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4,27(3):341 348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4)03034108
长白落叶松高固碳种源选择研究
贾庆彬,张含国,姚 宇,朱航勇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收稿日期:20130922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子课题(2011BAD37B0212)
作者简介:贾庆彬(1987—),男,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林木遗传改良。Email:729217823@qq.com
通讯作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林木遗传改良。Email:hanguozhang1@sina.com
摘要: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3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林木碳储量研究中非破
坏性取样方法进行探究,通过对比树干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数据,发现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
关系,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出直线方程y=0.9082x+4.3794,R2=0.8425,方程拟合程度达到理想水平,利用13m
处木芯样品含碳率推算树干平均含碳率方法可行。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的生长、材性、含碳率、干材生物量、碳储
量等性状进行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最终筛选出生长优良,固碳能力强的种源。
结果显示:干材生物量与碳储量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1.33%和21.3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碳储量与生长性状、干材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综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相关不显著。通过方差分析与
Duncan法多重比较,最终选择出小北湖与白刀山两个种源为高固碳能力种源。小北湖与白刀山种源单株干材碳储
量分别为74.38kg和69.27kg,二者平均值高出总平均值27.83%,比对照 CK高出54.45%。以现有试验林为标
准,若选择小北湖种源,则每公顷固碳 27297.46kg,比利用碳储量最小的露水河种源造林每公顷固碳量高
47.85%。
关键词: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碳储量;相关分析;种源选择
中图分类号:S791.22 S722.5 文献标识码:A
HighCarbonContentLarch(Larixolgensis)ProvenancesSelection
JIAQingbin,ZHANGHanguo,YAOYu,ZHUHangyong
(NationalKeyLaboratoryofForestTreeImprovementandBiotechnology,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Taking31yearoldlarch(Larixolgensis)provenancetestplantationasobject,thenondestructivesam
plingmethodwasusedtocomparethecarboncontentofwoodencoresampleattheheightof1.3mandtheaverage
carboncontentofthewholetrunk.Itwasfoundthattherewasanobviouslinearrelationshipbetweenthem.Byre
gressionanalysis,alinearequation,y=0.9082x+4.3794,R2is0.8425,wasderived.Thefitingdegreeofthe
equationreachedthedesiredlevel.Theresultshowedthattheaveragerateofcarboncontentintrunkcouldbecal
culatedbyusingthecarboncontentofwoodcoresampleattheheightof1.3m.Theanalysismethodsusedinthis
studyincludevarianceanalysis,multiplecomparisonsandcorelationanalysis.Thesuperiorprovenancesofhigh
carboncontentwereselectedandthevariationsingrowthtraits,timbercharacters,biomassoftrunkandcarboncon
tent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variationinbiomassandcarboncontentofthewoodweresignificant,
thecoeficientsofvariationsforbothwere21.33% and21.30%.Theresultsofcorelationanalysisshowedthatthe
carboncontentwassignificantlyandpositivelycorelatedwiththegrowthtraitsandbiomass.Accordingtothesere
sults,theauthorsanalyzedthedatabythetheoryofvarianceanalysisandDuncanmethod.Twoprovenances,XBH
andBDS,werechosenasthebestprovenances.ThemeancarboncontentvaluesofXBHandBDSwere74.38kg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and69.27kgrespectively,andthemeanvalueofthesetwoprovenanceswashigherthantheoveralmeanvalueby
27.83%.ThecarboncontentofXBHwashigherthanthatoftheCKandtheprovenanceLSH(withtheleastcar
boncontent)by60.00% and47.8%,andhigherthanthemeanvalueofaltheprovenancesby28.3%.
