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ynamics of Litterfall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凋落量动态分析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3,26(2) :214 219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3)02-0214-06
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凋落量动态分析
唐轶琳1,周本智1* ,邓宗付2,唐荣清3,王小明1,葛晓改1,曹永慧1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江西 分宜 336600;
3.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林业局,湖南 永州 425000)
收稿日期:2012-08-31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10400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22B05)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
业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RISF6152)
作者简介:唐轶琳(1989—) ,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
* 通讯作者:周本智(1969—) ,男,安徽宿松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和森林培育学研究. E-mail :benzhi_zhou@
126. com.
摘要:2008 年 6 月至 2011 年 12 月,通过对江西大岗山不同海拔高度(低海拔 350 m,高海拔 650 m)毛竹林凋落
物的定位观测,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毛竹林的凋落大小年周期、凋落进程以及凋落量受海拔高度的影响等。结果表
明:(1)观测的 2 个海拔高度对毛竹林凋落量的影响不显著。观测期间,高海拔、低海拔年平均凋落量为
(1 695. 05 ± 87. 23)kg·hm -2。(2)毛竹林凋落大小年周期与日历年并不吻合,是跨年度的,持续时间 12 个月左
右,周期的分界点在每年的 6 月前后,且小年的四季变化较大年更明显,仅春夏两季凋落量就占全年总凋落量的
68. 71% 72. 39%。(3)2008 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对毛竹林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且对高海拔的干扰相对低海
拔更严重;但灾害发生 2 a之后,其高海拔、低海拔凋落动态的各项指标均接近于该地区之前对未受灾毛竹林的
研究结果。因此,认为冰雪灾害发生 2 a之后,即 2010 年 6 月前后开始,该地区毛竹林凋落量已逐渐恢复到了灾
前的正常状态。
关键词:毛竹林;海拔;凋落周期;凋落动态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
Dynamics of Litterfall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TANG Yi-lin1,ZHOU Ben-zhi1,DENG Zong-fu2,TANG Rong-qing3,
WANG Xiao-ming1,GE Xiao-gai1,CAO Yong-hui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uyang 311400,Zhejiang,China;
2. Experimental Centr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enyi 336600,Jiangxi,China;
3. Lengshuitan District Forestry Bureau of Yongzhou City,Hunan Province,Yongzhou 425000,Hunan,China)
Abstract: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ltitude on litterfall dynamics and changes of periodic rules on moso bamboo
(Phyllostachys edulis)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dynamic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350 m and 650 m)from June 2008
to December 2011 in Mount Dagangshan,Jiangxi Province,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annual
average litter production of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during the period was estimated to be
(1 695. 05 ± 87. 23)kg·hm -2 . The ANOVA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elevation to litter produ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2)There existed periodic rules in on-year and off-year,with a length of about 12 months and
dividing point of every June. Compared with on-year,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litter production in off-year was more
remarkable. Litter production in spring and summer contributed 68. 71% - 72. 39% of the total in off-year.
(3)The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at high elevation site were mor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2008’s ice storm disas-
t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low elevation site. Based on the study,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by June,2010,the
第 2 期 唐轶琳等: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凋落量动态分析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may have recovered to be normal.
