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Nurtitional Source Study for Super-srtain of Ectomycorrhizal Fungus,Pisolithus tinctorius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优良菌株营养源的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 研究 1 9 9 5 , 8 (6 ) : 5 9 7 ~ 6 0 4
F o re st R e sea r c h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
优良菌株营养源的研究 ’
花 晓 梅
摘要 通过 尸 . t . 优良菌株 9 109 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度 、培养特性及其生长规律的研究 , 筛
选出生长最佳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 , 进行 C 、 N 营养研究 , 试验结果表明 : 尸 . 1 . 91 09 不仅能利用
单糖 、低聚糖和无机 N 等速效 C 、 N 源 , 而且能利用多糖 、 多元醇和 有机 N 等长效 C 、 N 源 。 其菌丝
生长最适 C 源是 玉米粉和甘露糖 ;最适 N 源是蛋白陈和氯化钱 。 在无机 N 利 用中 , 对硝态 N 和钱
态 N 的利用无显著差异 。 应用 L l 。(4 “ )正交设 i十确定了 尸. 1 . 91 09 菌丝生长的最佳营养配方 , 菌丝增
殖高达 8 6 0 倍 , 不但提高菌丝生物产 量 , 而 且节省 了原料 , 降低 r 成本 , 为改进 P . 六 菌剂生产配方
和研制新 型菌剂提供了最佳营养条件 。
关镇词 彩色豆马勃 、 培养基 、 C 源 、 N 源
外生菌根 (E CM )对林木具有多方面的有益效能‘’」, 因此 , 林木菌根化已成为促进林木速
生丰产的必要措施 。 许多研究表明 : E C M 真菌彩色豆马勃 (p iso lirh u s r i, , c ro ri u s (p e r s . )C o k e r
et C o u o h )( 简称 尸 , t . )能与许多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 它除了具有一般菌根真菌的有益作用外 ,
还具有广谱寄主性 、广生态适应性 、强抗逆性 、促进林木成活和生长的效果显著等优点 , 所以是
林业上应用价值最大的菌根真菌 [ 2] 。
纯培养 P . t . 菌剂的商品化生产 已在中国和美国实现赶’] , 为了提高商品菌剂的质量 、产量 ,
降低成本和研制新型菌剂 , 1 9 91 一 1 9 9 4 年着重研究了 P . t . 的营养要求 , 提出了增加 P . t . 菌丝
生物产量的最佳营养条件 。
材料和方法
1
.
1 菌株和母菌落的培养
供试菌株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菌根中心筛选的 尸 . , . 优 良菌株 9 1 09 。
母菌落培养 : 将试验菌株转接于 MM N 培养基平板上 , 置于 27 . 5℃温度下培养至菌落直
径达 7 ~ 9 c m , 形成试验用母菌落 。
L Z 培养基的筛选
采用 M MN 、 M R D 、 p H 、M H 、 PD A M 、 M M N B [ , J等 6 种培养基进行生长对比试验 , 并按顺
序以代号 l 、 n 、 . 、 W 、 V 、 ” 表示 。 用灭菌打孔器在上述母菌落边缘取直径 6 . 0 m m 、厚 2 m m
的菌丝圆片 , 分别接种于盛有定量 (25 m L ) I ~ VI 号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央 , 置于 27 . 5 ℃恒温箱
内培养 , 每 5 天进行菌株培养性状的观察和生长速度的测定川 , 在观察颜色时 , 以 A . C . 彭德尔
1 99 5一 0 2一2 5 收稿 。
花晓梅副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 0 0 9 1 ) 。
, 本文 系“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 目“湿地松 、 火炬松 、 马尾松 、按树和落叶松菌根应用技术研究 ”的部分内容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采夫 “色谱 ”为依据进行 比色描述 。
1
.
3 碳源营养试验培养基的配制
以上述筛选出的最佳液体培养基为试验基础培养基 , 改变其 C 源成份 , 分别以市售 白糖 、
CM C
、玉米粉 、蔗糖 、麦芽糖 、甘露糖 、甘露醇 、乳糖 、蜜三糖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 , 并与
加葡萄糖作为 C 源的基础培养基进行单因子对 比试验 。 为了避免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 , 将去
糖基础培养基与各种 C 源分别配制成浓度加倍的溶液 , 各自单独 灭菌 , 然后将各 C 源和去糖
基础培养基分别等量相混合 , 使培养液各成份浓度达到配方要求的浓度 。
1
.
4 氮源营养试验培养基的配制
采用与 C 源试验相同的基础培养基 , 分别以酵母 浸膏 、蛋 白陈 、干酪素 、牛肉膏 、黄豆粉 、
硝酸钾 、硝酸按 、硫酸铰和氯化铰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磷酸氢二钱 [ (N H ; )ZH PO 。〕, 并与以磷
酸按为 N 源的基础培养基进行单因子对 比试验 , 培养基灭菌前用 p H S 一29 A 酸度计调节 p H 至
1
.
5 多因子综合效应试验
在上述 C 、 N 单因子对比试验的基础上 , 参考经验配方并注意速效和长效 C 、N 源的相互
配合 , 选 择适合的 C 、N 源与麦芽汁进行营养源多因子综合效应试验「5」, 试验培养基为去葡萄
糖 、磷酸氢二按和麦芽汁的基础培养基 , 然后进行正交试验 。
1
.
6 分析测试方法
在 C 、 N 营养源试验和多因子综合试验 中 , 均以 2 50 m L 锥形瓶作为菌丝体培养的器皿 ,
盛液量 为 50 m L , 接 入母菌落边缘菌丝圆片 5 片(菌丝干重 1 . 5 m g ) , 置于 L R H 一2 50 一G S 生化
箱培养 20 d , 培养结束后 , 进行培养性状的观测 , 测定发酵液 p H , 然后分离出菌丝体 , 并用去离
子水冲净附着的培养基 , 用滤纸 吸干表面水后 , 置于干燥箱 内 , 80 ℃ 下烘 至恒重 , 用梅特勒
(M E T T L E R )A E

