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邓若磊(%/-!—),男,河北省唐县人,硕士,主要从事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012:"&%!$#*!-’%+,345672:829-$!:%+&; <=5
! 通讯作者 012:"&%!$#*!-%%*,345672:>76=?67:@1A6BC 1DBC
及其生理机制
邓若磊%,张树华!,郭程瑾%,龙素霞%,郭 丽%,肖 凯%!
(%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 "#%""%;!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学院,河北保定 "#%""%)
摘要:以河北平原区主栽品种石新 #&&和石麦 %!为材料,研究了春季节水灌溉条件下,等氮量下春季不同追施方
式对小麦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在适宜追氮量条件下,与拔节初期一次施氮处理(FG)相
比,拔节初期和挑旗期两次施氮(,G)使灌浆期间强、弱势子粒的玉米素(H)I玉米素核苷(HJ)含量、体积、鲜重和干
重增加,但以弱势花子粒的增加幅度较大。,G提高了灌浆期间植株上位叶的可溶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
素含量,增加了灌浆期间的单茎绿叶面积和叶 K粒比值;使成熟期供试品种的千粒重、单株穗粒重和抗旱性强的品
种石麦 %! 产量均显著增加,表明春季分次施氮具有改善小麦子粒灌浆和增产的作用。研究还表明,分次施氮增大
子粒库容和改善子粒灌浆特性与氮素后移增加子粒的 H I HJ含量有关。植株光合和群体质量的改善是分次施氮
下供试品种强弱势子粒,尤其是弱势子粒粒重增加的重要生理基础;施氮方式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
子粒灌浆的调控效应有所不同。
关键词:小麦;施氮方式;子粒灌浆;生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L(!""-)"%$"""%$"-
!"#$%&’()* "++",’- )+ *(’.)#"* &//%(,&’()* 0"’1)2- )* 31"&’ #.&(*
+(%%(*# &*2 ,).."-/)*2(*# /14-()%)#(,&% 0",1&*(-0-
,3MN JB=4217%,HO)MN F@B4@B6!,NPQ .@1ER4S7E%,TQMN FB4>76%,NPQ T7%,LU)Q V67%!
(! "#$$%&% #’ (&)#*#+,,(&)-./$0/)1$ 2*-3%)4-0, #’ 5%6%-,71#8-*& 9:!99!,";-*1;
< "#$$%&% #’ =-’% >.-%*.%,(&)-./$0/)1$ 2*-3%)4-0, #’ 5%6%-,71#8-*& 9:!99!,";-*1)
56-’.&,’:PW7ER
S=7EX7ER WX6R1),X@1 ^16X7E(H)I ^16X7E Z7A=W7D1(HJ),Y=2B51,8Z1W@ \17R@X 6ED DZ9 \17R@X =8 WB]1Z7=Z4]=W7X7=E ?1ZE12W
6ED 7E81Z7=Z4]=W7X7=E ?1ZE12W 7E X@1 X1WX1D
$RZ67E \17R@X 6ED ?1ZE12 \17R@X ]1Z W]7?1 6X 56XBZ7X9,6ED X@1 9712D =8 F@7567 %!,X@1
\7X@ ,G <=B2D 75]Z=Y1 X@1 RZ67E 87227ER <6]6<7X9 6ED 7E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
‘26EX MBXZ7X7=E 6ED G1ZX727^1Z F<71E<1
!"#$# %&’ ($’)$* +$,$*&-.$)/,$#-$01"**2 1)%$’1&’3($’)$*#,/& 4",$ ’$*"/1,$*2 4154 ($’)$* 6$154/ 1) 789 :$")641*$,)1/’&3
5$) "--*10"/1&) .$/4&+# 1) ;$!$1 -*"1) 4"+ +1%%$’$)/ ’$5<*"/&’2 $%%$0/# &) -4&/)/4$#1# ")+ 5’"1) %1**1)5 1) /4$ /$#/$+
0<*/1,"’# 61/4 +1%%$’$)/ +’&<54/ /&*$’")0$# 9
!"# $%&’(:64$"/;)1/’&5$) "--*10"/1&) 6"2#;5’"1) %1**1)5;-42#1&*&510"* .$04")1#.
改善植株生育后期的源库特性,增强养分向结
实子粒中的转运效率,对于增加穗粒重和产量具有
重要作用。在华北平原区,由于小麦子粒灌浆处于
温度日渐增高、后期干热风频发的季节,灌浆后期源
活力下降或源库失调是造成粒重和产量年际间不稳
定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氮素是调控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重要措
施。适宜的氮素用量和施用方式对于保证小麦生育
期间植株的氮素供应、改善灌浆期间的源库活力和
增加粒重,进而实现小麦高产具有重要作用[=>?]。
前人有关氮肥对小麦子粒灌浆特性影响的研究多集
中在氮素用量对灌浆进程、同化物分配和子粒淀粉
积累的影响方面[@>A]。小麦为复穗状花序,着生在
不同位置的小花,由于竞争养分的能力不同,在结实
能力和结实子粒的粒重上具有较大差异,由此可将
穗部子粒划分为强势和弱势子粒[B>C]。生产中,使
不同粒位子粒均具有较强的灌浆能力,对于增加穗
粒重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在华北平原区,有
关适宜氮素用量范围内春季不同施氮方式对小麦不
同粒位子粒灌浆特性的调控及其内在生理机制尚少
见报道。本项研究以抗旱能力不同,目前在河北山
前平原区的主栽品种石新 D@@和石麦 =?为材料,研
究了春季节水灌溉条件下,等氮量下春季一次施氮
和两次施氮追施方式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强、弱
势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旨在明确春季施氮方式对
小麦品种子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及其内在生理机
制,为优化小麦春季氮肥的合理施用和增加粒重提
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EEA!?EEB和 ?EEB!?EEC年度在河北
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供试土壤为中壤,各种养
分含量为有机质 =?FGA 5 H (5、全氮 EFII 5 H (5、碱解氮
DIFIA .5 H (5、速效磷 AAF?B .5 H (5、速效钾 G?FG?
