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dge Effects of a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on Liana Communities in Bawangling, Hainan Island

海南霸王岭天然次生林边缘效应下木质藤本的变化


选择海南岛霸王岭天然恢复60年的次生林样地中形成年限为17和13年的边缘,分别设置4条10 m×100 m的样带,研究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多度、丰富度、胸高断面积、径级结构和攀援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8条样带中,记录木质藤本植物89种3 252株;2种边缘中,木质藤本多度都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木质藤本胸高断面积未产生显著变化,木质藤本丰富度只在17年边缘中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13年边缘中,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胸径大于1 cm的木质藤本个体比例有所增加,而17年边缘中藤本的径级结构相对稳定; 距边缘不同距离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的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2种边缘中主茎缠绕类藤本均占优势。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群落结构的影响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影响深度随边缘形成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17年边缘中影响深度为40~50 m,在13年边缘中约为10 m。

To assess the edge effects of forests on liana communities,liana abundance,richness, area at breast height,size structure and climbing mechanisms were investigated in two 0.4 hm2transects from forest edges to interior region in a 60-year-old natural secondary tropical rain forest,Bawangling Nature Reserve,Hainan Is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Liana abunda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forest edge in the both edges which respectively formed in 17 years and 13 years ago. Liana richnes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edge in the 17-year-old edge. Liana breast height area was not affected by forest edge. 2)In the 13-year-old edge, the proportion of liana individuals with their DBH larger than 1cm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forest edge. Liana size structure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17-year-old edge.3)Liana climbing mechanism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forest edge. Stem twiners dominated in both edge. In summary, edge effects of the forest on liana community structures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forest edge, and increased with edge age. The influence depth was 40-50 m in the 17-year-old edge and approximately 10 m in the 13-year-old edge.


全 文 :书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2 !",+02 #
