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6 卷 第 2 期
1 9 9 3 年 4 月
林业 科 学研 究 V o l . 6
A Pr 一
,
N o
FO R E S T R E SEA R CH 1 9 9 3
抽木种源抗旱性形态及解剖的研究 *
郑淑珍 邝炳朝
摘共 根据抽木种源试验中得出种源间在抗早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结果 , 进一步研究了其
抗早性形态 、解剖性状和抗早机理 。结果表明 : 叶片与叶柄的主要形态及解 剖 性 状 在种源间存在
特别显著性差异 , 并与大田的抗早性测定结果一致。 抗早能力的秩次为 3 0 7 2 > 3 0 7。> 其他试验种
源 。 抗早种源在形态 、 解部学的抗早机理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对体内水分的利用效率与减少体内水
分的耗损 , 这是多种形态 、 解剖性状共同作用所致 , 单纯地把气孔密度 、 气室大小作为抗早指标
是不正确的。 抽木叶片厚度 、大小及其比值与叶背的角质化鳞状细胞层和叶柄维管束数量与构造 ,
可作为抗早性育种与早期预测的指标。
关. 词 抽木种源 、 抗早性、 解剖构造
抽木(T e c t石n a g r a : dis L . f . )是珍贵的热带阔叶用材树种 。 Ch a m p io n 与 Se th (1 9 6 4 )、
Se th 与 K a ul [ ‘J将印度的抽木天然林划分为 5 种生态类型 : 热带雨林型 , 潮湿半落叶密林 ,
湿润落叶混交林 , 干早落叶混交林 , 干热稀树草原疏林。 K ei d in g 等 [zJ 根据年降雨量 , 称之
为很潮湿袖木林 (年降雨量 > 2 5 0 m m ) , 潮湿抽木林 (雨量1 6 0 ~ 2 5 0 m m ) , 半湿润抽木
林 (雨量1 3 0 0 ~ 1 6 0 0 m m ) , 干旱抽木林(雨量 9 0 0~ 1 3 0 0 m m ) , 很干旱袖木林 (雨量6 0 0 ~
90 0 m m )
。 表明不同种源 , 生态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 。 通过种源试验已证明 来自印度的马萨
尔 (30 72 ) 、 双甘 (3 0 7 0) 种源 , 在苗期 、 幼林期表现出很强的抗旱能力。 本文 旨在为抽木种源
的自然抗旱性差异寻找形态解剖学上的依据 , 并探索种源抗旱性机理 , 为抗旱性优良种源 、
家系、无性系的选择 、鉴别及早期预测提供有效的指标和理论根据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试脸材料及其采集方法
按种源的主要生态背景与种源试验材料 , 在海南尖峰岭的种源试验林中《含1 个国 家 75
个种源 )抽取具有代表性的2 个种源为试验材料(表1 )。每 1 个主要试验种源按试验小区( 6 ~
8 次重复 , 随机排列 )随机抽取 10 ~ 12 个单株 , 其他试验种源抽取 3 ~ 5 个单株; 在每个样株
上 , 按树冠部位(中上层 )、 树冠方向 (南、 北)与叶片着生位置均要一致 的要求采集 6 个叶片
与 6 个叶柄的样品 (图 1 )。 为减少工作量 , 树皮样品只采了 7 个种源 。采集到的每一个样品 ,
立即编号后置入 FA A 溶液中固定。
1 9 9 0一 0 9一2 0收稿 。
郑 淑珍副研究员, 邝炳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 1 0 52 0 )。
* 石腊切片的制作是在 中国林业科 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树木 生理研究室主任画困 研究员和杨炳才同志的指 导下进行 , 徐 建民同志对部分方乃分析作了计算机的验算 , 特此致谢 。
2 期 郑淑珍等: 袖木种源抗早性形态及解部的研究 12 5
表 1 抽木形态及解剖的试验种派
种源
编号
种 源 名 称
地 理 位 置
(
“ 产) N (
。 护) E
海 拔 高
(m )
降 雨 量
(m m )
3 0 7 0
3 0 7 2
3 0 7 1
3 0 7 4
3 0 0 5
3 0 5 4
1 0 0 7
1 0 0 8
1 0 0 6
1 0 0 9
8 0 14
3 0 7 8
7 4 0 2
6 4 3 1
8 0 1 1
7 9 4 7 0
7 9 4 7 8
14 3 2
15 4 2
8 2 0 4
7 7 0 1
8 0 1 2
S u n g a m
,
K e ra la
M a sa le V a lle y
,
My
so r e
M t
.
