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Foraging Experience on Natural Population of Kerria yunnanensis (Homopterae: Kerridae)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研究自然条件下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的影响。结果表明: 母代取食经历相同,子代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寄生时,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种群密度存在一定差异; 有效性比只是聚果榕与牛肋巴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寄主植物之间,有效性比差异不显著; 偏叶榕上与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种群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聚果榕与南岭黄檀之间其种群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 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生殖力(单雌怀卵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偏叶榕和南岭黄檀上云南紫胶虫生殖力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聚果榕与偏叶榕之间生殖力没有差异; 世代净增殖率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母代取食经历不同,子代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寄生时,种群密度不存在差异,有效性比、种群死亡率、生殖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岭黄檀和偏叶榕上取食1个世代后的种群,在偏叶榕上寄生时,其世代净增殖率无差异; 在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取食1个世代后,在聚果榕上寄生时,其世代净增殖率有极显著差异。

In nature, the effects of foraging experience on Kerria yunnanensis offspring population were studied. With the same foraging experience, the offspring of K. yunnanensis had different population density on different host tree species. The realized sex ratio of offspring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icus glomerata var. chittagonga and Dalbergia obtusifolia,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ther host trees. The offspring population mortality had no difference (P>0.05) between Ficus glomerata var. chittagonga and Dalbergia balansae, whereas i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etween other host trees. There was extremely signifcant difference (P<0.01) in oviposition of offspring female between Ficus glomerata var. chittagonga and Dalbergia balansae, between Ficus cunia and Dalbergia balansae,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P>0.05) between Ficus glomerata var. chittagonga and Ficus cunia. R0 had certain difference among all host tree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 the offspring of K. yunnanensis had the same population density on the same host tree species, had different realized sex ratio, population mortality and oviposition (P<0.05). After one life cycle on Dalbergia balansae and Ficus cunia, the R0 on Ficus cunia had no difference (P>0.05), after one life cycle on Dalbergia balansae and Ficus glomerata var. chittagonga, the R0 on Ficus glomerata var. chittagonga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 !",*/1 #
2345,$ % #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陈又清6 王绍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6 昆明 "7%$$!)
摘 6 要:6 研究自然条件下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代取食经历相同,子代在不同寄主植物上
寄生时,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种群密度存在一定差异;有效性比只是聚果榕与牛肋巴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寄主
植物之间,有效性比差异不显著;偏叶榕上与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种群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聚果榕与南岭黄
檀之间其种群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生殖力(单雌怀卵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偏叶榕和南岭黄
檀上云南紫胶虫生殖力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聚果榕与偏叶榕之间生殖力没有差异;世代净增殖率在不同寄主植
物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母代取食经历不同,子代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寄生时,种群密度不存在差异,有效性比、
种群死亡率、生殖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岭黄檀和偏叶榕上取食 # 个世代后的种群,在偏叶榕上寄生时,其世代
净增殖率无差异;在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取食 # 个世代后,在聚果榕上寄生时,其世代净增殖率有极显著差异。
关键词:6 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取食经历;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
中图分类号:89":1 #6 6 6 文献标识码:,6 6 6 文章编号:#%%# ; 收稿日期:$%%: ; %< ; $=。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 >?>?@3A$%%:%#B)、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D%"C%<)和科技
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E*$#"<%%==")。
!""#$%& ’" (’)*+,-+ !./#),#-$# ’- 0*%1)*2 3’/12*%,’- ’"
!"##$% &’((%("()$)(4’5’/%#)*#:6#)),7*#)
’FG4 H/IJ?4K6 L34K &F3/MI4
( !"#$%$&$’ () *’#(&+,’ !"#’,$# () -.%"’#’ /,01’23 () 4(+’#$+36 5&"2%"6 "7%$$!)