Key words:moso bamboo plantations;altitude;periodic rules of litterfall;dynamics of litterfall
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物或有机碎屑,是指森林
生态系统内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面,
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
功能的全部有机质的总称。凋落物作为养分的基本
载体,在维持土壤肥力,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物
质循环和养分平衡方面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
用[1 - 3]。因此,在全球变化问题倍受关注的大环境
下,森林凋落物及其时空动态的相关研究构成森林
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4]。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H. de Le-
haie)是我国南方林区分布最广和经济利用价值最
高的生态型经济竹种资源[5]。近年来,一些学者对
毛竹林凋落开展了调查研究[6 - 7],对毛竹林凋落量
及其动态、凋落峰谷值进行了相关探讨,为毛竹林凋
落物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有关毛竹林凋落量研
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研究年限较
短,基本为 1 2 a 的短期收集,缺乏 2 a 以上的长
期定位观测; (2)缺乏凋落量与其它影响因子之间
相关性的研究; (3)对毛竹林凋落大小年周期的划
分都将日历整年作为划分单位,忽略了对其生理特
性的考虑。鉴于此,作者于 2008 年 6 月至 2011 年
12 月,在江西省分宜县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低海
拔 350 m,高海拔 650 m)毛竹林凋落物近 4 a的定位
观测,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毛竹林凋落大小年周期、凋
落进程以及凋落量受海拔的影响等,为该地区今后
毛竹林的林分结构调控和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江西省分宜县大岗山乡的中国林科
院亚林中心上村试验林场(114°30 114°45E,27°
30 27°50N)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
均降水量 1 591 mm,无霜期 265 d;年平均气温 15. 8
17. 7 ℃,7 月份最高气温 28. 8 ℃,1 月份最低气
温 - 5. 3 ℃;年平均日照时数 1 657. 0 h,最高为
2 047. 0 h,最低为 1 378. 0 h。土壤属长江中下游低
山丘陵黄壤类型,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现存植被类型主要有:天然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和杉木(Cunning-
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人工林等[8]。毛
竹属于异龄林,本研究区域内高海拔、低海拔毛竹林
林龄为 1 5 a,6 龄以上的毛竹被采伐,且大小年明
显,年龄结构相对较简单而均衡。大年 3—4 月份挖
笋,每年 8—9 月份劈山 1 次。调查样地毛竹林基本
情况见表 1。
表 1 调查样地毛竹林基本情况
海拔 /m 平均树高 /m 平均胸径 / cm 立竹密度 /(株·hm -2) 郁闭度 管理方式
350(低海拔) 12. 2 10. 7 1 800 0. 7 0. 8 每年劈山 1 次,大年挖笋、伐竹
650(高海拔) 12. 5 10. 1 2 025 0. 7 0. 8 每年劈山 1 次,大年挖笋、伐竹
2 研究方法
2. 1 凋落物收集
于 2008 年 6 月至 2011 年 12 月进行定位观测。
在研究区域内,分别在低海拔 350 m 和高海拔 650
m处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 3 块 20 m × 20 m 毛
竹林调查样地。在 6 块样地内按照“梅花形”布置 5
个面积为 0. 5 m2、距离地面 1 m 的凋落物收集器。
为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对凋落物收集器进
行检查和维护。每月收集 1 次凋落物,凋落量相对
较多的月份,每月中旬增收 1 次。收集的凋落物带
回实验室,80 ℃恒温烘干 8 h至恒质量,称其质量并
记录。
2. 2 数据处理
月凋落量数据为同海拔 3 个样地间的算术平均
值,同时计算其标准差、变异系数。数据采用
SPSS16.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采用独立样
本的 T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 1 凋落大小年周期划分
研究显示:该地区毛竹林为大小年毛竹[6]。图
1 显示的是观测期间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的月均凋
