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无瓣海桑灰霉病病原的分离及药剂筛选



全 文 :Vol. 33 No.10
Oct. 2013
第 33 卷 第 10期
2013年 10月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13-04-23
基金项目:“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红树林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2009BADB2B0202);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生
态景观林带主要树种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2011KJCX027)
作者简介:徐金柱(1978-),男,安徽来安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方面的研究
无瓣海桑是我国首个从国外引进并大面积推广
种植的红树植物,生长快,适应性强,已成为华南
沿海红树林恢复造林的主要树种。引种证明了,无
瓣海桑适应我国华南沿海气候条件,在盐度较低的
泥质滩涂特别是河流入海口附近泥滩生长良好,具
有良好的生态防护效益、环境净化效益和生态控制
作用,可作为红树林人工恢复的先锋树种 [1-2]。在
珠海淇澳岛抑制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 ora蔓延,
恢复红树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 B. cinerea引起的一种世
界性重要真菌病害,对葡萄、草莓等多种农作物
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花和果实的腐烂。红
树植物无瓣海桑在育苗过程中,常受灰霉病的危
害 [4-5],主要危害幼苗的幼茎和叶片。幼茎感病部
位缢缩变细,最后苗木折倒死亡。叶片感病组织
初为不规则块状褪绿,1 周左右便开始枯萎、死亡,
发病部位产生褐色霉状物,后期在发病部位产生
不规则状黑色菌核。灰霉病的防治多年来一直依
赖于化学防治,抗药性已成为灰霉病防治的突出
问题。本研究分离了无瓣海桑灰霉病的病原菌并
进行鉴定,同时选择了灰霉病防治的几种药剂开
展了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对无瓣海桑灰霉病原菌
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杀菌剂,为田间灰霉病防治
提供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手段。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采集分离与鉴定 [6]
发病植株采集于广东省珠海红树林保区无瓣
海桑苗圃地。无瓣海桑灰霉发病组织采集后,独
无瓣海桑灰霉病病原的分离及药剂筛选
徐金柱,秦长生,杨 华,赵丹阳,揭育泽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摘 要:灰霉病是无瓣海桑育苗过程中的重要病害,是影响其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瓣海桑灰霉病发病
植株经室内分离鉴定为灰葡萄孢。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7种杀菌剂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咯
菌腈、苯甲、丙环唑和醚菌、啶酰菌对无瓣海桑灰霉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 0.10、0.25和 0.14 mg/L,
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其次 (EC50分别为 2.28、6.44 mg/L),啶酰菌胺和嘧霉胺抑菌效果较差,低浓度嘧霉对灰霉
菌的生长有剌激作用,研究结果为无瓣海桑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无瓣海桑;灰葡萄孢;杀菌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S7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3X(2013)10-0015-04
Isolating Botrytis cinerea from Sonneratia apetala and screening
fungicides for controlling pathogen
XU Jin-zhu, QIN Chang-sheng, YANG Hua, ZHAO Dan-yang, JIE Yu-ze
(Guang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Gray mold of S. apetala is one of key factors to decid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in the seedling culture. The seedlings with gray
mold were collected from nursery and the pathogen, B. ceinerea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 ed in the lab. The toxicity of seven commercial
fungicides were tested to B. ceinerea in the lab. The results show that Fludioxonil, Benzolyl Propiconazole and Kresoxim-methyl
Boscalid had good inhibition effects with the EC50 0.10, 0.25 and 0.14 mg/L respectively, followed by Difernoconazole, Iprodiome
with the EC50 2.28 and 6.44 mg/L, and Boscalid, Pyrimethanil had less bacteriostatic effi cacy; Low concentration Pyrimethanil had a
stimulating role on gray mold. The fi 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fi eld-controlling B. cinerea of S. apetala.
