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01,#"""+$"!*,!"#$,"&,##(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
$#%#""
!
%#%&"!"*
#&甘 肃 省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 "
#!"$2345"($
#&国 家 国 际 科 技 合 作 专 项
"
!"#!678%"(%"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
作者简介$单立山"
#-*)
#!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荒漠植物生理生态方面研究
9+:;/<
$
0=;1<0
!>
0;?,@A?,B1
"
通信作者$李
!
毅!教授!主要从事荒漠植物林木遗传育种研究
9+:;/<
$
C
/
!>
0;?,@A?,B1
红砂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
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单立山#!李
!
毅#"!段雅楠#!耿东梅#!李真银#!张
!
荣#!
段桂芳#!
"#$
%
&()&*+,#-.*/#,01(#2
!
"
#
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院!兰州
-%""-"
&
!
圣彼得堡林业科学研究院!圣彼得堡
#"#!#
#
摘
!
要$为探讨干旱与半干旱区受损红砂种群幼苗适宜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红砂幼苗在充
分灌溉"
7D
#(适度灌溉"
ED
#(干旱处理"
6F
#
%
个水分处理下根系形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
#
红砂幼苗根系形态因水分条件和根序的不同而各异&随灌溉量的减少红砂幼苗根系直径和根体积均表现为
7D
#
ED
#
6F
!但干旱处理促进了根系的伸长生长和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增加!根系形态的可塑性是红砂幼苗获取水分适
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
!
#随根序的升高!各处理水平下红砂幼苗根长(比根长均显著减少!而其根直径和
体积却显著增加!表明红砂幼苗根系内部具有高度的形态异质性"
%
#与
7D
处理相比!
ED
和
6F
处理下红砂幼苗
根系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
*",""G
(
#,!%G
!但
ED
和
6F
处理却显著降低了红砂幼苗地上生物量!特别是叶片生
物量下降幅度最大!分别降低了
&!,#*G
(
%,!(G
!导致根冠比随灌溉量的减少而逐渐增加"
$
#干旱处理显著提
高了红砂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认为!在灌溉量减少的情况下!红砂幼苗可通过根长(根系表面积和体积(直
径等形态变化来优化其空间分布构型!以调节植株对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红砂&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比表面积&根系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
H$*,-
文献标志码$
5
$%&
"(&%")$""*+",
-"."
/0
1(!21*%,3&%4))#5#%(5
0
")1)$232(-$4&&/
5
&(-"$*"6"#.21*%,7-1(
/
%
IJ52K/0=;1
#
!
KDL/
#
"
!
6M52L;1;1
#
!
N92N6O1
>
:@/
#
!
KDP=@1
C
/1
#
!
PJ52N8O1
>
#
!
6M52N?/Q;1
>
#
!
"#$
%
&()&*+,#-.*/#,01(#2
!
"
#4O<@
>
@OQ7OR@0SR
C
!
N;10?5
>
R/B?C>
!
K;1U=O?-%""-"
!
4=/1;
&
!IS,V@S@R0W?R
>
5B;A@:
C
OQ7OR@0SR
C
!
IS,V@S@R0+
W?R
>
#"#!#
!
8?00/;
#
89&*,15*
$
!"#$%$())*
+
)&,#
X
O
X
?<;S/O1/0Q;B/1
>
;0@R/O?0A@
>
R;A;S/O1;S;R/A;1A0@:/+;R/AR@
>
/O1OQ
2ORS=Y@0S,6@Q/B/@1SY;S@RBO1A/S/O10/:
X
O0@R@0SR/BS/O10O10@@A1
>
@0S;W0=:@1S;1A0?RT/T;
+
)&,#,D1ORA@RSO0S?A
C
ROOS:OR
X
=O
;1AY;S@R?0@@QQ/B/@1B
C
OQ!-())*
+
)&,#0@@A1
>
0SO
X
ROT/A@
0?
>>
@0S/O10QORR@=;W/
A@
>
R;A@A@BO0
C
0S@:
!
Y@0S?A/@AS=@ROOS:OR
X
=O
;1AY;S@R?0@@QQ/B/@1B
C
OQ!-())*
+
)&,#0@@A1
>
?1A@RA/QQ@R@1SY;S@RBO1A/S/O10
"
Q?>
;S/O1
!
7D
&
:OA@R;S@/RR/
>
;S/O1
!
ED
&
ARO?
>
=SSR@;S:@1S
!
6F
#
W
CX
OS@Z
X
@R/:@1S,F=@R@0?
#
#
!-())*
+
)&,#0@@A1
>
ROOS:OR+
X
=O
A@:O10SR;S@A
>
R@;ST;R/;S/O10?1A@RA/QQ@R@1SY;S@R
>
R;A/@1S;1AROOSORA@R,[/S=S=@A@BR@;0@OQ
/RR/
>
;S/O1;:O?1S0
!
-())*
+
)&,#ROOSA/;:@S@R;1AROOSTO#
ED
#
6F
!
W?SARO?
>
=SSR@;S:@1S
X
RO:OS@AS=@@
;S/O1
>
ROYS=OQROOS;1A/1BR@;0@A/S00
X
@B/Q/B0?RQ;B@;R@;;1A0
X
@B/Q/BROOS<@1
>
S=
!
Y=/B=/1A/B;S@AS=;S!-())*
+
)&,#0@@A1
>
S=RO?
>
=S=@B=;1
>
@0OQ:OR
X
=O
/B;ROOS@
;S/O1
>
ROYS=
!
ROOS0?RQ;B@;R@;/1BR@;0@
!
ROOSTOX
SSO
ARO?
>
=S0SR@00,
"
!
#
[/S=/1BR@;0/1
>
OQROOSORA@R0
!
S=@ROOS<@1
>
S=;1A0
X
@B/Q/BROOS<@1
>
S=0/
>
1/Q/B;1S<
C
A@+
BR@;0@A/1A/QQ@R@1S0O/
S=@ROOSY/S==/
>
=@RORA@R=;A
>
R@;S@RROOSA/;:@S@R
;1ATO!