落量变化,从曲线的波动趋势可以看出:毛竹林凋落
量具有周期性的大小年现象。2009 年 6 月至 2010
年 6 月前后凋落量处于一个高峰时期,而相对于该
51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6 卷
高峰时期,2008 年 6 月至 2009 年 6 月前后,以及
2010 年 6 月至 2011 年 6 月前后凋落量处于一个相
对的低谷时期;但与以往的短期观测将日历整年作
为大小年周期不同的是,从图 1 可以看出:凋落量高
峰期与低谷期大致以每年的 6 月前后为分界点,持
续时间在 12 个月左右。
根据图 1,以 6 月作为划分大小年周期的界点,
以 2008 年 6 月至 2009 年 5 月的 12 个月为第一阶
段,2009 年 6 月至 2010 年 5 月的 12 个月为第二阶
段,2010 年 6 月至 2011 年 5 月的 12 个月为第三阶
段,最后的 2011 年 6 至 12 月的 7 个月为第四阶段。
以第一阶段为第一小年,第二阶段为第一大年,第三
阶段为第二小年,第四阶段为第二大年。
图 1 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月凋落量动态
3. 2 凋落季节动态
毛竹林凋落量存在大小年的差异,因此,在大小
年周期划分的基础上,对各个阶段再按季节进行划
分:6 至 8 月为夏季,9 至 11 月为秋季,12 至次年 2
月为冬季,3 至 5 月为春季。图 2 5 显示的是各个
阶段不同海拔高度 4 个季度的凋落量变化。
第一小年(图 2)低海拔春季凋落量占其全年总
凋落量的 54. 51% ± 9. 93%,除此以外,其它各个季
度的凋落量相当。高海拔 4 个季度除秋季凋落量最
小外,其余 3 个季度差异不大,但不同海拔高度凋落
季节动态并非一致。第二小年(图 4)不同海拔高度
的凋落量波动基本呈同一规律,无论是高海拔还是
低海拔其凋落量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分别仅占其
全年总凋落量的 10. 80% ± 0. 37% 和 13. 57% ±
0. 20%;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分别占其全年总凋落
量的 37. 57% ±6. 64%和 40. 24% ±7. 45%。2 个小
年凋落季节动态不相一致,而第二小年与同一研究
区域内傅懋毅等[6]对未受灾毛竹林凋落物的研究结
果大致相符,因此推测第一小年不同海拔高度凋落
季节动态的不规律性可能与 2008 年初的冰雪灾害
有关。第一大年(图 3)高海拔凋落量最小值出现在
春季,仅占全年总凋落量的 13. 05% ± 2. 00%,低海
拔凋落量最小值出现在冬季,仅占 16. 67% ±
2. 09%) ,夏秋两季凋落量相当。由图 5 也可以看
出:第二大年不同海拔高度夏秋两季的凋落量相差
也不大。
图 2 第一小年(2008 - 06 至 2009 - 05)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图 3 第一大年(2009 - 06 至 2010 - 05)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612
第 2 期 唐轶琳等: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凋落量动态分析
图 4 第二小年(2010 - 06 至 2011 - 05)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图 5 第二大年(2011 - 06 至 2011 - 12)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由于第一小年可能受冰雪灾害干扰较大,而第
二大年 4 个季度的数据不完整,因此在图 6 中采用
第一大年和第二小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由图 6 看
出:小年 4 个季度的变化幅度较大,且春夏两季凋落
量较大,占全年总凋落量的 68. 71% 72. 39%;而
大年 4 个季度凋落量的变化相对小年来说较平均,
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图 6 不同年份不同海拔季节凋落量比例
3. 3 凋落量年际差异
由图 7、8 可以看出:第一大年的凋落量是小年
凋落量的 2 倍左右,而第二大年仅 7 个月的凋落量
与第一小年和第二小年 12 个月的凋落量相当。根
据曲线的波动趋势也可以看出:大年各个月份的凋
落量大部分都高于小年各月份,有的甚至高出几倍
以上。如低海拔 9 月份的凋落量,第一大年分别为
第一小年和第二小年的 5. 10 和 6. 43 倍,第二大年
分别为第一小年和第二小年的 6. 14 和 7. 74 倍。
图 7 高海拔(650 m)凋落量年际动态
图 8 低海拔(350 m)凋落量年际动态
同时,第二小年的凋落量第一高峰出现在 5—6
月前后,第二高峰出现在 11 月前后,这与同一研究
区域内傅懋毅等[6]对未受灾毛竹林凋落物的研究结
果大致相符;而之前的第一小年可能由于距离 2008
年初的冰雪灾害最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因而
没有显示出这一规律性。大年凋落量的波动趋势与
小年不同,全年大部分月份的凋落量均处于较高水
平,凋落量峰谷值没有小年明显,其变化相对较
平缓。
3. 4 不同海拔高度凋落动态
2008 年 6 月至 2011 年 12 月,高海拔、低海拔毛
竹林凋落量分别为(5 862. 99 ± 377. 58)kg·hm -2和
(6 284. 86 ± 247. 58)kg·hm -2。高海拔、低海拔年