345,$ % & %
海南霸王岭天然次生林边缘效应下木质藤本的变化!
乌玉娜6 陶建平6 赵6 科6 郝建辉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三峡库区植物生态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6 重庆 !%%7&#)
摘 6 要:6 选择海南岛霸王岭天然恢复 "% 年的次生林样地中形成年限为 &7 和 &8 年的边缘,分别设置 ! 条 &% 9 :
&%% 9 的样带,研究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多度、丰富度、胸高断面积、径级结构和攀援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 条
样带中,记录木质藤本植物 ;< 种8 $#$株;$ 种边缘中,木质藤本多度都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木质藤本胸
高断面积未产生显著变化,木质藤本丰富度只在 &7 年边缘中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 &8 年边缘中,随距边缘距离的
增加,胸径大于 & =9 的木质藤本个体比例有所增加,而 &7 年边缘中藤本的径级结构相对稳定;距边缘不同距离
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的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 种边缘中主茎缠绕类藤本均占优势。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
群落结构的影响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影响深度随边缘形成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 &7 年边缘中影响深度为
!% > #% 9,在 &8 年边缘中约为 &% 9。
关键词:6 边缘效应;木质藤本;次生林;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收稿日期:$%%< @ &$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77%8"")。
!陶建平为通讯作者。
!"#$ !%%$&’( )% * +*’,-*. /$&)0"*-1 2)-$(’ )0 34*0* 5)66,04’4$(
40 7*8*0#.40#,9*40*0 :(.*0"
AB CBD46 ,40 EF4DGFDH6 IJ40 KL6 M40 EF4DJBF
(!"# $%&’(%)’(# ’* +,%-) ./’,’0# %-1 2"3’4(/"3 ’* 56("" 7’(0"3 2"3"(8’9( 2"09’-6 !"# $%&’(%)’(# ’* ./’:"-89(’-;"-)3
’* 56("" 7’(0"3 2"3"(8’9( 2"09’-,<9-93)(# ’* .14/%)9’-6 =/6’’, ’* $9*" =/9"-/",=’4)6>"3) ?-98"(39)#6 @6’-0A9-0 !%%7&#)
;<(’-*&’:6 ,0 4NNLNN OJL LPHL LQQL=ON 0Q Q0RLNON 0D 1F4D4 =099BDFOFLN,1F4D4 4SBDP4D=L,RF=JDLNN,4RL4 4O SRL4NO JLFHJO,
NFTL NORB=OBRL 4DP =1F9SFDH 9L=J4DFN9N ULRL FDVLNOFH4OLP FD OU0 %2 ! J9$ OR4DNL=ON QR09 Q0RLNO LPHLN O0 FDOLRF0R RLHF0D FD 4
"%W5L4RW01P D4OBR41 NL=0DP4R5 OR0GF=41 R4FD Q0RLNO,X4U4DH1FDH +4OBRL YLNLRVL,M4FD4D )N14DPZ ,JL RLNB1ON NJ0ULP OJ4O:&)
.F4D4 4SBDP4D=L PL=RL4NLP NFHDFQF=4DO15 UFOJ FD=RL4NFDH PFNO4D=L QR09 OJL Q0RLNO LPHL FD OJL S0OJ LPHLN UJF=J RLNGL=OFVL15
Q0R9LP FD &7 5L4RN 4DP &8 5L4RN 4H0Z .F4D4 RF=JDLNN PL=RL4NLP UFOJ FD=RL4NFDH PFNO4D=L QR09 OJL LPHL FD OJL &7W5L4RW01P
LPHLZ .F4D4 SRL4NO JLFHJO 4RL4 U4N D0O 4QQL=OLP S5 Q0RLNO LPHLZ $))D OJL &8W5L4RW01P LPHL,OJL GR0G0ROF0D 0Q 1F4D4
FDPFVFPB41N UFOJ OJLFR [XM 14RHLR OJ4D &=9 FD=RL4NLP UFOJ OJL FD=RL4NL 0Q PFNO4D=L QR09 Q0RLNO LPHLZ .F4D4 NFTL NORB=OBRL