S tu a r t
,
T a m iln a d u
V ir n o li
,
M y
s o r e (T
e li v a r ie ty )
L o ha r a
,
M
a ha ra s ht ra
Pa ks e S o u t h 亚
B a n M
a e k u t Iu a n g
,
T a k
B a n P ha L a i
,
P hr a e
B a n C ha m Pu i
,
L a m P a n g
N g a o
,
L a m Pa n g
南山岭一台湾 /泰 国
G a m ba r i
,
O Y O
及石/越甫
尖峰/越南
夏石/ 印度尼西亚
波多黎各
?
IA 3 2
IB 4 2
陇川/缅甸
缅甸中部
陇川 /缅甸
8 3 6
1 1 5 5
1 0 3 0
1 9 12
1 9 5 5
15 2 0
1 6 4 9
18 1 3
1 8 2 9
18 4 0
2 3 4 6
7 1 0
2 0 4 0
2 1
S 7
1 9
?
?
?
2 4 10
7 7 2 0
7 6 1 0
7 6 4 7
7 4 2 8
7 9 2 0
1 0 5 5 1
9 6 3 6
9 9 5 9
9 9 4 6
9 9 5 5
1 2 0 4 2
3 5 2
1 0 6
1 0 5 3 6
1 1 0
W
.
6 9 4 5
?
?
?
9 8
7 0 0
8 2 3
6 4 0
4 8 8
1 2 7 0
2 0 3 2
2 0 3 0
2 2 0
2 0 0
5 2 0
3 5 0
1 6 4 4
1 1 0 0
1 1 0 0
尼 日利亚 12 2
9 8 0
9 8 0
2 0 0 0
1 14 9
度挝国印老泰
南越
印度尼西亚 2 00 0以上
1 4 9 6
2 4 1 0 1 4 9 6
国甸缅美
试样
I X 2
.
s e m
用钢字打
上编号
1 一 2
。
2
数量、
l
一
2
。
3
图 1 叶片试样(l) 和叶柄 (2) 采祥位 置
叶片附属物的浏 定 以新鲜的叶片样品
叶背紫色斑点(结晶体)数目。
1
.
2 形态解剖的浦定方法 ‘
1
.
2
.
1 叶片形态与解剖浏定 ¹ 叶片的
大小与面积 : 采集样品同时 , 按树冠中上
层部位南北两个方向钩取成龄叶片3。片 。
测量长、 宽与形状 , 计算叶 片 面 积 ; º
叶片厚度 : 制成石腊切片后 , 镜检 测量 ,
精度士 0 . 01 协m , 计算叶片厚度与叶片面积
之比值, » 叶 片解剖 : 样品制成石 蜡 切
片 , 于显微镜下检测 气孔数 目、 气室大
小、 栅状组织厚度 、 栅状细 胞数量 、 海绵
组织 、 上层表皮细胞、 上下层角质层厚度
等指标 。
于10 o x 双 目解剖镜下检测叶背绒毛形态 、
断切
|
‘圳手
、入冈产部徒樵卿1.对凡l
叶柄维管束的刚 定 作叶柄徒手切片 , 厚度 < 0 . 5 m m , 以 L l一 3 0 0 0 型 电子 扫描 仪
测定叶柄横断面积 ; 以10 o x 双 目解剖镜检测叶柄中心维管束与维管束鞘断面积和结构。
l
。
2
.
4 树皮的解钊刚 定 以石蜡切片作镜检 , 测定内纤维细胞数 目、 硬化纤维细 胞 层数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6 卷
层间距及其厚度 、 射线间距等指标 。
1
.