均凋落量分别为(1 636. 18 ± 105. 37)、(1 753. 91 ±
69. 09)kg·hm -2,平均凋落量为(1 695. 05 ± 87. 23)
kg·hm -2。
表 2 显示了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各个阶段的凋
落量。由表 2 看出:高海拔、低海拔间凋落量较为接
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个阶段高海拔、低海拔凋
落量差异均不显著(P > 0. 05) ,因此,可以认为海拔
高度对毛竹林凋落量的影响不显著。
71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6 卷
表 2 各年份不同海拔高度的凋落量
年份 海拔高度 /m 年凋落量 /(kg·hm -2) 月均凋落量 /(kg·hm -2) 变异系数
第一小年 650(高海拔) 1 045. 27 ± 155. 84 87. 10 ± 12. 99 0. 149
(2008 - 06 至 2009 - 05) 350(低海拔) 1 636. 95 ± 280. 49 136. 41 ± 23. 37 0. 171
第一大年 650(高海拔) 2 355. 96 ± 189. 25 196. 33 ± 15. 77 0. 081
(2009 - 06 至 2010 - 05) 350(低海拔) 2 201. 74 ± 21. 51 183. 48 ± 1. 79 0. 010
第二小年 650(高海拔) 1 370. 72 ± 58. 30 114. 23 ± 4. 85 0. 043
(2010 - 06 至 2011 - 05) 350(低海拔) 1 200. 76 ± 44. 43 100. 06 ± 3. 70 0. 037
第二大年 650(高海拔) 1 091. 04 ± 43. 32 155. 86 ± 6. 19 0. 040
(2011 - 06 至 2011 - 12) 350(低海拔) 1 245. 41 ± 78. 81 177. 92 ± 11. 26 0. 063
图 9显示的是不同海拔高度各个季度的凋落动
态。由图 9 看出:2009 年春季前后直至 2010 年夏季
前后,不同海拔的 2 条曲线的波动出现了错位现象,
即高海拔凋落量峰谷值的波动比低海拔延迟了 1 个
季度:如低海拔在 2009 年春季前后出现了凋落量峰
值,而高海拔在 2009 年夏季前后才出现峰值;低海拔
凋落量谷值出现在 2009 年冬季前后,而高海拔的谷
值到 2010年春季前后才出现;而从 2010 年夏季前后
开始,高海拔、低海拔 2条曲线基本按同一趋势波动。
图 9 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年份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4 结论与讨论
4. 1 凋落量大小年及与其它林分的比较
本研究区域内的毛竹林凋落周期存在大小年的
差异,但与以往用整年来划分大小年不同的是,本研
究显示毛竹林凋落量大小年是跨年度的,以 6 月前
后为分界点,且小年的四季变化较大年更明显,仅春
夏两季凋落量就占全年总凋落量的 68. 71%
72. 39%。观测期间,高海拔、低海拔毛竹林年平均
凋落量为(1 695. 05 ± 87. 23)kg·hm -2,年最大凋落
量(大年)为(2 355. 96 ± 189. 25)kg·hm -2,是年最
小凋落量(小年) (1 045. 27 ± 155. 84)kg·hm -2的
2. 25 倍。
研究显示,森林凋落物年凋落量主要受气候和
森林类型的影响[9 - 10]。本研究区域内,毛竹林年凋
落量为(1 045. 27 ± 155. 84) (2 355. 96 ± 189. 25)
kg· hm -2,低于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年凋落量
(3 751. 70 5 320. 50 kg·hm -2)[11],低于九连山
2008 年冰雪灾害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年凋落量
(2 875. 10 4 173. 85 kg·hm -2)[12]、热带雨林和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年凋落量(8 100. 00 9 000. 00
kg· hm -2)[13 - 15]和针叶林年凋落量(3 490. 00
4 020. 00 kg·hm -2)[16 - 17]。年最大凋落量(大年)
(2 355. 96 ± 189. 25)kg·hm -2高于武夷山毛竹纯林
年凋落量(1 014. 7 kg·hm -2)[7]。
4. 2 毛竹林凋落量受海拔高度的影响
许多研究显示凋落量与海拔呈负相关,有学者
观测表明,热带雨林凋落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18];
在夏威夷 Mauna Loa热带雨林中,随海拔增加凋落
量呈线性显著降低[19];但也有研究认为,样地在受
到较强干扰的情况下,则会引起凋落量随海拔的上
升而增加[20]。本研究显示:观测期间,高海拔毛竹
林年均凋落量为(1 636. 18 ± 105. 37)kg·hm -2,低
海拔为(1 753. 91 ± 69. 09)kg·hm -2,不同海拔对毛
竹林凋落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2009 年春季前后直至 2010 年夏季前后,出现了
高海拔凋落量峰谷值的波动比低海拔延迟 1 个季度
的现象,而从 2010 年夏季前后开始,高海拔、低海拔
