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Populus euphratica Seedlings to Progressive Soil Drought 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n Extreme Arid Area

极端干旱区自然环境下胡杨幼株对土壤渐进式干旱的生理响应


A pot experiment in the outdoor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il progressive drought on th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2-year-old Populus euphratica seedlings in the lower reach of Tarim River. The seedlings were respectively grown under well-watered and progressive water deficit condi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water suppl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actual photochemical quantum yield of PSII in the light (φPSII),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index (qp) and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index (qN), leaf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and predawn water potential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peri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decreased to mild drought stress level in 6 days after a saturated irrigation, and reached to severe drought stress level in 15 days after a saturated irrigation in July. During the drying process of soil water content, the increasing soil drought resulted in decreases in the predawn leaf water potential at 6:00 am, φPSII, qp and Gs of the seedlings, but increase in qN. These results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drought resistant mechanism of P. euphratica seedlings.


全 文 :第 49 卷 第 11 期
2 0 1 3 年 11 月
林 业 科 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Vol. 49,No. 11
Nov.,2 0 1 3
doi:10.11707 / j.1001-7488.20131124
收稿日期: 2013 - 01 - 08; 修回日期: 2013 - 09 - 1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025025,41101533)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211A104)。
* 李卫红为通讯作者。
极端干旱区自然环境下胡杨幼株对土壤渐进式
干旱的生理响应*
杨玉海 李卫红 陈亚宁 朱成刚 马建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 830011)
关键词: 干旱区; 水分; 生理; 胡杨
中图分类号: S718.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488(2013)11 - 0171 - 06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Populus euphratica Seedlings to Progressive
Soil Drought 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n Extreme Arid Area
Yang Yuhai Li Weihong Chen Yaning Zhu Chenggang Ma Jianxin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Oasis Ecology Xinjiang Institutu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Abstract: A pot experiment in the outdoor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il progressive drought on th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2-year-old Populus euphratica seedlings in the lower reach of Tarim River. The seedlings were
respectively grown under well-watered and progressive water deficit condi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water suppl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actual photochemical quantum yield of PSII in the light (φPSII),photochemical quenching index
( q p) and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index ( qN ),leaf stomatal conductance (G s ) and predawn water potential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peri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decreased to mild drought stress
level in 6 days after a saturated irrigation,and reached to severe drought stress level in 15 days after a saturated irrigation
in July. During the drying process of soil water content,the increasing soil drought resulted in decreases in the predawn
leaf water potential at 6:00 am,φPSII,q p and G s of the seedlings,but increase in qN . These results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drought resistant mechanism of P. euphratica seedlings.
Key words: arid area; water; physiology; Populus euphratica
在自然界,水通常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
水分亏缺严重影响着植物的形态结构、光合生长和
代谢水平(Seki et al.,2007),但植物也进化出了复
杂的感知、响应和适应水分亏缺的机制。在干旱半
干旱地区,有许多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
进化已经形成了许多响应水分亏缺的适应机制和策
略(Bacelar et al.,2006; Dichio et al.,2006)。由于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格局变化,未来干旱可能会加剧。
如何使植物更好地应对干旱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
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对植物的耐旱机
制、对干旱的响应和适应性等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胡杨 ( Populus euphratica)是我国首批确定的
388 种珍稀濒危植物中的渐危种,也是全世界最急
需优先保护的林木基因资源之一。近 50 年来我国
一半以上面积的天然胡杨林消失,作为干旱区荒漠
河岸林的建群种和优势种,胡杨林的衰退不仅引发
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由于每一个物种都是一
个基因库,物种的大量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
坏,必将导致遗传多样性的急剧丧失。在年降水量
17. 4 ~ 42. 0 mm、年蒸发量(潜势)2 500 ~ 3 000 mm
的塔里木河下游,水分缺乏是限制胡杨生长的主要
因素。国内外有关成年胡杨光合作用等生理特性对
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较多 (苏培玺等,2003; 陈亚
鹏等,2011; 朱成刚等,2011),但针对胡杨幼株的
研究相对较少。李志军等 (2009)发现胡杨幼株在
持续重度或轻度干旱胁迫下,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
延长胡杨幼株光系统Ⅱ(Photosystem Ⅱ,PSⅡ)原初
光能转换效率并非持续下降,而是略有上升,但具体
原因尚不知晓。在盆栽控制试验条件下,不同土壤
水分条件下胡杨幼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林 业 科 学 49 卷
CO2 浓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峰值
时间均出现在 12:00(李菊艳等,2009)。但这些研
究均是依据 Hsiao(1973)划分的干旱胁迫土壤含水
量阈值来进行的干旱胁迫控制试验,试验期间土壤
含水量始终保持在某一固定干旱胁迫水平。但是,
在自然环境下土壤含水量是动态变化的,对于塔里
木河依水而生的胡杨而言,极少量降雨对胡杨幼株
的生长发育微不足道,洪水漫溢是其生存发展的所
需水分关键来源之一,而一次漫溢或灌溉后土壤中
水分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在这样一个渐进式
土壤干旱过程中,胡杨幼株生理会产生怎样的响应?