20 0 电子分析天平称量菌丝干重 。 每个处理和试验均重复 3 次 , 并做数理统
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试验结果见表 1 和图 1 。 从表 l 可见 : 尸 . t . 在不同
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变异较大 , 充分表现了 p . t . 对培
养基质有严格的要求和选择性 。 在适合的培养基上菌
丝呈羊毛状 , 菌丝生长粗壮致密 , 菌落均匀平展 , 无轮
纹 , 呈浅沙至暗沙色 , 菌落背面中部烟草棕色 , 所 占菌
落面积小 , 边缘沙土色 , 无色素分泌 。 培养基质不合适
时 , 菌丝逐渐 由毛状 变为绒状 、 细短绒状 , 以致畸形成
簇状 ;逐渐纤弱 、 稀疏 ;菌落逐渐凸起 , 呈波浪状至半球
状 , 逐渐形成轮纹和沟纹 , 颜色由浅逐渐变深 、变灰 , 色
素分泌由无到少量至大量 。 根据上述性状分析 , 可以判
断在 I 号培养基上 P . t . 生长最好 , 其次是 l 、 IV 、 切和
皿号培养基 , 在 v 号培养基上生长最差 。
50764321
…Z日。„旧彩平州按扭
生长时间(d )
图 1 p . , . 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
6 期 花晓梅 :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优良菌株营养源的研究 5 9 9
从图 1 可判断出 , P . t . 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的差异 。显然在 1 号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
快 , 其次是 I 、 IV 、 VI 和 皿号培养基 , 在 V 号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慢 。 P . t . 在 I 号培养基上不仅
生长率最大 , 生长量最高 , 而且达到最大生长所需时间最短 , 所以培养周期最短 , 而在其它培养
基上 , 生长高峰出现较晚 , 生长率较小 , 培养周期较长 。
表 1 p . t . 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培养

