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ontrolling the Invasive Species Spartina alterniflora Using Sonneratia apetala

利用无瓣海桑控制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初步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 (4) : 603~607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 100121498 (2009) 0420603205
利用无瓣海桑控制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初步研究
管  伟 1 , 廖宝文 1 , 邱凤英 2 , 谷兴华 2 , 韩  静 2 , 田广红 3 , 杨雄邦 3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520;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4;
3. 珠海淇澳 -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广东 珠海 519000)
关键词 :无瓣海桑 ;互花米草 ;淇澳岛 ;生物入侵 ;生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 : S763. 3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8212216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计划专题 (2006BAD03A1402) ,广东省科技厅项目 ( 2007B080701016; 2004B50201002) ,中国林
科院热林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08 - 03)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2008KJCX2 - 03)
作者简介 : 管伟 (1978—) ,男 ,博士 ,助研 , E2mail: guanwei1997@126. com
A Prelim inary Study on Con trolling the Inva sive Spec ies Spa rtina a lte rn if lora
Using Sonnera tia ape ta la
GUAN W ei1 , L IAO B ao2wen1 , Q IU Feng2ying2 , GU X ing2hua2 , HAN J ing2 , T IAN Guang2hong3 , YANG X iong2bang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 ical Forestry, CAF,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ina;
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3. Q i’ao2Danpigan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Zhuhai 519000, 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n S partina a ltern if lora through p lanting various densities of Sonnera tia apeta la
were studied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forest density of S. apeta la, S. a ltern if lora
were mor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especially in the p lanting density of 2 200 ind·hm - 2. In the 2 200 ind·hm - 2
forest, the light intensity was 50% of that on the non2forest meadow; the S. a ltern if lora coverage degree and density
were less than 5% ; the S. a ltern if lora height declined to 64% ; and the above2ground biomass of S. a ltern if lora
decreased to 9. 1% , while the below2ground biomass to 27. 2%.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transp iration rate of S. a ltern if lora leaves in the 2200 ind·hm - 2 forest were only 26. 8% , 33. 1% and 52. 6%
of those in the non2forest meadow, respectively. S. a ltern if lora almost subsided from the dense S. apeta la forest.
Key words: Sonnera tia apeta la; Spartina a ltern if lora; Q ipiao island; biological invasion; ecological control
  禾本科草本植物互花米草 (Spartina a ltern if lora
Loisel. ) ,原产北美洲中纬度海岸潮间带 )由于对潮
间带生境的适应性特征而具有较宽的生态幅 ,现已
严重入侵了世界许多河口和海湾 ,包括我国整个大
陆沿海的潮间带 [ 1 - 3 ] ,尤其对我国南方沿海红树林
的更新繁殖、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河道畅通以及滩涂
养殖业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 4 - 5 ] ,单在经济上 ,每
年给广东、福建沿海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可达数亿至
数十亿元人民币 [ 6 ]。互花米草已被公认为危害最严
重的全球性入侵杂草之一 [ 2 ]。如何有效控制互花米
草入侵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也是难题 [ 7 ] ,世界各国
学者针对其强入侵性和严重的生态与进化后果 ,已
开展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综合管理等各种方法来控
制该植物 ,并有了初步的防治成果 [ 8 - 11 ] ;但单一的
防治方法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成本、时效、应用条
件等 )或者负面影响 (污染、不可控因素等 ) [ 12 ] ,因
此 ,目前尚无有效和环境友好的生态控制方法。
生物替代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规律 ,利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2卷
用有经济或生态价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入侵物种
的生态方法 [ 12 ] ,如国外已有利用 S. pectina ta L ink.