土壤渐进式干旱多长时间后胡杨幼株生理受到伤
害? 这些问题至今尚没有解答。本研究以塔里木河
下游 2 年生胡杨幼株为对象,进行自然环境条件下
盆栽胡杨幼株水分控制试验,揭示胡杨幼株对土壤
渐进式干旱的生理响应,解析极端环境下胡杨幼株
适应干旱的机制,为生态用水有限的干旱区胡杨的
保护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塔里木河下游(87. 5636°—88. 4583°E,39. 5°—
40. 5869°N)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高
山环绕,属大陆性暖温带、极端干旱沙漠性气候。该
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温差大,多风沙、浮尘天气,
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 17. 4 ~ 42. 9
mm,年蒸发量 2 671. 4 ~ 2 902. 2 mm,全年相对湿度
40% ~ 50%,年平均气温 10. 6 ~ 11. 5 ℃,全年日照
时数 3 000 h 左右,年均太阳总辐射量 1 740 kWh·
m - 2,全年无霜期 187 ~ 214 天。干旱指数为16 ~ 50,
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增大。塔里木河下游的天然植
物主要有胡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芦
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
2 研究方法
控制试验于 2010 年 4—8 月在塔里木河下游生
态与植被恢复监测试验站进行。因胡杨 1 年生幼苗
株高 5 ~ 10 cm,且侧枝、叶片较少,不能满足监测及
分析所需的样品要求,因此供试胡杨为采自塔里木
河下游的 2 年生实生幼株。幼株冠幅、根幅、苗高、
根长、基径均匀,平均株高约 51. 9 cm。试验容器为
直径 30 cm、高 50 cm 的圆柱形 PVC 管,底部用塑料
托盘承接,栽培基质为取自当地弃荒农田的土壤,用
量统一为填充至距 PVC 管顶端 6 ~ 7 cm 处,目的是
便于灌溉,土壤密度为 1. 024 g·cm - 3,土壤田间持
水量为 29. 47%,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16. 33 ± 1. 69 g·
kg - 1,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 1. 05 ± 0. 12,
0. 99 ± 0. 11 和 17. 7 ± 0. 41 g·kg - 1,有效氮、有效磷
和有效钾含量分别为 71. 68 ± 29. 72,86. 38 ± 18. 96
和 222. 62 ± 43. 75 mg·kg - 1,pH 值为 7. 74 ± 0. 12,
总盐含量为 2. 97 ± 0. 05 g·kg - 1。于 2010 年 4 月 7
日进行胡杨幼株移栽,每盆种植 1 株,共计 24 盆,试
验期间用纯净水浇灌,在干旱处理前每次每盆的灌
溉量相同,试验期间未施用任何肥料。考虑到过早
干旱对胡杨幼株生长不利,故选择移栽 3 个月后生
长良好的 12 株幼株进行水分控制试验,其中干旱处
理的幼株为 6 株,干旱处理期间无降雨。试验从
2010 年 7 月 18 日开始至 8 月 6 日结束,其中干旱处
理采取饱和灌溉后使水分自然下降的方法进行,对
照则采用每隔 2 ~ 3 天从表面灌水至田间持水量的
(灌溉至水分自 PVC 管底部自然渗漏)方式进行。
试验期间分别在停灌 6,15 和 21 天时随机监测干
旱处理和对照组中胡杨幼株的生理指标,因每株至
少测试 3 片叶子,测试需花费一定的时间。为了保
证监测时间的一致性,分别在干旱处理和对照组中
随机各选 3 株进行监测,包括叶片水势、气孔导度和
叶绿素荧光参数,以 7 月 18 日饱和灌溉前所监测的
各项指标为基准(对照中胡杨幼株各指标的监测均
在每次灌水前测定)。试验结束后用铝盒按 0 ~ 10,
10 ~ 20,20 ~ 30 和 30 ~ 40 cm 分层采集土样,现场
称质量后用烘干法测土壤含水量。
叶绿素荧光数据采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
(MINI PAM,德国 WALZ 公司)获得。在天气晴朗
时选取 3 ~ 5 株进行活体测定,试验监测时间为
8:00—20:00,每隔 2 h 测定 1 次,每次测量 10 个叶
片。每次测量选取数量相当的叶片,尽量摊开使其均
匀分布夹于叶夹内。测量光选用光强 < 0. 1 μmol·