89&%)*$%:6 (4 43NI>G,NFG GAAG@NO /A A/>3K?4K GPQG>?G4@G /4 5’++%0 3&""0"’"#%# /AAOQ>?4K Q/QI03N?/4 RG>G ONIS?GS5 L?NF
NFG O3TG A/>3K?4K GPQG>?G4@G,NFG /AAOQ>?4K /A 57 3&""0"’"#%# F3S S?AAG>G4N Q/QI03N?/4 SG4O?NM /4 S?AAG>G4N F/ON N>GG
OQG@?GO5 +FG >G30?BGS OGP >3N?/ /A /AAOQ>?4K F3S O?K4?A?@34N S?AAG>G4@G UGNRGG4 4%,&# 68(2’+0$0 V3>7 ,.%$$06("60 34S
908:’+6%0 (:$&#%)(8%0,UIN 4/ O?K4?A?@34N S?AAG>G4@G UGNRGG4 /NFG> F/ON N>GGO5 +FG /AAOQ>?4K Q/QI03N?/4 T/>N30?NM F3S 4/
S?AAG>G4@G(; W %1 %7) UGNRGG4 4%,&# 68(2’+0$0 V3>7 ,.%$$06("60 34S 908:’+6%0 :080"#0’,RFG>G3O ?N F3S O?K4?A?@34N
S?AAG>G4@G(; X %1 %7)UGNRGG4 /NFG> F/ON N>GGO5 +FG>G R3O GPN>GTG0M O?K4?A@34N S?AAG>G4@G(; X %1 %#)?4 /V?Q/O?N?/4 /A
/AAOQ>?4K AGT30G UGNRGG4 4%,&# 68(2’+0$0 V3>7 ,.%$$06("60 34S 908:’+6%0 :080"#0’,UGNRGG4 4%,&# ,&"%0 34S 908:’+6%0
:080"#0’,UIN NFG>G R3O 4/ S?AAG>G4@G( ; W %1 %7)UGNRGG4 4%,&# 68(2’+0$0 V3>7 ,.%$$06("60 34S 4%,&# ,&"%05 *% F3S
@G>N3?4 S?AAG>G4@G 3T/4K 300 F/ON N>GGO5 L?NF S?AAG>G4N GPQG>?G4@G,NFG /AAOQ>?4K /A 57 3&""0"’"#%# F3S NFG O3TG Q/QI03N?/4
SG4O?NM /4 NFG O3TG F/ON N>GG OQG@?GO,F3S S?AAG>G4N >G30?BGS OGP >3N?/,Q/QI03N?/4 T/>N30?NM 34S /V?Q/O?N?/4(; X %1 %7)5
,ANG> /4G 0?AG @M@0G /4 908:’+6%0 :080"#0’ 34S 4%,&# ,&"%0,NFG *% /4 4%,&# ,&"%0 F3S 4/ S?AAG>G4@G(; W %1 %7),3ANG> /4G
0?AG @M@0G /4 908:’+6%0 :080"#0’ 34S 4%,&# 68(2’+0$0 V3>7 ,.%$$06("60,NFG *% /4 4%,&# 68(2’+0$0 V3>7 ,.%$$06("60 F3S
GPN>GTG0M O?K4?A?@34N S?AAG>G4@G(; X %1 %#)5
6#: ;’)7&:6 5’++%0 3&""0"’"#%#;43NI>30 Q/QI03N?/4;A/>3K?4K GPQG>?G4@G;FG>U?V/>GYQ034N ?4NG>3@N?/4
6 6 云南紫胶虫( 5’++%0 3&""0"’"#%#)属同翅目
(Z/T/QNG>3G)胶蚧科([G>>?S3G),由于其分泌的紫胶
被广泛应用在许多行业,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
(刘崇乐,#97<)。寄主植物是云南紫胶虫的食物来
源,也是其栖息场所,前人研究寄主植物主要侧重于
目标产物———紫胶,重点研究营养成分与不同紫胶
虫分泌紫胶之间的关系。印度在紫胶蚧的营养生理
上作了一些工作(Z3?SG> ’$ 085,#99$;Z3JIG,#9:!;
.3>OF4GM,#997;.3>OF4GM ’$ 087,#9:9),国内主要研
究云南紫胶虫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营养成分
之间的差异,营养成分与云南紫胶虫泌胶之间的关
系(欧炳荣等,#9:!;陈玉德,#997;侯开卫等,
#997;刘凤书等,#9::),陈又清等($%%=3;$%%=U;
$%%!3;$%%!U;$%%!@)以紫胶蚧(5’++%0 80,,0)为研
林 业 科 学 !" 卷 #
究对象,开展些寄主植物与紫胶蚧相互关系的研究
工作。从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方面,以云南
紫胶虫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很少。
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昆虫学研究的热
点,也是目前重大害虫防治研究的基础,受到了学者
的关注(李典谟等,$%%&;钦俊德,$%’&;钦俊德等,
())$)。国内外学者主要是围绕害虫的治理开展系
列研究(*+,, !" #$%,())(;-+./01 !" #$%,())$;邱宝
利等,())2;赵云鲜等,())$)。紫胶虫( &!’’(#
3445)由于其分泌物的重要价值,则需要从相反的角
度研究如何使种群最大化地繁殖和充分利用不同寄
主植物。同时,紫胶虫能在许多寄主植物上完成世
代,并且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陈
又清等,())"),是研究扩散的协同进化较好的研究
对象。目前,我国所用紫胶绝大部分由云南紫胶虫
生产,在紫胶产区中,在同种寄主植物上连续生产紫
胶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紫胶产量和紫胶质量不断
下降。该研究将为合理利用紫胶生产资源提供一定
的理论基础。
$#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中国云南省绿春县牛孔乡($)$6
7"89,((6728:),海拔 $ $)) ; $ 2)) <。该地带属于
亚热带气候类型,林相不密,太阳光能透射,树木在
春季落叶,树林下层藤本及草本植物种类不多,禾本
科草本植物占优势,地上腐殖质很少,代表性的植物
有牛肋巴()#$*!’+(# ,*"-.(/,$(#)、余甘子(012$$#3"1-.
