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DC= :B>= 0B0@ :E>B:
基金项目: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陆大雷(,-%"—),江苏沭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玉米生理研究。*./:"&,0$%#-#-1##,23456/:/785/.6"+-,9 :6;5< =>4
!通讯作者 *./:"&,0$%#-#-1##,23456/:?@/79 AB7< .87< =;
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陆大雷,,刘小兵1,赵久然!,刘 萍,,王凤格!,陆卫平,!,张凯迪,
(,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 ,"""-#;
1泰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泰州 !!&011)
摘要:以近年来育成的 !!个甜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同一供氮水平下对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氮素积累量变幅为 ,!+C+! !01C%
DE F G4!,鲜果穗和鲜子粒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幅分别为 01C&!+!C" DE F DE和 !%C0!0+C" DE F DE。聚类分析结果看出,
鲜果穗、鲜子粒均表现为高产、氮素积累量大、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是金凤 &号、穗美 -#",和金师王,其氮素积累
量均值为 !,0C0 DE F G4!,鲜果穗和鲜子粒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 &"C% DE F DE和 1%C! DE F DE。通径分析表明,氮素积
累量对不同品种产量的作用大于氮素利用效率对产量的作用,说明鲜食甜玉米品种的高产关键在于改良品种的氮
素积累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甜玉米;氮素吸收;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
中图分类号:H&,1C", 文献标识码:I 文章编号:,""%$&"&J(!""%)"!$"!&%$"+
!"#$%&’() *(++","#)"- (# #(%,$."# /’%01" 0#* /%(2(30%($# $+ -4""% 50(3"
KL M53/.6,,KNL J65>3O6;E1,(PIQ R673S5;!,KNL )6;E,,TIUV W.;E3E.!,KL T.63@6;E,!,(PIUV X56386,
(! "#$ %&’()&*()$ (+ ,)(- .#/#*012 &/3 45$20(6(7$ (+ 80&/729 4)(:0/1#,;&/7<5(9 =/0:#)20*$,;&/7<5(9 >>?@@A,,50/&;
> B&0<# C#2#&)15 ,#/*#),D#0E0/7 F1&3#G$ (+ F7)0196*9)# &/3 H()#2*)$ I10#/1#2,D#0E0/7 !@@@AJ,,50/&;
K L&0M0/7 F7)0196*9)&6 C#2#&)15 N/2*0*9*#,L&0<5(9,80&/729 >>?OKK,,50/&)
67-%,0)%:*?.;YA3Y?> Z5S6.Y6.: >[ :?..Y 456B.(P#& G&$2 K< 2&115&)&*& HY7SY)S./.5:.8 S.=.;Y/A 6; \G6;5 ?.S. 7:.8 6;
YG6: :Y78A Y> .Z5/75Y. YG.6S E.;>YA@6= 86[[.S.;=.: 6; ;6YS>E.;(U)7@Y5D. 5;8 U 7Y6/6B5Y6>; .[[6=6.;=A(UL2)7;8.S YG.
:54. U [.SY6/6B5Y6>; =>;86Y6>; < *G. S.:7/Y: 6;86=5Y.8 YG5Y [S.:G .5S 5;8 D.S;./ A6./8,U 7@Y5D.,5;8 UL2 ?.S. :6E;6[6=5;Y3
/A 86[[.S.;Y 54>;E Z5S6.Y6.: < *G. S5;E. [>S U 7@Y5D. ?5: ,!+C+ $ !01C% DE F G5,5;8 YG. S5;E. >[ UL2 [>S [S.:G .5S 5;8
D.S;./ ?5: 01C& $ +!C" DE F DE 5;8 !%C0 $ 0+C" DE F DE,S.:@.=Y6Z./A < *G. S.:7/Y: >[ =/7:Y.S 5;5/A:6: 6;86=5Y.8 YG5Y YGS..