m - 2 s - 1的红光,饱和脉冲由内置卤光灯提供,光强 >
10 000 μmol·m - 2 s - 1,作用时间为 0. 8 s,在每个选
取的固定时段进行胡杨叶片光适应下稳态荧光和光
适应最大荧光的测定; 胡杨叶片暗适应下的初始荧
光和最大荧光值于每天黎明前 6:00 和正午12:00用
黑布遮光暗适应 20 min 后分别测定。另外测定光
适应下的初始荧光、实际量子产量 ( φPSⅡ )、光化学
猝灭系数 ( qp )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 qN ) (朱成刚
等,2011)。
在测量叶绿素荧光的同一天,摘取测定叶绿素
荧光植株上的叶片 3 片,采用露点水势仪(HR-33T,
美国 WESCOR 公司)进行叶水势测定,6:00时测定
的叶水势为清晨水势。气孔导度用 AP4 型 (Delta-
T,英国)植物动态气孔计测定。试验期间用 SPAC
271
第 11 期 杨玉海等: 极端干旱区自然环境下胡杨幼株对土壤渐进式干旱的生理响应
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和小型微气象站监测环境气象因
子,如气温、相对湿度 ( ICT,澳大利亚)。光合有效
辐射则用便携式调制荧光仪测定。
利用 SPSS 13. 0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多重比较采用 LSD 分析(显著
性水平设定为 P = 0. 05)。分析前对所有数据进行
方差齐性检验以确保数据分析有效。应用 Sig-
maplot 12. 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制图。
3 结果与分析
3. 1 环境因子变化特征 对 7 月 18 日及停灌 6,
15 和 21 天时的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的平均值分别
进行分析(图 1),结果表明试验期间试验站白天光
合有效辐射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 16:00。
试验期间白天 8:00—20:00 气温始终高于 20 ℃,早
上升高较快,但晚上下降较慢,至 20:00 时气温仍较
高,16:00—18:00 是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
图 1 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日变化
Fig. 1 Diurnal changes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3. 2 土壤含水量变化与土壤干旱胁迫程度 随着
停灌时间增加,干旱处理土壤含水量不断下降,但下
降幅度逐渐减小。以灌溉后田间持水量 29. 47%为
参照,在停灌前期(0 ~ 6 天),干旱处理表层(0 ~ 10
cm)土壤含水量大幅下降,深层土壤含水量略有降
低; 在停灌中期(7 ~ 15 天),表层(0 ~ 10 cm)土壤
含水量降幅减小,但深层(30 ~ 40 cm)土壤水分含
量降幅加大;在停灌后期(16 ~ 21 天),表层和深层
(0 ~ 10 和 30 ~ 40 cm)土壤水分降幅趋缓且一致,
但表层(0 ~ 10 cm)土壤含水量比深层低。方差分
析表明,在各土层,停灌 6 天时的土壤含水量与停灌
21 天时的差异显著(P < 0. 05,n = 3)(图 2)。
在停灌 6,15 和 21 天后,干旱处理土壤的相对
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比)在 0 ~ 10
cm 土层分别为 54. 25%,25. 31% 和 19. 41%,在
10 ~ 20 cm 土 层 分 别 为 67. 39%, 29. 48% 和
图 2 干旱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
Fig. 2 Soil water content changes
of drought treatment
23. 18%,在 20 ~ 30 cm 土 层 分 别 为 69. 76%,
33. 69% 和 28. 61%,在 30 ~ 40 cm 土层分别为
87. 75%,37. 87% 和 31. 56%。将各土层土壤含水
量进行加权平均后分析 0 ~ 40 cm 土层的相对含水
量,结果表明在停灌 6,15 和 21 天后干旱处理土壤
的相对含水量分别为 69. 79%,31. 59%和 25. 69%。
通常认为土壤相对含水量在 60% ~ 70% 时为轻度
干旱胁迫,40% ~ 60%时为中度干旱胁迫,40%以下
