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nitrogen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ves and grain yield of wheat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全 文 :书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王贺正,张均,吴金芝,徐国伟,陈明灿,付国占,李友军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 洛阳471003)
摘要:为了明确氮素营养对小麦生育后期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提高氮素利用率,本试验以豫麦49198为材料,在
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通过设置120,180,240和300kg/hm2 四个氮素水平,系统研究了小麦抽穗后旗叶光合速
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
酶(CAT)活性等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
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增加SOD、POD、CAT活性,降低 MDA含量,但施氮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
幅)不明显或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水平在240kg/hm2 时,光合速率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
理指标达到最大值,因此,在4个氮素处理水平中,240kg/hm2 氮素处理最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关键词:小麦;氮素水平;生理特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01;Q94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3)04006907
犇犗犐:10.11686/cyxb20130408  
  氮素是小麦(犜狉犻狋犻犮狌犿犪犲狊狋犻狏狌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氮素营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小麦
的氮代谢过程,而且通过影响根、茎、叶、穗、粒等器官的建成与功能,最终影响其产量和品质[1,2]。适量的氮素能
促进小麦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绿色面积,加强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对提高分蘖成
穗率和促进穗多、穗大、增加粒重具有重要的作用[35]。已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的提高,植物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
的活性上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降低,增强了质膜稳定性,加强了细胞膜的保护功能,适度增加氮用量对
植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能够延缓植物衰老,但施氮过量则会起到抑制作用[69]。此外,适量的氮肥对提高小麦
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粉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亦有显著作用[4]。因此,在小麦发育期间适时适量供
氮,对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改善籽粒和面粉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均有重要作用[1012]。
然而在小麦种植中,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其品质,大量施用氮肥,由于土壤中的其他主要养分过度消耗而得
不到补充,致使氮肥利用效率逐步降低;而且氮肥的大量施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1315]。为此,合理
施用氮肥是提高氮素利用率,增加籽粒产量,减少污染的重要措施。前人在氮素与小麦产量、籽粒品质的关系等
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1618],但是关于不同氮素水平处理对小麦生育后期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
在不同氮水平处理下,对小麦生育后期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生产的最佳施氮量,可为
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半冬性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节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试验地点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日照
2083~2246h;年平均气温15℃左右,地表≥0℃年积温为5289℃,≥10℃年活动积温4673℃;无霜期184~
第22卷 第4期
Vol.22,No.4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69-75
2013年8月
收稿日期:20120821;改回日期:20130220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2102110030)和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2B210002)资助。
作者简介:王贺正(1969),男,河南鹿邑人,副教授,博士。Email:wanghezh@163.com
通讯作者。Email:kdlyj@sina.com
224d。年降水量600mm 左右。试验田地势平坦,灌排条件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17.1%,水解氮96.7
mg/kg,速效磷15.4mg/kg,速效钾120mg/kg。试验设4个氮肥水平,分别是:施纯氮120kg/hm2(N1)、180
kg/hm2(N2)、240kg/hm2(N3)和300kg/hm2(N4)。磷、钾按P2O5 为75kg/hm2,K2O为150kg/hm2 作底肥
一次施入,氮肥按基追比6∶4进行施用,追氮时期安排在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进行。整个生育期内灌水2次,
分别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小区面积21.1m2,随机排列,重复3次。氮肥为尿素(N含量为46%),磷肥为过