菌丝外观形态 菌落生长特征 菌落颜色
形 态
羊毛状
生长势 形 状 轮 纹 正 面 背 面 色素分 泌
初期中部稍 凸 ,
后逐渐平展
初期浅沙色 , 后 中部烟草棕色 . 占
为暗 沙色 至 淡 菌落面积 l/ 10 , 边
棕色 缘沙土色
绒毛状 初期稍平 , 后呈 有颜 色 深浅 和 初期浅沙色 , 后 中部烟草棕色占
环状 凸起 菌落 凹 凸形 成 呈 沙 色和 淡 棕 菌落面 积 3 / 5 , 边
的三个轮纹 色相间 缘沙土色
细 短 绒 状 , 畸
形 , 成簇状生长
W 初期呈毛状 , 后
细绒状
高 凸 , 菌落表面 有 三 种 不 同颜 初期沙土色 , 后 中部烟草棕色 ,
不平 , 呈波浪状 色形成的轮纹 由中部 向外 为 4 /5 菌落 面积 ,
棕 、 金黄和沙土 缘金黄色
色相问
低 凸平展 有三个轮纹 初为沙色 , 后 为 中部烟草棕色 ,
黄棕色 菌落面积 4 / 5 ,
缘金黄色
细短绒状 高 凸呈半球状 , 无明显轮纹 . 但 呈橄榄灰色
后期皱缩 . 边缘 有辐射状沟纹
开裂
全部为烟草棕色
” 细短绒状 , 畸形
簇状生长
初期平 , 后整个 形成 不 同颜 色 中部淡紫色 , 边 全部为烟草棕色 有 少量 棕 色
菌落 凸起 相间 的 三个 轮 缘金黄色 素 渗 入 培 养
纹 摹中
注 : ( 1 ) 27 . soC 温度 下培 养 20 d 的结 果 ; (2) 菌丝 生长势分 为三个 等级 : ‘· 川 ”表示菌丝粗壮 , 菌丝 致密 ; ‘· 十十 ”表示菌丝较
粗 , 菌丝较密 ; “ + ”表示菌丝纤弱 , 菌丝稀疏 。
表 2 10 种 C 源对 p . t . 菌丝生长量的方差分析
S V 5 5 D F 入了5 F F o . 。: F . 日
QŽO”
9’Ql
2
.
2 碳源营养试验
方差分析 表明 : 所试 10 种 C 源对 p . t.
菌丝生长量有极端 显著性差异 (见表 2 ) 。 为
了进 一步分析 10 种 C 源 之间是否有差异 ,
采用新复全距测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和
分析 ,结果如表 3 。
S 月 1 0 3 8 4 3 . 6 3
S E 6 3 6 6
.
8 4
S 了’ 1 10 2 10 . 4 7
1 1 5 38
.
18 3 6
.
24
卜‘
2
.
4 0 3
.
4 6
3 18
.
3 4
表 3 新复全距测验法 C 源分析
C 源 叉 叉一叉 : . , 又一笼 9 万一又: 叉一叉 7 X 一X
],一6aJ堵‘,九叹U叮矛nOQ”甘露糖
玉 米粉
葡萄糖
甘露醇
4 3 3
.
4 7 17 4
.
0 0
‘ “
1 5 8
.
60
“ .
1 58
.
1 1” 1 5 4 . 0 7 ’ ‘
4 2 1
.
0 0 16 1
.
5 3
. ‘
1 4 6
.
1 3
’ .
] 45
.
6 7 二 1 4 ] , 6 0 .
3 6 1
.
87 10 2
.
4 0
. “
8 7
.
00
. “
8 6
.
5 4
“ .
8 2
.
4 7

3 6 1
.
80 10 2
.
3 3
’ “
8 6
.
9 3
. ’
8 6
.
4 7
’ “
8 2
.
4 7
“ ‘
3 4 4
.
5 3 8 5
.
0 6
“ “
6 9
.
6 6
“ .
6 9
.
2 0
“ ’
6 5
.
1 3
3 3 8
.
8 0 7 9
.
3 3
. “
6 3
.
9 3
“ ’
6 3
.
4 7

5 9
.
4 0

2 7 9
.
4 0 19
.
9 3 4
.
5 3 4
.
0 7
27 5
.
3 3 15
.
8 6 0
.
4 6
27 4
.
8 7 15
.
4 0
2 59
.
4 1
X 一 X 。
94
.
6 7
. “
8 2
.
2 0
’ .
23
.
0 7
23
.
0 0
5
.
7 3
8 8
.
9 4
“ ’
7 6
.
4 7
’ ‘
1 7
.
3 4
17
.
2 7
X 一 X 力
7 1
.
6 0
.
5 9
.
2 0