为重度干旱胁迫(Hsiao,1973)。由此可知,在塔里
木河下游炎热的夏季,在无降雨情况下,一次饱和灌
溉经过 6 天后(0 ~ 10 和 30 ~ 40 cm 土层除外),盆
栽胡杨幼株的土壤水分已处于轻度干旱胁迫水平,
15 天后则下降到重度干旱胁迫水平,21 天后仍在
重度干旱胁迫水平。
3. 3 土壤渐进式干旱对胡杨幼株叶水势的影响
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胡杨幼株叶片清晨水势随着
停止灌溉时间的延长而线性下降(图 3)。2 个处理
清晨水势之间的差异随着停灌时间的延长而加大,
其中停灌 3 天后,干旱处理叶水势较对照降低 0. 31
MPa,经过 15 天后,干旱处理叶水势较对照降低了
1. 84 MPa。由此可知,在土壤含水量从田间持水量
逐渐下降至重度干旱胁迫水平的过程中,胡杨幼株
清晨水势持续下降至 - 4. 6 MPa。
3. 4 气孔导度 由图 4 可知,在 8:00—20:00 时
段,胡杨幼株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随着停灌时
间的增加而发生了改变。土壤干旱不仅使胡杨幼株
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发生改变,而且降低了胡杨幼
株叶片的气孔导度。对照中生长在良好水分条件下
的胡杨幼株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波
动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 12:00。停灌 15 天后则
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在 21 天时胡杨幼株叶片气孔
导度变化不大。方差分析表明,在停灌 15 天后,在
371
林 业 科 学 49 卷
图 3 清晨水势变化
Fig. 3 Predawn water potential changes
每一监测时刻(早 8:00 除外)干旱处理胡杨幼株气
孔导度显著低于对照(P < 0. 05,n = 3); 在停灌 21
天后,在每一监测时刻干旱处理胡杨幼株气孔导度
也显著低于对照(P < 0. 05,n = 3) (图 4)。这一方
面表明土壤渐进式干旱降低了胡杨幼株的气体交换
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持续土壤重度干旱可能损伤
了胡杨幼株的气孔,因为在 21 天时胡杨幼株叶片早
8:00 时气孔导度与其他时间的相近,表明此时胡杨
幼株叶片气孔已因干旱受损而开闭不再敏感,导致
气孔导度无明显的日变化趋势。由此可知,胡杨幼
株通过降低气孔导度以适应土壤含水量渐进式下
降,但当土壤含水量持续保持在重度干旱胁迫水平
时,胡杨幼株因气孔受损而使得其通过叶片气孔调
节来适应干旱的能力有限,即在土壤水分持续严重
不足情况下,气孔因受伤害而使得气孔调节不再成
为胡杨幼株适应干旱的主要方式。
图 4 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
Fig. 4 Diurnal changes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3. 5 叶绿素荧光特性 1) 叶片 PSⅡ的实际量子
产量(φPSⅡ ) 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 )为 PSⅡ电子传
递量子产量,可反映 PSⅡ反应中心的实际光能转化
效率。由图 5 可知,胡杨幼株叶片 φPSⅡ存在明显的
日变化。因光合有效辐射在不同监测时间存在差
异,为尽量消除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的误差,均采用同
一时间的胡杨叶片 φPSⅡ值进行不同处理间的比较。
土壤干旱对胡杨幼株叶片 φPSⅡ有影响,停灌 15 天
后,干旱处理胡杨幼株叶片 φPSⅡ显著低于对照(P <
0. 05,n = 3); 停灌 21 天后,8:00,10:00 和 12:00
时干旱处理胡杨幼株叶片 φPSⅡ显著低于对照(因仪
器问题其他时间胡杨幼株叶片实际量子产量值未能
监测获得)。8:00,10:00 和 12:00 时干旱处理停灌
21 天后胡杨幼株叶片的 φPSⅡ比停灌 15 天低,但二
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图 5)。这表明在土壤渐进式干
旱过程中,水分亏缺对胡杨幼株叶片PSⅡ的实际量
子产量有较大影响。在停灌 15 天时对照和干旱处
理胡杨幼株叶片在 8:00 和 20:00 时的 φPSⅡ值相近,