磷酸钙(P2O5 含量12%),钾肥为氯化钾(K2O含量62%)。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净光合速率 用英国产CIRAS—1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别于抽穗后0,10和20d的9:00-11:00
时测定,每小区3张旗叶,叶片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1.3.2 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测定 分别于抽穗后0,7,14和21d取旗叶,可溶性糖用
蒽酮比色法测定[19];脯氨酸采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19];可溶性蛋白质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19];丙二醛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19]。
1.3.3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分别于抽穗后0,7,14和21d取旗叶,参照任红旭等[20]的方法提取酶液,酶活性
按李合生[19]的方法测定。
1.3.4 产量及穗部性状考查 于成熟期每小区选代表性植株3行,每行取5株,分别考查每穗粒数、每穗实粒
数、千粒重等性状。每小区按实收株数测产。
1.4 数据分析
所测数据在Excel、SPSS软件中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抽穗后,随着生育期延长,各处理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均呈下降趋势(图1),抽穗后0~20d,不
同处理下降幅度不同,其中N3处理降幅最小,为19.4%,其次为N2处理,为20.9%,N1处理降幅为22.9%,N4
处理降幅最大,为31.4%。至抽穗后21d光合速率大小表现为N3>N2>N1>N4。统计分析表明,各测定时期
N1和N4处理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N3和N4处理光合速率除抽穗期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均有显著差
异(犘<0.05),且显著高于N1和N4处理。表明,合理的施氮量能显著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延长光合时间,有
利于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光合同化物积累和供应。
2.2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抽穗后随着生育进程,各处理小麦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抽穗后14d达到峰值(图2)。在同一
个时期,脯氨酸的含量表现为N3>N2>N4>N1。处理间比较,各测定时期N1和N4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差异不
显著;N3和N4处理各时期均有显著差异(犘<0.05),且显著高于N1和N4处理。脯氨酸含量高,有利于蛋白质
的形成,同时,脯氨酸含量升高,增强了蛋白质对水的束缚能力,对增加籽粒灌浆和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减缓叶片
衰老有重要作用。
2.3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抽穗后,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变化趋势,抽穗后0~14d迅速上升,第14天达到峰值,
随后迅速下降(图3)。在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可溶性糖含量不同,表现为N3处理可溶性糖含量除抽穗后21d外
其他各时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犘<0.05),N4处理含量最低。结果表明,合理的施氮水平有利于可溶性糖
的积累,对促进籽粒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有重要影响。
2.4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抽穗后,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图4),各处理均在抽穗后7d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随后下降。每个生育时期N1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除抽穗后21d外其他各时期均显
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犘<0.05),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不同施氮量在不同时期可
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N3>N2>N4>N1,且各处理间在抽穗后0,7和14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上
07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4
述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但超过一定施用量,可溶性蛋白质下降,
氮肥效果不明显。
2.5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MDA随着生育期进程,其含量逐渐增加(图5)。不同氮素处理 MDA含量不同,总体表现为 N4>N1>
N2>N3。MDA是膜脂过氧化的产物,其含量的高低反映了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与叶片衰老速度密切相关。
结果表明,抽穗后0~7dMDA含量增幅较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可能是此阶段小麦生长旺盛,是抗衰老能力较
强的一种表现。抽穗7d后,MDA含量迅速增加,至抽穗后14d,N4处理 MDA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各处理差异
显著(犘<0.05),而N1、N2、N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至抽穗后21d,处理间 MDA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犘<
0.05),与抽穗后7d相比,MDA含量增幅最大的为N4处理,增加了2.0倍,增幅最小的为N3处理,增加了1.6
倍。表明,N3处理脂膜受损伤程度最低,叶片衰老最慢。
图1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犉犻犵.1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狅狀狆犺狅狋狅狊狔狀狋犺犲狋犻犮狉犪狋犲犻狀狑犺犲犪狋犾犲犪狏犲狊
图2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犉犻犵.2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狅狀狆狉狅犾犻狀犲犮狅狀狋犲狀狋犻狀狑犺犲犪狋犾犲犪狏犲狊
