 +> 网隔 ?> ?/4/@:/9
第 &行 茎叶 >5:3< )#!A D )#E" @ &#"’ 1 !#"! 3 !#*! 3
&.5 :/< 子粒 F:3G4 )#(E 2 ’#$E 1 !#(( D (#’$ 3 A#** @
第 !行 茎叶 >5:3< )#&E 2 )#!" D )#$* @ )#’$ 3 )#A$ 1
!4D :/< 子粒 F:3G4 )#&’ D )#"E @ )#(& 1@ )#(E 1 &#$) 3
=@3 间作对植物篱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植物生物量的大小,反映植物对土壤
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和竞争能力。本试验植物篱仅移
栽半年,个体间差异不大,但结果(表 $)仍可看出,
地下部隔开处理对植物篱地上部生物量有显著影
响。根系分隔促进了紫穗槐的生长,但影响了香根
草的生长。紫穗槐地上部生物量,无隔和网隔处理
分别比板隔处理降低 !)#*%和 &)#’%;而香根草地
上部生物量,则依次增加 $"#A%和 !&#E%。说明植
物篱与大豆根系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植物篱对养分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A卷
表 ! 分隔方式对植物篱生长和含氮量的影响
"#$%& ! ’((&)* +( ,++* $#,,-&, +. */& 0,+1*/,2 )+.)&.*,#*-+. #.3 45*#6& +( /&30&,+17
处理
!"#$%&#’%(
植物篱
)#*+#",-(
地上部干重
./,,% *"0 &$%%#"
含氮量
1 2,’%#’%
吸 1量
1 34%$5#
吸671量
671 34%$5#
(+ 8 4,%) (&+ 8 4,%)
无隔 1. 紫穗槐 !"#$%&’ ($)*+,#-’ 9:;< # 69;<= 2 6>?@;@ * >;<= 2
香根草 ./*+0/$ 1+1’2+#+3/- =97;6 $ >;:? # 6@?6;6 A 6B;@? $
网隔 C. 紫穗槐 !"#$%&’ ($)*+,#-’ @9;7 * 6@;?9 A 69:@;< A 9;9: A
香根草 ./*+0/$ 1+1’2+#+3/- =7?;: $A :;?> * 6:>@;@ 2 <;板隔 .. 紫穗槐 !"#$%&’ ($)*+,#-’ 66?;6 2 6@;B< $ =6=@;B $
香根草 ./*+0/$ 1+1’2+#+3/- =?7;@ A :;的吸收。
89: 间作对植物篱吸 2量的影响
地下部隔开处理显著影响了植物篱体内氮的吸
收积累。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种分隔方式中,紫
穗槐体内氮的积累差异显著;香根草体内氮的吸收
积累,无隔处理与网隔、板隔处理差异显著;与网隔
处理相比,板隔处理的香根草体内氮的吸收积累虽
有增加趋势,但没有显著差异(表 B)。表明紫穗槐
生物量和含氮量影响到紫穗槐的吸 1量,而香根草
8大豆间作主要是地下部隔开处理影响到香根草生
物量,从而影响了香根草的吸 1量。根系分隔提高
了紫穗槐对氮素的吸收,但降低了香根草对氮素的
吸收。根系无隔和网隔处理的紫穗槐吸 1 量比板
隔处理分别降低 6<;BD和 =<;BD;而香根草的吸 1
量则分别增加 :;表 B还可以看出,地下部隔开处理显著影响植
物篱对肥料 1的吸收。紫穗槐吸收671的量,无隔
处理显著低于网隔处理,而香根草无隔处理显著高
于网隔处理;无隔处理的紫穗槐吸收671的量低于
香根草吸收671的量,但网隔处理的紫穗槐吸收671
的量高于香根草吸收671的量。这说明与大豆根系
相互接触有利于香根草对肥料 1的吸收,但不利于
紫穗槐对肥料 1的吸收。
! 讨论
EFG#(H#0[@]等认为,不存在根系间竞争和化感作
用的情况下,农林复合经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张
文安等[6?]的试验表明,紫穗槐、香根草与玉米种植,
玉米产量逐年增加。但本试验条件下,大豆与香根
草,尤其紫穗槐种植后,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吸 1
量,间作都低于单作,说明可能是大豆与紫穗槐或香
根草间作系统中两种植物的种间竞争或化感作用影
响了大豆生长。其原因可能是大豆为豆科作物,玉
米为禾本科作物,它们与紫穗槐、香根草种群之间的
生态和生理特征有所差别。而且本试验作物生长期
间,水分供应充足,而作物生长在田间会受到水分的
限制。同时,本试验植物篱与大豆生长于土深 B9 2&
的栽培箱中,根系在有限的土壤空间中强烈竞争,此
消彼长;而玉米与紫穗槐和香根草的作用在田间,
根系在垂直分布上可能处于不同的土层,大大降低
了养分竞争的强度。因此,本试验的结果是否适用
于田间,在田间条件下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有待进
一步研究。
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间套种,豆科作物不仅能通
过生物固氮作用满足自身氮素营养要求,同时还可
以把固定的氮转移给与其邻近的作物,或通过豆科
作物的氮素节约效应(1F%",+#’ (4$"F’+ #II#2%),节约
土壤氮素供给与其邻近的作物,从而提高单位面积
土地的生产力[66]。本试验中,尽管间作大豆的生物
量、吸氮量低于单作大豆,但是根系相互交织在一起