S=@0@
X
=@1O:@1;/1A/B;S@AS=@=/
>
=<
C
:OR
X
=O
/B;
0S@:OQ!-())*.
+
)&,#,
"
%
#
4O:
X
;R@AY/S=Q?>
;S/O1
!
:OA@R;S@/RR/
>
;S/O1;1AARO?
>
=SSR@;S:@1S:;A@S=@SOS;
)&,#0@@A1
>
/1BR@;0@A*",""G ;1A#,!%G
!
R@0
X
@BS/T@<
C
,
JOY@T@R
!
S=@;WOT@
>
RO?1A
>
ROYS=0OQ!-())*
+
)&,#Y@R@A@
X
R@00@AY/S=S=@A@BR@;0@OQ0O/
@0
X
@+
B/;<
C
S=@<@;T@0W/O:;00R@A?B@A;S:;Z/:?:
!
Y=/B=A@BR@;0@A&!,#*G;1A(%,!(G
!
R@0
X
@BS/T@<
C
!
Y=/B=
R@0?>C
;S/O1;:O?1S0,
"
$
#
6RO?
>
=SSR@;S:@1S0/
>
+
1/Q/B;1S<
C
/1BR@;0@AS=@!-())*
+
)&,#0@@A1
>
Y;S@R?0@@QQ/B/@1B
C
,[@BO1B+
)&,#0@@A1
>
S=RO?
>
=S=@B=;1
>
@0OQ:OR
X
=O
/B;>
S=
!
ROOS0?RQ;B@;R@;;1ATO!
;1A
A/;:@S@RSOO
X
S/:/U@S=@0
X
;S/;>
?R;S/O10/1ORA@RSO;A
.
?0SS=@
X
<;1SSO/:
X
ROT@Y;S@R
?0@@QQ/B/@1B
C
,
:%
0
;",!&
$
!"#$%$())*
+
)&,#
&
ROOS<@1
>
S=
&
ROOS0?RQ;B@;R@;
&
0
X
@B/Q/BROOS<@1
>
S=
"
/!0
#&
0
X
@B/Q/BROOS
0?RQ;B@;R@;
"
/!1
#&
ROOSW/O:;00
&
Y;S@R?0@@QQ/B/@1B
C
!!
水分是干旱区植物生存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
子)#*!水分变化对其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影响根
系是植物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水分变化其
最先感知!并通过自身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调整
适应变化后的水分环境)!*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是
一个+感知系统,!面对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的影响!表现出惊人的可塑性)%+$*!且其形态特征在
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到植物的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及利
用效率土壤水分状况对植物根系生长和形态发育
有重大影响)**!然而就土壤水分变化植物根系形态
及与地上部用水调控机制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
研究发现土壤水分胁迫会同时抑制根系扩展和地上
部水分利用)&*&然而大多数研究认为虽然土壤水分
胁迫导致地上部生长受抑制!但促进了根系伸长生
长!增大了根冠比!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可见!
不同植物根系形态随土壤水分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差
异性可能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试验条件有关
因此!应加强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根系形态变化和
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根系生长对水
分变化的响应机制
红砂"
!"#$%$())*
+
)&,#
#为典型荒漠植
物!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是其建群种
和优势种)(*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类型来说!优势
植物根系形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生态系统
的碳过程(水分平衡以及矿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红砂为浅根植物!
主要利用
"
3
("B:
土壤水分!对水分变化响应极为
显著)*&在黑河中游红砂可通过根系伸长生长利用
#(*B:
以下土壤水分维持其生命活动)#"*可见!
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可调节根系形态特征而利用
不同水源来适应其胁迫环境然而!土壤水分胁迫
红砂幼苗根系对逆境的内在响应机制尚不清楚!因
此!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水分梯度进行室内盆栽试
验!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红砂幼苗形态学指标(生
物量分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红
砂幼苗根系对土壤水分变化响应机制!以期为红砂
人工植被水分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
!
材料和方法
<,<
!
试验材料及培养
供试材料为
!
年生红砂实生苗土壤为黄绵
土!中等肥力!土壤田间持水量为
!",#!G
土壤取
回后过筛!去除杂质后备用试验用塑料桶盆底部
直径
#%,"B:
!上部直径
#(,"B:
!盆深
#*B:
试
验于
!"#!
年
$
月
#*
日开始在甘肃农业大学校内试
验基地进行!每盆栽植
#
株
!
年生的红砂实生苗!栽
植后进行水分管理!保证苗木存活!苗木成活后于
&
月
!
日进行水分控制
<,=
!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
%
个水分梯度!分别为$
4
充分灌溉
"
7D
#&
5
适度灌溉"
ED
#&
6
干旱处理"
6F
#&各处理
土壤水分含量分别维持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
("*
#
G
("
*"\*
#
G
和"
%"\*
#
G
为保障苗木的成活
控水前各处理实行正常灌溉!成活后各处理让其自
##
&
期
!!!!!!!!!
单立山!等$红砂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然干旱到田间持水量的"
("\*
#
G
("
*"\*
#
G
和"
%"
\*
#
G
!此后采用称重法控制水分梯度)-*!使各处理
一直维持该含水量!同时记录水分耗用量另外每
水分处理设计空白对照!每个处理均设
%
次重复!测
定该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土面蒸发!植物蒸腾耗水量
则等于每处理测定的总体蒸散与土面蒸发的差值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根系采样与处理
!
在实验室采用流水将根
系冲洗干净后!用吸水纸吸干根系表面水分!对所冲
洗的根系根据
]@R1S0O1
)
##
*方法确定根序!即在根冠
层内!由外及内确定枝序!外层的第一根为第一级!
两个第一级相遇为第二级!两个第二级相遇后则为
第三级!依此类推!如有不同根级相遇!相遇后则取
较高的作为根级
<,>,=
!