图3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犉犻犵.3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狅狀狊狅犾狌犫犾犲狊狌犵犪狉犮狅狀狋犲狀狋犻狀狑犺犲犪狋犾犲犪狏犲狊
图4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犉犻犵.4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狅狀狊狅犾狌犫犾犲狆狉狅狋犲犻狀犮狅狀狋犲狀狋犻狀狑犺犲犪狋犾犲犪狏犲狊
2.6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中SOD活性的变化
SOD是植物体内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关键酶,能催化生物体内分子氧活化的第一中间产物——— 超氧自由
基(O2-·)发生歧化反应,生成O2 和 H2O,其活性大小是植株衰老和抗性的良好指标。在整个测定时期,SOD
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图6),抽穗期活性最低,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后迅速升高,至抽穗后14d达到峰值,处理
17第22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3年
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犘<0.05)。各测定时期均以N3处理活性最高,N4处理活性最低,总体表现为N3>N2>
N1>N4。抽穗后14dSOD活性,与抽穗期相比,N1、N2、N3和 N4处理分别增加了1.08,1.14,1.17和1.05
倍,表明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快速提高SOD活性,增强植株抗氧化能力。
2.7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中CAT活性的变化
CAT能够催化 H2O2 分解为 H2O与 O2,使得 H2O2 不至于与 O2 在铁螯合作用下反应生成非常有害的
·OH,是植物体内主要的保护酶之一。在整个测定时期,CAT活性的变化趋势与SOD基本相同,呈单峰曲线变
化(图7),抽穗后14d活性最高。不同处理间CAT活性差异明显,均以N3处理活性最高,N4处理活性最低,表
现为N3>N2>N1>N4,且在各测定时期,N3处理CAT活性均显著高于N1和N4处理,在抽穗后7d也显著
高于N2处理(犘<0.05)。抽穗后14dCAT活性,与抽穗期相比,N1、N2、N3和 N4处理分别增加了0.92,
1.17,1.21和0.75倍。
2.8 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中POD活性的变化
POD是细胞防御活性氧毒害酶系统的成员之一,能催化 H2O2 氧化其他底物以清除 H2O2。各测定时期
POD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图8),并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处理间均以N3处理活性最高,除抽穗期外,均
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犘<0.05)。N4处理活性最低,表现为N3>N2>N1>N4。抽穗后14dPOD活性,与抽
穗期相比,N1、N2、N3和N4处理分别增加了2.41,2.47,2.68和2.11倍。
图5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犉犻犵.5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狅狀犕犇犃犮狅狀狋犲狀狋犻狀狑犺犲犪狋犾犲犪狏犲狊
图6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叶片中犛犗犇活性的影响
犉犻犵.6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狅狀犛犗犇犪犮狋犻狏犻狋狔犻狀狑犺犲犪狋犾犲犪狏犲狊
图7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叶片中犆犃犜活性的影响
犉犻犵.7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狅狀犆犃犜犪犮狋犻狏犻狋狔犻狀狑犺犲犪狋犾犲犪狏犲狊
图8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叶片中犘犗犇活性的影响
犉犻犵.8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
狅狀犘犗犇犪犮狋犻狏犻狋狔犻狀狑犺犲犪狋犾犲犪狏犲狊
27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4
2.9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产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不同氮肥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存在差异。
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表1),与 N1处理相比,N2的小麦平均产量提高24.6%,N3提高
36.3%,N4提高3.4%,而N4处理却比N3处理下降了24.1%,表明施氮量超过N3水平后增施氮肥带来的增
产效应并不显著,甚至有减产趋势。就产量构成因素看,氮肥处理对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明显影响。施氮
量在120~240kg/hm2 的水平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均增加,N3处理的穗数显著高于
其他各处理,而穗粒数和千粒重除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外,均显著高于N1和N4处理。
表1 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犜犪犫犾犲1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狅狀狔犻犲犾犱犪狀犱犻狋狊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狊狅犳狑犺犲犪狋
处理
Treatment
穗数
Paniclenumber(×104/hm2)
穗粒数
Kernelsnumberperspike
千粒重
1000grainweight(g)
产量
Yield(kg/hm2)
N1 492.6±25.35c 31.2±2.19b 43.3±1.01b 5289.1±512.34c
N2 554.3±18.12b 33.5±1.73a 44.3±0.92ab 6645.2±671.54b
N3 575.3±27.34a 34.8±2.03a 45.2±1.22a 7207.4±689.56a
N4 515.2±17.47c 30.9±1.43b 43.1±0.72b 5470.3±601.23c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Note:Differentsmallettersinthesamecolumnrefertosignificantdifferencesat0.05level.