Keywords:Larixolgensis;growthtrait;carboncontent;corelationanalysis;provenanceselection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
环中起到重要作用[1-2]。随着我国造林面积逐年加
大,固碳树种的选育成为目前林木育种领域一项新
的需求。目前国内外有关森林碳储量的研究已取得
一定成果,有研究表明,林分生物量对于森林碳储量
的贡献极显著[3-5]。巨文珍等在长白落叶松林龄序
列上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规律的研究中发现,除
去较小的幼龄林分,其他林分的林木树干生物量都
是地上生物量的主体(所占比例平均为56.12%),
地上部分生物量对总生物量起到决定作用,碳储量
的分配与生物量相同,地上部分为林分碳储量的主
要部分[6]。DidierBert等研究发现,树木不同器官
的含碳率存在差异[7],而碳储量由生物量与含碳率
共同决定,虽然不同林木器官的含碳率不同,但差异
幅度并不是非常大,因此不同器官的碳贮量也主要
由其生物量所决定[3,8-9]。Poudel等在对瑞典中北
部地区森林生物量与碳平衡的研究中发现,树干部
分生物量达到林木总生物量的50%以上,且该比例
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加[10]。尤文忠等在对辽东山区
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固碳功能进行
研究时发现,落叶松人工林树干部分生物量占林木
总体生物量的68%以上,碳储量方面树干部分也起
到决定作用[11]。这与罗云建等对华北落叶松人工
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的研究[12]、贾炜玮等在基于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樟子松林碳密度与碳储量的研
究[13]中所得结果相似。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树干
部分是林木碳储量的主要部分,对总体碳储量起决
定性作用。马钦彦等对华北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8
个乔木建群种含碳率进行研究时发现,华北落叶松
树干部分平均含碳率为49%左右,针叶树种各器官
的含碳率普遍比阔叶树种高出16% 3.4%,相应
的针叶林的碳储量也高于阔叶林[14]。孙世群等在
对安徽省乔木林固碳能力研究时发现,安徽省不同
优势树种组年固碳能力不同,其中针叶林最大,达到
6.76t·hm-2,针阔混交林年固碳能力最小,只有
18t·hm-2[15]。
落叶松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树种,在林业生产中
占有重要地位[16-17]。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结果显示,落叶松在我国乔木林面积比重中排名第
五,总面积达 1063万公顷,其中落叶松人工林为
286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7.14%[18]。本
文以3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种源
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木碳储量研究过程中
非破坏性取样方法的探究,利用试验证明1.3m处
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之间的线性关
系,对今后开展林木碳储量研究时减少试验林破坏,
简化试验过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本试验通过测
定植株碳含量,并结合生长、材性等多方面性状进行
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出具备高固碳能力的长白落叶
松种源,为今后长白落叶松种质资源保护、杂交育
种、营造高固碳人工林等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区自然条件
尚志市地处44°28′ 45°35′N,127°17′ 129°
12′E之间。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实日照2446.9h,
无霜期120d左右。1月最冷,平均气温-19.7℃;7
月最热,平均气温 22℃。年平均蒸发量 1172.1
mm,年平均降水量660.9mm。主要风向春季多为
西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山地多为暗棕壤,主要分
布在东、西部中、低山区。
1.2 试验林概况
种源试验林设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北林业大学
帽儿山实验林场,跃进2林班。采用完全随机区组
设计,重复5次,10个种源,设对照1个,小区株数
60株,双行排列。1982年定植,株行距:1.5m×
20m,造林面积1.2hm2。1995年进行隔行去行间
伐,2001年进行隔1株去2株间伐,目前试验林5次
重复保存完整,每重复每种源10株,株行距为4.5m
×4m。
1.3 取样方法
取样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在试验林Ⅱ、Ⅳ、Ⅴ
次重复内以各种源平均胸径为标准,每种源取2株,
先在1.3m处同一方向用直径5mm的生长锥取得
243
第3期 贾庆彬等:长白落叶松高固碳种源选择研究
由树皮至髓心的完整无疵木芯,之后伐倒,由1m处
起至梢头,每2m截取圆盘一个,0m处圆盘单独截
取。之后,对试验林Ⅰ、Ⅱ、Ⅳ、Ⅴ次重复进行木材取
样,在1.3m处同一方向用直径5mm的生长锥取
得由树皮至髓心的完整无疵木芯。每次重复每个种
源随机选取8株树作为样本,共计取样352个。
1.4 指标测定与分析方法
木材密度采用饱和含水率法进行测定,综纤维
素与木质素含量测定分别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标准GB/T2667.10—95和GB/T2667.8—94进行。
含碳率利用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碳元