U4N RL14OFVL15 NO4S1L FD OJL &7W5L4RW01P LPHLZ 8).F4D4 =1F9SFDH 9L=J4DFN9N V4RFLP NFHDFQF=4DO15 FD PFQQLRLDO PFNO4D=LN QR09
Q0RLNO LPHLZ ’OL9 OUFDLRN P09FD4OLP FD S0OJ LPHLZ )D NB994R5,LPHL LQQL=ON 0Q OJL Q0RLNO 0D 1F4D4 =099BDFO5 NORB=OBRLN
PL=1FDLP UFOJ FD=RL4NFDH PFNO4D=L QR09 Q0RLNO LPHL,4DP FD=RL4NLP UFOJ LPHL 4HLZ ,JL FDQ1BLD=L PLGOJ U4N !% @ #% 9 FD OJL
&7W5L4RW01P LPHL 4DP 4GGR0\F94OL15 &% 9 FD OJL &8W5L4RW01P LPHLZ
=$1 8)-"(:6 LPHL LQQL=O;1F4D4;NL=0DP4R5 Q0RLNO;M4FD4D FN14DP
6 6 在热带森林中,木质藤本植物通常占所在区域
木本植物物种数量的 $#](^LDOR5,&<<&),在某些地
区,则可达到木本植物种类的 !!](_‘RLTW’41F=RBG ")
%,Z,$%%&)。木质藤本通过攀附支持木获得物理支
撑,并与支持木竞争光照和养分。森林破碎化边缘
常出现严重的藤本攀附现象,导致乔木机械损伤和
死亡率大幅增加( .4BR4D=L ") %,Z,$%%&)。森林破碎
化影响木质藤本群落结构的诸多方面。边缘是森林
破碎化后产生的((JLD ") %,Z,&<<8),通常通过改变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影响破碎化森林中的有机体
(3BR=F4,&<<#),比如,森林边缘与内部相比往往有
较多的光照、较高的日最高气温,某些情况下还有较
林 业 科 学 !" 卷 #
大的日气温变化($%&’ !" #$(,)***),种子传播与林
内相比也发生了变化($+,&’+--. !" #$(,/00))。研究
者开展了许多破碎热带森林边缘效应的研究(1234,
)*5!;$+6+78. !" #$(,)**9;:;%’<34&7 !" #$(,/000;
=+27+’;& !" #$(,/00);:;%’<34&7 !" #$(,/00!),一些研
究表明,边缘对物种组成的影响只存在于距边缘 9
6 范围(>+3?<’- !" #$(,/00@;A.B&73 !" #$(,/00"),而
另一些研究则为 @0 6(C2-?<7;%&’ !" #$(,/00)),而我
国西南地区一项对边缘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边缘
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深度为 ! D /" 6( =< !" #$(,
/00E)。边缘的形成年限也是影响边缘效应强度的
重要因素(F27;<+,)**9),如巴西东南部地区新近形
成的边缘与林内物种组成没有明显差别,且没有出
现大量的藤本植物(GH管许多研究已证实边缘对林内物种组成存在一定程
度的影响,但对于明确边缘的普遍规律仍有难度,需
要进行更多的有关边缘效应的研究。此外,边缘效
应的研究对象多为乔木或灌木,针对藤本植物的研
究相对较少( GH等(/00))对亚马逊热带雨林木质藤本进行了较全
面的研究:木质藤本多度在近边缘处显著增加,并
且不受攀援方式的影响;近边缘处小胸径(/ D @
;6)木质藤本比例明显高于林内,乔木被藤本攀附
的比例明显高于林内。目前国内对于木质藤本在破
碎化生境中的群落结构变化研究较少,探讨边缘效
应对木质藤本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在海南岛热
带林区,由于大规模森林采伐以及人为干扰的影响,
破碎化边缘普遍存在,藤本植物分布众多。本研究
旨在回答木质藤本多样性、径级结构和攀援方式组
成在边缘效应影响下如何变化,边缘形成时间对木
质藤本变化是否有影响,为寻求边缘效应机制的普
遍规律,及正确认识、合理经营和有效利用热带森林
资源,促进其正向恢复演替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霸王岭位于海南省西南部的昌江黎族
自治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 )05L 9@M—)0*L /0M C,
)5L9/M—)*L)/MN)。霸王岭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
海拔 )00 D ) "9! 6。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干湿
季明显。年均气温 /@O " P,年均降水量 ) 900 D
/ 000 66,但分布不均,9—)0 月份为雨季、)) 月至
翌年 ! 月份为旱季。林区内土壤以由花岗岩和沙岩
发育而成的砖红壤为代表类型,随海拔的增加逐渐
过渡为山地红壤(刘万德等,/00*)。低地雨林、山
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和高山矮林为其地带性优势植
