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刊 :植物保护学报 1982年
关键词:大豆;
摘 要 :作者用江苏省大豆重花叶(S_A)、轻花叶(S_B)、黄斑坏死(S_C)、顶枯(S_E)以及黑龙江的黄斑花叶(S_D)和顶枯(S_F)的分离物,在菜豆品种“Top Crop”的离体叶鉴定都产生局部枯斑。6个分离物都可以由几种蚜虫(桃蚜、萝卜蚜、苜蓿蚜)传毒,温度钝化点在50~55℃或55~60℃之间,稀释限点为10~(-2)或10~(-3),体外存活期(室温在25℃以上)为24~36小时,电镜下粒体形态都是线条形,它们的寄主范围都很窄,只侵染豆科植物中的少数几个种。这6个分离物都属于大豆花叶病毒。但是它们的寄主范围和在大豆品种上的反应有所不同、S_A和S_B对扁豆的侵染力很强,S_D和S_F不侵染扁豆,S_C和S_E侵染力居中,S_A和S_B在菜豆品种家雀蛋上发生系统花叶,其余四个分离物只在接种叶上出现黄斑和叶脉坏死。温室内测定了37个大豆品种或品系对6个分离物的反应,没有对6个分离物都免疫的品种,6个分离物在1138—2、493—1等9个品种都出现系统花叶,在合丰23、南农133—3、齐黄1号、徐豆1号和科系8号上,6个分离物的反应有稳定的明显的差异。根据6个分离物在大豆品种、扁豆和菜豆(家雀蛋)上的症状反应,认为6个分离物是大豆花叶病毒的6个不同株系,S_A和S_B的性状相似。室内测定同一个株系在不同品种上反应的症状不同,例如南京重型花叶S_A,轻花叶S_B在许多品种上出现系统花叶但在齐黄1号和徐豆1号上形成系统枯斑。黑龙江的顶枯S_F只在合丰23等少数品种上出现顶枯症状,多数品种是系统花叶。因此,症状类型不能代表株系的特征、而是株系与品种组合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我们认为用症状的表现来作为株系的名称是不一定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