Key words: Sonneratia apetala; Botrytis cinerea; fungicides screen
DOI:10.14067/j.cnki.1673-923x.2013.10.013
徐金柱,等:无瓣海桑灰霉病病原的分离及药剂筛选16 第 10期
立保存带回室验室,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水清洗
3次,浸入 1%次氯酸钠溶液中 30 s,取出后浸入
70%的乙醇溶液 3~ 5 min,再转入无菌水中漂洗
3次,在病健交接处剪取大约边长为 3 mm的小块接
入 PDA 平板内,每平板内接 4~ 5块,置于 22 ℃
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 2 d后挑取单菌丝,进行
纯化。纯化后的病原菌,转接于 PDA 斜面培养基,
4 ℃冰箱中保存、备用。
纯化后的病原菌点接于 PDA平板中央,22 ℃
下培养 5~ 7 d,取透明胶布在菌落表面轻轻粘上
菌丝及产孢结构,滴一滴清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中
央,将透明胶布反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
显微镜下观察产孢结构及孢子大小,进行鉴定。
1.2 7种杀菌剂对无瓣海桑灰霉病的室内生长的
抑制作用
供试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分散剂(商品名
凯泽,德国巴斯夫),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商
品名卉友,先正达),500 g/L异菌脲悬浮剂(商
品名扑海因,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400 g/L嘧霉胺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
限公司),300 g/L醚菌·啶酰菌悬浮剂(商品名翠泽,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10%苯甲·丙环唑乳
油(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根据有效成份含量,
分别配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 0.05、0.2、0.5、1.5和
5 mg/L的 PDA平板(D=9 cm),每处理 5个重复。
药剂对灰霉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测定:供试菌
株在 PDA平板上 22±1 ℃暗培养 3 d,用内径为
4.5 mm的打孔器打取菌塞备用。随机取一菌塞,
反接于加药的 PDA平板上,以不加药的 PDA做
对照。22±1 ℃暗培养,每 24 h 测定 1 次菌落
直径。根据菌丝生长抑制机率值和各药剂浓度对
数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各药剂对灰葡萄孢
的致死中浓度(EC50),结合药剂的相对抑制率
A=(B- C)/B×100%(A为相对抑制率,B为
对照菌落平均直径,C为处理组菌落的平均直径),
评价供试药剂对无瓣海桑灰霉病抑制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瓣海桑灰霉病病原分离及鉴定
培养 3~ 5 d的灰霉菌落形态特征和产孢结构
如图 1。显微结构表明,分生孢子梗丛生,直立或
稍弯曲,无色至淡褐色,顶端粗大,呈 1~2 次分枝,
分枝末端膨大,从膨大体或分枝末端小突起上聚
生多数分生孢子,外观呈葡萄穗状,分生孢子椭
圆形、球形、卵形,无色至淡灰褐色,单孢,表
面光滑,大小为 12~ 18×9~ 13 um,成堆时淡
黄色。在培养基上培养后长出白色放射状菌丝体,
菌丝体颜色逐渐加深,后期菌丝体纠集形成近圆
形或不规则形的菌核黑色,表面粗糙。根据其显
微结构结合平板培养性状,鉴定无瓣海桑灰霉病
的病原为葡萄灰霉菌 Botrytis cinerea。
图 1 无瓣海桑灰霉病的培养性状及显微结构
Fig. 1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re of B. cinerea from S. apetala
2.2 几种杀菌剂对灰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连续测定了灰霉病原菌接种后 5 d的生长量,
结果表明,同一种药剂生长速率基本一致。取第
3 d的生长量作为比较对象,评价供试药剂对灰霉
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经 Duncan新复极差分析(见
表 1),同一药剂不同浓度间差异极显著,生长速
率随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生长抑制率分析表
明(见表 2),咯菌腈和丙甲·苯环唑表明最好,
浓度为 1.5 mg/L时即可完全抑制葡萄灰霉病的生
长,在较低浓度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醚菌·啶酰菌
表现次之,在浓度为 1.5 mg/L时能极大抑制病原菌
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生长速率下降了 76.4%,浓