3 早容调查与洲定
在大旱的1 9 8 2年 , 对受早严重的种源试验林与苗木进行旱害调查与断水的抗旱性测定。
当土壤含水量降至6 . 62 %时 , 各种源便发生严重的旱害。 采用以株为单位调查旱 害 发 生 率
(D P ) ; 用分级计数法(M eK in n e y , 29 2 3 )计算旱害指数 (D l) ; 以旱情指数(D S I) = D P x D I/ 1 0 0
表示旱害程度。 其分级为 : 1 级 : 叶片无萎蔫 ; 2 级 : < 25 % 的叶 片 萎蔫 , 3 级 : 26 % ~
5 0 % 的叶片萎蔫 , 4 级 : 51 %~ 75 %的叶片一严重萎蔫或焦黄 ; 5 级 : 76 % ~ 1 0 % 的叶片严
重萎蔫或焦黄。
1
.
4 数据处理
¹ 以可测性连续变量数据表达形态解剖性状 , 并尽可能转化为相对值 (或比值 ) 进 行 比
较 。 º 作形态解剖性状的种源间差异的显著性测验。 » 以自然受旱和大田抗旱的实 测 数 据
与形态解剖数据作相关性统计 , 以验证形态解剖性状的抗旱程度。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 . 1 种派间差异的方差分析
对21 个试验种源形态及解剖性状的分析表明 : ¹ 叶片面积 、 厚度及其比值 、栅状 组 织 、
海绵组织 、 上表皮细胞层 、 上层角质层厚度 、 叶柄维管束断面积 、 叶柄中心维管束数 、 叶背
绒毛数量和气孔数目等18 个性状 , 在种源间存在特别显著与显著差异 , 只有气室面积 、 下层
角质层 、 树皮硬化纤维细胞层数等 3 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º 在叶片厚度及其与叶面 积 之
比值 、 栅状组织厚度与栅状细胞数目等项指标中 , 种源的秩次为3。了2> 30 7 。> 其 他 试验种
源 , 而 且 这 些 性状具有明显的抗旱性形态结构 , 在栅状组织/ 海绵组织 的比 值 上 , 30 7 0 >
307 2种源 , 在上层表皮细胞层厚度 、 气孔数 目指标中 , 30 0 5号种源处于前列 ; » 除叶背附属
物 、 气孔、 树皮的各个性状未作个体间方差分析外 , 其余各项性状的种源间差异 , 远大于个
体间的差异 (表 2 、 3 )o
裹 2 抽木种派形态及解的性状的比较
层度)
质m
下角浮邝层度)
质m
上角厚扭胞度表)层细m上皮尽印种舔平均位
种源编号
相对 「f分数( % )
监片 单 叶度 而 积 八 / B
八 、
叹p m )
栅 状组
织犀度
C
( c m Z ) ( x 10 一 5 ) ( 卜m )
栅状细 海绵组
胞数 口 织厚度 。 , , 、哭户七曰 刁 、共沃 C / D
(个/ D . z U
10 0林m Z ) (林m )
平 均 位
为标准 种源的 %
玉l乙 均 犷[
为标准种源的%
挤l‘ J廿 f〔
平 均 仇
为标准种源的 %
平 均 仁汇
为标准种 源的%
142
.
7
116
.
8
6 0 5
.
4
8 1
.
1
5 9 8
。
8
8 0
.
2
7 46
.
8
2
.
35 8
16 2
.
0
6 2
.
9 6
126
.
9
117
.
28
20 1
.
8
5 1 名1
112
.
3
1
.
22 1
120
.
5
24
.
20
10 3
.
7 131
.
6
月呀吸勺‘6只⋯弓‘n甘阳了,dJS一.二月五1 3 1 . 410 7 . 5 2 . 1 9 51 5 0 . 8 5 8 . 41 1 6 . 8 1 3 8 51 3 6 . 7 3 1 . 7 21 3 5 . 9 1 14 . 7
1
.
2 2 2
12 2
.
3
0
.
9 6 2
96
.
2
标准种源
泰国老挝
种 源
1 2 2
.
2
:: :
8 5 2
.
9
1 1 4 2
1
.
4 5 6 5 0
.
0 0
1
.
1 5 2 4 1
.
6 G
7 9
.
1 2 8 3 3
1
.
2 4 4 4 0
.
8 8
8 5
.
4 8 1
.
8
8 2
.
4 0
9 3
.
8
缅甸种源
1 0 4
.
6
8 5
.
5
8 72
.
6
1 16
.
9
小! . 2 4
50
.
4
4 2
.
16
9 1
.
4
4 6
.
14
3 7
.
73
8 1
.