!4*$(!#)、火 绳 树( 5’(,$#!3# .6!7"#*($(.)、秧 青 树
( )#$*!’+(# .8!4#,!3.(. )、 攀 枝 花 ( 9,4*#:
4#$#*#’(7#)、羊蹄甲( 9#-1(3(# ;#’(!+#"!)等。年平
均温度不低于 $’ =,年降雨量在$ 7)) <<以下,天
气干燥,相对湿度 7)> ; ’)>,冬季有轻霜,日夜温
差很大,在冬季可达 () =,紫胶虫涌散期间无大风,
土壤多为红色粘土,4? 值 7@ 7 ; "@ 7。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材料
())7 年 7 月至 ())" 年 7 月期间,通过野外调查
取样,共选择了 2 块样方,样方面积为 $$ ))) <(。
样地为人工林,人工林中所有树种种植时间(或更
新时间)均为 ())( 年。聚果榕(<(7-. +$,4!’#"# AB15
71(""#+,3+#),平均树高 ’ <,平均胸径 $( C<,为人工
种植;南岭黄檀()#$*!’+(# *#$#3.#!)平均树高 " <,
平均胸径 $" C<,为人工种植;牛肋巴、偏叶榕
(<(7-. 7-3(#)为样地周围散生自然更新的野生树
种。虫种为云南紫胶虫 ())7 年 7 月至 ())" 年 7 月
( 个世代。())7 年 7 月挂放的紫胶虫种胶取食经历
为南岭黄檀,())7 年 $) 月挂放的紫胶虫种胶取食
经历分别为南岭黄檀、牛肋巴、偏叶榕和聚果榕。
!" !$ 研究方法
在事先准备好的寄主植物上挂放种胶,若虫涌
散 (! D 后收回种胶,这时固定在枝条上的云南紫胶
虫若虫虫态一致,单位面积内的种群密度接近,约为
$() ; $") 头·C< E (,以保证云南紫胶虫起始种群密
度基本一致。
有关紫胶虫种群生态学中种群密度、有效性比、
种群死亡率、虫体质量、生殖力等测定方法及种群生
命表参数观测、计算见文献(陈又清等,())&)。
利用 -F--$2@ ) 中的 G.0 E HBI J:GKJ 程序对
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 *-L 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云南紫胶虫在南岭黄檀上取食 $ 个世代后,在
聚果榕、南岭黄檀、牛肋巴和偏叶榕 ! 种寄主植物寄
生时其种群密度存在差异。从表 $ 中可以看出,云
南紫胶虫若虫初期种群密度在聚果榕与南岭黄檀之
间,南岭黄檀与牛肋巴之间,牛肋巴与偏叶榕之间都
存在显著差异,在聚果榕与牛肋巴之间存在极显著
差异,在其他寄主植物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若虫
末期,云南紫胶虫的种群密度在聚果榕与南岭黄檀
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南岭黄檀与牛肋巴之间,南
岭黄檀与偏叶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寄主植
物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成虫末期,云南紫胶虫的
种群密度只是在聚果榕与偏叶榕之间存在显著差
异,在其他寄主之间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
云南紫胶虫分别在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取食 $
个世代后,再在南岭黄檀上寄生,( 种取食经历下的
云南紫胶虫的若虫初期种群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同样,云南紫胶虫分别在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取食
$ 个世代后,再在聚果榕上寄生,云南紫胶虫的若虫
初起种群密度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有效性比的影响
云南紫胶虫在南岭黄檀上完成 $ 个世代后,分
别在聚果榕、南岭黄檀、牛肋巴和偏叶榕上寄生时,
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有效性比见表 (。云南紫胶
虫有效性比偏向雌性,雄虫大约占整个种群数量的
$ M ! 左右。聚果榕与牛肋巴上的云南紫胶虫有效性
比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寄主植物之间,云南紫胶虫
有效性比差异不显著。
!&
! 第 " 期 陈又清等: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表 !" # 种不同寄主植物上云南紫胶虫各龄期群体密度!