Z5S6.Y6.:(RW&,H]-#", 5;8 RHT)G58 G6EG A6./8,U 7@Y5D. 5;8 UL2 [>S O>YG [S.:G .5S 5;8 [S.:G D.S;./ < IZ.S5E. U
7@Y5D. ?5: !,0C0 DE F G5,5;8 5Z.S5E. UL2 [>S [S.:G .5S 5;8 D.S;./ ?5: &"C% DE F DE 5;8 1%C! DE F DE,S.:@.=Y6Z./A < ^A
@5YG 5;5/A:6:,6Y ?5: [>7;8 YG5Y YG. .[[.=Y >[ Y>Y5/ U 7@Y5D. >; A6./8 ?5: [5S ES.5Y.S YG5; YG. .[[.=Y >[ UL2 >; A6./8 < H>
YG. 64@S>Z.4.;Y >[ Y>Y5/ U 7@Y5D. ?5: =S7=65/ [>S 64@S>Z6;E [S.:G .5S 5;8 D.S;./ A6./8 >[ :?..Y 456B.,?G6=G ?5: YG. O53
:6: Y> 6;=S.5:. UL2<
8"& 4$,*-::?..Y 456B.;U 7@Y5D.;U 7Y6/6B5Y6>; .[[6=6.;=A;E.;>YA@6= 86[[.S.;=.:
甜玉米(P#& G&$2 K< 2&115&)&*& HY7SY)为玉米属
(P#& K<)的一个亚种,起源于美洲,是受一个或多个
隐性基因控制的胚乳突变体,根据基因型不同可分
为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三种类型。甜
玉米鲜食期子粒含有较多糖分,鲜嫩多汁,集蔬菜、
水果、粮食等价值为一体,近年来发展很快[,$0]。随
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鲜食甜玉米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0(!):!&% $ !+1
""""""""""""""""""""""""""""""""""""""""""""""""""""""""""""""
)/5;Y U7YS6Y6>; 5;8 W.SY6/6B.S H=6.;=.
增加,甜玉米生产受到了广泛关注。认识甜玉米品
种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对实现甜玉米品种的高产、优
质、高效、安全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氮素的吸收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发育,从而
影响产量与品质[!"#]。许多研究表明,玉米的不同
基因型在氮的吸收、转运、利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
异[$"%]。同时,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氮素的吸收总
量增加,利用效率相应降低[&’"&(]。因而,在品种改
良中协调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受到了广泛关注。前
人研究表明,玉米属的不同亚种之间养分的吸收利
用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但在甜玉米生产中,通
常使用不同的密肥运筹来提高鲜果穗产量、改善品
质["&*],而对不同甜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的基因型差异尚缺乏研究。为此,我们以近年来育
成的 ++个甜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甜玉米品种氮
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筛选出高产、氮素积累量
高及氮素高效利用的鲜食甜玉米品种,为甜玉米产
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 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牧场进行。
供试材料为我国近年来所育成的 ++个甜玉米杂交
种。试验田地力均匀,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 ,$%
- . /-,全氮 ’,%*’ - . /-,速效氮 #),#) 0- . /-,速效磷
+),** 0- . /-,速效钾 &+%,!* 0- . /-。生长期气候条
件:(月,温度 *,$1,降水 !*,* 00,日照 +’),# 2;)
月,温度 &*,’1,降水 &&!,’ 00,日照 +)*,* 2;!月,
温度 +&,+1,降水 +$,& 00,日照 +’+,’ 2;#月,温度
+$,)1,降水 &&+,* 00,日照 ++’,’ 2;$ 月,温度
+*,!1,降水 ++!,’ 00,日照 (,’ 2。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 ( 次,小区面积
+) 0+,# 行播种,行长 $,* 0,种植密度为 !+!’’
株 . 20+。试验小区供肥水平相同,氮、磷、钾养分施
用量(/- . 20+)为:3 ++!、4+5! #!、6+5 $’。磷、钾肥
均作基肥一次施入,氮肥分基肥和追肥分 +次施入,
基追比为 & 7+,即播种前施 3 $! /- . 20+,在小喇叭口
期追施 3 &!’ /- . 20+。
全生育期按照当地一般大田管理。鲜食期(花
后 +’ 8)收获计产。苗期标记生长一致有代表性的
植株,在拔节期、开花期、鲜食期各品种取样 !株,按
照叶片、叶鞘、茎秆、雄穗、苞叶、轴、子粒等器官分
开,&’!1杀青 (’ 09:,*’1恒温烘干,测定不同品种
各个部位干物质量。将干样品粉碎后,采用 ;+5+—
浓 ;+<5)湿灰化法消煮,用奈氏比色法测定样品中
的含氮量,氮素利用效率用植株地上部吸收单位氮
素生产的收获物产量表示(/- . /-)。
试验数据采用 =>?@A 和 析,采用 C4<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甜玉米品种产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基因型差异
++个甜玉米品种的产量、收获物含氮量、氮素
积累量差异极显著(表 &)。鲜果穗、鲜子粒的产量
平均为 %*+& 和 #%!% /- . 20+,变幅分别为 $(+)!