8
4 3
.
02
9 3
.
2
1
.
0 1 3
0
.
94 9
9 3
.
7
0
.
9 5 3
9 4
.
1
2 3
.
3 4 5
.
0 1
2 1
.
8 2 4
.
9 2
9 3
.
5 9 8
.
2
2 1
.
9 6 4
.
5 5
94
.
1 0 90
.
8
1
.
0 0 0
1
.
0 2 0
10 2
.
0
1
.
0 6 6
1 0 6
.
6
犷l于: 丧中只列出 部分 种浙(, 泰 l闷、 老挝 、 越 什f、 缅甸诸于!, 源 , 分别为 3 ~ 5 个 种诉平均仁〔。
2 期 郑淑珍等 : 抽木种源抗早性形态及解剖的研究 1 2 了
续表 2
匆绍)黔豁种源平均 值 孔 叶背紫 叶背绒 树皮内种 源编号 叶柄维 叶柄中 气管束断 心维管 面
相时百分数(% ) 面 积 束 致 扭m
Z ) (个/
(m m , ) (条) x 1 0 4 m m Z)
色斑点数 目
(个/
毛 数量
(条 /
m m Z ) m m Z )
平 均 值
30 72 为标准种源的%
3 0 7 0 平 均 值
为标 准种源的%
标准种源 平 均 值
泰国老挝 平 均 值
种 源 为标准种源的%
平 均 值项甸种源 ‘ 。 * 。二“ 。 ,明 刊 ”T 肠 为标准种源的%
1 3
.
0 7 1
1 1 7
.
5
1 3
.
2 0
1 45
.
4
2
.
3 3 3 1 17
.
3
1 0 0
.
0 5 4
.
3
4
.
3 1 1
.
2 3
6 5
.
9 4
.
6 2
1 1
.
5 0
9 3
.
2 6
树皮射 树皮硬化纤维
线间距 层间距 细 胞 厚 度
层 数
(件m ) (协m ) (层 ) (卜劝)
3 4 1 4 2 6
.
7 3
.
0 0 76
1 33
.
4 1 14
.
3 1 1 2
.
3 6 1 32
.
56
2371
75304
dl
月l
036
0.3152一1 9 . 3 5 4 2 . 5 3 11 7 4 . 0 18 . 602 0 4 . 8 1 0 8 . 5 2 7 7 . 01 2 8 2 5 . 3 18 1 . 2 1 62 . 76 3 . 6 3 9 2 . 31 0 5 . 1 3.1 12 .1 1 . 1 2 4 9 . 0 8 2 . 3 3 3 2 1 6 6 . 5 4
1
.
0 7
2 6
.
6 2 1 2
.
3 3 2 5 5
.
7
4 3
.
92 10
.
2 1
*
2 8 0
.
7
*
1 6 4
.
9 9 8 2
.
8 1 09
.
8
37 3
.
3 2
.
6 7
7
.
8 73 7
.
2 1
7 0
.
8 7 9
.
4
1
、
7 7 8 1 4 4
7 6
‘
2 6 6
.
7 1 6
.
4
吸0 1 . 7*
1 0 7
.
6
3
.
00
*
1 1 2
.
36
9
。
76 5
8 7
.
8
8
.
62 2
.
1 8 5
9 4
.
9 9 3
.
7 :;:
7
.
86
1 1 9
。
9
3 7
.
9 4 1 4
.
3 3
1 4 2
.
5 2 1 1 6 2
2 5 5
.
7
1 00 0
24 3
.
3
6 5
。
1
2
.
3 3
8 7
.
2 7
5 4
.
5 0
9 5
.
0 6
注 : 树皮的解剖各以 1 ~ 2 个种源为代表 , * 号者均为越南种源。
表 3 袖木种葱各解剖性状的方差分析
均 方
叶片 厚度 单叶面积
A / B
栅状组织
厚 度
海绵组织
厚 度
栅状
组织 /
海绵
组织
上 层表皮
细胞厚度
上 层 角
质 层厚度
变异来源
(2 0 )
种源间 d 3 0 7 5
(1 1 )
2 0 0 0 5 1 7
(1 1 )
1 8 3 0 4
(2 0 )
1 5 9 3
.
4
(2 0 )
1 2 54 5
.
