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
$!$’)资助。
作者简介:吕丽华(’*##—),女,河北景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01234:53674892:; <3=2> 981
! 通讯作者 ?@4:"’"$+!#((+’’,/01234:A2=6BC;92C> @DC> 9=
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吕丽华’,陶洪斌’,王 璞’!,赵 明!,赵久然(,鲁来清&
(’ 农业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
研究所,北京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河北吴桥 "+’%"")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施氮量("、*"、’%"、!#" E6 F G1!)对夏播玉米 HI""%、金海 )号和郑单 *)%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
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个品种的茎叶碳、氮积累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均为在施氮量 ’%" E6 F G1!或 !#" E6 F G1!
下较高,但是最终碳、氮运转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在施氮量 *" E6 F G1! 下较高。本试验
中,碳运转率与产量呈正相关,氮运转率与氮肥利用率呈正相关,表明较高的碳、氮运转率可以促进产量和氮肥利
用率的提高。本研究在施氮量 *" E6 F G1! 下,HI""%和金海 )号茎鞘的 H F J值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分别为 !!K’’!
!!K*’、()K++!)&K!(,叶片的 H F J值分别为 &K(!!)K’’、*K"+!’"K)#;在施氮量 *"!’%" E6 F G1!下,(个品种夏玉
米产量达到了 ’"+%%!’’&+’ E6 F G1!;HI""%和金海 )号的氮肥利用率达到了 (’K))L!&*K((L,而郑单 *)%的氮肥
利用率仅为 ’)K’’L!’*K!"L。
关键词:夏玉米;氮肥;碳、氮代谢;碳氮比;氮肥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M)’(K"+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N(!""%)"&$"+("$"%
!"# #$$#%& ’$ ()&*’+#( ,--.)%,&)’( *, ’( %,*/’( ,(0 ()&*’+#(
1#&,/’.)21 ,(0 ()&*’+#( 32# #$$)%)#(%4 ’$ 2311#* 1,)5#
OP O30GC2’,?-Q R8=6053=’,S-JT UC’!,VR-Q W3=6!,VR-Q X3C0Y2=(,OZ O230[3=6&
(! "#$ %&’()&*()$ (+ ,)(- ,./*01&*0(2 &23 4&)5026 7$8*#5,90208*)$ (+ :6)0;./*.)#,,(//#6# (+ :6)(2(5$ &23 <0(*#;=2(/(6$,
,=02& :6)0;./*.)&/ >201#)80*$,<#0?026 !@@@AB,,=02&;C D28*0*.*# (+ ,)(- 7;0#2;#8,,=02#8# :;&3#5$ (+ :6)0;./*.)&/ 7;0#2;#8,
<#0?026 !@@@E!,,=02&;F 9&0G# H#8#&);= ,#2*#),<#0?026 :;&3#5$ :6)0;./*.)&/ &23 4()#8*)$ 7;0#2;#,<#0?026 !@@@EA,,=02&;
B I.J0&( KL-#)05#2*&/ 7*&*0(2,,=02& :6)0;./*.)&/ >201#)80*$,I.J0&(,M#’#0 @N!E@@,,=02&)
6/2&*,%&:J3:Y86@= 7@Y:343\@Y 2BB4392:38= Y2:@ G2< <:Y8=6 @77@9:< 8= 92Y58= 2=D =3:Y86@= 1@:25843<1,AG39G 136G: 3=74C@=9@
:G@ ]3@4D 2=D Y@98^@Y] 87 J 7@Y:343\@Y 87 123\@ > R8A@^@Y,2: BY@<@=:,7@A Y@B8Y:< G2^@ BY8^3D@D [C2=:3:2:3^@ 9Y3:@Y32 78Y
@^24C2:3=6 92Y58= 2=D =3:Y86@= 1@:25843<1 87 D377@Y@=: 123\@ 9C4:3^2Y< > ?G@Y@78Y@,2 73@4D @_B@Y31@=: A2< 98=DC9:@D 3=
SC[328 /_B@Y31@=:24 M:2:38= 87 HG3=2 -6Y39C4:CY24 Z=3^@Y<3:]((#‘&’a"!bJ,’’+‘(#a!(b/)3= !""+K ?G@ 85c@9:3^@ 87 :G3<
@_B@Y31@=: A2< :8 @<:2543
@77393@=9],J C<@ @77393@=9],2=D Y@98^@Y] 87 J 7@Y:343\@Y A@Y@ G36G@Y C=D@Y =3:Y86@= 7@Y:343\@Y 2BB4392:38= Y2:@ *" E6 F G2 >
U8<3:3^@ 98YY@42:38= 98@77393@=: A2< 85<@Y^@D 5@:A@@= H :Y2=<4892:38= Y2:@ 2=D 6Y23= ]3@4D,2=D 5@:A@@= J :Y2=<4892:38= Y2:@
2=D Y@98^@Y] 87 J 7@Y:343\@Y,AG39G BY8^3D@D @^3D@=9@ :G2: G36G 6Y23= ]3@4D 2=D Y@98^@Y] 87 J 7@Y:343\@Y 98C4D 5@ 85:23=@D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
U42=: JC:Y3:38= 2=D I@Y:343\@Y M93@=9@