&&*’&和 !&+%!*!(& /- . 20+;鲜食期品种平均氮素
积累量为 &%(,) /- . 20+,变幅为 &+#,# ! +)(,*
/- . 20+;鲜果穗和鲜子粒中含氮量平均值分别为
&,#!D和 +,&+D,变幅为 &,(!D!&,%)D和 &,$(D
!+,)%D。
"#" 甜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甜玉米不同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存在显著差异
(表 +)。每生产 &’’ /-鲜果穗和鲜子粒需氮量变幅
分别为 &,#&!+,(’ /-和 +,&$!(,!+ /-。鲜果穗和
鲜子粒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幅分别为 )(,!! #+,’
/- . /-和 +*,)!)#,’ /- . /-,其平均值分别是 !&,(和
(#,+ /- . /-。
"#$ 氮素吸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鲜食期氮素利用效率与鲜果穗、鲜子粒产量的相
关都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 " ’,’$!’ 和 " ’,+*#*。
氮素积累量与鲜果穗产量和鲜子粒产量相关极显著,
相关系数分别为 ’,$#*(!!和 ’,$+’&!!。氮素积累量
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氮素
积累量对鲜果穗和鲜子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
为 &,($(+和 &,’$&*,氮素利用效率对鲜果穗和鲜子粒
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和 ’,$$(%。表明
氮素吸收总量对不同品种产量的作用远大于氮素利
用效率对产量的作用(图 &)。
"#% 甜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分类与评定
分别以甜玉米不同品种鲜果穗产量、鲜子粒产
量与其相应的氮素积累总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两个指
标进行聚类分析(图 +)。结果表明,无论收获物是
鲜果穗还是鲜子粒,金凤 !号、穗美 %$’&和金师王
等三个品种均属于高产、氮素积累量大、氮素高效利
用的品种。另外,仅是鲜果穗产量高、氮素积累量
大、氮素高效利用的品种为浙甜 +&&、农大超甜 &$和
超甜 )#;仅是鲜子粒产量高、氮素积累量大、氮素高
效利用的品种为金凤 *号。
%!++期 陆大雷,等: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表 ! 甜玉米品种的产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基因型差异
"#$%& ! ’&()*+,-. /-00&1&(.& -( +-&%/ #(/ 2 3,*#4& #5)(6 77 89&&* 5#-:& ;#1-&*-&8
编号
!"#
品种
$%&’()’(*
产量(+, - ./0)
1’(23
收获物含氮量(4)
! 5"6)(6) ’6 7&"385)
氮素积累量(+, - ./0)
! 87)%+(
鲜果穗
9&(*. (%&
鲜子粒
9&(*. +(&6(2
鲜果穗
9&(*. (%&
鲜子粒
9&(*. +(&6(2
鲜食期
9&(*. *)%,(
: ;<0:= >?:@ @A@: :B@@ :BCC :@=BD
0 <
= FG#
A 超甜 :=? FI:=? EE@@ CA0> :B=? :BE= :@:BA
? F=B
@ 广甜 =号 JI= EE@D @A=0 :BE= 0B=: 0D0B@
C 沪甜 C> KIC> >EAE @0AC :BEA 0B=: :E0B?
> 华宝 :号 KL: ::0C: >:=A :BED 0BA= 0A=B>
E 金凤 ?号 M9? :D??= >D0D :B?> 0BDE 00:B=
:D 农大超甜 :C !;FI:C :DA?> C@CA :B=@ :BC= :E=B@
:: 穗美 ECD:
:0 扬甜 0号 1I0 EE>@ CDCA :BE: 0B=E :EEB:
:= 粤甜 =号 1I= E0D0 @?EC :B?= 0B:E 0DDB?