根系形态指标及生物量测定
!
待根系的分
级处理好之后!对不同根序的根系相关形态指标进
行测定主要是用数字化扫描仪
90
X
O10B;11@R
对
各处理不同根序的根系分别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
运用
[/1+8JDP^ !""(;
根系图像分析软件对扫描
后的根系图像进行形态指标的分析根系扫描后的
数量(根长(根表面积(直径以及体积可以通过图片
分析直接获得扫描完成后!不同级别根系进行称
量!得到不同处理各级根序的湿重!然后将所有样品
分别放入
&*_
的烘箱
$(=
烘至恒重!得到不同处
理各个序级的根干重
<,>,>
!
根系形态指标计算
!
根据细根分析软件
"
[/1+8JDP^ !""(;
#可以直接得出各土壤水分处
理下各序级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直
径(总根体积等数据根据根系生物量可以计算出
各土壤水分处理各序级根系的比根长"
I8K
#(比表
面积"
I85
#等参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根长
`
总根长
细根数量
比根长%"
:
%
>
#
`
根长
根系生物量
比表面积%"
B:
!
%
>
#
`
细根表面积
根系生物量
<,>,?
!
地上生物量
!
进行根系取样时直接从盆栽
桶内剪取!剪取后立即称重地上部分!得鲜重&然后
将枝(叶进行分离!并分别在
#"*_
杀青
%":/1
!在
("_
下烘至衡重!即可得地上部不同构件干重
<,>,@
!
水分利用效率
!
红砂水分利用效率用每盆
地上干物质重量与同期蒸腾耗水量之比来表示&即
234 5`
%
46
"
>
%
a
>
#!
5
为地上生物干重"
>
#!
46
为蒸腾耗水量"
a
>
#
<,?
!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
IVII#&,"
软件"
IVII
D1B,
!
4=/B;
>
O
!
DK
!
MI5
#完成数据处理及方差等统
计学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红砂根系的形态指
标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 b5
#来完成如果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
行多重比较文中数据以
%
次重复的平均值及其标
准误"
I9
#表示!检验水平为
*G
!
!
结果与分析
=,<
!
不同水分条件下红砂根系形态结构参数比较
=,<,<
!
根长
!
从表
#
可以看出!随着灌溉量的减少
总根长和各序级根长均逐渐增加!干旱处理的根长
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充分灌溉和适度灌溉增加了
$&,&G
(
#&,#%G
!表明红砂幼苗根系在干旱处理下
表现出良好的正向水性!根系生长明显变快从表
#
还可以看出!随根序的增加同一灌溉量条件下红
砂幼苗根长逐渐减少&方差分析表明!各灌溉量条件
下
#
级根和
!
级根根长均显著大于
%
级根根长!表
明红砂幼苗在其发育过程中主要是增加低级侧根根
长!扩大横向吸水面积!获取更多的水分双因子方
差分析表明!灌溉量之间对根长影响不显著!灌溉量
和根序的交互作用之间对根长的影响也不显著!但
不同根序之间根长的差异为极显著水平"表
!
#
=,<,=
!
根表面积
!
从表
%
可以看出!随灌溉量的减
少总根表面积和各序级根表面积均逐渐增加!干旱
处理总根表面积和各序级根表面积均最大!分别比
表
<
!
不同灌溉量条件下红砂幼苗根长
F;W<@#
!
8OOS<@1
>
S=OQ!-())*
+
)&,#/1
A/QQ@R@1S/RR/
>
;S/O1;:O?1S0
根长
8OOS<@1
>
S=
%
:
7D ED 6F
#
级侧根
F=@Q/R0S+ORA@R
<;S@R;
!
级侧根
F=@0@BO1A+ORA@R
<;S@R;
%
级侧根
F=@S=/RA+ORA@R
<;S@R;
总根长
FOS;
S=
%$,"#\&,-* $%,!"\#*,"& *",#-\!,*&
!!
注$
7D
(
ED
(
6F
分别表示充分灌溉(适度灌溉(干旱处理&同列不同字母表
示根序间在
","*
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下同
2OS@
$
7D
!
ED;1A6F0S;1AQORQ?>
;S/O1
!
:OA@R;S@/RR/
>
;S/O1;1A
ARO?
>
=SSR@;S:@1S
!
R@0
X
@BS/T@<
C
&
F=@AQQ@R@1S<@SS@R0/1S=@0;:@BOB;S@0/
>
1/Q/B;1SA/QQ@R@1B@;:O1
>
ROOSWR;1B=ORA@R;S","*<@T@<
&
F=@0;:@;0
W@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表
=
!
根序和灌溉量对根系形态参数影响的方差分析
F;W<@!
!
9QQ@BS0OQ/RR/
>
;S/O1;:O?1S;1AQ/1@ROOSWR;1B=ORA@RO1ROOS:OR
X
=O
;R;:@S@R0
变异来源
IO?RB@OQT;R/;S/O1
根长
8OOS
<@1
>
S=
总根表面积
FOS;
比根长
/!0
比表面积
/!1
平均直径
8OOS
A/;:@S@R
根体积
8OOS
TO灌溉量
c
根序
DRR/
>
;S/O1;:O?1Sc8OOSORA@R
#
","*
#
","*
#
","*
#
","*
#
","*
$
","*
"
灌溉量
DRR/
>
;S/O1;:O?1S
#
","*
#
","*
#
","*
#
","*
#
","*
$
","*
"
根序
8OOSORA@R
$
","""#
""
$
","*
"
$
","*
"
$
","*
"
$
","*
"
$
","*
"
!!