X 一 X 3
7 1
.
60
“ ’
5 9
.
13
’ 每
X 一 X ,
12
.
4 7
糖搪蔗乳白
蜜三掂
麦芽糖
CM C
注 : ( l ) , 差异显著 ( a = 0 . 0 5 ) ; , , 差异极显著 ( 。 一 0 . 0 1 ) ; ( 2 )叉 为各 C 源 p . r . 菌丝干重 ( 。 19 / l o o n 、l_ 培养液 ) 。
6 0 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经上述分析 , 除乳糖 、蜜三糖 、麦芽糖和 CMC ;葡萄糖 、甘露醇 、蔗糖和市售白糖 ;甘露糖和
玉米粉之间差异不显著以外 , 其余均为极显著 。 因此 , 可将 尸 . t . 对碳源利用划分为三级 , 依次
是甘露糖和玉米粉 ;葡萄糖 、甘露醇 、蔗糖和市售白糖 ;乳糖 、蜜三糖 、麦芽糖和 CMC 。观测尸 . t .
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 也得出同样的结果 (见表 4 ) 。 P . t . 对碳源利用较广 , 不仅可
以利用单糖 、低聚糖 , 而且可以利用多糖和多元醇 。 在单糖 、 低聚糖培养基中菌丝生长起动快 ,
尔后进入平缓生长 。 而在多糖培养基中则与之相反 , 即起动较慢 , 但能维持很长的高生长率时
期 。 所以 , 单糖 、低聚糖类属“速效’℃ 源 , 而多糖 、 多元醇类属“长效 ’℃ 源 。
表 4 p . t . 在不同 c 源培养基上 的生长特性
C 源 生长启动时间
(d )
菌 膜 特 征 颜 色 生长势 发酵终了时的p H 值
:
.
:
丹州胶质 , 膜状 , 较薄 . 较大
似革质 , 毡状 , 较厚 . 较大
什井
(单糖 )
葡萄糖
甘露糖
(低聚糖 )
市售 白糖
蔗 糖
麦芽糖
蜜三糖
乳 糖
(多搪)
玉米粉
鞍 甲基纤维素
(多元醇 )
甘露醇
浅棕色
浅棕色
土丁·十上下|
胶质 , 膜状 . 较薄 , 较大
胶质 , 膜状 , 较薄 , 较大
胶质 , 膜状 , 较薄 , 较大
胶质 , 膜状 . 薄 , 较大
胶质 , 膜状 , 薄 , 较大
浅黄色
浅黄色
污棕黄色
污棕黄色
污棕黄色
3
.
2
3
.
3
3
.
2
3
.
2
3
.
2
拼+料胶质 , 膜状 , 厚 , 较大
似革质 , 毯状 . 厚 , 较小
浅黄色
暗栗色 :
,
:
胶质 , 膜状 . 薄 , 较大 污棕黄色 3 . 2
注 : (1) 在 2 7 . st 温度下培养 20 d 的结果 ; (2) 生长势用三个等级表示 : “ 柑 ”表示菌丝粗壮 , 菌膜菌丝致密 ; “ +干”表 示菌
丝较粗 , 菌膜菌丝较密 ; “ + ”表示菌丝纤弱 , 菌膜菌丝稀疏 。 表 7 同 。
2
.
3 氮源营养试验
经方差分析 , 表明所试 N 源对 P . t . 菌丝
生长量有极显著性差异 (见表 5 ) 。 用新复全
距测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分析 , 结果
表明 , 除蛋白脏 、氯化钱菌丝干重超过磷酸氢
二按 (对照 )有极显著差异外 , 其它 N 源的
菌丝干重均低于对照 , 或差异不显著 (见表 6 ) 。
表 5 10 种 N 源对 p . t . 菌丝生长量的方差分析
S V 5 5 D F 材S
S A 1 5 3 5 6 2
.
6 1 9 1 7 0 5 8 5
.
5 ] 2 7
.
0 2 ”
S 艺 1 2 6 2 4 . 6 8 2 0 6 3 1 . 2 3
5 7

1 6 6 18 7
.
2 9 2 9
3
.
4 6
表 6
N 源 I 叉 叉一 叉 . 。 叉一 叉,
新复全 距测验法 N 源分析
灭一叉。 叉一 叉7 叉一叉。 叉一叉: 叉一叉4 X 一 X 3
蛋 白陈 l
氯化按 2
硝酸钾 3
硝酸按 4
磷酸氢二钱 5
硫酸按 6
酵母浸膏 7
干酩素 8
牛肉膏 9
黄豆粉 10
3 9 9
,
6 0 2 1 8
.
20
“ “
19 5
.
2 0
3 8 0
.
4 0 1 9 8
.
60
“ “
17 6
.
0 0
3 3 9
.
4 0 1 5 8
.
0 0 二 13 5 . 0 0
3 3 4
.
10 1 5 2
.
7 0
“ “
1 2 9
.
7 0
3 1 1
.
0 0 1 2 9
.
60
. ‘
1 6 0
.
6 0
2 8 1
.
6 0 1 00
.
20
“ “
7 7
.
2 0
2 4 9
.
3 0 6 7
.
90
冬 “
4 4
.
9 0
2 17
.
0 0 3 5
.
60 1 2
.
6 0
2 0 4
.
0 0 2 3
.
0 0
18 1
.
4 0
协 ‘
1 8 2
.
6 0
“ .
1 5 0
.
3 0
. “
1 1 8
.
0 0 二
X 一 X Z
1 9
.
6 0
‘ ’
1 6 3
.
4 0
“ “
, .
1 2 2
.
4 0
“ ’
, .
1 1 7
.
7 0
. ’
9 4
.
0 0
6 4
.
6 0
3 2
.
3 0
1 3 1
.
1 0
何 “
9 8
.
40
9 0
.
1 0
件 .
5 7
.
8 0
8 4
.
8 0
‘ .
5 2
.
5 0
6 1
.
7 0