时(无隔),香根草的吸 1量高于根系分隔方式,香
根草肥料氮的吸收量高于部分分隔(网隔),说明根
系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香根草对氮素的吸收。从生
态学角度分析,在资源可利用性减少的情况下,物种
的生态位宽度应该增加,使单位面积的报酬达到最
大。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根系的向肥性,香根草根系
伸入大豆根区,根系吸收空间的扩大获得了更多的
氮素。
据报道,豆科树篱和间作农作物之间氮素竞争
很微弱或不存在竞争[6=]。本研究表明,紫穗槐间作
条件下,紫穗槐与第一行大豆的吸 1量和肥料氮的
吸收量根系接触时表现为最低,部分分隔的紫穗槐
和第一行大豆吸 1量和肥料 1的吸收量有所提高,
但仍低于第一行,充分肯定了这一研究成果,说明氮
素不是影响大豆和紫穗槐生长的主要因素。但是,
J/,(/等[6B]研究表明,大豆 8木豆间作,大豆不但能
B>6期 郭忠录,等:等高植物篱 8大豆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从木豆获益,而且大豆和木豆对氮素竞争激烈。这
说明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和生理特征有所差别,植
物有 !"和 !#之分,根系形态亦有直根系和须根系
之分,这就决定了种群之间的养分竞争表现形式具
有“不一致性”($%&%’()%*%+&,)。另外一些学者认为
根系分泌物、残留物的分解物也是影响作物生长的
重要因素[-#]。间作紫穗槐或大豆根系分泌物作用
是否是生长抑制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结语
紫穗槐、香根草间作与大豆单作相比,间作大豆
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吸 .量降低,尤其是紫穗槐间作
的大豆吸 .量和吸-/.量明显低于单作,说明本试
验条件下,紫穗槐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强于
香根草。
地下部分隔后,紫穗槐 0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吸
.量和吸-/.量与无隔处理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仍低于单作;间作也降低了紫穗槐体内氮素含
量,无隔处理的紫穗槐吸 .量较网隔和板隔处理分
别降低了 -#1"2和 3#1"2,-/.吸收量比网隔处理
降低了 34152。表明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
紫穗槐和大豆对 .素的吸收积累。香根草 0大豆间
作系统中大豆吸 .量与无隔处理相比有所降低,但
网隔处理的大豆吸-/.量高于单作大豆和无隔处理
的。香根草与大豆间作明显提高了香根草体内的氮
素含量,无隔处理的香根草吸 .量较网隔和板隔处
理分别增加了 41#2和 3#132,-/.吸收量较网隔处
理增加了 3-"142。说明植物篱种类和根系分布特
征是影响作物养分吸收的重要因素。
参 考 文 献:
[-] 孙辉,唐亚,谢嘉穗 6 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
用[7]6 水土保持学报,388#,-9(3):--#:--41
;<* $,=>*) ?,@+% 7 ;6 A%B%>’CD >*E >FFG+C>&+(* (H D%E)%’(I +*&%’J
C’(FF+*) +* !D+*>[7]6 7 6 ;(+G 6K>&%’ !(*B%’L6,388#,-9(3):--#:
--41
[3] 许峰,蔡强国,吴淑安,等 6 等高植物篱控制紫色土坡耕地侵
蚀的特点[7]6 土壤学报,3883,"M(-):4-:4M1
@< N,!>+ O P,K< ; Q !" #$ 6 !D>’>C&%’+B&+CB (H %’(B+(* C(*&’(G R,
C(*&(<’ D%E)%’(IB (* C&%E BG(F% G>*E (H F<’FG% B(+G[ 7]6 QC&>
S%E(G 6 ;+*6,3883,"M(-):4-:4M1
["] 何毓蓉,郑霖,陈学华,等 6 中国紫色土(下篇)[T]6 北京:科
学出版社,388"1 3-5:3-41
$% ? A,UD%*) V,!D%* @ $ !" #$ 6 S<’FG% B(+GB +* !D+*>(3)[T]6
W%+X+*):;C+%*C% S’%BB,388"1 3-5:3-41
[#] V%DY>** 7,S%&%’ Z,;&%G+CD ! !" #$ 6 W%G(IJ)’(<*E +*&%’>C&+(* +* E’,J
G>*E >)’(H(’%B&’,[7]6 N(’ 6 [C(G 6 T>*>)6,-MM9,---:-/4:-5M1
[/] \*) ! ],!(’G%&& 7 [,;+*)D A S !" #$ 6 QR(L% >*E R%G(I)’(<*E +*&%’J
>C&+(*B +* >)’(H(’%B&’, B,B&%YB[7]6 N(’ 6 [C(G 6 T>*>)6,-MM-,#/:#/
:/41
[5] QGG%* ; !,;D+R< 7(B%,.>+’ S ] A !" #$ 6 !(YF%&+&+(* H(’ -/. : G>J
R%G%E H%’&+G+^%’ +* F%C>*(%#&’# ($$)*!)+(+ ]6 ](CD)JC(&&(*(,*++’-(.