注$
"
,
显著"
7
$
","*
#&
""
,
极显著"
7
$
","#
#
2OS@
$
"
,I/
>
1/Q/B;1S;S","*<@T@<
&
""
,J/
>
=<
C
0/
>
1/Q/B;1S;S","#<@T@<,
充分灌溉和适度灌溉增加了
$!,!!G
(
%,"G
!这
说明在水分减少情况下红砂可通过增加根系表面积
来提高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机会!以抵抗土壤干旱
逆境从表
%
还可以看出!各灌溉量条件下根表面
积均随根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
势!其中
#
级和
!
级根表面积占总表面积的比例较
大!各处理均达到
("G
以上!表明红砂幼苗在其发
育过程中主要通过
#
级根和
!
级根表面积的增加扩
大横向吸水面积!较低级根在吸收水分的过程中起
主导作用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灌溉量之间以及
灌溉量和根序的交互作用之间对总根表面积的影响
不显著!但根序之间总根表面积的差异达到极显著
水平"表
!
#
=,<,>
!
比根长和比表面积
!
由表
$
可知!随灌溉量
的减少总比根长(各序级比根长(总比表面积和各序
级根比表面积均表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表明水分
减少诱导红砂产生更多数量的(活力较强的新生侧
根!从而使比表面积(比根长增加这一现象说明!
随水分的减少!红砂并不是被动忍受逆境胁迫!而是
主动调节其根系生长以提高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
力!减缓逆境伤害从表
$
也可以看出!同一灌溉量
条件下随根序的增加其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表现出不
同的变化趋势!比根长随根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
比表面积随根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
势!但较低级根"
#
级和
!
级#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占
总比根长和总比表面积的比例较大!其中
#
级和
!
级比根长占总比根长在
-,%%G
3
(*,$G
之间!比表
面积占总比表面积在
&-,(G
3
--,*!G
之间双因
子方差分析表明!灌溉量之间以及灌溉量和根序的交
互作用之间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影响不显著!但根
序之间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差异显著"表
!
#
=,<,?
!
直径和体积
!
从表
*
可以看出!随着灌溉量
的减少红砂根系平均直径呈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
干旱处理有使红砂根系形态呈现出变细的趋势根
系分级后!各序级侧根直径随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略
有不同!其中
!
级和
%
级侧根直径也随灌溉量的增
加而呈减少的变化趋势!而
#
级侧根在干旱处理下
表
>
!
不同灌溉量条件下红砂幼苗根表面积
F;W<@%
!
8OOS0?RQ;B@;R@;OQ!-())*
+
)&,#
/1A/QQ@R@1S/RR/
>
;S/O1;:O?1S0
根表面积
8OOS0?RQ;B@
;R@;
%
B:
!
7D ED 6F
#
级侧根
F=@Q/R0S+ORA@R
<;S@R;
!
级侧根
F=@0@BO1A+ORA@R
<;S@R;
%
级侧根
F=@S=/RA+ORA@R
<;S@R;
总表面积
FOS;
%%*,-&\&,#* %$%,%#\#!",%$ $--,*!\%%,$
表
?
!
不同灌溉量条件下红砂幼苗总比根长和总比表面积
F;W<@$
!
FOS;
)&,#/1A/QQ@R@1S/RR/
>
;S/O1;:O?1S0
项目
DS@: 7D ED 6F
比根长
I8K
%"
:
%
>
#
#
级侧根
F=@Q/R0S+ORA@R<;S@R;
级侧根
F=@0@BO1A+ORA@R<;S@R;
级侧根
F=@S=/RA+ORA@R<;S@R;
FOS;
I85
%"
B:
!
%
>
#
#
级侧根
F=@Q/R0S+ORA@R<;S@R;
级侧根
F=@0@BO1A+ORA@R<;S@R;
级侧根
F=@S=/RA+ORA@R<;S@R;
FOS;
&
期
!!!!!!!!!
单立山!等$红砂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根系直径略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表
*
#从表
*
中还可以看出!在充分灌溉量条件下红砂
%
级根根
系直径最大!为
#,&"B:
&干旱处理红砂根系平均直
径最小!比充分灌溉减少了
!#G
对同一灌溉量条
件下不同根序的直径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各灌溉
量条件下红砂幼苗侧根平均直径均随根序升高而逐
渐增粗!这也符合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双因子方
差分析表明!灌溉量之间以及灌溉量和根序的交互
作用之间对根直径的影响不显著!但根序之间根直
径的差异为显著水平"表
!
#
不同灌溉量条件下总根系体积与各级根系体积
变化有所差异由表
*
可以看出!随着灌溉量的减
少红砂幼苗根系总体积和
!
级和
%
级根体积均呈下
降趋势!但
#
级根体积随灌溉量的增强呈增加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根系分级后!同一灌溉量条件下红
砂侧根体积均表现为随根序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
减少的变化趋势!其
!
级侧根的根体积最大"表
*
#
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灌溉量之间(灌溉量和根序的
交互作用之间以及根序之间对根体积的影响差异达
显著水平"表
!
#
=,=
!
不同水分条件下红砂幼苗不同构件生物量的
比较
如表
&
所示!与充分灌溉相比!适度灌溉和干旱
处理使红砂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
*",""G
(
#,!%G
!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随
灌溉量的减少红砂幼苗地上生物量明显下降!特别
是叶片生物量随灌溉量的减少而大幅度下降与充
分灌溉相比!适度灌溉和干旱处理地上总生物量分
别降低了
$%,"G
和
&%,&(G
!其中枝条生物量分别
降低了
!&,$*G
和
$&,(%G
!而叶片生物量分别降低
了
&!,#*G
和
(%,!(G
这说明干旱处理显著抑制
了植物地上部分生长特别是叶片生长!这可能是因
为红砂为复苏植物!在干旱处理下红砂具有休眠或
落叶特性!从而导致了其叶片生物量锐减
随灌溉量的减少根冠比逐渐增大!表明随灌溉
量的减少红砂也将更多的物质能量转移到地下!从
而促进了根系的生物量累积然而!红砂叶片生物
量的锐减对根冠比增加也有较大贡献!这说明红砂
作为复苏植物!在水分减少情况下可通过叶片脱落
来增大根冠比适应干旱胁迫
=,>
!