!"#$%&" ’()#*+,’(& - +(. / !#+(,0$)+!’$( #+!* 1 2$#*$3*#,+ ,*#’*, $4 5%+(!’!+!’3* )#’!*#’+ 6+, $7!+’(*. 4#$8 !"’, *9:*#’;
8*(! ,%’!+70* 4$# <%5’+$ +#*+,6"’)" &+3* ,%&&*,!’$(, !$ 4+#8*#, $# ,)’*(!’,!, !$ *3+0%+!* !"* $6!" )$(.’!’$( %(.*# ,’8’;
0+# 4’*0. )$(.’!’$(,:4$# -=>>? +(. @’("+’ A,- B / #+!’$ ’( ,!*8 +(. ,"*+!" 6*#* CCDEEFCCDGE +! ,’0H’(& ,!+&* +(. IADJJ
FAKDCI +! 8+!%#’!L ,!+&*,+(. - B / #+!’$ ’( 0*+4 6*#* KDICFADEE +! ,’0H’(& ,!+&* +(. GD>JFE>DAM +! 8+!%#’!L ,!+&* %(;
.*# (’!#$&*( 4*#!’0’N*# +::0’)+!’$( #+!* $4 G> H& B "+ 1 =$# !"*,* !"#** ,%88*# 8+’N* )%0!’3+#,,L’*0. #*+)"*. E>J??FEEKJE
H& B "+,+(. #*)$3*#L $4 / 4*#!’0’N*# $4 -=>>? +(. @’("+’A 6*#* IEDAAO F KGDIIO %(.*# (’!#$&*( 4*#!’0’N*# +::0’)+!’$(
#+!* $4 G>FE?> H& B "+,6"’0* #*)$3*#L $4 / 4*#!’0’N*# $4 P"*(&.+( GA? 6+, EADEEO F EGDC>O 1
!"# $%&’(:,%88*# 8+’N*;(’!#$&*( 4*#!’0’N*#;8*!+7$0’,8 $4 )+#7$( +(. (’!#$&*(;- B / #+!’$;#*)$3*#L $4 / 4*#!’0’N*#
碳、氮代谢作为作物体内最基本的代谢途径,不
仅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产量结果[E]。玉米在粒重形成过程中,子粒累
积了大量的碳和氮,氮约占 EDAO,而碳约占
?>O[C]。子粒中的氮一部分来自于抽雄前茎和叶中
积累的氮素的再转移[IFK],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根系
的直接供应[I,A];而子粒中的碳一部分来自于子粒
形成时的光合产物[J],另一部分来自于营养体的碳
转移[M]。碳、氮代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FG],碳、氮
比可用于反映植物碳、氮代谢相对强弱,通常碳、氮
比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E>]。
针对玉米氮素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率前人已经
从品种[ EE]、氮肥施用量[EC]、氮肥类型[ EI]和施氮时
期[EK]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一些人认为,随氮
肥用量的增加,玉米营养器官的氮素运转率也呈增加
的趋势[EC],但过量的氮素运转则导致叶片早衰及光
合能力下降[EA],最终可能影响到正在发育的子粒的
碳、氮的输送,从而不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施用过量的氮肥,氮素的转运率
及其在子粒中的比例都降低,致使子粒产量降低[EJ]。
以上的结果均证明,过量施氮不利于玉米干物质累积
和高产,但是,对不同施氮量下玉米碳、氮代谢及其与
产量和氮肥利用关系的定量化方面研究较少。
因此,本试验通过设定不同施氮水平,调控夏玉米
植株的碳、氮代谢,研究华北平原高产群体内的碳、氮
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情况,从而确立高产夏玉米不同
器官的适宜碳、氮比及夏玉米碳、氮代谢与氮肥调控的
关系指标,从营养生理的角度为协调碳、氮代谢提供准
确信息,并且在实现高产的同时达到氮肥高效利用,为
夏玉米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设计
试验于 C>>J 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
(IMQKER>CS/,EEJQIMRCIST)进行。该试验站位于黑龙
港流域中部,年均气温 ECDJU,全年! >U积温
K?JCDGU,年均降雨量 AJC 88。据试验站气象资料,
C>>J年玉米生育期间降雨量为 KIJDC 88。试验地
>—C> )8 土 层 有 机 质 含 量 E>DIK & B H&、全 氮
>DMJ & B H&、有效磷 K?DKG 8& B H&、速效钾 E>MDJA
8& B H&、碱解氮 JMD?J 8& B H&。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为主区,品种为副
区,I次重复。夏玉米品种分别为 -=>>?(小株小穗,
株型紧凑,穗上叶片直立)、郑单 GA?(中株中穗,株
型紧凑,穗上叶片较直立)、金海 A号(大株大穗,株
型较紧凑,穗上叶片较直立)。K 个施氮水平,氮肥
(尿素)用量分别为 / >、G>、E?>、CM> H& B "8C,分别于
播前和大喇叭口期按照 E VK施用。种植密度,-=>>?
为 EEDCA W E>K 株 B "8C,郑单 GA? 为 GDMA W E>K
株 B "8C,行距 >DKA 8;金海 A 号为 ?DCA W E>K
株 B "8C,行距 >DJ 8。小区面积 KDC 8 W E> 8。各处
理均施磷肥(重过磷酸钙)XCYA E>IDA H& B "8C、钾肥
(ZC[YK)ZCY EECDA H& B "8C、锌肥 P([YK EA H& B "8C,均
做基肥一次施入。全生育期内未进行灌溉。I个品
种均于 J 月 EM 号播种,生育期分别为 E>> .
(-=>>?)、E>M .(郑单 GA?)和 EEE .(金海 A号)。
)*+ 测定项目及方法
分别在 G 叶展、EC 叶展、吐丝期、灌浆中期(吐
丝后 CK .)和成熟期取样,烘干、粉碎待测。郑单 GA?