:A 浙甜 0:: OI0:: :D?0@ C?DD :B?? 0BDC :>EB:
:? 超甜 A@ FIA@ :DA?E @?C> :B=? :BE? 0D:B>
:@ 黄玉金银穗 K1M1< :D00@ C=0D :B?> 0B:@ 0:0B:
:C 金凤 >号 M9> :D>=? >DDD :B@> 0B:? 0D>BA
:> 金师王 M
:E 金银栗 0号 M1Q0 EAEE @0DE :B?@ 0BD0 :?=B=
0D 田蜜 0号 IN0 EA@0 @@D0 :B@? 0BD0 :E>BC
0: 新美彩珍 RNFO EDC> @?A? :B?A :BEA 0DCBC
00 新美夏珍 RNRO ::>D: >?=: :B?E 0BDD 0=?B0
平均 N(%6 E>0: @E?E :B@? 0B:0 :E=BA
标准差 < :DE0BEA E>EBE: DB:E DB0: 0>B=A
变异系数 F$(4) ::B:= :AB0= ::B=: :DBD0 :AB@?
Q<;DBD? @?ABC0 AEDB>A DBD@= DBDE= =B0?A
< 讨论与结论
刘建安等[:D]在施氮和不施两种条件下研究发
现,产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
基因型差异;王艳等[:E]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分析
了 ?个玉米自交系在不同供氮水平下的苗期氮素吸
收、利用情况,发现不同自交系之间也存在显著差
异;卢艳丽等[:=]发现,糯玉米不同基因型在同一施
氮水平下的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同样存在着显著差
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甜玉米作为鲜食型特用玉米,
其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样存在显著的基因
型差异。这和前人在普通玉米和糯玉米上的研究结
论相似[:D,:=,:E],说明氮素积累量和利用效率的基因
型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本试验表明,甜玉米不同品种在鲜食期的氮素
利用效率与鲜果穗、鲜子粒产量的相关都不显著,而
氮素积累总量与产量相关极显著,且氮素积累总量
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和
我们前期对糯玉米的研究相似[:=],也从甜玉米角度
证实了氮素积累总量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负相关
性[:DS:=],因而甜玉米生产中要注意协调氮素积累和
利用效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氮素积累总量
对不同品种产量的作用大于氮素利用效率对产量的
作用,说明鲜食甜玉米品种的高产关键在于提高品
种的氮素积累总量。因此,要注重通过平衡施肥来
改良品种的利用效率[0D]。
D@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A卷
表 ! 甜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 ! ’&()*+,-. /-00&1&(.& -( 2 3,*#4& #(/ 3*-%-5#*-)( #6)(7 !! 89&&* 6#-5& :#1-&*-&8
编号 品种
鲜果穗 !"#$% #&" 鲜子粒 !"#$% ’#"(#)
*+, -&".#/.#$
百千克需氮量(’0)
* &1$+"2, 2#" 344 ’0
氮素利用效率(’0 5 ’0)
* 6/.).7&/.+( #88.9.#(9:
百千克需氮量(’0)
* &1$+"2, 2#" 344 ’0
氮素利用效率(’0 5 ’0)
* 6/.).7&/.+( #88.9.#(9:
3 ;<=3> 3?@3 A=?> =?A= >@?B
= <
> DE,
C 超甜 3>A DH3>A 3?I= I3?B =?3B CI?4
A D>?