不同水分条件下红砂幼苗水分利用的比较
由图
#
!
5
可以看出!灌溉量的减少显著降低了
红砂幼苗的蒸腾耗水量!具体表现为!适度灌溉和干
旱处理蒸腾耗水量分别比充分灌溉降低了
*",""G
(
-,&(G
&然而!由图
#
!
]
可以看出!随灌溉量的减
少红砂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干
旱处理和适度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充分灌溉提
高了
-(,(!G
和
#%,(!G
表
@
!
不同灌溉量条件下红砂幼苗平均直径和总体积
F;W<@*
!
E@;1ROOSA/;:@S@R;1ASOS;
)&,#/1A/QQ@R@1S/RR/
>
;S/O1;:O?1S0
项目
DS@: 7D ED 6F
平均直径
E@;1ROOS
A/;:@S@R
%
B:
#
级侧根
F=@Q/R0S+ORA@R<;S@R;
级侧根
F=@0@BO1A+ORA@R<;S@R;
级侧根
F=@S=/RA+ORA@R<;S@R;
E@;1ROOSA/;:@S@R #,#\",#& ",*\",## ",$\","&
总体积
FOS;
B:
%
#
级侧根
F=@Q/R0S+ORA@R<;S@R;
级侧根
F=@0@BO1A+ORA@R<;S@R;
级侧根
F=@S=/RA+ORA@R<;S@R;
FOS;
A
!
不同灌溉量条件下红砂幼苗生物量
F;W<@&
!
]/O:;00/1!-())*
+
)&,#0@@A1
>
/1A/QQ@R@1S/RR/
>
;S/O1;:O?1S0
处理
FR@;S:@1S
生物量
]/O:;00
%
>
侧根
K;S@R;
F;
X
ROOS
总根系
FOS;
]R;1B=@0
叶
K@;Q
总地上
FOS;<;WOT@
>
RO?1A
根冠比
8OOS
%
0=OOS
R;S/O
7D #,##\",#(; ",$$\",!*; #,*&\",!"; %,&%\!,$$; %,#-\!,#%; &,("\$,*$; ",$&\",##W
ED #,*-\",-*; ",--\",*!; !,%$\#,!(; !,&-\#,#!; #,!"\",**W %,(-\#,&-W ",&&\",#%;
6F #,%&\",!%; ",*"\",#*; #,(&\",%%; #,%\",$%; ",*%\","%B !,$-\",$!W ",-#\",!;
!!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在
","*
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
2OS@
$
F=@A/QQ@R@1S<@SS@R0/1S=@0;:@BO>
1/Q/B;1SA/QQ@R@1B@;:O1
>
SR@;S:@1S0;S","*<@T@<,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图
#
!
不同灌溉量条件下红砂幼苗蒸腾耗水量"
5
#及水分利用效率"
]
#
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在
","*
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
7/
>
,#
!
[;S@RA/00/
X
;S/O1;:O?1SW
C
SR;10
X
/R;S/O1
"
5
#
;1AY;S@R?0@@QQ/B/@1B
C
"
]
#
/1!-())*
+
)&,#0@@A1
>
Y/S=A/QQ@R@1S/RR/
>
;S/O1;:O?1S0
F=@A/QQ@R@1S<@SS@R0/1A/B;S@0/
>
1/Q/B;1SA/QQ@R@1B@;:O1
>
SR@;S:@1S0;S","*<@T@<
%
!
讨
!
论
>,<
!
不同水分条件下红砂幼苗根系的形态适应策略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会产生形态和生
理等方面的变化来适应其胁迫环境根系一些形态
特征指标!如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比根
长(比表面积等可以反映其健壮程度!在水分胁迫条
件下可作为植物抗旱评价的指标)#!*近年来!许多
研究表明!植物通过根系增长(根表面积增加(根系
直径变细(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增大来表现较强的抗
旱性)#%+#**李文娆等)#&*研究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改
变了苜蓿根系的形态特征!其中其主根伸长生长受
到了抑制(主根直径变细!但侧根和总根长却呈增加
趋势蔡丽平等)#-*研究指出!干旱胁迫均使根体积
和根平均直径变小!但根长和根表面积等根系形态
指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反而增加本研究发现!水
分变化改变了红砂幼苗根系的形态特征!但各形态
指标变化并不一致!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供水量和
根序上一方面!灌溉量的减少促进了红砂幼苗各
序级侧根的伸长生长!并导致了根系总长度的增加
另一方面!灌溉量的减少使根平均直径变细(根体积
减少!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增加!且主要是通过低级根
系"
#
级根和
!
级根#来实现的这种在干旱处理下
侧根伸长!根表面积增加!根体积和根直径减少!也
许是植物体内存在某种信号传导和生理调节机
制)#(*!表明红砂幼苗根系具有较强的抗旱协调能
力在水分减少的情况下特别是干旱处理!红砂幼
苗根系为了获取水源!通过缩小根直径(减少根体
积(延长侧根系长度(增加根系表面积等适应策略!
增加根---土壤接触面!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吸
收能力!增强其抗旱能力另外!研究还发现根序之
间各种形态指标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
明红砂细根内部具有高度的形态异质性!这与前人
从根序的角度来研究根系的形态特征可塑性的结果
一致)#+!$*
>,=
!
不同水分条件下红砂幼苗生物量分配策略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均可调节生物量的分
配格局以适应逆境环境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在土
壤水分胁迫条件下!将生长中心转移到地下!使其根
系生物量增多!根冠比增大)!*+!&*但也有研究指出!
土壤水分胁迫使根系生物量下降)#&*本研究发现!