2 9
.
4 0
3 2
.
3 0
8 8
.
6 0
. “
6 5
.
50
6 9
.
4 0
’ “
4 5
.
9 0
2 8
.
4 0 5
.
3 0
2 3
.
1 0
6 0
.
2 0
4 0
.
6 0
注 : (z ) , 差异 显著 (a 一 0 . 0 5 ) ; , , 差异极 显著 (a = 0 . 0 1 ) ; ( 2 )叉 为各 N 源 尸 . t . 菌丝干重 (n 、g / 10 0 m l 培养液 ) 。
6 期 花晓梅 :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优良菌株营养源的研究
P
.
t
. 在不同 N 源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与上述分析一致 (见表 7 ) 。 因此 , 可将 尸 . t . 对 N 源
的利用分为 4 级 : 蛋白陈 、氯化钱最好 , 硝酸钾 、硝酸按和磷酸氢二铁并列第二 , 硫酸按 、酵母浸
膏 、干酪素和牛肉膏较差 , 黄豆粉最差 , 在钱态 N 、硝态 N 类培养基上 , 菌丝生长起动快 , 以后
生长平缓 , 而在有机 N 类培养基上 , 起动较慢 , 但 能维持很长的高生长率时期 , 所以 , 前者属
“速效” 源 , 后者属 “长效” 源 。
表 7 p . t . 在不同 N 源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N 源 生长启动时间
(d )
菌 膜 特 征 颜 色 生长势 发酵终了时的
p H 值
(按态氮 )
磷酸氢二铁
硫酸钱
氯化按
硝酸按
(硝态氮 )
硝酸钾
(有机 氮)
酵母浸膏
蛋白陈
干酩素
牛肉膏
黄豆粉
胶质 , 膜状 , 较厚 , 布满瓶内
胶质 , 膜状 , 薄 , 较大
胶质 . 膜状 , 厚 . 布满瓶内
胶质 . 膜状 , 薄 . 布满瓶内
浅棕色
深棕色
浅黄色
浅黄色
2
.
7 0
2
.
6 2
3
.
4 1
2
.
4 3
拼十柑什+
胶质 , 膜状 , 薄 , 布满瓶内 深棕色
似革质 , 毡状 , 薄 , 较大
似革质 , 毡状 , 厚 , 较大
似革质 . 毡状 , 薄 , 较大
似革质 , 毡状 , 薄 , 小
似革质 , 毡状 , 厚 , 小
3
.
6 1
3
.
3 0
4
.
1 0
4
.
3 0
4
.
1 0
+柑十色

棕深几Jg目八,d二」
2
.
4 多因子综合效应试验
根据 C 、 N 源单 因子试验结果 , 考虑到希望菌丝生长能达到起动快 , 高生长率持续时间长
的要求 , 在速效和长效 C 、 N 源中 , 分别选取效果好 、价格低的原料和传统使用的麦芽汁共 5
种 , 每种设定 4 级用量 (含用量为 0) , 作 5 因素 4 水平的正交试验 。 试验结果见表 8 和图 2 。
1 4 0 0
1 0 0 0
1 2 0 0
/ ~ 一 ’ / 0
.
0 5 0
0 0
.
0 2 5 0
.
0 7 5 0
.
10 0
玉米粉 浓度 (% )
0 0
.
5 1
.
0 1
.
5
葡萄搪 浓度 (% ) 磷酸氢二氨 浓度 (% )

/
口 .一
ƒ.日„明礼邪州刘扭
。 弋决一. 山一一- 一- - 一一- ‘一‘-一U 0 0 . 0 5 0 0 . 1 0 0 0 . 1 5 0 0 . 2 0 0 0 . 2 5 0蛋白陈 浓度 (洲) 3 . 0 6 . 0 9 . 0 1 2 . 0 1 5 . 0麦芽汁 浓度 ( % )
图 2 P . t . 菌丝生物产量和各因素关系
6 0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表 5 p . t . 营养源多因子综合试验结果分析
因素