(米草属的一种 )成功替代入侵植物 Phala ris arund i2
nacea L inn. 的研究 ,南京大学正试用芦苇 ( Ph rag2
m ites comm unis Trin. )替代互花米草 [ 4 ] ,但在特定地
区找出快速、有效、安全的替代种以及防除方法仍是
个难题。对已成功入侵的物种 ,依靠一种方法往往
不能彻底根除 ,而需要进行综合管理 ,这就需要考虑
各种方法的有效性、潮汐、各环境因子和其它减缓因
素的作用以及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在我国红树林分布区域的华南沿海滩涂 ,利用
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 (Sonnera tia apeta la Buch. -
Ham)对互花米草进行控制是近些年所取得的新成
果。1985年 ,从孟加拉国将无瓣海桑引入我国海南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后北移至广东广大沿海
滩涂 ,长势良好 ,现在不仅在生产实践中获得认可 ,
且越来越多的沿海地区均在扩种 ,以期在海岸防护
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鉴于它也是外来种 ,有必要
探讨其生物入侵的可能性。研究表明 ,尽管无瓣海
桑每年有大量漂移种子 ,且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 ,但
种子萌发受潮汐动力、光照 (阳光充足 )、盐度 ( <
15‰)、温度 (极端低温 > 5 ℃)和深厚、松软滩涂基
质以及滩涂动物咬食等诸多条件的限制 ,绝大多数
难以在潮间滩涂定居 ,更新幼苗很少 ,难以自我更新
成林 ,但在成林的无瓣海桑林下却为乡土红树植物定
居生长创造了一定条件 ,因此 ,对其生物生态学特性
及生态影响进行跟踪研究均未表明其会造成生态入
侵 [ 13 - 15 ]。由此 ,利用无瓣海桑的速生性以及生态位
特点 ,对互花米草进行生态控制成为可能。陈玉军
等 [ 16 ]、唐国玲等 [ 17 ]曾分别对珠海淇澳岛内互花米草
与无瓣海桑的种间竞争作过研究 ,发现种植的无瓣海
桑林不仅生长良好 ,且林内互花米草也受到控制 ,有
所衰退。从已有控制互花米草的研究和实践 ,可以预
见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控制技术及其相关理论必将是
控制我国华南沿海滩涂米草蔓延的有效途径和发展
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利用速生先锋红树植物无瓣海
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 ,阐明抑制互花米草蔓延的技术
与理论 ,阻止互花米草对华南沿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
统的威胁 ,对有效保护、恢复红树林资源具有十分重
要的科学意义 ;同时 ,对我国整个沿海滩涂互花米草
入侵蔓延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珠海市淇澳岛西北部 ,属南亚热
带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 ,年光照时间为 1 700~2 000
h;年降水量 1 700~2 200 mm, 4—9月降水量约占
全年降水量的 85. 6% ;年均气温 22. 4 ℃,最冷月 1
月的平均气温 15. 3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2. 5 ℃,
最热月 7月的平均气温 28. 3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38. 5 ℃;年均相对湿度 79% ;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 ,
平均高潮位 0. 17 m,平均低潮位 - 0. 14 m,水质比
较清洁 ;海水盐度年平均值 18. 2 g·kg- 1 ,土壤属于
滨海盐渍草甸沼泽土 ,其表土 ( 0~13 cm )全盐量为
20. 82 g·kg- 1 [ 18 ]。目前 ,包括引种栽培在内 ,淇澳
岛真红树植物有 8科 10属 13种 ,半红树有 6科 8
属 8种。
历史上该岛四周滩涂上曾生长茂密的红树林 ,
但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 ,面积不断减少 ,仅大围湾幸
存 32. 2 hm2 的天然红树林。林缘外围的大片滩涂
(约 60% )被密集的互花米草占据 ,使以秋茄 ( Kan2
delia candel (L. ) D ruce)和桐花 (A eg iceras corn icu la2
tum (L. ) B lanco. )等为主体的原生红树的繁殖体难
以在其中定居生长 ,天然红树林面临严重威胁 ,因
此 ,近年来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天然红树林的
措施 ,并在外缘扩种造林 ,其中 ,速生树种海桑和无
瓣海桑对互花米草的控制效果明显。
2 试验方法
试验样地设在珠海淇澳岛大澳由互花米草侵占
滩涂上营造的不同密度的无瓣海桑纯林林内 ,林下
植被单一 ,只有互花米草。该无瓣海桑纯林为 2001