被类型。霸王岭林区的大部分原始森林都经过了刀
耕火种和商业性采伐的破坏,大部分热带森林都处
于自然恢复状态(张志东等,/00*)。本研究区林分
为原为低地雨林的刀耕火种天然恢复次生林(林龄
"0 年,海拔 !00 D 900 6,坡度 )0L D )9L),分布于南
叉河一带东干线沿线。
/# 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于 /00* 年 )—@ 月进行。分别在形成
时间为 )E 和 )@ 年的次生林边缘设置 ! 条沿垂直于
边缘方向长 )00 6,沿平行于边缘方向宽 )0 6 的样
带。将每条样带分为 )0 个 )0 6 Q )0 6 小样方,记
录每个样方内 RST"0O ) ;6 木质藤本植物的物种
名、个体数、攀援方式及胸径。测量时尽可能区分基
株与分株,当出现多个分株时只记录胸径最大的作
为其胸径(U2+’ !" #$(,/00*)。将木质藤本的胸径分
为 @ 个等级:RST V ) ;6;) ;6#RST#/ ;6 和
RST W / ;6。木质藤本的攀援方式分为 9 种:主茎
缠绕、小枝缠绕、卷须、搭靠和根攀。采用 XNGYX
分析边缘年限与距边缘的距离对木质藤本多度、丰
富度和总胸高断面积的影响。不同距离下木质藤本
径级结构和攀援方式组成比较采用 !/ 检验。显著
性水平差异设定为 % V 0O 09。所有分析采用 :1::
)@O 0 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 结果与分析
!" #$ 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多度和丰富度的影响
在总面积为 0O 5 %6/ 的样带中,共有木质藤本
5* 种@ /9/株。)E 年边缘中木质藤本共 / /99 株,其
中多度最高的前 9 种木质藤本依次是锡叶藤
( &!"’#(!’# #)*#"*(# )( /EO 59Z)、细 叶 巴 戟 天
(+,’*-.# /#’0*1,$*#)( /!O 9EZ)、白沙檀( 2#$3!’4*#
/!*)5#!-)*))( !O */Z)、长 柄 瓜 馥 木( 6*))*)"*47#
,$.5#7** I+7( $,-4*)"*/*"#"87)( !O )/Z)和买麻藤
(9-!"87 7,-"#-87)(@O 99Z)。)@ 年边缘中木质藤
本共 **E 株,多度最高的前 9 种依次为细叶巴戟天
( )5O 9"Z)、锡 叶 藤( )"O E9Z)、多 花 山 猪 菜
(+!’’!7*# 3,*)*#-#)(EO !/Z)、毛瓣鸡血藤(+*$$!""*#
$#)*,/!"#$#)(!O E)Z)和买麻藤(!O /)Z)。
/ 种边缘中,木质藤本多度都随距离边缘的远
近不同产生了明显变化,木质藤本多度随距离的增
加明显降低,之后趋于稳定(图 ))。)E 年边缘中,从
!0 6 开始,各距离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 W
0O 09),边缘对木质藤本的影响深度为 !0 D 90 6。
)@ 年边缘中,)0 6 与其他距离段的藤本多度均存在
/
! 第 " 期 乌玉娜等:海南霸王岭天然次生林边缘效应下木质藤本的变化
显著差异(! # $% $"),从 &$ ’ 起各距离之间都不存
在显著差异(! ( $% $"),边缘对木质藤本的影响深
度为 )$ ’ 左右。
边缘形成年限对木质藤本多度变化也产生了影
响(! # $% $$))。)* 年边缘中的木质藤本多度普遍
高于 )& 年边缘,前 "$ ’ 中更为明显(图 ))。此外,
)* 年边缘中藤本多度的降低在前 +$ ’ 都较为明
显,从 "$ ’ 开始逐渐趋于平缓,而 )& 年边缘中藤本
多度从 ,$ ’ 开始趋于平缓,但前 ,$ ’ 内急剧降低
(图 ))。
图 )! , 种边缘下木质藤本多度随距离的变化
-./0 )! 1234/.4/ 54 6.343 3784934:; <.=2 9.>=34:;
849;? =<5 =@A; ;9/;>
)* 年边缘中,木质藤本的丰富度随距离边缘的
远近不同产生了变化(! # $% $$),图 ,)。从 +$ ’
开始,各距离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 $% $"),边
缘的影响深度为 +$ B "$ ’。物种数在 )& 年边缘中
无显著变化(! C $% ,"+,图 ,)。
图 ,! , 种边缘下木质藤本丰富度随距离的变化
-./0 ,! 1234/.4/ 54 6.343 ?.:24;>> <.=2 9.>=34:; 849;? =<5 =@A; ;9/;>
边缘形成年限对木质藤本丰富度变化产生了影
响(! # $% $$)),)* 年边缘中木质藤本物种数明显多
于 )& 年边缘(图 ,)。此外,)* 年边缘中前 +$ ’ 丰
富度降低明显,之后变化逐渐趋于平缓。)& 年边缘
中前 ,$ ’ 丰富度明显降低,之后趋于平缓(图 ,)。
!" #$ 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总胸高断面积的影响
木质藤本总胸高断面积在 , 种边缘中都没有随
距离边缘的远近发生变化(! ( $% $";图 &)。边缘
形成年限未对木质藤本总胸高断面积变化产生影响