素分析仪 multiEA4000进行分析。温度设定
1000℃,进样量50mg。
干材生物量及碳储量计算方法:
V=(h+3)g1.3f瓡
[19],
B=V×ρ,
C=B×Cc
[20]
式中:V—材积,立木材积按平均试验形数法计
算;f瓡—形数,长白落叶松平均试验形数为 0.41;
h—树高;g1.3—胸高处横断面积;ρ—木材密度;C—
碳储量;B—生物量;Cc—含碳率。
数据分析采用 PASWStatistics18统计软件进行
处理,主要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KS检
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
2 非破坏性取样方法可行性探究
2.1 树干部分平均含碳率与1.3m处木芯样品含
碳率差异性比较
将树干不同部位所取圆盘样品烘干、粉碎,粉碎
后样品置于85℃烘箱中烘干至恒质量,之后分别进
行含碳率测定。结果显示:树干不同部位含碳率存
在差异,但总体上差异不大,其平均值在 45%
47%之间变化(图1)。
图1 树干不同部位含碳率均值变化情况
利用以上含碳率测定结果,计算出各种源树干
平均含碳率,1.3m处木芯样品单独进行含碳率测
定。二者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树干平均含碳率与木芯样品含碳率测定值
种源
Ⅱ重复
树干平均/% 木芯样品/%
Ⅳ重复
树干平均/% 木芯样品/%
Ⅴ重复
树干平均/% 木芯样品/%
白刀山1 43.52 43.41 48.29 48.96 43.90 44.78
白刀山2 46.92 46.75 44.31 45.89 47.39 46.92
白河1 47.05 47.23 45.06 44.23 46.41 46.35
白河2 43.30 43.68 46.77 46.17 46.70 46.08
大海林1 48.07 48.27 47.05 47.52 48.08 48.62
大海林2 46.23 47.03 46.03 45.57 43.23 43.91
大石头1 45.44 45.69 44.40 43.97 46.93 46.49
大石头2 45.48 44.88 45.25 45.45 48.26 48.66
对照CK1 48.15 48.94 46.66 47.32 47.10 47.46
对照CK2 49.17 48.15 49.59 49.08 46.70 46.77
和龙1 44.43 45.75 49.41 49.05 46.43 47.15
和龙2 44.99 44.31 49.15 48.94 47.39 47.26
鸡西1 47.82 47.66 46.56 47.30 47.14 46.57
鸡西2 47.44 47.76 45.94 46.03 46.89 46.51
露水河1 45.47 45.82 46.29 46.81 48.67 49.93
露水河2 46.13 46.58 46.49 47.39 48.77 49.27
穆棱1 46.49 45.59 46.58 47.06 46.51 47.14
穆棱2 46.54 46.17 49.15 48.83 46.91 46.54
天桥岭1 48.44 47.91 46.21 45.83 43.92 42.92
天桥岭2 42.47 43.58 50.92 48.79 45.82 45.95
小北湖1 49.12 50.76 47.45 48.14 48.04 47.97
小北湖2 46.45 45.92 48.01 48.18 45.79 46.19
34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以上对比结果显示:树干平均含碳率与1.3m
处木芯样品含碳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并不明显。
为确定差异是否达到统计学中的显著水平,对以上
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
类别
方差方程的 Levene检验
假设 F值 显著度
均值方程的 t检验
t值 自由度 显著度(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木芯样品 假设方差相等 0.057 0.812 -0.316 130 0.753 -0.0927 0.2935 -0.6734 0.4879
由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
所做的检验结果可见,二者含碳率之间差异未达到
显著水平,且双侧显著度为0.753,远大于0.05(差
异达显著水平时显著度),由此可知,1.3m处木芯
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为利用1.3m处木芯样品推算林木树干平均含碳
率的准确性提供条件。
2.2 利用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推算树干平均
含碳率
利用Pearson法对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
树干平均含碳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3
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存在极显著
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18,这反映出树干平均
含碳率与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二者之间存在很
强的线性关系。
经过以上的差异性比较和相关分析,对木芯样
品含碳率和树干平均含碳率之间关系有了一定的了
解,为进一步确定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
平均含碳率之间的关系,利用 PASWStatistics18软
件对二者含碳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图
2):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存
在线性关系,散点分布趋势明显。1.3m处木芯样
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之间直线方程为 y=
09082x+4.3794,R2=0.8425。方程的拟合度达