$%&’ !" ()*+,%-.)/ 01/2.-3 )4 0.44151/- 2-%612 )4 !"##$% &’((%("()$) )/ # 0.44151/- 7)2- -5112 #$ % &
寄主植物
’()* *+,,)
虫期 -.),#* /.)*0+
若虫初期
1*0+* (2 " )* /.)*0+(3 4 15)
& 龄末期
6.7 (2 & .7 /.)*0+(3 4 15)
成虫末期
6.7 (2 0789*(3 4 15)
聚果榕 !"#$% &’()*+,-, :0+; #."--,&(/&, "<=> &? 4 &=> =@0AB C@> "D 4 "=> ?C0AE "<> F? 4 <> "F0
南岭黄檀 0,’1*+&", 1,’,/%,* "=F> GD 4 &"> D @@ 4 ""> F ?& 4 @> <<0H
牛肋巴 0,’1*+&", (1-$%"2(’", "G"> "? 4 @"> "=#E CD> "? 4 "C> G&0#AB —
偏叶榕 !"#$% #$/", "=?> =D 4 &<> &D 4 "=> &"0#AB "?> =D 4 C> &"H#
! ! ! 试验中起始样本为幼虫,牛肋巴上云南紫胶虫在进入成虫后期被破坏;表中数字后面的英文字母为 I15 多重比较的检验结果,0,H,#
表示在 3 J D> D= 水平上显著,A,B,E 表示在 3 J D> D" 水平上显著。KL, (+/M/.09 )0$N9, (. 099 L()* N90.*) /) 90+:09; 10$N9, (. 0,’1*+&", (1-$%"2(’",
O0) 7,)*+(P,7 0* 45 6$//,/*/%"% 0789* )*0M,; 0,H,# /.7/#0*, )/M./2/#0.* 9,:,9 0* 3 J D> D=;A,B,E /.7/#0*, )/M./2/#0.* 9,:,9 0* 3 J D> D"> 下同。KL, )0$,
H,9(O;
表 8" 云南紫胶虫在南岭黄檀完成世代后在 # 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物学特性
$%&’ 8" 9.),)6.:%, :7%5%:-15.2-.:2 )4 !* &’((%("()$) )/ # 0.44151/- 7)2- -5112
寄主植物
’()* *+,,)
有效性比
Q,09/R,7 ),S
+0*/(
(3 4 15)
种群死亡率
T(N890*/(.
$(+*09/*P U V
(3 4 15)
虫体质量
30)) (2
2,$09, 0789* U $M
(3 4 15)
平均单雌
怀卵量
3,0. 2,#8.7/*P
N,+ 2,$09,
(3 4 15)
单雌怀卵量
W,#8.7/*P N,+
2,$09,
聚果榕
!5 &’()*+,-, :0+; #."--,&(/&,
D> &< 4 D> "D0 GF> CF 4 D> C"0 F> =&0A @<=> G? 4 FF> FC0A "CG X =@=
南岭黄檀 05 1,’,/%,* D> "F 4 D> D?0H FD> "C 4 D> <@0 "&> C@ 4 "> DD 4 ?"> C?HB @?D X ??=
牛肋巴 05 (1-$%"2(’", D> &@ 4 D> D?H — — —
偏叶榕 !5 #$/", D> &< 4 D> D=0H GG> GF 4 "> "H F> D@ 4 "> FC0A @G<> F@ 4 ""?> ?=0A "=C X C&?
