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范亚宁((*#*—),女,陕西扶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生理生态的科研工作。+,-./0:123!4((5(!)6 78-
! 通讯作者:9:0:"!*&#"()(#(,+,-./0:;<0/5-;= /;>7= .7= 72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 及产量的影响 范亚宁(,%,李世清(,!,%!,李生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 摘要: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两种种植密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冬 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试验设两种种植密度:常规密度(播种量为 (’"6" ?@ A B-!)和低密度(播种量 为 *"6" ?@ A B-!)。常规密度设 #个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D),单施磷肥(EF"),单施氮肥(E"F(%’)和在施 E的基础上 每公顷施 F 4’、*"、(%’和 (&" ?@(即 EF4’、EF*"、EF(%’、EF(&");低密度施肥处理设不施肥(CD)、单施磷(EF")、单施 氮(E"F(%’)和氮磷配施(EF(%’)。结果表明,低密度时,CD处理分蘖数最低(每株平均 %6!个),EF(%’分蘖数最高 (每株平均 )6*个);常规密度时,仍以 CD分蘖数最低(每株平均 %6!个),EF(&"分蘖数最大(每株平均 )6&个)。低 密度下,EF"和 CD与 E"F(%’和 EF(%’间植株绿叶面积差异达显著水平(! G "6"’),以 EF(%’绿叶面积最大,EF"绿 叶面积最小;常规密度下,EF(&"绿叶面积最大,为 &"6# 7-! A单茎,EF"绿叶面积最小,为 4464 7-! A单茎。低密度 时,CD旗叶面积最小,EF(%’旗叶面积最大;常规密度下,CD和 EF"处理间旗叶面积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小于 其它施肥处理(! G "6"()。绿叶面积、旗叶面积与子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6&#’和 "6*%((2 H (()。群体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透光率最小值出现在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高值也 出现在开花期,透光率和叶面积指数与子粒产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6*4!和 "6*’4(2 H (()。低密度时,EF" 与 CD子粒产量极显著低于 E"F(%’ 及 EF(%’(! G "6"();常规密度时,以 EF(%’ 处理子粒产量最高,为 #)"’6( ?@ A B-!。以上结果揭示,在评价施氮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影响时,还应该考虑播种密度,密度较高时影响比 较显著。综合考虑群体冠层特征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在施磷(("" ?@ A B-!)的基础上,以每公顷施氮 (%’ ?@ 比较适宜。 关键词:施肥;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冠层特征;产量 中图分类号:I’(!6(6")!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K(!""&)"%"4)"*
!""#+%(&- &- .(&)&/(+)0+’+1
+-2 3(#)2 &" 4(-%#’ 40#+% 5-2#’ %4& ,)+-% 2#-1(%(#1
LJF M.,2/2@(,%,NO IB/,(" #& ’&( )%*+,%+,( +- #+./ 0,+1.+2 %23 4,( )%23 5%,6.27 +2 )+&11 !/%&%8,921.8& +- #+./ %23 :%&, ;+21&,<%.+2 ;=# %23 >?:@,A+,BC&1= D 5 E2.<&,1.(,F%27/.27,#B%%2G. H"I"JJ,;B.2%;I 921.8& +- #+./ %23 :%&, ;+21&,<%.+2, ;=# %23 >?:@,F%27/.27,#B%%2G. H"I"JJ,;B.2%;K ;+//&7& +- @&1+8,L& %23 02<.,+26&2 #L.&2L&,A+,BC&1