年营造。按密度 500、1 000、2 200、3 600株 ·hm - 2
分别设置 4块 10 m ×10 m无瓣海桑林样地 (Ⅰ、Ⅱ、
Ⅲ和 Ⅳ) ,同时 ,选取未营造林分的互花米草滩涂设
置 1个 10 m ×10 m的对照样地 (CK)。于 2008年 9
月对各样地进行群落调查 ,并在每个样地内随机选
取 3个 1 m ×1 m的互花米草样方 ,进行调查。
样地调查指标分别为 :样木数量、高度 (m )、胸
径 ( cm)、冠幅 (m )、枝下高 (m ) ,样地相对光照强度
( % ) ,林分郁闭度 ;林下互花米草盖度 ( % )、密度
(株 ·m - 2 )、高 ( cm )、地上及地下生物量 ( g·m - 2 )
等 ,其中地上生物量为 1 m2 样方内的总生物量 ,地
下部分则在每个互花米草样方内 ,分别取 25 cm ×25
cm ×50 cm (长 ×宽 ×高 )的土柱 ,洗净泥土 ,获得根
生物量。
光照强度采用照度计 ( ZDS - 10型 ,上海 )测定 ,
仪器放置高度为离地面 1. 0 m,以未造林的互花米
406
第 4期 管  伟等 :利用无瓣海桑控制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初步研究
草滩涂测定的光照强度为 100% ,林内各样地的相
对光照强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
样地相对光照强度 =林内光照强度 /林外滩涂
光照强度 ×100%
互花米草净光合速率 (μmol·m - 2 ·s- 1 )、气孔
导度 (mol·m - 2 · s- 1 )、蒸腾速率 (mmol·m - 2 ·
s
- 1 )等指标采用美国 L I - 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
统测定 ,测定时间为 2008 年 9 月 10 日 10: 00 -
11: 00。每样方取 5株样草 ,每株草取 3片叶。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密度的无瓣海桑林分生长状况比较
从表 1可看出 :随着无瓣海桑林分密度的增加 ,
林内相对光照强度逐渐降低 ,由 500株 ·hm - 2的
72. 9%降到 3 600 株 · hm - 2 的 48. 1% , 降幅达
24. 8% ,说明栽植密度会对林内光照产生显著影响 ,
将直接导致光照敏感型的林下植被产生响应。无瓣
海桑植株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均随林分密度的
上升而有所差异 :当栽植密度低于 2 200株 ·hm - 2
时 ,各指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说明在一定程度
上密度越大 ,林木之间的竞争越强 ,表现在生长指标
上就越低 ;当栽植密度达到 3 600株 ·hm - 2时 ,各指
标的数值同密度 2 200株 ·hm - 2时相差不大 ,但略
有上升 ,其中 ,树高达最大值 ,说明相对密植对高生
长具有促进作用。
表 1 各样地无瓣海桑林分生长状况
样地 密度 /(株·hm - 2 )
相对光照
强度 /%
树高 /
m
胸径 /
cm
枝下高 /
m
冠幅 /
m
CK 0 100. 0 0 0 0 0
Ⅰ 500 72. 9 6. 3 11. 2 1. 55 3. 60
Ⅱ 1 000 59. 2 5. 3 8. 9 1. 32 3. 20
Ⅲ 2 200 52. 7 5. 2 8. 1 1. 26 2. 50
Ⅳ 3 600 48. 1 6. 5 8. 7 1. 27 2. 66
3. 2 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互花米草盖度和密度的
影响
从表 2可看出 :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 ,林下互花
米草的盖度和密度均表现为先增后降 ,即当林分密
度增加到一定数值 (本试验为 2 200株 ·hm - 2 ,林内
光照为裸滩的 50%左右 )时 ,互花米草的盖度和密
度会有一个突然的变化过程 ,而在该密度的一侧 (样
地Ⅰ和 Ⅱ之间或样地 Ⅲ和 Ⅳ之间 ) ,互花米草盖度和
密度的变化量并不大 ,但都远远低于无林分遮荫的
样地 (CK)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互花米草对光照的
响应存在一个临界值。由于本研究样地数量的限
制 ,该临界值的确定还需要深入的研究。随着林分
密度的继续增加 ,林下互花米草基本绝迹。
表 2 各样地互花米草生长状况
样地 林分密度 / (株·hm - 2 ) 盖度 /% 草密度 / (株·m - 2 ) 平均高 / cm 地上生物量 / ( g·m - 2 ) 根生物量 / ( g·m - 2 )
CK 0 95. 0 298. 7 47. 4 246. 4 10 675
Ⅰ 500 55. 0 162. 7 43. 0 124. 5 3 750
Ⅱ 1 000 60. 0 192. 0 41. 9 90. 7 4 450
Ⅲ 2 200 3. 0 11. 7 30. 4 22. 3 2 900
Ⅳ 3 600 < 1. 0 < 0. 1 29. 3 < 0. 1 2 200
3. 3 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互花米草高生长的影响