植株分为 I 层,穗上层(棒 I 叶以上)、穗位层(棒 I
叶)和穗下层。植株及子粒全 /含量采用半微量凯
氏定氮法测定;植株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采用蒽酮
比色法测定。每小区收获玉米 I!K行(每行 K 8),
称所有果穗总鲜重;从所收果穗中随机选取 E>穗,
测定出子率和含水率,计算实际产量(按 EKO折算
含水率)。
)*, 计算
运转率(O)\(吐丝期物质积累量 F成熟期物
质积累量)B 吐丝期物质积累量 W E>>;
/收获指数(/’!#$&*( "+#3*,! ’(.*9,/]^,O)\子
EIJK期 吕丽华,等: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粒中氮量 !植株吸氮量 " #$$[#%];
碳、氮比(& ! ’ ()*+,)-(可溶性糖 .淀粉含量)!
全 ’含量;
氮素吸收效率(’+*(,/01 23*)40 055+6+0167,’89:,
4/ ! 4/)-植株吸氮量 !施氮量;
氮素利用效率(’+*(,/01 2;0 055+6+0167,’8:,
4/ ! 4/)-子粒产量 !植株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06,=0(7 ,5 ’ 50(*+>+?0(,<’@,A)-
(施氮区植株吸氮量 B不施氮区植株吸氮量)!施氮
量 " #$$。
试验数据采用 CDC =0(;+,1 E0(CDC,#FEF)软件
GHI(G010()> H+10)( I,J0>)程序和 I+6(,;,5* :K60>
L$$M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茎叶的总糖积累与运转
表 #显示,&@$$E和郑单 FNE茎鞘和叶片糖分总
和的积累量与施氮量并不呈正比,基本为 ’F$ 或
’#E$处理较高,而金海 N号为 ’#E$和 ’L%$处理较
高;但糖分总和运转率基本为 ’$或 ’F$处理较高
(穗下层除外)。&@$$E 茎鞘和叶片的总糖积累量
’#E$处理明显较高(吐丝期叶片除外);而总糖运
转率 ’F$处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金海 N号茎鞘和
叶片总糖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E$或 ’L%$
处理显著高于 ’$处理;而茎鞘和叶片的总糖运转
率 ’$处理较高。郑单 FNE不同层次茎鞘和叶片的
总糖积累量和运转率规律有所差异。穗上层茎鞘和
叶片的总糖积累量和运转率 ’F$处理最高,且与其
他处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穗位层茎鞘和叶片的
总糖积累量 ’F$或 ’#E$处理最高,总糖运转率随着
施氮量的增加先升后降,表现为 ’F$ 处理最高;穗
下层茎鞘和叶片的总糖积累量在吐丝期为 ’#E$或
’L%$处理较高,总糖运转率则为 ’#E$处理最高。
表 #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叶和茎鞘的总糖积累量与总糖运转率
$%&’( # )*+%, %--*.*’%/012 %23 /,%24’1-%/012 ,%/( 02 ’(%5 %23 4/(. %23 46(%/6 15 4*..(, .%07( 80/6 3055(,(2/ 9 ,%/(4
品种
&2>*+=)(;
部位
9,;+*+,1
处理
O(0)*P01*;
总糖累积量 C2/)( )662P2>)*+,1(4/ ! QPL) 运转率(A)
O()1;>,6)*+,1 ()*0吐丝期 C+>4+1/ 成熟期 I)*2(+*7
茎鞘
CC
叶
H0)5
合计
O,*)>
茎鞘
CC
叶
H0)5
合计
O,*)>
茎鞘
CC
叶
H0)5
合计
O,*)>
&@$$E 地上部
CQ,,*
’$ %%F R LEM R #$SL R EMT )R MSM )R ###% R B %U$ )R B LEUT ) B NUL R
’F$ FL% )R ML% ) #LNT ) EMF )R MTN R ##SS R FUN ) B NUT ) %U$ )
’#E$ FS# ) ML$ )R #LE# ) #$%L ) T#T ) #MFL ) B ##US R B LFUN ) B EU% R
’L%$ %E% )R ML# )R ##$E )R %NS R MES )R #$%% R MUF )R B L$UM ) LUE R
VWN 地上部
CQ,,*
’$ #$F# ) TMN R #NLS R #L$S R T#% R #ST# R B #$UN ) TU# ) B %UN )
’F$ #$NS ) TMF )R #TFN R #TT# )R TNT ) #EE$ )R B MSUN )R B MU$ R B LNUE R
’#E$ #$FF ) TNE )R #NN% )R #ST$ ) TSE ) L$FE ) B TFUM R B LUM )R B MTU% R
’L%$ ##NS ) TSN ) #SL# ) #S#% ) TTE )R L$EL ) B MFUF )R MUN ) B LEUT R
XYFNE D:H ’$ #MM R S% R L$$ R #M# R EF R #FE ) #U% )R B M#UE ) #U$ )
’F$ #%% ) EN ) LSL ) #NL ) ##M ) LM% ) #MU% ) B MMU# ) FUN )
’#E$ #T% )R %$ )R L#% R #T$ ) #$% )R L#$ ) TUT ) B NMUN R MUL )