= D 5 E2.<&,1.(,F%:J 3/:0R :PS:T/-:2U >.; 7.TT/:R 8QU Q;/2@ -.2Q.0 08:;;/.0 ;8/0 U8 ;UQR1 UB: :33:7U 83 3:TU/0/V:T .SS0/7.U/82 82 W/8,
08@/7.0 7B.T.7U:T/;U/7; .2R 1/:0R 83 >/2U:T >B:.U .U U>8 R/33:T:2U R:2;/U/:;:08> R:2;/U1(*" ?@ A B.).2R 28T-.0 R:2;/U1
((’" ?@ A B.)= F8T-.0 R:2;/U1 B.R # R/33:T:2U 3:TU/0/V:T UT:.U-:2U;:28 3:TU/0/V:T(CD),SB8;SB8TQ;(EF"),2/UT8@:2
(E"F(%’).2R R/33:T:2U 2/UT8@:2 .2R SB8;SB8TQ; 78-W/2.U/82;(EF4’,EF*",EF(%’,EF(&")= N8> R:2;/U1 B.R 4 3:TU/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4(%):4)% 4#( """""""""""""""""""""""""""""""""""""""""""""""""""""""""""""" E0.2U FQUT/U/82 .2R L:TU/0/V:T I7/:27: !"# %#&%’#(%):(* +#%!,!"#(−.),(!*/#((012345),67*)67*8)(021)&(9 (!%*/#( &(9 67*)67*8) :*’;!(&%!*( (02345)< =7##)8,% )7*>#9 %7&%,8(9#,*> 9#()!%?,%7# %!,,# (8’;#∗+−.(@A3) 6#6,&(%)>&) ,*>#)% &(9 02345(BAC %!,,#) 6#6,&(%)>&) 7!/7#)% < =7# %!,,# (8’;#*+ -. >&) ,*>#)% &(9 023D1 >&) 7!/7#)% 8(9# (*’&, 9#(E )!%?,>!%7 %7# &F#&/# F&,8#) ;#!(/ 4AG &(9 BAD %!,,#) 6# 6,&(%,#)6#:%!F#,? < =7# %*%&, ,#&+ &#& *+ 021 &(9 -. >&)
)!/(!+!:&(%,? 9!++##(% +*’ 012345 &(9 02345 8(9#,*> 9#()!%?(! H 1A15)< I(9# (*’&, 9#()!%?,%7# %*%&, ,#&+ &#&
*+ 023D1 >&) 7!/7#)%(D1AJ :’G 6#) )%#’)< I(9#,*> 9#()!%?,%7# +,&/ ,#&+ &#& *+ -. >&) ,*>#)% &(9 02345 >&) 7!/7#)% < =7## >&) (* )!/(!+!:&(% 9!++##(:# ;#%>##( -. &(9 021 8(9#(∗E
’&, 9#()!%?,;8% %7#? >## )!/(!+!:&(%,? 9!++##(% >!%7 *%7#+#%!,!"##&%’#(%)(! H 1A13)< =7# %*%&, ,#&+ &#& &(9 +,&/ ,#&+ &#& >## )!/(!+!:&(%,? :*#,&%#9 >!%7 /&!( ?!#,9,>!%7 %7# :*#,&%!*( :*#++!:!#(%) ;#!(/ 1ADJ5 &(9 1AC43,$#)6#:E %!F#,? < K:$*)) %7# >7*,# /$*>!(/ )#&)*(,LMN2 7&9 & :7&(/# 6&%%#$( !(F#$)#9 %* OKM,>!%7 %7# F&,8# *+ LMN2 ;#!(/ ,*>E #)% &% +,*>#$!(/,>7!,# OKM ;#!(/ 7!/7#)% &% +,*>!(/< LMN2 &(9 OKM 7&9 )!/(!+!:&(% :*#,&%!*() >!%7 /&!( ?!#,9,>!%7 :*E
#,&%!*( :*#++!:!#(%) ;#!(/ 1AC@G &(9 1AC5@,#)6#:%!F#,? < I(9#,*> 9#()!%?,02345 /&!( ?!#,9 >&) %7# 7!/7#)%
(JB15A3 P/ Q 7&)< M( )8’’&?,%!,!"##&%’#(% >&) 02345 !( %7# #R6#!’#(% < !"#%&’(:+# &66,!:&%!*(;>!(%#>7#&%;;!*,*/!:&, :7&&:%#!)&:%#!)!9/#[@]研究认为,个体与其周围群体具有一定
竞争作用,适当降低密度可削弱个体间竞争,减少对
光合强度的削弱;S&P#和S!/))[5]研究表明,在小
麦基本苗(35B!@11)T 31@ 株 Q 7’G 范围内,产量与