各样地林下互花米草平均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加
而降低 (表 2) ,其中 ,当密度小于 1 000株 ·hm - 2
时 ,互花米草高度下降的幅度较小 ;当林分密度为
2 200株 ·hm - 2时 ,互花米草的高度降为 30. 4 cm,与
对照相比降幅达 36% ,说明无瓣海桑林分密度为
2 200株 ·hm - 2会显著控制互花米草。
3. 4 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互花米草生物量的影响
由表 2可看出 :各林内样地中 ,互花米草的地上
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 ,均大大低于裸滩 ,仅是对照的
50%以下。当无瓣海桑林密度为 2 200株 ·hm - 2
时 ,互花米草的地上生物量仅为 22. 3 g·m - 2 ,地下
生物量也降到 2 900 g·m - 2 ,此时互花米草盖度已
降到 3. 0% ,即几乎完全消退。
同时可以看到 ,不论有无林分覆盖 ,也不论林分
密度如何 ,互花米草的地下生物量都远远大于地上
生物量 ,为其 30倍以上 ;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 ,其倍
数也增加 ,直至互花米草地上部消失 ,地下仍有
2 200 g·m - 2的生物量 ;说明营造无瓣海桑 6年后 ,
地下仍有互花米草的根系 ,如果去除上部遮荫 ,很可
能互花米草会复萌。由此可知 ,彻底消灭互花米草
还需要更长一段时间。
3. 5 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互花米草光合速率、气孔
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由表 3看出 :裸滩 (CK)上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
率在各样地中最高 ,随着无瓣海桑林分密度的增加 ,
50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2卷
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 ,均不到 CK的
50% ,且各林地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 ,当林分密度为
2 200株 ·hm - 2时 ,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率已不到
裸滩的 30% ;气孔导度也存在同样的规律 ,随着林
分密度的增加 ,互花米草的气孔导度从裸滩 (CK)的
57. 6 mmol·m - 2 ·s- 1下降到 9. 7 mmol·m - 2 ·s- 1
(样地 Ⅳ) ,降幅达 83. 2% ;同样 ,蒸腾速率也有大幅
度的下降 ,林分密度为 2 200株 ·hm - 2时 ,已下降到
裸滩的 52. 6%。
可见 ,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 ,在低光强照度下 ,
互花米草的光合作用指标均显著下降。
表 3 各样地互花米草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样地 净光合速率 /
(μmol·m - 2 ·s - 1 )
值 与 CK的比率 /%
气孔导度 / (mmol·m - 2 ·s - 1 )
值 与 CK的比率 /%
蒸腾速率 / (mmol·m - 2 ·s - 1 )
值 与 CK的比率 /%
Ⅰ 8. 494 ±0. 025 47. 8 35. 1 ±0. 3 60. 9 1. 330 ±0. 010 93. 1
Ⅱ 5. 750 ±0. 025 32. 4 27. 8 ±0. 4 48. 3 1. 045 ±0. 010 73. 2
Ⅲ 4. 756 ±0. 045 26. 8 19. 0 ±0. 4 33. 0 0. 751 ±0. 016 52. 6
Ⅳ 2. 622 ±0. 035 14. 8 9. 7 ±0. 3 16. 8 0. 408 ±0. 015 28. 6
CK 17. 760 ±0. 050 100 57. 6 ±1. 1 100 1. 428 ±0. 025 100
4 讨论
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 ,外来入侵植物对乡土植
物的生长、繁殖和资源分配产生强烈的影响 ,甚至能
取代乡土植物 [ 19 - 20 ] ,从而导致乡土植物群落结构改
变和多样性降低 [ 21 - 22 ]。一些研究表明 ,外来植物对
乡土植物的遮荫 ,减少了乡土植物对光资源的利用 ,
从而导致乡土植物在竞争中失败 [ 23 ]。比较外来植
物与乡土植物的生长特征和种间相对竞争能力 ,有
助于阐明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 ,也有利于发现
控制外来物种的有效途径。
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从草类之间 ,即
对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 (Scirpus m ariqueter Tang et
Zhang)、互花米草与芦苇种间竞争作了较多的研