8
(2 0 )
6 6
.
1 0 0
(1 1 )
2 8 7 3
.
6
(1 1 )
12 8
.
2
下 层 角
质层厚度
(1弓)
0
.
41 7 8
单株间 (
4 0 )
3 1 8
.
2
(2 2 )
6 9 72 3
(22 )
0
.
9 2 8
(4 0 )
5 2
.
3 6
栅状细胞
数 量
(2 0)
3 4 0 28
.
3
(4 0)
2 0 1
.
9
(4 0 )
12 5 0 2
.
5
(4 0 )
64
.
5
(2 2 )
74 1
.
2
(2 2 )
12 5
.
3
1 4 4 2
.
9 1 75 6 6 8 3
.
73 0 4 3 2
.
4 1 76 2
.
4 (8 4 ) (8 4 ) (4 8 ) (4 8 ) (32 )
机 误 4 7 6 . 4 1 1 2 5 1 1 1 . 0 5 0 5 4 . 4 4 2 4 5 . 6 15 4 . 5 3 4 5 1 0 75 5 2 . 3 5 0 . 26 7 2
F 值
种 撅 2 . 9 8 5 * , . 1 1 . 3 8 8 . 哈 . 4 9 0 7 * 户 峥 3 . 6 8 5 . * 中 1 9 3 0 8二 巾 6 8 . 0 0 0 * 巾 * 24 . 4 8 * * 巾 2 . 6 7 7 今 巾 5 3 . 8 6 0 * 中 申 1 . 5台3 6 , s
单 株 0 . 6 6 8 N s 0 . 6 1 8 双5 0 . 扫60 N 9 0 . 9 62 N 日 0 . 8 12 N s 一 一 0 . 7 N s 一 一
均 方
气孔 / 气室数 / 面积
叶背紫色 叶背绒毛 树 皮 内 树皮射线
斑 点 数 量 纤维 细胞 间 距
树皮硬化纤维
厚 度
室积叶柄维管 叶柄中心 气
束断面积 维管束数 面
变异来源
(1 1 )
种源间
1 9 1
.
1 1 0
(1 5 ) (15 ) (1 1 )
2
.
9 0 0 64 3 2 9 1 8 6 5 5 1
.
0 3
(1 1 ) (6 ) ( 5 )
3 4 5 5
.
2 6 4 2 3
.
7 8 3 1 2 7 8 9
.
6
层 间距 细胞层 数
(6 ) ( 6 )
35 8 7 4
.
6 0 4 2 8
(6 )
4 0 6
.
3 8
单株问
(2 2 )
7 3 8 8
(1 1 )
1 2 1
.
0 3 0
(2 2 )
5
.
5 1 1
机 误
7
.
0 2 5
6
.
7 12
3
.
7 2 5
6
.
2 8 7
(5 0 )
一
(50 ) (1 4 4 ) (1 4 4 )
2
.
4 5 0 1 5 3 5 7 3 5 6 1 5 5
。
4 6 3 2 2 8
.
2 3
(1 2 )
0
。
76 8
(1 0 )
1 1 8 3
.
6
(1 2 )
6 93
.
4
(1 2 )
1 3 3
。
5
(12 )
纽6 . 8 3
F
, 值
种 源 2 6 . 52 6 * 今 * 3 2 . 4 5 0 . * * 1 . 15 0 可日 4 . 1 5。* * . 3 . 5 2 * 。 中 1 5 . 24二 中 3 0 . 2 6 2 . 申 . 1 0 . 8 0 5 * 今 * 5 1 . 7 4 今二 0 . 0 0 3农日 8 . 67 7 . 今 .
单株矛 L 101 阳 0. 8 76 N s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不飞芬获茹荡晶蔺飞百簇蓦雨窗飞井葵万写而瘫蔺石平, * * * 为 尸 = 0 . 0 1 的显著性水平 。
12 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6 卷
2
.