.5 H (5。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 ? 个小麦
(!"#$#%&’ ()*$#+&’ J9)品种,抗旱性中等的石新 D@@
(KLD@@)和抗旱性强的石麦 =?(K:=?);副区为 ?种
施氮方式,拔节初期(B H A)一次追肥和拔节初期(B H
A)、挑旗期(?G H A)两次追肥。追肥处理的施氮总量
均为 =?E (5 H 4.?,一次追氮处理全部在拔节初期施
用,两次追肥处理追肥比例为 @ M =,试验 @ 次重复。
小麦播期为 =E 月 D 日,基本苗每公顷 @DB 万株,行
距 ?E 0.。试验田播种前浇底墒水,底施氮肥 N =EB
(5 H 4.?、O?PB =BE (5 H 4.?,== 月 ?G 日浇灌冻水。在
春季,结合施肥处理,各试验小区均灌水 ?次(拔节
初期和挑旗期),每次灌水数量 CEE .@ H 4.?。生育期
间其他管理措施同生产麦田。
抽穗期,在各试验小区标记长势和生长进程一
致的主茎,用于花后 =E、?E、@E和 AE +植株性状和生
理参数的测定。其中,在子粒灌浆特性的测定中,将
麦穗中部 C个小穗的基部 ?朵花划分为优势花,麦
穗基部和上部各 A个小穗的基部 =—? 朵花划分为
弱势花,分别用于灌浆期间不同测定时期的子粒鲜
干重、灌浆速率、子粒体积、全氮含量和细胞分裂素
类物质测定;用穗部子粒性状和绿色叶片测定粒叶
参数;用植株旗叶和倒二叶测定叶片光合参数。
子粒鲜重和子粒体积:选取 =B个麦穗,在室内
分别挑取强势和弱势花子粒,称取子粒鲜重,在量筒
中采用排水法测量子粒体积。
子粒干重和灌浆速率:子粒在 =EEQ下杀青 @E
.1),于 GBQ下烘至恒重后称量干重。灌浆速率以
单位时间每千粒子粒干物质的增加值表示。
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各测定时期,查数样
本的穗粒数;通过穗部样本的强、弱势花和其他部
分子粒干重计算千粒重和穗粒重。
单茎绿叶面积、叶 H粒比和粒重 H叶比:量取主
茎各绿色叶的长和宽,乘积后再乘以换算系数
EFG@,计算单茎绿叶面积;以单茎绿叶面积与穗粒
数的比值计算叶 H粒比;以穗粒重与单茎绿叶面积
的比值计算粒重 H叶比。
子粒全氮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可溶蛋白含量(K-)、可溶性糖含量(K#)和叶绿
素(R4*)含量:取旗叶和倒二叶混合样本进行测定,
依照考马斯亮蓝 S3?BE 染色法[D]测定可溶蛋白含
量;采用蒽酮比色法[G]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
T’)&)的方法[I]测定叶绿素含量。
玉米素(U)V玉米素核苷(UW)含量:在各取样
时期选取强、弱势花子粒,液氮速冻后,贮存于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A卷
! "#$。参照 %&’’()*+ 等的方法[,#],提取和测定 -
. -/含量。
! 结果与分析
!"# 对强、弱势子粒鲜、干重和灌浆速率的影响
供试品种子粒灌浆期间的强势粒(01)、弱势粒
(21)鲜重呈单峰曲线型变化,各测定时期相比,以开
花后 3# 4最大。01和 21干重随着灌浆进程不断增
加,与石新 533相比,石麦 ,6各测定时期的鲜、干重
值均较低。不同施氮方式下,与拔节初期一次施氮
处理(07)相比,拔节初期和挑旗期两次施氮处理
(87)灌浆期间的 01、21鲜、干重表现增加趋势,但
以 21的增加幅度较大。供试品种各测定时期上述
性状在两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表 ,)。表明
适宜追氮量下,87具有改善不同花位子粒灌浆的作
用,但以对弱势花子粒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
对强、弱势子粒的阶段灌浆速率计算表明,在
前、中期(#!3# 4),87使石新 533和石麦 ,6 01和
21灌浆速率增幅较大,使灌浆后期(3# 4!9# 4)的
灌浆速率增幅较小。表明 87使小麦灌浆期间各粒
位子粒干物质累积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灌浆前、中
期的灌浆速率加快所致。与 01相比,87对灌浆前、
中期 21的促进效应也更为明显。
表 # 供试品种不同施氮方式下强、弱势子粒的鲜、干重
$%&’( # $)( *+(,) %-. .+/ 0(12)3 4* ,56(+14+ %-. 1-3(+14+ 7(+-(’, 1- 3(,3(. 85’319%+, %, %**(83(. &/
.1**(+(-3 -13+42(- %66’18%314- :(3)4.,
性状 品种 处理 强势粒 0:;<*=&* +<*><’(01)
?*)=@ A:’@=B)* ?*<)@ C ,# 4 6# 4 3# 4 9# 4
鲜重
7*
0I533 07 3#J6K L #JM9 ) KMJ"3 L ,JK9 ) 5,J,N L ,J"" ) KNJMM L 6J,, )
87 3,J#5 L #JK, ) N,J"5 L 6J#, ) 53J#M L 6J69 ) K"JN, L ,JM5 )
0O,6 07 65JM5 L #JNK P K#J3K L ,J6, P N#J#9 L ,J#N P 9"JN9 L ,J65 P
87 6"J53 L #J"6 P K6JM5 L ,J6, P N6J93 L ,J36 P 9MJM3 L #J5K P
干重
8*Q F<=GE@
(G H ,### +<*><’)