且均具有“U”型变化趋势,这一方面表明无论是否
受到干旱胁迫,胡杨幼株叶片实际光合效率均会发
生明显的“午休”现象(图 5),但土壤水分含量高低
并不是“午休”的直接原因,“午休”可能与较高的光
合有效辐射、气温有关;另一方面,停灌 15 天后胡杨
幼株实际光合效率与水分良好胡杨幼株相似的“U”
型日变化趋势,尤其 20:00 时叶片 φPSⅡ能够基本恢
复到 8:00 时的水平,表明胡杨幼株光合结构没有因
土壤干旱而被损伤或严重损伤。
图 5 叶片 PSⅡ实际量子产量日变化
Fig. 5 Diurnal changes of actual photochemical
quantum yield of PSⅡ
2) 光化学猝灭系数( 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 qN) 因仪器原因导致停灌 21 天后的叶绿素荧光
特性指标未能测定,所以仅对比分析 15 天后干旱处
理与对照胡杨幼株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与非光化学
猝灭系数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停灌 15 天后,除
了 20:00 外,其他时间干旱处理胡杨幼株叶片光化
学猝灭系数( qp)显著低于对照(P < 0. 05,n = 3),而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N )则是干旱处理显著高于对
照(P < 0. 05) (10:00 和 20:00 除外)。另外,干旱
处理胡杨幼株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的“U”型日变化
与对照的相似,最小值均出现在 14:00,最大值则分
471
第 11 期 杨玉海等: 极端干旱区自然环境下胡杨幼株对土壤渐进式干旱的生理响应
别在8:00和20:00(图 6),但是,与对照相比,干旱处
理胡杨幼株光化学猝灭系数的日变幅(最大值与最
小值之差)比较大,这说明停灌 15 天后土壤重度干
旱可能已使胡杨幼株光合结构的活性不够稳定。
图 6 光化学猝灭系数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日变化
Fig. 6 Diurnal changes of leaf qp and qN
4 结论与讨论
干旱条件下植物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势能力是植
物抗旱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曾凡江等,2005)。在干
旱胁迫下,植物能够通过降低叶片水势来调节体内
的水势梯度从而增加其吸水能力 (司建华等,
2008)。核桃( Juglans regia)和柿树(Diospyros kaki)
在严重的干旱胁迫下仍能够保持较高的叶水势,而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和黑枣(Diospyros lotus)在同
样的条件下叶水势则比较低(史胜青等,2009)。清
晨水势反映植物水分的恢复状况,可用于判断植物
水分的亏缺程度(Fu et al.,2006)。本研究中,胡杨
幼株清晨叶水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一直处于下
降趋势,这表明土壤渐进式干旱导致胡杨幼株从土
壤或相邻细胞吸收的水分减少,但这种下降仅表明
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不是胡杨幼株保持良好水势
的最佳水平,不代表在此时期胡杨幼株已遭受干旱
胁迫,因为胡杨幼株对其体内水分变化也具有一定
的适应调节能力。此外,有研究提出 - 6. 5MPa 是判
断成年胡杨生长是否遭受干旱胁迫的一个重要水势
值(Fu et al.,2006),而本研究中胡杨幼株在停灌 15
天后的清晨水势为 - 4. 60 MPa,这也表明在此时期
尚未受到干旱胁迫。因此,在土壤渐进式干旱的 15
天内,胡杨幼株体内水势变化可能是对土壤水分变
化的适应性反应,此时期内胡杨幼株尚未因土壤干
旱而受到伤害。
干旱胁迫影响植物气孔导度,而 H2O 的气孔扩
散速率是 CO2 的 1. 56 倍,水分散失对气孔的依赖
大于光合作用对气孔的依赖(赵平等,2000)。当植
物缺水时会导致气孔关闭,从而避免因继续大量失
水而造成伤害。猴面包树( Adansonia digitata)幼株
在遭受 2 周的干旱后叶片气孔导度下降约 80% (De
Smedt et al.,2012),油橄榄(Olea europaea)2 个品种
‘Chemlali’和‘Chetoui’的幼株在停灌 30 天后气孔