与对充分灌溉相比!适度灌溉和干旱处理均使红砂
幼苗根系总生物量(各级侧根生物量和主根生物量
增加!这可能是土壤水分亏缺促进了红砂幼苗根系
生长!以扩大其营养空间适应胁迫环境然而!灌溉
量的减少使红砂幼苗地上部分生长受到了抑制!特
别是叶片开始脱落!其生物量降低幅度最大!从而增
大了根冠比!这与大多数抗旱植物研究结果一
致)!-+!(*表明红砂幼苗有较强的抗旱性!干旱处理
下能通过侧根变长(变细!以增大与土壤接触面积吸
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且通过叶片休眠或脱落降低
水分消耗(避免和忍耐水分亏缺
>,>
!
不同水分条件下红砂幼苗水分利用策略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
适应逆境胁迫大量研究表明!干旱胁迫可以适度
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A@R
)
%"
*
(
NR/:@0
等)%#*和
S^:;1
等)%!*研究发现在适度干旱胁迫下提
高了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其产量有所降低&然
而!
I;@@A
等)%%*研究指出!适度的水分灌溉会同时获
得产量和提高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发现!
%"!#
&
期
!!!!!!!!!
单立山!等$红砂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干旱处理红砂幼苗地上生物量和蒸腾耗水量虽然最
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却最高说明干旱处理红砂幼
苗有较强的节水能力和较高的水分生产力!这与许
多植物在干旱胁迫可以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的结果
一致)%$+%**干旱处理红砂幼苗可通过侧根伸长生
长(直径变细等形态特征来来适应干旱胁迫!即通过
+开源,策略来适应干旱胁迫&而干旱处理红砂幼苗
蒸腾耗水降低到最小而水分利用效率却大幅度提
高!则是通过+节流,策略来适应干旱胁迫可见!干
旱处理红砂幼苗通过+开源,与+节流,并进来适应干
旱胁迫!这也是红砂能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
布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
*
!
NMFD9889Pd8
!
[JDF7^ 86[N,4=/=?;=?;1A@0@RS;11?;<0
$
/:
X
ORS;1B@OQY;S@R;1A1/SRO
>
@1
)
d
*
,4,)8)
+9
!
#(-
!
&(
$
!"%!)!"$*,
)
!
*
!
dD5[I
!
PJ52NdJ,ISO:;S;<:OT@:@1S0;1A
+A/0S;1B@0/
>
1;1
>
/1
X
<;1S0
)
d
*
-78#*:/
+
*#8*
+
#*;<"=#>)&
!
""(
!
>
"
#"
#$
--!)
---,
)
%
*
!
892LPJ
"任永哲#!
eMLJ
"徐艳花#!
6D2NdV
"丁锦平#!
":#8,8@
>
?<;S/O1OQ;W/OS/BQ;BSOR0O1S=@
X
<;0S/B/S
C
OQ
X
<;1SROOSA@T@
:@1S
)
d
*
,?=*"("1
+
&,$8:$/,"*,"<$88":*
"中国农学通报#!
"##
!
=B
"
#$
%$)%(
"
/14=/1@0@
#
,
)
$
*
!
696^ 8K^ 6^ FI
!
7^ 8IF98]
!
V5NfIK
!
":#8,8OOS0
C
0S@:;RB=/S@BS?R@
$
O
XX
ORS?1/S/@0;1ABO10SR;/1S0QOR
>
@1@S/B/:
X
ROT@:@1SOQ
BRO
X
0
)
d
*
-6&"*;(*78#*:/,"*,"
!
""-
!
<=
"
#"
#$
-$)$(#,
)
*
*
!
6D2NJ
"丁
!
红#!
PJ52NPJ E
"张智猛#!
65DKe
"戴良香#!
":#8,8@0
X
O10@0OQROOS:OR
X
=O
OQ
X
@;1?ST;R/@S/@0A/QQ@R/1
>
/1
ARO?
>
=SSO<@R;1B@SOY;S@RA@Q/B/@1S0SR@00
)
d
*
,1,:#4,)8)
+
,#/*,#
"生态学报#!
"#%
!
>>
"
#-
#$
*#&)*#-&
"
/14=/1@0@
#
,
)
&
*
!
L5E5M4JD5
!
V58565K9Idd8
!
3^ 2^ L,8OOS0
C
0S@:0SR?BS?R@;1A/S0R@<;S/O1SO0SR@00SO<@R;1B@
)
E
*%%
DF^ ^
!
35F5L5E53
!
d^ J52I92db63
!
,8OOS;1A2/SRO
>
@1/14RO
XX
/1
>
I
C
0S@:0OQS=@I@:/;R/AFRO
X
/B0,F0?a?W;
!
d;
X
;1
$
4?XC
OR;S/O1
!
#&
$
!##)
!%%,
)
-
*
!
EMPe
"慕自新#!
PJ52NIH
"张岁岐#!
J5^ [7
"郝文芳#!
":#8,F=@@QQ@BSOQROOS:OR
X
=O
/B;
;S/;[M9/1:;/U@
)
d
*
,1,:#4,)8)
+
,#/*,#
"生态学报#!
""*
!
=@
"
##
#$
!(*)!""
"
/14=/1@0@
#
,
)
(
*
!
KDML]
!
PJ52NFN
!
KDe8
!
":#8,VROS@BS/T@:@B=;1/0:OQA@0/BB;S/O1SO<@R;1B@/1!"#$%$())*
+
)&,#
$
<@;Q;W0B/00/O1;1A0?BRO0@
;BB?:?<;S/O1/1S=@0S@:
)
d
*
,/,"*,"*?=*#
"
I@R/@04
#!
""-
!
@C
"
#
#$
#*)!#,
)
*
!
eMJ
!
KDL,[;S@R?0@0SR;S@
>C
OQS=R@@B@1SR;<50/;1A@0@RS0=R?W0;1AS=@/RR@0
X
O10@0SOR;/1
X
?<0@@T@1S0
)
d
*
,78#*:#*;/)8
!
""&
!
!(*
$
*)#-,
)
#"
*
!
LMIJ [
"余绍文#!
IM2PL
"孙自永#!