0I533 07 5J9N L #JN, ) 63J,K L #J"6 ) 3MJ63 L #J5# ) 93JK# L #JK" )
87 5J"9 L #J55 ) 63J5" L #JM6 ) 9#J#6 L #J53 ) 93JM6 L #J56 )
0O,6 07 5J#M L #J5, ) 6#J#N L #JM9 P 39J63 L #J"6 P 3"J95 L #JN3 P
87 5J,N L #JN9 ) 6,J53 L #JMN P 3KJ#6 L #J9" P 3MJ99
!!!!!!!!!!!!!!!!!!!!!!!!!!!!!!!!!!!!!!!!!!!!!!!!!!!!!!!!!!!!!!!
L #J56 P
性状 品种 处理 弱势粒 2>R<*=&* +<*><’(01)
?*)=@ A:’@=B)* ?*<)@ C ,# 4 6# 4 3# 4 9# 4
鲜重
7*
0I533 07 63J,K L #JM9 P K3J"M L ,J69 P N9J36 L ,J59 P 9NJ"9 L ,J63 S
87 6NJNK L #JN, ) KNJ65 L ,J39 ) 5,JK5 L #JMK ) K#J6K L #J"5 )
0O,6 07 66J#M L #JN6 4 96JMM L #JM5 4 KNJ95 L 6J#M 4 96J5N L ,J35 4
87 69J#6 L ,J#M S 9NJ3M L ,J#, S N#J## L ,J,9 S 9"JN, L ,J#" P
干重
8*Q F<=GE@
(G H ,### +<*><’)
0I533 07 NJ,5 L #JK6 P 6#JN# L ,J,3 ) 36JM9 L ,J#3 P 35J,6 L #J,6 P
87 NJ"N L #JN5 ) 6,J65 L #J56 ) 39J"# L #J"3 ) 3"J#5 L #JM, )
0O,6 07 KJ66 L #J3# 4 ,"JN9 L #JN6 P 3#J"M L ,J,6 S 33J65 L #J", 4
87 KJN" L #J69 S 6#J6# L ,J,6 ) 33J5, L ,J#9 P 3KJK, L #J5M S
!"! 对强、弱势子粒体积,; < ;=含量和氮含量的
影响
不同施氮处理下,供试品种灌浆期间强、弱势子
粒体积的变化特征与子粒鲜重的变化趋势相同;-
. -/含量不断降低;全氮含量表现为单峰曲线,以
6# 4最高。与子粒鲜重和体积相比达到最大值的时
间提早。与 07相比,87使石新 533和石麦 ,6 01和
21的子粒体积均表现增加趋势,以 21的增加幅度
较大;石新 533和石麦 ,6各测定时期的 21体积在
87和 07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表 6)。供试品种子粒
- . -/含量和含氮量在不同处理间也表现出上述规
律。表明分次追施氮具有改善子粒尤其弱势子粒的
库容建成、子粒氮素累积和促进子粒细胞分裂素类
物质增加的效果。
!"> 对植株上位叶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两品种各施氮处理的叶片均表现为随子粒灌浆
进程,可溶性蛋白含量(0;)和叶绿素含量(AE’)降
低;可溶性糖含量(0D)增加。不同品种相比,在开
3,期 邓若磊,等:春季施氮方式对小麦子粒灌浆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
花时(! ")至开花后 #! ",$%以石新 #较高,石麦
’(较低;)*+与 $%的表现规律相反;$,上述期间的
品种间差异较小。开花后 #!!-! ",$%、$,和 )*+均
以石麦 ’(较高。石麦 ’(在灌浆后期上述参数均具
有较高值,表明该品种植株在该期间具有较强的光
合碳同化能力。与 $.相比,/.处理供试品种各测
定时期的 $%、$,和 )*+均有所增加(表 #)。表明生
育中后期适量补施氮素,具有延长小麦植株上位叶
光合功能期及改善其光合能力的作用。
表 ! 供试品种不同施氮方式下植株上位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
"#$%& ! ’(%)$%& *+(,&-. /(.,&.,,0(%)$%& 0)1#+ /(.,&., #.2 /3%(+(*34%% /(.,&., (5 )**&+ %&0 (5
,&0,&2 /)%,-6#+0 #0 #55&/,&2 $4 2-55&+&., .-,+(1&. #**%-/#,-(. 7&,3(20
性状 品种 处理 开花后天数 /01, 02345 2+674589:(")
;5083 )<+38=05 ;5403 > ’! (! #!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 -’@A! B ’@(( C (#@(D B !@A# E ’&@&- B !@!F C D@(# B !@(# E
$6+
/. -D@F- B (@!# 0 (G@-# B !@GG C ’&@D# B !@FF C ’!@F( B !@#G 0
可溶性糖含量 $?# $. ’@A’ B !@!G 0 (@’( B !@’! C (@G& B !@!G C #@!( B !@’’ E
$6+
/. ’@FA B !@!- C (@#A B !@!& 0 (@A( B !@!G 0 #@## B !@’D 0
叶绿素含量 $?# $. #@FF B !@!A C #@’’ B !@!( E ’@G& B !@!F E !@A- B !@!D "