17第 33卷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度为 5 mg/L时可完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啶酰菌
胺,苯醚甲环唑和异菌脲的药效相当,不同浓度
组对病原菌生长均有一定影响,但在供试浓度范
围内均不能完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嘧霉胺表现
最不理想,在低浓度时对病原菌的生长还有刺激
作用。
表 2 供试药剂对灰葡萄孢的相对抑菌率
Table 2 Relative inhibition rate of tested fungicides to
B. cinerea %
浓度
/(mg·L-1) 咯菌腈
啶酰
菌胺
苯醚甲
环唑
苯甲·丙
环唑 嘧霉胺 异菌脲
醚菌·啶
酰菌
5 100 43.79 51.87 100 27.46 52.32 100
1.5 100 38.77 50.44 100 19.31 19.46 76.42
0.5 68.12 35.79 34.46 65.97 15.22 -0.99 54.67
0.2 66.78 25.86 22.89 42.41 14.96 -12.17 42.79
0.05 45.41 26.65 5.47 21.34 10.29 -12.17 11.65
根据药剂的不同浓度对灰葡萄孢生长的抑制
率,回归获得了供试几种药剂对灰葡萄孢菌毒力
回归方程(见表 3),各药剂均能较好的拟合,抑
制中浓度度分析表明了各药剂对葡萄灰霉菌的毒
性,其大小依次为咯菌腈,苯甲·丙环唑,醚菌·啶
酰菌,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啶酰菌胺和嘧霉胺。
因此,咯菌腈,苯甲·丙环唑作为无瓣海桑灰霉病
防治的首选药剂。
表 3 供试药剂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回归方程及致死中浓度
(EC50)
Table 3 Virulence regression equations and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tested fungicides to B. cinerea
供试药剂 毒力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 p值 EC50/(mg·L-1)
EC90
/(mg·L-1)
咯菌腈 Y=3lgx+8.01 0.89 0.043 3 0.10 0.26
啶酰菌胺 Y=0.26lgx+4.66 0.94 0.018 1 20.34 ——
苯醚甲环唑 Y=0.83lgx+4.7 0.95 0.012 5 2.28 78.2
苯甲·丙环唑 Y=3.40lgx+7.85 0.91 0.030 4 0.14 0.34
嘧霉胺 Y=0.31lgx+4.13 0.97 0.004 8 627.93 ——
异菌脲 Y=2.89lgx+2.66 0.88 0.050 2 6.44 17.90
醚菌·啶酰菌 Y=2.74lgx+6.67 0.84 0.047 4 0.25 0.72
3 讨 论
灰霉病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害,已倍受关
注,多年来已研发了多种药剂用于田间防治,但
随着用药时间和用药次数的增加,抗药性显来越
来越突出。灰霉病对多种药剂产生的抗药性主要
是因为灰霉病菌寄主范围广,繁殖快,遗传变异大,
适合度高,易于产生抗药性 [7-8]。常用内吸性杀菌
剂大多为单作用位点,抗性风险较高,不合理用
药造成较大抗药性选择压。研究表明灰霉病已对
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
类和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产生抗性,解决田间抗
性治理问题需开展灰霉菌抗药菌株生物学及抗性
机理的研究,为抗药性治理及抗性风险预测提供
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胳菌腈、醚菌·啶酰菌和苯甲·丙
环唑对无瓣海桑灰霉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咯
菌腈是 1995 年用作叶面喷施杀菌剂防治灰霉病等
病害,主要干扰并破坏灰霉病菌的生物氧化和生
物合成,抑制与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运,抑制
菌丝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 [9]另外 2种为单剂
的复配剂,通过 2种不同作用机制对葡萄灰霉菌
进行作用,可取得更好的防效,因此田间防治宜
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复配物和不同药剂的交替使
用,可有效防控(减缓)抗药性的产生,有利于
灰霉病的综合治理。嘧霉胺属苯胺基嘧啶类杀菌
剂,当前传统药物中防治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
枯萎病具有较高活性,通过抑制病菌浸染酶的产
生从而阻止病菌的侵染并杀死病菌。 但在本研究
中,嘧霉胺对灰葡萄菌的抑制效果不理想,在低
浓度下(< 0.5 mg/L时)能刺激菌株的生长,其
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友贵 ,徐正春 ,刘敏超 ,等 .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及
其生态影响 [J]. 生态学报 ,2012,32(7):2259-2270.