试验号
玉米粉
(% )
A
1 (2
.
0 )
l
2 (3
.
0 )
2
2
2
葡萄糖
(% )
B
1 (0 )
2 (0
.
5 )
3 (1
.
0 )
4 (1
.
5 )
l
2
3
4
蛋白陈
(写)
C
l (0 )
2 (0
.
2 5 0 )
3 (0
.
0 5 0 )
4 (0
.
0 2 5 )
2
l
4
3
3
4
麦芽汁
(% )
D
l(0 )
2 (3
.
0 )
3 (6
.
0 )
4 (1 5
.
0 )
3
4
(N H
.
) ZH P()
-
(% )
E
试验结果
增殖倍数
l (0 )
2 (0
.
0 25 )
3 (0
.
0 50 )
4 (0
.
10 0 )
4
3
2
3 ( 4
.
0 )
3
3
3
4 ( 5
.
0 )
4
4
4
菌丝干重
(n l g )
8 7
.
0
5 9 4
.
6
5 6 9
.
6
5 4 8
.
6
3 9 8
.
4
5 8 6
.
6
6 0 4
.
8
4 5 0
.
2
1 2 9 1
.
0
1 2 2 0
.
8
1 1 3 7
.
4
1 2 5 3
.
2
9 7 2
.
4
1 2 14
.
8
1 0 9 0
.
4
1 2 7 9
.
8
5 8
.
0
3 9 6
.
4
3 7 9
.
7
5 6 5
.
7
2 6 5
.
6
3 9 1
.
1
4 0 3
.
2
3 0 0
.
1
8 6 0
.
7
8 1 3
.
9
7 5 8
.
3
8 3 5
.
5
6 4 8
.
3
8 0 9
.
9
7 2 6
.
9
8 5 3
.
2
增产率
(% )
一 8 4 . 0
6 3
.
3
5 7
.
4
5 1
.
6
1 0
.
1
6 2
.
1
6 7
.
2
2 4
.
4
2 5 6
.
8
2 3 7
.
4
2 1 4
.
4
2 4 6
.
4
1 6 8
.
8
2 3 5
.
8
2 0 1
.
4
2 5 3
.
7
1 7 9 9
.
8
2 0 4 0
.
0
4 9 0 2
.
4
4 5 5 7
.
4
2 74 8
.
8
3 6 1 6
.
8
3 4 0 2
.
2
3 5 3 1
.
8
3 0 9 0
.
8
3 3 3 6
.
6
3 5 2 5
.
6
3 3 4 6
.
6
3 15 9
.
8
3 15 4
,
6
3 4 6 8
.
6
3 5 16
.
6
2 8 48
.
4
3 7 70
.
2
3 3 8 1
.
8
3 2 9 9
.
2
1 3 2 9 9
.
6
4 5 0
.
0
5 1 0
.
0
1 2 2 5
.
6
1 1 3 9
.
4
68 7
.
2
90 4
.
2
8 5 0
.
6
8 8 3
.
0
7 7 2
.
7
8 3 4
.
2
8 8 1
.
4
8 3 6
.
7
7 9 0
.
0
7 8 8
.
7
8 6 7
.
2
8 7 9
.
2
7 1 2
.
1
9 4 2
.
6
8 4 5
.
5
8 2

1
.
8
n†月9D7 7 5
.
6
A
3
2 1 7
.
0
优水平
1 0 8
.
7
C
:
2 30
.
5
E
:
1234567910236KI从凡.工XI又一戈不尺
2
.
4
.
1 影响 菌丝生 长的主 要 因素 从表 8 可见 : A 因素 ( 玉米粉 )的 R 值最大 (7 75 . 6 ) , 所以
是菌丝生长的主要 因素 ; B 因素 (葡 萄糖 ) 、 E 因素 (磷酸氢二按 ) R 值居第二位 , 分别为 21 7 . 0
和 2 3 0 . 5 , 因此 , 是菌丝生长的次要因素 ; C 因素 (蛋白陈 )和 D 因素 (麦芽汁 ) 的 R 值最小 , 分
别为 10 8 . 7 和 9 0 . 5 , 是对菌丝生长影响最小的因素 。
2
.
4
.
2 菌丝生长最佳营养组合 从图 2 可见 , 各因素指标变化的规律是 : 随用量增加菌丝生
长量增加 , 所获菌丝干物重增大 , 但当各因素指标达到一定水平后 , 则菌丝干物重不再增加 , 或
有所下降 。 从表 8 中可见在 16 个试验中 , 菌丝生长的最好营养条件是 9 号 ( A 3B ; C 3D ; E : ) , 其次
是 1 6 号 ( A ; B 4C ; D 3 E Z ) , 第三是 1 2 号 (A 3B ; C Z I) , E 3 ) 。 上述三个试验所得菌丝干物重 ( m g / 1 0 0
m L )分别为 1 2 91 . 0 、 1 2 79 . 8 和 1 2 53 . 2 。 通过对 16 个试验的计算和分析 , 得到菌丝生长最优
水平组合是 (A 3B ZC 3D ; E : ) ( 见表 8 ) 。
A 因素是菌丝生长的主要因素 ,其水平 (用量 )的确定非常重要 。从图 2 可见玉米粉用量为
4 % (A