’L%$ #MT R %$ )R L$T R #TF ) #$% )R L#F ) B #$UF R B NLU% R B %UT )
:H ’$ #SS R F# R LN% R LMS ) #NF R ML% )R B TLUN R B %TUS R B L%UL R
’F$ LNE ) #LN ) MEM ) LTL ) #TE 6 MS% ) SU$ ) B #EUN ) TUL )
’#E$ LLE ) ##F ) MT% ) LT% ) #SN ) MSS ) B EU$ )R B MEUM )R B NUN )
’L%$ LLL ) ##S )R MME ) LL% ) #S$ R MTM )R B LUN ) B M%UE )R B #UN )
8:H ’$ ML# )R LLF ) NN$ )R MTE ) #%N )R N%% ) B EUT )R LMUN ) B TUF )R
’F$ M#M )R #FS R N$F R MMM )R #FL ) NLF ) B SUN )R LU# )R B MUF )R
’#E$ MNF ) LLM ) NEL ) LS% R #SS R TF$ ) LNU% ) LNUE ) #NUE )
’L%$ M#T )R LMF ) NNM )R LFN R #ET )R NMT ) SU# ) LMU# ) MUT )
注(’,*0):同一列内同一品种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NA显著水平(1 - M)Y+550(01* >0**0(; Z+*Q+1 ) 6,>2P1 +1 0)6Q 62>*+=)( P0)1 ;+/1+5+6)1* )* NA
>0=0>(1 - M);VWN—金海 N号 V+1Q)+ N;XYFEN—郑单 FEN XQ01/J)1 FEN;D:H—穗上层 DR,=0 0)( >)70(;:H—穗层 :)( >)70(;8:H—穗下层 81J0( 0)(
>)70(;CC—C*0P )1J ;Q0)*Q,下同 OQ0 ;)P0 R0>,Z[
LMS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T卷
当运转率为正值时,反映在成熟期茎叶的糖分
向外运转用于子粒的生长,运转率为负值则说明成
熟期茎叶的糖份仍然处于积累状态。由表 !可见,
郑单 "#$茎叶总糖运转率为穗下层最高,且基本均
为正值,说明穗下层茎叶糖分运转较多,同时也说明
穗下层由于早衰糖分提前向外运转。%&’’$茎鞘和
叶片的总糖积累量小于金海 #号;而茎鞘的总糖运
转率却高于金海 #号。
!"!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氮素积累与运转
()()!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茎叶的氮素累积与运
转 表 (看出,%&’’$和郑单 "#$叶片和茎鞘氮素积
累量和氮素运转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或
*(+’处理较高;而氮素运转率正好相反,基本为 *’
或 *"’处理较高。可见,氮素积累量较高并不代表
氮素运转率也较高。同样金海 # 号氮素积累量
*!$’或 *(+’处理较高,但氮素运转量 *(+’处理明
显较小;氮素运转率 *’和 *"’处理显著高于 *!$’
和 *(+’处理。说明对于金海 #号高氮条件不利于
氮素运转。郑单 "#$不同层次茎叶氮素积累和运转
规律受施氮量影响程度不同。穗位层叶片和茎鞘的
氮素积累量和运转率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穗上层叶
片和茎鞘的氮素积累量 *(+’ 处理明显较高(成熟
期),而氮素运转率 *’处理显著高于 *!$’ 和 *(+’
处理;穗下层茎鞘的氮素积累量 *(+’ 处理显著高
于 *’ 和 *"’ 处理,而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运转率处
理间差异不显著。
%&’’$叶片和茎鞘的氮素积累量小于金海 #
号,氮素运转率却高于金海 #号,说明 %&’’$氮素利
用效率较高。郑单 "#$各层叶片和茎鞘的氮素积累
和运转规律不尽相同。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和运转率
为穗下层较高;而茎鞘的氮素积累量同样表现为穗
下层较高,但氮素运转率则为穗上层最高。
表 !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叶和茎鞘的氮素积累量与氮素运转率
#$%&’ ! ( $))*+*&$,-./ $/0 ,1$/2&.)$,-./ .3 &’$3 $/0 2,’+425’$,5 .3 2*++’1 +$-6’ 7-,5 0-33’1’/, ( 1$,’2
品种
%,-./0123
部位
453/./56
处理
7281.986.3
氮素积累量 * 1::,9,-1./56(;< = >9() 运转率(?)
72163-5:1./56 21.8吐丝期 @/-;/6< 成熟期 A1.,2/.B
叶 C81D 茎鞘 @@ 叶 C81D 茎鞘 @@ 叶 C81D 茎鞘 @@
%&’’$ 地上部
@>55.
*’ E( F G( : GG 1 (’ F H#)E F G+)" F
*"’ +E 1F H’ F: GG 1 (H 1 #E)" 1 H!)" 1
*!$’ $( 1 HE 1F G" 1 (H 1 #!)( 1F H$)’ 1
*(+’ $’ 1 H" 1 G# 1 (" 1 ##)E 1 H!)+ 1
IJ# 地上部
@>55.