两条曲线基本按同一趋势波动。由于海拔对毛竹林
本身凋落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推测,这可能是由于
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受 2008 年初冰雪灾害干扰程
度不一引起。
由小年的凋落季节动态可知:无论是高海拔还是
低海拔,春夏两季理应出现凋落高峰,而距离冰雪灾
害最近的第一小年(2008 年夏季至 2009 年春季) ,夏
季由于距离冰雪灾害较近,干扰导致其凋落量减少,
高海拔、低海拔均没有出现凋落高峰;春季低海拔通
812
第 2 期 唐轶琳等: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凋落量动态分析
过一段时间恢复后出现凋落高峰,而高海拔的高峰却
延迟到夏季才出现,从而导致了高海拔凋落量峰谷值
波动较低海拔延后的现象。可以大致认为,2008 年初
的冰雪灾害对高海拔的干扰相对更大。从而可以得
出结论,海拔高度对凋落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冰雪灾
害对高海拔的干扰相对比低海拔大。
4. 3 毛竹林雪灾后的恢复状况
干扰(如冰冻、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动物、人类的
活动等)被认为是造成森林群落整体结构改变的动
力之一。有学者通过对古田山常绿阔叶林 2008 年
冰雪灾害前后凋落量定位观测显示:冰雪灾害后叶
凋落量减少极其显著[11];但也有学者通过对九连山
常绿阔叶林凋落量的研究表明,雪灾过后由于“非正
常凋落物”的增加,叶凋落量会有所增加[12]。
2008年冰雪灾害后,大岗山地区约 54. 48% ±
17. 58% 的竹子受到了损害,其中弯曲、折干和根倒分
别占 17. 01% ±7. 28%、22. 37% ±11. 58% 和 15. 11%
±11. 54%。死亡竹子的干物质平均为(16. 42 ±
7. 09)t· hm -2,占该地区竹林地上总生物量的
37. 73% ±14. 41%[21]。
由于没有雪灾之前的凋落量数据,定量分析冰
雪灾害对该区毛竹林本身凋落量的影响比较困难;
但从凋落动态的稳定性来看,无论是季节动态分布,
还是凋落量峰谷值出现的时间,相对于之前的各个
阶段,距离冰雪灾害时间较远的第二小年,即 2010
年 6 月前后开始,其凋落特征更接近于相同区域内
未受灾的毛竹林分[6]。第一大年(2009 年 6 月至
2010 年 5 月)虽然显现了其凋落大年一定的规律
性,但可能是由于雪灾对高海拔的干扰较低海拔大,
高海拔、低海拔间出现了凋落量峰谷值的错位现象,
而距离冰雪灾害较久的第二大年(2011 年 6 月至
2011 年 12 月)却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因此可以认
为大致从第二小年,即 2010 年 6 月前后开始,该地
区毛竹林凋落量已经逐渐恢复到了灾前的正常状
态,即高海拔、低海拔间各种动态存在的差异消失。
因此,本研究结果也可以作为该地区毛竹林灾后恢
复状况的评定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Coronado-Molina C,Alvarez-Guillen H,Day J W,et al. Litterfall dynam-
ics in carbonate and deltaic mangrove ecosystems in the Gulf of Mexico
[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0(2):123 -136
[2]Saarsalmi A,Starr M,Hokkanen T,et al. Predicting annual canopy litter-
fall production for Norway spruce(Picea abies(L.)Karst.)stand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242(2):578 -586
[3]林 波,刘 庆,吴 彦,等.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J]. 生态学
杂志,2004,23(1) :60 - 64
[4]Magnani F,Mencuccini M,Borghetti M,et al. The human footprint in
the carbon cycle of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J]. Nature,2007,
447(7146) :849 - 851
[5]江泽慧. 抓住机遇 开创未来 加速推进我国竹产业发展———江
泽慧同志在中国竹产业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三届一次理
事会上的讲话[J]. 竹子研究汇刊,2002,21(1) :1 - 8
[6]傅懋毅,方敏瑜,谢锦忠,等. 竹林养分循环Ⅰ.毛竹纯林的叶凋
落物及其分解[J]. 林业科学研究,1989,2(3) :207 - 213
[7]廖旭祥. 武夷山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凋落物动态[J]. 林业勘
察设计,2010(1) :61 - 63
[8]崔向慧,李海静,王 兵.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量
平衡的研究[J]. 林业科学,2006,42(2) :8 - 12
[9]Polyakova O,Billor N. Impact of deciduous tree species on litterfall