! ! 当云南紫胶虫在这 < 种寄主植物上完成世代
后,将在南岭黄檀和聚果榕上完成世代的云南紫胶
虫,同时寄生在聚果榕上;在南岭黄檀和偏叶榕上
完成世代的云南紫胶虫,同时寄生在偏叶榕上;在
南岭黄檀和聚果榕上完成世代的云南紫胶虫,同时
寄生在南岭黄檀上。从表 @ 可以看出,不同的取食
经历后,云南紫胶虫在同种寄主植物上有效性比都
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有效性比的影响
$%&’ ;" <441:-2 )4 4)5%6./6 1=*15.1/:1 )/ 51%,.>10
21= 5%-.) )4 !* &’((%("()$)
取食经历
W(+0M/.M
,SN,+/,.#,
寄主植物 ’()* *+,,)
聚果榕
!5 &’()*+,-,
:0+; #."--,&(/&,
偏叶榕
!5 #$/",
南岭黄檀
05 1,’,/%,*
聚果榕
!5 &’()*+,-, :0+;
#."--,&(/&,
D> @< 4D> ""A D> &? 4D> D?A
南岭黄檀 05 1,’,/%,* D> &< 4D> DCB D> "@A D> @= 4D> DCB
偏叶榕 !5 #$/", D> @" 4 D> ""B
;?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种群死亡率的影响
云南紫胶虫在南岭黄檀上完成 " 个世代后,分
别在聚果榕、南岭黄檀、牛肋巴和偏叶榕上寄生时,
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种群死亡率存在一定差异
(表 &)。从表 & 中可以看出,偏叶榕上云南紫胶虫
种群死亡率与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聚果榕与南岭黄檀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云南紫胶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 " 个世代
后,寄生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其种群死亡率也存在
一定差异,结果见表 <。从表 < 可以看出,在南岭黄
檀和偏叶榕上取食 " 个世代后的种群,在偏叶榕上
寄生时,其种群死亡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样,在聚
果榕和南岭黄檀上取食 " 个世代后,在聚果榕上寄
生时,其种群死亡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种群死亡率的影响
$%&’ #" <441:-2 )4 4)5%6./6 1=*15.1/:1 )/ *)*+,%-.)/
@)5-%,.-3 )4 !* &’((%("()$)
取食经历
W(+0M/.M ,SN,+/,.#
寄主植物 ’()* *+,,)
偏叶榕
!5 #$/",
聚果榕
!5 &’()*+,-,
:0+; #."--,&(/&,
聚果榕
!5 &’()*+,-, :0+;
#."--,&(/&,
D> GC 4 D> D@A
南岭黄檀 05 1,’,/%,* D> G@< 4 D> DCA D> ?G 4 D> D?B
偏叶榕 !5 #$/", D> ?? 4 D> D?B
;?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生殖力的影响
云南紫胶虫进入成虫期,雄虫爬出胶被与雌虫
进行交配,完成交配后,雄虫死亡,雌成虫个体在自
身分泌的胶被覆盖下不断长大,同时子代卵胚不断
发育。虫体质量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其生殖能力,一
般虫体越大,雌成虫怀卵量越高,但虫体大小与怀卵
=?
林 业 科 学 !" 卷 #
量高低相关性不显著(陈又清,$%%&)。云南紫胶虫
在南岭黄檀上完成 ’ 个世代后,分别在聚果榕、南岭
黄檀、牛肋巴和偏叶榕上寄生时,其在不同寄主植物
上的生殖力(单雌怀卵量)存在一定差异(表 ()。
从表 ( 中可以看出,聚果榕和南岭黄檀上云南紫胶
虫生殖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偏叶榕和南岭黄檀上云
南紫胶虫生殖力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聚果榕与偏
叶榕之间云南紫胶虫生殖力没有差异。
云南紫胶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 ’ 个世代
后,寄生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其生殖力也存在一定
差异,结果见表 (。从表 ( 可以看出,在南岭黄檀和
偏叶榕上取食 ’ 个世代后的种群,在偏叶榕上寄生
时,其生殖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样,在聚果榕和南
岭黄檀上取食 ’ 个世代后,在聚果榕上寄生时,其生
殖力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生殖力的影响
#$%& !" ’(()*+, -( (-.$/01/ )23).0)1*) -1
-403-,0+0-1 -( !" #$%%&%’%()(
取食经历
)*+,-./- 0120+.0/30
寄主植物 4*56 6+005
偏叶榕
!" #$%&’
聚果榕
!" ()*+,-’.’