(! ( $% $")。
图 &! , 种边缘下木质藤本总胸高断面积随距离的变化
-./0 &! 1234/.4/ 54 6.343 =5=36 3?;3 3= 7?;3>= 7;./2= <.=2
9.>=34:; 849;? =<5 =@A; ;9/;>
!" !$ 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径级结构的影响
)* 年边缘中,不同径级藤本个体比例没有随距
离边缘的远近发生变化( 12.D>E83?; F;>=, !, C
$% *)",! C $% &GH;图 +)。)& 年边缘中,随着距离的
增加,胸径 , :’ 以上的藤本比例逐渐增大,胸径 )
:’ 以下的藤本相应减少,但仍占优势,胸径 ) B ,
:’ 的藤本个体比例相对稳定( !, C ),% )*),! #
$% $);图 +)。
胸径小于 ) :’ 的藤本个体分别占到总个体数
的 H"% &)I()* 年边缘)和 **% &&I()& 年边缘)。
胸径为 ) B , :’ 的藤本个体分别占 G% GGI()* 年边
缘)和 )"% &"I()& 年边缘)。胸径 , :’ 以上的藤
本个体分别占 +% *$I()* 年边缘)和 *% &,I()& 年
边缘)。边缘形成年限不同,木质藤本径级结构组
成也不同:边缘形成时间长,藤本趋向于分布在更
小径级(图 +)。
!" %$ 木质藤本攀援方式组成随距离的变化
, 种边缘中,木质藤本攀援方式组成都随距边
缘的远近而发生变化()* 年边缘为 !, C "% "*+,! #
$% $";)& 年边缘为 !, C ,$% HGH,! # $% $))。主茎缠
绕在 , 种边缘中都占优势,其余依次为小枝缠绕和
卷须。搭靠类和根攀类木质藤本个体比例相对较小
(图 ")。
! ! , 种边缘中,根攀类木质藤本分别占个体总数
的 ,% +&I()* 年边缘)和 &% G"I()& 年边缘)。边
缘形成年限不同,根攀类木质藤本变化趋势也有差
异:边缘形成时间长,根攀类木质藤本相对少。
&
林 业 科 学 !" 卷 #
图 !# 不同距离内木质藤本径级结构
$%&’ !# (%)* +,-.. /%.01%230%45 46 ,%-5- %5/%7%/3-,. %. /%66*1*50 /%.0-5+* 04 641*.0 */&*
图 8# 不同距离内各攀援方式比例
$%&’ 8# 9*1+*50-&* 46 +,%:2%5& :*+;-5%.:. %5 /%66*1*50 /%.0-5+* 04 641*.0 */&*
!# 结论与讨论
森林破碎化可以导致木质藤本多度增加,藤本
的相对和绝对多度随距离边缘的距离增加大幅降低
(<45/1* !" #$’,=>>")。在本研究中的 = 种边缘下,木
质藤本多度在边缘处显著高于森林内部,这与其他
热带森林木质藤本的研究结论一致( 930),?@A!;
(+;5%0)*1 !" #$’,=>>>;<-31-5+* !" #$’,=>>?;(+;5%0)*1
!" #$’,=>>!)。木质藤本被认为是需要强光更新的喜
光种(930),?@A!;B*&-10C !" #$’,?@@?),与土壤养分
相比,光照在木质藤本的生长、更新及与其他植物的
竞争中发挥的作用更大(陈亚军等,=>>A)。有研究
表明,木质藤本在干季能够比树木维持更高的光和
能力,其生长速率高于树木( (+;5%0)*1 !" #$’,=>>8)。
森林破碎化后,小环境由湿凉转向干暖,会导致一
些喜阳植物入侵(闫明等,=>>8)。但是随着距破碎
化边缘距离的增大,干暖效应逐渐减弱,木质藤本多
度也逐步下降。某些木质藤本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对
破碎化生境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具有较高的多度。
在热带地区,木质藤本的丰富度往往随土壤肥力的
增加而增加(930) !" #$’,?@AD),物种丰富度的降低还
与多度的减少有关( <-31-5+* !" #$’,=>>?)。?D 年边
缘木质藤本丰富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前 !>: 内
较为明显,表明边缘效应对物种的影响深度为 !> E
8> :。木质藤本总胸高断面积在 = 种边缘下都没有
随距离产生变化。近边缘处木质藤本的数量虽然较
多,但基本处于生长初期,胸径较小,而林内大径级
的藤本个体比例有所增加,故总的胸高断面积未受
到边缘效应的影响。?F 年边缘中,= +: 以上的木质
藤本个体比例随距边缘距离增加而增大。随着距离
增加,到达下层的光照量减少(G31+%-,?@@8),藤本
的萌芽减少,存活量降低(H31)*, !" #$’,=>>")。大胸
径支持木的增加也限制了部分小藤本的存活,能够
或正在到达林冠层的藤本必定是累积了一定生物量
的较大藤本。本研究中,主茎缠绕在 = 种边缘中都
占优势。研究表明,干扰因素会直接影响木质藤本
!
! 第 " 期 乌玉娜等:海南霸王岭天然次生林边缘效应下木质藤本的变化
不同攀援方式的相对比例(#$%&’( !" #$),*+++)。
边缘形成年限是影响边缘效应强度的重要因素
(,-./0&,122";3’04$0.&560’78 !" #$),1229),边缘形成
时间短,边缘处藤本侵入的程度低(3’04$0.&560’78 !"