2 形态解剖性状与抗早性指标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 ¹ 叶片厚度、面积及其比值 、栅状组织厚度及其细胞数 、 叶柄维管束断面积和
中心维管束数与旱害的 3 项指标均显示强度相关 , º 上表皮细胞层 、 上层角质层厚度 、 气孔
数目及其与气室面积之比值 、 栅状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值只显示中度与弱度相关 , » 其
他性状均无显著性相关(表 4 ) 。
衰 4 主共形态及解例性状与杭早性指标的相关系傲
编厚 度组D海叶 织片厚度 单叶面积 姗状组织厚度早害指标 A / B C / D
早害发生 率
早害指数
早悄指数
一 0 . 9 7 3 3⋯一 0 . 9 7 6 3⋯
一 0 . 9 7 1 7 ⋯
0
.
7 8 3 3⋯
0
.
7 72 5 ⋯
0
.
7 7 7 5 ⋯
一 0 . 9 6 0 5⋯一 0 . 9 6 1 5⋯
一 0 . 9 00⋯
一 0 . 9 10⋯
一 0 . 95 0⋯
姗 状 细
胞 数 t
一 0 . 9 5 0⋯一 0 . 9 30⋯
一 0 . 9 6 3 4⋯ 一 0 . 9 40⋯
一 0 . 28 0
一 0 . 45 0
一 0 . 47 0
一 0 。 8 00 二
一 0 . 6 90 .
一 0
.
6 70 .
气孔数目
早害指标
上层 角质
层 厚 度
叶柄维管
束断面积
叶柄中心
维管束数
早害发生 率
早害指数
早情 指数
上 表皮细
胞层 尽度
一 0 . 7 9 0二
一 0 . 7 30二
一 0 . 7 6 0二
一 0 . 8 7 0⋯
一 0 . 8 5 0二
一 0 . 8 6 0二
一 0 . 7 34 9 ⋯
一 0 . 89 0 1⋯
一 0 . 8 8 3 4 ⋯
一 0 . 8 68 7⋯
一 0
.
8 69 0 ⋯
一 0
.
8 8 5 2⋯
一 0
.
7 42 0 二
一 0 . 7 0 1 7 今
一 0 . 6 62 4 .
气室面积
E / F
F
0
.
441 7 一 0 . 8 34 6 ⋯
0
.
0 28 4 一 0 . 7 0 8 8 二
一 0 . 0 15 0 一 0 . 6 6 4 2 .
注 : * 表示 。 = 。 . 10 的弱度相关 , * * 表 示 a = 0 . 05 的中度相关 , * * * 表示 a = 0 . 01 的强度相关。
2 . 3 早性形态结构与抗早机理的分析
( 1) 叶片厚而小 , A / B 比值大 , 体内细胞有效含水量高 , 体表水分蒸腾与耗损小 , 是旱
性形态结构特征之一 。 3 0 7 2 、 3。了。种源的A / B 比值是泰国 、 缅甸诸种源的1 . 8 ~ 2。 05 倍 。
(2) 30 7 2 、 30 7。号种源的栅状组织厚度与单位叶肉体积内的栅状细胞数量 , 分别为缅甸 ,
泰国诸种源的1 . 4~ 1 . 5倍与1 . 6~ 4 . 。倍 , 且细胞小 、 排列紧 密 (表 2 、 图版 工一 l~ 4 ) , 则单
位体积内叶肉细胞的表面积就比其他的试验种源大得多 , 而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与叶肉细
胞的表面积成正相关[ 3 ] 。 这就是上述种源在解剖学上重要抗旱机理之一。
( 3) 栅状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 , 是解剖上的抗旱性结构。 一些沙荒的旱生植物 , 甚至
只有栅状组织而无海绵组织[’1 , 使这一抗旱性结构臻至最完善的地步 。 30 7 0 号种源的这一性
状 , 超过30 7 2号及其他试验种源 (表 2 ) 。
( 4) 来自印度西海岸的少数种源 , 其叶背下表皮衍生出角质化鳞状细胞层 , 在显微镜下 ,
状如泡沫 , 将下表皮层与气孔全部覆盖 ; 凡具此特殊性状的则叶背无毛或基本无毛 。 目前除印
度西海岸外 , 为各地种源所未见 , 30 7 0 、 30 7 2号种源的这一性状最为发 达 (图版 工一1一 4) ,
对保护体内水分 、 减少蒸腾耗损 , 以适应 (季节性 )干旱环境 , 有重要作用。
( 5) 角质层与减少叶表面水分损失有关 , 也为抗旱的表征之一 。 上层角质层在种源间有
显著差异 , 与抗旱指标相关 , 以30 5 (I 刀 har a) 种源为突出。下层角质层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 。