7,+8 #/&..’(*%(’
聚果榕
!" ()*+,-’.’ 7,+8
#/&..’(*%(’
$$&9 & : (&9 ’%;
南岭黄檀
0" 1’)’%2’,
’<"9 (& : (&9 ’%; <(9 ! : !!9 ($=
偏叶榕 !" #$%&’ ’"$9 %& : !!9 ($=
56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种群增殖的影响
根据云南紫胶虫特征年龄( 3)、特征存活率
(43)、产雌卵数(53)等参数,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
(=.+3>,’南紫胶虫在南岭黄檀上完成 ’ 个世代后,在不同寄
主植物上的世代净增殖率(6 *)、世代平均历期( 7)
和周期增长率 & 个生命表参数(表 ")。由表 " 可
知,云南紫胶虫在南岭黄檀上的世代净增殖率最大,
为 !?9 (’,在聚果榕上最小,为 &$9 @<。不同寄主植
物上云南紫胶虫的世代净增殖率存在一定差异。云
南紫胶虫完成 ’ 个世代在南岭黄檀上最长,为 ’("
天,在聚果榕上最短,为 ’!% 天。
# # 云南紫胶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 ’ 个世代
后,寄生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其世代净增殖率也存
在一定差异,结果见表 @。从表 @ 可以看出,在南岭
黄檀和偏叶榕上取食 ’ 个世代后的种群,在偏叶榕
上寄生时,其世代净增殖率不存在差异;在聚果榕
和南岭黄檀上取食 ’ 个世代后,在聚果榕上寄生时,
其世代净增殖率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 7" 云南紫胶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参数比较
#$%& 7" 80() +$%9) 3$.$:)+)., -( !" #$%%&%’%()(
-1 5 ;0(().)1+ <-,+ 39$1+,
寄主
4*56 6+005
生命表参数 A,+,B060+5 *C D.C0 6,ED0
6% 7 !
聚果榕
!" ()*+,-’.’ 7,+" #/&..’(*%(’
&$9 @< ’!% %9 $&
南岭黄檀 0" 1’)’%2’, !?9 (’ ’(" %9 &’
偏叶榕 !" #$%&’ &<9 &( ’(% %9 $"
表 =" 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世代净增殖率的影响
#$%& =" ’(()*+, -( (-.$/01/ )23).0)1*) -1 *>
-( !" #$%%&%’%()(
取食经历
)*+,-./- 0120+.0/30
寄主植物 4*56 6+005
偏叶榕
!" #$%&’
聚果榕
!" ()*+,-’.’
7,+8 #/&..’(*%(’
聚果榕
!" ()*+,-’.’ 7,+8 #/&..’(*%(’
’?9 $’ : "8 ?";
南岭黄檀 0" 1’)’%2’, &$9 (" : ’$8 (<; &%9 << : ’’8 %"=
偏叶榕 !" #$%&’ &%9 <" : ’&8 ?!;
!# 讨论
云南紫胶虫母代的取食经历对子代的生长发育
有一定影响。其中子代的初始种群密度与寄主植物
有关,与取食经历无关。取食经历对子代有效性比、
种群死亡率、生殖力和世代净增殖率均有影响。
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时,机械创面小,取食时分
泌的唾液能影响寄主植物伤口愈合、防御信息传递
和挥发性物质施放,这些特征联合作用导致该类昆
虫寄主植物范围广,适应能力强(F,DD./-,$%%?)。
同样具刺吸式口器的云南紫胶虫,能适应广泛的寄
主植物,多达 &%% 多种(陈玉德等,’<同一株寄主植物上能连续寄生,采取的防御策略应
该是与该类刺吸式口器昆虫相同的。
在与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的长期进化过程中,
植物进化了许多类型的机制防止昆虫攻击,可以将
这些防御机制大体分为 $ 类:结构性防御和诱导性
防御。其中结构性防御指植物在受到昆虫攻击前就
具备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防御;诱导性防御是指植物
受到昆虫攻击后产生的防御性反应。不同的植物结
构性防御和诱导性防御存在差异。云南紫胶虫母代
在相同寄主植物取食后,子代在相同环境不同的寄
主植物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证明了该结论。
同时由该试验结果可以推断:云南紫胶虫能迅速在
不同的寄主植物之间适应,其具备克服寄主植物的