)*+ E693493 /. #@&G B !@!F 0 #@#( B !@’# C (@!& B !@’’ C ’@’( B !@!- E
(H: I :) $J’( $. #@FG B !@’D C #@(( B !@’F C (@!A B !@!& C ’@(# B !@!D C
/. #@G’ B !@’( 0 #@DD B !@’- 0 (@(F B !@A# 0 ’@#A B !@!- 0
89: 对植株粒叶参数的影响
随着灌浆进程,供试品种各施氮处理的单茎绿叶
面积和叶面积 I粒数比值降低,粒重 I叶面积比值增
大。与 $.相比,/.使灌浆期间的单茎绿叶面积和
叶面积 I粒数比值增加(表 -)。表明分次追施氮肥具
有延缓灌浆期间植株绿色叶面积衰减速率、增加单位
子粒库容源数量的作用。与 $.相比,/.处理下供试
品种各测定时期的粒重 I叶面积比值差异较小。
表 : 供试品种不同施氮方式下的单茎绿叶面积、叶面积 ;粒数比和粒重 ;叶面积比
"#$%& : "3& % #+ *&+ 0,&7,+#,-(0 (5 % #+ ; <&+.&% .)7$&+ #.2 <&+.&% =&-13, ; % #+
#0 #55&/,&2 $4 2-55&+&., .-,+(1&. #**%-/#,-(. 7&,3(20
性状 品种 处理 开花后天数 /01, 02345 2+674589:(")
;5083 )<+38=05 ;5403 > ’! (! #! -!
叶面积 $?# $. G’@GD B (@#G 0C D-@G! B ’@’( E (F@’- B ’@’( E G@(& B !@#( E
L402 0540 /. G#@#’ B #@(! 0 DG@(# B (@!# C (G@#& B ’@(# C A@!’ B !@#F C
(EH( I ,34H) $J’( $. &F@&( B (@&F E F!@G# B (@-D C #!@#D B ’@#’ C ’!@&G B !@-G C
/. &A@!D B ’@’F C FD@G! B (@GG 0 #F@-- B ’@D& 0 ’(@(’ B !@-- 0
叶面积 I粒数 $?# $. (@!& B !@!G 0 ’@-# B !@!- C !@F# B !@!# " !@(( B !@!’ E
LM I N4594+ 9
/. (@!G B !@’’ 0 ’@&A B !@!F 0 ’@!’ B !@!# 0 !@#- B !@!( 0
粒重 I叶面积 $?# $. #@-( B !@’# E ’D@D’ B !@DF 0 D-@#( B (@#( 0 ’A’@!D B F@AG 0
N4594+ 748:*3 I LM /. #@F! B !@’- 0 ’D@-F B !@FD 0 D’@G( B (@F# C ’&G@FA B &@-F C
(H: I EH() $J’( $. #@D( B !@’# C ’#@’D B !@-G C #G@GG B ’@#G E ’’A@F& B -@GG E
/. #@D- B !@’( C ’(@A( B !@-G C #-@!# B ’@#( " ’’(@(! B D@(F E
D’期 邓若磊,等:春季施氮方式对小麦子粒灌浆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
!"# 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影响
表 ! 看出,与花后 "# $相比,供试品种不同施
氮处理花后 %# $的穗粒数略有下降,这可能是开花
后前期发育的个别弱势子粒因养分竞争量不足而退
化所致。全穗水平上的千粒重和穗粒重随灌浆进程
均迅速增加。两供试品种相比,石新 &’’ 在各氮素
处理下,各测定时期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均较
高。与 ()相比,*)使供试品种各测定时期的穗粒
数、千粒重和穗粒重均有所增加,且成熟期(花后 +#
$)*) 和 () 间的千粒重和穗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
平。()和 *)处理,石新 &’’产量分别为 &’,’-##和
&.%.-&! /0 1 23%;石麦 "% 产量分别为 &,-%# 和
,",,-!# /0 1 23%,其中石麦 "% 在 *)下的产量较 ()
显著增加。表明春季分次施氮能改善穗粒发育、增
加粒重和子粒产量,并以对抗旱性强的石麦 "%效果
更为明显。石麦 "%的穗粒重较低,但产量较高,与
其单位面积成穗数多有关。
表 # 供试品种不同施氮方式下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
$%&’( # $)( *(+,(’ ,-.&(+ /(+ 0/1*(,/(+23444 *(+,(’ 5(16)7 %,8 *(+,(’ 5(16)7 /(+ 0/1*(
%0 %99(:7(8 &; 8199(+(,7 ,17+<6(, %//’1:%71<, .(7)<80
性状 品种 处理 开花后天数 *456 4789: 7;<=9:>?0($)
@:4>8 AB;8>C4: @:948 D "# %# ’# +#
穗粒数 (E&’’ () ’F-." G "-%% 4 ’,-%% G "-#! 4 ’,-"+ G "-#, 4 ’,-%% G "-"% 4
H9:?9; ?B3I9: *) ’F-&% G "-#’ 4 ’F-"" G "-%, 4 ’,-’& G #-,. 4 ’,-++ G "-.’ 4
(J
千粒重 (E&’’ () &-#F G #-%’ I %%-’# G "-#’ I ’&-"’ G #-++ I +"-’& G #-.’ I