*’ ++ F HH F G" : (( : H$)" 1 H")$ 1
*"’ $E 1 H$ 1F #’ F (+ F: H!)E 1F HH)( 1F
*!$’ $+ 1 H$ 1F #H 1F (" 1F G$)# F G")G F
*(+’ $E 1 #’ 1 #$ 1 GG 1 G()( F G()" F
KL"#$ MNC *’ !H 1 (! 1 " F # F G’)" 1 +#)’ 1
*"’ !E 1 (! 1 !( 1 + 1 ($)’ 1F EE)# 1
*!$’ !# 1 (’ 1 !! 1F E 1F (!)G F E+)’ 1
*(+’ !E 1 (! 1 !( 1 + 1 (+)" 1F E+)$ 1
NC *’ !" F !’ 1 !H 1 E 1 (()" F GH)# 1
*"’ (E 1 !! 1 !# 1 + 1 H!)’ 1 G+)+ 1
*!$’ (G 1F !! 1 !# 1 + 1 GH)’ 1 (")+ 1
*(+’ (# 1 !! 1 !# 1 + 1 H’)$ 1 G+)H 1
ONC *’ G# 1 (! : !H 1 !( F E()" 1 G")H 1
*"’ G+ 1 (+ F !H 1 !H 1F EG)# 1 HH)E 1
*!$’ G" 1 (" 1F !( 1 !$ 1F E$)! 1 H’)H 1
*(+’ H’ 1 GG 1 !# 1 !" 1 E()" 1 H!)+ 1
()()(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氮素阶段性累积量和
氮收获指数(*JP) 增施氮肥可显著促进玉米植株
和子粒氮素累积;G个品种夏玉米子粒氮量以 *!$’
或 *(+’处理较高(表 G);但茎叶的氮素运转率基本
为 *’或 *"’处理较高(表 ()。说明氮素运转率与
子粒氮量并不呈正比,因此茎叶氮素积累量对子粒
GGEH期 吕丽华,等: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氮的贡献大小应结合运转量与运转率综合评价较为
合理。!"##$氮素阶段性累积量 %&$#和 %’(#处理
较高;地上部总氮量和子粒氮量 %’(# 处理显著高
于 %#处理。在吐丝期之前,郑单 )*$氮素阶段性累
积量 %’(#处理较高;而之后 %&$#处理显著高于其
他处理。郑单 )*$地上部总氮量 %’(#处理最高,而
子粒氮量 %&$#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 %#和 %)#处
理。可见,氮肥用量过高反而导致子粒氮含量降低,
从而明显增加了收获时茎叶氮素的残留量。在吐丝
期之前,金海 *号氮素阶段性积累量各施氮处理间
差距不大;之后 %&$#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金
海 *号地上部总氮量和子粒氮量 %&$#处理最高,且
显著高于 %#处理。
表 +还看出,玉米氮素积累具有明显基因型差
异。在整个生育时期,!"##$ 氮素累积一直呈现降
低的趋势,氮素累积高峰出现在播种至 &’ 叶展时
期。郑单 )*$整个生育时期氮素累积呈现先升、后
降、再升高、再降低的过程,氮素累积高峰出现播种
至 &’叶展时期和吐丝期至灌浆中期,且灌浆中期
至成熟期各处理氮素累积量均为负值。可见,生育
后期营养器官中的氮素不仅仅转移至子粒,还有一
部分随叶片的脱落而损失。金海 *号整个生育期氮
素积累较为平稳,氮素积累高峰出现在播种至吐丝
期。
表 !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品种的氮素阶段性积累量与氮收获指数
"#$%& ! ’ #(()*)%#+,-. #+ /,00&1&.+ 21-3+4 5+#2&5 #./ ’ 4#16&5+ ,./&7 -0 5)**&1 *#,8& 3,+4 /,00&1&.+ ’ 1#+&5
%素阶段性累积量 % ,--./.0,1234(56 7 8/’) 成熟期 9,1.:21;
品种
!.012<,:=
处理
>:?,1/?41=
播种至
&’叶展
@3A246 13
&’B0?,C
&’叶展
至吐丝期
&’B0?,C 13
=205246
吐丝期至
灌浆中期
@205246 13
/2DEC200246
灌浆中期
至成熟期
92DEC200246 13
/,1.:21;
地上部
总氮
@8331 %
(56 7 8/’)
子粒氮
F:,24 %
(56 7 8/’)
氮收获
指数
%GH
(I)
!"##$ %# JJ K +) K +& K ’ K &+) K (J K *+L$ K
%)# (+ K *+ , *’ , * K &$+ ,K &&$ ,K J+L+ ,
%&$# )& , ** , M& ,K && , &)$ , &&( ,K *$L) ,
%’(# )M , *# , M& ,K &* , ’## , &’J , J+L& ,
郑单 )*$ %# J) ,K J* ,K (J K B & , ’#) K &++ K J+LJ ,
N8?46D,4 )*$ %)# () , (* , $’ ,K B , ’’J ,K &+$ K J#LM K
%&$# (J , JJ ,K ) , B &M ,K ’+J , &*& , J+L( ,
%’(# $+ , () , $) ,K B $ , ’M+ , &M( , J#L+ K
金海 *号 %# (M , J’ ,K +M K +J - ’#* K &’J K J&L+ ,
O248,2 * %)# (J , (* , M+ , *+ K ’MJ ,K &*# ,K J#L( ,
%&$# $# , (# , *# , JJ , ’JJ , &J# , J#L& ,
%’(# $& , (M , +) ,K JJ , ’J& , &M’ ,K *MLM K
9:!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茎叶的碳、氮比
施氮量对茎鞘碳、氮比的影响明显大于叶片,并
且 +个品种夏玉米茎鞘和叶片的碳、氮比基本随施
氮量增加而降低。主要因为 %#和 %)#处理茎鞘和
叶片的总糖运转率虽然比 %&$#和 %’(#处理高,但
前者的氮素运转率比后者更高。图 &显示,在吐丝
期,!"##$茎鞘的碳、氮比 %#和 %)#处理较高,成熟
期 %#和 %&$#处理较高,均明显高于 %’(#处理;叶
片的碳、氮比处理间差别不明显。在吐丝期,金海 *
号茎鞘和叶片的碳、氮比 %# 处理稍高;进入成熟
期,%#和 %)#处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郑单 )*$中
上层茎鞘和叶片的碳、氮比受氮肥影响程度明显小
于下层。穗上层和穗位层茎鞘和叶片的碳、氮比以
%#和 %)# 处理稍高;而穗下层碳、氮比 %# 和 %)#
处理明显高于 %&$#和 %’(#处理。
茎鞘和叶片的碳、氮比在成熟期显著高于吐丝
期,主要是生育后期氮素的运转率明显高于总糖(表
&、表 ’),从而造成营养器官氮含量较低;另外,可能
是由于生育后期氮供应不足而造成。结合表 &、表 ’
和图 &可知,!"##$ 茎鞘的总糖和氮素运转率基本
高于金海 *号,碳、氮比却低于金海 *号,说明碳、氮
比不能反应出碳、氮绝对运转量的高低,只能反应
碳、氮相对运转量的高低。因此,仅用碳、氮比来衡
量碳、氮代谢的好坏有一定缺陷,应结合运转量与运
转率来综合评价更为合理。在吐丝期,郑单 )*$ 叶
片的碳、氮比不同层次间差别不明显,进入成熟期则
M+J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M卷
图 !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茎鞘和叶片的碳、氮比
"#$%! & ’ ( )*+#, #- .+/0’ .1/*+1 *-2 3/*4 ,4 .500/) 0*#6/ 7#+1 2#44/)/-+ ( )*+/.