到理想水平,说明利用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推
算树干平均含碳率可行。
图2 树干平均含碳率与木芯样品含碳率回归分析
3 长白落叶松种源各性状相关关系分析
林木某一性状的优良表现有时是多个性状相互
作用的结果,通过相关分析了解各性状间的关系,探
寻性状间的内部联系、通过对某一方面的改良使其
它性状得到促进或抑制。本试验采用 Pearson法对
长白落叶松种源不同性状的测定值进行相关分析
(表3),结果显示:含碳率除仅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
表3 长白落叶松种源各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性状 树高 胸径 材积 密度 综纤维素含量 木质素含量 含碳率 干材生物量 碳储量
树高 1 0.487 0.682 -0.015 0.067 -0.101 -0.008 0.668 0.669
胸径 1 0.942 -0.024 0.146 -0.160 -0.051 0.929 0.922
材积 1 -0.049 0.147 -0.173 -0.021 0.982 0.978
密度 1 -0.634 0.356 0.056 0.123 0.126
综纤维素含量 1 -0.480 -0.051 0.033 0.026
木质素含量 1 0.161 -0.109 -0.094
含碳率 1 -0.011 0.066
干材生物量 1 0.997
碳储量 1
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443
第3期 贾庆彬等:长白落叶松高固碳种源选择研究
正相关外,与其它测量性状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含碳率与生长性状、综纤维素含量表现为微弱
负相关关系。碳储量方面,综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
量、含碳率与碳储量相关不显著,木材密度与碳储量
为显著正相关,生长性状、干材生物量与碳储量为极
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林木生长性状、木材密度、生物
量的优良表现对林木碳储量的增加具有积极的促进
作用。
4 长白落叶松种源碳含量变异分析与
高固碳种源选择
4.1 长白落叶松种源各性状描述性统计
对长白落叶松种源各性状测定值进行统计,从
总体上对各性状平均值变化情况做初步了解,结果
见表4。
表4 长白落叶松种源全部性状描述性统计
性状 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树高/m 13.735 1.992 14.60
胸径/cm 23.116 1.676 7.22
材积/m3 0.293 0.066 22.38
木材密度/(g·cm-3) 0.396 0.017 4.21
纤维素含量/(g·g-1) 0.586 0.010 1.67
木质素含量/(g·g-1) 0.259 0.023 9.04
含碳率/(g·g-1) 0.512 0.011 2.21
干材生物量/kg 115.543 24.660 21.33
碳储量/kg 59.148 12.572 21.30
初步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性状中树高与材积变
异系数较高,分别为14.60%和22.38%。材性性状
与含碳率变异系数较小,均未超过10%。干材生物
量与碳储量遗传变异较丰富,变异系数分别为
2133%和21.30%。
4.2 长白落叶松种源含碳率、干材生物量、碳储量
变异分析
对长白落叶松种源含碳率、干材生物量与碳储
量进行变异分析(表 5),结果显示:含碳率变异较
小,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20%,生物量与碳储量存
在较丰富的变异,二者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
2132%和20.94%。干材生物量变异系数较大的3
个种源分别是:白刀山、穆棱、天桥岭,变异系数分别
为26.23%,25.20%,22.74%,三者平均值高出总平
均值15.93%,变异系数最大的白刀山种源比变异
系数最小的鸡西桦木种源高出123.04%,比总平均
值高23.00%。碳储量变异系数较大的3个种源分
别是:白刀山、小北湖、白河,变异系数分别为
2971%,23.04%,22.49%,三者平均值高出总平均
值19.79%,变异系数最大的白刀山种源比变异系
数最小的鸡西桦木种源高出114.51%,比总平均值
高41.90%。
表5 长白落叶松种源含碳率、干材生物量、
碳储量均值与变异系数
性状 种源 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含碳率/(g·g-1) 白刀山 0.468 0.013 2.31
白河 0.465 0.013 2.45
大海林 0.467 0.013 2.53
大石头 0.473 0.018 1.91
对照CK 0.468 0.014 2.80
和龙 0.464 0.009 1.24
鸡西桦木 0.472 0.024 3.04
露水河 0.467 0.022 2.56
穆棱 0.466 0.015 2.82
天桥岭 0.457 0.012 1.35
小北湖 0.474 0.011 1.20
干材生物量/kg 白刀山 147.598 75.047 26.23
白河 114.570 53.098 20.69
大海林 131.985 64.135 21.97
大石头 119.775 57.026 18.47
对照CK 99.741 54.167 25.06
和龙 113.734 44.073 22.64
鸡西桦木 132.607 49.742 11.76
露水河 107.501 52.274 17.27
穆棱 113.455 51.586 25.20
天桥岭 126.674 49.348 22.74
小北湖 157.028 63.884 22.55
碳储量/kg 白刀山 69.266 35.534 29.71
白河 53.173 24.463 22.49
大海林 61.538 29.646 19.08
大石头 56.862 27.718 21.52
对照CK 46.502 25.157 21.92
和龙 52.778 20.665 20.92
鸡西桦木 62.282 22.818 13.85
露水河 50.309 24.990 18.78
穆棱 52.748 23.883 20.93