)获得的菌丝干物重最大 , 用量超过 4 % , 干物重逐渐 下降 , 且玉米粉的用量还直接影响
培养液粘度 , 用量超过 4 % , 粘度太大 , 不利菌根菌生长 , 因此选用 A : 最适合 ; 因素 B (葡萄糖 )
6 期 花晓梅 :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优良菌株营养源的研究
是速效 C 源 , 培养初期作用较大 , 少量使用可缩短菌丝生长启动时间 , 用量过多对菌丝后期的
生长作用不大 , 且浪费原料 , 故选用 B : ;因素 C (蛋白陈 )和因素 D (麦芽汁)在 4 个水平上心包括
用量为 0) 差异很小 , 可见 , 它们的存在与否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 , 从节约原料 、降低成本考虑 ,
可 省掉 ; 因素 E (磷酸氢二按 )是影响菌丝生长的第二要素 , 采用最好的第二 水平 。 综上分析 ,
P
.
t
. 菌丝生长的最佳营养配方是 A 3B ZE : 。
3 讨 论
(1) 培养基的选择是优化菌根真 菌培养的前提 , 外生菌根真菌 P . t . 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
速度和培养性状差异很大 , 其生长规律也不同 , 就所试培养基来说 , MM N 是较适合的 ;依次是
M R D

M H

MM N B 和 PH ; PD A M 不是合适的培养基 。
(2 )P
.
t
. 在不适合的培养条件下 , 不仅生长缓慢 , 菌丝畸形和菌落凹 凸不平 , 而且有色素
的分泌 。 据观察 , 培养条件越不适宜 , 色素分泌量越大 , 分泌色素的颜色越深 , 其色素分泌的特
性及其与生长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3 )p
.
t
. 对营养的要求并不严格 , 它对营养源的利用范围较广 , 不仅可利用单糖 、低聚糖
和无机 N 等速效 C 、 N 源 , 而且能利用多搪 、 多元醇和植物产品和有机 N 等长效 C 、N 源 。 对于
无机 N 来说 , 按态 N 和硝态 N 的利用差异不显著 (见表 6 ) , 与 S m it h R . A . 报道一致 〔6〕, 与另
一些报道不一致川 , 有待探讨 。 就本文结果来看 , 扩大了 P . t . 营养源范围 , 为选择速效和长效
C