I 广甜 >号 JH> =?4> C@?= >?3A >3?G
B 沪甜 BG KHBG =?3A CI?A >?4G >=?A
G 华宝 3号 KL3 =?3I CI?= >?44 >>?C
@ 金凤 A号 M!A =?34 CB?B =?BI >I?=
34 农大超甜 3B *;DH3B 3?GA AC?4 =?A= >@?I
33 穗美 @B43
3= 扬甜 =号 OH= 3?@@ A4?= =?G3 >A?A
3> 粤甜 >号 OH> =?3G CA?@ >?4C >=?@
3C 浙甜 =33 PH=33 3?G4 AA?B =?A= >@?B
3A 超甜 CI DHCI 3?@> A3?G >?4B >=?I
3I 黄玉金银穗 KOMO< =?4B CG?= =?@4 >C?A
3B 金凤 G号 M!G 3?@= A=?4 =?I4 >G?C
3G 金师王 M?G =?CA C4?B
3@ 金银栗 =号 MOR= 3?I3 I=?4 =?CB C4?A
=4 田蜜 =号 HN= =?34 CB?I >?43 >>?=
=3 新美彩珍 SNDP =?=@ C>?B >?3B >3?A
== 新美夏珍 SNSP 3?@@ A4?= =?BI >I?>
平均 N#&( 3?@B A3?> =?B@ >I?=
标准差 < 4?3@ A?=C 4?>= C?3>
变异系数 D-(T) @?GG 34?== 33?>A 33?>@
R<;4?4A 4?4A4 >?GI> 4?4IB >?4C>
图 ; 鲜食期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通径分析(<:鲜果穗;=:鲜子粒)
>-7?; @#*A #(#%+8-8 )0 2 3,*#4& #(/ 3*-%-5#*-)( #* 01&8A 8*#7& #6)(7 89&&* 6#-5& :#1-&*-&8(<:>1&8A ;=:>1&8A 71#-()
3I==期 陆大雷,等: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图 ! 甜玉米氮素利用效率聚类分析图(":鲜果穗;#:鲜子粒)
$%&’! ()*+,-.%/& 0/0)1+%+ 23 !! +4--, 50%6- 70.%-,%-+ 32. 8 *,%)%60,%2/ -33%9%-/91(":$.-+: -0.;#:$.-+: &.0%/)
!!个甜玉米品种中,鲜果穗产量高、氮素积累
总量大、氮素利用效率高的有金凤 "号、穗美 #$%&、
超甜 ’(、浙甜 !&&、农大超甜 &$和金师王 (个品种,
其平均产量为 &%"(! )* + ,-!,氮素积累总量为 !%!."
)* + ,-!,氮素利用效率为 "!./ )* + )*,比其它品种分
别高 &%.($0、&/.$(0和 !.$(0;鲜子粒产量高、氮
素积累总量大、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基因型有金凤 "
号、穗美 #$%&、金师王和金凤 1号 ’个品种,其平均
产量为 1%&! )* + ,-!,氮素积累总量为 !%#.$ )* + ,-!,
氮素利用效率为 /1./ )* + )*,比其它品种分别高
.&’0、&%.’$0和 (.#’0。2344等[!&]研究发现,在
低氮水平下氮效率的差异主要是氮素利用效率的不
同,在高氮水平下,氮素的吸收量则起主导作用。因
而在甜玉米生产中,在低氮水平下,选择产量高、氮
素利用效率高的适宜品种可以提高氮效率,在获得
高产的同时减少氮素的浪费,起到节肥增效的作用;
而在高施氮量水平下,选择氮素吸收量高的品种可
以在获得高产的同时减少氮肥的流失,对改善氮肥
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 梁志杰,陆卫平 5 特用玉米[2]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6&’%.
789:* ; <,7= > ?5 @ABC894 -98DB[2]5 EB8F8:*:G,8:9 H*I8C=4J=I94
?IBKK,#$. &!!6&’%
[!] 郑洪建,顾卫红,张燕,等 5 甜玉米研究现状及发展[<]5 上海
蔬菜,!%%&,(!):&!,’!.
;,B:* L <,M= > L,;,9:* N !" #$ % OBKB9IC, K8J=9J83: 9:P AI3KABCJ
3Q KRBBJ -98DB[<]5 @,9:*,98 SB*BJ 5,!%%&,(!):&!,’!.
[/] 曾孟潜,刘雅楠,杨涛兰,等 5 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与遗传
[<]5 遗传,##,!&(/):’’6’".
;,B: 2 T,78= N U,N9:* V 7 !" #$ % V,B BW34=J83: 9:P *B:BJ8CK 3Q
KRBBJ C3I: 9:P X9XY C3I:[<]5 LBIBP8J9K,##,!&(/):’’6’".
[’] 罗红兵,黄璜 5 中国特用玉米研究概述[<]5 湖南农业科学,
!%%&,(():!’6!(.