天桥岭 57.973 23.138 18.07
小北湖 74.380 30.381 23.04
4.3 长白落叶松各性状种源间差异性分析与优良
种源筛选
4.3.1 长白落叶松种源各性状测定值KS检验
样本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进行方差分析的
前提条件,因此,在对种源间差异性进行方差分析
前,先对各性状测定值进行KS正态分布检验,见表
6。结果显示:各性状测量值KS检验显著度全部大
于0.05,证明数据分布均呈正态分布。
54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表6 长白落叶松种源各性状测定值KS检验
检验项目 树高 胸径 材积 密度 纤维素含量 木质素含量 含碳率 干材生物量 碳储量
正态参数
均值
标准差
最极端差别
绝对值
正
负
KolmogorovSmirnovZ
渐近显著性(双侧)
13.735 23.115 0.293 0.396 60.331 27.736 0.467 115.543 54.024
2.053 1.959 0.076 0.016 1.426 2.262 0.010 29.087 13.813
0.110 0.104 0.127 0.084 0.081 0.077 0.164 0.148 0.131
0.110 0.104 0.127 0.084 0.059 0.077 0.098 0.148 0.131
-0.072 -0.063 -0.092 -0.061 -0.081 -0.063 -0.164 -0.083 -0.096
0.728 0.691 0.843 0.556 0.535 0.510 1.085 0.981 0.869
0.664 0.726 0.477 0.917 0.937 0.957 0.194 0.291 0.437
4.3.2 长白落叶松种源各性状方差分析
对长白落叶松各性状测定值进行方差分析(表
7),结果显示:种源间材积、干材生物量、碳储量存在
显著差异,材性性状与含碳率差异不显著。对3个
差异显著性状分别利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发
现小北湖、白刀山两个种源与其它种源间存在显著
差异。二者材积分别为0.4008m3和0.3458m3,
其平均值比总平均值(0.2929m3)高出27.45%,材
积最大的小北湖种源比最小的露水河(0.2570m3)
高55.95%,比对照CK(0.2148m3)高86.59%,比
总平均值高 36.84%。干材生物量方面,小北湖与
白刀山种源分别为157.03kg和147.60kg,二者平
均值比总平均值(124.06kg)高出22.78%,其中生
长最快的小北湖比生长最差的露水河(107.50kg)
高46.07%,比对照CK(99.74kg)高出57.44%,比
总平均值高出 26.58%。碳储量方面,小北湖与白
刀山种源分别为74.38kg和69.27kg,二者平均值
比总平均值(57.98kg)高出 23.87%,比对照 CK
(46.50kg)高出54.45%。以现有试验林为标准,若
表7 长白落叶松种源各指标方差分析
性状 类别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度
树高 种源 46.674 10 4.667 1.145 0.361
误差 134.502 33 4.076
胸径 种源 61.725 10 6.173 1.971 0.070
误差 103.37 33 3.132
材积 种源 0.096 10 0.01 2.069 0.050
误差 0.153 33 0.005
密度 种源 0.001 10 0.0001 0.327 0.968
误差 0.01 33 0.0003
纤维素含量 种源 19.211 10 1.921 0.929 0.520
误差 68.235 33 2.068
木质素含量 种源 52.36 10 5.236 1.03 0.441
误差 167.712 33 5.082
含碳率 种源 9.282 10 0.928 0.804 0.626
误差 38.089 33 1.154
干材生物量 种源 14928.879 101492.888 2.297 0.036
误差 21450.686 33 650.021
碳储量 种源 3455.155 10 345.516 2.401 0.029
误差 4748.679 33 143.899
选择小北湖种源,则每公顷固碳27297.46kg(每公
顷固碳量由种源单株碳储量均值(详见表5)与试验
林单位面积株数相乘求得,目前试验林每公顷367
株),比目前试验林每公顷固碳量(21278.66kg)高
28.28%,比利用碳储量最小的露水河种源
(18463.77kg)造林每公顷固碳量高47.85%。若
选择白刀山种源,则每公顷固碳25422.09kg,比目
前试验林每公顷固碳量高19.46%,比利用碳储量
最小的露水河种源造林每公顷固碳量高37.68%。
5 结论与讨论
非破坏性取样的方法,首先对样本树干不同部
位的含碳率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树干不同
部位含碳率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差异不大。值得注
意的是,本试验测得树干17m处含碳率相对较高,
分析原因可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试验所
选样地为3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已达到成
熟林标准,林龄相对较大,其生长趋于缓慢,林木上
部由于生长活动的减弱,水分、养分供应的减少,可
能已经出现老化或木质化现象,这很可能是含碳率
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其次,试验林中所取林木样
本的树高并没有全部达到17m,这使得17m处样本
量比照其它部位样本量相对减少,因此,其均值受到
单个样品数据的影响也相应加大,这也很可能是图
1中17m处含碳率高的原因。利用1.3m处木芯样
品含碳率推算树干平均含碳率,进行回归分析后发
现,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之
间存在线性关系,且趋势明显。这与李艳霞等在长
白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多性状联合选择的研究
中,利用1.3m处木芯样品与解析木进行的回归分
析所得结论相近,二者在基本密度、管胞形态等材性