"###M/9:?9; =9>028 *) &-!% G #-’% 4 %%-F+ G #-,% 4 ’,-%, G #-’, 4 +%-F. G #-%+ 4
(0) (L"% () &-"# G #-", I %%-!, G "-", 4I ’’-"’ G #-%& $ ’&-+# G #-.F $
*) &-’& G #-%. 4 %’-"F G #-F+ 4 ’+-’+ G #-%% N ’F-," G #-’. N
穗粒重 (E&’’ () #-%, G #-#" I #-,! G #-#’ I "-+% G #-#+ I "-!, G #-#! I
H9:?9; =9>028 *) #-’# G #-#" 4 #-F# G #-#+ 4 "-+& G #-#. 4 "-.! G #-#& 4
(0 1 6K>/9) (L"% () #-%. G #-#% I #-,# G #-#’ N "-", G #-#’ $ "-’% G #-#+ $
*) #-%, G #-#" 4 #-,! G #-#’ I "-%+ G #-#% N "-++ G #-#’ N
= 讨论
="3 分次施氮可增大子粒库容和改善子粒灌浆特
性,这与氮素后移增强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合成有
关
根系合成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A@H),通过维
管组织运输至植株地上部,在植物体内代谢、循环,
参与调节植物多种生理生化过程[""]。在已发现的
’#多种细胞分裂素中,玉米素(O)和玉米素核苷
(OP)是作物体内的主要可转运的细胞分裂素["%M"’]。
对水稻、玉米的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在调节
作物植株的源库活力中具有重要作用。灌浆初期子
粒中较高的 O Q OP含量能促进胚乳细胞分裂,增强
库容能力,促进同化物向子粒运转["+M"!]。本研究
中,等量分次施氮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灌浆期
间的强、弱势子粒较一次施氮处理的 O Q OP含量均
有所增加,且以弱势粒增加的幅度更为明显。这表
明,*)使供试小麦品种不同粒位子粒,尤其是弱势
花子粒灌浆速率改善,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氮
肥后移,增加了植株体内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合成,
并由此增强了子粒胚乳细胞的分裂能力及子粒库对
碳代谢产物的调运。
="! 分次施氮可改善植株光合和群体质量及子粒
灌浆特性
光合作用是植株干物质累积和产量形成的物质
基础[".M",]。较强的光合作用是植株营养和生殖器
官干物质累积量增加的前提["FM%#]。本研究中,两次
施氮处理使旗叶和倒二叶的光合同化面积(RS)、叶
绿素含量(A2;)和可溶蛋白含量((K)均有所增加,使
单茎光合碳同化能力增强,可能是该处理穗粒数、灌
浆速率在穗部各部位子粒,尤其是弱势花子粒较一
次施氮处理(())增大的重要生理基础。此外,前人
研究表明,作物群体质量特征对于其群体、个体发育
和产量器官形成具有重要影响[%"M%%],群体质量参数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叶 !粒比、粒重 !叶比等是评价群体质量参数的重要
指标["#,$%]。群体质量特征对于小麦生育中后期群
体的穗粒发育和子粒灌浆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发现,等氮下春季不同施氮方式对于小麦子
粒灌浆期间的叶 !粒比和粒重 !叶比参数具有较大影
响。其中,’(下叶 !粒比增加,表明该处理下子粒灌
浆期间单位子粒具有较多的单位叶面积;粒重比在
灌浆初期与 )(差异较小,在中后期降低,表明该处
理下子粒灌浆中后期单位叶面积生产了较多的子粒
干物质累积量。因此,分次施氮使子粒灌浆期间群
体水平下的源库活力增强、协调特性得到改善,可能
是子粒、尤其是弱势花子粒灌浆改善的重要原因之
一。据报道,子粒库对植株同化产物的过度调运,在
氮供应不足和氮代谢较弱的条件下,会造成源器官
功能的早衰[$*&$+]。本研究中,与 )(处理相比,’(使
供试小麦品种子粒灌浆期间的源库特性得到同步改
善,表明在华北平原区小麦生产中分次施肥使氮素
适当后移。子粒库活力的增强,对同化物调运的增
多,均没有造成植株源器官功能的过早衰退。
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刺激叶片中蛋白质和核酸
的合成,阻止细胞中游离氨基酸的累积,作为信号物
质具有延缓植物叶片衰老的作用[$,]。-./01等[$#]研
究发现,根系中合成的 2-3 数量及其向植株地上部
的运转速率受到植株体内氮素水平的调控,是传递
植株地下部和地上部氮素营养状况的重要信号,与
低氮胁迫处理相比,丰氮下 2-3类物质的合成量增
多。赵平等[$,]对烟草 2-3类物质与供氮量的关系
研究也表明,植株体内的 2-3类物质含量与其氮含
量成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发现,供试小麦品种子粒
尤其是弱势粒灌浆期间 4 5 46含量与子粒含氮量
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分次施氮使子粒灌浆期间子粒
氮含量增加,可能是其 2-3类物质含量增多,进而