7=3 L E,L=9:* L5 ZWBIW8BR 3Q IBKB9IC, 3: G,8:9 KABC894 C3I:[<]5
< 5 L=:9: H*I8C5,!%%&,(():!’6!(.
["] 胡田田,肖玲,李岗,等 5 施肥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
的影响[<]5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6&(.
L= V V,[893 7,78 M !" #$ % V,B BQQBCJK 3Q QBIJ848D9J83: 3: :=JI8B:J 9XK3IAJ83: 9:P Y8B4P Q3I-9J83: 3Q KAI8:* -98DB[<]5 HCJ9 ]:8W5 H*I8C5
E3IB948 6 3CC8PB:J 5,##,!$("):&&6&(.
[(] 何萍,金继运 5 氮钾互作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的影
响[<]5 玉米科学,##,$(/):(16$!.
LB ?,<8: < N5 ^Y:9-8CK 9:P -3PB4K 3Q U,? 9:P _ 9XK3IAJ83: XY
KAI8:* -98DB 9K 8:Q4=B:CBP XY :8JI3*B: 9:P A3J9KK8=- 8:JBI9CJ83:[<]5
< 5 298DB @C8 5,##,$(/):(16$!.
[$] 王艳,米国华,陈范骏,张福锁 5 玉米氮素吸收的基因型差异
及其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5 生态学报,!%%/,!/(!):!#$6
/%!.
>9:* N,28 M L,G,B: ‘ < !" #$ % MB:3JYA8C P8QQBIB:CBK 8: :8JI3*B:
=AJ9)B XY -98DB 8:XIBP 48:BK 8JK IB49J83: J3 I33J -3IA,343*Y[<]5 HCJ9
aC34 5 @8:5,!%%/,!/(!):!#$6/%!.
[1] 向春阳,常强,马兴林,等 5 玉米不同基因型对氮营养胁迫的
反应[<]5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6$.
[89:* G N,G,9:* T,29 [ 7 !" #$ % OBKA3:KB J3 :8JI3*B: KJIBKK 3:
-98DB *B:3JYABK[<]5 < 5 LBI43:*F89:* H=*=KJ ‘8IKJ 79:P OBC49-9J83:
]:8W5,!%%!,&’(’):"6$.
[#] >8BK4BI ‘,L3IKJ > <5 8^QQBIB:CBK XBJRBB: -98DB C=4J8W9IK 8: Y8B4P
Q3I-9J83:,:8JI3*B: =AJ9)B 9:P 9KK3C89JBP PBA4BJ83: 3Q K384 :8JI9JB[<]5
H*I3:5 GI3A @C8 5,#!,&(1:!!(6!/$.
[&%] 刘建安,米国华,陈范骏,等 5 玉米杂交种氮效率基因型差异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6!1&.
78= < H,28 M L,G,B: ‘ < !" #$ % MB:3JYAB P8QQBIB:CBK 3: :8JI3*B: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 )*+’, *)%-# .(/0%1"[ 2]3 45)’6 7!60 3 8#06 3 9&% 3,
:;;:,<(=)::>?@:
[2]3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A:(C):CDE@CDDB
F! F G,H.)’, I I,H.)% J 7 !" #$ % K#’+6(L%& M)0%)6%+’ %’ ’%60+N
,#’ !"# #$$%&%#’&( %’ "!**#0 *)%-#[2]3 45)’6 7!60 3 8#06 3 9&% 3,
:;;?,A:(C):CDE@CDDB
[A:] 张瑞珍,张恩和,孙民占 3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
差异的研究[2]3吉林农业大学学报,:;;=,:E(:):A<=@AH.)’, O H,H.)’, P Q,9!’ I H3 96!1( 1%$$#0#’6 ,#’+6(L# *)%-#
M)0%#6( +’ 1%M#0"%6( +$ ’%60+,#’ ’!60%6%+’ #$$%&%#’&([2]3 2 3 2%5%’ R,0%&3