[2] 李跃林 ,宁天竹 ,徐华林 ,等 . 深圳湾福田保护区红树林
表 1 供试药剂不同浓度下灰葡萄孢的生长量†
Table 1 Increments of B. cinerea with different dose of tested fungicides (mm/3d)
浓度 /(mg·L-1) 咯菌腈 啶酰菌胺 苯醚甲环唑 苯甲·丙环唑 嘧霉胺 异菌脲 醚菌·啶酰菌
5 0 D 42.34±1.55 D 36.26±1.88 E 0 E 54.65±6.89 E 35.91±1.73 D 0 F
1.5 0 D 46.12±1.96 C 37.34±1.85 E 0 E 60.79±6.99 D 60.67±2.17 C 17.76±3.78 E
0.5 24.01±6.47 C 48.37±2.24 C 49.37±3.45 D 25.64±3.32 D 63.87±1.50 CD 82.80±3.60 A 34.15±1.78 D
0.2 25.03±2.93 C 55.85±4.51 B 58.09±2.98 C 43.39±4.80 C 64.07±1.93 BC 84.5±0 A 43.10±1.07 C
0.05 41.12±3.12 B 55.25±2.14 B 71.21±3.57 B 59.26±2.52 B 67.58±4.44 AB 84.5±0 A 66.56±1.29 B
CK 75.33±2.10 A 75.33±2.10 A 75.33±2.10 A 75.33±2.10 A 75.33±2.10 A 75.33±2.10 B 75.33±2.10 A
† Duncan 新复极差法,不同字母间表示处理组间的差异性。
徐金柱,等:无瓣海桑灰霉病病原的分离及药剂筛选18 第 10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11,31(2): 41-49.
[3] 廖宝文 ,田广红 ,杨雄邦 ,等 .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种苗天然
更新与扩散分析 [J]. 生态科学 ,2006,25(6):485-488.
[4] 李 云 ,郑德璋 ,郑松发 ,等 . 红树林海桑苗灰霉病研究初报
[J]. 森林病虫通讯 ,1996,(4):37-38.
[5] 钟才荣 ,黄仲琪 . 红树林海桑属植物人工育苗灰霉病的防治
技术 [J]. 2006,34(3):47-48.
[6] 袁 遥 ,刘佳佳 ,陈淑娟 ,等 . 红豆杉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分
离与鉴定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10, 30(5):101-105.
[7] Hou J, Gao Y N, Feng J T, et al. Sensitivity of Botrytis cinerea
to propamidine: in vitro determination of baseline sensitivity
and the risk of resistance [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0,128 (2) : 261 -267.
[8] 陈治芳 ,王文桥 ,韩秀英 ,等 . 灰霉病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
进展 [J]. 河北农业科学 ,2010,14(8): 19-23.
[9] 刘长令 . 农用杀菌剂开发的新进展 [J]. 农药科学与管理 ,
2000, 21(3): 20 -26.
[本文编校:文凤鸣 ]
作床后填上厚 2~ 3 cm的黄心土,在元月中旬至
3月上旬待经两冬一夏变温露天地坑砂藏催芽露
白率 30%左右的种子进行播种;撒播,播种量 15
kg/667m2(实际有效面积 0.03 kg/m2),播种后再覆
盖黄心土 (厚度为不见种子 ),然后再用鲜苔藓覆
盖床面 (厚度 3~ 5 cm)。架设 1.7 m高荫棚架,
控制遮光度 85%,即透光度为 15%遮荫;在 6月
10日左右起按 4 000 g/667m2施用量将 10%二嗪
磷颗粒剂均匀撒施苗圃内控制金龟子的幼虫。这
个技术组合,即为南方红豆杉用稻田种子育苗的
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 郑万钧 . 中国植物志 : 第 7卷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78.
[2] 李孝文 , 王鸿升 , 孟 丽 , 等 . 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
杉群落调查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34(19): 4924-4925.
[3] 于海莲 , 郭惠红 , 李凤兰 .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及催芽技
术的研究 [D]. 北京林业大学 , 2009.
[4] 王友生 . 南方红豆杉优树选择及子代测定研究 [D]. 福建:福
建农林大学 , 2006.
[5] 李良松 . 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生长与收益模型研究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 2011.
[6] 范晓龙 . 南方红豆杉炭疽病的研究 [D]. 福建农林大学 , 2006.
[7] 范晓龙 , 朱建华 , 周 旭 , 等 . 南方红豆杉炭疽病病原鉴定及
其生物学特性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6, (2): 117-122.
[8] 茹文明 . 濒临植物 (山西 )南方红豆杉生态学研究 [D]. 西安 :
黄土高原研究所 , 2006.
[9] 李志辉 , 罗 平 . SPSS中文版统计分析教程:第 3版 [M]. 北
京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0.
[10] 文亚峰 , 谢伟东 , 韩文军 , 等 . 南岭山地南方红豆杉的资源
现状及其分布特点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12, 32(7):
1-5.
[11] 谭一凡 . 南方红豆杉种子后熟生理的研究 [J]. 中南林学院学
报 ,1991,11(2): 200-206.
[本文编校:吴 彬 ]
(上接第 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