导度下降约 50% (Guerfel et al.,2009)。与这些研
究结果相似,本研究中胡杨幼株气孔导度也因土壤
干旱而下降。但是在 8:00 和 20:00 时,停灌 15 天
后干旱处理胡杨幼株气孔导度与对照处理的差距较
小,而在 12:00—16:00 期间的差距较高,这表明胡
杨幼株的气孔导度不仅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同
时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如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等的影
响,土壤干旱与大气干旱的协同作用可能对胡杨幼
株气孔的伤害更大。因此,即使在同一天的不同时
刻,胡杨幼株气孔因土壤干旱所受到的限制或伤害
也会不同,但这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与停灌 21
天后相比,停灌 15 天后胡杨幼株叶片气孔导度日变
化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这表明在停灌 15 天后胡杨
幼株气孔尚能保持正常的开闭功能,15 天的渐进
式土壤干旱尚未对胡杨幼株气孔造成伤害。
光合作用作为植物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对水分
胁迫非常敏感。干旱胁迫主要损伤光合器官的
PSⅡ ( Jeyaramraja et al.,2005; Hirondelle et al.,
2007)。叶绿素荧光参数是评估 PSⅡ状态良好与否
的指标。在逆境条件下,当光能吸收量超过光化学
反应的利用量且过剩光能得不到耗散时,就会引起
光合机构的破坏,其原初损伤部位在 PSⅡ上(White
et al.,1999),PSⅡ通过主动调节电子传递速率和光
化学效率,以响应 CO2 同化能力降低,并以热耗散
形式避免或减轻过剩光能对其系统的损伤(张亚娟
等,2011),而且通过降低光能吸收能力以保持PSⅡ
效率可防止氧化损伤,植物因此可适应更长期的干
旱和强辐射(Baquedano et al.,2006)。油橄榄品种
‘Chemlali’和‘Chetoui’幼株的实际光量子产量和化
学猝灭系数均因土壤水分亏缺而下降 ( Guerfel
et al.,2009)。本研究中,与对照相比,停灌 15 天后
干旱处理胡杨幼株叶片实际光量子产量、光化学猝
灭系数显著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显著增加,这表
明胡杨幼株的光合作用因土壤水分严重不足而受到
抑制。但是,8:00 和 20:00 时胡杨幼株叶片PSⅡ实
571
林 业 科 学 49 卷
际量子产量、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在干旱处理和对照之间差异较小,这表明在停灌 15
天后胡杨幼株叶片光合结构并未因土壤干旱而受到
不可逆的伤害。另外,在 16:00 时胡杨幼株叶片
PSⅡ实际量子产量、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
灭系数在干旱处理和对照之间差距最大,这表明可
能有其他因素(如大气干旱等)协同土壤干旱对胡
杨光合作用产生了影响。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干旱是各种环境胁迫
中最普遍的逆境因子之一。干旱胁迫发生的时间取
决于土壤持水能力、环境条件、植物生长期及植物种
类。在极端干旱、炎热的 7 月的塔里木河下游,盆栽
胡杨幼株在饱和灌溉仅仅过了 15 天后,土壤含水量
即处于重度干旱胁迫水平,由此可推知在土壤质地、
植物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其他地区相比,极端干
旱区土壤更易处于水分亏缺状态,这也意味着极端
干旱区植物因土壤干旱而受到胁迫伤害的机率相对
比较高。本研究中,虽然停灌 15 天后土壤含水量就
处于重度干旱胁迫水平,但叶水势、气孔导度及实际
量子产量等指标均表明胡杨幼株在 15 天的渐进式
干旱过程中并未因土壤干旱而受到伤害,在这 15 天
内胡杨幼株自身生理代谢尚能适应土壤水分的变
化,但当土壤渐进式干旱持续 21 天后,胡杨幼株气
孔就因干旱胁迫而受到伤害。
参 考 文 献
陈亚鹏,陈亚宁,徐长春,等 . 2011.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对胡杨
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生态学报,31(2) :344 - 353.