/0 1(&+/"/0 V6)>GG%, C’(FF+*) B,B&%Y +* &D% B(<&D%’* _*+&%E ;&>&%B
[7]6 SG>*& ;(+G,388#,35":-/-:-5#1
[4]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 6 小麦 0 0蚕豆间作中的种间氮营养差异
比较研究[7]6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388",M(#):"M5:#881
@+>( ? W,V+ V,UD>*) N ;6 .+&’()%* C(YFG%Y%*&>’, C’(FF%E ID%>& >*E H>R>R%>*[7]6 SG>*& .<&’ 6 N%’& 6 ;C+ 6,388",M
(#):"M5:#881
[9] 褚贵新,沈其荣,张娟,等 6 用-/.富积标记和稀释法研究旱
作水稻 0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固定和转移[7]6 植物营养与肥
料学报,388",M(#):"9/:"9M1
!D< P @,;D%* O A,UD>*) 7 !" #$ 6 !(YF>’+B(* (H &I( Y%&D(EB &( B&G *+&’()%* H+‘>&+(* >*E *+&’()%* &’>*BH%’ H’(Y
F%>*<& &( ’+C% +* >%’(R+C B(+G (H +*&%’C’(FF+*) B,B&%Y[7]6 SG>*& .<&’ 6
N%’& 6 ;C+ 6,388" M(#):"9/:"9M1
[M] V+L%BG%, ; 7,P’%)(’, S 7,W<’%BD A 76 !(YF%&+&+(* +* &’%% ’(I >)’(J
H(’%B&’, B,B&%YB 31 a+B&’+R<&+(*,E,*>Y+CB >*E b% (H B(+G +*(’)>*+C
.[7]6 SG>*& ;(+G,3883,3#4:-44:-941
[-8] 张文安,徐大地,刘友云,等 6 黔中黄壤丘陵旱坡地香根草、
紫穗槐的水土保持效应[7]6 贵州农业科学,388-,3M(3):#-:
#31
UD>*) K Q,@< a a,G+< ? ? !" #$ 6 [HH%C& (H c%&+L%’> ^+^>*+(+E%B
>*E QY(’FD> H’<&+C(B> (* B(+G >*E I>&%’ C(*B%’L>&+(* +* ,%GG(I BG(F+*)
*E >’%>B (H Y+EEG% )<+^D(<[7]6 P<+^D(< Q)’+C6 ;C+ 6,388-,3M
(3):#-:#31
[--] 褚贵新,沈其荣,曹金留,等 6 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中的
氮素固定与转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7]6 土壤学报,
388",#8(/):4-4:43"1
!D< P @,;D%* O A,!>( 7 V !" #$ 6 W+(G()+C>G *+&’()%* H+‘>&+(* >*E
*+&’()%* %‘F(’& (H )’(<*E*<& +*&%’C’(FF%E I+&D ’+C% C&%E +* >%’(J
R+C B(+G >*E +&B %HH%C& (* B(+G *+&’()%* H%’&+G+&,[7]6 QC&> S%E(G 6 ;+*6,
388",#8(/):4-4:43"1
[-3] Qb+**+H%B+ N ],]>*) W =,;>*)+*)> .,=+X>*+J[*+(G> $6 .+&’()%*
*E .JC(YF%&+&+(* R%&I%%* $!/2#!)# D%E)%’(IB >*E
Y>+^% +* >* >GG%, C’(FF+*) B,B&%Y[ 7]6 .<&’ 6 !,CG 6 Q)’(%C(B,B6,
-MM4,#4:4#:981
[-"] PD(BD S ],T(D>*&, T,W>*E,(F>ED,>, ] ] !" #$ 6 P’(I&D,C(YF%J
&+&+(*,,+%GEB >EL>*&>)% >*E %C(*(Y+CB +* B(,R%>* 0 F+)%(*F%> +*&%’J
C’(FF+*) B,B&%Y +* B%Y+J>’+E &’(F+CB (H Z*E+>6 ZZ 6 [HH%C& (H *<&’+%*&
Y>*>)%Y%*&[7]6 N+%GE !’(FB A%B6,3885,M5:M8:M41
[-#] Z*E%’X+& >*E T>G+b Q _6 !D%Y+C>G %C(G(), (H FG>*&B:QGG%G(F>&D, +*
>d<>&+C >*E &%’’%B&’+>G %C(B,B&%YB[T]6 W%’G+*:W+’bD>),
38831 3431
#5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