究 [ 3, 5 ] ,认为对生态位空间的占领以及植被遮荫可
能与互花米草竞争取代海三棱藨草的机理有一定关
系 ;另外 ,通过模拟海三棱藨草在长江口的最适生长
土壤盐度条件发现 ,互花米草的种间竞争能力显著
大于土著种海三棱藨草 ,同时互花米草的种间竞争
强于其种内竞争 ,而海三棱藨草的种内竞争强于其
种间竞争。
对于乔木树种与互花米草种间的竞争 ,尤其是
竞争机制的研究报道还较少 ,其中唐国玲等 [ 17 ]报道
了用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效
果 :随着无瓣海桑种植年限的增加 ,互花米草生长状
况明显受到抑制 ,表现为株高变矮 ,盖度明显减少 ,
多度降低 ,频度较小。
本研究地区互花米草之所以造成入侵 ,同样是
在对光资源的争夺中 ,乡土红树植物由于生长缓慢 ,
缺乏竞争力。因此 ,利用更加速生的乔木红树植
物 ———无瓣海桑同互花米草争夺光资源成为切实可
行的方法 ,但如何利用最小而又有效的栽植密度控
制互花米草 ,而后又有利于乡土树种的恢复则是该
方法的技术关键。本研究对无瓣海桑不同栽植密度
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 ,其结果是 :随林分密度的增
加 ,互花米草的盖度、密度、高度以及地上部分和地
下部分的生物量、光合指标等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 ,
当无瓣海桑林分密度为 2 200株 ·hm - 2时 ,林内的
光照强度为裸滩的 50%左右 ,互花米草各指标均显
著下降 ,盖度突降到 3% ,密度则为 11. 7株 ·m - 2 ,
高度与林外相比下降 36% ,地上生物量仅为 22. 3 g
·m - 2 ,地下生物量也降到 2 900 g·m - 2 ,净光合速
率已不到裸滩的 30% , 气孔导度则为裸滩的
33. 0% ,蒸腾速率为裸滩的 52. 6%。可以说 ,此时
互花米草已完全消退 ,但从根生物量来看却未完全
根除。由此得到两个有意义的推论 :一是互花米草
对光资源的需求存在临界值 ,本研究得到的初步结
果是裸滩照度的 50% ,即无瓣海桑的栽植密度达
2 200株 ·hm - 2 (因本试验所设样地数量和无瓣海桑
栽植密度的选择限制 ,只能给出初步结果 ,还需要设
计更多的试验加以证实 ) ;二是即使地表以上互花米
草被有效控制 ,但如果去除上部遮荫 ,很可能互花米
草会复萌 ,由此可知彻底消灭互花米草还需要更长
的时间。
另外 ,对于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更进一步的
机理 ,二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境变化 ,尤其是无瓣
海桑对互花米草生境的影响 ,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
的化感作用等均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606
第 4期 管  伟等 :利用无瓣海桑控制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
[ 1 ] Daehler C C, Strong D R. Status, p rediction and p revention of intro2
duced cordgrass Spartina spp. invasions in Pacific estuaries, USA
[ J ]. B iological Consevation, 1996, 78: 51 - 58
[ 2 ] Ayres D R, Strong D R. The Spartina invasion of San Francisco Bay
[ J ]. Aquatic Nuisance Species D igest, 2002, 4 (4) : 37 - 39
[ 3 ] 赵广崎 , 张利权 , 梁霞. 芦苇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光合特性
比较 [ J ]. 生态学报 , 2005, 25 (7) : 1604 - 1611
[ 4 ] 郭云文 ,陈莉丽 ,卢百灵 ,等. 我国对互花米草的研究进展 [ J ]. 草
业与畜牧 , 2007, 142 (9) : 1 - 6
[ 5 ] 陈中义 ,李 博 ,陈家宽. 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的生长特征和
相对竞争能力 [ J ]. 生物多样性 , 2005, 13 (2) : 130 - 136
[ 6 ] 杜文琴 ,马丽娜 ,刘 建 ,等. 红树林区内互花米草防除技术研究
[ J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6, 14 (3) : 154 - 156
[ 7 ] 王 卿 ,安树青 ,马志军 ,等. 入侵互花米草—生物学、生态学与
管理 [ J ]. 植物分类学报 , 2006, 44 (5) : 559 - 588
[ 8 ] MajorW W , Grue C E, Grassley J M, et a l. Mechanical and chem i2
cal control of smooth cordgrass in W illapa Bay, W ashington [ J ].