(!!:吐丝期 !"#$"%& ’()&*;+!:成熟期 +)(,-"(. ’()&*)
穗下层大于穗位层和穗上层,这是由于穗下层叶片
总糖运转率比中上层高,但氮素运转率更高。
89: 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和对氮肥的利用率在
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氮素吸收
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
而减小,各项指标 /01处理明显较高(表 2)。
表 : 不同施氮量下 ;个品种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
<*=3/ : ( *=.,)>+#,- *-2 5+#3#6*+#,- ,4 .500/) 0*#6/ *+ 2#44/)/-+ -#+),$/- 4/)+#3#6/) *>>3#?*+#,- )*+/.
品种
3,#("4)-’
处理
5-*)(6*%(’
产量
7-)"% ."*#8
($& 9 :6;)
氮素吸收效率
/<=>
($& 9 $&)
氮素利用效率
/<>
($& 9 $&)
氮肥利用率
?/@
(A)
3@11B /1 0CDD E FGHD1 )
/01 I1FBB ) ;H1G ) DBH21 )E 20HCC )
/IB1 00D0 E IH10 E D1H;D E CIHDD )
/;G1 I1B21 ) 1HG2 J D2HIG )E ;;HGB E
郑单 0DB /1 I1GG1 ) DIHDC )
K:*%&8)% 0DB /01 II;0; ) ;HDI ) 20H01 )E I0H;1 )
/IB1 II2GB ) IHCI E 2BHD0 )E IDHII )
/;G1 III1D ) 1H01 J 2DHFF E I;HF2 E
金海 D号 /1 I1DDB E DIH2D )
L"%:)" D /01 II1;I )E ;HGC ) 22HGB )E 2DH2C )
/IB1 II2FI ) IH2B E 2CH1G E CCHBC )
/;G1 I1D1B E 1H0F J 21HC2 E ;1H2B E
/<=>:/"(-M&*% ,N()$* *OO"J"*%J.;/<>:/"(-M&*% ,’* *OO"J"*%J.;?/@:?*JM4*-. MO / O*-("#"P*-
DCF2期 吕丽华,等: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产量低于郑单 %&$ 和金海 & 号;并且施
氮处理产量高于不施氮处理。!"##$的氮素吸收效
率低于其他 ’个品种,说明 !"##$植株吸收氮的能
力较弱;并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降低,处
理间差异显著。!"##$的氮素利用效率高于其他 ’
个品种,说明尽管 !"##$对氮的吸收能力较差,但单
位植株吸氮量生产的子粒产量最高;并且 (%#处理
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 ()$# 和 (’*# 处理。郑单
%&$的子粒产量 (%#和 ()$#处理较高,但处理间差
异不显著;而其余各项指标 (%# 处理较高,且与
(’*#处理差异显著,与 ()$#处理差异较小(氮肥吸
收效率除外)。金海 &号的子粒产量 (%#和 ()$#处
理较高,且与 (#和 (’*#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各项
指标变化规律与郑单 %&$相近。
! 讨论
!"# 氮肥施用量对夏玉米碳、氮积累,运转及氮效
率的影响
协调的碳、氮代谢对玉米的高产稳产至关重要。
通常碳、氮比可以作为碳、氮代谢协调程度的重要指
标,可反映出碳、氮各自库源的相对丰缺程度及其对
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供氮过多,使叶片碳、氮比
过低,叶片氮代谢旺盛,光合产物的输出率降低,造
成光合产物对光合器官的反馈抑制[)$]。但碳、氮比
不能反应出处理间绝对运转量的高低,只能反应碳
和氮相对运转量的高低。因此,用碳、氮比作为衡量
碳、氮代谢是否正常的唯一指标是不合适的,应结合
运转量与运转率来综合评价更为合理。本试验结果
表明,茎叶的碳、氮比基本为 (# 或 (%# 处理较高,
并且碳、氮运转率也同样表现为 (%#处理较高。可
见,施氮量与碳、氮的运转率并不呈正比,施氮量高
并不代表碳、氮运转率也较高,过量施氮可导致叶片
中的氮向子粒转运减少,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而适宜的施氮量((%#)可促进碳、氮向子粒的运输,
为较高的子粒产量和子粒氮量奠定了基础。
+个品种茎叶碳、氮积累量、地上部总氮量 ()$#
或 (’*#处理较高,但最终碳、氮运转率,氮素吸收效
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 (%#处理最高。可
见,施氮量过高时((’*#),尽管氮素积累量增加,但
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在子粒中的比例都降低,影
响氮效率和子粒产量与品质的提高,这也是郑单
%&$和金海 &号子粒氮量 (’*#处理较低的原因。
本试验中,子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或 ()$#
处理较高(!"##$ 除外)。!"##$、郑单 %&$ 和金海 &
号 (%# 和 ()$# 处理的产量分别比 (’*# 处理高
&),、’$#和 *++ -. / 01’,氮肥利用率分别高 )*2,34、
32&’4和 )%2)&4。说明施氮量为 %#!)$# -. / 01’
时可达到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特别是
在施氮量为 %# -. / 01’时表现最好。
!"$ 碳、氮代谢与夏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
黄高宝等[)%]认为,氮素总运转率与子粒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2*’#和 #2,,$。而本试验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地
上部总氮量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正相关,尤其与
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氮素利用效率呈极显著
负 相 关,相 关 系 数 分 别 为 #2*,#!、#2#,#、
5 #2%*#!!;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运转率与产量呈负
相关,而与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呈正相关,但
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 5
#2)&$、#23%)、#2#$#;茎鞘和叶片的总糖运转率与产
量、氮素利用效率均呈正相关,而与氮肥利用率呈负
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2)3+、#2+)3、5 #2)),(6 7
+,,! 8 #2#&)。因此可以推断,成熟期较高的地上
部总氮量,能够促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较高的茎叶氮素运转率,可以促进氮素利用效率和
氮肥利用率的提高;较高的茎叶总糖运转率,则可
以促进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
!"! 夏玉米碳、氮代谢与氮肥调控的关系指标
+个夏玉米品种在施氮量为 ( %#!)$# -. / 01’
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适宜的施氮量既保持了较
高的碳、氮运转率,又避免生育后期叶片早衰,从而
维持了生长中后期叶片的高光合能力,为产量与氮
肥利用率达到协同提高奠定了基础。品种间的碳、
氮比差别较大,在施氮量 %# -. / 01’ 条件下,小株小
穗型品种(!"##$)和大株大穗型品种(金海 &号)茎
鞘的碳、氮比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分别为 ’’2))!