密度呈倒数关系。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作为群体结
构的主要指标,是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间接反映,种
植密度过高时,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因透光率降
低使光合能力下降,衰老加快[B]。因此,建立合理群
体结构,兼顾透光率和叶面积指数,对增加群体光合
能力,提高子粒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施肥或者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特征等单一
方面的研究,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本试
验以半湿润农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两种种植密度下,
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以进
一步揭示生物学性状与子粒产量间的关系,为半湿
润农田合理密植及合理施肥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区自然条件
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肥料试验站进
行。该站地处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位于渭河三级
阶地,海拔 5G1 ’左右。本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降水量 B4G ’’,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 J、D、C
三个月,冬春易旱,年均气温 3GACU,年蒸发量 3@11
’’,地下水深大于 B1 ’;属半湿润易旱地区。作物
轮作方式主要为冬小麦 Q夏玉米。供试土壤为中等
肥力土垫旱耕人为土,其剖面层次大体可划分为耕
层(1—G1 :’)、粘化层(G1—B1 :’)和母质层(B1—
G11 :’)。
表 ) 试验地土壤基本性状
+,-." ) /&%0"&12"( %3 (%2. 24 15" "60"&27"41
土层
O&?#(:′)有机质VW(/QP/)全氮=∗% 和 #&" ’( ) *+,(即 -./%、-.!"、-.#%)和氮磷配施
(-.# 次,小区面积 3
+,。氮肥以含氮量 /34的尿素为氮源,磷肥以过磷
酸钙为磷源,用量为 #"" ’( ) *+,,作为基肥播种前一
次性做种肥施于 "—," 5+土层,全生育期未进行补
充灌溉。冬小麦于 ,""3年 #"月 #%日播种,,""0年
3月 %日收获,全生育期 ,, 6。 !"# 测定项目与方法 冬小麦生物学性状:记录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 分蘖数,测量各处理生理拔节期主茎绿叶面积、灌浆 期小麦旗叶面积、株高等。叶面积计算采用系数法 确定,即单叶面积 7(叶长 8叶宽)) # 9,[0]。 根据冬小麦冠层情况,按生育期用 :;<=,"""型 便携式冠层测定系统测定冠层结构参数。测定在试 验田没有阳光时进行,即早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 或者在阴天的白天。主要测定指标包括透光率 (>?.)和叶面积指数(:;<)。小麦成熟后,各小区按<br行收获,人工脱粒后折算收获面积并计产。 试验数据均采用 @A5BC 进行处理,方差分析采 用 D;D39#,程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结果与分析
"!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基本分蘖的影 响 从图 # 看出,低密度时,-".#% 和 -.#%处理最大,平均为 39! 个 )株,其次为 -".#9, 个 )株,其次为
-."处理,平均为 9个 )株,-.#&"处理极显著大于
其它施肥处理,平均为 39& 个 )株。在施 -条件下,
植株分蘖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的相关
系数为 "9!&!!!(F 7 %),说明在充分供 -的基础上,
适量施用氮肥可明显调节小麦个体分蘖特性,增加
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和单株有效茎数,有利于较高产
量的形成。
图 !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分蘖数的影响