#$),1229)。例如巴拿马地区 1* 年边缘与林内相比,
藤本个体比例不存在显著变化(:0’’0&;<5=0>$.&,
122+&,?)。同样,本研究中 1@ 年边缘木质藤本受到
的边缘效应的影响也明显较弱,影响深度仅 1+ ; 左
右;而 19 年边缘中前 A+ ; 内木质藤本变化都较为
明显,A+ ; 之后才逐渐趋于平缓,对木质藤本的影
响深度为 A+ B "+ ;。边缘效应对藤本植物的影响
强度随边缘形成时间的增加而加强。边缘形成时间
的长短对木质藤本径级结构产生了影响,19 年边缘
中木质藤本趋于分布在胸径 1 /; 以下(C"D @1E);
1@ 年边缘中胸径 1/; 以下藤本相对少(99D @@E),
藤本趋向分布于更大径级(9D @*E)。热带森林的
边缘可能需要 *+ B C+ 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结构和物
种组成平衡(3’04$0.&560’78 !" #$),1229)。本研究的
边缘形成年限为 1@ 和 19 年,在此期间,刀耕火种的
天然恢复次生林的土壤养分和水分亏缺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木质藤本补充和建立,同时导致了木质藤
本生长的缓慢,因而会有大量小径级木质藤本的出
现。19 年边缘中木质藤本个体总数多于 1@ 年边
缘,大小藤本相应都增多,但大藤本增加的程度远不
及小藤本多,因此边缘形成时间长的木质藤本径级
结构趋向于小径级分布。
边缘效应是一种持续的动态过程,历时十几年
到几十年不等。许多调节因素如环境因子(光照、
土壤、水分)和森林管理等都对边缘效应强度有一
定影响。为了更透彻地研究边缘效应对整个森林演
替过程的影响,有待更加量化地分析边缘效应。
参 考 文 献
陈亚军,张教林,曹坤芳 ) *++C) 两种热带木质藤本幼苗形态、生长
和光合能力对光强和养分的响应 ) 植物学通报,*"(*):1C"
F 12A)
刘万德,臧润国,丁 ! 易 ) *++2) 海南岛霸王岭两种典型热带季雨林
群落特征 ) 生态学报,*2(9):@AG" F @A9G)
闫 ! 明,钟章成,方 ! 兴 ) *++") 缙云山生境片断化对常绿阔叶林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 ) 生态学报,*"(9):1GA* F 1GA9)
张志东,臧润国,丁 ! 易 ) *++2)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林景观中木
本植物功能群划分及其潜在分布 ) 林业科学,A"(1+):1 F C)
H&I$>&<<8 , =,J0/K$(( L M N) *++1) OPP$/( 8P $IQ$ <(.-/(-.$ 8> (7$ P’-R
8P (8 P8.$<( 0>($.08.<) H8><$.4&(08> T08’8QU,1":21 F 29)
H&;&.Q8 V = H,W&S8< X) 122") H8;S’$($ $IQ$ $PP$/(< 8> <80’ ;80<(-.$
&>I ;0/.8/’0;&($ 0> /$>(.&’ N;&Y8>0& P8.$<() V8-.>&’ 8P M.8S0/&’
O/8’8QU,11:*+" F **1)
H7$> V,6.&>K’0> V 6,LS0$< M N) 122@) H8>(.&<(0>Q ;0/.8/’0;&($< &;8>Q
/’$&./-(, $IQ$, &>I 0>($.08. 8P 8’I5Q.8%(7 #8-Q’&<5P0. P8.$<()
NQ.0/-’(-.&’ &>I 68.$<( ,$($8.8’8QU,G@:*12 F *@9)
H7$> V H,L&->I$.< L H,H.8% M Z,!" #$) 1222) ,0/.8/’0;&($ 0> P8.$<(
$/8I ’&>I/$,A2:*CC F *29)
#$%&’( L V,L/7>0(Y$. L N,#$><’8% V L) *+++) #$><0(U &>I I04$.<0(U 8P
’0&>&< &’8>Q & /7.8>8<$[-$>/$ 0> & /$>(.&’ J&>&;&>0&> ’8%’&>I
P8.$<() V8-.>&’ 8P M.8S0/&’ O/8’8QU,1G:1 F 12)
O- O L,H7$> V,T0 Z) *++1) OPP$/(< 8P $IQ$< 8> S’&>(
/8;;->0(0$< 0> & ;&>&Q$I ’&>I \8.(7$.> :0<0>) 68.$<(
O/8’8QU &>I ,&>&Q$;$>(,1AC:2@ F 1+C)
]$>(.U N ^) 1221) M7$ I0<(.0?-(08> &>I $48’-(08> 8P /’0;?0>Q S’&>(< _ _
J-(Y 6 O,,88>$U ^ N) M7$ ?08’8QU 8P 40>$<) H&;?.0IQ$:
H&;?.0IQ$ ‘>04$.<0(U J.$<<,@ F A2)
^$Q&.(U O O,H&?&’’a ]) 1221) #0<(.0?-(08> &>I &?->I&>/$ 8P 40>$< 0>
P8.$<( /8;;->0(0$< _ _ J-(Y 6 O,,88>$U ^ N) M7$ ?08’8QU 8P 40>$<)
H&;?.0IQ$:H&;?.0IQ$ ‘>04$.<0(U J.$<<,@1@ F @@G)
W-.Y$’ T J,L/7>0(Y$. L N,H&.<8> : J) *++G) J.$I0/(0>Q ’0&>& /.8%>
’8/&(08> P.8; <($; I0&;$($. 0> (7.$$ J&>&;&>0&> ’8%’&>I P8.$<(<)
T08(.8S0/&,@C(*):*G* F *GG)
=&-.&>/$ : 6,J$b.$Y5L&’0/.-S #,#$’&;8>0/& 6,!" #$) *++1) Z&0>P8.$<(
P.&Q;$>(&(08> &>I (7$ <(.-/(-.$ 8P N;&Y8>0&> ’0&>& /8;;->0(0$<)
O/8’8QU,C*:1+" F 11G)
=0 = ],^ $ c d,=0 c e,!" #$) *++9) #$S(7 8P $IQ$ 0>P’-$>/$ 8P (7$
&Q.0/-’(-.&’5P8.$<( ’&>II&.U,L8-(7%$<($.> H70>&) O/8’8Q5
0/&’ Z$<$&./7,**:99A F 9C@)
=8>I.$ Z N,L/7>0(Y$. L N) *++G) M7$ I0<(.0?-(08> 8P ’0&>&< &>I (7$0.