性状方面均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21]。最终,本文拟
合出利用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推算树干平均含
碳率的直线方程,y=0.9082x+4.3794,其R2值为
0.8425。方程拟合程度达到理想水平,这表明利用
643
第3期 贾庆彬等:长白落叶松高固碳种源选择研究
1.3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数值可有效推算树干平均
含碳率,对今后林木碳储量研究过程中减少试验林
破坏,简化试验程序,保证试验结果相对准确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各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长白落叶松10个
种源各性状中碳储量与生长性状、干材生物量存在
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含碳率与木材密度、木质素含
量、碳储量均为正相关,其中含碳率与木质素含量呈
极显著正相关。此结果表明,生长性状与生物量的
优秀表现对林木碳储量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
用,这为今后通过对林木生长性状进行改良进而提
高森林碳储量提供了可能,对营建高固碳人工林的
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木材中的碳主要以
纤维素和木质素形式存在,本试验结果显示,含碳率
与木质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对今后通过分子育
种途径对木质素含量进行遗传改良,进而提高林木
含碳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作用。对于其它材性
性状方面,本研究发现,木材密度与树高、胸径、材积
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015,-0.024和-0.049,
说明随着材积的增大,木材密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这与以往孙晓梅等在日本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多
性状联合选择[17],邓继峰在17年生杂种落叶松遗
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等研究中所得结果相近[22]。
尽管木材密度与材积呈现负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显
著,且表现微弱,表明并不是所有生长较快的植株其
木材密度均会下降,因此,通过合理选择,可以筛选
出木材密度较高且生长性状优良的种源。这一现象
的存在很可能是由于木材密度与生长性状二者独立
遗传,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值得今后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
长白落叶松性状变异分析与高固碳种源选择的
研究结果显示,长白落叶松10个种源各性状中材性
与含碳率变异相对较小,含碳率种源平均变异系数
为2.21%,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鸡西桦木种源也
仅为3.04%。陈遐林在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
功能研究一文中,对华北地区主要建群树种含碳率
进行分析,发现含碳率种内变异系数华北落叶松为
2.85%、油松2.68%、红皮云杉2.48%,与本文所得
结果类似,含碳率变异系数均相对较小[23]。相比含
碳率性状,长白落叶松种源干材生物量与碳储量存
在较丰富的变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 21.33%和
21.30%,这为长白落叶松固碳能力的改良提供了可
能。对各性状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源间含
碳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碳储量存在明显差异。
这充分说明林木碳储量由多因子组成,受到生长性
状、木材密度、含碳率、生物量等性状的共同作用,含
碳率、生物量等虽然是影响林木碳储量的重要因素,
但并非决定因素,这也正是本文与以往育种研究中
简单的生长选择最大的不同。综合以上分析结果,
最终选择出小北湖与白刀山两个种源为高固碳能力
种源。碳储量方面:小北湖与白刀山种源分别为
74.38kg和69.27kg,二者平均值比总平均值高出
23.87%,比对照 CK高出54.45%。以现有试验林
为标准,若选择小北湖种源,则每公顷固碳
2729746kg,比目前试验林每公顷固碳量高
2828%,比利用碳储量最小的露水河种源造林每公
顷固碳量高 47.85%。若选择白刀山种源,则每公
顷固碳25422.09kg,比目前试验林每公顷固碳量高
19.46%,比利用碳储量最小的露水河种源造林每公
顷固碳量高37.68%。
由本研究结果可见,通过合理选择,利用具有高
固碳能力的种源造林,森林单位面积的碳储量将得
到明显提高,对增加森林碳汇,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
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ichielB.,JohannesR.,DylanC.,etal.EstimatingCarbon
StockinSecondaryForests:DecisionsandUncertaintiesAssociated
withAlometricBiomassModels[J].ForestEcologyandManage
ment,2011,262(8):1648-1657
[2]PaulKI,ReesonA,PolglasePJ,etal.Economicandemployment
implicationsofacarbonmarketforindustrialplantationforestry
[J].LandUsePolicy,2013,30(1):528-540