%&’(! )&**+, -./0+,1 23 4&33+,+-5 5,+65/+-51
[注(.GHB):方柱上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 #4和 %4显著水平,下同。
.GHB:>IJJBKBFH 5LMIHLC LF6 CGNBK5LOB CBHHBKO LPGQB H*B ORSLKB 5GCS+F +BLF OI(FIJI5LFH LH #4 LF6 %4 CBQBCOT U*B OL+B PBCGNT]
低密度 12、-".#% 处理的分蘖
数比常规密度相同施肥处理分别高 "9!,、"9!3、"9!和 #9#,个。表明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分 蘖数。在低密度时,植株通过增加分蘖而扩大群体, 尤其 .、-配施时,分蘖增加更为突出。"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单株绿叶面积 和旗叶面积的影响 小麦拔节期主茎总绿叶面积的测定结果(图 ,) 看出,低密度时,-".#% 和 -.#%
和 -.#%处理
绿叶面积最大,为 039! 5+,;其次为 -".#9# 5+,。常规密度下,-."处理植株单茎叶面积极
显著低于其它施肥处理(! E "9"#),为 //9/5+,;期 范亚宁,等: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 和 !"#,- 处理之间叶面积差异
极显著水平(! . %&%#),说明在施 "的基础上,增施
!可极显著增加植株绿叶面积,而单施 !对植株的
叶面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施 !条件下,随着施
氮量增加,植株叶面积极显著增加,两者的相关系数
为 %&//-(01−),说明增施氮肥在绿叶面积增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低密度下,!, )*+,而 23则比常规密度低 +&#( )*+,但差
异均不显著。说明低密度有利于增加绿叶面积,在
单施 "肥特别是 "、!配施后,增加幅度更大。
图 !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绿叶面积的影响
"#&)*+,!"#,-处理植株的旗 叶面积最大,为 +4&, )*+,比 !%"#,- 处理增加 #/&’5,说明低密度时,在施 "的基础上,增施 !可 显著提高植株旗叶面积。常规密度下,23 和 !"% 处理植株旗叶面积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施肥处理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而其它施肥处理 间差异不显著。以 !"%处理植株旗叶面积最小,为 #4&4 )*+,其次为 23,为 #4&/ )*+,!"#,- 处理旗叶 面积最大,为 +-&+ )*+;处理 !"#,-比 !%"#,-植株 旗叶面积增加 +&/ )*+,说明在施 "基础上,增施 !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植株旗叶面积。 图 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旗叶面积影响 "#%2 "*)*+), )-+) ’, .#,,+-+/( (-+)(0+/(1 ’’4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4卷 低密度下,!"和 #% 处理旗叶面积比常规密
度相同施肥处理分别高 &’()和 *’*+ ,-.,而 #%&/0 和 #&/0处理则比常规密度低 .’1和 %’( ,-.,但差
异均不显著。以上结果揭示,单施 #或者不施肥有
利于促进低密度时旗叶面积;单施 或者、#配施
时,有利于促进正常密度时旗叶面积。可见,不同施
肥处理对旗叶面积的影响规律因播种密度不同而异。
单施 或者、#配施通过增加较高密度时旗叶面积
而弥补因总叶面积下降所导致的同化源减少。
!"#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灌浆期的株高已达稳定,反映着不同环境因子
对其影响最终结果。该期平均株高测定结果(图 *)
表明,在低密度时,!"和 #&/0和
#&/0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 2 %’%0),以 #%处理
株高最小,为 )%’% ,-,其次为 !",为 )&’+ ,-;
#&/0处理株高最大,为 +0’+ ,-,其次是 #%&/0处
理,为 +*’+ ,-,与单施 相比,、#配施能增加植株
高度,但增加不显著。常规密度时,处理 !"、#*0间株高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其它处理差异达显