S’%M3,:;;=,:E(:):A<=@A[A=] 卢艳丽,陆卫平,王继丰,等 3 不同基因型糯玉米氮素吸收利
用效率的研究 T 3 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2]3 植物营养
与肥料学报,:;;?,A:(=):=:A@=:?B
U! G U,U! V 4,V)’, 2 8 !" #$ % W.# 1%$$#0#’ +$ ’%60+,#’ !L6)X#
)’1 !6%5%-)6%+’ %’ Y)Z( &+0’ T 3 W.# 1%$$#0#’ ,#’+6(L#" %’ )/"+0L6%+’
)’1 !6%5%-)6%+’ +$ ’%60+,#’[2]3 45)’6 7!60 3 8#06 3 9&% 3,:;;?,A:
(=):=:A@=:?B
[AC] 宋春雨,刘晓冰 3 三种特用玉米的氮素积累与利用率特点
[2]3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A<(:):A;;@A;=B
9+’, [ G,U%! F J3 96!1( +’ ’%60+,#’ )&&!*!5)6%+’ )’1 !"# #$$%&%#’N
&( +’ .%,. @ +%5,.%,. @ 5("%’# )’1 .%,. @ "6)0&. *)%-#[2]3 9("6 3
9&% 3 [+*L0#.3 96!13 R,0%&3,:;;:,A<(:):A;;@A;=B
[AE] 9!/#1% \ ],I) J U3 7%60+,#’ !L6)X# )’1 L)06%6%+’%’, %’ "6)( ,0##’
)’1 5#)$( *)%-# .(/0%1"[2]3 [0+L 9&% 3,:;;E,CE:>C;@>C>B
[A?] 石建尧 3 不同密度对超甜玉米鲜穗产量质量的影响[2]3 种子
科技,:;;:,(?):=E;@=EAB
9.% 2 G3 W.# #$$#&6" +$ 1%$$#0#’6 1#’"%6( +’ 6.# $0#". #)0 (%#51 )’1
^!)56%6( %’ "!L#0 "Y##6 &+0’[2]3 9##1 9&% 3 W#&.3,:;;:,(?):=E;@
=EAB
[A>] 方志俊,徐仁政 3 密度对甜玉米鲜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2]3
浙江农业科学,:;;:,(:):
^!)56%6( %’ "Y##6 &+0’[2]3 2 3 H.#_%)’, R,0%&3 9&% 3,:;;:,(:):
响[2]3 玉米科学,:;;?,AC(=):ACE@AC?,AE=B
V)’, ‘ F,2%)’, G [,U! K U3 P$$#&6 +$ ’%60+,#’ )’1 L+6)""%!* +’
,0)%’ (%#51 )’1 ^!)5%6( +$ "Y##6 *)%-#[2]3 2 3 I)%-# 9&% 3,:;;?,AC
(=):ACE@AC?,AE=B
[AD] 王艳,米国华,陈范骏,张福锁 3 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基因型差
异的比较研究[2]3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C):=?A@
=?EB
V)’, G,I% K Q,[.#’ 8 2,H.)’, 8 93 K#’+6(L%& 1%$$#0#’ %’ ’%N
60+,#’ #$$%&%#’&( +$ $%M# *)%-# %’/0#1 5%’#" )" )$$#&6#1 /( ’%60)6# 5#M#5"
[2]3 [.%’3 23 RLL5 3 P’M%0+’3 J%+5 3,:;;:,<(C):=?A@=?EB
[:;] 蔡祖聪,钦绳武 3 作物 7、4、\含量对于平衡施肥的诊断意义
[2]3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A:(C):C>=@C>[)% H [,‘%’ 9 V3 ]%),’+"%" +$ /)5)’ $#06%5%-)6%+’ /( 7,4,&+’6#’6" %’ ,0)%’ )’1 "60)Y +$ Y.#)6 )’1 *)%-#[2]3 45)’6 7!60 3 8#06 3
9&% 3,:;;?,A:(C):C>=@C>[:A] I+55 O Q,\)*L0)6. P 2,2)&X"+’ V R3 R’)5("%" )’1 %’6#0L0#6)6%+’
+$ $)&6+0" Y.%&. &+’60%/!6# 6+ #$$%&%#’&%#" +$ ’%60+,#’ !6%5%-)6%+’[2]3
R,0+’3 23,AD<:,>C:E?:@E?CB
=?::期 陆大雷,等: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