李菊艳,赵成义,孙栋元,等 . 2009. 水分对胡杨幼苗光合及生长特性
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9(7) :1445 - 1451.
李志军,罗青红,伍维模,等 . 2009. 干旱胁迫对胡杨和灰叶胡杨光合
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26(1) :45 - 52.
史胜青,孙晓光,王 颖,等 . 2009. 水分胁迫对 4 树种幼苗叶水势和
持水力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32(6) :24 - 28.
司建华,常宗强,苏永红,等 . 2008. 胡杨叶片气孔导度特征及其对环
境因子的响应 .西北植物学报,28(1) :125 - 130.
苏培玺,张立新,杜明武,等 . 2003. 胡杨不同叶形光合特性、水分利
用效率及其对加富 CO2 的响应 . 植物生态学报,27 (1 ) :34 -
40.
曾凡江,张希明,李向义,等 . 2005.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柽柳和胡杨
水势季节变化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6(8) :1389 - 1393.
张亚娟,谢忠奎,赵学勇,等 . 2011. 水分胁迫对东方百合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中国沙漠,31 ( 4 ) :
884 - 888.
赵 平,曾小平,彭少麟,等 . 2000. 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 夏季
叶片气体交换、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热带亚热带
植物学报,8(1) : 35 - 42.
朱成刚,李卫红,马晓东,等 . 2011. 塔里木河下游干旱胁迫下的胡杨
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中国沙漠,31(4) :927 - 936.
Bacelar E A,Santos D L,Moutinho-Pereira J M,et al. 2006. Immediate
responses and adaptative strategies of three olive cultivars under
contrasting water availability regimes: changes on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liage and oxidative damage. Plant
Science,170: 596 - 605.
Baquedano F J,Castillo F J. 2006. Comparative ec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drought on seedlings of the Mediterranean water-saver Pinus
halepensis and water-spenders Quercus coccifera and Quercus ilex.
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20(6) :689 - 700.
De Smedt S, Cuní Sanchez A, Van den Bilcke N, et al. 2012.
Functional responses of baobab ( Adansonia digitata L. ) seedlings
to drought conditions: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Africa.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75:181 - 187.
Dichio B,Xiloyannis C,Sofo A,et al. 2006. Osmotic regulation in
leaves and roots of olive trees during a water deficit and re-watering.
Tree Physiology,26(2) : 179 - 185.
Fu A H,Chen Y N,Li W H. 2006. Analysis on water potential of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and its meaning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Xin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 S ) :
221 - 228.
Guerfel M,Ouni Y,Boujnah D,et al. 2009. Photosynthesis parameters
and activities of enzyme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two young‘Chemlali’
and‘Chetoui’olive trees under water deficit. Photosynthetica,47
(3) : 340 - 346.
Hirondelle S J, Simpson D G, Binder W D. 2007.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root growth potenstial,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as
estimates of field performance potential in conifer seedlings. New
Forests,34(3) :235 - 251.
Hsiao T C. 1973. Plant responses to water stress. Plant Biology,24:
519 - 570.
Jeyaramraja P R,Meenakshi S N,Kumar R S,et al. 2005. Water deficit
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plants.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162: 413 - 419.
Seki M,Umezawa T,Urano K, et al. 2007. Regulatory metabolic
networks in drought stress responses.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10(3) : 296 - 302.
White A J,Critchley C. 1999. Rapid light curves: a new fluorescence
method to assess the state of the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Photosynthesis Research,59(1) :63 - 72.
(责任编辑 王艳娜 于静娴)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