著水平(! 2 %’%0)。以 #&/0处理株高最大,为
1+’% ,-.;在施磷基础上,施氮量大于 *0 34 5 6-.时,
增施氮肥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
常规密度下,施肥处理 !"、#%&/0、#%和 #&/0 比低密度相同施肥处理株高分别增加 0’1、0’%、*’1和 &&’/ ,-,说明低密度时更有利于增加株高。 图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 ./&’.- 01 2&11/3/,- -3/+-4/,-5 !"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冠层特征的影
响
农田生态系统冠层结构状况影响作物的产量。
密度、施肥对冬小麦冠层特征的影响表明,在本试验
条件下,两种种植密度下,各施肥处理透光率
(789)及叶面积指数(:;8)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一致(图0、图)),冬小麦冠层789随着生育期推进呈
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拔节期,冬小麦没有
完全形成郁蔽,789较高,在拔节期后随着叶面积增大和高度增加,群体逐渐形成郁蔽,789逐渐减
小;在开花期,植株基本定型,789达到最小,随着生育期的进一步推进,小麦逐渐衰老,群体789又
趋于增大。随生育期推进,小麦群体 :;8与 789表现出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拔节期植株叶面积及叶片数没有达到最大,:;8相对较小,拔节期后,植株叶片增多,旗叶出现,植株定型,因此,在开花旗植株:;8达到最大;随着生育期的进一步推进,小麦叶片逐渐衰老、枯黄,冠层:;8也逐渐变小。小麦整个生育期,冠层789和 :;8变化互补,呈彼消此长的过
程。从图 0、图 ) 还看出,常规密度下,不同施肥处
理小麦冠层平均 789大小为 #% < !" < #*0 < #%&/0 < #(&/0 < #&1%,平均值分别为 %’*0/、%’/1.、%’/&.、%’&1/、%’&))、%’&)0和 %’&&&;群 体 :;8则表现为 #&1% < #&/0 < #(% < #%&/0 < #*0 < !" < #大小次序为 #&/0
< #&/0,平均值分别为 %’01/、%’*(*、%’.*0 和 %’&/(,群体 :;8大小次序为 #&/0 < #%&/0 < !" < #%,平均值分别为 .’0*.、&’(0/、&’%&.和 %’+&.。
常规密度下 #(&/0与 #&1%处理间 789
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2 %’%&);#(&/0处理群体的 :;8差异不
显著,与其它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2
+)*/期 范亚宁,等: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常规密度时,在施 条件下,群体平均%! &’(#’)#*+ #+ ,’+*-. -’(’/0)0(1 *2 3#+)0( 340’) 3#)4 (∗3)41)′01 5+60( +*(/’7 60+1#).
(01:拔节期 023.43.5 64758;*1:开花期 *.498636 64758;’1:灌浆期 ’3::3.5 64758;;1:乳熟期 <3:=3.5 64758;%1:腊熟期 %2>59 64758? 下同 @98 67<8 A8:2B?)
图 8 低密度下冬小麦冠层特征参数随生育期的变化
"#(*3)4 1)’01 5+60( 7*3 60+1#). 低密度下,C个施肥处理之间 %&’(差异达极显 著水平(! D !"!#);EF和(!间 )*&差异不显著,
但与其它 G 个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D
!"!#)。低密度下整个生育期的平均 %&’(高于常规
密度的相同施肥处理,而平均 )*&则低于常规密度;
虽然低密度能增加小麦分蘖数,但对整个群体而言,
低密度增加的分蘖数仍不能抵消因播种量增加而增
加的单茎数(表 G)。
表 9 不同处理下 :;"<和 =>;显著性比较
?’@70 9 A#+#2#,’+,0 ,*/-’(#1*+ *2 =>; ’+6 :;"< 5+60( 6#220(0+) )(0’)/0+)1 处理 常规密度 (2H<7: I8.634J 低密度 )2B I8.634J @H874<8.46 透光率 %&’( 叶面积指数 )*& 透光率 %&’( 叶面积指数 )*& EF !",KG *L #",#+ E !"C+C L #"!#G E!(#,- !"#K, E% G",C- LE !"GC- E #"+-, L