PJ M^5N
"周爱国#!
":#8,6@S@R:/1;S/O1OQY;S@R0O?RB@0OQNOW/
X
<;1S0W
C
6;1A
#(
^0S;W<@
/0OSO
X
@0/1:/AA<@R@;B=@0OQS=@J@/=@8/T@R
)
d
*
,@)$&*#8)
A
B"("&:!"("#&,=
"中国沙漠#!
"#!
!
>=
"
%
#$
-#-)-!%
"
/14=/1@0@
#
,
)
##
*
!
]982FI^ 2NE,F=@4=;R;BS@R/U;S/O1OQSO
X
O
$
;BO:
X
;R/0O1OQQO?RSO
X
O
/B;1A/B@0QORROOS@AW/1;R
C
SR@@0
)
d
*
,@)$&*#8)
A
6=".
)&":,#8<)8)
+9
!
#*
!
#--
$
!-#)!(#,
)
#!
*
!
E5F4J
"马廷臣#!
LM88
"余蓉蓉#!
4J928d
"陈荣军#!
":#8,9QQ@BSOQARO?
>
=S0SR@000/:?<;S@AY/S=V9N+&"""O1ROOS0
C
0S@:/1
R/B@0@@A1
>
)
d
*
,?=*"("@)$&*#8)
A
4,).1
+
&,$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
&
#$
#!"&)#!##
"
/14=/1@0@
#
,
)
#%
*
!
d^ 2N8M2N3K52N2
!
F^ ^EI52]
!
b^ 85I^ F^2
!
":#8,8OOS/1
>
SR;/S0OQ
X
@;1?S
>
@1OS
CX
@0Y/S=A/QQ@R@1S
C
/@
O10@0SO
X
R@+
Q
ARO?
>
=S0SR@00
)
d
*
,C"8;?&)
D
(!"("#&,=
!
"##
!
#!"
$
!&!)!-",
)
#$
*
!
[52NJ
!
ID^ V^ 2N4^ d
!
[569Kd
!
":#8,7R;BS;<;1;<
C
0/0O1ROOS0
C
0S@:0OQR/B@
X
<;1S0/1R@0
X
O10@SOARO?
>
=S0SR@00
)
d
*
,4*>&)*.
%"*:#8#*;4E
D
"&%"*:#8<):#*
9
!
""
!
&*
$
%%()%$$,
)
#*
*
!
J526K
"韩德梁#!
[52NL8
"王彦荣#
,5A;
X
S;W/
OQF";,#
+
)(#:>#?1A@RY;S@R0SR@00
)
d
*
,1,:#7:#,$8:$"/*,#
"草业学
报#!
""*
!
#$
"
&
#$
-)#%
"
/14=/1@0@
#
,
)
#&
*
!
KD[ 8
"李文娆#!
PJ52NIH
"张岁岐#!
6D2NIJ L
"丁圣彦#!
":#8,8OOS:OR
X
=O
/B;
>
=S0SR@00
)
d
*
,1,:#4,)8)
+
,#/*,#
"生态学报#!
"#"
!
>C
"
#
#$
*#$")*#*"
"
/14=/1@0@
#
,
)
#-
*
!
45DKV
"蔡丽平#!
[MV7
"吴鹏飞#!
J M^ eK
"侯晓龙#!
":#8,EOR
X
=O
/B;
O10@SOA/QQ@R@1SARO?
>
=S0SR@00/1S=@ROOS0OQ
G"
9
$;#&"
9
*#$;#*#
)
d
*
,?=*"("1
+
&,$8:$/,"*,"<$88":*
"中国农学通报#!
"#!
!
=D
"
!(
#$
$)$(
"
/14=/1@0@
#
,
)
#(
*
!
K^ M4JJ
"娄成后#
,I/
>
1;
ORS;1A/1S@
>
R;
Y;S@R@BO1O:
C
/1=/
>
=@R
X
<;1S
)
d
*
-?=*"("<$88":*)
A
<):#.
*
9
"植物学通报#!
"""
!
"
*
#$
-*)$--
"
/14=/1@0@
#
,
)
#
*
!
V89NDFP983I
!
697^ 89IFdK
!
]M8F^ 25d
!
":#8,7/1@ROOS;RB=/S@BS?R@OQ1/1@2ORS=5:@R/B;1SR@@0
)
d
*
,4,)8)
+
,#8F)*).
+
D
=(
!
""!
!
-!
$
!%)%",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
*
!
V89NDFP983I
!
3M]DI39E9
!
LM43
!
":#8,8@<;S/O10=/
X
0;:O1
>
ROOSWR;1@=ORA@R
!
B;RWO1
!
;1A1/SRO
>
@1/1QO?RS@:
X
@R;S@0
X
@B/@0
)
d
*
,H",)8)
+
#
!
#-
!
###
$
%"!)%"(,
)
!#
*
!
[9KKI49
!
NK9226E
!
9DII92IF5F6E,4=;1
>
@0/1S=@R/0aOQQ/1@+ROOS:ORS;
Y/S=;
>
@
$
;B;0@0S?A
C
/1
X
@;B=
!
7&$*$(
D
"&(,#
"
8O0;B@;@
#)
d
*
,1%"&,#*@)$&*#8)
A
<):#*
9
!
""!
!
(
$
-)(-,
)
!!
*
!
NM^ 6K
!
EDF4J9KK8d
!
J9268D43Idd,7/1@ROOSWR;1B=ORA@R0R@0
X
O1AA/QQ@R@1S/;<
C
SOB;RWO10O?RB@+0/1a:;1/
X
?<;S/O10/1;
<@;Q
X
/1@QOR@0S
)
d
*
,H",)8)
+
#
!
""$
!
#$"
$
*")$*-,
)
!%
*
!
[DFJD2NF^ 2dE
!
89D4JV]
!
K^93IL2d
!