Journal of Aquatic PlantManagement, 2003, 41: 6 - 12
[ 9 ] Silliman B R, Zieman J C. Top - down control of Spartina alterniflo2
ra p roduction by periwinkle grazing in a V irginia salt marsh [ J ].
Ecology, 2001, 82 (10) : 2830 - 2845
[ 10 ] Grevstad F S, Strong D R, Garcia2Rossi D, et a l. B iological con2
trol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 W illapa Bay, W ashington using the
p lanthopper P rokelisia m arginata: agent specificity and early results
[ J ]. B iological Control, 2003, 27: 32 - 42
[ 11 ] Grevstad F S. Simulating control strategies for a spatially structured
weed invasion: Spartina altern if lora (Loisel) in Pacific Coast estu2
aries[ J ]. B iological Invasions, 2005, 7: 665 - 677
[ 12 ] 王 蔚 ,张 凯 ,汝少国. 米草生物入侵现状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进展 [ J ]. 海洋科学 , 2003, 27 (7) : 38 - 42
[ 13 ] 廖宝文 ,郑松发 ,陈玉军 ,等.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生物学特
性与生态环境适应性分析 [ J ]. 生态学杂志 , 2004, 23 ( 1 ) :
10 - 15
[ 14 ] 廖宝文 ,田广红 ,杨雄邦 ,等.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种苗天然更
新与扩散分析 [ J ]. 生态科学 , 2006, 25 (6) : 485 - 488
[ 15 ] 潘 辉 ,薛志勇 ,陈国荣. 无瓣海桑造林是否造成九龙江口生物
入侵的探讨 [ J ]. 湿地科学管理 , 2006, 2 (2) : 51 - 55
[ 16 ] 陈玉军 ,郑松发 ,廖宝文 ,等. 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引种扩种问
题的探讨 [ J ]. 广东林业科技 , 2002, 18 (2) : 33 - 36
[ 17 ] 唐国玲 ,沈禄恒 ,廖宝文 ,等. 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
效果 [ J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8 (1) : 10 - 13
[ 18 ] 王树功 ,黎  夏 ,周勇章 ,等.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变化及
调控对策研究 [ J ]. 湿地科学 , 2005, 3 (1) : 13 - 20
[ 19 ] Levine J M, V ila M D, Antonio C M, et al. Mechanism s underlying
the impacts of exotic p lant invasions[ J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iological Sciences, 2003, 270: 775 - 781
[ 20 ] Daehler C C. Performance comparisons of co2occurring native and
alien invasive p lants: imp 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 J ].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03,
34: 183 - 211
[ 21 ] Bakker J, W ilson S. Competitive abilities of introduced and native
grasses[ J ]. Plant Ecology, 2001, 157: 117 - 125
[ 22 ] Gorchov D L, TriselD 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the invasive shrub,
Lonicera m aackii (Rup r. ) Herder (Cap rifoliaceae) , on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native tree seedlings[ J ]. Plant Ecology, 2003, 166:
13 - 24
[ 23 ] Woods K D. Effects of invasions by Lonicera tatarica L. on herbs
and tree seedlings in four New England forests[ J ]. American M id2
land Naturalist, 1993, 130: 62 - 74
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