3 讨论
旗叶是小麦生育后期最重要的功能叶,其光合能力大小与小麦生长发育好坏具有密切关系,最终影响小麦产
量和品质的提高。有研究认为,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延缓旗叶衰老[2123]。脯氨酸、可溶性
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对细胞的渗透调节起重要作用,是重要和有效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
范围内增施氮肥,小麦叶片能维持较高的旗叶光合速率。不同处理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呈
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高施氮量
(N4)处理三者含量比N2和N3处理有所下降,这表明适宜的氮用量提高了小麦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
蛋白含量,施氮过量则会降低三者的含量,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等渗透调节
物质含量的增加,不但提高了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延缓了旗叶衰老,延长了叶片光合功能期,而且在稳定大分子的
生物结构,提供植物体合成有机物的碳源和氮源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提
高。N4处理下,光合速率与其他处理相比下降迅速,可能是由于植株前期生长较旺,田间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
良,叶片衰老加速所致,其生理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会对植物产生伤害,但在生育后期,这种平
衡就会遭到破坏而有利于活性氧的产生[24,25],所积累的活性氧会引发或加剧细胞膜脂过氧化或膜脂过氧化作
用,造成膜系统的损伤,致使植物衰老加剧[26]。抽穗后小麦旗叶衰老缩短了有效光合作用的持续期,造成产量的
大幅度下降,因此,延缓叶片在灌浆期的衰老,使之能持续地向籽粒运输光合产物,是使小麦达到高产的有效方
法。赵长星等[21]研究表明,在相同土壤含水量下,MDA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SOD、CAT活性随着施氮量增
加而提高。本研究中,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超SOD、POD和CAT活性,且随施氮量的增加,抗氧
化酶活性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高施氮量(N4)处理三者活性比其他各处理有所下降。说明合理施肥可提高3种保
护酶活性,增强小麦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但施氮量过高对抗氧化酶活性反而起到
抑制作用。施氮量在120~240kg/hm2 水平下,MDA随施氮量而降低,且表现为后期增加迅速,而3种酶活性
则呈相反趋势,且表现为抽穗后14d内,3种酶活性逐渐增强,而随着时间的延长,3种酶活性均下降。从本试验
看,各处理在抽穗后0~14d,抗氧化酶活性增强,能有效地清除体内活性氧,减缓叶片衰老速度,对小麦籽粒灌浆
37第22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3年
具有重要作用。但后期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因为植株衰老加速,植物体内O2-·和 H2O2 过量积累,酶合成
下降及降解增强引起。从3种酶活性变化趋势来看在240kg/hm2 氮素水平下,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增加迅速,
增幅大,120kg/hm2 氮素水平下,酶活性增加相对较慢,增幅小。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变化趋势和抗氧化
保护性酶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施氮量与小麦衰老速度存在密切联系,即适宜的施氮量能有效增强小麦的抗衰老
能力,从而保证了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了小麦产量。而施氮量过高,造成生育后期叶片保护性酶活性下降
迅速,引起植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引发光合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叶片衰老加速,光合速率降低,从而导致光合
产物生产减少,不利于籽粒增重,导致产量较低。
4 结论
合理施氮能够增强光合作用,增加可溶性糖、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提高SOD、POD、CAT活性,降低膜脂过
氧化程度,增加小麦产量。在本试验范围内,豫麦49198在N3(240kg/hm2)水平下,能够达到产量最高,是其最
佳施氮量。但是,由于小麦对氮素的适应性是一个复杂性状,不同品种其对氮肥的适应机制存在差异,即使同一
品种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对氮肥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小麦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形态、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对不同生
态环境的氮肥的施用仍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铭,蒋达,缪瑞林,等.土壤肥力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6):10651071.
[2] 王月福,姜东,于振文,等.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5):
513520.
[3]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等.氮肥管理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26(2):403407.
[4] 王晓楠,吴贳玉,付连双,等.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穗粒数形成阶段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4):3235.
[5] 刘青林,张恩和,王琦,等.灌溉与施氮对留茬免耕春小麦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
21(5):169177.
[6] 高玲,张荣铣.抽穗期施氮肥对延缓小麦旗叶衰老的机理初探[J].核农学报,2007,21(3):291294.
[7] 郭天财,宋晓,马冬云,等.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J].作物学报,2007,33(12):19771981.