[3]GrantM.Domke,ChristopherW.W.,JamemE.S.,etal.Conse
quencesofalternativetreelevelbiomassestimationprocedureson
U.S.forestcarbonstockestimates[J].ForestEcologyandMan
agement,2012,270:108-116
[4]JuanCarlosLoaizaUsuga,JorgeAndrésRodríguezTorb,Mailingva
nessaRamirezAlzate,etal.Estimationofbiomassandcarbon
stocksinplants,soilandforestfloorindiferenttropicalforests
[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10,260(10):1906
-1913
[5]DouglassFJx,MarcusFS,LaryRS.Abovegroundcarbonbiomass
ofplantation-grownAmericanchestnut(Castaneadentata)inab
senceofblight[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9,258
(3):288-294
[6]巨文珍,王新杰,孙玉军.长白落叶松林龄序列上的生物量及碳
储量分配规律[J].生态学报,2011,31(4):1139-1148
[7]DidierBert,FrédéricDanjon.Carbonconcentrationvariationsinthe
roots,stemandcrownofmaturePinuspinaster(Ait.)[J].Forest
74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EcologyandManagement,2006,222(1-3):279-295
[8]杜红梅,王 超,高红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研究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756-759
[9]HeljSiskoHelmisaari.,KrisiM,SeppoK,etal.Belowanda
bovegroundbiomass,productionandnitrogenuseinScotspine
standsineasternFinland[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
2002,165(1-3):317-326
[10]BishnuCP,RogerS,JohanB,etal.Potentialefectsofintensive
forestryonbiomassproductionandtotalcarbonbalanceinnorth
centralSweden[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12,15
(1):106-124
[11]尤文忠,魏文俊,邢兆锐,等.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
栎天然次生林的固碳功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
(10):21-24
[12]罗云建,张小全,王效科,等.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
分配模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1):13-18
[13]贾炜玮,李凤日,董利虎,等.基于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樟子
松林碳密度与碳储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
(1):6-13
[14]马钦彦,陈遐林,王 娟,等.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
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8(5/6):96-100
[15]孙世群,王书航,陈月庆,等.安徽省乔木林固碳能力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7):144-147
[16]马常耕.从世界落叶松遗传改良现状论我国落叶松良种化的
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1992,(1):57-65
[17]孙晓梅,张守攻,李时元,等.日本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多
性状联合选择[J].林业科学,2005,41(4):48-54
[18]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
林资源状况[J].林业资源管理,2010,1:1-8
[19]孟宪宇.测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7-38
[20]张 超,张含国,朱航勇,等.日本落叶松碳储量家系遗传变
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
31(10):53-62
[21]李艳霞,张含国,张 磊,等.长白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多
性状联合选择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6):721
-718
[22]邓继峰,张含国,张 磊,等.17年生杂种落叶松遗传变异及
优良家系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8-11
[23]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碳汇功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
林业大学,2003
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