改善子粒库容和灌浆能力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
!"! 施氮方式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
子粒灌浆的影响
本研究还表明,在节水(春 $水)条件下,不同施
氮方式在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子粒灌浆特性的调
控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在各种施氮处理下表现为两
供试品种的子粒灌浆特性、植株上位叶光合特性和
群体质量参数特征均表现相似的规律。但两品种植
株上位叶在光合特性各性状和参数上的表现有所不
同。与石新 #%%相比,抗旱性强的石麦 "$旗叶和倒
二叶灌浆后期衰老速率较慢,灌浆后期植株上位叶
具有较大的光合同化面积和较长的光合功能期;此
外,两供试品种灌浆期间在影响光合碳同化能力的
光、暗反应参数上的表现存在较明显差异,灌浆中后
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7)以石新 #%% 较高,而叶绿
素含量(289)以石麦 "$ 较高。尽管与一次施氮相
比,分次施氮使两供试品种的子粒产量均有所增加,
但以石麦 "$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分析表明,分次
施氮使石麦 "$产量较石新 #%%产量的增幅更大,与
其在该施氮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和收获指数增幅更
大有关。因此,采用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配合适宜
氮素用量下的分次施用,对于华北平原区小麦节水
高产栽培实践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 赵俊晔,于振文 :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
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
48.@ ; A,AB 4 C: DEE0FGH @E I1GJ@K0I E0JG191L0J J.G0 @I B7G./0,M1HGJ1N
OBG1@I .IM BG191L.G1@I @E I1GJ@K0I 1I P1IG0J P80.G BIM0J 81K8 Q109M1IK
FB9G1R.G0M F@IM1G1@I[;]: SFG. SKJ@I: )1I:,$<<,,%$(*):*=*&*>
[$] SO.M S,T9@R0J.H ;,U1F8090I. S: V1GJ@K0I E0JG191L.G1@I .IM E@91.GBJ0
0EE0FGH @I MBJBW P80.G Q109M .IM XB.91GQ .IM @I J0H1MB.9 H@19 I1GJ.G0 1I
1JJ1K.G0M U0M1G0JJ.I0.I F@IM1G1@IH[;]: (109M 2J@7 60H:,$<<*,=#
($%):$+#&$,>?
[%] 蔡瑞国,王振林,李文阳,等 : 氮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旗
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1 6 Y,C.IK 4 T,T1 C A !" #$ : DEE0FGH @E I1GJ@K0I J.G0 @I 78@G@N
HQIG80H1H J.G0 1I E9.K 90.R0H .IM KJ.1I E1991IK F@BJH0 @E GP@ M1EE0J0IG K0N
I0G1F GQ70 P80.GH[;]: SFG. SKJ1F: Z@J0.91N)1I:,$<<*,">(*):%,&
*"?
[*] 姜东,于振文,李永庚,余松烈 : 施氮水平对高产小麦蔗糖含
量和光合产物分配及子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
学,$<<$,%+($):"+#&",$?
;1.IK ’,AB 4 C,T1 A Y,AB ) T: DEE0FGH @E M1EE0J0IG I1GJ@K0I .7N
791F.G1@I 90R09H @I F8.IK0H @E HBFJ@H0 F@IG0IG 1I 90.E,FB9W,KJ.1I .IM
78@G@HQIG8.G0 M1HGJ1OBG1@I .IM KJ.1I HG.JF8 .FFBWB9.G1@I @E P1IG0J P80.G
[;]: )F1 : SKJ1F: )1I:,$<<$,%+($):"+#&",$?
[+] 潘洁,姜东,曹卫星,孙传范 : 小麦穗子粒数、单粒重及单粒
蛋白质含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 作物学报,$<<+,%"(*):
*%"&*%#?
[.I ;,;1.IK ’,2.@ C \,)BI 2 (: DEE0FGH @E H71/090G .IM KJ.1I 7@N
H1G1@IH @I KJ.1I IBWO0J,P01K8G .IM 7J@G01I F@IG0IG @E P80.G H71/0[;]:
SFG. SKJ@I: )1I:,$<<+,%"(*):*%"&*%#?
[,] 茹振钢,李淦,胡铁柱,栗利波 : 强筋小麦不同穗位及花位子
粒粒重和品质的变化[;]: 麦类作物学报,$<<,,$,(+):"%*&
"%,?