( 6) 叶柄中心维管束与维管束鞘 , 以30 7 。种源最发达 , 30 72种源次之 , 且在结构上也有
不同 (表 2 、 图 2 ) 。在各个种源遭受严重旱害时 , 曾测得上述两种源的叶片作平衡于太阳光辐
射方向的主动运动 , 从而减免阳光垂直照射叶面带来的水分耗损和叶片的灼伤 。 这种主动运
2 期 郑淑珍等 : 袖木种源抗早性形态及解剖的研究
动与存在于抗旱种源中发达的叶柄维管束有关 。 此外 , 叶柄中发达的维管束 , 有利于体内水
分输送和有效的利用。
癫凰 盘 彝凰’凰
3 0 5 4 ) ()0 8
图 2 抽木种振叶柄横切面结构
1
. 中心维管束, 2 . 维管束稍
(说明 : 3 0了O号 种源的 中心维管束出现两种结构 : 1 . 分散型 , n . 环状型 )
(7) 一般认为气孔数目多而气室小有利于抗旱 。 冯显建〔‘J研究宁夏干旱地区的旱生乔灌
木树种的解剖时指出 : “单纯把气孔大小和密度作为抗旱性指标是不正确的” 。 3 0 0 5号种源的
气孔密度在各试验种源中最高 , 气孔数/ 气室面积之比值最大 , 但其 3 项抗旱性指标处于中上
水平 , 与冯显迪的研究结论一致 。
2
.
4 种源生态背景与抗早性分析
抗旱种源的选择 , 首要 目标仍是生长 、 干形与材质 , 在此基础上选择更为抗旱 的种源 。
但来自于旱 区的种源其干形与分枝较差〔2 〕。 3 0 7 2种源来自干旱至半湿润抽木林 [z] , 3 0 7 0种源
具有高于半湿润的生态背景 , 但它们在海南西南部的半干热气候区除表现很强的抗旱性外 ,
在生长 、 干形 、 分枝特性 、 开花和抗锈病等 9 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中处于前列 , 其聚合指数值
的秩次为 3 0 7 0 > 3 0了2 > 其他试验种源 [e1 。
3 结论
(1) 抽木种源形态及解剖的研究 , 为种源间的抗旱性差异提供了多项形态解剖学的重要
依据 , 其种源间抗旱能力的秩次为 : 3 0 7 2 > 3 0 7 0 > 其他试验种源 , 与大田的抗旱性测定结果
一致 , 足以证明 3 0 7 2 、 3 0 7 0为抗旱种源。
(2 ) 3。了。、 3 0 7 2种源的抗旱机理 , 是由多种形态及解剖性状共同作用 , 并表现如下几个
方面 : ¹ 缩小体表面积 , 增强体表的防护层 , 从而在遇旱时有效地减少蒸腾 , 减免体内水分
耗损, º 在有限空间内增加叶肉细胞的厚度 、 层次和排列的紧密度 , 同时缩小每个叶肉细胞
的体积 , 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大叶肉细胞的表面积 , 有效地提高了体内水分的利用效率; »
遇旱时 , 利用发达的叶柄维管束系统 , 使叶片作平行于 阳光辐射的主动运动 。
( 3) 表 4 中, 抗旱的 3 项指标呈中度至强度相关的各项形态解剖性状 , 可作为抗早种原 、
家系、 无性系选择 、 鉴别与早期预测的指标 。
参 考 文 献
S e th S K
,
K a u l 0 N
.
T ro p i e a l fo r e st e e o s y s te m s o f I n d i a :
‘
T h e te a k fo r e st
.
T r o p i e a l F o r e st
E e o s v s te m s
, a sta t e 一 o f
一 k n o w le g e r e Po rt Pr e Pa r e d b y U n e s o / U N EP/ FA O
, 10 5 1 , 625~ 6‘1
.
苏e i d in g H , W e lle n d o r f H , La u r id se n E B . E v a lu a t io n o f 料n 墓n t o rn a t io n a l s e r i e s o f T e a k ( T e e t o : q
1 3 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
J .
f
.
) P r o v e n a n c e tr ia ls
.
D 入N ID A Fo re s t S e e d Ce n t re , H u m le ba e k , 1, 87 .