’’2%)、+&2,,! &32’+,叶片的碳、氮比分别为 32+’
! &2))、%2#,! )#2&*。在施氮量 %#!)$# -. / 01’
的条件下,+ 个品种夏玉米产量达到 )#,$$!))3*$
-. / 01’;氮收获指数达到 &$2%4!,+2*4;氮肥利
用率 !"##$和金海 &号达到 +)2&&4!3%2++4,而郑
单 %&$仅达到 )&2))4!)%2’#4。
参 考 文 献:
[)] 李潮海,刘奎,连艳鲜 9 玉米碳氮代谢研究进展[:]9 河南农业
大学学报,’###,+3(3:+)$5+’+2
;< ! =,;<> ?,;<@6 A B9 C0D EDFD6G HEI.EDJJ IK EDJD@EF0 I6 F@ELI6
@6M 6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3卷
[!] "#$%& ’ (,)*+,# - .,/$01*23 4 ’,5$6*0$% 4 57 8%3*2$93:,% ,;
9$21,% $%< %:32,6*% 0*3$1,+:=0 :% 3>* ?2,<@93:A:3B ,; 0$:C*[’]7 D+$%3
D>B=:,+ 7,EFG!,HI(J):EEGKLEEFIM
[N] O=$&: P,">:%$%, Q,Q$<$%, Q7 4*<:=32:1@3:,% ,; 9$21,% $%< %:32,6*%
9,0?,@%<= ;2,0 3>* =>,,3 3, 3>* >$2A*=3:%6 ,26$%= <@2:%6 0$3@2$3:,% :%
;:*+< 92,?=[’]7 ",:+ "9: 7 D+$%3 R@32 7,EFFE,NH(E):EEHLE!GM
[J] (2$#;,2< Q S ’2,4*%<:%6 T T,)2,$<1*%3 - .7 ",@29*=,;+@U*=,$%<
=:%&= ,; %:32,6*% <@2:%6 *$2+B 2*?2,<@93:A* 62,#3> ,; 0$:C*[’]7 D+$%3
D>B=:,+ 7,EFG!,HI(V):EVKJLEVVI
[K] O=$&: P,P,2:&$#$ W,">:%$%, Q,Q$<$%, Q7 D2,<@93:A:3B ,; >:6>X
B:*+<:%6 92,?=! 7 (,0?$2:=,% ,; R,D,W,($ $%< P6 $99@0@+$3:,%
$%< <:=32:1@3:,% $0,%6 >:6>XB:*+<:%6 92,?=[’]7 ",:+ "9: 7 D+$%3 R@32 7,
EFFE,NH(N):JJKLJKJ
[V] Q$%$&$ Y,O=$&: P7 Z2,#3> $%< 1*>$A:,2 ,; ?>,3,=B%3>*=:C*< EJ( :%
A$2:,@= 92,?= ,% 2*+$3:,% 3, ?2,<@93:A:3B[’]7 ",:+ "9: 7 D+$%3 R@32 7,
EFGN,!F(!):EJHLEKGM
[H] 金继运,何萍 7 氮钾营养对春玉米后期碳氮代谢与粒重形成的
影响[’]7 中国农业科学,EFFF,N!(J):KKLV!M
’:% ’ [,5* D7 .;;*93 ,; R $%< W %@32:3:,% ,% ?,=3 0*3$1,+:=0 ,; 9$2X
1,% $%< %:32,6*% $%< 62$:% #*:6>3 ;,20$3:,% :% 0$:C*[’]7 "9: 7 Y62:97
":%7,EFFF,N!(J):KKLV!M
[G] S:*=+*2 -,5,2=3 S ’7 \:;;*2*%9*= 1*3#**% $0,%6 0$:C* 9@+3:A$2= :%
3>* @3:+:C$3:,% ,; =,:+ %:32$3* $%< 3>* 2*+$3*< +,==*= ,; %:32$3* 3>2,@6>
+*$9>:%6[’]7 D+$%3 ",:+,EFFN,EKE(!):EFNL!INM
[F] 朱根海,张荣铣 7 叶片含氮量与光合作用[’]7 植物生理学通
讯,EFGK,(!):FLE!M
]>@ Z 5,]>$%6 4 ^7 Q>* 2*+$3:,% 1*3#**% +*$; %:32,6*% 9,%3*%3 $%<
?>,3,=B%3>*=:=[’]7 D+$%3 D>B=:,+ 7 (,00@%7,EFGK(!):FLE!M
[EI] 薛利红,杨林章,范小晖 7 基于碳氮代谢的水稻氮含量及碳氮
比光谱估测[’]7 作物学报,!IIV,N!(N):JNILJNKM
^@* / 5,[$%6 / ],-$% ^ 57 .=3:0$3:,% ,; %:32,6*% 9,%3*%3 $%<
( _ R :% 2:9* +*$A*= $%< ?+$%3 #:3> 9$%,?B 2*;+*93$%9* =?*932$[’]7 Y9X
3$ Y62,%7 ":%7,!IIV,N!(N):JNILJNKM
[EE] 徐祥玉,张敏敏,翟丙年,等 7 夏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
[’]7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IV,E!(J):JFKLJFF
^@ ^ [,]>$%6 P P,]>$: ) R !" #$ % Z*%,3B?:9 A$2:$3:,% :% %:32,X