(! !"C-, * #"!-C E !"-K, * !"M#G E(C- !",#G LE #"N+# E%
(+! !"#NN % G"-CC L(#,- !"#N- % G"--, L !"#,+ % G"-CG *
(#K! !"### % ,",!M * 注((248):同列中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O显著水平 P7:>86 3. 87Q9 Q2:><. R2::2B8I AJ I3RR8H8.4 :8448H6 7H8 635.3R3Q7.4:J I3RR8H8.4 74 #O :8S8: ? KNC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C卷 !"#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子粒产量的影 响 图 !看出,低密度时,不同施肥处理子粒产量为 "#%& ’ "(#.,-/和 %(−(%-01 2 34,,两种密度之间 )*和 "#( 处理子粒 产量差异不显著,而 "(#%&和 "#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
%&’()*+&, -&./0 12 0&22.*.,3 3*.+34.,35 6 讨论 叶片作为光合的主要器官,对小麦产量和穗粒 重的影响极为重要,尤其是旗叶对子粒产量的贡献 最大。对旗叶面积、宽度、持续期、同化率等和产量 关系的研究认为,小麦产量和旗叶面积、宽度、比叶 重等存在正相关关系[/];旗叶面积与单株生产力之 间也呈正相关关系[.]。史志诚[(]认为,旗叶宽度比
长度对子粒产量影响更大;旗叶是小麦子粒灌浆期
的主要功能器官,对小麦子粒和产量形成作用最
大[7$,]。傅兆麟等[$),二者与子粒产量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前人
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还看出,在低密度下,合理施
肥,特别是 #、"配施更有利于增加植株总绿叶面积
及旗叶面积。
.+6%期 范亚宁,等: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分蘖对小麦群体发展尤为重要[!"]。分蘖受品
种遗传特性影响相对较小,而受栽培条件影响相对
较大[!#]。本试验结果看出,低密度下 %、&’(!)*、&(’ 和 &(!)* 处理株高比低密度
相同施肥处理分别提高 /,"-、",+-、#,*- 和
!),’-,施氮可增加植株高度,但当施氮量大于 .*
01 2 34+时,株高增加不显著。分蘖数、株高与子粒
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和 ’,5*!(6 7
!!),达极显著相关。
冠层发育好坏对群体发育动态、冠层光能截获
特征、作物光合利用及子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89:是指作物群体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叶面积,
群体光合能力显著受 89:影响[!/],89:因作物和品
种而异,同时也受环境影响,在一定施肥范围内产量
与 89:呈显著正相关[!5;+!],增加密度可以增大 89:。
<:=(是表征冠层结构性特征的另一重要指标,它反
映着光线透过冠层的多少,<:=(越大,说明冠层内
部光照越好,冠层生长越稀疏,因此 <:=(与 89:一
般呈负相关关系。张雷明[)]等研究表明,在不同施
氮水平下小麦不同生育期群体 <:=(的变化趋势基
本一致,各时期曲线变化随施 (肥量增加呈先增加
后降低再上升的趋势。上官周平[++]研究认为,供水
条件下,氮素对作物群体的调控作用随施氮量的增
加而提高,而干旱条件下,氮素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两种种植密度
下,群体 <:=(在开花期最小,而 89:数最大。从整
个生育期看,不同施肥处理间平均 89:和 <:=(表现
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在施 &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
群体 <:=( 降低,而 89: 增加。本研究中,<:=( 和
89:与子粒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5.+ 和
’,5*.(6 7 !!),达极显著相关。
低密度时,AB C D,EF G D? H3I JIKALBM6N MO PJQ 4ALLIJ ARRF4FKALBM6 MO 1JAB6
1JMSL3 NLA1IN LM 1JAB6 SIB13L B6 S3IAL[@]? @ ? (A6TB61 91JBR? U6BV?,