/7&>Q$ 0> &?->I&>/$ 0> ($;S$.&($ P8.$<( 84$. (7$ S&<( A" U$&.<)
O/8’8QU,C9(1*):*29@ F *29C)
,-./0& H) 122") OIQ$ $PP$/(< 0> P.&Q;$>($I P8.$<(<: 0;S’0/&(08>< P8.
/8><$.4&(08>) M.$>I< 0> O/8’8QU &>I O48’-(08>,1+:"C F G*)
3’04$0.&560’78 N M,I$ ,$’’8 V ,,L/8’P8.8 V Z L) 1229) OPP$/(< 8P S&<(
I0<(-.?&>/$ &>I $IQ$< 8> (.$$ /8;;->0(U <(.-/(-.$ &>I IU>&;0/<
%0(70> & P.&Q;$>( 8P (.8S0/&’ <$;0I$/0I-8-< P8.$<( 0> <8-(75$&<($.>
T.&Y0’ 84$. & P04$5U$&. S$.08I(12C9 F 122*)) J’&>( O/8’8QU,1@1:
A" F GG)
Ja.$Y5L&’0/.-S # Z,L8.K X =,J-(Y 6 O) *++1) =0&>&< &>I (.$$< 0> &
’0&>& P8.$<( 8P N;&Y8>0&> T8’040&) T08(.8S0/&,@@:@A F A9)
J-(Y 6 O) 12CA) M7$ >&(-.&’ 70<(8.U 8P ’0&>&< 8> T&..8 H8’8.&I8 f<’&>I,
J&>&;&) O/8’8QU,G":191@ F 19*A)
J-(Y 6 O,H7&0 J) 12C9) O/8’8Q0/&’ <(-I0$< 8P ’0&>&< 0> =&;?0. \&(08>&’
J&.K,L&.&%&K,,&’&U<0&) V8-.>&’ 8P O/8’8QU,9":"*@ F "@1)
Z8?$.( f ,,#$&> = ‘) *++G) OIQ$ $PP$/(< 8> &>I
$R8(0/ I&>/$ 0> (7$ \8.(7 H&.8’0>& J0$I;8>() T08’8Q0/&’
f>4&<08><,C:1+A2 F 1+G+)
L/7>0(Y$. L N,H&.<8> : J) *+++) ^&4$ %$ ;0<<$I (7$ P8.$<( ?$/&-<$ 8P
(7$ (.$$<) M.$>I< 0> O/8’8QU &>I O48’-(08>,1":@9G F @99)
L/7>0(Y$. L N,J&..$> , J O,T8>Q$.< 6) *++A) Z$/.-0(;$>( 8P ’0&>&<
0>(8 ’8QQ0>Q Q&S< &>I (7$ $PP$/(< 8P S.$7&.4$<(0>Q /’0;?$. /-((0>Q)
68.$<( O/8’8QU &>I ,&>&Q$;$>(,12+:C9 F 2C)
L/7>0(Y$. L N,W-Y$$ ,,T8>Q$.< 6) *++") #0<$>(&>Q’0>Q &?84$5&>I
?$’8%Q.8->I /8;S$(0(08> ?$(%$$> f0&>&< &>I (.$$< 0> & (.8S0/&’
P8.$<() V8-.>&’ 8P O/8’8QU,2@:111" F 11*")
"
林 业 科 学 !" 卷 #
$%&’()* + ,,-./) 0 -,1(2’/)* 0 3,!" #$4 56674 899/2&* :9 9:;/*& ;:%<*
:) =) ?@%)&* () % A%)%B/< .%;-:)*/;D%&(:) 3(:@:B>,EF:!EE G !EH4
$(@@(%A*IJ()/;% K4 EHH6%4 L/B/&%&(:) *&;=2&=;/ %)< /)D(;:)A/)&%@ 2:)<(&(:)*
:9 9:;/*& /,FM:7N" G7F74
$(@@(%A*IJ()/;% K4 EHH6O4 P;(B() %)< /%;@> D/B/&%&(:) () 1%)%A%4 3(:&;:?(2%,55:57N G 5!E4
Q=%) - R,J(= $ Q,S%)B - T,!" #$4 566H4 U?/2(/* 2:A?:*(&(:),
<(D/;*(&>,%)< %O=)<%)2/ :9 @(%)%* () <(99/;/)& */2:)<%;> %)< ?;(A%;>
9:;/*&* () % *=O&;:?(2%@ A:=)&%():=* %;/%,U$ -.()%4 82:@:B(2%@
+/*/%;2.,5!:E7"E G E7F64
(责任编辑 # 于静娴)
《林业科学》论文被引频次前 !" 名


题 # 名 作 # 者 发表时间 被引
频次
E 树木水分胁迫生理与耐旱性研究进展及展望 胡新生;王世绩 EHHM G 67 G 5N 56"