6B 4 Y,T1 ;,]B - 4,)B T [: SI.9QH1H @E KJ.1I P01K8G .IM XB.91GQ
.G M1EE0J0IG E9@J0G 7@H1G1@I @E HGJ@IK K9BG1I1I P80.G[ ;]: ; : -J1G1F0.0
2J@7H,$<<,,$,(+):"%*&"%,?
[#] 路阳 : 用考马斯亮蓝 Y & $+<迅速地测定蛋白质浓度[;]: 生物
学杂志,">>$("):$*&$+?
#"期 邓若磊,等:春季施氮方式对小麦子粒灌浆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
!" #$ %&’() *+&,"-+*+./ 01 ’-0/+(. 20.2+./-&/(0. 34 50**&,(+ 6 7
89:[;]$ ; $ <(0= $,>??8,(>):8@789A
[B] 白宝璋,靳占忠,李存东 $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下册)[C]$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8::>A D>7D8A
<&( < E,;(. E E,!( 5 F$ GH’+-(*+./&= *&."&= 01 ’=&./ ’I4,(0=0J4
(KK)[C]$ <+(L(.J:5I(.+,+ MJ-(2"=/"-&= $ N2(+./+2I.0=0J4 O-+,,,
8::>A D>7D8A
[?] M-.0. F K$ 50’’+- +.P4*+ (. (,0=&/+) 2I=0-0’=&,/,$ O0=4’I+.0=0H()&,+
(. <+/& Q"=J&-(,[;]$ O=&./ OI4,(0= $,>?@?,8@:>7>9A
[>:] <0==*&-R C,S"3&/ <,G=(&,,0. !$ T&-(&/(0., (. +.)0J+.0", 24U
/0R(.(. 20./+./ )"-(.J &)Q+./(/(0", -00/ 10-*&/(0. (. ’+& 2"//(.J,[;]$
; $ O=&./ OI4,(0= $,>?BB,>V8 :8D878D9A
[>>] O+"R+ M F,;+,2IR+ W F,X&-/".J W$ YI+ "’/&R+ &.) 1=0Z 01 5,[
&.) (0., 3+/Z++. -00/, &.) ,I00/, (. !"#"$%& #’((%$"& !$ KKK $ !0.J
)(,/&.2+ /-&.,’0-/ 01 &3,2(,(2 &2() )+’+.)(.J 0. .(/-0J+. ."/-(/(0. &.)
,&=/ ,/-+,,[;]$ ; $ GH’$ <0/ $,8::8,@9:\@>7\@\A
[>8] !"- X N,N+//+- Y !$ %0=+ 01 &"H(. (. *&(P+ +.)0,’+-* )+Q+=0’*+./:
Y(*(.J 01 ."2=+&- F[M +.)0-+)"’=(2&/(0.,P+(. +H’-+,,(0.,&.) 24U
/0R(.(.,>[;]$ O=&./ OI4,(0= $,>??V,>:V:8\V78B:A
[>V] ;0.+, % ;,N2I-+(3+- < C [,C2[+(= S ;$ 54/0R(.(. =+Q+=, &.) 0H(U
)&,+ &2/(Q(/4 )"-(.J *&(P+ R+-.+= )+Q+=0’*+./>[M]$ S&*(.+R C,
C0R < W N,E&P(*&=0Q& G(+),)$ OI4,(0=0J4 &.) 3(02I+*(,/-4 01 24U
/0R(.(., (. ’=&./,[C]$ YI+ [+/I+-=&.),:NO< M2&)+*(2 O"3=(,I+-,,
>??8A 8V978V?A
[>@] 2&/(0. )"-(.J J-&(. J-0Z/I (. ZI+&/[ ;]$ K.)(&. ;$ GH’$ <(0= $,
>?B9,8V :\>?7\8>A
[>9] 5I+(RI [,;0.+, % ;,6+.J++.3&2I < 6$ YI+ +11+2/ 01 I+&/ ,/-+,, 0.
2&-30I4)-&/+ *+/&30=(,* &.) I0-*0.&= =+Q+=, 01 )+Q+=0’(.J *&(P+ R+-U
.+=[;]$ MJ-0.$ M3,/ $,>??V,>>:A
[>D] !&Z=0- F W,S0.//"-( C,#0".J M Y$ OI0/0,4./I+,(, 34 1=&J =+&Q+,
01 ZI+&/ (. -+=&/(0. /0 ’-0/+(.,-(3"=0,+ 3(,’I0,’I&/+ 2&-30H4=&,+ &2U
/(Q(/4 &.) .(/-0J+. ,"’’=4[;]$ ; $ GH’$ <0/ $,>?B?,@::@V798A
[>\] 董树亭 $ 高产冬小麦群体光合能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作
物学报,>??>,>\(D):@D>7@D?A
F0.J N Y$ YI+ -+=&/(0.,I(’ 3+/Z++. ’0’"=&/(0. ’I0/0,4./I+,(, 2&’&2(U
/4 &.) 4(+=) (. I(JIU4(+=) ZI+&/[;]$ M2/& MJ-0.0$ N(.$,>??>,>(D):@D>7@D?A
[>B] 肖凯,张荣铣,钱维朴 $ 氮素营养调控小麦旗叶衰老和光合
功能衰退的生理机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B,@(@):
V\>7V\BA
](&0 S,EI&.J % ], (^&. W O$ YI+ ,+.+,2+.2+ &.) ’I4,(0=0J(2&=
*+2I&.(,* 01 ’I0/0,4./I+/(2 1".2/(0. )+2=(.+ 01 1=&J =+&1 -+J"=&/+) 34
.(/-0J+. ."/-(/(0. (. ZI+&/[;]$ O=&./ ["/- $ _+-/ $ N2( $,>??B,@
(@):V\>7V\BA
[>?] 曹树青,赵永强,温家立,等 $ 高产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及与子
粒灌浆进程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8:::,VV(D):>?