":#8,4O:
X
;R/0O10OQ0SR?BS?R@;1AX
;1/1ROOS0;1A<@;T@0;:O1
>
S@:
X
@R;S@SR@@0
)
d
*
,4,)8)
+
,#8F)*)
+
D
=(
!
""&
!
-&
$
%(#)%-,
)
!$
*
!
[52NPH
!
NM^ 6K
!
[52Ne8
!
":#8,7/1@ROOS;RB=/S@BS?R@
!
:OR
X
=O
!
;1AW/O:;00OQA/QQ@R@1SWR;1B=ORA@R0OQSYO4=/1@0@
S@:
X
@R;S@SR@@0
X
@B/@0
)
d
*
,78#*:#*;/)8
!
""&
!
((
$
#**)#-#,
)
!*
*
!
HD[
"齐
!
伟#!
PJ52Nd[
"张吉旺#!
[52N3d
"王空军#!
":#8,9QQ@BS0OQARO?
>
=S0SR@00O1S=@
>
R;/1
C
/@X
=
C
0/O
/B;<
SR;/S0OQ:;/U@T;R/@S/@0Y/S=A/QQ@R@1SARO?
>
=SSO<@R;1B@
)
d
*
,?=*"("@)$&*#8)
A
1
DD
8";4,)8)
+9
"应用生态学报#!
"#"
!
=<
"
#
#$
()*!
"
/14=/1@0@
#
,
)
!&
*
!
[52NHd
"王秋菊#!
KDEe
"李明贤#!
PJ5^ JK
"赵宏亮#!
":#8,IS?A
C
OQS=@@QQ@BSOQBO1SRO>
;S/O1O1S=@
>
ROYS=OQR/B@ROOS
)
d
*
,?=*"("1
+
&,$8:$/,"*,"<$88":*
"中国农学通报#!
""(
!
=?
"
(
#$
!"&)!"(
"
/14=/1@0@
#
,
)
!-
*
!
IJ52KI
!
PJ52NeE
!
[52NL3
!
":#8,D1Q@1B@OQ:O/0S?R@O1S=@
>
ROYS=;1AW/O:;00;
8)*#%%);"*;&)*
;1A6#%#,J(%)(((%#0@@A1
>
/1S=@0=@>
S=@F;R/:6@0@RSJ/
>
=Y;
C
!
e/1
.
/;1
>
!
4=/1;
)
d
*
,?=*"("/,"*,"<$88":*
!
!""(
!
*%
$
%)#"#,
)
!(
*
!
[9DKK
"韦莉莉#!
PJ52NeH
"张小全#!
J M^PJJ
"侯振宏#!
":#8,9QQ@BS0OQY;S@R0SR@00O1
X
=OSO0
C
1S=@0/0;1AB;RWO1;
+
=#%#8#*,")8#:#0@@A1
>
0
)
d
*
,1,:#7=
9
:)",)8)
+
,#/*,#
"植物生态学报#!
""*
!
=E
"
%
#$
%$)$"!
"
/14=/1@0@
#
,
)
!
*
!
JM265
!
8MF52
!
KD96N92IE,8OOS/1
>
A@
X
S=;1AY;S@R?0@@QQ/B/@1B
C
OQSRO
X
/B;<:;/U@/1WR@A1@0
!
A/QQ@R/1
>
/1ARO?
>
=SSO<@R;1B@
)
d
*
,78#*:#*;/)8
!
""
!
%#(
$
%##)%!*,
)
%"
*
!
]5M698d[,5X
ROA?BS/O1O1AR
C
<;1A;1A/RR/
>
;S@A0;1A
C
d
*
,1
+
&)*)%
9
@)$&*#8
!
#-(
!
-"
$
-*),
)
%#
*
!
N8DE9I6[
!
[DK9LVK
!
IJ99IK9L[8,5C
/@X
<;1SY;S@RR@<;S/O10Y/S=T;R/;W<@/RR/
>
;S/O1
)
d
*
,?&)
D
/,"*,"
!
#!
!
%!
$
#%(#)#%(-,
)
%!
*
!
F^E52Ed
!
FD439I]8
!
8^ FJ8K,5C
/@X
O10@SO/RR/
>
;S/O1S@R:/1;S/O1/1;1;B/A@1T/RO1:@1S
)
d
*
,1
+
&)*)%
9
@)$&*#8
!
#&
!
((
$
$)$(,
)
%%
*
!
I5996D5E
!
9<256D5J,DRR/
>
;S/O1@QQ@BS0O1S=@
>
ROYS=
!
C
/@C
OQ;)
d
*
-K&&
+
#:)*
!
#-
!
#-
$
&%)&(,
)
%$
*
!
dD5L
"贾
!
宇#!
eM]4J
"徐炳成#!
[52NeK
"王晓凌#!
":#8,9QQ@BSOQR/A
>
@;1AQ?RROY:/BRO+B;SB=:@1SO10O/
+
)(#:>#
>
R;00<;1A/1S=@0@:/;R/A
?<
C
R@
>
/O1OQ2ORS=Y@0S@R14=/1;
)
d
*
,1,:#7=
9
:)",)8)
+
,#/*,#
"植物生态学
报#!
""-
!
><
"
%
#$
-")$-*
"
/14=/1@0@
#
,
)
%*
*
!
3^ 2NeL
"孔祥悦#!
[52NLH
"王永泉#!
IMDeK
"眭晓蕾#!
":#8,9QQ@BS0OQ/RR/
>
;S/O1O1ROOS0A/0SR/W?S/O1;1AY;S@R?0@@QQ/B/@1B
C
OQOY1+ROOS@A;1A
>
R;QS@AB?B?:W@R/10O<;R
>
R@@1=O?0@
)
d
*
,1,:#I)&:,$8:$"/*,#
"园艺学报#!
"#!
!
>E
"
#"
#$
#!()#%&
"
/14=/+
1@0@
#
,
*"!#
&
期
!!!!!!!!!
单立山!等$红砂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