6*% @=* *;;:9:*%9B :% =@00*2 0$:C*[’]7 D+$%3 R@32 7 -*23 7 "9: 7,
!IIV,E!(J):JFKLJFFM
[E!] 易镇邪,王璞,申丽霞,等 7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氮素累积、
转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7 作物学报,!IIV,N!(K):HH!LHHG
[: ] ^,S$%6 D,">*% / ^ !" #$ % .;;*93= ,; <:;;*2*%3 3B?*= ,; %:32,X
6*% ;*23:+:C*2 ,% %:32,6*% $99@0@+$3:,%,32$%=+,9$3:,% $%< %:32,6*% ;*2X
3:+:C*2 @3:+:C$3:,% :% =@00*2 0$:C*[’]7 Y93$ Y62,%7 ":%7,!IIV,N!
(K):HH!LHHGM
[EN] 郭强,赵久然,陈国平,等 7 长效肥料对提高夏玉米氮肥利用
率的研究[’]7 北京农业科学,EFFG,EV(N):NKLNH
Z@, ‘,]>$, ’ 4,(>*% Z D !" #$ % "3@>*:6>3*% %:32,6*% @=* *;;:9:*%9B :% =@00*2 0$:C*[’]7 )*:a:%6 Y62:97
"9: 7,EFFG,EV(N):NKLNHM
[EJ] 王启现,王璞,王伟东,鲁来清 7 吐丝期施氮对夏玉米粒重和
子粒粗蛋白的影响[’]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II!,H(E):KFL
VJM
S$%6 ‘ ^,S$%6 D,S$%6 S \,/@ / ‘7 .;;*93 ,; $<<:3:,%$+ R
=@??+:*< $3 =:+&:%6 ,% EIIIL62$:% #*:6>3 $%< 62$:% 92@<* ?2,3*:% 9,%X
3*%3 ,; =@00*2 9,2%[’]7 ’ 7 (>:%$ Y62:97 b%:A7,!II!,H(E):KFL
VJM
[EK] O=$&: P,P$&,3, /,Q,=>:$&: Q7 O%3,6*%*3:9 9>$%6*= :% 3>* 9,%3*%3=
,; 4:1@+,=*XE,KX):=?>,=?>$3* 9$21,UB+$=* _ ,UB6*%$=*, ?>,=?>,X
*%,+?B2@A$3* 9$21,UB+$=*,$%< 9>+,2,?>B! :% :%<:A:<@$+ +*$A*= ,;
0$:C*[’]7 ",:+ "9: 7 D+$%3 R@32 7,EFFK,JE(!):GKL!FNM
[EV] 赵营,同延安,赵护兵 7 不同供氮水平对夏玉米养分累积 、转
运及产量的影响[’]7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IV,E!(K):V!!
LV!H
]>$, [,Q,%6 [ Y,]>$, 5 )7 .;;*93= ,; <:;;*2*%3 R 2$3*= ,% %@32:X
*%3= $99@0@+$3:,%,32$%=;,20$3:,% $%< B:*+< ,; =@00*2 0$:C*[ ’]7
D+$%3 R@32 7 -*23 7 "9: 7,!IIV,E!(K):V!!LV!HM
[EH] 张国平,张光恒 7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7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EFFV,!(J):NNELNNVM
]>$%6 Z D,]>$%6 Z 57 "3@*;;:9:*%9B :% #>*$3[’]7 D+$%3 R@32 7 -*23 7 "9: 7,EFFV,!(J):NNEL
NNVM
[EG] S$+&*2 \ Y7 4*6@+$3,2B 0*9>$%:=0 :% ?>,3,=B%3>*3:9 9$21,% 0*9>$X
%:=0[Y]7 5,2*9&*2 ) /,"3$<30$% . 47 (@22*%3 3,?:9 :% 9*++@+$2
2*6@+$3:,%[P]7 R*# [,2&:Y9$<*0:9 D2*==,EFHVM
[EF] 黄高宝,张恩和,胡恒觉 7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
生态生理机制[’]7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IE,H(N):!FNL
!FHM
5@$%6 Z ),]>$%6 . 5,5@ 5 ’7 .9,X?>B=:,+,6:9$+ 0*9>$%:=0 ,%
%:32,6*% @=* *;;:9:*%9B <:;;*2*%9* ,; 9,2% A$2:*3:*=[’]7 D+$%3 R@32 7
-*23 7 "9: 7,!IIE,H(N):!FNL!FHM
HNVJ期 吕丽华,等: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