789A
5&0 N ^,EI&0 # ^,W+. ; ! )* +, $ N/")(+, 0. ’I0/0,4./I+,(, (.
1=&J =+&Q+, &.) (/, -+=&/(0. /0 J-&(. 1(==(.J 20"-,+ 01 I(JI 4(+=) ZI+&/
[;]$ N2( $ MJ-(2$ N(.$,8:::,VV(D):>?789A
[8:] 郭天财,王之杰,胡廷积,等 $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光合特
性及产量性状的研究[;]$ 作物学报,8::>,8\(9):DVV7DV?A
6"0 Y 5,W&.J E ;,X" Y ;$ N/")4 0. 2&.0’4 &’’&-+./ ’I0/0,4./I+U
,(, 2I&-&2/+-(,/(2, &.) J-&(. 4(+=) /-&(/, 01 /Z0 Z(./+- ZI+&/ 2"=/(Q&-,
Z(/I )(11+-+./ ,’(R+ /4’+[;]$ M2/& MJ-0.$ N(.$,8::>,8\(9):DVV
7DV?A
[8>] 李朝霞,赵世杰,孟庆伟,邹 琦 $ 高粒叶比小麦群体生理基
础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8::8,88(@):\?7BVA
!( E ],EI&0 N ;,C+.J ^ W,E0" ^$ M)Q&.2+, (. /I+ ,/")4 0.
’I4,(0=0J(2&= 3&,+ 01 ZI+&/ ’0’"=&/(0. Z(/I I(JI J-&(.U>+&1 &-+& -&/(0
[;]$ ; $ Y-(/(2+&+ 5-0’,,8::8,88(@):\?7BVA
[88] 郭文善,封超年,严六零,等 $ 小麦开花后源库关系分析[;]$
作物学报,>??9,8>(V):VV@7V@:A
6"0 W N,_+.J 5 [,#&. ! ! )* +, $ M.&=4,(, 0. ,0"-2+U,(.R -+=&U
/(0.,I(’ &1/+- &./I+,(, (. ZI+&/[;]$ M2/& MJ-0.$ N(.$,>??9,8>
(V):VV@7V@:A
[8V] 封超年,郭文善,王甫同,等 $ 小麦高粒叶比群体建成特点研
究[;]$ 中国农业科学,>???,V8(D):@\799A
_+.J 5 [,6"0 W N,W&.J _ Y )* +, $ C+2I&.(,* 01 /I+ ’0’"=&/(0.
10-*&/(0. Z(/I I(JI J-&(.U=+&1 -&/(0 (. ZI+&/[;]$ N2( $ MJ-(2$ N(.$,
>???,V8(D):@\799A
[8@] 肖凯,张荣铣,钱维朴 $ 氮素营养对小麦群体光合碳同化作
用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9
(V):8V978@V $
](&0 S,EI&.J % ], (^&. W O$ YI+ +11+2/ &.) -+J"=&/(.J *+2I&U
.(,* 01 .(/-0J+. ."/-(/(0. 0. 2&.0’4 ’I0/0,4./I+/(2 2&30. &,,(*(=&/(0.
(. ZI+&/[;]$ O=&./ ["/- $ _+-/ $ N2( $,>???,9(V):8V978@VA
[89] 刘道宏 $ 植物叶片的衰老[;]$ 植物生理学通讯,>?BV,(8):
>@7>?A
!(" F X$ YI+ ,+.+,2+.2+ 01 ’=&./ =+&1[;]$ 50**".$ O=&./ OI4,(U
0= $,>?BV,(8):>@7>?A
[8D] 赵平,林克惠,郑毅 $ 氮钾营养对烟叶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
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8::9,>>
(V):V\?7VB@A
EI&0 O,!(. S X,EI+.J #$ G11+2/ 01 [ &.) S ."/-(/(0. 0. 2I=0-0U
’I4== 20./+./ &.) +.)0J+.0", I0-*0.+, (. /I+ ’-02+,, 01 /03&220
,+.+,2+.2+[;]$ O=&./ ["/- $ _+-/ $ N2( $,8::9,>>(V):V\?7VB@A
[8\] Y&R+( S,Y&R&I&,I( Y,N"J(4&*& Y$ C"=/(’=+ -0"/+, 20**".(2&/(.J
.(/-0J+. &Q&(=&3(=(/4 1-0* -00/, /0 ,I00/,:M ,(J.&= /-&.,)"2/(0. ’&/IU
Z&4 *+)(&/+) 34 24/0R(.(.[;]$ ; $ GH’$ <0/ $,8::8,9V:?\>7?\\A
B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