结构性和诱导性防御的能力。
"@
! 第 " 期 陈又清等:取食经历对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在不同寄主植物间平衡( #$%&’()**+ )是许多植
食性昆虫适应不同寄主植物采取的适应对策
( ,-$%.%/,0111; 2#’%$3+, "454; 6%7$8/% !" #$%,
0110)。当叶螨适应某种新的质量差的寄主植物并
繁衍数代后,一旦放到原来偏好的寄主植物上取食,
就失去了对那个新的质量差的新寄主植物的耐受能
力(,-$%.%/,0111)。当昆虫适应某个新的质量差的
寄主植物时,并不能因此推断它适应了相关的寄主
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特定的化学物质。云南紫胶虫偏
好的寄主植物,尽管在其偏好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改
变取食经历,仍然导致其种群动态发生波动。该结
果符合单食性昆虫的进化选择方向的假说,即广食
性昆虫在特定的偏好植物上取食并不断被选择,可
能失去对较差质量的植物的耐受能力。
试验结果显示,云南紫胶虫经历不同的取食对
象,并不一定出现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必然趋势,
在不同的寄主植物组合之间的结果不一致,与前人
(姚德富等,"45")选择出的固定的寄主植物组合放
养云南紫胶虫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本研究没有定
量对比研究云南紫胶虫连续在同种寄主植物上和在
其他寄主植物寄生时其种群差异。另外,本研究选
择的是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气候因子不能稳定控
制,因此,气候因子对云南紫胶虫种群的影响没有纳
入研究。但由于研究区域的小环境接近,研究结果
的差异可以认为非气候因子造成的,而应归于云南
紫胶虫取食经历的结果。该研究结果初步反映出云
南紫胶虫的不同取食经历对种群的影响,以及紫胶
生产实践中采取紫胶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交替放
养的必要性。今后应针对具体的寄主植物组合,研
究最合适的取食经历,以及在每种寄主植物上最合
适的连续寄生世代数量,达到优质高产紫胶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陈又清 9 011:9 紫胶蚧(&!’’(# $#))# ;’$$9)生态适应性研究 9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9
陈又清,陈晓鸣,李 ! 昆 9 011:%9紫胶虫种群死亡率探讨与计算方法
改进 9林业科学研究,"<(0):":= > "?1@
陈又清,徐 ! 涛,陈晓鸣,等 9 011:A9 紫胶蚧 B 种寄主植物“树皮”比
较解剖与寄生特性研究 9林业科学研究,"<(?):?"" > ?"B@
陈又清,陈晓鸣,李 ! 昆 9 011?%9 紫胶蚧觅食时对寄主植物枝条的选
择 9林业科学研究,"B(0):"=4 > "<<@
陈又清,陈晓鸣,李 ! 昆,等 9 011?A9紫胶蚧与寄主植物氨基酸含量关
系的初步研究 9林业科学研究,"B(:)::<0 > :陈又清,陈晓鸣,李 ! 昆,等 9 011?C9 紫胶蚧与寄主植物无机盐含量
关系的初步研究 9生态学杂志,0?(=):=0: > =0B@
陈又清,王绍云 9 011<@ 紫胶虫的有效性比,生态学杂志,0=(=):=:"
> =:?@
陈又清,王绍云 9 011B@ 不同寄主植物对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的影
响 9 应用生态学报,"5(?):B<" > B<=@
陈玉德 9 "44=@ 紫胶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 9 林业科学研究,5(增
刊):=" > ==@
陈玉德,侯开卫 9 "44?@ 我国紫胶虫寄主植物研究概况与进展 9 林业
科学,:1("):<4 > B:@
侯开卫,刘凤书,李金元,等 9 "44=@ 寄主植物的营养生理与紫胶虫泌
胶关系的研究 9林业科学研究,5(增刊):" > <@
李典谟,周立阳 9 "44B@ 协同进化———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9 昆虫知识,
:?("):?= > ?4@
刘崇乐 9 "4=B@ 紫胶虫与紫胶 9生物学通报,=:? > ""@
刘凤书,易 ! 鹏,李绍家 9 "455@ 紫胶虫的泌胶性能与寄主植物化学
成分的关系 9林业科学,0?("):"1< > ""0@
欧炳荣,洪广基,杨星池,等 9 "45?@ 紫胶虫的生物学研究 9 昆虫学报,