N 源相配合的最佳营养配方提供了更广泛的原料基础 。
(4 )麦芽汁是 MM N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 , S m ith R . A . 在 p . t . 营养研究中认为麦芽汁是获
得其最大菌丝生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6〕, 通过多次重复试验 (另文发表 )得出 : 麦芽汁对p . t . 生
长影响不大 , 建议在该培养基中省去这一成分 。
(5 )P
.
t
. 营养源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试验 , 得出了 P . t . 菌丝生长的最佳营养条件 , 在此营
养条件下 , 菌丝增殖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报道 , 高达 8 60 倍 (见表 8 ) , 不但提高了菌丝生物产
量 , 而且降低了原料消耗 , 为生产高效 、低耗的 P . t . 菌剂 , 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6 )N 源单因子试验表明蛋 白陈是 P . t . 生长最好的 N 源 , 而在多因子综合效应试验 中 , 蛋
白脏却是对菌丝生长影响最小的因素 。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所用玉米粉中已含有机
N
, 据分析 , 玉米粉 中含 8 . 9% 蛋 白质 、 5 . 5 %氨基酸闭 , 在 多因子综合效应下 , 使蛋白陈对菌丝
生长的影响减小 , 降至次要因素 。 可见 , 主次因素是随培养条件而改变的 。
参 考 文 献
花晓梅 . 林木菌根化栽培技术 .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 3 . 1 一 肠 .
H
u a X i
a o n le i
,
Cll
a r le
s
E C o
r
d e ll
,
W ill
,a n , J S t
a n 一b a u g l,
,
S y n r l
l e s , 5 o f P
一、‘, l , I儿‘, 、 r i, , ‘r, , r i, ‘、 。 e t o n l y e o r r lliz a e a : , d g ro w r l、
r e s p o n s e 、 0 11 s o n ie e o n 一n ie r e ia lly 一n ll)o r r a n r C ll in e s e [ r c c s 一)e c Lc s . Fo re s [ E e o lo g y a lld M a ll a g e n 飞e x zt . 1 9 9 1 , 4 2 : 2 8 3 一
29 2
.
R
a n d y M o l
ln ;1
,
P
a
ln
l e r
J G
.
I
, o l
a t 一o n n 、a 一:一re xla e e a n d p u r e e u lt u r e n la lli一〕u la tzo 一1 o f o e ro n ly e o r r ll x z a l fu n g L. In :
Sc h e n o e k ( E d
s )
.
M
e tll o d
s a n d 冬) r ilze ip le s o f n ly e o r r ll i跄 1 r c s e a r e l飞. T lle A xl一七 r le a n PI飞y r o p a tllo lo g ie a l S o e 一e t y , 19 8一
1 1 5 ~ 1 29
.
方中达 . 植物病理研究方法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 9 7 7 . 1 30 一 13 2 .
俞俊棠 . 唐孝宣 . 生物工艺学 . 上海 : 华东化工学院 出版社 . 1 9 91 . ”~ 1 07 .
6 0 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S m it h R A
.
N u t r it io n a l
s tu d y o f P isol irh u s ri” e ro r ius
.
M y e o lo g ia
,
19 8 2
,
7 4 (l )
: 5 4一 5 8 .
裴致达 , 陈连 庆. 马尾松共生真菌 (Pt) 增殖培养条件 . 林业科学研究 , 19 92 , 5 (2 ) : 2 31 ~ 2“ .
B
. 阿特金 森 , F . 马维图纳 (何忠效 , 徐家立 , 张启先译 ) . 生化工 程与生物技术手册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9 2 . 5 3一 75 .
N u tr itio n a l S o u r c e S tu d y fo r S u Pe r
一s tr a in o f
E e to m ye o r r h iz a l Fu n g u s
,
P iso lith u s tin et o r iu s
了了u a X ia o 尹n e z
A b s tr a e t T hr o u g h rhe
s t u d y o n g
r o w t h r a t e
, e u ltu r e e h a r a e te r is t ie s a n d g r o w t h r u l
e s o f
P is o lit h z‘5 tin c zo r iu s o n d iffe r e n t m e d iu m
, rhe o P t im a l m e d iu m w a
s s e le e t e d a
s t he b a s ie m e d i
-
u m fo r ir
s e a r b o n a n d n ir
r ig e n s o u r e e s s t u d y
.
T h e r e s u lt
s s
ho w rha t Pt ha s a w id e r a n g e o f
n u t r it io n a l s o u r e e s fo r m e t a b o li
z a tio n
, n o t o n ly e
a n ir u s e m o n o
s a e e h a r id e s
,
d is a e e h a r id e
s , a n d
in o r g a n ie n itr o g e n
,
b u t a ls o ir e a n u
s e p o ly s a e e ha r id e s
,
p o ly o l a n d o
r g a n ie n itr o g e n
.
C o r n
m e a l a n d m a n n ito l a r
e it s o p t im
a
l e
a r
b o
n s o u r e e s , p e p to n e a n d N H
;
C I th e o p t im a l n ir r o g e n
s o u r e e s fo
r it s m y e e lia l g r o w t h
.
N o o b v io u
s d iff
e re n e e w a s n o t e d w h e n a m in e a n d n it r a t e
fo
r
m
s o f in o
r g a n ie n it r o g e n w e re u t ili
z e d by t h e fu n g u
s
.
A n d t he o p tim u m fo r m u la e o f n
u t r i
-
t io n fo
r it s m y
e e
li
a l g r o w t h a r e o b ta in e d rh r o u g h o r t h o g o n
a
l e x p e
r im e n t L
I。
(4
5
)
.
T h
r o u g h u
s -
in g th e fo
r m u la e
,
t l: e bio m a
s s o f t he fu n g a l m y e e liu m e a n a
s t o n is hin g ly p r o life r a re 8 6 0 r im e
s ,
w h i
e h s u r p a s s t h a t o f t he fo r m e
r re p o r t
.
T h
e r e fo
r e , t h e r e s e a re h p r o v id e d t he the o
r y b
a s e ro
im p
r o v e t h e fo
r
m u la a n d t h e t e e h n o lo g y fo
r p r o d u e in g t h e e e ro m y e o r r hiz a l in o e u la o f t h
e
fu n
-
g u s
·
K ey w o r d s P is o lit h z, 5 ti , z c ro , iu s
,
m e d iu m
, e a r b o n
s o u r e e , n it ro g e n s o u r e e s
H u
a
X
一a o n le i , A s s oc 一a re P
r o fe s
s o r ( rh
e
R
e s e a r c
l
l In s t l tu t o o f F o
r o s t r y
,
C A F I女IJ一n g 1 0 0()9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