5 树木蒸腾耗水测算技术的比较研究 刘奉觉;郑世锴;巨关升;等 EHHF G 67 G 5N 56N
7 试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问题 杨维西 EHH" G 6E G 5N EHF
! 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 方奇 EHMF G 6M G 5H EH7
N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的数量分析 温远光;刘世荣 EHHN G 6F G 5N EMN
" 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等 EHM5 G 6N G 6E E"N
F 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 王木林 EHHN G 6H G 5N EN!
M 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高尚武;王葆芳;朱灵益;等 EHHM G 67 G 5N ENE
H 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的计量、评价及补偿 周晓峰;蒋敏元 EHHH G 6N G 5N E7H
E6 森林细根生产和周转研究 张小全;吴可红 566E G 6N G 5N E7!
EE 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余新晓;张建军;朱金兆 EHH" G 6F G 5N E7!
E5 转双抗虫基因 F!E 毛白杨的选择及抗虫性 郑均宝;梁海永;高宝嘉;等 5666 G 67 G 5N E77
E7 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水平的研究 吴楚材;郑群明;钟林生 566E G 6H G 5N E75
E! 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杨万勤;王开运 566! G 67 G 5N E5"
EN 干旱胁迫对白桦实生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孙国荣;彭永臻;阎秀峰;等 5667 G 6E G 5N EEN
E" 转 3& 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杨树抗虫性的研究 李明亮;张辉;胡建军;等 5666 G 67 G 5N EE!
EF 不同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与其抗旱能力的初步研究 刘建伟;刘雅荣;王世绩 EHH! G 6E G 5N EEE
EM 抗虫转基因欧美杨的培育 王学聘;韩一凡;戴莲韵;等 EHHF G 6E G 5N E6H
EH 合肥城市森林结构分析研究 吴泽民;黄成林;白林波;等 5665 G 6F G 5N E6!
56 林隙(KV1)干扰研究进展 臧润国;徐化成 EHHM G 6E G 5N E6!
5E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 5665 G 6E G 5N E6E
55 毛白杨异源三倍体 376E 等无性系选育的研究 朱之悌;林惠斌;康向阳 EHHN G EE G 5N E6E
57 对几种针阔叶树种耐旱性生理指标的研究 郭连生;田有亮 EHMH G E6 G 5M HH
5!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王雁;陈鑫峰 EHHH G 6H G 5N HM
5N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支玲;李怒云;王娟;等 566! G 67 G 5N HF
5" 白杨双交杂种无性系抗旱性鉴定指标分析 杨敏生;裴保华;朱之悌 5665 G EE G 5N H"
5F 利用 +V1W 分析大青杨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 苏晓华;张绮纹;郑先武;等 EHHF G EE G 5N H"
5M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 5666 G EE G 5N HN
5H 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转化美洲黑杨的研究 陈颖;韩一凡;李铃;等 EHHN G 67 G 5N H7
(下转第 #$ 页)
"