0B("):B1 > BB@
钦俊德 9 "45B@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9北京:科学出版社,?= > "<=@
钦俊德,王琛柱 9 011"@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与进化的关系 9 昆
虫学报,??(:)::<1 > :<=@
邱宝利,任顺祥,林 ! 莉,等 9 011:@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发育和繁
殖的影响 9生态学报,0:(<):"01< > "0""@
姚德富,梁成杰,崔士英 9 "45"@ 紫胶虫的交替放养 9 林业科学,"B
(?):?05 > ?:"@
赵云鲜,康 ! 乐 9 011"@ 多食性斑潜蝇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9 昆虫学报,
??(?):= =B:@
,-$%.%/ , ,9 0111@ D)+#($%3-’ ’E)/7#8)3:,&%F#%#8)3 %3& #$%&’()**+ 83
*8#3’++ )* G8#’+ )3 %/#’$3%%#8E’ H)+#+9 IC)/)-J,5"(0):=11 # =15@
K8$CH 6 L9 "4?5@ MH’ 83#$83+8C $%#’ )* 3%#7$%/ 83C$’%+’ 83 %3 83+’C#
F)F7/%#8)39 N)7$3%/ )* ,38G%/ IC)/)-J,"B:"= > 0<@
D%8&’$ 2 O,P%3-7/J P9 "440@ DJ&$)-’3(8)3 C)3C’3#$%#8)3 %3& &8-’+#8E’
’3QJG’+ 83 #H’ G8& -7# )* %&7/# *’G%/’ /%C 83+’C#,&!’’(# $#))#
(;’$$),“R%3-’’38”+#$%839 ,33%/+ )* I3#)G)/)-J(S’H$% S73),
"1(0)::4 > ?0@
D%T7’ U 29 "45?@ V$’’ %G83) %C8&+ 83 #H’ %3%/ */78&+ )* *’G%/’ /%C
83+’C# *’’&83- )3 &8**’$’3# H)+# F/%3#+9 W3&8%3 N)7$3%/ )*
I3#)G)/)-J,?<(:):04" > 045@
6%7$8/% ,,;%$##73’3 2,U’$8/% N9 01109 ,&%F#8E’ FH’3)#JF8C F/%+#8C8#J
%3& -’3’#8C+ )* /%$E%/ /8*’ H8+#)$8’+ 83 #.) *#+# "!,-.’#’(#
F)F7/%#8)3+9 IE)/7#8)3,=<:<"B # <0B@
68// N M,U%$T78+ R N9 0110@ D)+# F/%3#+ 83*/7’3C’ F%$%+8#8+G )* *)$’+#
C%#’$F8//%$+9 X%#7$’,?"B:"B1 > "B:@
283-’$ U 2,2#8$’G%3 ! N Y9 011"@ D). *)$%-83- #%C#8C+ &’#’$G83’ H)+#(
F/%3# 7+’ AJ % F)/JFH%-)7+ C%#’$F8//%$9 YC’/)-8%,"04:45 > "1=@
2#’%$3+ 2 L9 "4549 MH’ ’E)/7#8)3%$J +8-38*8C%3C’ )* FH’3)#JF8C F/%+#8C8#J9
K8)+C8’3C’,:4:?:< > ??=@
Z%$+H3’J R ;9 "44=@ V/). )* +)G’ 37#$8’3#+ 83 #H’ G’#%A)/8+G )* W3&8%3
/%C 83+’C# &!’’(# $#))#(;’$$)(D)G)F#’$%:M%CH%$&88&%’)9 ,33%/+
)* V)$’+#$J,:(0):"B0 > "BB@
Z%$+H3’J R ;,2$8E%+#%E% [ X9 "454@ ,G83) %C8& %3& C%$A)HJ&$%#’
C)3+#8#7’3#+ )* #H’ W3&8%3 /%C 83+’C#,&!’’(# $#))#( D)G)F#’$%:
M%CH%$&88&%’) %# &8**’$’3# +#%-’+ )* &’E’/)FG’3#9 ,33%/’+ &’ /%
2)C8’#’ I3#)G)/)-8T7’ &’ V$%3C’,0=(:)::51 > :50@
O%//83- 6 69 0115@ ,E)8&83- ’**’C#8E’ &’*’3+’+:2#$%#’-8’+ ’GF/)J’& AJ
FH/)’G(*’’&83- 83+’C#+9 [/%3# [HJ+8)/)-J,"?<:5=4 # 5<<@
(责任编辑 ! 朱乾坤)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