植物对水 分胁迫 的反应和适应性”亚 . 植物对干早的反 应和适应性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 9 8 1 , (4) :
宁夏干早地 区树木叶片早生结构的研究 . 林业科 技通讯 , 1 9 8 1 , (1 1 ) . 13 ~ 17 .
郑淑珍 . 抗锈病3 0 7 0 、 3 0 7 2号抽木 种馥的选择 . 林业科学研究 , 1 9 9 2 , 5 ( 3 ) : 2 的 ~ 2 97 .
6 卷
1 ~ 7
.
S tu d 夕 o n the M o r Pho lo 夕夕 a n d A n a to 。夕 o f D r o u g ht
R e s is ta o e e o f T e a几 (T e c to o a 夕r a n d is L . f) P r o v e n a n c e s
Zh e n g Sh u z h e n K u a n g B in g eh a o
A b s tr a e t B a s e d o n th e r e s u lt fr o m te a k Pr o v e n a n e e t r ia l th e r e a re
s ig n ifie a n t d iffe re n c e s in d ro u g h t r es is ta n e e a m o n g the p r o v e n a n e e s
,
the
m o rPh o lo g ie a l a n d a n a to m ie a l s tr u e t u r e s a n d the m e eh a n ism o f d r o u g h t
r e s is ta n e e w e r e fur the r s tud i
e d
。
It h a 日 be e n fo un d tha t the re a r e hig h ly
sig n ifie a t t d iffe r e n e e s in m a jo r m o rPh o lo g ie a l a n d a n a to m ie a l c ha r a e te r s o f
la m in a a n d Pe tio le a m o n g th e Pr o v e n a n e e s
。
T h is r e s u lt 15 in a ce o r d w ith
th a t o f fie ld in v e s tig a t io n o f d ro u g h t r e s is ta n e e
。
T h e s e q u e n e e o f x e r o Philo u s
e a p a b ilit犷二o f th e p r o v e n a n e e s 15 3 0 7 2 > 3 0 7 0 > the o th e r p r o 7 e n a n e e s te s te d .
T h e x e r o Ph ilo u s m e e h a n ism 15 e a us e d b y jo in t e ffe e t o f s o m e m o r Ph o lo g ie a l
a n d a n a to m ie a l e ha r a e te r s in e lu d in g t h e in e r e a s e o f w a te r u t iliz a t io n effe e
-
ie n ey a n d d e e re a se o f w a te r e o n s u m Ptio n a n d 10 5 5 w ith in the P la n t
.
It 15
in e o r r e c t th a t o n ly s to m a d e n s it y a n d s t o m a tie eh a m b e r s iz e a re u se d a s
x e ro Philo u s in d e x e s
.
T h e th ie k n e s s a n d a r e a o f t h e la m in a a n d th e ir r a t io
,
th e e u tie u la r e e ll la ye r s o f th e la m in a hyP o d e r m is
, t he q u a n t ity a n d s tr u e t ur e
o f v a s e u la r bun d l
e s in th e Pe t io le e a n b e us e d a s th e in d e x e s o f x e r o Philo u s
b r e e d in g a n d P re d ie tio n o f d r o u g h t r e s is ta n c e a t e a r ly s ta g e
-
K e y w o r d s t e a k Pr o v e n a n e e s
,
d r o u g ht re ‘ist a n e e , a n a to m ie a l s tr u e t u r e
Z h e n g Sh u z h e n
,
A s s o e ia te p r o fe s so r
,
K u a n g B in g e ha o (T h e R e s e a r e h In s titu te o f T r o Pic a l
l户o re str y C八 I户 (子u a n g z h o u 5 10 5 2 0 ) .
邹淑珍等 : 袖木种源抗旱性形态及解剖的研究 图版 I
袖木种源叶片解剖 (3 0O x ) :
1
. 印度3 0 7 2号种源 , 2 . 印度 3 07 0号 种源 ;
a
. 叶片上层表皮细 胞 : b . 栅状组织 ; c
3
. 泰国 8 0 1 4号种源 , 4 . 〔美〕波多黎各7 9 4 7 0 种源 。
海绵组织 ; d .气孔与气室 , e . 叶背下表皮 衍生的角质化鳞状细胞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