[8] 蔡瑞国,张敏,戴忠民,等.施氮水平对优质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
12(1):4955.
[9] 邓小燕,王小春,杨文钰,等.“麦/玉/豆”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4):5261.
[10] 闫艳红,杨文钰,张新全,等.施氮量对套作大豆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1,20(3):
233238.
[11] 匡艺,李廷轩,余海英.氮素对不同氮效率小黑麦基因型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1,
20(6):93100.
[12] 王卫,谢小立,谢永宏,等.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氮吸收、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
16(3):752757.
[13] 马兴华,于振文,梁晓芳,等.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
料学报,2006,12(2):150155.
[14] 杨世丽,张凤路,贾秀领,等.水氮耦合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5):161
164.
[15] 卢秉林,王文丽,李娟,等.圆褐固氮菌对春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0,24(3):599604.
[16] 朱新开,郭文善,周君良,等.氮素对不同类型专业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6):640
645.
[17] 张耀兰,曹承富,杜世州,等.施氮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52657.
[18] 马冬云,郭天财,王晨阳,等.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6):
10271033.
[19]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7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4
[20] 任红旭,陈雄,吴冬秀.CO2 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下蚕豆光合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1,27(6):729
736.
[21] 赵长星,马东辉,王月福,等.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粒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
23882393.
[22] 范雪梅,姜东,戴廷波,等.花后干旱和渍水下氮素供应对小麦旗叶衰老和粒重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5,42(5):875
879.
[23] 黄明丽,邓西平,白登忠.N、P营养对旱地小麦生理过程和产量形成的补偿效应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2,
22(4):7478.
[24] SmimoffN.Theroleofactiveoxygenintheresponseofplantstowaterdeficitanddesiccation[J].NewPhytologist,1993,
25:2758.
[25] ZhangJ,KirkhamMB.Lipidperoxidationinsorghumandsunflowerseedingsasaffectedbyascorbicacid,benzoicacidand
propylgalate[J].JournalofPlantPhysiology,1996,149:489493.
[26] SalinMI.Toxicoxygenspeciesandprotectivesysternofthechloroplast[J].PhysiologiaPlantarum,1987,72:681689.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犾犲狏犲犾狊狅犳狀犻狋狉狅犵犲狀狅狀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狅犳
犳犾犪犵犾犲犪狏犲狊犪狀犱犵狉犪犻狀狔犻犲犾犱狅犳狑犺犲犪狋
WANGHezheng,ZHANGJun,WUJinzhi,XUGuowei,
CHENMingcan,FUGuozhan,LIYoujun
(ColegeofAgriculture,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03,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heeffectsofdifferentlevelsofnitrogenonwheat(犜狉犻狋犻犮狌犿犪犲狊狋犻狏狌犿)growthanddevelopment,on
nitrogenuseefficiency,onreducingtheeffectsofexcessiveapplicationoffertilizeronenvironmentalpolution,
andtoincreasecropyieldswereassessedusingYumai49198.Theexperimentwascarriedoutattheexperi
mentalfarmof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usingnitrogentreatmentsof120kg/ha,180
kg/ha,240kg/haand300kg/ha.Plantresponsewasmeasuredintermsofphotosyntheticrate,malondiade
hyde(MDA)content,solublesugarcontent,prolinecontent,solubleproteincontentandsuperoxidedismutase
(SOD),catalase(CAT)andperoxideenzyme(POD)activitiesinwheatleavesafterheading.Increasingnitro
genwithinacertainrangesignificantlyincreasedphotosyntheticrate,solublesugarcontent,prolinecontent,
solubleproteincontentandSOD,CATandPODactivities,butMDAcontentdecreased.Whennitrogenexcee
dedacertainlevel,therewasnoobviouschangeinanyoftheindexes.Withanitrogenlevelof240kg/ha,the
photosyntheticrate,solublesugarcontentandotherphysiologicalindexesreachedamaximum,sothiswasthe
optimumofthefournitrogenlevels,forgrowthandyieldincreaseofwheat.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wheat(犜狉犻狋犻犮狌犿犪犲狊狋犻狏狌犿);nitrogenlevels;growthcharacteristics;yield
57第22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