!55),!"(!):+#;)+,
[+] 黄祥辉,胡茂兴 ? 小麦栽培生理[W]?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5/. ? !!+,
XFA61 Y X,XF W Y? E3IAL RFKLBVALIP Z3QNBMKM1Q[W]? D3A613AB:
D3A613AB DRBI6RI A6P HIR36B[FI &JINN,!5/. ? !!+,
[)] 张雷明,杨君林,上官周平 ? 旱地小麦群体生理变量对氮素供
应量的响应[@]?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G3A61 8 W,\A61 @ 8,D3A611FA6 G &? ]OOIRLN MO 6BLJM1I6 6FLJBLBM6 M6
L3I Z3QNBMKM1BRAK R3AJARLIJBNLBRN MO S3IAL RMKM6Q B6 PJQKA6P[@]? 3B6? @? ]RM^91JBR?,+’’),!!()):");"*, [.] &FR0JBP1I < E? H3I IOOIRL MO PI6NBLQ A6P ZKA6L AJJA61I4I6L M6 L3I ZIJOMJ4A6RI B6PBVBPFAK ZKA6LN B6 _AJKIQ A6P S3IAL RJMZN[@]? 9FNL ? @? 91JBR? ‘IN?,!5/+,)):!#!;!##, [*] aA0IJ ‘ @,aJB11N % b? ‘IKALBM6N3BZN _ILSII6 ZKA6L PI6NBLQ A6P QBIKP B6 _AJKIQ[@]?JMZ DRB ?,!5/),+):*5’;*5),
["] 赵会杰,郭天财,刘华山,等 ? 大穗型高产小麦群体的光照特
征和生理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555,))(+):!’!
;!’*,!**,
G3AM X @,bFM H ,8BF X D "#% ? :6OKFI6RI MO PI6NBLQ M6 KB13L PBN^
LJB_FLBM6 A6P NM4I R3AJARLIJBNLBRN B6 S3IAL RA6MZQ SBL3 3IAVQ^IAJ RFKLB^
VAJN[@]? 9RLA 91JBR? U6BVIJNBLQ XI6A6I6NBN,!555,))(+):!’!;
!’*,!**,
[#] 王荣栋 ?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W]?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
社,!55/? +#,
EA61 ‘ YB6TBA61 U6BVIJNBLQ &JINN,!55/ ? +#,
[/] 冯广龙,刘昌明 ? 土壤水分对作物根系生长及分布的调控作用
[@]? 生态农业研究,!55",.()):*;5,
=I61 b 8,8BF W? ‘MKIN MO NMBK SALIJ B6 JI1FKALB61 JMML 1JMSL3 A6P PBNLJB_FLBM6[@]? ]RM^91JBR? ‘IN?,!55",.()):*;5, [5] 程宪国,汪德水,张美荣,等 ?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长 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55",+5(.):"#;#.,3I6 Y b,EA61 < D,G3A61 W ‘ "# ? 96 AZZKBRALBM6 A6P IcLI6NBM6 MO RMJ6 A6P S3IAL 4FKR3 LIR3^
6MKM1Q B6 D3AA6cB ZJMVB6RI[ @]? 9RLA U6BV? 91JBR? aMJIAKB^dRRB^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 =76">73?7@ >A!"@ B9!C A# "DD"?B AD #3EA8"# 7#! BA3@ >A3B9E" F"DAE" G@7#3#8 A# 8E""# @"7D 7E"7 7D"E 6"7!3#8 DAE H6"7[/]7 I8E3?% JAE"7@3KL??3!"#3# M J,=AE87# < 2,NAE! = I% N@78 @"7D G6AABC#6"B3B AD
E33?9> 7"B3O9> 7#! E"@7"! !3G@A3! 7#! >"7@@A3!BG"?3"B[/] %,&’(),0’:&+&-&++.
[&1] 傅兆麟,孙其信 %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冠层结构有关问题的研
究[/]%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PP),),()):1)-1*.