quality,decomposition rates and nutrient circulation in pine stands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253(1 - 3) :11 - 18
[10]Pandey R R,Sharma G,Tripathi S K,et al. Litterfall,litter decom-
position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a subtropical natural oak forest
and managed plantation in northeastern India[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240(1) :96 - 104
[11]张 磊,王晓荷,米湘成,等.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凋落量时间动态
及冰雪灾害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2011,19(2) :206 -214
[12]毛双燕. 冰雪灾害后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及分解动态
[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25 - 26
[13]Kaspari M,Garcia M N,Harms K E,et al. Multiple nutrients limit
litterfall and decomposition in a tropical forest[J]. Ecology Let-
ters,2008,11(1) :35 - 43
[14]官丽莉,周国逸,张德强,等.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
量 20年动态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 :449 -456
[15]Cuevas E,Lugo A E. Dynamics of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 re-
turn from litterfall in stands of ten tropical tree plantation species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8,112(3) :263 - 279
[16]Tateno R,Tokuchi N,Yamanaka N,et al. Comparison of litterfall
production and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between an exotic black lo-
cust plantation and an indigenous oak forest near Yanan on the Lo-
ess Plateau,China[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
241(1) :84 - 90
[17]Li X,Hu Y,Han S,et al. Litterfall and litter chemistry change over
time in an old-growth temperate forest,northeastern China[J].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2010,67(2) :206 - 213
[18]Kitayama K,Aiba S I.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of tropi-
cal rain forests along altitudinal gradients with contrasting soil phos-
phorus pools on Mount Kinabalu,Borneo[J]. Journal of Ecology,
2002,90(1) :37 - 51
[19]Raich J W,Russell A E,Vitousek P M.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e-
cosystem development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on Mauna Loa,
Hawaii[J]. Ecology,1997,78(3) :707 - 721
[20]郑 征,李佑荣,刘宏茂,等. 西双版纳不同海拔热带雨林凋
落量变化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6,29(6) :884 - 893
[21]Zhou B,Li Z,Wang X,et al. Impact of the 2008 ice storm on moso
bamboo plantations in southeast Chin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2011,116:1 - 10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