N9 : 2,59# Q R% 59!3"B A#6" ?7#AGC BE9?9E" AD B9G"EK6386K
C3"@!3#8 8"#ACG"B 3# H6"7[/]% / % S973F"3
[&0] V9H7OE3 =% WDD"?AD D@78 7#! 7H# E">AO7@ A# 8E73# C3"@!B 7#! C3"@!B ?A>GA#"#B AD H6"78EAH# 9#!"E !EC @7#! ?A#!33A#B[/]% N3"@!
[&,] 彭永欣 % 小麦栽培与生理[=]%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
;"#8 4 R% X6"7G@7# 7#! G6CB3A@A83?7@ ?67E7?"E3B3?B[=]% Y7#K
Z3#8:5A96"7B [#3O"EB3C ;E"BB,&’’1% ++. [&*] 刘三才 %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国外农 学—麦类作物,&’’,,(1):0&-01. 239 5 <% ;EA8E"BB A# 8E73# C3"@! G"E BG3\" 7#! 8E73#B 3!3AG@7B> AD H6"7[/]% UE3$ %
京:科学出版社,&’’1 % &)P-&11.
X7#8 4 U% ;6CB3A@A8C >"?67#3B> AD386 7 !EA986AD ?EAG—;6CB3K A@A8C 7#! F3A?6">3?7@ 7!O7#?" AD G@7#[=]% J"3Z3#8:5?3"#?" ;E"BB,
&’’1 % &)P-&11.
[&(] 徐恒永,赵君实 % 高产冬小麦的冠层光合能力及不同器官的
贡献[/]% 作物学报,&’’,,)&()):)P0-)P’.
R9# S 4,:67A / 5% <7#AGC G6AABC#6"B3B ?7G7?3C 7#!6" ?A#E3KF93A# DEA> !3DD"E"#AE87#B 3# 6386KC3"@!3#8 H3#"E H6"7[/]7
I8EA#% 53#%,&’’,,)&()):)P0-)P’.
[&’] 艾应伟,陈实,张先婉,等 % 垄作不同土层施肥对小麦生长及
氮肥肥效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1):),,-
)*&.
I3 4 X,<6"# 5,:67#8 R X !" #9!C A# 6""DD"? AD #3EA8"# D"E3@3]"E 9#!"E E3!8" ?9@9E" ?A#!33A# A# H6"78EAH6 7#! # "DD3?3"#K
?C[/]% ;@7#Y9E % N"E AD 6"H6"7 BAH#
6EA986 B9ED7?" B""!3#8 7#! >9@?63#8 BE7H[/]% 5A96H"B <63#7 /%
I8E3?% 5?3 %,)PP1,&*()):1+-0&.
[)&] 张淑香,金柯,蔡典雄,等 % 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氮磷组合对
小麦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PP1,’(1):)+*-
)+’.
:67#8 5 R,/3# _,<73 V R !" # AD !3DD"E"#@"O"@ AD Y 7#! ; A#6" C3"@! AD H3#"EH6"7 9#!"E H7"EBE"BB[/]% ;@7#Y9E %
N"E3A# AD #3EA8"# #9E33A# A# G6AABC#6"3?
?67E7?"E3B3?B AD H3#"EH6"7 A# !EC@7#![/]% ;@7#Y9E % N"E$ %
5?3 %,&’’+,1()):&P,-&P’.
[)1] ;9?\E3!8" V X,VA#7@! < =% G7E33A# 7>A#8 H6"7 G@7#B BAH# 7 7 H3!" E7#8" !"#B33"B[/] % /% I8E3?% M"B%,&’(+,&(:&’1
-)&&.
[)0] 宋伟,刘宝忠,纪茂德,等 % 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优质麦产
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59# X,239 J :,/3 = V !" # !"#B33"B 7#! GEAGAE3A#B AD D"E3@3]"EB A#6" A9G9 AD @A?7@ ‘97@3CH6"7[/]%
S"3@A#8Z37#8 I8E3?% 5?3 %,&’’’,(,):&,-&(.
&+01期 范亚宁,等: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